木蘭奇女傳 第三回 入龍宮凡夫行雨 酬茶恩義士封屍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李靖生于隋文帝之時,京兆鄉中李家村人氏。
字青蓮。
又名藥師,道号三元道人。
幼喜讀書,父親早逝,母親劉氏勤于紡績。
李靖勤于采薪,貧苦自守,分毫不敢妄為。
一日,奉着母親劉氏之命,往洛陽探親。
時洛陽大旱,李靖行得又饑又渴,及至柳家店,見一座茶店,牌上書“修來茶社”四字。
李靖入座,急呼拿茶來。
一老妪不慌不忙捧着一壺茶、一個杯,放在桌上,說道:“客人用茶。
”李靖渴得口内生煙,執着就飲。
卻嫌這茶是一壺滾水,如何吞得下去?隻得連連細細而飲。
老妪見了這樣光景,又添一壺不熱不涼的茶來。
李靖接着,囫囫囵囵,一吸而盡,伏在桌上,呼呼而睡。
過了一個時候,方才醒來。
雙手将眼柔了幾柔,又取茶飲,老妪止住道:“客人傷了暑氣,這有綠豆粥湯,可用些。
”李靖接着,又喜又愛,連吃了四大碗,方開口道:“多謝媽媽!就請問這到洛陽,還有多少路?”老媽道:“還有四十餘裡。
”李靖道:“茶錢、飯錢共該多少?”老媽道:“貧婆姓龐,中年失偶,膝下無嗣,在此施茶以修來世。
漫說客人隻飲茶一次,就千次萬次,是不敢受你錢的。
”李靖向上作了一個揖道:“既然如此,晚生以一禮為謝!”就辭了龐母,背着包袱,望大道而行。
行了二十餘裡,見一座楊林,幹得枝枯葉落。
李靖卻就陰涼之處,打坐納涼。
坐了半個時辰,拿起行李,又望東而行。
行不上十裡,夕陽在山,人影散亂,不覺心慌。
又行五裡,但見星鬥橫天,不辨南北。
心中想道:倘有虎狼當道,怎生是了?即不然或遇着強人劫搶行李,亦隻好聽其自取。
正在胡思亂想,忽然見一點燈光,似在半山之際,遠遠一裡之譜,遂望見燈光。
行不上一裡,果然一座小土山,松柏交蔭,燈光又不見了。
遂摸着山勢,尋上山來,并不見人家。
此時李靖心下又無主,叉手(足局)足,-目側耳,凝神伺聽,隐隐聞婦人相語之聲。
靖大呼道:“何人在此說話?祈指吾徑路。
”連響數聲,無人答應。
李靖無法可施,大聲喝道:“有迷路人在此!”隻這一聲喝去,山谷齊鳴。
忽然山阿之下,燈光四射,二女娘問道:“何處狂夫,夤夜在此大驚小怪?”聲音滴滴,猶如閣上箫聲,花間燕語。
李靖答道:“我是遠路探親,迷失路徑,不敢投宿,願求指引。
”女娘道:“此處二十餘裡,前後并無人家。
既是遠路客人,待我二人禀過主母,或者許客借宿,亦未可知。
”未及半刻,二女娘挑燈叫曰:“主母有命,請客至草堂上坐。
”李靖約行百步,見朱門丹戶,雲靠玉宇,光華耀目,随着女娘依欄杆而行,舉目四下觀看,兩廊開闊,中有水晶牌坊,金書“丹霖靈府”四字。
李靖心下想道:原來是俗家借居僧寺。
進了大廳,又不見神像,隻見珠燈奪目而已。
一長聯雲: 步虛空雲飛萬裡,奮精神浪貫百川。
走進客房,二女娘道:“客人請坐,主母即刻出來相見。
”李靖告坐。
見珊瑚為幾,白玉為桌,瑪瑙砌階,玻璃作窗,上書短聯雲: 唾津資造化,呼氣塞虛空。
此時李靖疑在夢中。
二女娘向内呼道:“客人在此,奉茶來。
”聞室中唧唧啞啞,有三四人答應。
瞬息間,錦衣女童對對而出,一個捧水,一個捧茶,一個捧果,一個捧香,排布桌上,分列兩旁,與二女娘俱側身而立,向着李靖,十分恭敬。
李靖卻不慌不忙,淨手飲茶食果。
二女娘謂李靖曰:“主母至矣。
”李靖急擡頭看時,見一老媽鶴發童顔,黃衣短襟,策杖而來。
李靖連忙起身施禮。
老媽曰:“年老之人,不能答禮,先生休怪!”李靖又謙遜
字青蓮。
又名藥師,道号三元道人。
幼喜讀書,父親早逝,母親劉氏勤于紡績。
李靖勤于采薪,貧苦自守,分毫不敢妄為。
一日,奉着母親劉氏之命,往洛陽探親。
時洛陽大旱,李靖行得又饑又渴,及至柳家店,見一座茶店,牌上書“修來茶社”四字。
李靖入座,急呼拿茶來。
一老妪不慌不忙捧着一壺茶、一個杯,放在桌上,說道:“客人用茶。
”李靖渴得口内生煙,執着就飲。
卻嫌這茶是一壺滾水,如何吞得下去?隻得連連細細而飲。
老妪見了這樣光景,又添一壺不熱不涼的茶來。
李靖接着,囫囫囵囵,一吸而盡,伏在桌上,呼呼而睡。
過了一個時候,方才醒來。
雙手将眼柔了幾柔,又取茶飲,老妪止住道:“客人傷了暑氣,這有綠豆粥湯,可用些。
”李靖接着,又喜又愛,連吃了四大碗,方開口道:“多謝媽媽!就請問這到洛陽,還有多少路?”老媽道:“還有四十餘裡。
”李靖道:“茶錢、飯錢共該多少?”老媽道:“貧婆姓龐,中年失偶,膝下無嗣,在此施茶以修來世。
漫說客人隻飲茶一次,就千次萬次,是不敢受你錢的。
”李靖向上作了一個揖道:“既然如此,晚生以一禮為謝!”就辭了龐母,背着包袱,望大道而行。
行了二十餘裡,見一座楊林,幹得枝枯葉落。
李靖卻就陰涼之處,打坐納涼。
坐了半個時辰,拿起行李,又望東而行。
行不上十裡,夕陽在山,人影散亂,不覺心慌。
又行五裡,但見星鬥橫天,不辨南北。
心中想道:倘有虎狼當道,怎生是了?即不然或遇着強人劫搶行李,亦隻好聽其自取。
正在胡思亂想,忽然見一點燈光,似在半山之際,遠遠一裡之譜,遂望見燈光。
行不上一裡,果然一座小土山,松柏交蔭,燈光又不見了。
遂摸着山勢,尋上山來,并不見人家。
此時李靖心下又無主,叉手(足局)足,-目側耳,凝神伺聽,隐隐聞婦人相語之聲。
靖大呼道:“何人在此說話?祈指吾徑路。
”連響數聲,無人答應。
李靖無法可施,大聲喝道:“有迷路人在此!”隻這一聲喝去,山谷齊鳴。
忽然山阿之下,燈光四射,二女娘問道:“何處狂夫,夤夜在此大驚小怪?”聲音滴滴,猶如閣上箫聲,花間燕語。
李靖答道:“我是遠路探親,迷失路徑,不敢投宿,願求指引。
”女娘道:“此處二十餘裡,前後并無人家。
既是遠路客人,待我二人禀過主母,或者許客借宿,亦未可知。
”未及半刻,二女娘挑燈叫曰:“主母有命,請客至草堂上坐。
”李靖約行百步,見朱門丹戶,雲靠玉宇,光華耀目,随着女娘依欄杆而行,舉目四下觀看,兩廊開闊,中有水晶牌坊,金書“丹霖靈府”四字。
李靖心下想道:原來是俗家借居僧寺。
進了大廳,又不見神像,隻見珠燈奪目而已。
一長聯雲: 步虛空雲飛萬裡,奮精神浪貫百川。
走進客房,二女娘道:“客人請坐,主母即刻出來相見。
”李靖告坐。
見珊瑚為幾,白玉為桌,瑪瑙砌階,玻璃作窗,上書短聯雲: 唾津資造化,呼氣塞虛空。
此時李靖疑在夢中。
二女娘向内呼道:“客人在此,奉茶來。
”聞室中唧唧啞啞,有三四人答應。
瞬息間,錦衣女童對對而出,一個捧水,一個捧茶,一個捧果,一個捧香,排布桌上,分列兩旁,與二女娘俱側身而立,向着李靖,十分恭敬。
李靖卻不慌不忙,淨手飲茶食果。
二女娘謂李靖曰:“主母至矣。
”李靖急擡頭看時,見一老媽鶴發童顔,黃衣短襟,策杖而來。
李靖連忙起身施禮。
老媽曰:“年老之人,不能答禮,先生休怪!”李靖又謙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