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柳春蔭始終存氣骨 商尚書慷慨認螟蛉
關燈
小
中
大
,若論工容,也略備一二,我學生最所鐘愛,意欲結衤離賢豪,以托終身。
前煩曹年兄道意,曹年兄回說商兄不願,學生不知何故,故今不惜抱慚自白,商兄可否,不妨面決。
” 春蔭道:“ 小侄天邊萍梗,蒙老伯垂青,不啻伯樂之知!晚生雖草木為心,亦當知感!且婚姻大事,有老父在京,非晚生所敢自主,乞老伯諒之!”孟學士道:“若論娶而必告父母,學生自當緻之尊翁,不消商兄慮得。
但商兄願與不願,不妨一言。
” 春蔭沉吟半晌道: “ 一言何難?但小侄苦衷,實有難于言者。
古雲:‘詩言志’,竊有小詩一首,獻于老伯,望老伯細察,便可想小侄之苦衷矣!”孟學士道:“這個尤妙。
”遂取文房四寶與他,春蔭就題一律,雙手獻與孟學士。
孟學士展開一看,隻見上寫着: 落落天邊遊子魂,乾坤許大恨無門。
九原蔓草方緘涕,百歲絲蘿何忍言。
兒女風流花弄影,丈夫肝膽雪留痕。
窮途若遂陽春願,豔李夭桃敢負恩? 孟學士看了兩遍,稱贊道:“商兄幽冤未伸,不敢先父母而言親,孝子也,志士也!愈令我學生起敬。
然而此詩不言之言,不許之許,我學生留付小女,以為江臯之佩。
” 春蔭深深一躬道:“謝知己矣!” 曹先生見二人說話,不甚分明,隻微微而笑。
大家又來坐席飲了一會,然後曹先生與商春蔭起身,謝别而歸。
孟學士送二人去了,遂進内室,将商春蔭這首詩交付與女兒,道:“商春蔭雖非商家嫡派,然少年有志,異日自當顯達,我将你許嫁與他,他因有宿恨在心,不敢明明應承,聊題詩見志,已默默許下。
你可将此詩收好,便可做他一縷心絲之聘也!” 孟小姐領父命,便終身捧誦、佩帶不題。
再說商春蔭在商府過了兩年,适置鄉試之期,宗師發牌到紹興錄科,凡是秀才都要去考科舉,童生都到縣報名去考,以求進學。
商春蔭不肯報名赴考,商春茂道:“你既不報名赴考,讀書為甚?” 春蔭道: “ 考是要考,但此時尚早。
”春茂道:“四弟、五弟也要去考,你大似他,反說是早?”春蔭道:“ 人各有志,何必一概拘定!” 春茂微笑而去,遂單報了春荟、春蔚之名去考。
不月餘,縣取送府,府取送道,道裡雙雙取進了會稽縣學。
到送學這日,兩兄弟披紅挂彩,鼓樂迎送來家,親戚朋友都來稱賀,十分熱鬧。
人都笑商春蔭沒志氣,不思進步。
過了幾日,商春茂、商春芳俱有科舉。
忽有一個朋友來拜他弟兄,說起他能懸筆請仙,春茂兄弟就要求他請仙,問問功名。
那朋友說道:“須得一潔淨之處,方好請仙降壇。
” 春茂道: “ 西邊佛堂甚是潔淨。
”遂同那朋友到佛堂來,隻見佛常上面,一碗琉璃,供養許多佛像。
那朋友叫備香燭、黃紙、筆硯,又取一根細繩,将一枝大判筆系了,倒懸于桌上,将一張黃紙鋪在棹上,與懸筆相湊,一面書符結起壇來。
衆人聽見懸筆請仙,都走來看,凡有科舉的都拜禱求判。
那朋友正書符念咒,忽大仙降壇,大風大雨,懸筆自動。
那朋友拜祝道:“蒙大仙降壇,求大仙留名!”那懸筆忽寫出七個字道:“我非仙也,乃神也。
”那朋友道:“既系尊神,亦求留名!”懸筆又寫兩字道:“雷公。
”衆人看見,都笑起來。
懸筆又寫道:“諸生不必笑,吾雖非文人,今有一對與諸生對,對得來者,功名有分。
”商春茂道:“尊神有對,乞求賜教!”懸筆就寫出一句道: 琉璃底下數枝香衆星捧月 商春茂與衆人看了,細想道:“此乃看見琉璃并爐中線香,觸景之句。
” 大家思考半晌,再對不來。
春茂又拜祝道:“弟子輩此時意在功名,無心付對,再求尊神明示功名有無。
”那是筆又寫出兩行字道: 蕭蕭風,飒飒雨,諸子請我問科舉。
一對尚然不能對,功名之事可知矣! 下面又寫一行道:“ 此對諸生不能對,能對人外面來矣。
吾神要過江行雨,不能留于此矣!” 忽霹靂一聲,懸筆便不動矣。
衆人驚奇不已。
忽商春蔭聽得請仙,也走來看,及到佛堂,仙已退矣。
春茂看見他來,正合着雷公說“ 對對人外面來矣”,因将雷公之對與他看,道: “ 三弟能對否?”春蔭道:“對此易耳!”遂提筆對一句道: 明鏡中間一口氣尺霧障天。
大家看了,又工又确,同聲稱贊。
那朋友道:“雷神寫着:對得 來,功 名 有 分。
三 兄 高 發 不 必 言 矣。
” 春 蔭 道:“小弟不預考,事從何而發?”那朋友道:“不在今日,定在異日,神聖豈有妄言!” 春蔭也付之一笑。
春茂愈加嫉妒。
這一科,果然商家子侄并不中一人。
卻說商尚書在京中,到了秋試,料四子必不能中,隻有春蔭能中,及見試錄,卻也無名,心下迷惑。
過了些時,家中人到,問起:“三相公怎麼也不中?”家人道:“三相公連童生未 曾 出 來 考,鄉 試 如 何 得 中!” 商 尚 書 聽 了,暗 想:“他不赴考,必然有故,想是家中有甚話說。
我原許一二年接他進京,今已二年,料來也無礙。
” 因寫信叫一個家人去接三相公進京。
家人領命,到家将信送上夫人。
夫人看知來意,就叫春蔭說道:“ 你父親有信着人接你進京,你意何如?”春蔭道:“父親嚴命,安敢有違?”夫人道:“既如此,可收拾行李,擇日起身。
” 春蔭遂擇了吉日,拜别夫人并四兄弟,同家人起身。
到了京中,拜見商尚書。
尚書見他來到,十分歡喜。
就問:“前日鄉試,我日日望你登科,你為何不考?”春蔭道:“孩兒苦衷,原不敢洩漏,大人前又不敢隐諱。
孩兒父母遭變,不能成服,然心喪三年,尚水滿足,焉敢隐匿喪赴考,以欺父母,并欺朝廷乎?故甯甘非笑,以負大人之望!”商尚書聽了,歎賞道:“賢者之所為,衆人固不識也!你真孝子忠臣,可愛,可敬!還有事問你,前日孟學士有書來說,他有一女要配與你,此乃美事,你為何不允?”春蔭道:“孩兒非是不允,但婚姻之事,禮應大人作主,孩兒焉敢自專?況親喪未滿,何必及此?” 尚書道:“ 你事事依禮,誠君子也!我當寫書複之,應允了他也,不負他一段美意。
” 春蔭道:“ 孩兒心喪再三月滿矣,求大人少緩三月複他,未為遲也!” 商尚書道: “ 汝言是也。
”因收拾一間書房與他讀書。
時光易邁,又過三年,此時商春蔭是二十二歲。
又是鄉試之期,商尚書就替他援例此監,入場赴考。
那商春蔭學力養到,及發榜時,高高中了第二名經魁,商尚書大喜。
報到紹興家裡,商夫人也十分歡喜,隻有曹先生與商春茂弟兄不快。
過了幾日,曹先生收拾進京會試。
到了京中,就寓在商尚書府中。
雖不喜商春蔭,但他中了,隻得改做滿面春風。
到了會試,二人一同入場,誰知商春蔭又中了第三名,曹先生依舊孫山之外。
商尚書無限歡喜。
到了殿試,商春蔭又是二甲第一,選入翰林,十分榮耀。
曹先生甚是沒趣,心下許多不服,遂到場中,讨出落卷來看見。
上面塗抹的批語,與商春蔭在家看的一般,心下方有面分軟了。
就辭商尚書回到家中,将商春蔭批抹他的文字,細細一看,始覺有理。
再将春蔭中舉、中進士的文章一看,真是理明學正,詞采炫然,不覺虛心歎服道:“才學安可論年!”因此在家苦讀不題。
卻說商春蔭既入了翰林,就要與父親複仇,因見對頭勢尚嚴嚴,隻得忍耐。
商尚書因自家年老,已告緻仕回家,也要他告假同回,就孟學士之親。
商春蔭不肯,道:“大仇未報,安忍言此!”商尚書隻得聽他,就先回去。
過了三年,又是會試。
商春蔭例應分房,曹先生依舊到京會試,商春蔭因分房避嫌,不來相見。
到揭榜之時,曹先生也中了一名進士,心下歡喜。
細查房師,恰在商春蔭房裡,隻得先來谒見。
商春蔭見中了他,也自歡喜。
曹先生置椅于上,請拜見老師。
春蔭辭道:“ 我學生雖不曾執經問業,然先生于家兄、舍弟有西席之尊,卻與他人不同,怎好如此!”曹先生道:“門生今日親辱門牆,名分具在,安可紊亂?且門生實不瞞老師說,門生前科下第回家,因将老師向日塗抹門生之文,細細改悔,今日方得遭際。
則老師于門生,不獨為
前煩曹年兄道意,曹年兄回說商兄不願,學生不知何故,故今不惜抱慚自白,商兄可否,不妨面決。
” 春蔭道:“ 小侄天邊萍梗,蒙老伯垂青,不啻伯樂之知!晚生雖草木為心,亦當知感!且婚姻大事,有老父在京,非晚生所敢自主,乞老伯諒之!”孟學士道:“若論娶而必告父母,學生自當緻之尊翁,不消商兄慮得。
但商兄願與不願,不妨一言。
” 春蔭沉吟半晌道: “ 一言何難?但小侄苦衷,實有難于言者。
古雲:‘詩言志’,竊有小詩一首,獻于老伯,望老伯細察,便可想小侄之苦衷矣!”孟學士道:“這個尤妙。
”遂取文房四寶與他,春蔭就題一律,雙手獻與孟學士。
孟學士展開一看,隻見上寫着: 落落天邊遊子魂,乾坤許大恨無門。
九原蔓草方緘涕,百歲絲蘿何忍言。
兒女風流花弄影,丈夫肝膽雪留痕。
窮途若遂陽春願,豔李夭桃敢負恩? 孟學士看了兩遍,稱贊道:“商兄幽冤未伸,不敢先父母而言親,孝子也,志士也!愈令我學生起敬。
然而此詩不言之言,不許之許,我學生留付小女,以為江臯之佩。
” 春蔭深深一躬道:“謝知己矣!” 曹先生見二人說話,不甚分明,隻微微而笑。
大家又來坐席飲了一會,然後曹先生與商春蔭起身,謝别而歸。
孟學士送二人去了,遂進内室,将商春蔭這首詩交付與女兒,道:“商春蔭雖非商家嫡派,然少年有志,異日自當顯達,我将你許嫁與他,他因有宿恨在心,不敢明明應承,聊題詩見志,已默默許下。
你可将此詩收好,便可做他一縷心絲之聘也!” 孟小姐領父命,便終身捧誦、佩帶不題。
再說商春蔭在商府過了兩年,适置鄉試之期,宗師發牌到紹興錄科,凡是秀才都要去考科舉,童生都到縣報名去考,以求進學。
商春蔭不肯報名赴考,商春茂道:“你既不報名赴考,讀書為甚?” 春蔭道: “ 考是要考,但此時尚早。
”春茂道:“四弟、五弟也要去考,你大似他,反說是早?”春蔭道:“ 人各有志,何必一概拘定!” 春茂微笑而去,遂單報了春荟、春蔚之名去考。
不月餘,縣取送府,府取送道,道裡雙雙取進了會稽縣學。
到送學這日,兩兄弟披紅挂彩,鼓樂迎送來家,親戚朋友都來稱賀,十分熱鬧。
人都笑商春蔭沒志氣,不思進步。
過了幾日,商春茂、商春芳俱有科舉。
忽有一個朋友來拜他弟兄,說起他能懸筆請仙,春茂兄弟就要求他請仙,問問功名。
那朋友說道:“須得一潔淨之處,方好請仙降壇。
” 春茂道: “ 西邊佛堂甚是潔淨。
”遂同那朋友到佛堂來,隻見佛常上面,一碗琉璃,供養許多佛像。
那朋友叫備香燭、黃紙、筆硯,又取一根細繩,将一枝大判筆系了,倒懸于桌上,将一張黃紙鋪在棹上,與懸筆相湊,一面書符結起壇來。
衆人聽見懸筆請仙,都走來看,凡有科舉的都拜禱求判。
那朋友正書符念咒,忽大仙降壇,大風大雨,懸筆自動。
那朋友拜祝道:“蒙大仙降壇,求大仙留名!”那懸筆忽寫出七個字道:“我非仙也,乃神也。
”那朋友道:“既系尊神,亦求留名!”懸筆又寫兩字道:“雷公。
”衆人看見,都笑起來。
懸筆又寫道:“諸生不必笑,吾雖非文人,今有一對與諸生對,對得來者,功名有分。
”商春茂道:“尊神有對,乞求賜教!”懸筆就寫出一句道: 琉璃底下數枝香衆星捧月 商春茂與衆人看了,細想道:“此乃看見琉璃并爐中線香,觸景之句。
” 大家思考半晌,再對不來。
春茂又拜祝道:“弟子輩此時意在功名,無心付對,再求尊神明示功名有無。
”那是筆又寫出兩行字道: 蕭蕭風,飒飒雨,諸子請我問科舉。
一對尚然不能對,功名之事可知矣! 下面又寫一行道:“ 此對諸生不能對,能對人外面來矣。
吾神要過江行雨,不能留于此矣!” 忽霹靂一聲,懸筆便不動矣。
衆人驚奇不已。
忽商春蔭聽得請仙,也走來看,及到佛堂,仙已退矣。
春茂看見他來,正合着雷公說“ 對對人外面來矣”,因将雷公之對與他看,道: “ 三弟能對否?”春蔭道:“對此易耳!”遂提筆對一句道: 明鏡中間一口氣尺霧障天。
大家看了,又工又确,同聲稱贊。
那朋友道:“雷神寫着:對得 來,功 名 有 分。
三 兄 高 發 不 必 言 矣。
” 春 蔭 道:“小弟不預考,事從何而發?”那朋友道:“不在今日,定在異日,神聖豈有妄言!” 春蔭也付之一笑。
春茂愈加嫉妒。
這一科,果然商家子侄并不中一人。
卻說商尚書在京中,到了秋試,料四子必不能中,隻有春蔭能中,及見試錄,卻也無名,心下迷惑。
過了些時,家中人到,問起:“三相公怎麼也不中?”家人道:“三相公連童生未 曾 出 來 考,鄉 試 如 何 得 中!” 商 尚 書 聽 了,暗 想:“他不赴考,必然有故,想是家中有甚話說。
我原許一二年接他進京,今已二年,料來也無礙。
” 因寫信叫一個家人去接三相公進京。
家人領命,到家将信送上夫人。
夫人看知來意,就叫春蔭說道:“ 你父親有信着人接你進京,你意何如?”春蔭道:“父親嚴命,安敢有違?”夫人道:“既如此,可收拾行李,擇日起身。
” 春蔭遂擇了吉日,拜别夫人并四兄弟,同家人起身。
到了京中,拜見商尚書。
尚書見他來到,十分歡喜。
就問:“前日鄉試,我日日望你登科,你為何不考?”春蔭道:“孩兒苦衷,原不敢洩漏,大人前又不敢隐諱。
孩兒父母遭變,不能成服,然心喪三年,尚水滿足,焉敢隐匿喪赴考,以欺父母,并欺朝廷乎?故甯甘非笑,以負大人之望!”商尚書聽了,歎賞道:“賢者之所為,衆人固不識也!你真孝子忠臣,可愛,可敬!還有事問你,前日孟學士有書來說,他有一女要配與你,此乃美事,你為何不允?”春蔭道:“孩兒非是不允,但婚姻之事,禮應大人作主,孩兒焉敢自專?況親喪未滿,何必及此?” 尚書道:“ 你事事依禮,誠君子也!我當寫書複之,應允了他也,不負他一段美意。
” 春蔭道:“ 孩兒心喪再三月滿矣,求大人少緩三月複他,未為遲也!” 商尚書道: “ 汝言是也。
”因收拾一間書房與他讀書。
時光易邁,又過三年,此時商春蔭是二十二歲。
又是鄉試之期,商尚書就替他援例此監,入場赴考。
那商春蔭學力養到,及發榜時,高高中了第二名經魁,商尚書大喜。
報到紹興家裡,商夫人也十分歡喜,隻有曹先生與商春茂弟兄不快。
過了幾日,曹先生收拾進京會試。
到了京中,就寓在商尚書府中。
雖不喜商春蔭,但他中了,隻得改做滿面春風。
到了會試,二人一同入場,誰知商春蔭又中了第三名,曹先生依舊孫山之外。
商尚書無限歡喜。
到了殿試,商春蔭又是二甲第一,選入翰林,十分榮耀。
曹先生甚是沒趣,心下許多不服,遂到場中,讨出落卷來看見。
上面塗抹的批語,與商春蔭在家看的一般,心下方有面分軟了。
就辭商尚書回到家中,将商春蔭批抹他的文字,細細一看,始覺有理。
再将春蔭中舉、中進士的文章一看,真是理明學正,詞采炫然,不覺虛心歎服道:“才學安可論年!”因此在家苦讀不題。
卻說商春蔭既入了翰林,就要與父親複仇,因見對頭勢尚嚴嚴,隻得忍耐。
商尚書因自家年老,已告緻仕回家,也要他告假同回,就孟學士之親。
商春蔭不肯,道:“大仇未報,安忍言此!”商尚書隻得聽他,就先回去。
過了三年,又是會試。
商春蔭例應分房,曹先生依舊到京會試,商春蔭因分房避嫌,不來相見。
到揭榜之時,曹先生也中了一名進士,心下歡喜。
細查房師,恰在商春蔭房裡,隻得先來谒見。
商春蔭見中了他,也自歡喜。
曹先生置椅于上,請拜見老師。
春蔭辭道:“ 我學生雖不曾執經問業,然先生于家兄、舍弟有西席之尊,卻與他人不同,怎好如此!”曹先生道:“門生今日親辱門牆,名分具在,安可紊亂?且門生實不瞞老師說,門生前科下第回家,因将老師向日塗抹門生之文,細細改悔,今日方得遭際。
則老師于門生,不獨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