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李天造有心托友 傅文魁無意□□
關燈
小
中
大
,并無葛藤。
李春榮無辜受謗,情實可矜,候考案作養,逐出免供。
知縣判畢,讀與衆人聽,衆人叩頭感謝。
惟萬衙家人掃盡興奮,隻得回去取原約來領銀子。
傅星領女兒出縣,迎着李春榮拜謝道:“多蒙李官人好心撈救,感謝不盡!又帶累官人跪官跪府,心更不安。
本該請官人到寒舍拜謝,奈離鄉日久,舊宅俱屬他人,今日隻得暫屈官人到酒肆中一叙,聊表微情!” 李春榮答道:“ 令愛投水,偶然撈救,此亦人情之常,何足言謝?況老丈初回,尊居未定,父女重逢,萬千之喜,正宜速速安置,不必以學生為念。
”遂回身要走。
傅星道:“李官人匆匆要行,也不敢相強。
請問住居何處,以便後日好來拜謝。
” 李春榮道:“學生住居叫做白楊灣,渡江過去隻有三十裡。
” 說罷将手一拱,竟回去了。
傅星隻得領女兒到寄放行李一個舊鄉鄰人家來借住。
父女訴說從前之事,又悲又喜。
傅星又将囊中将有千金之事對女兒說知,傅氏大喜。
傅星要買一所房屋居住,又想:“我年老無子,今女兒長大,莫若撿選一個女婿依傍終身,到是美事,且待選定女婿,再買住居不遲。
” 因此就送了鄉鄰些房租,權且暫住。
訪問數日,并無一個可意女婿。
想起前日救女兒的李官人,人才聰俊,到是一個佳婿。
但未知他有親事否,因又想道:“我前日原許到他家去拜謝,莫若備一副禮,隻說謝他,就去看看機會緣法。
” 主意定了,與女兒說知,備了四色禮物,叫了一隻小船到白楊灣。
叫船家擔了盒子,訪到李家來。
原來李春榮得了知縣之力高薦上府,府中有了名字,送與道考,提學考過,回家候案。
因見傅星來謝,滿心歡喜。
慌忙迎入,彼此到謝。
李春榮收了禮物,因與母親說知,備飯相留。
飯罷,傅星就請季安人拜見。
季寡婦鄉民人家,又是中年,竟出來相見。
見畢,傅星道:“我學生今日一來拜謝,二來有一事奉懇。
” 季寡婦就問: “ 何事?” 傅星道:“我學生不幸有子早亡,隻存一女,為因貧困陷身宦室,前日投水幸遇令郎援救,感德無涯,今學生欲擇一佳婿,倚托終身。
因見令郎青年高才,立心仁厚,後來必定大發,意欲以小女仰結絲蘿,也不負一番援救之情。
不知老安人尊意何如?”季寡婦道:“小兒偶然相遇,原出無心,怎敢當尊親盛意?”傅星道:“學生來意甚誠,老安人不必推辭!” 季寡婦就叫兒子進去,商議道:“今日傅老這頭親事甚好,不知你意下何如?”原來李春榮自見了傅氏美貌,雖口裡不敢妄言,卻也有幾分動心。
今聽見要與他結親,正合他意,因說道:“ 這是聽憑母親做主,何必問我?” 季寡婦見他肯了,忙走出來對傅星說道:“ 尊親厚愛令愛賢淑,豈不願結絲蘿!但恨家業凋零,聘财涼薄,怎好仰攀?” 傅星道:“ 老安人不必如此說,俗語雲:‘愛親做親’,聘金不必論,我學生也無甚妝奁,我在江湖上數年辛勞,隻掙有數百金資本,盡付令郎營運。
學生老矣,就在府上吃碗現成飯,以待天年罷了。
” 季寡婦聽了歡喜道:“親家既以至親相托,小兒定當供養,決不敢忘!” 說未完,忽見學裡齋夫來報,李春榮進了武昌縣學。
大家歡喜不盡,一面收拾酒飯、喜錢,打發齋夫去了,一面就留傅星住下,議定親事。
到次日,傅星辭回。
季寡婦就央一個近鄰為媒,到傅家來求親。
傅星依允,就擇了一日行過聘來,又擇了一個吉日結親。
不期宗師發下牌來,仰縣也是這個日子送學。
季寡婦就打發李春榮帶了迎親的鼓樂轎馬,并迎入學的彩旗等項。
到了這日,李春榮同一班新進的,到文廟谒聖,又到縣間謝過縣尊。
李春榮就分付轎夫、吹手,到傅家來親迎。
傅星因波江路遠,日午就打發女兒上轎,自家也坐一乘轎子,就自送來。
一路上笙箫鼓樂,吹打到家,季寡婦迎入。
一對夫妻雙雙拜堂,拜罷,迎入洞房。
真是大登科、小登科并在一日,大家歡喜。
又收拾後面一間房,與傅星居住,李春榮與傅氏因有救溺一事,愈加恩愛。
到了滿月,傅星就請親母與女婿、女兒同在面前,将拐李天造的九百兩銀子,交付與李春榮,道:“ 我老朽連年江湖所積,盡在于此,賢婿可收了,或買田地,或别營運,聽憑賢婿主張。
我老朽前途有限,隻望不饑不寒,以終天年足矣。
” 李春榮道:“ 供養嶽父,乃小婿分内之事,何敢當嶽父重賜?嶽父還莫若留下别用。
”傅星道:“我年老,江湖上也懶得走了,留在身邊也無用,賢婿 可 收 入。
” 李 春 榮 還 要 推 辭,到 是 傅 氏 說 道:“這是父親的實意,不必辭了。
” 李春榮方才謝了傅星,收入房中。
一家歡喜。
過了半載有餘,李春榮忽然想起:“父親溺死四年,骸骨無存。
李貴押着許多桐油,不知何處?家中尚有許多産業,一向要去查訪,隻因恩母獨居,不忍出門。
今有媳婦侍奉,出門便不妨了。
” 又想道:“若說明為尋父親骸骨,事又久遠,必然不肯。
昨聞得縣尊行取入京,莫若借送他為名,出了門,再寫信回來,便不妨了。
” 算計已定,就與母親、妻了說知。
叫一個家人服侍,帶了行李、盤纏,辭别母親、妻子、嶽父,渡過江來。
送了縣官起身,就雇一隻船,順流往下江來找尋。
這一日,江上平風靜浪,船家搖将下來,到晚灣泊,又是烏江項王廟前。
李春榮認得,想念父親在此遭溺,就上岸買了紙錢,來到廟中項王座前,燒香拜禱,道:“竊聞彰善瘅惡,明神之職也。
尊神以正直、威靈坐鎮江千,自應培複良善,豈可因一時微禮便妥作威福,緻人非命?痛父李天造,真心為善,刻意修身,尊神聰明,豈不照鑒?奈何于四年前,過神廟前,隻因不曾入廟叩拜,便陡起風波,以緻覆沒。
至今骸骨無存。
使我為子的抱終天之恨,今望尊神鑒李春榮烏鳥之情,大發威靈,指示蹤迹,使李春榮得獲父親遺骸歸葬,便當重修廟宇,以彰大王威靈不爽也。
”禱罷又拜,哭泣一會,方下船安歇不題。
卻說李天造自托傅星到蕪湖去載桐油,過了一月并無消息,行主人道:“傅客人去久不來,這事有些古怪。
” 李天造心下迷惑,此時李貴病好,遂打發李貴到蕪湖來訪問。
李貴去了回來,方知:一到兩三日就賣了九百兩銀子,交付與傅客人來了。
行主人跌腳道:“我前日對相公說:這姓傅的不可托他,你不肯聽我,今日如何?” 李天造聽了,歎一口氣道:“總是我命中少欠他的。
” 心下不快活了幾日,也就丢開。
隻是想着兒子,沒心沒腸,不把買賣在意。
李貴見主人如此模樣,因勸道:“老相公既為大相公以傷心,不思營運,在此也無幹,莫若回鄉去,家中尚有許多産業,或過繼一個兒子,以娛老相公晚景,強似在異鄉流蕩。
” 李天造聞言。
遂收拾行李,也不買貨,竟将資本藏好,辭别主人,雇一隻船往上江而來。
恰恰這一日也灣泊在烏江項王廟前。
李天造想起昔日父子在此遭溺,不勝悲傷。
又想起:“項王廟不曾寫得緣簿,以緻如此!” 遂上岸買了香燭,進廟來哭訴道:“弟子李天造,為善半世,隻生一子,前日過廟時,不曾叩谒,其罪甚小,大王為何就顯威靈,以緻吾兒死于非命,使弟子孑然一身,竟無所歸?大王最有仁心,何獨于我這等慘刻?況當日匆匆開船,皆李天造之罪,與幼子何幹?大王到反寬我之死,而奪幼子之生?若是我李天造前生作惡,今該絕嗣,大王何不再顯威靈,登時覆沒江中,使我骸骨得與亡兒同埋魚腹,也強如在人世受此孤獨之苦!” 說罷,放聲大哭。
廟中道士忙來勸解道:“老居士不是這等禱告,大王最有靈感,老居士隻須許個大願,包你父子還有重逢之日。
”李天造道:“許願何難?若說父子重逢,今生萬萬不能了。
”道士道:“神明之事,豈人所能測度?你發心許個大願,寫了緣簿,看是何如?”李天造道:“這有何難?師父就拿緣簿來我寫。
” 道士聽了,連忙取過緣簿、筆硯來。
李天造道:“若說父子重逢,這也無望了,假如大王有靈,指示孩兒李春榮骸骨所在,得能歸葬,便是神聖可憐。
弟子情願以三百金助修廟宇。
” 遂提起筆來,寫在緣簿上
李春榮無辜受謗,情實可矜,候考案作養,逐出免供。
知縣判畢,讀與衆人聽,衆人叩頭感謝。
惟萬衙家人掃盡興奮,隻得回去取原約來領銀子。
傅星領女兒出縣,迎着李春榮拜謝道:“多蒙李官人好心撈救,感謝不盡!又帶累官人跪官跪府,心更不安。
本該請官人到寒舍拜謝,奈離鄉日久,舊宅俱屬他人,今日隻得暫屈官人到酒肆中一叙,聊表微情!” 李春榮答道:“ 令愛投水,偶然撈救,此亦人情之常,何足言謝?況老丈初回,尊居未定,父女重逢,萬千之喜,正宜速速安置,不必以學生為念。
”遂回身要走。
傅星道:“李官人匆匆要行,也不敢相強。
請問住居何處,以便後日好來拜謝。
” 李春榮道:“學生住居叫做白楊灣,渡江過去隻有三十裡。
” 說罷将手一拱,竟回去了。
傅星隻得領女兒到寄放行李一個舊鄉鄰人家來借住。
父女訴說從前之事,又悲又喜。
傅星又将囊中将有千金之事對女兒說知,傅氏大喜。
傅星要買一所房屋居住,又想:“我年老無子,今女兒長大,莫若撿選一個女婿依傍終身,到是美事,且待選定女婿,再買住居不遲。
” 因此就送了鄉鄰些房租,權且暫住。
訪問數日,并無一個可意女婿。
想起前日救女兒的李官人,人才聰俊,到是一個佳婿。
但未知他有親事否,因又想道:“我前日原許到他家去拜謝,莫若備一副禮,隻說謝他,就去看看機會緣法。
” 主意定了,與女兒說知,備了四色禮物,叫了一隻小船到白楊灣。
叫船家擔了盒子,訪到李家來。
原來李春榮得了知縣之力高薦上府,府中有了名字,送與道考,提學考過,回家候案。
因見傅星來謝,滿心歡喜。
慌忙迎入,彼此到謝。
李春榮收了禮物,因與母親說知,備飯相留。
飯罷,傅星就請季安人拜見。
季寡婦鄉民人家,又是中年,竟出來相見。
見畢,傅星道:“我學生今日一來拜謝,二來有一事奉懇。
” 季寡婦就問: “ 何事?” 傅星道:“我學生不幸有子早亡,隻存一女,為因貧困陷身宦室,前日投水幸遇令郎援救,感德無涯,今學生欲擇一佳婿,倚托終身。
因見令郎青年高才,立心仁厚,後來必定大發,意欲以小女仰結絲蘿,也不負一番援救之情。
不知老安人尊意何如?”季寡婦道:“小兒偶然相遇,原出無心,怎敢當尊親盛意?”傅星道:“學生來意甚誠,老安人不必推辭!” 季寡婦就叫兒子進去,商議道:“今日傅老這頭親事甚好,不知你意下何如?”原來李春榮自見了傅氏美貌,雖口裡不敢妄言,卻也有幾分動心。
今聽見要與他結親,正合他意,因說道:“ 這是聽憑母親做主,何必問我?” 季寡婦見他肯了,忙走出來對傅星說道:“ 尊親厚愛令愛賢淑,豈不願結絲蘿!但恨家業凋零,聘财涼薄,怎好仰攀?” 傅星道:“ 老安人不必如此說,俗語雲:‘愛親做親’,聘金不必論,我學生也無甚妝奁,我在江湖上數年辛勞,隻掙有數百金資本,盡付令郎營運。
學生老矣,就在府上吃碗現成飯,以待天年罷了。
” 季寡婦聽了歡喜道:“親家既以至親相托,小兒定當供養,決不敢忘!” 說未完,忽見學裡齋夫來報,李春榮進了武昌縣學。
大家歡喜不盡,一面收拾酒飯、喜錢,打發齋夫去了,一面就留傅星住下,議定親事。
到次日,傅星辭回。
季寡婦就央一個近鄰為媒,到傅家來求親。
傅星依允,就擇了一日行過聘來,又擇了一個吉日結親。
不期宗師發下牌來,仰縣也是這個日子送學。
季寡婦就打發李春榮帶了迎親的鼓樂轎馬,并迎入學的彩旗等項。
到了這日,李春榮同一班新進的,到文廟谒聖,又到縣間謝過縣尊。
李春榮就分付轎夫、吹手,到傅家來親迎。
傅星因波江路遠,日午就打發女兒上轎,自家也坐一乘轎子,就自送來。
一路上笙箫鼓樂,吹打到家,季寡婦迎入。
一對夫妻雙雙拜堂,拜罷,迎入洞房。
真是大登科、小登科并在一日,大家歡喜。
又收拾後面一間房,與傅星居住,李春榮與傅氏因有救溺一事,愈加恩愛。
到了滿月,傅星就請親母與女婿、女兒同在面前,将拐李天造的九百兩銀子,交付與李春榮,道:“ 我老朽連年江湖所積,盡在于此,賢婿可收了,或買田地,或别營運,聽憑賢婿主張。
我老朽前途有限,隻望不饑不寒,以終天年足矣。
” 李春榮道:“ 供養嶽父,乃小婿分内之事,何敢當嶽父重賜?嶽父還莫若留下别用。
”傅星道:“我年老,江湖上也懶得走了,留在身邊也無用,賢婿 可 收 入。
” 李 春 榮 還 要 推 辭,到 是 傅 氏 說 道:“這是父親的實意,不必辭了。
” 李春榮方才謝了傅星,收入房中。
一家歡喜。
過了半載有餘,李春榮忽然想起:“父親溺死四年,骸骨無存。
李貴押着許多桐油,不知何處?家中尚有許多産業,一向要去查訪,隻因恩母獨居,不忍出門。
今有媳婦侍奉,出門便不妨了。
” 又想道:“若說明為尋父親骸骨,事又久遠,必然不肯。
昨聞得縣尊行取入京,莫若借送他為名,出了門,再寫信回來,便不妨了。
” 算計已定,就與母親、妻了說知。
叫一個家人服侍,帶了行李、盤纏,辭别母親、妻子、嶽父,渡過江來。
送了縣官起身,就雇一隻船,順流往下江來找尋。
這一日,江上平風靜浪,船家搖将下來,到晚灣泊,又是烏江項王廟前。
李春榮認得,想念父親在此遭溺,就上岸買了紙錢,來到廟中項王座前,燒香拜禱,道:“竊聞彰善瘅惡,明神之職也。
尊神以正直、威靈坐鎮江千,自應培複良善,豈可因一時微禮便妥作威福,緻人非命?痛父李天造,真心為善,刻意修身,尊神聰明,豈不照鑒?奈何于四年前,過神廟前,隻因不曾入廟叩拜,便陡起風波,以緻覆沒。
至今骸骨無存。
使我為子的抱終天之恨,今望尊神鑒李春榮烏鳥之情,大發威靈,指示蹤迹,使李春榮得獲父親遺骸歸葬,便當重修廟宇,以彰大王威靈不爽也。
”禱罷又拜,哭泣一會,方下船安歇不題。
卻說李天造自托傅星到蕪湖去載桐油,過了一月并無消息,行主人道:“傅客人去久不來,這事有些古怪。
” 李天造心下迷惑,此時李貴病好,遂打發李貴到蕪湖來訪問。
李貴去了回來,方知:一到兩三日就賣了九百兩銀子,交付與傅客人來了。
行主人跌腳道:“我前日對相公說:這姓傅的不可托他,你不肯聽我,今日如何?” 李天造聽了,歎一口氣道:“總是我命中少欠他的。
” 心下不快活了幾日,也就丢開。
隻是想着兒子,沒心沒腸,不把買賣在意。
李貴見主人如此模樣,因勸道:“老相公既為大相公以傷心,不思營運,在此也無幹,莫若回鄉去,家中尚有許多産業,或過繼一個兒子,以娛老相公晚景,強似在異鄉流蕩。
” 李天造聞言。
遂收拾行李,也不買貨,竟将資本藏好,辭别主人,雇一隻船往上江而來。
恰恰這一日也灣泊在烏江項王廟前。
李天造想起昔日父子在此遭溺,不勝悲傷。
又想起:“項王廟不曾寫得緣簿,以緻如此!” 遂上岸買了香燭,進廟來哭訴道:“弟子李天造,為善半世,隻生一子,前日過廟時,不曾叩谒,其罪甚小,大王為何就顯威靈,以緻吾兒死于非命,使弟子孑然一身,竟無所歸?大王最有仁心,何獨于我這等慘刻?況當日匆匆開船,皆李天造之罪,與幼子何幹?大王到反寬我之死,而奪幼子之生?若是我李天造前生作惡,今該絕嗣,大王何不再顯威靈,登時覆沒江中,使我骸骨得與亡兒同埋魚腹,也強如在人世受此孤獨之苦!” 說罷,放聲大哭。
廟中道士忙來勸解道:“老居士不是這等禱告,大王最有靈感,老居士隻須許個大願,包你父子還有重逢之日。
”李天造道:“許願何難?若說父子重逢,今生萬萬不能了。
”道士道:“神明之事,豈人所能測度?你發心許個大願,寫了緣簿,看是何如?”李天造道:“這有何難?師父就拿緣簿來我寫。
” 道士聽了,連忙取過緣簿、筆硯來。
李天造道:“若說父子重逢,這也無望了,假如大王有靈,指示孩兒李春榮骸骨所在,得能歸葬,便是神聖可憐。
弟子情願以三百金助修廟宇。
” 遂提起筆來,寫在緣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