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李天造有心托友 傅文魁無意□□
關燈
小
中
大
李春榮看見光景是要投水,忙上前攔阻,那女子向水中一跳,急得李春榮連聲叫道:“不好了,有人投水!船家快些來救!”等不得船家起來,先自跳入水中。
幸得河邊水淺,隻淹得尺餘,尚可文腳。
李春榮扯住不放,又扯他不起。
二人正在水中扯曳,幸喜船家聽見,也趕來跳入水中,方将那女子扶上船來。
李春榮就叫那女子和濕衣擁入被中,又叫船家點起燈來,自己換了濕衣。
因問女子道:“姐姐為何投水?”那女子一時說不出,嗚嗚咽咽,隻是哭。
李春榮再三勸解。
忽岸上兩三個人,燈籠火把趕來。
聽見船中哭聲,遂跳上船,鑽入艙中,看見女子坐在鋪上,便叫道:“好了,人在這裡了。
” 又見李春榮是個十七、八歲的小官人,便放刁說道:“我隻道是這丫頭私自逃出,卻原來是這厮拐帶。
” 李春榮聽見大怒道:“你這人好沒分曉,這女子來投水,我們偶泊船在此看見,一片好心救他起來。
怎麼說是我拐帶?”衆家人道:“既是投水,就該在河裡,為何在你鋪上?”李春榮道:“投水安閑河中,撈救起來,終不然還在河裡?” 衆家人道:“若是好心撈救,就該送還我們衙裡,怎麼窩藏在你船中?明明拐帶,還要強嘴!” 就着一人先去報信。
李春榮道:“方才救起,尚未曾問明白,叫我送到那裡去?”衆家人道:“ 我們萬鄉宦衙裡,那個不曉得?”說不了,那報信的家人,拿了兩條麻繩來說道:“ 老爺分付,既捉住拐帶賊人,可都帶回去,明早送縣。
” 遂将一條繩套在李春榮項下縛住,又一條繩也将那女子縛住,急得李春榮大叫道:“有這等冤屈事,我好心救人,到被人陷害!”衆人那管他曲直,橫拖倒拽,李春榮隻得跟他上岸。
那女子上岸大哭,又要投水,衆家人那個容他?不多時扯到萬衙。
此時尚未天亮,等一會,天大亮了。
拿一個名帖,将二人扯到縣裡來。
李春榮就如羊落虎口,無法奈河。
那女子看着李春榮哭道:“都是奴家帶累官人,官人不要着忙,奴家就拚一死,到官也要說個明白!” 李春榮道:“總是我年災月厄,與姐姐何幹?” 直等到辰牌時候,縣官方坐早堂。
萬衙家人候投文畢,便拿主人名帖,帶了二人進去,跪下禀道:“ 家爺拜上老爺。
”因指着那女子道:“這丫頭是家爺房中使喚的。
” 又指着李春榮道:“昨夜四更被這不知姓名男子引誘拐帶,幸本衙知覺,急急追尋到水口船上拿獲。
今帶在此,求老爺正法。
”知縣聽說,遂将二人一看,見李春榮少年俊秀,不像個拐子。
那女子雖穿青衣,而骨格端正,并不是丫頭模樣。
因叫李春榮到案前問道:“你是何處人,叫甚名字,為何拐萬衙使婢?” 李春榮忙磕頭道:“小的是本縣人,叫做李春榮,自幼讀書習文,指望上進。
昨因老爺有明示考試,小的特來赴考,不期昨日黃昏,船才到水口。
就在船上歇宿。
到四更時分,忽聽有人啼哭,忙起來看,卻是這個女子投水。
小的一時不忍,就叫起船家,同跳入水,救這女子上船,問他具體,以便天明送還。
不料這些惡仆,倚勢趕上船來,不問原由将小的鑽打,說是拐帶。
有此冤屈,求老爺電察作主!”知縣聽了,又叫那女子上去問道:“ 你是萬衙丫環?叫甚名字?還是被李春榮拐帶出來,還是有甚冤苦,自去投水?須直直說來,免我動刑!” 那女子道:“ 奴家傅氏,父親傅星。
自是良民,怎說是萬衙丫環?隻因父親借萬衙十兩銀子,因生意折本,一時沒得還他,他就使勢将父親毒打,把奴家搶去作丫環使用。
經今二載,百般淩辱,苦不可言。
今又要強奸奴家,奴家思良家女子,怎肯受此污辱,情願投水身死,以表清白。
幸遇這位官人撈救,反賴他拐帶,真是冤屈無伸。
望老爺明鏡救拔無辜!” 知縣道:“你父親如今在那裡?” 傅氏哭訴道:“ 父親自遭萬衙毒手,逃往他鄉,杳無音信,不知生死。
” 萬衙家人忙禀道:“ 這丫頭巧說,老爺不要聽他!他父親賣了他,自往江湖去做生意去,怎說是毒打逃走?我們鄉宦人家讨了他來,不作丫環,難道讨他來做小姐不成?他既投水,怎生投在後生船上?這後生明明是拐子無疑,假稱童生赴考,求老爺盡法!” 知縣又叫李春榮道:“你既是童生要來赴考,必曉得做文章。
我今無暇考文,且出一對與你對,若對不來,假冒童生,這拐帶之事是真了。
”李春榮道:“童生願求老爺出對。
”知縣取過紙寫出一句道: “禮别嫌疑遇色而動君子乎?” 知縣寫畢叫堂吏連筆墨遞與李春榮看。
李春榮看了,忽然有觸,遂對了一句,呈與知縣看,道: “道存拯濟見溺不援豺狼也!” 知縣看了歡喜,就有憐才周全之意。
因叫萬衙家人說道:“我看這事投水是真,拐帶是虛。
但投水未死,拐帶無發,俱不深究了。
這傅氏既是你老爺買來使用,你可領回去罷。
”家人道:“ 這丫頭現在這男人船上提獲,衆人眼見,真正拐帶,何必更要證見?” 知縣道:“ 若真正拐子,這女子既上了船,自應登時逃去,安肯住在水口等你們來找尋?況且這女子下衣盡濕,投水無疑。
若要追求,便有許多不雅!莫若領回去為妙。
” 萬衙家人被知縣說了幾句,開口不得。
到是傅氏聽見叫領他回去,便哭起來道:“奴家出來投水,原為受他淩辱不過,若依舊跟他回去,奴家也不消出來投水了!情願死在老爺台下,決不願到萬衙去!” 知縣道:“你父親少了萬衙銀子,你不去卻教誰人收留?” 傅氏道:“奴家父親隻少他十兩銀,怎便準折人家子女?” 知縣道:“準折他固不該,然少他銀子,也沒個白白斷回之理。
” 因對李春榮道:“ 你撈救這傅氏自是一點仁心,但他雖離魚腹,卻未脫火坑。
你何不代他納了十兩債銀,便是始終之德了。
”李春榮道:“小的撈救這女子,是一時恻隐,出于無心。
今若代還債銀,領回女子,是明明拐帶了。
小的既業詩書,怎敢為此不明不白之事?” 知縣聽了,道:“ 這也說得是。
”因對傅氏道:“這卻沒法奈何,你且到萬衙栖身,等待父親回日,自來贖你。
” 就叫萬衙家人速速領去,萬衙家人看見不是風勢,便起身來領。
傅氏見來領他,即放聲大哭道:“我是良家女子,怎受這般污辱?今日左右是死,決不到萬衙受罪了!” 就湧身往丹墀下一頭觸去,幸得衙役人多,遂一齊救住。
知縣忙叫拖回案前,分付:“ 不必性急,我自有處。
”忽縣門外鼓聲亂響,一個老人家跑到二門,跑着叫喊道:“老爺,冤屈!救命!” 門上皂隸将那人往外亂推亂扯,那人死命叫喊,聲音我尚。
終是傅氏女子耳尖,聽了大驚道:“老爺這叫屈聲音,好似小婦人父親一般。
” 知縣道:“這又奇了。
” 遂叫進來,左右帶至丹墀下。
傅氏望見,禀道:“正是小婦人的父親。
” 知縣大喜,就叫至案前問道:“你是甚麼人?有何冤屈?”那老人禀道:“小的叫做傅星,就是本縣子民,隻因欠了萬衙十兩銀子,二年前,被他叫一班惡奴将小的女兒搶去,又将小的毒打。
小的一個窮民,無處申冤,隻得逃避江湖,吃盡辛勞,今幸湊得十兩銀子,回來贖女。
不期今早趕到,四下訪問,方知他将小的女兒百般淩辱,小的女兒義不受辱,昨夜拚死投水,幸有人救起,今又假捏拐帶逃走,誣诳老爺。
小的趕來哭訴,求老爺救拔!”因回頭看着女兒哭道:“我那兒,苦了你了!” 知縣又問道:“你還他十兩銀子在那裡?” 傅星就在腰下取出呈上。
知縣叫萬衙家人分付道:“傅星欠你老爺銀十兩,今已交納在此,可拿文書來取去。
這女子斷與他父親領回。
” 家人道:“這丫頭是家老爺要用的,求老爺發與小的領去,就是傅星要贖,也要到家老爺處去算明方好。
” 知縣道:“ 是非曲直,既在公堂斷明,豈有複到私衙再論之理?況這女子性如烈火,倘有疏虞,就是你家老爺也甚不便,莫若與父親領去。
”遂舉筆判道: 審得傅星欠債陷女,貧寒所使;傅氏受辱投河,烈性使然。
李春榮仁心援溺,幾遭不白之冤,本縣深念,開籠作垂青之地。
幸傅星遄歸,以夙逋十兩,追原票給還原主,事俱銷釋。
傅氏随父歸宗
幸得河邊水淺,隻淹得尺餘,尚可文腳。
李春榮扯住不放,又扯他不起。
二人正在水中扯曳,幸喜船家聽見,也趕來跳入水中,方将那女子扶上船來。
李春榮就叫那女子和濕衣擁入被中,又叫船家點起燈來,自己換了濕衣。
因問女子道:“姐姐為何投水?”那女子一時說不出,嗚嗚咽咽,隻是哭。
李春榮再三勸解。
忽岸上兩三個人,燈籠火把趕來。
聽見船中哭聲,遂跳上船,鑽入艙中,看見女子坐在鋪上,便叫道:“好了,人在這裡了。
” 又見李春榮是個十七、八歲的小官人,便放刁說道:“我隻道是這丫頭私自逃出,卻原來是這厮拐帶。
” 李春榮聽見大怒道:“你這人好沒分曉,這女子來投水,我們偶泊船在此看見,一片好心救他起來。
怎麼說是我拐帶?”衆家人道:“既是投水,就該在河裡,為何在你鋪上?”李春榮道:“投水安閑河中,撈救起來,終不然還在河裡?” 衆家人道:“若是好心撈救,就該送還我們衙裡,怎麼窩藏在你船中?明明拐帶,還要強嘴!” 就着一人先去報信。
李春榮道:“方才救起,尚未曾問明白,叫我送到那裡去?”衆家人道:“ 我們萬鄉宦衙裡,那個不曉得?”說不了,那報信的家人,拿了兩條麻繩來說道:“ 老爺分付,既捉住拐帶賊人,可都帶回去,明早送縣。
” 遂将一條繩套在李春榮項下縛住,又一條繩也将那女子縛住,急得李春榮大叫道:“有這等冤屈事,我好心救人,到被人陷害!”衆人那管他曲直,橫拖倒拽,李春榮隻得跟他上岸。
那女子上岸大哭,又要投水,衆家人那個容他?不多時扯到萬衙。
此時尚未天亮,等一會,天大亮了。
拿一個名帖,将二人扯到縣裡來。
李春榮就如羊落虎口,無法奈河。
那女子看着李春榮哭道:“都是奴家帶累官人,官人不要着忙,奴家就拚一死,到官也要說個明白!” 李春榮道:“總是我年災月厄,與姐姐何幹?” 直等到辰牌時候,縣官方坐早堂。
萬衙家人候投文畢,便拿主人名帖,帶了二人進去,跪下禀道:“ 家爺拜上老爺。
”因指着那女子道:“這丫頭是家爺房中使喚的。
” 又指着李春榮道:“昨夜四更被這不知姓名男子引誘拐帶,幸本衙知覺,急急追尋到水口船上拿獲。
今帶在此,求老爺正法。
”知縣聽說,遂将二人一看,見李春榮少年俊秀,不像個拐子。
那女子雖穿青衣,而骨格端正,并不是丫頭模樣。
因叫李春榮到案前問道:“你是何處人,叫甚名字,為何拐萬衙使婢?” 李春榮忙磕頭道:“小的是本縣人,叫做李春榮,自幼讀書習文,指望上進。
昨因老爺有明示考試,小的特來赴考,不期昨日黃昏,船才到水口。
就在船上歇宿。
到四更時分,忽聽有人啼哭,忙起來看,卻是這個女子投水。
小的一時不忍,就叫起船家,同跳入水,救這女子上船,問他具體,以便天明送還。
不料這些惡仆,倚勢趕上船來,不問原由将小的鑽打,說是拐帶。
有此冤屈,求老爺電察作主!”知縣聽了,又叫那女子上去問道:“ 你是萬衙丫環?叫甚名字?還是被李春榮拐帶出來,還是有甚冤苦,自去投水?須直直說來,免我動刑!” 那女子道:“ 奴家傅氏,父親傅星。
自是良民,怎說是萬衙丫環?隻因父親借萬衙十兩銀子,因生意折本,一時沒得還他,他就使勢将父親毒打,把奴家搶去作丫環使用。
經今二載,百般淩辱,苦不可言。
今又要強奸奴家,奴家思良家女子,怎肯受此污辱,情願投水身死,以表清白。
幸遇這位官人撈救,反賴他拐帶,真是冤屈無伸。
望老爺明鏡救拔無辜!” 知縣道:“你父親如今在那裡?” 傅氏哭訴道:“ 父親自遭萬衙毒手,逃往他鄉,杳無音信,不知生死。
” 萬衙家人忙禀道:“ 這丫頭巧說,老爺不要聽他!他父親賣了他,自往江湖去做生意去,怎說是毒打逃走?我們鄉宦人家讨了他來,不作丫環,難道讨他來做小姐不成?他既投水,怎生投在後生船上?這後生明明是拐子無疑,假稱童生赴考,求老爺盡法!” 知縣又叫李春榮道:“你既是童生要來赴考,必曉得做文章。
我今無暇考文,且出一對與你對,若對不來,假冒童生,這拐帶之事是真了。
”李春榮道:“童生願求老爺出對。
”知縣取過紙寫出一句道: “禮别嫌疑遇色而動君子乎?” 知縣寫畢叫堂吏連筆墨遞與李春榮看。
李春榮看了,忽然有觸,遂對了一句,呈與知縣看,道: “道存拯濟見溺不援豺狼也!” 知縣看了歡喜,就有憐才周全之意。
因叫萬衙家人說道:“我看這事投水是真,拐帶是虛。
但投水未死,拐帶無發,俱不深究了。
這傅氏既是你老爺買來使用,你可領回去罷。
”家人道:“ 這丫頭現在這男人船上提獲,衆人眼見,真正拐帶,何必更要證見?” 知縣道:“ 若真正拐子,這女子既上了船,自應登時逃去,安肯住在水口等你們來找尋?況且這女子下衣盡濕,投水無疑。
若要追求,便有許多不雅!莫若領回去為妙。
” 萬衙家人被知縣說了幾句,開口不得。
到是傅氏聽見叫領他回去,便哭起來道:“奴家出來投水,原為受他淩辱不過,若依舊跟他回去,奴家也不消出來投水了!情願死在老爺台下,決不願到萬衙去!” 知縣道:“你父親少了萬衙銀子,你不去卻教誰人收留?” 傅氏道:“奴家父親隻少他十兩銀,怎便準折人家子女?” 知縣道:“準折他固不該,然少他銀子,也沒個白白斷回之理。
” 因對李春榮道:“ 你撈救這傅氏自是一點仁心,但他雖離魚腹,卻未脫火坑。
你何不代他納了十兩債銀,便是始終之德了。
”李春榮道:“小的撈救這女子,是一時恻隐,出于無心。
今若代還債銀,領回女子,是明明拐帶了。
小的既業詩書,怎敢為此不明不白之事?” 知縣聽了,道:“ 這也說得是。
”因對傅氏道:“這卻沒法奈何,你且到萬衙栖身,等待父親回日,自來贖你。
” 就叫萬衙家人速速領去,萬衙家人看見不是風勢,便起身來領。
傅氏見來領他,即放聲大哭道:“我是良家女子,怎受這般污辱?今日左右是死,決不到萬衙受罪了!” 就湧身往丹墀下一頭觸去,幸得衙役人多,遂一齊救住。
知縣忙叫拖回案前,分付:“ 不必性急,我自有處。
”忽縣門外鼓聲亂響,一個老人家跑到二門,跑着叫喊道:“老爺,冤屈!救命!” 門上皂隸将那人往外亂推亂扯,那人死命叫喊,聲音我尚。
終是傅氏女子耳尖,聽了大驚道:“老爺這叫屈聲音,好似小婦人父親一般。
” 知縣道:“這又奇了。
” 遂叫進來,左右帶至丹墀下。
傅氏望見,禀道:“正是小婦人的父親。
” 知縣大喜,就叫至案前問道:“你是甚麼人?有何冤屈?”那老人禀道:“小的叫做傅星,就是本縣子民,隻因欠了萬衙十兩銀子,二年前,被他叫一班惡奴将小的女兒搶去,又将小的毒打。
小的一個窮民,無處申冤,隻得逃避江湖,吃盡辛勞,今幸湊得十兩銀子,回來贖女。
不期今早趕到,四下訪問,方知他将小的女兒百般淩辱,小的女兒義不受辱,昨夜拚死投水,幸有人救起,今又假捏拐帶逃走,誣诳老爺。
小的趕來哭訴,求老爺救拔!”因回頭看着女兒哭道:“我那兒,苦了你了!” 知縣又問道:“你還他十兩銀子在那裡?” 傅星就在腰下取出呈上。
知縣叫萬衙家人分付道:“傅星欠你老爺銀十兩,今已交納在此,可拿文書來取去。
這女子斷與他父親領回。
” 家人道:“這丫頭是家老爺要用的,求老爺發與小的領去,就是傅星要贖,也要到家老爺處去算明方好。
” 知縣道:“ 是非曲直,既在公堂斷明,豈有複到私衙再論之理?況這女子性如烈火,倘有疏虞,就是你家老爺也甚不便,莫若與父親領去。
”遂舉筆判道: 審得傅星欠債陷女,貧寒所使;傅氏受辱投河,烈性使然。
李春榮仁心援溺,幾遭不白之冤,本縣深念,開籠作垂青之地。
幸傅星遄歸,以夙逋十兩,追原票給還原主,事俱銷釋。
傅氏随父歸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