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誰也不是真正的上海人。

     小月桂到上海,就是把“自然”如田裡曬黑的皮膚一樣脫掉,做一個上海女人,就是變成人工斧鑿的藝術。

     現在她必須把這一切教給這些少年少女,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在不自然中覺得自在的。

     一江水在向大海流動,昨日如一艘船下沉,留在面上的隻是一層油皮。

    這樣好,就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水已經流了過去,每一天必須重新開始。

     她轉回臉來,面對江水,陽光正好照在她的身上:這是一個美貌的少婦,才二十出頭,六年過去了,舉止端莊成熟,個子修長,豐乳細腰,依然是那麼引人注目,但當時隻是青春必定捎帶的禮物,現在卻是成熟的風緻,是她重新進入上海的資本。

    那雙眼睛,明亮清澈一如從前。

     十六鋪,東臨黃浦江,是水陸貨運交通中心,西接上海舊城城垣。

    冬春未暖之時,卻是航運淡季,那些輪船公司的售票員拉客人,也從碼頭拉到了這兒的菜場: “乘‘朝日丸’,外送牙膏一支,肥皂一塊。

    ” “買一張‘拉弗裡’,送毛巾一條,枕頭一對。

    ” 不遠處是個菜場,菜販各色人等,賣的與買的都吼着。

    人聲鼎沸,喧鬧得像個活雞籠子。

     小月桂耐心地等着菜場早市空出來。

    人空了,氣味依然:菜場充溢着腐酸臭味,滿地狼藉,魚腥的鱗片還粘在菜攤闆上,揀菜葉的乞丐踩在黑糊糊的垃圾上,還在忙着。

    這是她的戲班開始擺場的時刻。

    每天隻有這時候,她整個神經束立了起來。

    她手下一批年輕徒弟,各施其責,擺起攤子,打鑼的打鑼,敲鼓的敲鼓,她站在中心。

    一時,這菜場又熱鬧起來。

     小月桂作村姑打扮,但一眼就看得出是這個班子領頭的,哪怕周圍的年輕人個個有驕傲的青春。

    她塗上口紅,臉本來就水靈,加上幾個假首飾,鬓光钗影,這扮相吸引了許多行人。

    打起闆鼓唱的都是浦東鄉下的小調,号稱“東鄉調”。

    唱的歌詞更讓人駐足,很多人樂得大笑,擠眉弄眼,引來更多的人: 瓜甜藕嫩是炎天, 小姐情郎趁少年。

     紗櫥鴛枕,雙雙并眠; 颠鸾倒鳳千般萬般。

     小阿姐道, 我搭情郎一夜做你十七八樣風流陣, 好像栽了蠶條又插田。

     攤前的一塊舊舊的藍布上,扔了一些銅闆。

     她唱累了,就讓徒弟接着唱,自己靠在攤後,擔憂地看着天色。

    這邊烏雲聚集,另一頭卻亮得可怕,天斜斜歪歪。

     突然下起雷陣雨,好不容易聚集的幾十個觀衆統統跑散,戲班子隻得趕快收起簡單的行頭,拾起觀衆在藍布上扔下的幾個銅闆,躲進菜攤棚下。

     小月桂還在原地沒有動,豆子大的雨點打在她的頭臉上,眼光四周掃一圈的功夫,身上全是雨水。

    這春天尚開始,衣服淋濕貼着皮膚,又冷又不好受。

    徒弟們叫她,她似乎沒有聽見。

     打着雨傘的行人從她身邊走過去,看着這個不怕雨淋的怪人。

    坐在馬車裡的富家女趾高氣揚,鄙棄地看着這個比叫花子好不了多少的唱花鼓的鄉下人,沒一陣子,她就全身雨水淋漓。

    不,她到上海來,不是為着考驗自己的耐心的,不是為着忍受又一次侮辱的。

    她不能甘心做一個街頭賣唱者,隻能靠行人施舍,勉強混個半饑半飽。

     他們這種生意叫敲白地——擺地攤,比起走街串巷的跑筒子還算高一等,但明顯不是活路。

     小月桂跺了一下腳,跑向菜攤棚,對在裡面躲雨的徒弟們說: “今天不唱了,雨一停,你們先回客棧,不要亂走,等我。

    ” 她轉頭就走。

    幾個小姑娘冒雨追上來叫:“你上哪裡?” “我去借錢,我們非進劇場子不可!” 雨漸漸小了,淅瀝之中,小月桂沿着城牆的馬路上急行。

    在這樣的寒風凄雨天,城牆邊的僻路幾乎沒有行人。

    兩個在菜場看戲時就打她主意的流氓,跟蹤而來,搶先從小街奔到她前面的道上,攔住她的去路。

     首先他們搶了她衣袋裡的錢,然後把她逼進牆角,一個流氓在她身上捏捏弄弄。

    她抓流氓的眼睛,被流氓猛抽了兩耳光,拳頭也上來了,衣服被撕破。

    另一個流氓本來負責把哨,說好輪流的,這時看周圍無人,忍不住也跑了過來。

    她被兩個男人壓倒在肮髒的雨地上。

     她無法對抗兩個男人,隻得盯着石牆上的青苔,任他們占便宜。

    但是這兩個男人不久就互相鬧起來,争着解褲帶,還要看着周圍的街,她乘機猛地跳起來,一頭撞開兩人,其中一人沒有防備,竟然被沖倒在地上。

     小月桂頭發披散,順着老城牆往北拼命地跑。

    一個男人已經氣喘籲籲地放棄了,那個跌倒在地上的男人,惱羞成怒,緊追不舍,手裡拔出了尖刀。

     她不留神跑到一條死弄堂,沒有地方可逃跑或躲藏,男人得意地大笑,端着刀直逼過來。

     她突然站定,回過身來,發狠地狂叫,臉孔扭曲,像一頭狼。

    已經追上來的男人看着她,停住了腳,覺得這個女人可能是個瘋子。

    這個地方快接近鬧市區,對一個大喊大叫的女人,好像讨不到什麼便宜。

    男人搖搖頭,懊喪地走開了。

     她癱坐在地上,精疲力竭,喘着粗氣,過了好一陣才恢複過來。

    她扶着牆拼命站起來,走出弄堂,看着周圍,走了一段,雨也停了。

     她突然認出了這條街,這裡離荟玉坊就隔着一條弄堂。

    她一臉苦笑:自己不知不覺竟跑到這兒來了。

    雨水積了弄堂一地,這個上午尚早,這地方的确是沒有什麼人。

     她沒有必要找路,幾分鐘後就走到了荟玉坊。

    那裡依然挂着彩燈,上面寫着姑娘的名字。

    她沒有敲門,隻是往門縫裡看,裡面一切依舊,二層樓三廂房的石庫房,依窗而立的那個女子是個新面孔。

    裡面有人撥弄琵琶,咿咿呀呀地唱着蘇州評彈,間或夾有男人的浪笑。

     書寓招待客人的規矩:一打茶圍,二聽曲,三擺酒。

    這三步到家後,才談得上碰和。

    想想,她當真隻是個太起碼的丫頭料子。

    當年傷好之後不久,她被一品樓賣出去。

    新黛玉的确也留不了她,她們中間再也沒有那個男人,她也沒法重新去做丫頭活,那反而會是對常爺的大不敬。

     她隻有同意到荟玉坊。

    那裡的鸨母,看她那鮮亮的模樣,面孔挺動人的,就不顧她的大腳,買下了她,改名叫荷珠。

    她就在那兒做起了幺二。

     身價一跌,什麼都跌。

    上海市面幺二的碼洋:陪客喝茶一元,侑酒二元,留宿三元。

    她自知不如别的姑娘色藝雙全,無奈,隻得減半。

    但是鸨母不同意,說:“這價若變,其他小費酬金也跟着降下來,幺二堂子也是有面子的,不能壞了規矩。

    ” 她沒辦法,好不容易等到有個客人,就使出渾身解數盡快地将這個男人拖上床去,簡直跟野雞一樣沒有任何挑揀的權利。

    再沒有生意,沒有交足錢給鸨母,她可能真要流落街頭,租個破爛亭子間做最下等的皮肉生意。

    她離窮途末路隻有半步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