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南京公議立新君淮海瀝血陳時事
關燈
小
中
大
說黃得功曾建功江北,鳳督題請,得與甯南伯左良玉同時受封,是時因并加良玉為甯南侯。
劉良佐又是鳳督部将,亦曾建功。
良佐駐鳳泗,得功駐廬州,二人十分不平,約會了發兵奪淮揚。
得功與傑連戰不能取勝,正在相持,馬士英慌了,把兵部郎中萬元吉升太仆寺少卿,并監江北軍,兩為和解,方各罷兵。
遂以高傑隸閣部史可法标下,為前鋒總兵官。
這也是馬士英的巧計。
正是: 隻為于今無頗牧,卻教宰相費調停。
且說癸未進士武愫做了闖賊的淮揚防禦使,揚揚出京,一路大張聲勢。
到了宿遷縣,僞将軍董學禮、僞漕儲方允昌、僞督饷白邦正都置酒相請,留連數日。
又借董學禮勁兵千人,到處要百姓開門迎接,各府、縣牌票飛傳。
兵過去處,騷擾不堪。
僞示傳到徐州,有舉人閻爾梅大罵起來,把票扯碎。
武愫拿住了,即行監禁。
閻爾梅隻是不服,作詩一首,句句罵他道: 死國非輕死逆輕,鴻毛敢與泰山争。
楚衰未必無三戶,夏複由來起一成。
日月有時經晦蝕,乾坤何旦不皇明。
寵新豈是承天者,空自将身買賊名。
閻爾梅做了此詩,叫人送與武愫。
武愫大怒,密令頭目殺死,誰敢來讨償命?淮安巡撫路振飛,約會了巡按王燮、兵備範明珂、監紀郎中高岐鳳、淮安知府周光夏,設奇制勝,把武愫拿了,解上南京。
原任兵部尚書丁啟睿弟、參将丁啟光,歸德知府桑開第,設計伏兵,又拿得僞河南同知陳膏、僞商兵縣令賈士隽、僞柘城縣令郭經邦、僞鹿邑縣令孫澄、僞定陵縣令許承、僞考城縣令範售,都解往南京。
隻郭經邦因天暑中熱身死,其七人皆在南京枭首。
一時你傳我說,都道從賊的官,必要依律治罪。
蘇州道項煜受了李賊僞官,鄉官王心一等公出檄文驅逐,百姓把他住房盡行燒毀。
又道錢位坤也受了李賊僞官,百姓搶劫一空。
金壇道周鐘受了李賊僞官,又替他做登極表,生員張燧、史弘谟、段彥、史魯、于超、于鼐、傅渭英、張願、劉蘇、馮蕃、高東生、谒葛璇等,将“敷天共憤,扶義以清祀典事”遍呈上司府、縣。
又如紹興王自超、無錫王孫蕙等,不一而足。
也不論是真是假,十分吃虧,南京衙門紛紛追究不已。
閣老馬士英,那時還未被衆人逼促,或也還不想翻逆案害東林,遂持正論,上一本“為請旨嚴究僞官,以洩神人之憤事”。
弘光批:“着刑部嚴究具奏,施行正法。
” 卻說閣部史可法治兵江北,為因清帥遺書,責以讨賊入城,史可法遂回一書道: 南中向接好音,随遣使問訊吳大将軍,未敢遽通左右。
非委隆誼于草莽也,誠以大臣無私交《春秋》之義。
今倥偬之際,忽捧琬琰之章,真不啻從天而降也。
諷誦再三,殷殷至意,若以為賊尚稽天讨,煩貴國憂。
法且感且愧。
俱左右不察,謂南中臣民偷安江左,竟忘君父之怨,敬為大燕一詳陳之。
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真堯舜之君也。
因庸臣誤國,有三月十九之事。
法待罪南樞,救授無及,師次淮上,兇問遂來。
地坼天崩,山枯海泣。
嗟乎!人孰無君,即肆法于市朝,以為洩洩之戒,亦豈足謝先皇帝于地下哉!當時南京臣民,哀恸如喪考妣,無不拊膺切齒,欲悉東南之甲,立翦兇仇。
而二三諸臣,謂國破君亡,宗社為重,相與迎立今上,以系中外之心。
今上非他,神宗之孫,光宗猶子,而大行皇帝之兄也。
名正言順,天與人歸。
五月朔日,賀至南都,萬姓夾道歡呼,聲聞數裡。
群臣勸進,今上悲不自勝,推讓再三,僅允監國。
迨臣民伏阙屢請,始以十五日正位南都。
從前鳳集河清,瑞應非一。
即告廟之日,紫雲如蓋,祝文升霄。
萬目共瞻,歡傳盛事。
大江湧出楠梓數十萬顆,助修宮殿。
是非天意也哉!越數日,遂命法視師江北,刻日西征。
忽傳我大将吳三桂借兵貴國,破走逆賊。
大國入都,為我先皇帝、後發喪成禮,掃清宮阙,撫恤群黎。
且免發之令,示不忘本朝。
君長事切,震古铄今。
凡為大明臣子,無不忌疾北望,頂禮中顧,豈但如明谕聽雲“感恩圖報”已乎。
謹于八月,薄具筐篚,遣使犒師,兼欲請命鴻裁,連兵西讨。
是以王師既發,複次江淮。
乃辱明誨,引《春秋》大義來相诘責,善哉乎!推言之,然此為列國君薨,世子應立,有賊不讨,不忍死其君者立說耳。
若夫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宮皇子,慘變非常,而猶拘牽不即位之說,坐昧一統之義,中原鼎沸,倉卒出師,将何以維系人心,号召忠義?紫陽《綱目》,踵事《春秋》,其間特書,
劉良佐又是鳳督部将,亦曾建功。
良佐駐鳳泗,得功駐廬州,二人十分不平,約會了發兵奪淮揚。
得功與傑連戰不能取勝,正在相持,馬士英慌了,把兵部郎中萬元吉升太仆寺少卿,并監江北軍,兩為和解,方各罷兵。
遂以高傑隸閣部史可法标下,為前鋒總兵官。
這也是馬士英的巧計。
正是: 隻為于今無頗牧,卻教宰相費調停。
且說癸未進士武愫做了闖賊的淮揚防禦使,揚揚出京,一路大張聲勢。
到了宿遷縣,僞将軍董學禮、僞漕儲方允昌、僞督饷白邦正都置酒相請,留連數日。
又借董學禮勁兵千人,到處要百姓開門迎接,各府、縣牌票飛傳。
兵過去處,騷擾不堪。
僞示傳到徐州,有舉人閻爾梅大罵起來,把票扯碎。
武愫拿住了,即行監禁。
閻爾梅隻是不服,作詩一首,句句罵他道: 死國非輕死逆輕,鴻毛敢與泰山争。
楚衰未必無三戶,夏複由來起一成。
日月有時經晦蝕,乾坤何旦不皇明。
寵新豈是承天者,空自将身買賊名。
閻爾梅做了此詩,叫人送與武愫。
武愫大怒,密令頭目殺死,誰敢來讨償命?淮安巡撫路振飛,約會了巡按王燮、兵備範明珂、監紀郎中高岐鳳、淮安知府周光夏,設奇制勝,把武愫拿了,解上南京。
原任兵部尚書丁啟睿弟、參将丁啟光,歸德知府桑開第,設計伏兵,又拿得僞河南同知陳膏、僞商兵縣令賈士隽、僞柘城縣令郭經邦、僞鹿邑縣令孫澄、僞定陵縣令許承、僞考城縣令範售,都解往南京。
隻郭經邦因天暑中熱身死,其七人皆在南京枭首。
一時你傳我說,都道從賊的官,必要依律治罪。
蘇州道項煜受了李賊僞官,鄉官王心一等公出檄文驅逐,百姓把他住房盡行燒毀。
又道錢位坤也受了李賊僞官,百姓搶劫一空。
金壇道周鐘受了李賊僞官,又替他做登極表,生員張燧、史弘谟、段彥、史魯、于超、于鼐、傅渭英、張願、劉蘇、馮蕃、高東生、谒葛璇等,将“敷天共憤,扶義以清祀典事”遍呈上司府、縣。
又如紹興王自超、無錫王孫蕙等,不一而足。
也不論是真是假,十分吃虧,南京衙門紛紛追究不已。
閣老馬士英,那時還未被衆人逼促,或也還不想翻逆案害東林,遂持正論,上一本“為請旨嚴究僞官,以洩神人之憤事”。
弘光批:“着刑部嚴究具奏,施行正法。
” 卻說閣部史可法治兵江北,為因清帥遺書,責以讨賊入城,史可法遂回一書道: 南中向接好音,随遣使問訊吳大将軍,未敢遽通左右。
非委隆誼于草莽也,誠以大臣無私交《春秋》之義。
今倥偬之際,忽捧琬琰之章,真不啻從天而降也。
諷誦再三,殷殷至意,若以為賊尚稽天讨,煩貴國憂。
法且感且愧。
俱左右不察,謂南中臣民偷安江左,竟忘君父之怨,敬為大燕一詳陳之。
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真堯舜之君也。
因庸臣誤國,有三月十九之事。
法待罪南樞,救授無及,師次淮上,兇問遂來。
地坼天崩,山枯海泣。
嗟乎!人孰無君,即肆法于市朝,以為洩洩之戒,亦豈足謝先皇帝于地下哉!當時南京臣民,哀恸如喪考妣,無不拊膺切齒,欲悉東南之甲,立翦兇仇。
而二三諸臣,謂國破君亡,宗社為重,相與迎立今上,以系中外之心。
今上非他,神宗之孫,光宗猶子,而大行皇帝之兄也。
名正言順,天與人歸。
五月朔日,賀至南都,萬姓夾道歡呼,聲聞數裡。
群臣勸進,今上悲不自勝,推讓再三,僅允監國。
迨臣民伏阙屢請,始以十五日正位南都。
從前鳳集河清,瑞應非一。
即告廟之日,紫雲如蓋,祝文升霄。
萬目共瞻,歡傳盛事。
大江湧出楠梓數十萬顆,助修宮殿。
是非天意也哉!越數日,遂命法視師江北,刻日西征。
忽傳我大将吳三桂借兵貴國,破走逆賊。
大國入都,為我先皇帝、後發喪成禮,掃清宮阙,撫恤群黎。
且免發之令,示不忘本朝。
君長事切,震古铄今。
凡為大明臣子,無不忌疾北望,頂禮中顧,豈但如明谕聽雲“感恩圖報”已乎。
謹于八月,薄具筐篚,遣使犒師,兼欲請命鴻裁,連兵西讨。
是以王師既發,複次江淮。
乃辱明誨,引《春秋》大義來相诘責,善哉乎!推言之,然此為列國君薨,世子應立,有賊不讨,不忍死其君者立說耳。
若夫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宮皇子,慘變非常,而猶拘牽不即位之說,坐昧一統之義,中原鼎沸,倉卒出師,将何以維系人心,号召忠義?紫陽《綱目》,踵事《春秋》,其間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