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諸臣聚訟因邊事兩奸招黨亂朝綱

關燈
請合軍。

    文龍怕他是計,又再三不肯。

    王一甯道:“軍形敗露,若使佟養真知覺了,怎麼好。

    隻求毛将軍給予旗号,當乘夜入鎮江,待破了城,然後來迎将軍何如?”毛文龍才許了他,給予旗号。

    除良策同心腹将蘇萬義回鎮江城,假說領糧,夜縛佟養真。

    豎起毛文龍旗幟,迎以為主帥。

    各島李景先等,都來相會。

    文龍鋪張其事,申文與巡撫王化貞。

    化貞上本,就說是鎮江奇捷。

    魏忠賢正想要立邊功,兵部尚書張鶴鳴,又是化貞一路的人,就撺掇天啟封毛文龍參将,鎮守鎮江。

     這是六月裡的事。

    到了九月,東兵因擊長山島,遂到鎮江。

    毛文龍原是個遊手好閑的人,幹得甚事。

    自得鎮江欽命,遽自尊大。

    手下兵将,也都失望。

    其時有勸他憑城力戰的,他先膽喪,遁走朝鮮。

    東兵把鎮江城屠焚一空。

    王一甯也虧毛文龍帶他去了。

     經略熊廷弼,明知文龍不堪用,又與王化貞事事不合,又上一本。

    本上道: 臣初推經略時,台省言廣甯事成功,就宜專任巡撫,一似多此經略者。

    及鎮江事出,而誇诩更甚,又似無此經略者。

    乃奇捷甫聞,而危報立至,趣臣出關,至引郭子儀即日就道之事為勸,何相倚之重也!初議三方布置,本圖登、津、山海,一切齊備。

    今天津全未區處,登州以道臣梁之垣多求,忤樞臣而與為難,二方已屬畫餅。

    臣到關僅八日即馳至廣甯,月有六日複到永平。

    明旨謂“經、撫料理已久,如何全無次第”,臣實未久也。

    于鎮江捷至,聖谕已謂“調度有次第”,而今雲全無者,前此乃部臣鋪張以誤皇上,而今則按臣張皇實告也。

    樞臣别無調度,惟有驅臣出關一着,臣出而樞臣之能事畢矣。

    無一兵一騎經略,出亦不足以鎮定。

    臣之所望于樞臣者,若拿定本兵腔調,或依或不依,以示中樞别有主張,則中制之敗道也。

    緻書議事,遲久不答,豈樞臣責經、撫同心,而樞臣與經略不宜同心乎?樞臣論鎮江事,謂當發兵一萬,由海至鎮江,二萬出海州斷彼歸路。

    殊不知彼往鎮江,不由海州歸路也。

    須問明白,而後上疏。

    至于報功一節,尤不宜扶同誇張,嗔人點破所犯忌,如高出之揭,以為打成一片可相率而欺者。

    将臣四望體貼,俯同于臣,臣始得專任東方事矣。

     一時朝廷,都曉得熊廷弼是有用的人。

    他卻不曾獻媚忠賢,性子又直。

    王化貞是兵部大堂張鶴鳴薦用的人,張鶴鳴是魏忠賢薦用的人,故此經略要如此,兵部或有不依;巡撫要如彼,無不從命。

    正人君子,哪一個不愁經、撫不和,封疆不保,上本的也多。

    禦史江秉謙怕經、撫并用,畢竟弄壞了事。

    獨上一本,本上道: 經、撫不和,化貞欲戰,廷弼欲守耳。

    夫守定,可以進戰;戰一不勝,而何以守?夫人而知之。

    而必曲廷弼以就化貞,當授經略時,誰曰不從中制乎?非經、撫不和,乃好惡經、撫者不和也;非戰守之議論不合,乃左右戰守者之議論不合也。

    果遼事不可無廷弼也,不宜旁撓之;果遼事可無廷弼也,不必姑存之。

    國家事,能堪幾番會議哉! 其時閣老葉向高,也道該早饬将吏,一聽熊廷弼節制。

    九卿會議,也道毛文龍殺彼兵二千,未有的據。

    或謂毛能殺彼兵二千,而不能以一卒走河西通消息,殊有可疑,而撫臣絕不疑。

     京師哄然。

    張鶴鳴求計忠賢,那魏忠賢是個太監性氣,忿忿地道:“隻因朝廷用人不當,不都是咱的心腹。

    咱的說話,不依咱的多。

    偏試個手段,把這些書呆看。

    ”通同了客氏,日夜算計,要收些心腹,做了緊要衙門的官,便不怕人了。

    過了幾日,吏科給事中侯震見那客氏與忠賢忒專權了,上了一本。

    本上道: 頃奉聖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