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左将軍檄文讨逆史閣部血淚誓師

關燈
雄兵,化作蛟螭妖孽。

    玉石俱焚之禍,近在目前;水火無情之時,追維心痛。

    敬布苦衷,願言共事。

    嗚呼!朝無直臣,誰斥李林甫之奸邪?國有同心,尚懷鄭虎臣之素志。

    我祖宗朝三百年養士之德,豈其決裂于佥壬;大明朝十五國忠義之心,正宜暴白于魂魄。

    速張殪虎之機,勿作逋猿之薮。

    燃董卓之腹,膏溢三旬;籍元載之廚,椒盈八百。

    國人盡快,中外甘心。

    謹檄。

     馬士英忽接了檄文,從頭一看,又聽得說是監軍黃禦史做的,又惱又慌,寝食都廢。

    有劉洪起奏:“清兵乘勢南下,無人敢遏。

    恐為南京之憂。

    ”他也全然不睬。

    又有王永吉奏:“徐鎮孤危援絕,勢不能存。

    乞敕史可法、衛胤文共保徐州,方可保全江北。

    ”馬士英竟不票本。

    一意隻怕左兵害他,把邊事反看緩了。

     那時史可法統兵駐紮揚州,上一本恭請召見,面言東宮處分,以息群嚣。

    弘光批道:“兩警方急,卿專心料理。

    街奏凱後見。

    ”史可法歎道:“奏凱二字,天子看得容易。

    這等說起來,面君不知在何日!”說罷不覺淚下。

    次日連上二本,一本為清騎分路南下,鎮将平日擁兵糜饷,有警一無足恃。

    又一本為李成棟避敵,棄地南奔,使鎮将人人如此,長江雖險,竟可飛渡。

    馬士英怕分了弘光保安慶一帶的心,付之不票,反把江上捷報奏了弘光。

    其劉孔昭、阮大铖、朱大典、黃得功、黃斌卿、黃蜚、鄭彩、方國安、趙民懷、鄭鴻逵、蔔從善、杜弘域、張鵬翼、楊振宗,俱賞銀币。

    彼時太仆寺丞張如蕙丁憂出京,着留其所攜行李充饷,連回去路費都奪了他的。

    朝裡紛紛議論,計無所出。

    午後忽奉旨意,王永吉改總河,兼督淮安鳳廬;錢繼登兼撫揚州;田仰撤回另用;衛胤文事定再議。

    參政馬鳴霆駐紮江陰,副使印司寄住京口。

    楊文骢專監鎮軍,凡逃軍南渡,用大炮打回,不許過江一步。

    不像防清兵來襲,倒像防史可法入朝奏事,萬一翻局。

    可虞的,與天啟年間魏、崔不許閣部孫承宗進北京城一般的了。

     史可法中夜長歎,無可奈何。

    隻得又上一本道:“今日江北有四藩,有督師,有撫、按,有屯撫,有總督,不為不多矣。

    左、清并至,曾何益毫末哉。

    臣近至揚州,一時集于城内首,有總督,有提督,有鹽科,酬應煩難,府縣皆病。

    今又添鹽監、鹽督,人人可以剝商。

    商本盡虧,新征不已。

    利歸豪滑,不足之言,朝廷實自受之。

    ”這本一上,弘光見有許多官員,有些省悟,愀然不樂。

     十九這日,忽然召對。

    當有大理寺卿姚思孝、尚寶司卿李之椿,合詞請備淮、揚;給事中吳希哲等請先防淮、揚,而次及鳳、廬。

    弘光面谕馬士英道:“左良玉雖不該興師,以逼南京,然看他本上的意思,原不曾反叛。

    如今還該守淮、揚,不可撤江防兵。

    ”馬士英大聲指衆官道:“這些朝臣,皆左良玉死黨,代他遊說,其言決不可聽。

    臣已調劉良佐的兵馬,今日渡江。

    甯可君臣皆死于清兵之手,不可受左良玉殺害。

    ”張目大呼道:“朝臣有異說者立斬!”弘光愀然不樂,拂袖回宮。

    吳希哲退班,朗朗地對衆官道:“賈似道棄淮、揚矣,吾輩死無葬身之地。

    奈何!奈何!”朝臣多有淚下的。

    正是: 苗、劉隻怕韓兵至,一任淮南夜渡師。

     兵科給事中吳上一本,劾方國安、牟文绶縱兵劫掠,種種不法。

    馬士英大怒,亟請弘光批旨道:“左良玉稱兵犯順,連破九江、安慶。

    國安、文绶方在剿逆,吳為逆臣出脫,是何肺腸!”是日即诏下吳錦衣衛獄。

    大小臣工都道:“這一番被罪,真是一鳳孤鳴。

    ”後來方國安擁兵入浙,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