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南京公議立新君淮海瀝血陳時事

關燈
錦繡江山如畫屏,江山依舊事紛更。

    故君新主,南北兩神京。

    新主群趨腸共熱,故君空憶淚頻傾。

    忠無,陳乞豈沽名。

    《相思引》 人道中興複有君,豈知匪久即蒙塵。

     征勞忠荩懷長慮,日草封章向紫宸。

     話說山海關巡撫黎玉田,聞京師被陷,先撥兵将,随總兵入關助陣。

    後聞賊已西行,遂自引大隊人馬從紫荊關抄入,沿路截殺。

    恰遇吳三桂,兵馬合在一處,連與賊兵交戰,每戰必捷。

     五月五日,李自成見事勢已壞,遂領兵将直逼營前,大罵黎、吳,要與決個你死我活:“不許外國助戰,才見你的英雄。

    ”黎巡撫、吳總兵随督衆将交鋒。

    自辰至酉,互有殺傷。

    忽然狂風大作,賊陣旗幟皆倒。

    吳營将官一箭正中李自成脅下,翻身落馬,賊兵扛回本營。

    自此賊的兵将,隻是且戰且走。

    黎、吳兵将沿途歇息,亦不急追。

     牛金星見李闖王大事漸去,自有圖篡的意思。

    隻忌李岩、李牟最得軍民的心,意欲先去了此二人,方可做事。

    适值報子來報,河南歸德府鹿邑縣、考城縣、柘城縣幾處縣令,盡被丁參将縛了,解到南京請功。

    李岩願領兵去恢複,李自成已許了。

    牛金星一班說話,反說李岩此去,必獨霸一方,叛形已露,不可不誅。

    李自成信了他謗言,令牛金星假意排酒,誘他兄弟來殺了。

    宋獻策原與李岩交好,結為兄弟,來見大将劉宗敏,把言語聳動他。

    宗敏大怒道:“牛賊子無寸箭功勞,敢擅殺二員大将。

    唇亡齒寒,軍師言之極是。

    若不誅此匹夫,不為大丈夫也!”次日提刀要殺牛金星。

    從此李自成的将相,人人衆叛親離。

    自成急急拔營西去,連軍師宋獻策也忽然不知去向;劉宗敏又領一隊人馬,往河南去了。

    李自成和侄兒李過商量,要往湖廣一路投奔張獻忠,與他合兵。

    正是: 鼠子也思成帝業,一場扯淡笑千秋。

     且說南京各衙門官,早已知李自成兵馬逼近京師。

    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督兵勤王,他曉得鳳陽督撫馬士英夙有将材,标下兵将都骁勇,正寫書與他借兵。

    三月二十三日,忽聞了京師失陷、天子殉國的報,人人切齒,個個傷心。

    這南京部院科道的官員,齊齊會集在文德橋國公徐鴻基家,議道:天下不可一日無君,須推戴一人監國,方可調兵讨賊。

    況太子、二王不知存亡下落,若不早早迎立,恐生他變。

    兵部侍郎呂大器道:“照依倫序,自是太祖定例。

    ”議論未決而散。

     其時潞王、福王、周世孫,各避賊至淮安。

    馬督撫移書與史尚書,要立福王。

    四月十三日,是第三遭會議了,戶部尚書張慎言、禮部尚書高弘圖、掌翰林院事侍讀學士姜曰廣、吏科給事中李沾、河南道禦史郭維經、太常寺卿何應瑞、操江誠意伯劉孔昭、撫甯侯朱國弼、南和伯方一元、安遠侯柳祚昌、司禮監韓贊周,俱集朝内,久議不決。

    李沾奮袂厲聲道:“既福王倫序當立,再有異議的,吾當以死殉。

    ”遂以福王告廟,議共迎立。

     二十八日,鴻基、贊周及禦史陳良弼、朱國昌,帶領儀仗,迎福王于江浦。

    二十九日,凡南京各官迎見于龍江關。

    五月初一日,谒孝陵及懿文太子園陵,奉福王令旨,以親藩監國。

    次日奉令旨,以史可法、馬士英、高弘圖、姜曰廣入閣辦事。

    改張慎言吏部尚書,士英兼掌兵部,弘圖兼掌戶部,可法督師江北,升李沾太常寺少卿,郭維經應天府丞。

    餘各加恩有差。

    初十日,文武各官啟請即位,福王不允,仍稱監國,命禮部鑄監國寶印。

    又奉令旨,起徐石麒都察院右都;張國維以原官兵部尚書,贊理戎政;調鄭鴻逵、黃蜚充總兵官,率所部守鎮江;設淮徐、揚滁、鳳泗、廬州四大鎮,以靖南伯黃得功,總兵高傑、劉澤清、劉良佐,率兵分鎮其地;加得功侯爵,封傑興平伯、澤清東平伯、良佐廣昌伯。

     高傑原在河南,敕令剿賊。

    調赴督師大學士李建泰軍前,傑遷延未至。

    聞建泰兵敗,遂南下抵揚州。

    揚州人不納,傑發兵圍新舊城。

    癸未進士鄭元勳,恐傑殺戮良民,勸揚人勿拒,但須先與講明,兵駐城外,高總鎮不妨建于城内。

    遂登城,隔垣與語。

    元勳有癸未同年,與元勳素不睦,遍城大呼道:“鄭鄉宦私與賊帥通,将勾他入城,害爾百姓。

    速殺鄭鄉宦,方可救此一城良民。

    ”那些無賴号百姓二百人,上城把鄭元勳先砍死,後肢解其屍,死得可憐。

    有詩為證: 鼎沸驕兵鬧午宵,高營聲雜廣陵潮。

     旌旗展處寶城阙,人馬奔來踐莠莨。

     夜氣招風何飒飒,暮雲不雨亦蕭蕭。

     超宗此刻魂何處,江北江南已動搖。

     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