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慰忠魂褒封特旨毀《要典》采納良言
關燈
小
中
大
悠悠忽忽過秋夏,弄寒辭暖初冬夜。
癡魂緊逐少年遊,相憐乍,相看他,酒杯頻向西風謝。
論好事天公可藉,有兵書人間可借。
先朝轶事莫糊塗,不須詫,何消罵,筆尖掃去心無挂。
《天仙子》 忠良幽恨情誰憐?《要典》镌成排衆賢。
天道難容明主出,留将司馬續編年。
話說崇祯一二年間,朝裡另用一番好人,朝廷漸漸肅清,原成個盛世的規模了。
隻是四方多事,一時收拾不來。
有個翰林院編修倪元璐上了一本,“為世界已清,而方隅未化;邪氣未息,而正氣未伸事”。
本上道: 臣以典試覆命入都。
從邸抄見諸章奏,凡攻崔、魏者,必引東林為并案,一則曰邪黨,再則曰邪黨。
何說乎?以東林為邪人、黨人,将複以何名加諸崔、魏之輩?崔、魏而既邪黨矣,向之首劾忠賢,參題呈秀者,又邪黨乎哉!夫東林,則亦天下之才薮也。
大都禀清剛之标,而或繩人過刻;樹高明之幟,而或持論太深。
其所引援為用者,亦每多氣魄之俦,才幹之傑,其間即不無非類,要可指數而盡耳。
而其中則又有泊然無管,修然自遠,謝華其若脫,付黜陟于不聞,而徒以聲氣心期,遙相推獎,此所謂澹泊甯靜,純乎君子者也。
今而曰邪黨,則無不邪黨者矣!自後之君子,以假借矯激深咎前人,而于是乎彪虎之徒,公然起而背叛名義,毀裂廉隅矣。
于是乎連篇頌德,匝地生祠矣!夫頌德不已,必将勸進;生祠不已,必且呼嵩。
而人猶寬之曰:“無可奈何,不得不然耳。
”嗟乎!充一無可奈何、不得不然之心,又将何所不至哉。
能以忠厚之心曲原此輩,而獨持已甚之論苛責吾徒,亦所謂悖也。
以今大獄之後,湯火僅存,如西江、西秦、三吳、三楚之間,什九名賢,多半豪傑,況奉恩綸,屢俾酌用。
而任事諸臣,似猶以“道學封疆”四字據為鐵案,先原諸臣之心,或亦深防報複之事。
而臣以為,此過計也。
年來之借東林以媚崔、魏者,其人自敗,即不須東林報複;若其不附崔、魏,又能攻而去之者,其人既已喬嶽矣,雖百東林,烏能報複之哉?臣又從邸抄伏讀聖者,有“韓清忠有執,朕所鑒知”之谕,深仰天聰曠然,知人則哲。
而近聞廷議,殊有異同,可為大怪。
之相業光偉,他不具論,即如紅丸議起,舉國沸騰,而獨侃侃條揭。
夫孫慎行君子也,且不附,況他人乎?迨權奸表裡,逆焰大張,以申救抵觸,岸然投劾。
讀其陛辭三疏,字字秋霜。
一時以為寇萊複生,趙鼎再出。
而今推毂不及,點灼橫加,則徒以其票拟熊廷弼一事耳。
夫廷弼罪即當誅,在不為無說。
封疆失事,累累有徒,而當時之議,乃欲獨殺一廷弼,豈平論哉?此之所以閣筆也。
然究竟廷弼不死于封疆,而死于局面;不死于法吏,而死于奸。
則又不可謂後之人能殺廷弼,而獨不能殺之也。
又如詞臣文震孟,正學勁骨,有古大臣之器,其鄉人之月旦,比于陳實、王烈。
三月居官,昌言獲罪,人又以方之羅倫、舒芬。
有人如此,雅謂千秋。
而今起用之旨再下,謬悠之談不已,甚有加之窩盜之名者。
豈以其數十年之前,有其兄舉人文從龍不逞之事乎?夫人知有從龍之不逞以為之兄,而不知有文徵明之特行、文彭之至德以為之祖、父,世不聞柳下惠膺盜跖之誅,司馬牛受向之罰,震孟何罪,遭此嫌譏!抑臣又思故憲臣鄒元标,理學宗王文成,鲠直類海忠介,業蒙明旨優恤矣。
而易名之典,似當一并舉行。
至于海内講學書院,凡經逆矯旨拆毀者,并宜令葺複如故。
蓋書院、生祠相為負勝,生祠毀,書院豈不當複哉?臣草疏畢,又竊念部臣王守覆,以進言之急,而犯失儀之條。
皇上既納其言,薄镌其級,仰見聖心之甚曲而厚。
時經三月,懲創已深,履端更新,萬靈共曜。
倘蒙召複原官,則聖度極于如天,而朝儀亦因之愈肅矣。
崇祯看畢,批道:“朕屢旨起廢,務秉虛公,酌量議用,有何‘方隅未化’、‘正氣未伸’?這所奏不當。
各處書院,不許倡言創複,以滋紛擾。
王守履混亂朝儀,業經薄罰,豈容薦舉市私?該部知道。
” 這旨意一出。
禦史楊維垣,原是魏黨漏網。
見魏、崔勢敗,反上本攻他,希圖脫卸,心裡卻刻刻與東林為仇。
乃又出一本,道“詞臣持論甚謬”,極力辯折。
倪元璐隻得又上一本,“為微臣平心入告,台臣我見未除,謹再疏申明,以祈聖鑒以質公論事”。
本上道: 臣世界已清一疏,原為台臣楊維垣而發也。
特以意存微諷,語似含糊,緻蒙皇上責臣以不當。
臣方惕息省愆,措躬天地。
乃接邸報,見維垣有“詞臣持論甚謬”一疏,辯折臣言甚力。
則臣請先明前疏之意,而後及維垣之所折臣者可乎。
維垣去乘皇上之明斷,繼楊所修後而亦糾罪樞,又改鹾差而佐察,荷皇上之重任。
乃其入告諸疏,則深訝其不能仰副聖心,其若與皇上相反然者。
皇上之谕,一則曰分别門戶,已非治徵;一則曰化異為同;一則曰天下為公。
而維垣之言則曰,孫黨,趙黨,熊黨,鄒黨。
皇上之于韓,文震孟,曰清忠有執,曰已
癡魂緊逐少年遊,相憐乍,相看他,酒杯頻向西風謝。
論好事天公可藉,有兵書人間可借。
先朝轶事莫糊塗,不須詫,何消罵,筆尖掃去心無挂。
《天仙子》 忠良幽恨情誰憐?《要典》镌成排衆賢。
天道難容明主出,留将司馬續編年。
話說崇祯一二年間,朝裡另用一番好人,朝廷漸漸肅清,原成個盛世的規模了。
隻是四方多事,一時收拾不來。
有個翰林院編修倪元璐上了一本,“為世界已清,而方隅未化;邪氣未息,而正氣未伸事”。
本上道: 臣以典試覆命入都。
從邸抄見諸章奏,凡攻崔、魏者,必引東林為并案,一則曰邪黨,再則曰邪黨。
何說乎?以東林為邪人、黨人,将複以何名加諸崔、魏之輩?崔、魏而既邪黨矣,向之首劾忠賢,參題呈秀者,又邪黨乎哉!夫東林,則亦天下之才薮也。
大都禀清剛之标,而或繩人過刻;樹高明之幟,而或持論太深。
其所引援為用者,亦每多氣魄之俦,才幹之傑,其間即不無非類,要可指數而盡耳。
而其中則又有泊然無管,修然自遠,謝華其若脫,付黜陟于不聞,而徒以聲氣心期,遙相推獎,此所謂澹泊甯靜,純乎君子者也。
今而曰邪黨,則無不邪黨者矣!自後之君子,以假借矯激深咎前人,而于是乎彪虎之徒,公然起而背叛名義,毀裂廉隅矣。
于是乎連篇頌德,匝地生祠矣!夫頌德不已,必将勸進;生祠不已,必且呼嵩。
而人猶寬之曰:“無可奈何,不得不然耳。
”嗟乎!充一無可奈何、不得不然之心,又将何所不至哉。
能以忠厚之心曲原此輩,而獨持已甚之論苛責吾徒,亦所謂悖也。
以今大獄之後,湯火僅存,如西江、西秦、三吳、三楚之間,什九名賢,多半豪傑,況奉恩綸,屢俾酌用。
而任事諸臣,似猶以“道學封疆”四字據為鐵案,先原諸臣之心,或亦深防報複之事。
而臣以為,此過計也。
年來之借東林以媚崔、魏者,其人自敗,即不須東林報複;若其不附崔、魏,又能攻而去之者,其人既已喬嶽矣,雖百東林,烏能報複之哉?臣又從邸抄伏讀聖者,有“韓清忠有執,朕所鑒知”之谕,深仰天聰曠然,知人則哲。
而近聞廷議,殊有異同,可為大怪。
之相業光偉,他不具論,即如紅丸議起,舉國沸騰,而獨侃侃條揭。
夫孫慎行君子也,且不附,況他人乎?迨權奸表裡,逆焰大張,以申救抵觸,岸然投劾。
讀其陛辭三疏,字字秋霜。
一時以為寇萊複生,趙鼎再出。
而今推毂不及,點灼橫加,則徒以其票拟熊廷弼一事耳。
夫廷弼罪即當誅,在不為無說。
封疆失事,累累有徒,而當時之議,乃欲獨殺一廷弼,豈平論哉?此之所以閣筆也。
然究竟廷弼不死于封疆,而死于局面;不死于法吏,而死于奸。
則又不可謂後之人能殺廷弼,而獨不能殺之也。
又如詞臣文震孟,正學勁骨,有古大臣之器,其鄉人之月旦,比于陳實、王烈。
三月居官,昌言獲罪,人又以方之羅倫、舒芬。
有人如此,雅謂千秋。
而今起用之旨再下,謬悠之談不已,甚有加之窩盜之名者。
豈以其數十年之前,有其兄舉人文從龍不逞之事乎?夫人知有從龍之不逞以為之兄,而不知有文徵明之特行、文彭之至德以為之祖、父,世不聞柳下惠膺盜跖之誅,司馬牛受向之罰,震孟何罪,遭此嫌譏!抑臣又思故憲臣鄒元标,理學宗王文成,鲠直類海忠介,業蒙明旨優恤矣。
而易名之典,似當一并舉行。
至于海内講學書院,凡經逆矯旨拆毀者,并宜令葺複如故。
蓋書院、生祠相為負勝,生祠毀,書院豈不當複哉?臣草疏畢,又竊念部臣王守覆,以進言之急,而犯失儀之條。
皇上既納其言,薄镌其級,仰見聖心之甚曲而厚。
時經三月,懲創已深,履端更新,萬靈共曜。
倘蒙召複原官,則聖度極于如天,而朝儀亦因之愈肅矣。
崇祯看畢,批道:“朕屢旨起廢,務秉虛公,酌量議用,有何‘方隅未化’、‘正氣未伸’?這所奏不當。
各處書院,不許倡言創複,以滋紛擾。
王守履混亂朝儀,業經薄罰,豈容薦舉市私?該部知道。
” 這旨意一出。
禦史楊維垣,原是魏黨漏網。
見魏、崔勢敗,反上本攻他,希圖脫卸,心裡卻刻刻與東林為仇。
乃又出一本,道“詞臣持論甚謬”,極力辯折。
倪元璐隻得又上一本,“為微臣平心入告,台臣我見未除,謹再疏申明,以祈聖鑒以質公論事”。
本上道: 臣世界已清一疏,原為台臣楊維垣而發也。
特以意存微諷,語似含糊,緻蒙皇上責臣以不當。
臣方惕息省愆,措躬天地。
乃接邸報,見維垣有“詞臣持論甚謬”一疏,辯折臣言甚力。
則臣請先明前疏之意,而後及維垣之所折臣者可乎。
維垣去乘皇上之明斷,繼楊所修後而亦糾罪樞,又改鹾差而佐察,荷皇上之重任。
乃其入告諸疏,則深訝其不能仰副聖心,其若與皇上相反然者。
皇上之谕,一則曰分别門戶,已非治徵;一則曰化異為同;一則曰天下為公。
而維垣之言則曰,孫黨,趙黨,熊黨,鄒黨。
皇上之于韓,文震孟,曰清忠有執,曰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