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左将軍檄文讨逆史閣部血淚誓師
關燈
小
中
大
姓受其害的,百倍流寇。
人人才想吳給事這本,果是先見。
正是: 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賓。
禦史何綸上一本,請禁四六文章,并坊刻社學。
馬士英攢眉道:“戎馬倥偬,卻奏此不急之務。
書生可笑如此。
”竟置之不問。
且說清兵已到淮北,聲息甚緊。
驚得個劉澤清就像小孩子怕貓咬,魂飛膽落了。
縱兵大掠,淮安城裡城外,無不受害。
席卷辎重,連夜西奔。
閣部史可法咬指出血,寫血書一紙。
令參謀劉湘客星夜進京,要兵部大堂密奏:須早早發兵救援,若遲,不但淮安不保,隻怕揚州有失。
兵部、馬士英怕的是左兵,全不以清兵為意。
道左良玉恐有心腹為内應,實實可危;清兵有長江天塹,料然不能飛渡。
那有二十三日,清帥率衆渡淮,如入無人之境。
淮安人盡行歸順。
有一秀才嚷道:“我淮安人沒用,也不消說了。
若是鎮兵有一個把炭簍丢在地下,絆一絆他的馬腳,也還算好漢了。
”大哭一場,投南門外城河而死。
不知姓名,也不知他家在哪裡。
有詩為證: 漫說當年淮水濱,汨羅悲憤未全伸。
身沉名沒誰人識?衰季累累多死臣。
其時劉澤清已逃,文弄在任的,躲得影兒也沒了,還有馬前投順的哩。
隻有侍郎衛胤文,抗節不屈而死,清帥買棺殓葬。
有詩為證: 常将血劍叩而镡,忍死拼生鏖戰酣。
今日矢貞騎箕尾,往從先帝更何慚。
那時史可法正在揚州府舊城,日日選将練兵,指望再往淮安代劉澤清死守。
忽聞了清兵二十三日渡淮,淮安一帶地方望風投順,史可法大叫道:“罷了,罷了。
國家不惜高爵厚祿與鎮将,又糜饷養軍,以為可保黃河,且學南宋偏安之計。
今清兵已渡黃河,揚州豈能獨守!”即傳令箭,齊集監軍、參謀、将官、兵士,都在新城大教場演武廳前議事。
又傳令宰了十口豬、十口羊,準備祭旗飨士。
自己換了戎裝,跨馬到大教場來。
一路見跟随的人都交頭接耳,像商量的模樣,心裡想道:“不好了,人心一懼則必散,人心一散則難收。
今日且莫說興師動衆,須先激勵人心,還可把孤城保守幾日,以待救兵。
”躊躇了一番,已到了教場,在演武廳前下馬。
隻見監國史繼遷、參謀劉湘客,總兵劉肇基、翁萬裕、楊鳳翥,都到了。
史可法上廳坐下。
史繼遷立起身來大呼道:“今日之事,惟有死守孤城,保全一城的百姓。
”劉湘客道:“前日閣部老大人血書與兵部。
那馬士英這奸賊,隻怕左良玉殺來他身死家破,哪管國家大事。
如今事已急矣,閣部老大人竟草成短疏,湘客雖不才,當擊登聞鼓,面奏今上,以請援兵。
”言之未已,廳下将官和軍士,齊聲大叫道:“好,好,好。
請得救兵,我們也膽壯些,好去交鋒。
”史可法見人心如此,心下好生着忙,問管事的把總道:“豬羊可曾備下了?”把總禀稱,十口豬、十口羊、香燭、紙馬、果酒等物,俱已擺在教場前篷下了。
史閣部帶了各官下廳,步行到了篷下。
隻見燈燭輝煌,香燭缭繞,已擺得齊齊整整了。
史閣部撲地拜将下去,大呼:“二祖列宗,在天之靈,今日臣史可法拼命與衆守城,乞英靈保佑,以救揚州一城百姓。
”呼罷大哭,那淚滴在袍上,都是鮮紅的血。
将官軍士一齊大喊道:“老爺哭出血來了,我等敢不盡心效死!”也都哭起來。
拜禱已畢,史閣部回衙門去。
連夜草成血書,劉湘客赍上南京,請救兵去。
有詩為證: 閣部精忠真貫日,藩臣犯順非甘逆。
隻因馬阮誤朝廷,緻失封疆同棄擲。
人人才想吳給事這本,果是先見。
正是: 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賓。
禦史何綸上一本,請禁四六文章,并坊刻社學。
馬士英攢眉道:“戎馬倥偬,卻奏此不急之務。
書生可笑如此。
”竟置之不問。
且說清兵已到淮北,聲息甚緊。
驚得個劉澤清就像小孩子怕貓咬,魂飛膽落了。
縱兵大掠,淮安城裡城外,無不受害。
席卷辎重,連夜西奔。
閣部史可法咬指出血,寫血書一紙。
令參謀劉湘客星夜進京,要兵部大堂密奏:須早早發兵救援,若遲,不但淮安不保,隻怕揚州有失。
兵部、馬士英怕的是左兵,全不以清兵為意。
道左良玉恐有心腹為内應,實實可危;清兵有長江天塹,料然不能飛渡。
那有二十三日,清帥率衆渡淮,如入無人之境。
淮安人盡行歸順。
有一秀才嚷道:“我淮安人沒用,也不消說了。
若是鎮兵有一個把炭簍丢在地下,絆一絆他的馬腳,也還算好漢了。
”大哭一場,投南門外城河而死。
不知姓名,也不知他家在哪裡。
有詩為證: 漫說當年淮水濱,汨羅悲憤未全伸。
身沉名沒誰人識?衰季累累多死臣。
其時劉澤清已逃,文弄在任的,躲得影兒也沒了,還有馬前投順的哩。
隻有侍郎衛胤文,抗節不屈而死,清帥買棺殓葬。
有詩為證: 常将血劍叩而镡,忍死拼生鏖戰酣。
今日矢貞騎箕尾,往從先帝更何慚。
那時史可法正在揚州府舊城,日日選将練兵,指望再往淮安代劉澤清死守。
忽聞了清兵二十三日渡淮,淮安一帶地方望風投順,史可法大叫道:“罷了,罷了。
國家不惜高爵厚祿與鎮将,又糜饷養軍,以為可保黃河,且學南宋偏安之計。
今清兵已渡黃河,揚州豈能獨守!”即傳令箭,齊集監軍、參謀、将官、兵士,都在新城大教場演武廳前議事。
又傳令宰了十口豬、十口羊,準備祭旗飨士。
自己換了戎裝,跨馬到大教場來。
一路見跟随的人都交頭接耳,像商量的模樣,心裡想道:“不好了,人心一懼則必散,人心一散則難收。
今日且莫說興師動衆,須先激勵人心,還可把孤城保守幾日,以待救兵。
”躊躇了一番,已到了教場,在演武廳前下馬。
隻見監國史繼遷、參謀劉湘客,總兵劉肇基、翁萬裕、楊鳳翥,都到了。
史可法上廳坐下。
史繼遷立起身來大呼道:“今日之事,惟有死守孤城,保全一城的百姓。
”劉湘客道:“前日閣部老大人血書與兵部。
那馬士英這奸賊,隻怕左良玉殺來他身死家破,哪管國家大事。
如今事已急矣,閣部老大人竟草成短疏,湘客雖不才,當擊登聞鼓,面奏今上,以請援兵。
”言之未已,廳下将官和軍士,齊聲大叫道:“好,好,好。
請得救兵,我們也膽壯些,好去交鋒。
”史可法見人心如此,心下好生着忙,問管事的把總道:“豬羊可曾備下了?”把總禀稱,十口豬、十口羊、香燭、紙馬、果酒等物,俱已擺在教場前篷下了。
史閣部帶了各官下廳,步行到了篷下。
隻見燈燭輝煌,香燭缭繞,已擺得齊齊整整了。
史閣部撲地拜将下去,大呼:“二祖列宗,在天之靈,今日臣史可法拼命與衆守城,乞英靈保佑,以救揚州一城百姓。
”呼罷大哭,那淚滴在袍上,都是鮮紅的血。
将官軍士一齊大喊道:“老爺哭出血來了,我等敢不盡心效死!”也都哭起來。
拜禱已畢,史閣部回衙門去。
連夜草成血書,劉湘客赍上南京,請救兵去。
有詩為證: 閣部精忠真貫日,藩臣犯順非甘逆。
隻因馬阮誤朝廷,緻失封疆同棄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