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夏靜穎生在出秧的季節,所以小名就叫做秧寶寶。
九歲那年,她母親決定跟她父親一同去溫州做生意,把秧寶寶寄養在了鎮上的朋友家裡。
這樣,他們在沈婁的老屋就空出了,讓隔壁的公公住進去看房子。
老房其實已經有點荒寂了,但在秧寶寶眼睛裡,卻是繁榮的。
院子裡壘着一個雞窩,屋檐下釘着一具鴿籠,石頭條登上,擱着曬菜籽的空竹匾。
房間大床裡面的,有一面牆那麼高和寬的櫥,是爺爺和奶奶從上海帶來的,上面嵌有無數個大小抽屜,要是有興趣一個個拉開來看,就可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玩意兒。
隔着穿廊的另一間屋,原來是爺爺奶奶的房間,現在爺爺不在了,奶奶去紹興的娘娘家住了,所以就專門用來放東西。
爸爸媽媽的舊自行車,舊縫紉機,舊的采菱用的長園形大木貧,米桶,舂米的舂子,一架破紡車,還有一套柳桉木的家具坯子,沒有上漆,摞起來,頂到梁下面了。
然後從東西房中間的穿廊走過去,就到了竈間。
這裡的光線比較暗,加上牆壁被柴火熏黑了,就顯得更暗,但這卻是老屋裡頭最興旺的一處。
黑黢黢的木梁上,七高八低懸了至少有十二隻竹籃,底下一眼大柴片社,熏黃的竈身上隐約可見粉紅粉綠的蓮花。
竈上嵌着生了黃鏽的大鐵鍋,直徑快有一米的木鍋蓋戗在一邊。
竈旁邊是液化氣鋼瓶和液化氣竈的鐵架。
再旁邊是一口大菜櫥,裝着紗窗紗門,也熏得變了顔色,裡面放着碗,盤,勺,筷,油鹽醬醋,鍋是挂在牆上的,大大小小,有兩排。
從廚房的門口過去,就是後院了。
後院裡,一地的南瓜藤,絲瓜藤,葫蘆藤。
架子散了,藤蔓就在地面上錯亂地爬着。
南瓜葉子裡,伸出幾株月季花,到了季節,自顧自地一期期開花。
在廚房的後窗下,用水泥砌了一方小池塘,專接雨水,在落葉底下,水還是很清的。
旁邊呢,還有一眼井。
這是家裡的“冰箱”,夏天裡,有怕馊的剩飯菜,就盛一隻碗,碗裝在桶裡,放下井去,用繩子吊着。
還有西瓜,汽水,也都吊着,冰在井水裡。
在院子底的角落裡,有一棵香椿樹,樹冠很大,罩了一片陰地兒。
樹底下,埋着爺爺的骨灰,還有上海的曾祖父,曾祖母,又有一個早逝的姑婆,他們的遺骨和骨灰也都埋在這裡。
所以,在一片的南瓜藤蔓,便微微起伏着。
照理說,這後院是有些陰氣重,但因為他們都是親人,院子又不大,花木藤葉擠擠挨挨的,倒很熱鬧。
秧寶寶在南瓜藤葉裡翻,有時候就會翻出一個金黃色的小南瓜紐,是自己落籽長的。
她把小南瓜紐很珍貴地放在屋檐下的空鴿籠裡,然後就忘掉了。
在老屋的前後,村民們都蓋了二層或者三屋的新樓,水泥梁,水泥闆。
在水泥的房檐底下,竟也築了燕子窩。
并且,還是舊年的燕子。
并且,誰家的燕子還是誰家的燕子,一點不曾出過錯。
這都是幾十代的燕子了。
傍晚,老燕子領了小燕子學飛,漫漫的一片,從老屋的頂上過去。
村民們都說,夏介民一家是要走的。
夏介民是秧寶寶的父親,他做輕紡生産。
開始在柯橋輕紡城替人看攤位,後來有了本錢,就自己做了。
沈婁有不少壯年人出去做工業和做生産,做大了,就不回來了。
人們常常問秧寶寶:秧寶,什麼時候走啊?秧寶寶就站住腳,斜着眼,不懷好意地笑着:下半天走。
走哪裡去?人們再問。
走太平洋去!秧寶寶收起笑容,給個白眼,走開了。
這地方的女孩子,多是略有些兩頭尖的鵝蛋臉,小小的。
眼睛是細長的單眼皮,俏一些的呢,就有些吊梢,鼻梁緊窄一些,嘴再尖一些。
秧寶寶還沒長開,看不出來俏還是醜。
而且,和這個年紀的小孩子一樣,皮色很黃,五官就像生氣似的蹙着。
神情确實也有些憂郁。
但秧寶寶還是有她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她的頭發。
她的頭發又厚又密,和她這個年紀很不相符地,黑亮着。
因為怕熱,媽媽就将它們高高地攏在頭頂,盤個髻,系一圈尼龍絲帶。
因為頭發紮得緊,将她的眼睛吊了起來,真有些吊梢了。
看起來,就像個古代的小姐。
人們看見了,都會說:這孩子的頭發實在好。
但也有那麼幾個老婆婆什麼的,卻說:這小孩頭發這麼多,心思不曉得有多少。
将秧寶寶送到鎮上朋友家的一日,媽媽舀了後院池塘裡的天落水,燒熱了,替她洗了頭發,自己也洗了。
秧寶寶的頭發原來是随她媽媽,她媽媽就是這樣一頭厚發,放下來,滿滿一臉盆。
母女倆洗好頭發,就坐在前院裡的石條登上晾頭發,看隔壁公公蹲在院子地上,揀菜籽,一邊和他說話。
公公是個耳背的人,問三句,回答一句,還是答錯的。
媽媽問:準備下什麼菜籽?公公不響。
媽媽又問:時間對不對了?公公不響。
媽媽再問:院子裡原先的南瓜,葫蘆,還能不能活?公公說:阿仁家昨晚捉住一隻黃鼠狼。
秧寶寶說:公公養不養雞?鴨呢,養不養?還有,白狗養一隻不是好看家嗎,養不養?“白狗”就是鵝。
公公也是不響,最後才說一聲:今早來不及去周家橋吃茶了。
他們兩下裡就這麼自顧自說着,一點對不上茬。
可是,公公在竹匾裡揀着,揀着,忽然間嘟了一句:房子要是無人住,立時三刻塌。
這好像和她們的問題有關系了,都是對這老屋的關心。
媽媽将手伸進秧寶寶的頭發裡試了試,涼陰陰的,還要再晾會兒。
公公揀完菜籽,将竹匾拖到太陽地兒裡,轉身進到房間,抱出他剛搬來的衣物,走到她們跟前,示意她們讓開,将衣物攤在石條登上,吹吹風。
這母女倆,一人披一頭黑發,站在院子邊上,看公公忙碌,安頓他的新家。
公公的兒子,一個在紹興,一個在杭州,又有一個,過繼給别人了,在上海。
前兩個,來接過公公,公公都不肯去。
後一個,則提議一起出錢幫公公翻房子。
公公的房子實在太小太破了,眼看着趴到地面上。
公公也不肯,說他是要死的人,要造就造陰穴。
現在,秧寶寶家請他來看房子,倒很好。
公公不必離開沈婁,又有房子祝他的那間屋,入夏後頭一場雨,就下成了一張篩子。
時候不早了,公公到竈間裡忙中飯去了。
公公早年在一間中學裡,給先生們燒過飯,廚上的事會一點,就比較講究吃了。
不一時,竈間裡鑽出一股草木煙,很洶湧的,嗆和母女倆在院子裡亂跑。
公公是在燒那口大竈了。
煙囪也不曉得通不通呢!柴草也是濕的。
媽媽拉着秧寶寶跑出院子,站在院牆外邊的的水杉樹底下,給秧寶寶梳頭。
水杉也是秧寶寶家的,圍了院牆一周,太陽漸高,投下一團團的影。
前邊的空地上,一隻白狗很驕傲地踱着步子,秧寶寶喊它:鵝娘,鵝娘!它眼也不斜一下,往婁那邊走去了。
從兩排樓房中間的土路望過去,看得見前面河上頭,白花花的一片亮,是河裡邊的塑料泡沫塊,在太陽下反射光線。
人們買來彩電,音響,冰箱,還有各種各樣新式的竈具,用品,拆開紙闆箱,将東西搬進新房,紙闆箱或者裝東西,或者疊起來賣錢。
那些撐箱的塑料泡沫塊,就沒用了,丢在河邊,叫水帶走,一直帶到婁底,堆積起來。
媽媽替秧寶寶梳了一個雙髻,各在耳朵稍後的上方,系上粉紅色的尼龍絲帶。
這樣,就變成了一個古代的丫環。
今天,秧寶寶穿了一件新連衣裙,白色的,裙擺上綴着粉紅的荷葉邊,領口袖口上也綴了花邊,腳上是最新的白色皮涼鞋,是出客的裝扮。
然後,媽媽回到院子裡,推出自行車,忍着咳嗆,對着後面的竈間喊一聲:公公,我們走了!曉得他聽不見,就不等他答應,帶上秧寶寶走了。
走出一截,坐在後架上的秧寶寶回頭卻見公公正在老屋門口跳腳,手裡揮着一包什麼東西。
秧寶寶就喊媽媽停車。
媽媽騎着車繞回去,繞到公公跟前,公公将手裡的東西往車前鐵絲筐一放,回進去了。
一看,是一塊火腿。
媽媽感歎道:公公多講禮數!再将車掉了頭,騎過去,上了小石橋。
這時候,老屋頂上的煙囪出煙了,白色的一縷,升到頂上,輕輕地綻開一朵花,花瓣垂下來,謝落了,然後,新的花又綻開了。
秧寶寶抱着書包坐在車後架上,她的換洗衣服,毛巾腳布,漱口杯,早兩天已經送過去了。
走在路上,不時遇到人,招呼說:走啊?有媽媽應着,就輪不到她說話。
等那人走過來,朝她笑,她便橫過眼睛,給那人一個白眼。
那人還是笑,一邊笑一邊點頭,好象終于被他說中的樣子。
秧寶寶氣狠狠地,但心底裡,還是快樂的。
到底是出門。
總有些新鮮的人和事在等着她。
她直起腰坐得更端正些。
這姿勢很配她這身裙子,有着淑女的儀态。
麥子熟了,麥芒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風吹過來,麥穗搖擺着,麥芒的光亮就錯亂着,擦出小小的金星。
麥田裡,這一邊,那一邊,矗立着水泥牆水泥頂的廠房。
隆隆的機器聲從這邊那邊傳過來,交彙在一起。
燕子就在機器聲中沉默地飛翔着。
這些廠房大多很簡陋,單薄又粗劣的水泥預制闆搭起來,再圍一個院子,石棉瓦拼幾間工棚。
車間的水泥地上立着機器,機器也多是舊的,從山東,或者東北,那些破産的國營廠低價拉來。
工人呢?是從四川,安徽,河南甚至廣西招來的。
他們停人不停機,一天兩班倒着做。
這些廠,大多是布廠,從杭州灣的上海石化廠買來尼龍絲什麼的,織成化纖制品,交貨給溫州,杭州,甚至上海廣東的布商。
這是大的批發買賣。
另外還有無數小的零售商,他們雲集在柯橋的輕紡城裡,租一間門面,辛苦勤勉地做,也能做大。
秧寶寶的爸爸夏介民,就是其中的一個。
他們将要去的一家人家是在華舍鎮上,是夏介民在輕紡城交上的一個朋友的老師家。
老師姓李,已經退休,小孩子寄在那裡,不僅有吃有住,還有人輔導功課。
秧寶寶讀書的小學,就在鎮口上。
所以,樣樣事情都很方便。
沈婁到華舍鎮,本來隻有三四裡路,現在鎮擴大了,一出沈婁的村道,就上了新街。
在水網密集的江南,新街顯得不恰當的寬闊。
平展的水泥路面,白森森的,沒有一點遮陰,兩邊的房屋也因此變得低矮了。
車輛轟隆隆地從新街駛過,車尾卷起一怪層灰塵。
新街上的空氣是幹燥的,“實是灰天灰地”,人們從新街走,就這麼說。
新街邊上,有一些廠房,氣派可是要比田間的那些大得多。
廠名刻在花崗石的牆壁上,塗上金,門是那種自動伸縮的鐵栅欄門,門衛穿着保安的制服。
廠房的外牆,都貼着白色的馬賽克,連體的鋁合金大玻璃窗,三層或者四層。
切莫以為那是什麼大老闆的廠,也都是些二三十歲的小老闆,和秧寶寶的父親一樣,高中畢業,先是給人找工,然後自己做。
會做,加上運氣好,就做大了。
所以,鎮上有的是大小老闆,人們稱呼那些壯年的男性,不是稱“先生”,不是稱“師傅”,更不是稱“阿叔”,而是叫“老闆”。
這一條新街從西直向東去,從老街邊上擦過,經過一領水泥橋,就到了鎮東邊的口子上,李老師的家,就住在路南邊的教工宿舍樓裡。
樓下是一片建材商店,旁邊一扇小門進去,向右手一拐,就看到了樓梯。
李老師家住在二樓。
李老師的家是個大家,李老師,李老師的丈夫,也是老師―顧老師,李老師的兒子,媳婦,女兒,女婿,還有一個四歲的外孫,現在又加上了秧寶寶。
李老師因為是雙職工,然後自己又出些錢,所以就得到兩套室兩室戶,從
九歲那年,她母親決定跟她父親一同去溫州做生意,把秧寶寶寄養在了鎮上的朋友家裡。
這樣,他們在沈婁的老屋就空出了,讓隔壁的公公住進去看房子。
老房其實已經有點荒寂了,但在秧寶寶眼睛裡,卻是繁榮的。
院子裡壘着一個雞窩,屋檐下釘着一具鴿籠,石頭條登上,擱着曬菜籽的空竹匾。
房間大床裡面的,有一面牆那麼高和寬的櫥,是爺爺和奶奶從上海帶來的,上面嵌有無數個大小抽屜,要是有興趣一個個拉開來看,就可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玩意兒。
隔着穿廊的另一間屋,原來是爺爺奶奶的房間,現在爺爺不在了,奶奶去紹興的娘娘家住了,所以就專門用來放東西。
爸爸媽媽的舊自行車,舊縫紉機,舊的采菱用的長園形大木貧,米桶,舂米的舂子,一架破紡車,還有一套柳桉木的家具坯子,沒有上漆,摞起來,頂到梁下面了。
然後從東西房中間的穿廊走過去,就到了竈間。
這裡的光線比較暗,加上牆壁被柴火熏黑了,就顯得更暗,但這卻是老屋裡頭最興旺的一處。
黑黢黢的木梁上,七高八低懸了至少有十二隻竹籃,底下一眼大柴片社,熏黃的竈身上隐約可見粉紅粉綠的蓮花。
竈上嵌着生了黃鏽的大鐵鍋,直徑快有一米的木鍋蓋戗在一邊。
竈旁邊是液化氣鋼瓶和液化氣竈的鐵架。
再旁邊是一口大菜櫥,裝着紗窗紗門,也熏得變了顔色,裡面放着碗,盤,勺,筷,油鹽醬醋,鍋是挂在牆上的,大大小小,有兩排。
從廚房的門口過去,就是後院了。
後院裡,一地的南瓜藤,絲瓜藤,葫蘆藤。
架子散了,藤蔓就在地面上錯亂地爬着。
南瓜葉子裡,伸出幾株月季花,到了季節,自顧自地一期期開花。
在廚房的後窗下,用水泥砌了一方小池塘,專接雨水,在落葉底下,水還是很清的。
旁邊呢,還有一眼井。
這是家裡的“冰箱”,夏天裡,有怕馊的剩飯菜,就盛一隻碗,碗裝在桶裡,放下井去,用繩子吊着。
還有西瓜,汽水,也都吊着,冰在井水裡。
在院子底的角落裡,有一棵香椿樹,樹冠很大,罩了一片陰地兒。
樹底下,埋着爺爺的骨灰,還有上海的曾祖父,曾祖母,又有一個早逝的姑婆,他們的遺骨和骨灰也都埋在這裡。
所以,在一片的南瓜藤蔓,便微微起伏着。
照理說,這後院是有些陰氣重,但因為他們都是親人,院子又不大,花木藤葉擠擠挨挨的,倒很熱鬧。
秧寶寶在南瓜藤葉裡翻,有時候就會翻出一個金黃色的小南瓜紐,是自己落籽長的。
她把小南瓜紐很珍貴地放在屋檐下的空鴿籠裡,然後就忘掉了。
在老屋的前後,村民們都蓋了二層或者三屋的新樓,水泥梁,水泥闆。
在水泥的房檐底下,竟也築了燕子窩。
并且,還是舊年的燕子。
并且,誰家的燕子還是誰家的燕子,一點不曾出過錯。
這都是幾十代的燕子了。
傍晚,老燕子領了小燕子學飛,漫漫的一片,從老屋的頂上過去。
村民們都說,夏介民一家是要走的。
夏介民是秧寶寶的父親,他做輕紡生産。
開始在柯橋輕紡城替人看攤位,後來有了本錢,就自己做了。
沈婁有不少壯年人出去做工業和做生産,做大了,就不回來了。
人們常常問秧寶寶:秧寶,什麼時候走啊?秧寶寶就站住腳,斜着眼,不懷好意地笑着:下半天走。
走哪裡去?人們再問。
走太平洋去!秧寶寶收起笑容,給個白眼,走開了。
這地方的女孩子,多是略有些兩頭尖的鵝蛋臉,小小的。
眼睛是細長的單眼皮,俏一些的呢,就有些吊梢,鼻梁緊窄一些,嘴再尖一些。
秧寶寶還沒長開,看不出來俏還是醜。
而且,和這個年紀的小孩子一樣,皮色很黃,五官就像生氣似的蹙着。
神情确實也有些憂郁。
但秧寶寶還是有她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她的頭發。
她的頭發又厚又密,和她這個年紀很不相符地,黑亮着。
因為怕熱,媽媽就将它們高高地攏在頭頂,盤個髻,系一圈尼龍絲帶。
因為頭發紮得緊,将她的眼睛吊了起來,真有些吊梢了。
看起來,就像個古代的小姐。
人們看見了,都會說:這孩子的頭發實在好。
但也有那麼幾個老婆婆什麼的,卻說:這小孩頭發這麼多,心思不曉得有多少。
将秧寶寶送到鎮上朋友家的一日,媽媽舀了後院池塘裡的天落水,燒熱了,替她洗了頭發,自己也洗了。
秧寶寶的頭發原來是随她媽媽,她媽媽就是這樣一頭厚發,放下來,滿滿一臉盆。
母女倆洗好頭發,就坐在前院裡的石條登上晾頭發,看隔壁公公蹲在院子地上,揀菜籽,一邊和他說話。
公公是個耳背的人,問三句,回答一句,還是答錯的。
媽媽問:準備下什麼菜籽?公公不響。
媽媽又問:時間對不對了?公公不響。
媽媽再問:院子裡原先的南瓜,葫蘆,還能不能活?公公說:阿仁家昨晚捉住一隻黃鼠狼。
秧寶寶說:公公養不養雞?鴨呢,養不養?還有,白狗養一隻不是好看家嗎,養不養?“白狗”就是鵝。
公公也是不響,最後才說一聲:今早來不及去周家橋吃茶了。
他們兩下裡就這麼自顧自說着,一點對不上茬。
可是,公公在竹匾裡揀着,揀着,忽然間嘟了一句:房子要是無人住,立時三刻塌。
這好像和她們的問題有關系了,都是對這老屋的關心。
媽媽将手伸進秧寶寶的頭發裡試了試,涼陰陰的,還要再晾會兒。
公公揀完菜籽,将竹匾拖到太陽地兒裡,轉身進到房間,抱出他剛搬來的衣物,走到她們跟前,示意她們讓開,将衣物攤在石條登上,吹吹風。
這母女倆,一人披一頭黑發,站在院子邊上,看公公忙碌,安頓他的新家。
公公的兒子,一個在紹興,一個在杭州,又有一個,過繼給别人了,在上海。
前兩個,來接過公公,公公都不肯去。
後一個,則提議一起出錢幫公公翻房子。
公公的房子實在太小太破了,眼看着趴到地面上。
公公也不肯,說他是要死的人,要造就造陰穴。
現在,秧寶寶家請他來看房子,倒很好。
公公不必離開沈婁,又有房子祝他的那間屋,入夏後頭一場雨,就下成了一張篩子。
時候不早了,公公到竈間裡忙中飯去了。
公公早年在一間中學裡,給先生們燒過飯,廚上的事會一點,就比較講究吃了。
不一時,竈間裡鑽出一股草木煙,很洶湧的,嗆和母女倆在院子裡亂跑。
公公是在燒那口大竈了。
煙囪也不曉得通不通呢!柴草也是濕的。
媽媽拉着秧寶寶跑出院子,站在院牆外邊的的水杉樹底下,給秧寶寶梳頭。
水杉也是秧寶寶家的,圍了院牆一周,太陽漸高,投下一團團的影。
前邊的空地上,一隻白狗很驕傲地踱着步子,秧寶寶喊它:鵝娘,鵝娘!它眼也不斜一下,往婁那邊走去了。
從兩排樓房中間的土路望過去,看得見前面河上頭,白花花的一片亮,是河裡邊的塑料泡沫塊,在太陽下反射光線。
人們買來彩電,音響,冰箱,還有各種各樣新式的竈具,用品,拆開紙闆箱,将東西搬進新房,紙闆箱或者裝東西,或者疊起來賣錢。
那些撐箱的塑料泡沫塊,就沒用了,丢在河邊,叫水帶走,一直帶到婁底,堆積起來。
媽媽替秧寶寶梳了一個雙髻,各在耳朵稍後的上方,系上粉紅色的尼龍絲帶。
這樣,就變成了一個古代的丫環。
今天,秧寶寶穿了一件新連衣裙,白色的,裙擺上綴着粉紅的荷葉邊,領口袖口上也綴了花邊,腳上是最新的白色皮涼鞋,是出客的裝扮。
然後,媽媽回到院子裡,推出自行車,忍着咳嗆,對着後面的竈間喊一聲:公公,我們走了!曉得他聽不見,就不等他答應,帶上秧寶寶走了。
走出一截,坐在後架上的秧寶寶回頭卻見公公正在老屋門口跳腳,手裡揮着一包什麼東西。
秧寶寶就喊媽媽停車。
媽媽騎着車繞回去,繞到公公跟前,公公将手裡的東西往車前鐵絲筐一放,回進去了。
一看,是一塊火腿。
媽媽感歎道:公公多講禮數!再将車掉了頭,騎過去,上了小石橋。
這時候,老屋頂上的煙囪出煙了,白色的一縷,升到頂上,輕輕地綻開一朵花,花瓣垂下來,謝落了,然後,新的花又綻開了。
秧寶寶抱着書包坐在車後架上,她的換洗衣服,毛巾腳布,漱口杯,早兩天已經送過去了。
走在路上,不時遇到人,招呼說:走啊?有媽媽應着,就輪不到她說話。
等那人走過來,朝她笑,她便橫過眼睛,給那人一個白眼。
那人還是笑,一邊笑一邊點頭,好象終于被他說中的樣子。
秧寶寶氣狠狠地,但心底裡,還是快樂的。
到底是出門。
總有些新鮮的人和事在等着她。
她直起腰坐得更端正些。
這姿勢很配她這身裙子,有着淑女的儀态。
麥子熟了,麥芒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風吹過來,麥穗搖擺着,麥芒的光亮就錯亂着,擦出小小的金星。
麥田裡,這一邊,那一邊,矗立着水泥牆水泥頂的廠房。
隆隆的機器聲從這邊那邊傳過來,交彙在一起。
燕子就在機器聲中沉默地飛翔着。
這些廠房大多很簡陋,單薄又粗劣的水泥預制闆搭起來,再圍一個院子,石棉瓦拼幾間工棚。
車間的水泥地上立着機器,機器也多是舊的,從山東,或者東北,那些破産的國營廠低價拉來。
工人呢?是從四川,安徽,河南甚至廣西招來的。
他們停人不停機,一天兩班倒着做。
這些廠,大多是布廠,從杭州灣的上海石化廠買來尼龍絲什麼的,織成化纖制品,交貨給溫州,杭州,甚至上海廣東的布商。
這是大的批發買賣。
另外還有無數小的零售商,他們雲集在柯橋的輕紡城裡,租一間門面,辛苦勤勉地做,也能做大。
秧寶寶的爸爸夏介民,就是其中的一個。
他們将要去的一家人家是在華舍鎮上,是夏介民在輕紡城交上的一個朋友的老師家。
老師姓李,已經退休,小孩子寄在那裡,不僅有吃有住,還有人輔導功課。
秧寶寶讀書的小學,就在鎮口上。
所以,樣樣事情都很方便。
沈婁到華舍鎮,本來隻有三四裡路,現在鎮擴大了,一出沈婁的村道,就上了新街。
在水網密集的江南,新街顯得不恰當的寬闊。
平展的水泥路面,白森森的,沒有一點遮陰,兩邊的房屋也因此變得低矮了。
車輛轟隆隆地從新街駛過,車尾卷起一怪層灰塵。
新街上的空氣是幹燥的,“實是灰天灰地”,人們從新街走,就這麼說。
新街邊上,有一些廠房,氣派可是要比田間的那些大得多。
廠名刻在花崗石的牆壁上,塗上金,門是那種自動伸縮的鐵栅欄門,門衛穿着保安的制服。
廠房的外牆,都貼着白色的馬賽克,連體的鋁合金大玻璃窗,三層或者四層。
切莫以為那是什麼大老闆的廠,也都是些二三十歲的小老闆,和秧寶寶的父親一樣,高中畢業,先是給人找工,然後自己做。
會做,加上運氣好,就做大了。
所以,鎮上有的是大小老闆,人們稱呼那些壯年的男性,不是稱“先生”,不是稱“師傅”,更不是稱“阿叔”,而是叫“老闆”。
這一條新街從西直向東去,從老街邊上擦過,經過一領水泥橋,就到了鎮東邊的口子上,李老師的家,就住在路南邊的教工宿舍樓裡。
樓下是一片建材商店,旁邊一扇小門進去,向右手一拐,就看到了樓梯。
李老師家住在二樓。
李老師的家是個大家,李老師,李老師的丈夫,也是老師―顧老師,李老師的兒子,媳婦,女兒,女婿,還有一個四歲的外孫,現在又加上了秧寶寶。
李老師因為是雙職工,然後自己又出些錢,所以就得到兩套室兩室戶,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