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語部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
&rdquo公笑曰:&ldquo我是鬼?&rdquo 範文正欲求退,子弟請治園圃。
公曰:&ldquo西都園林相望,孰障吾遊?&rdquo語意類此。
歌哭 司馬溫公死,當明堂大飨,朝臣以緻齋,不及奠。
肆赦畢,蘇子瞻率同輩往。
程頤固争,引《論語》&ldquo子于是日哭則不歌&rdquo以阻之。
子瞻曰;&ldquo不雲歌則不哭。
&rdquo。
紅米飯 《樗齋雅谑》雲:近一友有母喪,偶食紅米飯。
一腐儒以為非居喪者所宜。
诘其故,謂&ldquo紅,喜色也&rdquo。
友曰:&ldquo然則食白米飯者,皆有喪耶?&rdquo 理學新說 理學家多主新說。
有解&ldquo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rdquo曰:&ldquo人當其年尚見可惡之人,則德不進可知矣。
&rdquo周元孚笑曰:&ldquo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應是三十九歲時也。
&rdquo 道學語 有一道學每曰:&ldquo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rdquo。
劉翰林諧曰:&ldquo怪得羲皇以上聖人,盡日燃燭而行也!&rdquo 諧性刻薄而有口才。
析産時,從其父巨塘公乞一幹仆。
父以與其兄。
諧争之。
父曰:&ldquo兄弟左右手耳,彼此何别?&rdquo一日父小恙,适諧來候,舒右手使搔癢。
諧故取左手搔之。
父曰:&ldquo誤矣。
&rdquo諧曰:&ldquo左右手彼此何别?&rdquo其雖親必報如此! 《列子》辯日 孔子東遊,見二兒争辯日遠近。
一曰:&ldquo日出之時,大如車輪,日中之時,小如盤。
豈非日出之處去人近,近見大而遠見小乎?&rdquo一曰:&ldquo日出之時,蒼蒼涼涼,日中之時,熱如探湯。
豈非日出之處去人遠,遠者涼而近者熱乎?&rdquo孔子不能決。
不讀書 王荊公初參政,視廟堂如無人,一旦行新法,怒目諸公,曰:&ldquo此輩坐不讀書耳!&rdquo趙清簡公同參知政事,獨折之曰:&ldquo君言失矣!如臯、夔、稷、契之時,有何書可讀?&rdquo公默然。
《字說》 王荊公作《字說》,穿鑿杜撰。
劉貢父問之曰:&ldquo牛之體壯于鹿,鹿之行速于牛,今&lsquo犇&rsquo&lsquo麤&rsquo二字,其意皆反之,何也?&rdquo坡公亦問曰:&ldquo以竹鞭馬為&lsquo笃&rsquo,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lsquo笑&rsquo?&rdquo又嘗舉&ldquo坡&rdquo字問荊公何義。
公曰:&ldquo坡者,土之皮。
&rdquo坡公笑曰:&ldquo然則滑者,水之骨乎?&rdquo荊公并無以答。
又東坡嘗語荊公:&ldquo&lsquo鸠&rsquo從九亦有說。
&rdquo荊公欣然就問。
東坡曰:&ldquo&lsquo鳴鸠在桑,其子七兮。
&rsquo連娘帶爺,恰是九個。
&rdquo張文潛嘗問張安道方平:&ldquo司馬君實直言王介甫不曉事,是如何?&rdquo安道雲:&ldquo賢隻消去看《字說》。
&rdquo文潛雲:&ldquo《字說》也隻是二三分不合人意。
&rdquo安道雲:&ldquo若然則足下亦有七八分不曉事矣。
&rdquo 《牧誓》 唐高定七歲時,讀書至《牧誓》,問&ldquo奈何以臣伐君?&rdquo父郢曰:&ldquo應天順人耳。
&rdquo曰:&ldquo&lsquo用命賞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rsquo豈是順人?&rdquo郢不能答。
詩論 李西涯嘗有《嶽陽樓》詩雲:&ldquo吳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廟古人情。
&rdquo楊文懿公亟稱之。
有同官不以為然,駁之曰:&ldquo吳楚乾坤之句,本妙在&lsquo坼&rsquo字&lsquo浮&rsquo字。
今去此二字,則不見其妙矣。
&rdquo楊曰:&ldquo然則必雲&lsquo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天下句&rsquo而後為足耶?&rdquo 方
&rdquo公笑曰:&ldquo我是鬼?&rdquo 範文正欲求退,子弟請治園圃。
公曰:&ldquo西都園林相望,孰障吾遊?&rdquo語意類此。
歌哭 司馬溫公死,當明堂大飨,朝臣以緻齋,不及奠。
肆赦畢,蘇子瞻率同輩往。
程頤固争,引《論語》&ldquo子于是日哭則不歌&rdquo以阻之。
子瞻曰;&ldquo不雲歌則不哭。
&rdquo。
紅米飯 《樗齋雅谑》雲:近一友有母喪,偶食紅米飯。
一腐儒以為非居喪者所宜。
诘其故,謂&ldquo紅,喜色也&rdquo。
友曰:&ldquo然則食白米飯者,皆有喪耶?&rdquo 理學新說 理學家多主新說。
有解&ldquo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rdquo曰:&ldquo人當其年尚見可惡之人,則德不進可知矣。
&rdquo周元孚笑曰:&ldquo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應是三十九歲時也。
&rdquo 道學語 有一道學每曰:&ldquo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rdquo。
劉翰林諧曰:&ldquo怪得羲皇以上聖人,盡日燃燭而行也!&rdquo 諧性刻薄而有口才。
析産時,從其父巨塘公乞一幹仆。
父以與其兄。
諧争之。
父曰:&ldquo兄弟左右手耳,彼此何别?&rdquo一日父小恙,适諧來候,舒右手使搔癢。
諧故取左手搔之。
父曰:&ldquo誤矣。
&rdquo諧曰:&ldquo左右手彼此何别?&rdquo其雖親必報如此! 《列子》辯日 孔子東遊,見二兒争辯日遠近。
一曰:&ldquo日出之時,大如車輪,日中之時,小如盤。
豈非日出之處去人近,近見大而遠見小乎?&rdquo一曰:&ldquo日出之時,蒼蒼涼涼,日中之時,熱如探湯。
豈非日出之處去人遠,遠者涼而近者熱乎?&rdquo孔子不能決。
不讀書 王荊公初參政,視廟堂如無人,一旦行新法,怒目諸公,曰:&ldquo此輩坐不讀書耳!&rdquo趙清簡公同參知政事,獨折之曰:&ldquo君言失矣!如臯、夔、稷、契之時,有何書可讀?&rdquo公默然。
《字說》 王荊公作《字說》,穿鑿杜撰。
劉貢父問之曰:&ldquo牛之體壯于鹿,鹿之行速于牛,今&lsquo犇&rsquo&lsquo麤&rsquo二字,其意皆反之,何也?&rdquo坡公亦問曰:&ldquo以竹鞭馬為&lsquo笃&rsquo,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lsquo笑&rsquo?&rdquo又嘗舉&ldquo坡&rdquo字問荊公何義。
公曰:&ldquo坡者,土之皮。
&rdquo坡公笑曰:&ldquo然則滑者,水之骨乎?&rdquo荊公并無以答。
又東坡嘗語荊公:&ldquo&lsquo鸠&rsquo從九亦有說。
&rdquo荊公欣然就問。
東坡曰:&ldquo&lsquo鳴鸠在桑,其子七兮。
&rsquo連娘帶爺,恰是九個。
&rdquo張文潛嘗問張安道方平:&ldquo司馬君實直言王介甫不曉事,是如何?&rdquo安道雲:&ldquo賢隻消去看《字說》。
&rdquo文潛雲:&ldquo《字說》也隻是二三分不合人意。
&rdquo安道雲:&ldquo若然則足下亦有七八分不曉事矣。
&rdquo 《牧誓》 唐高定七歲時,讀書至《牧誓》,問&ldquo奈何以臣伐君?&rdquo父郢曰:&ldquo應天順人耳。
&rdquo曰:&ldquo&lsquo用命賞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rsquo豈是順人?&rdquo郢不能答。
詩論 李西涯嘗有《嶽陽樓》詩雲:&ldquo吳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廟古人情。
&rdquo楊文懿公亟稱之。
有同官不以為然,駁之曰:&ldquo吳楚乾坤之句,本妙在&lsquo坼&rsquo字&lsquo浮&rsquo字。
今去此二字,則不見其妙矣。
&rdquo楊曰:&ldquo然則必雲&lsquo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天下句&rsquo而後為足耶?&rdquo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