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腐部第一

關燈
迂腐部第一 子猶曰:天下事被豪爽人決裂者尚少,被迂腐人擔誤者最多。

    何也?豪爽人縱有疏略,譬諸鉛刀雖鈍,尚賴一割。

    迂腐則塵飯土羹而己,而彼且自以為有學、有守、有識、有體,背之者為邪,斥之者為謗,養成一個怯病天下,以至于不可複而猶不悟。

    哀哉!雖然,丙相、溫公自是大賢,特摘其一事之迂耳。

    至如梁伯鸾、程伊川所為,未免已甚,吾并及之,正欲後學大開眼孔,好做事業,非敢為邪為謗也。

    集《迂腐》第一。

     問牛 丙吉為丞相,嘗出,逢鬥者,死傷橫道。

    吉過之不問。

    已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ldquo逐牛行幾裡矣?&rdquo掾吏謂丞相前後失問。

    吉曰:&ldquo民鬥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丞相課其殿最,奏行賞罰而已。

    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于道路間也。

    方春,少陽用事,未可太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傷害。

    三公典調陰陽,職所當憂,是以問之。

     死傷橫道,反不幹陰陽之和,而專讨畜生口氣,迂腐莫甚于此。

    友人诘餘曰:&ldquo誠如子言,漢人何以吉為知大體?&rdquo餘應曰:&ldquo牛體不大于人耶?&rdquo友人大笑。

     驅驢宰相 王及善才行庸鄙,為内史,時謂&ldquo鸠集鳳池&rdquo。

    俄遷右相,無他施設,唯不許令史輩将驢入台,終日驅逐。

    時号&ldquo驅驢宰相&rdquo。

     驅驢出堂,正存相體。

     彈發禦史 宋禦史台儀:凡禦史上事,一百日不言,罷為外官。

    有王平,拜命垂滿百日,而未言事。

    同僚訝之,或曰:&ldquo王端公有待而發,必大事也。

    &rdquo一日聞進劄子,衆共偵之,乃彈禦膳中有發。

    其彈詞曰:&ldquo是何穆若之容,忽睹鬈如之狀。

    &rdquo 王躬是保,忠孰大焉,是學丙吉樣子。

     鵝鴨谏議 高宗朝,黃門建言:&ldquo近來禁屠,止禁豬羊,聖德好生,宜并禁鵝鴨。

    &rdquo适報金虜南侵,賊中有&ldquo龍虎大王&rdquo者甚勇。

    胡侍郎雲:&ldquo不足慮!此有&lsquo鵝鴨谏議&rsquo,足以當之。

    &rdquo 我朝亦有号&ldquo蝦蟆給事&rdquo者,大類此。

     成、弘、嘉三朝建言 成化間,一禦史建言順适物情,雲:&ldquo近京地方,行役車輛騾驢相雜。

    騾性快力強,驢性緩力小。

    今并一處驅馳,物情不便,乞要分别改正。

    &rdquo弘治初,一給事建言處置軍國事,雲:&ldquo京中士人好着馬尾襯裙,因此官馬被人偷拔鬃尾,有誤軍國大計,乞要禁革。

    &rdquo嘉靖初,一員外建言崇節儉以變風俗,專論各處茶食鋪店所造看桌糖餅:&ldquo大者省功而費料,小者料小而費功,乞要擘畫定式,功料之間,務在減省,使風俗歸厚。

    &rdquo 極小文章,生扭在極大題目上。

    &ldquo肉食者鄙&rdquo,信然! 宋羅江 慶曆中,衛士震驚宮掖,尋捕殺之。

    時台官宋禧上言:&ldquo此失守于防閑故耳。

    聞蜀羅江狗赤而尾小者,其儆如神。

    須诏索此狗,豢于掖庭,以備倉卒。

    &rdquo時号為&ldquo宋羅江&rdquo。

     凡亂吠不止者,皆羅江也,何必曰&ldquo無若宋人然&rdquo? 羅擒虎、張尋龍 嘉靖中,察院羅相上言:&ldquo越州多虎,乞行下措置多方捕殺。

    &rdquo正言張次賢上言:&ldquo人盤嶺乃禁中來龍,乞禁行人。

    &rdquo太學諸生遂有&ldquo羅擒虎&rdquo、&ldquo張尋龍&rdquo之對。

     引《月令》 甘延壽、陳湯既斬郅支單于首,請懸頭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丞相匡衡議:&ldquo《月令》:春,掩骼埋胔之時。

    宜勿懸。

    &rdquo 還問他斬郅支首是何時?恐不合秋後行刑之律。

     谏折柳 程頤為講官。

    一日講罷,未退,上偶起憑欄,戲折柳枝。

    頤進曰:&ldquo方春發生,不可無故摧拆。

    &rdquo上擲枝于地,不樂而罷。

     遇了孟夫子,好貨、好色都自不妨。

    遇了程夫子,柳條也動一些不得。

    苦哉,苦哉! 賢良相面 唐肅宗時初诏賢良,一征君首應。

    上極喜,召對。

    無他詞,但再三瞻望上顔,遽奏曰:&ldquo微臣有所見,陛下知不?&rdquo上曰:&ldquo不知。

    &rdquo對曰:&ldquo臣見聖顔瘦于在靈武時。

    &rdquo上曰:&ldquo宵旰所緻耳。

    &rdquo舉朝大笑。

    帝亦知其為妄人,恐塞賢路,乃除授一令。

     舉朝官員,還有不管皇帝肥瘦的。

    此賢良較勝,隻怕作令後,反不管百姓肥瘦耳。

     京兆尹禱雨 唐代宗朝。

    京兆尹黎幹以久旱祈雨,于朱雀門街造土龍一具,悉召城中巫觋,以身雜入,共舞于龍所。

    觀者嗤笑。

    彌月不雨,又請禱于文宣王廟。

    上聞之,戲曰:&ldquo丘之禱久矣。

    &rdquo 請禅天下 孝昭時,泰山萊蕪山南洶洶有數千人聲。

    民視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

    又上林苑中,大柳樹斷枯卧地,亦自立生。

    眭孟推《春秋》之意,以為&ldquo石立柳生,當有從匹夫為天子者。

    &rdquo即說曰:&ldquo董仲舒有言:&lsquo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聖人之受命。

    &rsquo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

    漢帝宜誰差天下,求索賢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裡,如殷、周二王後,以承順天命。

    &rdquo使友内官長賜上此書。

    霍光惡其妖言惑衆,誅之。

     此等建言,非漢人不敢,然迂亦甚矣! 卦宜娛樂 宋侍讀林瑀,自謂洞于《周易》,嘗以仁宗時合《易》之《需》:&ldquo《需》之象曰:&lsquo君子以飲食宴樂&rsquo。

    須頻宴遊,務娛樂,始合卦體,而天下治。

    &rdquo仁宗駭其說,斥之。

     飲食宴樂,人主自會,不須相勸。

     哭天 漢兵盛,莽憂甚,不知所出。

    崔發言:&ldquo《周禮》及《春秋》:國有大災,則哭以厭之。

    故《易》稱&lsquo先号咷而後笑&rsquo。

    宜哭天求救。

    &rdquo莽乃率群臣至南郊,陳其符命本末,因搏心大哭,氣盡,伏而叩頭。

    又作告天策千餘言。

    諸生小民令旦夕哭,為設餐粥,凡能誦策文者,除以為郎,至五千餘人。

    漢兵入都門,宮中火,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辄随之,宮人号呼。

    時莽绀袀服帶玺韨,持虞帝匕首,天文郎按栻于前,時日加某,莽旋席随鬥柄而坐,曰:&ldquo天生德于予,漢兵其如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