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政治中的沖動和本能
關燈
小
中
大
任何人要想以重新檢查人性的作用當作他的政治思想的根據,必須首先克服他自己誇大人類理智的傾向。
我們往往認為人的每一行為都是理智作用的結果,人憑借理智首先考慮他期望的某個目的,然後再估計據以達到那個目的的手段。
比方說,一個投資者期望的是絕對安全外加百分之五利潤。
他用一個小時認真研究股票行市表,最後斷定購買釀酒廠股票能使他最充分地實現他的願望。
鑒于他冀求絕對安全的固有願望,他的購買股票的行為似乎是他的推理的必然結果。
安全的願望本身似乎可以進一步看成僅隻是對滿足全人類所共有的對&ldquo幸福&rdquo、自身&ldquo利益&rdquo或諸如此類東西的更普遍願望的手段的一個理智推斷。
滿足這種普遍願望可以被當作人生的最高&ldquo目的&rdquo,我們的一切行為和沖動,無論大小,都來自于同一理智作用,猶如從一個論點的前提得出結論。
這種思想方法有時被稱為&ldquo常識&rdquo。
它應用于政治的一個良好例子可見之于1829年3月号《愛丁堡評論》中麥考萊對邊沁功利主義信徒的著名抨擊中的一段話。
奇怪的是,這個政治奠基于教條主義心理學的極端例子竟是旨在說明&ldquo絕對不可能從人性原則推斷政治學&rdquo的論點的一部分。
麥考萊問道:&ldquo哪一個關于人性的命題是絕對和普遍正确的?我們隻知道一個:它不但正确,而且完全相同;即人總是根據自身的利益行事&hellip&hellip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行為時,我們必然知道他認為他的利益是什麼。
&rdquo麥考萊自以為是徹頭徹尾反對邊沁的,但卻無意識地采用和誇大了邊沁及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初多數哲學家所共有的假設&mdash&mdash一切動機都來源于某一預先想好的目的。
如果逼他一下,麥考萊也許會承認,在有些情況下,人的行為和行為沖動是與任何達到目的的想法無關的。
如果我眼裡進了一粒沙子,請人家用手帕角把它擦掉,當手帕接近的時候,我總是會閉上眼睛,而且總是有一種強烈的沖動要這樣做。
誰都不會以為我閉上眼睛是因為我經過鄭重考慮後,認為這樣做符合我的利益。
多數人臨陣脫逃、堕入情網或去閑談天氣,也不是為了達到某一個預先想好的目的。
确實,如果用攝影機和留聲機在一個人不覺察的情況下把他在普通一天中的言語舉動統統錄制下來,第二天當着他的面播放,他會驚奇地發現幾乎沒有什麼言語舉動是蓄意謀求達到目的的手段的結果。
當然,他會發現他的不少舉動是在習慣的影響下半自覺地重複原來更充分自覺的動作。
但是,即使把一切習慣行為都去掉,他們會發現餘下的隻有極小部分可以解釋成是理智估計的直接結果。
如果另外把他的那些未導緻行為的沖動和感情也記錄下來,就可以看出它們同那些已導緻行為的沖動和感情是一樣的,它們當中絕少含有麥考萊認為理所當然的那種理智作用。
如果當時再逼麥考萊一下,他也許會承認,即使一個行為預先對目的和手段進行了估計,也并非是那種估計的必然結果。
即使我們知道一個人認為做什麼對他有利,我們也不能肯定地知道他将會做什麼。
研究股票交易所全部上市股票的人,除非除了對這件事的理智推斷以外,還有一種寫信給他的股票經紀人的沖動,這種沖動強烈得壓倒另一種把事情擱到明天再說的沖動,否則他是不會把股票買來的。
麥考萊甚至可能進一步承認,估計這一心智行為,其本身來源于或伴随着一種作估計的沖動,這種沖動同任何預先的對目的和手段的考慮毫無關系,而且從半自覺地服從一系列空想直至強使疲乏的頭腦去進行精确思考這一艱難任務可以有許多變化。
心理學教科書如今告誡每一個學生要慎防我引用的麥考萊那段話所說明的&ldquo唯理智論&rdquo謬誤。
如今人們一緻認為,沖動有一段它所特有的進化史,比它往往被借以指引和限制的那些理智作用的曆史來得悠久。
我們從遺傳得來的機體使我們傾向于以某種方式對某些刺激作出反應,因為這些反應過去時候對維護我們的物種起過作用。
其中有些反應我們明确地稱之為&ldquo本能&rdquo,亦即對某些确切的行為或一系列行為的沖動,對行為可能産生的結果事先并不自覺地加以考慮。
[1]那些本能往往是不自覺的、無意識的;有時候,就人類和其他高等動物而言,是自覺的,有意識的。
但是,它們所顯示的手段和目的之間的關系不是行為者苦思冥想的結果,而是以往許多行為傾向中&ldquo适者生存&rdquo的結果。
确實,有些本能在顯然無用的情況下還是保留了下來,比方一條狗在地毯上卧倒之前先轉圈子把&ldquo草&rdquo弄平;又比方一個傷寒病患者在康複期間明知危險還渴想吃固體食物。
沖動不總是有意識的先見的結果,這一事實最清楚地見之于兒童。
一個嬰兒最初的吮吸或抓握的沖動顯然是&ldquo本能&rdquo的。
但是,即使在無意識或無記憶的嬰兒期被有意識的幼兒期取代以後,當孩子看到一個無害的生人時,還是會飛奔到他的媽媽跟前,把臉藏在她的衣裙裡。
再長大些,他會虐待小動物,躲避大動物,或者偷果子、爬樹,盡管并沒有人教他這樣做,盡管他可能因此而吃苦頭。
我們通常認為&ldquo本能&rdquo包含許多獨立的意向,每一意向針對某一獨特的行為或一系列行為。
但是,即便在非人類的動物中間,也沒有理由認為全部遺傳而來的沖動可以這樣劃分。
沖動的進化史必然是非常複雜的。
一種由于産生一個結果而存在下來的沖動可能因為産生另一種結果而經過修正後繼續存在;借助針對各種具體行為的沖動,我們能從一切動物身上發現許多含糊而籠統的傾向,它們往往交錯重疊,互相矛盾,如好奇和膽怯、同情和殘忍、模仿和不停活動。
因此,巴爾福先生說我們必須要麼證明例如尋求科學真理的願望是教我們&ldquo搏鬥、吃飯和撫養子女&rdquo等特殊本能中的一種所遺傳下來的,要麼必須承認《簡明教義問答集》的超自然的權威,[2]他的這個巧妙的雙關論法其實是多此一舉,可以避免的。
然而,我們的不少沖動的先理性特征是被下述事實掩蓋了的: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這些沖動日益為記憶、習慣和思想所改變。
甚至非人類的動物也能夠通過模仿或通過特有經驗養成的習慣來改變它們繼承下來的沖動。
例如,當電報線最初架設的時候,許多鳥兒沖撞在上面,送掉了性命。
但是,盡管送掉性命的鳥的數目顯然不足以使鳥的生物遺傳發生變化,現在已絕少再有鳥兒沖着電線飛。
小鳥必然模仿已學會避開電線的老鳥;正如許多食肉獸的幼仔據說已從它們父母那裡學會不少作為經驗産物的花招和預防措施,然後自己模仿改進,再傳給下一代。
再者,在人和其他動物發育的某一關頭,會出現許多直接遺傳的沖動,這些沖動如果被抑制就消亡,如果未被抑制,就形成習慣;而一些原本強烈而有用的沖動,可能不再對維護生命有用,就會像鲸魚的腿或人的牙齒和毛發一樣,由于生理退化而弱化。
這種暫時的或弱化了的沖動特别容易轉移給新的客體,或者為經驗和思想所改變。
中小學教師必須應付所有這些複雜的事實。
在麥考萊時代,教師往往受他的&ldquo常識&rdquo的引導,把整個應付過程理智化。
對于受古老的沖動驅使做小動作、逃學、追逐貓或者學老師怪樣的倒黴的男生們,教師總是以懲罰相威脅,責問他們&ldquo為什麼&rdquo這樣做。
學生們由于不懂得自身的進化史,隻好編造一些稀奇古怪的謊言,并因此而受到懲罰。
今天的訓練有素的教師把這些沖動的存在看作一件正常的事,并決定在一種情況下應如何依靠那種形成大部分課堂紀律的半自覺模仿來抑制這些沖動,在另一種情況下又如何通過激發自覺認識行為及其後果之間的道德關系或刑罰關系來抑制沖動。
總之,教師控制本能沖動的力量在于認識這種沖動的非理智起源。
他甚至能夠把這種認識擴大到他自己的沖動,并克服這樣一個信念:他在七月份下午上課時心情煩躁乃是對付一批頑劣至極的男生必須特别嚴厲的理智推論的結果。
然而,政治家還是容易像五十年前的教師那樣把沖動徹底理智化。
他有兩個借口,第一,他與之交往的全都是成人,成人的沖動受經驗和思想改變之深遠遠超過孩童;第二,任何一個思考政治的
我們往往認為人的每一行為都是理智作用的結果,人憑借理智首先考慮他期望的某個目的,然後再估計據以達到那個目的的手段。
比方說,一個投資者期望的是絕對安全外加百分之五利潤。
他用一個小時認真研究股票行市表,最後斷定購買釀酒廠股票能使他最充分地實現他的願望。
鑒于他冀求絕對安全的固有願望,他的購買股票的行為似乎是他的推理的必然結果。
安全的願望本身似乎可以進一步看成僅隻是對滿足全人類所共有的對&ldquo幸福&rdquo、自身&ldquo利益&rdquo或諸如此類東西的更普遍願望的手段的一個理智推斷。
滿足這種普遍願望可以被當作人生的最高&ldquo目的&rdquo,我們的一切行為和沖動,無論大小,都來自于同一理智作用,猶如從一個論點的前提得出結論。
這種思想方法有時被稱為&ldquo常識&rdquo。
它應用于政治的一個良好例子可見之于1829年3月号《愛丁堡評論》中麥考萊對邊沁功利主義信徒的著名抨擊中的一段話。
奇怪的是,這個政治奠基于教條主義心理學的極端例子竟是旨在說明&ldquo絕對不可能從人性原則推斷政治學&rdquo的論點的一部分。
麥考萊問道:&ldquo哪一個關于人性的命題是絕對和普遍正确的?我們隻知道一個:它不但正确,而且完全相同;即人總是根據自身的利益行事&hellip&hellip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行為時,我們必然知道他認為他的利益是什麼。
&rdquo麥考萊自以為是徹頭徹尾反對邊沁的,但卻無意識地采用和誇大了邊沁及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初多數哲學家所共有的假設&mdash&mdash一切動機都來源于某一預先想好的目的。
如果逼他一下,麥考萊也許會承認,在有些情況下,人的行為和行為沖動是與任何達到目的的想法無關的。
如果我眼裡進了一粒沙子,請人家用手帕角把它擦掉,當手帕接近的時候,我總是會閉上眼睛,而且總是有一種強烈的沖動要這樣做。
誰都不會以為我閉上眼睛是因為我經過鄭重考慮後,認為這樣做符合我的利益。
多數人臨陣脫逃、堕入情網或去閑談天氣,也不是為了達到某一個預先想好的目的。
确實,如果用攝影機和留聲機在一個人不覺察的情況下把他在普通一天中的言語舉動統統錄制下來,第二天當着他的面播放,他會驚奇地發現幾乎沒有什麼言語舉動是蓄意謀求達到目的的手段的結果。
當然,他會發現他的不少舉動是在習慣的影響下半自覺地重複原來更充分自覺的動作。
但是,即使把一切習慣行為都去掉,他們會發現餘下的隻有極小部分可以解釋成是理智估計的直接結果。
如果另外把他的那些未導緻行為的沖動和感情也記錄下來,就可以看出它們同那些已導緻行為的沖動和感情是一樣的,它們當中絕少含有麥考萊認為理所當然的那種理智作用。
如果當時再逼麥考萊一下,他也許會承認,即使一個行為預先對目的和手段進行了估計,也并非是那種估計的必然結果。
即使我們知道一個人認為做什麼對他有利,我們也不能肯定地知道他将會做什麼。
研究股票交易所全部上市股票的人,除非除了對這件事的理智推斷以外,還有一種寫信給他的股票經紀人的沖動,這種沖動強烈得壓倒另一種把事情擱到明天再說的沖動,否則他是不會把股票買來的。
麥考萊甚至可能進一步承認,估計這一心智行為,其本身來源于或伴随着一種作估計的沖動,這種沖動同任何預先的對目的和手段的考慮毫無關系,而且從半自覺地服從一系列空想直至強使疲乏的頭腦去進行精确思考這一艱難任務可以有許多變化。
心理學教科書如今告誡每一個學生要慎防我引用的麥考萊那段話所說明的&ldquo唯理智論&rdquo謬誤。
如今人們一緻認為,沖動有一段它所特有的進化史,比它往往被借以指引和限制的那些理智作用的曆史來得悠久。
我們從遺傳得來的機體使我們傾向于以某種方式對某些刺激作出反應,因為這些反應過去時候對維護我們的物種起過作用。
其中有些反應我們明确地稱之為&ldquo本能&rdquo,亦即對某些确切的行為或一系列行為的沖動,對行為可能産生的結果事先并不自覺地加以考慮。
[1]那些本能往往是不自覺的、無意識的;有時候,就人類和其他高等動物而言,是自覺的,有意識的。
但是,它們所顯示的手段和目的之間的關系不是行為者苦思冥想的結果,而是以往許多行為傾向中&ldquo适者生存&rdquo的結果。
确實,有些本能在顯然無用的情況下還是保留了下來,比方一條狗在地毯上卧倒之前先轉圈子把&ldquo草&rdquo弄平;又比方一個傷寒病患者在康複期間明知危險還渴想吃固體食物。
沖動不總是有意識的先見的結果,這一事實最清楚地見之于兒童。
一個嬰兒最初的吮吸或抓握的沖動顯然是&ldquo本能&rdquo的。
但是,即使在無意識或無記憶的嬰兒期被有意識的幼兒期取代以後,當孩子看到一個無害的生人時,還是會飛奔到他的媽媽跟前,把臉藏在她的衣裙裡。
再長大些,他會虐待小動物,躲避大動物,或者偷果子、爬樹,盡管并沒有人教他這樣做,盡管他可能因此而吃苦頭。
我們通常認為&ldquo本能&rdquo包含許多獨立的意向,每一意向針對某一獨特的行為或一系列行為。
但是,即便在非人類的動物中間,也沒有理由認為全部遺傳而來的沖動可以這樣劃分。
沖動的進化史必然是非常複雜的。
一種由于産生一個結果而存在下來的沖動可能因為産生另一種結果而經過修正後繼續存在;借助針對各種具體行為的沖動,我們能從一切動物身上發現許多含糊而籠統的傾向,它們往往交錯重疊,互相矛盾,如好奇和膽怯、同情和殘忍、模仿和不停活動。
因此,巴爾福先生說我們必須要麼證明例如尋求科學真理的願望是教我們&ldquo搏鬥、吃飯和撫養子女&rdquo等特殊本能中的一種所遺傳下來的,要麼必須承認《簡明教義問答集》的超自然的權威,[2]他的這個巧妙的雙關論法其實是多此一舉,可以避免的。
然而,我們的不少沖動的先理性特征是被下述事實掩蓋了的: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這些沖動日益為記憶、習慣和思想所改變。
甚至非人類的動物也能夠通過模仿或通過特有經驗養成的習慣來改變它們繼承下來的沖動。
例如,當電報線最初架設的時候,許多鳥兒沖撞在上面,送掉了性命。
但是,盡管送掉性命的鳥的數目顯然不足以使鳥的生物遺傳發生變化,現在已絕少再有鳥兒沖着電線飛。
小鳥必然模仿已學會避開電線的老鳥;正如許多食肉獸的幼仔據說已從它們父母那裡學會不少作為經驗産物的花招和預防措施,然後自己模仿改進,再傳給下一代。
再者,在人和其他動物發育的某一關頭,會出現許多直接遺傳的沖動,這些沖動如果被抑制就消亡,如果未被抑制,就形成習慣;而一些原本強烈而有用的沖動,可能不再對維護生命有用,就會像鲸魚的腿或人的牙齒和毛發一樣,由于生理退化而弱化。
這種暫時的或弱化了的沖動特别容易轉移給新的客體,或者為經驗和思想所改變。
中小學教師必須應付所有這些複雜的事實。
在麥考萊時代,教師往往受他的&ldquo常識&rdquo的引導,把整個應付過程理智化。
對于受古老的沖動驅使做小動作、逃學、追逐貓或者學老師怪樣的倒黴的男生們,教師總是以懲罰相威脅,責問他們&ldquo為什麼&rdquo這樣做。
學生們由于不懂得自身的進化史,隻好編造一些稀奇古怪的謊言,并因此而受到懲罰。
今天的訓練有素的教師把這些沖動的存在看作一件正常的事,并決定在一種情況下應如何依靠那種形成大部分課堂紀律的半自覺模仿來抑制這些沖動,在另一種情況下又如何通過激發自覺認識行為及其後果之間的道德關系或刑罰關系來抑制沖動。
總之,教師控制本能沖動的力量在于認識這種沖動的非理智起源。
他甚至能夠把這種認識擴大到他自己的沖動,并克服這樣一個信念:他在七月份下午上課時心情煩躁乃是對付一批頑劣至極的男生必須特别嚴厲的理智推論的結果。
然而,政治家還是容易像五十年前的教師那樣把沖動徹底理智化。
他有兩個借口,第一,他與之交往的全都是成人,成人的沖動受經驗和思想改變之深遠遠超過孩童;第二,任何一個思考政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