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肯漩渦沉浮記
關燈
小
中
大
一般關于這大漩渦的記述都未能使我對眼前所見的景象有任何心理準備。
約納斯·拉穆斯[93]的記述也許是最為詳細的,但也絲毫不能使人想象到這番景象的宏偉壯觀或驚心動魄,或想象到這種令觀者心驚肉跳、惶恐不安的新奇感。
我不清楚那位作者是從什麼角度和在什麼時間觀察大漩渦的,但他的觀察既不可能是從赫爾辛根山頂,也不可能是在一場暴風期間。
然而他的描述中有幾段特别詳細,我們不妨把它們抄錄在這裡,盡管要傳達對那種奇觀異景的感受,這些文字還嫌太蒼白無力。
他寫道:&ldquo莫斯肯島與羅弗敦海岸之間水深達36至40英尋;但該島至浮島(浮格島)之間水深卻淺到船隻難以通過的程度,即便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船隻也有觸礁的危險。
當漲潮之時,那股強大的海流以一種瘋狂的速度沖過羅弗敦和莫斯肯島之間;而當它急遽退落時所發出的吼聲,連最震耳欲聾最令人害怕的大瀑布也難以相比。
那種吼聲幾海裡之外都能聽見。
那些漩渦或陷阱是那麼寬,那麼深,船隻一旦進入其引力圈就不可避免地被吸入深淵,卷到海底,在亂礁叢中撞得粉碎。
而當那片海域平靜之時,殘骸碎片又重新浮出海面。
但隻有在無風之日漲落潮之間的間歇,才會有那種平靜之時,而且最多隻能延續15分鐘,接着那海流又漸漸卷土重來。
當那股海流最為狂暴且又有暴風雨助威之時,離它四五英裡之内都危機四伏。
無論小船大船隻要稍不留意提防,不等靠攏就會被它卷走。
鲸魚遊得太近被吸入渦流的事也常常發生,這時它們那種徒然掙紮、奢望脫身時所發出的叫聲非筆墨所能形容。
曾有一頭白熊試圖從羅弗敦海岸遊向莫斯肯島,結果被那股海流吸住卷走,當時它可怕的咆哮聲岸上都能聽見。
枞樹和松樹巨大的樹幹一旦被卷入那急流,再浮出水面時一定是遍體鱗傷,仿佛是長了一身硬硬的鬃毛。
這清楚地表明海底怪石嶙峋,被卷入的樹幹隻能在亂石叢中來回碰撞。
這股海流随潮漲潮落或急或緩,通常每6個小時一起一伏。
1645年六旬節的星期日清晨,這股海流的狂暴與喧嚣曾震落沿岸房屋的磚石。
&rdquo 說到水深,我看不出那個大漩渦附近的深度如何能測定。
&ldquo40英尋&rdquo肯定僅僅是指那股海流靠近莫斯肯島或羅弗敦海岸那一部分的深度。
莫斯肯漩渦之中心肯定是深不可測,而對這一事實的最好證明莫過于站在赫爾辛根山最高的巉崖之頂朝那旋轉着的深淵看上一眼,哪怕是斜眼匆匆一瞥。
從那懸崖之巅俯瞰那條咆哮的冥河,我忍不住竊笑老實的約納斯·拉穆斯竟那麼天真,居然把鲸魚白熊的傳聞當作難以置信的事件來記載;因為事實上在我看來,即便是這世上最大的戰艦,隻要一進入那可怕的吸力圈,也隻能像飓風中的一片羽毛,頃刻之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我曾經讀過那些試圖說明這種現象的文章。
記得當時還覺得其中一些似乎言之有理,現在看來則完全不同,難以令人滿意。
人們普遍認為這個大漩渦與法羅群島那三個較小的漩渦一樣,&ldquo其原因不外乎潮漲潮落時水流之起伏與岩石暗礁構成的分水脊相碰,水流受分水脊限制便如瀑布直落退下,于是水流湧得越高,其退落就越低,結果就自然形成渦流或漩渦,其強大吸力通過模拟實驗已為世人所知&rdquo。
以上見解乃《大英百科全書》之原文[94]。
基歇爾[95]等人推測莫斯肯漩渦之渦流中心是一個穿入地球腹部的無底深淵,深淵的出口在某個非常遙遠的地方,而有一種多少比較肯定的說法是認為那出口在波的尼亞灣。
這種推測本來并無根據,但當我凝視着眼前的漩渦,我的想象力倒十分傾向于同意這種說法;當我對向導提起這個話題,他的回答令我吃了一驚,他說雖然一說起這話題幾乎所有挪威人都接受上述觀點,但他自己并不同意這種見解。
至于前一種見解,他承認自己沒有能力去理解。
在這一點上我與他不謀而合,因為不管書上說得多麼頭頭是道,可一旦置身于這無底深淵雷鳴般的咆哮聲中,你便會覺得書上所言完全莫名其妙,甚至荒唐透頂。
&ldquo你現在已好好地看過了這大漩渦,&rdquo老人說道,&ldquo如果你願意繞過這巉崖爬到背風的地方,避開這震耳欲聾的咆哮,我将給你講一段故事,讓你相信我對莫斯肯漩渦應該有幾分了解。
&rdquo 我爬到了他所說的地方,他開始講故事。
&ldquo我和我的兩位兄弟曾有一條載重70噸的漁船,我們習慣于駕船駛過莫斯肯島,在靠近浮格島附近的島嶼間捕魚。
海中凡有漩渦之處都是捕魚的好地方,隻要掌握好時機,再加上有膽量去一試。
不過在羅弗敦一帶所有漁民之中,隻有我們三兄弟常去我告訴你的那些島嶼間捕魚。
通常的漁場在南邊很遠的地方。
那兒随時都能捕到魚,沒有多少危險,所以人們都情願去那兒。
可這邊礁石叢中的好去處不僅魚種名貴,而且捕撈量大,所以我們一天的收獲往往比我們那些膽小的同行一個星期所得到的還多。
事實上,我們把這營生作為一種玩命的投機,以冒險代替辛勞,以勇氣充當資本。
&ldquo我們通常把船停在沿這海岸往北大約5英裡處的一個小海灣裡;遇上好天氣,我們就趁着那15分鐘平潮趕快駛過莫斯肯漩渦的主水道,遠遠地在那大漩渦的北邊,然後掉頭南下直駛奧特荷爾摩島或桑德弗利森島附近的停泊地,那兒的渦流不像别處那麼急。
我們通常在那兒停留到将近第二次平潮,這時我們才滿載魚蝦起錨返航。
若是沒遇上一陣那種能把我們送去又送回的平穩的側風,那種我們有把握在我們回來之前不會停刮的側風,那我們絕不會揚帆出海去進行這種冒險,而對風向的預測我們很少出錯,6年期間我們因為沒風而被迫在那兒抛錨過夜的事隻發生過兩次,天上一絲風也沒有的情況在我們這兒十分少見;還有一次我們不得不在那邊漁場上逗留了将近一個星期,差點兒沒被餓死,那是因為我們剛到漁場不一會兒就刮起了狂風,狂風使水道怒浪滔天,那狂暴勁兒叫人想都不敢想。
不管怎麼說,那次我們本該被沖進深海(因為那些漩渦使我們的船旋轉得那麼厲害,結果連錨都纏住了,我們隻得拖着錨随波逐流),但幸好我們漂進了那些縱
約納斯·拉穆斯[93]的記述也許是最為詳細的,但也絲毫不能使人想象到這番景象的宏偉壯觀或驚心動魄,或想象到這種令觀者心驚肉跳、惶恐不安的新奇感。
我不清楚那位作者是從什麼角度和在什麼時間觀察大漩渦的,但他的觀察既不可能是從赫爾辛根山頂,也不可能是在一場暴風期間。
然而他的描述中有幾段特别詳細,我們不妨把它們抄錄在這裡,盡管要傳達對那種奇觀異景的感受,這些文字還嫌太蒼白無力。
他寫道:&ldquo莫斯肯島與羅弗敦海岸之間水深達36至40英尋;但該島至浮島(浮格島)之間水深卻淺到船隻難以通過的程度,即便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船隻也有觸礁的危險。
當漲潮之時,那股強大的海流以一種瘋狂的速度沖過羅弗敦和莫斯肯島之間;而當它急遽退落時所發出的吼聲,連最震耳欲聾最令人害怕的大瀑布也難以相比。
那種吼聲幾海裡之外都能聽見。
那些漩渦或陷阱是那麼寬,那麼深,船隻一旦進入其引力圈就不可避免地被吸入深淵,卷到海底,在亂礁叢中撞得粉碎。
而當那片海域平靜之時,殘骸碎片又重新浮出海面。
但隻有在無風之日漲落潮之間的間歇,才會有那種平靜之時,而且最多隻能延續15分鐘,接着那海流又漸漸卷土重來。
當那股海流最為狂暴且又有暴風雨助威之時,離它四五英裡之内都危機四伏。
無論小船大船隻要稍不留意提防,不等靠攏就會被它卷走。
鲸魚遊得太近被吸入渦流的事也常常發生,這時它們那種徒然掙紮、奢望脫身時所發出的叫聲非筆墨所能形容。
曾有一頭白熊試圖從羅弗敦海岸遊向莫斯肯島,結果被那股海流吸住卷走,當時它可怕的咆哮聲岸上都能聽見。
枞樹和松樹巨大的樹幹一旦被卷入那急流,再浮出水面時一定是遍體鱗傷,仿佛是長了一身硬硬的鬃毛。
這清楚地表明海底怪石嶙峋,被卷入的樹幹隻能在亂石叢中來回碰撞。
這股海流随潮漲潮落或急或緩,通常每6個小時一起一伏。
1645年六旬節的星期日清晨,這股海流的狂暴與喧嚣曾震落沿岸房屋的磚石。
&rdquo 說到水深,我看不出那個大漩渦附近的深度如何能測定。
&ldquo40英尋&rdquo肯定僅僅是指那股海流靠近莫斯肯島或羅弗敦海岸那一部分的深度。
莫斯肯漩渦之中心肯定是深不可測,而對這一事實的最好證明莫過于站在赫爾辛根山最高的巉崖之頂朝那旋轉着的深淵看上一眼,哪怕是斜眼匆匆一瞥。
從那懸崖之巅俯瞰那條咆哮的冥河,我忍不住竊笑老實的約納斯·拉穆斯竟那麼天真,居然把鲸魚白熊的傳聞當作難以置信的事件來記載;因為事實上在我看來,即便是這世上最大的戰艦,隻要一進入那可怕的吸力圈,也隻能像飓風中的一片羽毛,頃刻之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我曾經讀過那些試圖說明這種現象的文章。
記得當時還覺得其中一些似乎言之有理,現在看來則完全不同,難以令人滿意。
人們普遍認為這個大漩渦與法羅群島那三個較小的漩渦一樣,&ldquo其原因不外乎潮漲潮落時水流之起伏與岩石暗礁構成的分水脊相碰,水流受分水脊限制便如瀑布直落退下,于是水流湧得越高,其退落就越低,結果就自然形成渦流或漩渦,其強大吸力通過模拟實驗已為世人所知&rdquo。
以上見解乃《大英百科全書》之原文[94]。
基歇爾[95]等人推測莫斯肯漩渦之渦流中心是一個穿入地球腹部的無底深淵,深淵的出口在某個非常遙遠的地方,而有一種多少比較肯定的說法是認為那出口在波的尼亞灣。
這種推測本來并無根據,但當我凝視着眼前的漩渦,我的想象力倒十分傾向于同意這種說法;當我對向導提起這個話題,他的回答令我吃了一驚,他說雖然一說起這話題幾乎所有挪威人都接受上述觀點,但他自己并不同意這種見解。
至于前一種見解,他承認自己沒有能力去理解。
在這一點上我與他不謀而合,因為不管書上說得多麼頭頭是道,可一旦置身于這無底深淵雷鳴般的咆哮聲中,你便會覺得書上所言完全莫名其妙,甚至荒唐透頂。
&ldquo你現在已好好地看過了這大漩渦,&rdquo老人說道,&ldquo如果你願意繞過這巉崖爬到背風的地方,避開這震耳欲聾的咆哮,我将給你講一段故事,讓你相信我對莫斯肯漩渦應該有幾分了解。
&rdquo 我爬到了他所說的地方,他開始講故事。
&ldquo我和我的兩位兄弟曾有一條載重70噸的漁船,我們習慣于駕船駛過莫斯肯島,在靠近浮格島附近的島嶼間捕魚。
海中凡有漩渦之處都是捕魚的好地方,隻要掌握好時機,再加上有膽量去一試。
不過在羅弗敦一帶所有漁民之中,隻有我們三兄弟常去我告訴你的那些島嶼間捕魚。
通常的漁場在南邊很遠的地方。
那兒随時都能捕到魚,沒有多少危險,所以人們都情願去那兒。
可這邊礁石叢中的好去處不僅魚種名貴,而且捕撈量大,所以我們一天的收獲往往比我們那些膽小的同行一個星期所得到的還多。
事實上,我們把這營生作為一種玩命的投機,以冒險代替辛勞,以勇氣充當資本。
&ldquo我們通常把船停在沿這海岸往北大約5英裡處的一個小海灣裡;遇上好天氣,我們就趁着那15分鐘平潮趕快駛過莫斯肯漩渦的主水道,遠遠地在那大漩渦的北邊,然後掉頭南下直駛奧特荷爾摩島或桑德弗利森島附近的停泊地,那兒的渦流不像别處那麼急。
我們通常在那兒停留到将近第二次平潮,這時我們才滿載魚蝦起錨返航。
若是沒遇上一陣那種能把我們送去又送回的平穩的側風,那種我們有把握在我們回來之前不會停刮的側風,那我們絕不會揚帆出海去進行這種冒險,而對風向的預測我們很少出錯,6年期間我們因為沒風而被迫在那兒抛錨過夜的事隻發生過兩次,天上一絲風也沒有的情況在我們這兒十分少見;還有一次我們不得不在那邊漁場上逗留了将近一個星期,差點兒沒被餓死,那是因為我們剛到漁場不一會兒就刮起了狂風,狂風使水道怒浪滔天,那狂暴勁兒叫人想都不敢想。
不管怎麼說,那次我們本該被沖進深海(因為那些漩渦使我們的船旋轉得那麼厲害,結果連錨都纏住了,我們隻得拖着錨随波逐流),但幸好我們漂進了那些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