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禮二

關燈
時日 ◎時日 州縣以春秋二仲上丁,釋奠大成至聖文宣王。

    前一月,檢擧關所屬排辦。

     齋戒 ◎齋戒 前釋奠五日,應行事執事官竝散齋三日,宿於正寢;緻齋二日,一日於廳事,一日於祠所。

    凡散齋,治事如故,唯不縱酒,不食蔥韭蒜薤,不弔喪問疾,不聽樂,不行刑,不判署刑殺文書,不預穢惡事;緻齋,唯行釋奠事;已齋而闕者,通攝行事。

    陪位諸學生,皆淸齋一宿於學館。

    〈凡預釋奠者,皆前二日,沐浴更衣。

    〉 陳設 ◎陳設 前釋奠二日,有司設行事執事官〈初獻官、亞獻官、終獻官、殿內從享分獻官、東西廡從享分獻官、祝二、掌饌者、司尊者、贊唱者、贊禮者。

    〉次於廟東門外,隨地之宜。

    有司掃除廟之內外,設饌幔於東門外,隨地之宜。

    前一日,有司牽牲詣祠所。

    設三獻官位於東階東南,西向;分獻官〈界首官三,諸州郡二,縣學一。

    〉執事者位於其後,每等異位,俱重行,西向北上;設贊唱者、贊禮者位於東階之西,俱西向北上;設學生位於庭中,北向西上;設初獻官飮福位於堂上前楹外近東,西向;設門外位三,獻官於東門外道南,分獻官執事者於其後,每等異位,俱重行,北向西上;開瘞坎於廟殿之北壬地,方深取足容物,南出陛;設望瘞位於瘞坎之南,初獻官在南北向;祝及贊唱者在東,西向北上。

    未後二刻,有司掃除廟之內外,贊唱者先入講堂。

    獻官以下,竝集肄儀。

    〈祝習讀祭文及視幣。

    〉贊禮者引獻官,以常服詣廚,視滌濯省饌具及視牲充腯,還齋所。

    晡後,掌饌者帥宰人割牲。

    〈連皮煮熟。

    〉釋奠日未行事前,執事者入,奠祝版一於大成至聖文宣王神位之右,〈有坫。

    〉陳正配五位幣篚各一於尊所,設香爐香合幷燭於神位前。

    次設祭器,掌饌者實饌具。

    每位各籩八在左,爲三行右上;〈第一行,形鹽在前,魚鱐次之。

    第二行,乾棗在前,栗黃、榛子次之。

    第三行,菱仁在前,芡仁、鹿脯次之。

    〉豆八在右,爲三行左上。

    〈第一行,韭菹在前,醓醢次之。

    第二行,菁菹在前,鹿醢、芹菹次之。

    第三行,兎醢在前,筍菹、魚醢次之。

    〉俎二,一在籩前,一在豆前。

    〈籩前俎實以羊腥,豆前俎實以豕腥。

    宋《釋奠儀》雲:「凡言在前者,皆謂南也。

    」〉簠簋各二在籩豆間,簠在左簋在右。

    〈簠實以稻粱,粱在稻前。

    簋實以黍稷,稷在黍前。

    〉爵三在簠簋前。

    〈各有坫。

    〉設犧尊二〈一實明水,一實醴齋。

    〉象尊二〈一實明水,一實盎齋。

    〉山罍二〈一實玄酒,一實淸酒。

    〉爲三行。

    〈第一行犧尊,第二行象尊,第三行山罍。

    〉皆加勺羃,在堂上東南隅,北向西上。

    〈凡尊實明水,玄酒爲上。

    配位酒尊,卽於正位尊所之東。

    凡享神之物,若土無者,以其類充之。

    〉又設諸從享位祭器,每位各左二籩〈栗黃在前,鹿脯次之。

    〉右二豆。

    〈菁菹在前,鹿醢次之。

    〉簠簋各一在籩豆間,簠在左,〈實以稻。

    〉簋在右。

    〈實以黍。

    〉俎一在簠簋前,〈實以豕腥。

    〉爵一在俎前。

    〈有坫。

    〉殿內東西從享及兩廡,各設象尊二。

    〈一實玄酒,一實法酒。

    〉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

    〈若爵洗之則又實以爵,有坫。

    〉設諸執事盥洗於獻官洗東南,執尊罍篚羃者位於尊罍羃者位於尊罍篚羃之後。

    〈開氷,又設桃弧、棘矢於氷室戶內之右,祭訖遂留之。

    〉設獻官位於神位東南;執事者位又於東南,俱重行,西向北上;設謁者、贊者位於獻官西南,俱西向北上;設飮福位於壇上南陛之西,北向。

     行禮 ◎行禮 釋奠日醜前五刻,〈醜前五刻,卽三更三點,行事用醜時一刻。

    〉掌饌者入,實饌具畢。

    贊禮者引初獻官升自東階,〈凡行事執事官升降,皆自東階。

    〉點視陳設訖,退就次。

    前三刻,釋奠官及學生各服其服。

    〈釋奠官祭服,學生靑衿服。

    〉贊唱者、贊禮者入自東門,先就階間拜位,北向西上四拜訖,各就位。

    前一刻,學生入就位。

    贊禮者引初獻官以下,俱就門外位。

    贊禮者引祝及諸執事,入就階間拜位,北向西上。

    立定,贊唱者曰:「四拜。

    」祝及諸執事皆四拜訖,各詣盥洗位盥洗訖,各就位。

    執事者詣爵洗位,洗爵拭爵訖,置於篚,捧詣尊所,置於坫上。

    贊禮者引初獻官、亞獻官、終獻官、分獻官入就位,贊唱者曰:「四拜。

    」衆官在位者及學生,皆四拜。

    〈先拜者不拜。

    〉贊禮者進初獻官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

    」退復位。

    贊唱者曰:「行奠幣禮。

    」贊禮者引初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贊搢笏盥手帨手,〈盥手帨手不贊。

    〉贊執笏,引詣大成至聖文宣王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一人捧香合,執事者一人捧香爐,贊禮者贊三上香,執事者奠爐于神位前。

    祝以幣授初獻官,初獻官執幣獻幣,以幣授祝,奠于神位前,〈捧香授幣,皆在獻官之右;奠爐奠幣,皆在獻官之左。

    授爵奠爵,準此。

    〉贊禮者贊執笏俛伏興,次詣兗國復聖公、郕國宗聖公、沂國述聖公、鄒國亞聖公神位前,東向上香獻幣,竝如上儀,〈若宗聖公、亞聖公在西,則獻官西向行禮。

    〉引降復位。

    少頃,贊唱者曰:「行初獻禮。

    」贊禮者引初獻官詣文宣王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醴齋,執事者以爵受酒。

    贊禮者引初獻官,詣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官,初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贊禮者贊執笏俛伏興,少退北向跪。

    祝進神位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贊禮者贊俛伏興,引出戶,詣配位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醴齋,執事者四人以酌受酒。

    贊禮者引詣復聖公、宗聖公、述聖公、亞聖公神位前,東向行禮,竝如上儀,〈但不讀祝,若宗聖公、亞聖公在西,則西向行禮。

    〉引降復位。

    初獻官將復位,贊唱者曰:「行亞獻禮。

    」贊禮者引亞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贊搢笏盥手帨手訖,贊執笏,引詣文宣王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盎齋,執事者以爵受酒。

    贊禮者引亞獻官詣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以爵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贊禮者贊執笏俛伏興,引出戶,詣配位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盎齋,執事者四人以爵受酒。

    贊禮者引亞獻官詣復聖公、宗聖公、述聖公、亞聖公神位前行禮,竝如上儀,引降復位。

    初,亞獻官獻將畢,贊唱者曰:「行終獻禮。

    」贊禮者引終獻官行禮,如亞獻儀。

    初,終獻官將詣洗升殿,贊禮者各引分獻官,以次詣洗盥手洗手,分獻殿內及兩廡諸神位,贊禮者贊搢笏,執爵獻爵奠爵,執笏俛伏興分獻訖,俱復位。

    終獻官、分獻官旣復位,贊唱者曰:「飮福受胙。

    」祝詣文宣王尊所,以爵酌罍福酒,又祝持俎進減神位前胙肉。

    贊禮者引初獻官升詣飮福位西向立,贊跪搢笏,祝進初獻官之左,北向以爵授初獻官,初獻官受爵飮卒爵,祝受虛爵,復於坫。

    祝北向以俎受初獻官,初獻官受俎,以授執事者,執事者受俎,降自東階出門,贊禮者贊執笏俛伏興,引降復位。

    贊唱者曰:「再拜。

    」衆官在位者及學生皆再拜。

    贊唱者曰:「徹籩豆。

    」祝入徹籩豆。

    〈徹者,籩豆各一,少移於故處。

    〉贊昌者曰:「四拜。

    」衆官在位者及學生皆四拜。

    贊唱者曰:「望瘞。

    」贊禮者引初獻官詣望瘞位北向立,贊唱者就望瘞位西向立,祝以篚取祝版及幣,降自西階,置於坎,贊唱者曰:「可瘞。

    」寘土半坎,贊禮者進初獻官之左白禮畢,贊禮者引初獻官以下,以次出。

    贊唱者、還本位,祝及諸執事俱復階間拜位。

    立定,贊唱者曰:「四拜。

    」祝及諸執事皆四拜訖,贊禮者引出,學生以次出。

    贊唱者贊禮者就階間拜位,四拜而出。

    掌饌者帥其屬徹禮饌,闔戶以降乃退。

     享朝鮮檀君儀 ⊙享朝鮮檀君儀〈享箕子儀同。

    〉 時日 ◎時日 書雲觀前一月,以仲春上旬,擇日報禮曹,〈仲秋準此。

    〉禮曹啓聞,散告中外攸司,隨職供辦。

     齋戒 ◎齋戒 前享五日,應行事執事官竝散齋三日,宿於正寢;緻齋二日,一日於廳事,一日於享所。

    凡散齋,治事如故,唯不縱酒,不食蔥韭蒜薤,不弔喪問疾,不聽樂,不行刑,不判署刑殺文書,不預穢惡事;緻齋,唯行享事;已齋而闕者,通攝行事。

    〈凡預祭者,皆前享二日,沐浴更衣。

    〉 陳設 ◎陳設 前享二日,有司掃除廟之內外,設諸享官次,又設饌幔,皆於東門外,隨地之宜。

    前一日,有司牽牲詣享所,設獻官位於東階東南,西向;設執事者位於獻官東南,西向北上;設贊唱者、贊禮者位於東階之西,俱西向北上;設獻官飮福位於堂上前楹外近東,西向;設門外位獻官以下於東門外道南,重行北向西上;開瘞坎於廟殿之北壬地,方深取足容物,南出陛;設望瘞位於瘞坎之南,獻官在南北向,祝及贊唱者在東西向北上。

    未後二刻,有司掃除廟之內外。

    贊禮者引獻官,以常服詣廚,視滌濯省饌具及視牲充腯,還齋所。

    晡後,掌饌者帥宰人割牲。

    〈連皮煮熟。

    〉享日未行事前,執事者入,奠祝版於神位之右,〈有坫。

    〉陳幣篚於尊所,設香爐香合幷燭於神位前。

    次設祭器實饌具,籩十在左,爲三行右上;〈第一行,形鹽在前,魚鱐、乾棗、栗黃次之。

    第二行,榛子在前,菱仁芡仁次之。

    第三行,鹿脯在前,白餠、黑餠次之。

    〉豆十在右,爲三行左上。

    〈第一行,韭菹在前,醓醢、菁菹、鹿醢次之。

    第二行,芹菹在前,兎醢、筍菹次之。

    第三行,魚醢在前,脾析、豚拍次之。

    〉俎二,一在籩前,一在豆前。

    〈籩前俎實以羊腥,豆前俎實以豕腥。

    宋《釋奠儀》雲:「凡言在前者,皆謂南也。

    」〉簠簋各二在籩豆間,簠在左簋在右。

    〈簠實以稻粱,粱在稻前。

    簋實以黍稷,稷在黍前。

    〉?鉶各三在簠簋後,鉶居前,?次之。

    〈實以大羹,實以和羹,加芼滑。

    〉爵三在簠簋前。

    〈各有坫。

    〉設犧尊二〈一實明水,一實醴齋。

    〉象尊二〈一實明水,一實盎齋。

    〉山罍二〈一實玄酒,一實淸酒。

    〉爲三行,〈第一行犧尊,第二行象尊,第三行山。

    〉皆加勺羃,在殿上東南隅北向西上;〈凡尊實明水,玄酒爲上。

    凡享神之物,當時所無者,以時物代之。

    〉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則又實以爵,有坫。

    〉設諸執事盥洗於獻官洗東南,俱北向;設執尊罍篚羃者位於尊罍篚羃之後。

     行禮 ◎行禮 享日醜前五刻,〈醜前五刻,卽三更三點,行事用醜時一刻。

    〉掌饌者入,實饌具畢,贊禮者引獻官升自東階,〈凡行事執事官升降,皆自東階。

    〉點視陳設訖,退就次。

    前三刻,諸享官各服其服。

    贊唱者、贊禮者入自東門,先就階間拜位,北向西上四拜訖,各就位。

    贊禮者引獻官以下,俱就門外位。

    前一刻,贊禮者引祝及執事者,入就階間拜位,北向西上。

    立定,贊唱者曰:「四拜。

    」祝及諸執事皆四拜訖,各詣盥洗位盥帨訖,各就位。

    執事者詣爵洗位,洗爵拭爵,置於篚,捧詣尊所,置於坫上。

    贊禮者引獻官入就位,贊唱者曰:「四拜。

    」獻官四拜。

    贊禮者進獻官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

    」退復位。

    贊唱者曰:「行奠幣禮。

    」贊禮者引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贊搢笏盥手帨手,〈盥手帨手不贊。

    〉贊執笏,引詣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一人捧香合,執事者一人捧香爐,贊禮者贊三上香,執事者奠爐于神位前。

    祝以幣授獻官,獻官執幣獻幣,以幣授祝,奠于神位前,〈捧香授幣,皆在獻官之右;奠爐奠幣,皆在獻官之左。

    授爵奠爵,準此。

    〉贊禮者贊執笏俛伏興,引降復位。

    少頃,贊唱者曰:「行初獻禮。

    」贊禮者引獻官升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醴齋,執事者以爵受酒。

    贊禮者引獻官詣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以爵授獻官,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贊禮者贊執笏,俛伏興少退北向跪。

    祝進神位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贊禮者贊俛伏興,引降復位。

    少頃,贊唱者曰:「行亞獻禮。

    」贊禮者引獻官升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盎齋,執事者以爵受酒。

    贊禮者引獻官詣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以爵授獻官,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

    贊禮者贊執笏俛伏興,引降復位。

    少頃,贊唱者曰:「行終獻禮。

    」贊禮者引獻官行禮,如亞獻儀。

    贊唱者曰:「飮福受胙。

    」執事者詣尊所,以爵酌罍福酒,又執事者持俎進減神位前胙肉。

    贊禮者引獻官詣飮福位西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進獻官之左,北向以爵授獻官,獻官受爵飮卒爵,執事者受虛爵,復於坫。

    執事者北向以俎授獻官,獻官受俎,以授執事者,執事者受俎,降自東階出門。

    贊禮者贊執笏俛伏興,引降復位。

    贊唱者曰:「再拜。

    」衆官在位者皆再拜。

    贊唱者曰:「徹籩豆。

    」執事者入徹籩豆。

    〈徹者,籩豆各一,少移於故處。

    〉贊唱者曰:「四拜。

    」獻官四拜。

    贊唱者曰:「望瘞。

    」贊禮者引獻官詣望瘞位北向立,贊唱者詣望瘞位西向立,祝以篚取祝版及幣,降自西階,置於坎,贊唱者曰:「可瘞。

    」寘土半坎,贊禮者進獻官之左白禮畢,贊禮者引獻官出。

    贊唱者還本位,祝及諸執事俱復階間拜位。

    立定,贊唱者曰:「四拜。

    」祝及諸執事皆四拜訖,贊禮者引出。

    贊唱者、贊禮者就階間拜位,四拜而出。

    執事者徹禮饌,闔戶以降乃退。

     享高麗始祖儀 ⊙享高麗始祖儀 時日 ◎時日 書雲觀前一月,以仲春上旬擇日報禮曹,〈仲秋準此。

    〉禮曹啓聞,散告中外,攸司隨職供辦。

     齋戒 ◎齋戒 前享五日,應行事執事官,竝散齋三日,宿於正寢;緻齋二日,一日於廳事,一日於享所。

    凡散齋,治事如故,唯不縱酒,不食蔥韭蒜薤,不弔喪問疾,不聽樂,不行刑,不判署刑殺文書,不預穢惡事;緻齋,唯行享事;已齋而闕者,通攝行事。

    〈凡預祭者,皆前享二日,沐浴更衣。

    〉 陳設 ◎陳設 前享二日,有司掃除廟之內外,設諸享官次,又設饌饅,皆於東門外,隨地之宜。

    前一日,有司牽牲詣享所,設獻官位於東階東南,西向;設執事者位於獻官東南,西向北上;設贊唱者贊禮者位於東階之西,俱西向北上;設獻官飮福位於堂上前楹外近東,西向;設門外位獻官以下於東門外道南,重行北向西上;開瘞坎於廟殿之北壬地,方深取足容物,南出陛;設望瘞位於瘞坎之南,獻官在南北向,祝及贊唱者在東,西向北上。

    未後二刻,有司掃除廟之內外,贊禮者引獻官以常服詣廚,視滌濯省饌具及視牲充腯,還齋所。

    晡後,掌饌者帥宰人割牲。

    〈連反煮熟。

    〉享日未行事前,執事者入,奠祝版於高麗始祖顯王、恭愍王神位之右,〈各有坫。

    〉陳幣篚各一於尊所,設香爐香合幷燭於神位前。

    次設祭器實饌具,每位各籩十在左,爲三行右上;〈第一行,形鹽在前,魚鱐、乾棗、栗黃次之。

    第二行,棒子在前,菱仁、芡仁次之。

    第三行,鹿脯在前,白餠、黑餠次之。

    〉豆十在右,爲三行左上。

    〈第一行,韭菹在前,醓醢、菁菹、鹿醢次之。

    第二行,芹菹在前,兎醢、筍菹次之。

    第三行,魚醢在前,脾析、豚拍次之。

    〉俎二,一在籩前,一在豆前。

    〈籩前俎實以半腥,豆前俎實以豕腥。

    宋《釋奠儀》雲:「凡言在前者,皆謂南也。

    」〉簠簋各二在籩豆間,簠在左簋在右。

    〈鄕簠實以稻粱,粱前,簋實以黍稷,稷在黍前。

    〉?鉶各三在簠簋後,鉶居前,?次之。

    〈實以大羹,實以和羹,加芼滑。

    〉爵三在簠簋前。

    〈各有坫。

    〉設犧尊二〈一實明水,一實醴齋。

    〉象尊二〈一實明水,一實盎齋。

    〉山罍二〈一實玄酒,一實淸酒。

    〉爲三行。

    〈第一行犧尊,第二行象尊,第三行山,配位酒尊,卽於正位尊所之東。

    〉皆加勺羃,在殿上東南隅,北向西上。

    〈凡尊實明水,玄酒爲上。

    凡享神之物,當時所無者,以時物代之。

    〉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

    〈若爵洗之則又實以爵,有坫。

    〉設諸執事盥洗於獻官洗東南,俱北向;設執尊罍篚羃者位於尊罍篚羃之後。

     行禮 ◎行禮 享日醜前五刻,〈醜前五刻,卽三更三點,行事用醜時一刻。

    〉掌饌者入,實饌具畢,贊禮者引獻官升自東階,〈凡行事執事官升降,皆自東階。

    〉點視陳設訖,退就次。

    前三刻,諸享官各服其服。

    贊唱者、贊禮者入自東門,先就階間拜位,北向西上四拜訖,各就位。

    贊禮者引獻官以下,俱就門外位。

    前一刻,贊禮者引祝及執事者,入就階間拜位,北向西上。

    立定,贊唱者曰:「四拜。

    」祝及諸執事皆四拜訖,各詣盥洗位盥帨訖,各就位。

    執事者詣爵洗位,洗爵拭爵,置於篚,捧詣尊所,置於坫上。

    贊禮者引獻官入就位,贊唱者曰:「四拜。

    」獻官四拜。

    贊禮者進獻官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

    」退復位。

    贊唱者曰:「行奠幣禮。

    」贊禮者引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贊搢笏盥手帨手,〈盥手帨手不贊。

    〉贊執笏,引詣高麗始祖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一人捧香合,執事者一人捧香爐,贊禮者贊三上香,執事者奠爐于神位前。

    祝以幣授獻官,獻官執幣獻幣,以幣授祝,奠于神位前。

    〈捧香授幣,皆在獻官之右;奠爐奠幣,皆在獻官之左。

    授爵奠爵,準此。

    〉贊禮者贊執笏俛伏興,次詣顯王、恭愍王神位前,東向上香獻幣,竝如上儀,引降復位。

    少頃,贊唱者曰:「行初獻禮。

    」贊禮者引獻官升詣高麗始祖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醴齋,執事者以爵受酒。

    贊禮者引獻官詣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以爵授獻官,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

    贊禮者贊執笏,俛伏興少退北向跪。

    祝進神位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贊禮者贊俛伏興,引出戶,詣配位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醴齋,執事者二人以爵受酒。

    贊禮者洗西顯王、恭愍王神位前,東向行禮,竝如上儀,〈唯祝,南向讀祝。

    〉引降復位。

    少頃,贊唱者曰:「行亞獻禮。

    」贊禮者引獻官升詣高麗始祖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盎齋,執事者以爵受酒。

    贊禮者引獻官詣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以爵授獻官,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

    贊禮者贊執笏俛伏興,引出戶,詣配位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盎齋,執事者二人以爵受酒。

    贊禮者引獻官詣顯王、恭愍王神位前行禮,竝如上儀,引降復位。

    少頃,贊唱者曰:「行終獻禮。

    」贊禮者引獻官行禮,如亞獻儀。

    贊唱者曰:「飮福受胙。

    」執事者詣高麗始祖尊所,以爵酌罍福酒,又執事者持俎進減神位前胙肉。

    贊禮者引獻官詣飮福位西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進獻官之左,北向以爵授獻官,獻官受爵飮卒爵,執事者受虛爵,復於坫。

    執事者北向以俎授獻官,獻官受俎,以授執事者,執事者受俎,降自東階出門,贊禮者贊執笏俛伏興,引降復位。

    贊唱者曰:「再拜。

    」衆官在位者皆再拜。

    贊唱者曰:「徹籩豆。

    」執事者入徹籩豆,〈徹者,籩豆各一,少移於故處。

    〉贊唱者曰:「四拜。

    」獻官四拜。

    贊唱者曰:「望瘞。

    」贊禮者引獻官詣望瘞位北向立,贊唱者詣望瘞位西向立,祝以篚取祝版及幣,降自西階,置於坎,贊唱者曰:「可瘞。

    」寘土半坎,贊禮者進獻官之左白禮畢,贊禮者引獻官出,贊唱者還本位。

    祝及諸執事,俱復階間拜位。

    立定,贊唱者曰:「四拜。

    」祝及諸執事皆四拜訖,贊禮者引出。

    贊唱者、贊禮者就階間拜位,四拜而出。

    執事者徹禮饌,闔戶以降乃退。

     祀馬祖儀 ⊙祀馬祖儀〈享先牧、祭馬社。

    馬步儀附。

    〉 時日 ◎時日 將祀,〈先牧則改享,馬社、馬步則改祭,後倣此。

    〉書雲觀以仲春中氣後剛日〈先牧仲夏,馬社仲秋,馬步仲冬,皆以中氣後剛日。

    〉報禮曹,禮曹啓聞,散告攸司,隨職供辦。

     齋戒 ◎齋戒 前祀三日,應行事執事官竝散齋二日,宿於正寢;緻齋一日於祠所。

    凡散齋,治事如故,唯不縱酒,不食蔥韭蒜薤,不弔喪問疾,不聽樂,不行刑,不判署刑殺文書,不預穢惡事;緻齋,唯行享事。

    〈凡預祭者,皆前二日,沐浴更衣。

    〉 陳設 ◎陳設 前祀一日,扈衛司設諸祀官次,又設饌幔,皆於東門外,隨地之宜。

    典祀官帥其屬,掃除壇之內外。

    執禮設獻官位於壇下東南,西向;執事者位於其後稍南,俱西向北上;執禮位於壇上;謁者、贊者位於壇下,俱近東,西向;設獻官飮福位於壇上南陛之西,北向;積柴於燎壇;〈在神壇南丙地。

    先牧馬社馬步,州改開瘞坎於壇之北壬地,方深取足容物。

    〉設望燎位於燎壇之北,獻官在北南向,執禮、大祝、贊者在東,西向北上。

    〈大祝、贊者稍卻,先牧馬社馬步則改設望瘞位於瘞坎之南,獻官在南北向;執禮、大祝、贊者在東西向,大祝贊者稍卻。

    〉謁者引獻官以常服詣廚,視滌濯省饌具及視牲充腯,還齋所。

    晡後,典祀官帥宰人割牲。

    〈連皮煮熟。

    〉祀日未行事前,典祀官帥其屬,設馬祖天駟〈先牧馬社馬步則隨改。

    下倣此。

    〉神座於壇上北方,南向,席以莞。

    奠祝版於神位之右,〈有坫。

    〉陳幣篚於尊所,設香爐香合幷燭於神位前。

    次設祭器實饌具,籩八在左,爲三行右上;〈第一行,形鹽在前,魚鱐次之。

    第二行,乾棗在前,栗黃、榛子次之。

    第三行,菱仁在前,芡仁、鹿脯次之。

    〉豆八在右,爲三行左上。

    〈第一行,韭菹在前,醓醢次之。

    第二行,菁菹在前,鹿醢、芹菹次之。

    第三行,兎醢在前,筍菹、魚醢次之。

    〉簠簋各二在籩豆間,簠在左簋在右。

    〈簠實以稻粱,粱在稻前。

    簋實以黍稷,稷在黍前。

    〉俎一在簠簋前,〈實以豕腥。

    宋《釋奠儀》雲:「凡言在前者,皆謂南也。

    」〉爵三在俎前。

    〈各有坫。

    〉設象尊二〈一實玄酒,爲上尊,一實淸酒。

    凡祀神之物,當時所無者,以時物代之。

    〉在壇上東南隅,北向西上;設洗於壇下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爵。

    〉設諸執事盥洗又於東南,俱北向;執尊罍篚羃者位於尊罍篚羃之後。

     行禮 ◎行禮 祀日醜前五刻,〈醜前五刻,卽三更三點,行事用醜時一刻。

    〉典祀官帥其屬入,實饌具畢,退就次,服其服升,設馬祖天駟神位版於座前。

    三刻,行事執事官各服其服,執禮帥謁者、贊者,先就壇南拜位,重行北向西上四拜訖就位。

    前一刻,謁者引典祀官、大祝、祝史、齋郞,入就壇南拜位,重行北向西上。

    立定,執禮曰:「四拜。

    」贊者傳喝,〈凡執禮有辭,贊者皆傳喝。

    〉典祀官以下皆四拜訖,謁者引詣盥洗位盥帨訖,各就位。

    齋郞詣爵洗位,洗爵拭爵訖,置於篚,捧詣尊所,置於坫上。

    謁者引獻官入就位西向立,執禮曰:「四拜。

    」獻官四拜。

    謁者進獻官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

    」執禮曰:「行奠幣禮。

    」謁者引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贊搢笏盥手帨手,〈盥手帨手不贊。

    〉贊執笏,引詣壇升自南陛,〈諸執事升降,皆自東陛。

    〉詣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一人捧香合,執事者一人捧香爐,謁者贊三上香,執事者奠爐于神位前。

    大祝以幣授獻官,獻官執幣獻幣,祝以幣授大祝,奠于神位前。

    〈捧香授幣,皆在獻官之右;奠爐奠幣,皆在獻官之左。

    授爵奠爵,準此。

    〉謁者贊執笏俛伏興,引降復位。

    小頃,執禮曰:「行初獻禮。

    」謁者引獻官升自南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執事者以爵受酒。

    謁者引獻官詣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以爵授獻官,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贊執笏俛伏興,少退北向跪。

    大祝進神位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謁者贊俛伏興引降復位。

    少頃,執禮曰:「行亞獻禮。

    」謁者引獻官升詣尊所西向立,執事者擧羃酌酒,執事者以爵受酒。

    謁者引獻官詣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以爵授獻官,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

    謁者贊執笏俛伏興,引降復位。

    少頃,執禮曰:「行終獻禮。

    」謁者引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執禮曰:「飮福受胙。

    」執事者詣尊所,以爵酌福酒,又執事者持俎進減神位前胙肉。

    謁者引獻官升自南陛,詣飮福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進獻官之右,西向以爵授獻官,獻官受爵飮卒爵,執事者受虛爵,復於坫。

    執事者西向,以俎授獻官,獻官受俎,以授執事者,執事者受俎,降自南陛出門。

    謁者贊執笏俛伏興,引降復位。

    執禮曰:「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執禮曰:「徹籩豆。

    」大祝進徹籩豆。

    〈徹者,籩豆各一,少移於故處。

    〉執禮曰:「四拜。

    」獻官四拜。

    執禮曰:「望燎。

    」〈先牧馬社馬步則改望瘞。

    〉謁者引獻官詣望燎位北向立,執禮帥贊者詣望燎位西向立,大祝取祝版及幣,詣燎壇上,置於燎柴。

    〈先牧馬社馬步則改瘞坎。

    〉執禮曰:「可燎。

    」燎半柴,〈先牧馬社馬步則改可瘞。

    〉謁者進獻官之左白禮畢,謁者引獻官出。

    執禮帥贊者還本位,謁者引典祀官及諸執事,就壇南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

    」典祀官及諸執事皆四拜訖,謁者引出。

    執禮帥謁者、贊者就壇南拜位,四拜而出。

    典祀官帥其屬,藏神位版,徹禮饌以降乃退。

     享司寒儀 ⊙享司寒儀 時日 ◎時日 將享,書雲觀以季冬擇日,〈仲春開氷,準此。

    〉報禮曹,禮曹啓聞,散告攸司,隨職供辦。

     齋戒 ◎齋戒 前享三日,應行事執事官,竝散齋二日,宿於正寢;緻齋一日於享所。

    凡散齋,治事如故,唯不縱酒,不食蔥韭蒜薤,不弔喪問疾,不聽樂,不行刑,不判署刑殺文書,不預穢惡事;緻齋,唯行享事。

    〈凡預祭者,皆前二日,沐浴更衣。

    〉 陳設 ◎陳設 前享一日,典祀官帥其屬,掃除祭所。

    扈衛司設諸享官次,隨地之宜。

    享日未行事前,典祀官帥其屬,設神座於壇上北方,南向,席以莞;奠祝版於神位之右,〈有坫。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神位前。

    次設祭器實饌具,籩八在左,爲三行右上;〈第一行,形鹽在前,魚鱐次之。

    第二行,乾棗在前,栗黃、棒子次之。

    第三行,菱仁在前,芡仁、鹿脯次之。

    〉豆八在右,爲三行左上。

    〈第一行,韭菹在前,醓醢次之。

    第二行,菁菹在前,鹿脯芹菹次之。

    第三行,兎醢在前,筍菹魚醢次之。

    〉簠簋各二在籩豆間,簠在左簋在右。

    〈簠實以稻粱,粱在稻前。

    簋實以黍稷,稷在黍前。

    〉俎一在簠簋前,〈實以豕腥。

    宋《釋奠儀》雲:「凡言在前者,皆謂南也。

    」〉爵三在俎前。

    〈各有坫。

    〉設象尊二〈一實玄酒,爲上尊,一實淸酒。

    〉在壇上東南隅,北向西上;設洗於壇下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

    〈實以巾爵。

    〉設諸執事盥洗又於東南,俱北向;執尊罍羃者位於尊罍篚羃之後。

    〈開氷,又設桃弧、棘矢於氷室戶內之右,祭訖遂留之。

    〉設獻官位於神位東南;執事者位又於東南,俱重行,西向北上;設謁者、贊者位於獻官西南,俱西向北上;設飮福位於壇上南陛之西,北向。

     行禮 ◎行禮 享日醜前五刻,〈醜前五刻,卽三更三點,行事用醜時一刻。

    〉典祀官帥其屬入,實饌具畢,退就次服其服升,設神位版於座前。

    三刻,行事執事官各服其服。

    謁者、贊者先就壇南拜位,北向四拜訖就位。

    前一刻,謁者引典祀官、大祝、齋郞,入就壇南拜位,重行北向西上。

    立定,贊者曰:「四拜。

    」典祀官以下皆四拜。

    謁者引詣盥洗位盥帨訖,各就位。

    齋郞詣爵洗位,洗爵拭爵,置於尊所坫上。

    謁者引獻官入就位西向立,贊者曰:「四拜。

    」獻官四拜。

    謁者進獻官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

    」謁者引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贊搢笏盥手帨手,〈盥手帨手不贊。

    〉贊執笏,引詣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一人捧香合,執事者一人捧香爐,謁者贊三上香,執事者奠爐于神位前。

    〈捧香在獻官之右,奠爐在獻官之左。

    授爵奠爵,準此。

    〉謁者贊執笏俛伏興,引復位。

    少頃,贊者曰:「行初獻禮。

    」謁者引獻官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執事者以爵受酒。

    謁者引獻官詣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以爵授獻官,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贊執笏俛伏興,少退北向跪。

    大祝進神位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謁者贊俛伏興,引復位。

    少頃,贊者曰:「行亞獻禮。

    」謁者引獻官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執事者以爵受酒。

    謁者引獻官詣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以爵授獻官,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贊執笏俛伏興,引復位。

    少頃,贊者曰:「行終獻禮。

    」謁者引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復位。

    贊者曰:「飮福。

    」執事者詣尊所,以爵酌福酒。

    謁者引獻官詣飮福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進獻官之右,西向以爵授獻官,獻官受爵飮卒爵,執事者受虛爵,復於坫。

    謁者贊執笏俛伏興,引復位。

    贊者曰:「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贊者曰:「徹豆。

    」大祝進徹豆如式。

    贊者曰:「四拜。

    」獻官四拜。

    謁者進獻官之左白禮畢,引獻官出。

    謁者引典祀官及諸執事,就壇南拜位。

    立定,贊者曰:「四拜。

    」典祀官及諸執事皆四拜訖,謁者引出。

    謁者、贊者就壇南拜位,四拜而出。

    典祀官帥其屬藏神位版,徹禮饌乃退,祝版瘞於坎。

     〈世宗莊憲大王實錄卷第一百三十一〉 嘉禮序例 ?嘉禮序例〈凡圖形已見於上者,略之。

    〉冠冕 鹵簿 輿輦 樂器 樂懸 殿庭鼓吹 門外鼓吹 尊爵 執事官 排班圖 樂章 冠冕 ◎冠冕〈見吉禮。

    〉 鹵簿 ⊙鹵簿 大駕鹵簿 ◎大駕鹵簿〈迎詔勑,親享社廟用之,其儀物,與殿庭大仗同。

    〉導駕先部令,〈當部令。

    〉次判漢城,次禮曹判書,次戶曹判書,次大司憲,次兵曹判書。

    〈長官有故,則次官爲之。

    〉次侍衛軍八隊,第一隊五十人,具甲冑佩劍,其二人執長劍,分左右先行,次一人執白旗居中,次一人執纛居旗後,次一人執鼓在左,一人執金在右,餘皆執半朱槍。

    護軍或鎭撫一人具器服領之,諸隊準此。

    〈內直司尊從事步甲士銃筒衛外軍士及侍從官,皆騎。

    〉第二隊執長劍,第三隊佩弓矢,餘隊相間執兵同。

    後倣此。

    〈惟中軍執紅旗,左軍執靑旗爲異。

    〉次都城衛四十隊,次吹角四人具器服,居中分左右。

    〈二人執中角,二人執小角。

    後倣此。

    〉右軍節制使具器服居中,鎭撫二人隨之。

    〈器服,與節制使同。

    後倣此。

    〉銃筒衛三百人具甲冑齎器械,分在諸隊之外。

    次右軍八隊,第一虎勇二隊,第二虎賁二隊,第三虎翼二隊,第四虎牙二隊。

    次中軍四隊,第一忠武二隊,第二忠佐二隊。

    次紅門大旗二分左右,〈凡大旗,一人執,二人引,二人夾。

    中旗,一人執,二人引。

    小旗,一人執,一人引。

    皆著靑衣皮帽子。

    〉紅蓋二居中分左右。

    〈各一人執,著靑衣紫巾。

    凡繖蓋靑扇人同。

    〉次朱雀靑龍旗各一在左,白虎玄武旗各一在右,黃龍旗居中,金鼓居中。

    〈鼓左二人執,金右一人執,皆着紅衣皮帽子。

    後同。

    〉次六丁旗分左右,朱雀旗居中。

    次白澤旗二分左右,誥命居中。

    〈載馬一匹,蓋以畫氈,書吏二人夾扶。

    寶馬同。

    引路十人,著靑衣紫巾先行。

    〉大寶施命諭書昭信之寶各一,以次而行,尙書少尹一人、丞注簿直長錄事各二人隨之。

    〈具服,與百官同。

    〉次三角角端龍馬旗各二分左右,天下太平旗居中。

    次玄鶴旗一在左,白鶴旗一在右。

    吹角六人居中分左右。

    〈二人執大角先行,次中角二人執,小角二人。

    〉仗馬二匹具鞍粧,居中分左右。

    〈各二人牽。

    著靑衣椶色笠雲鞋。

    後同。

    〉次豹骨朶子六分左右,〈各一人執,著紅衣皮帽子。

    凡執瓜斧畢罕鐙刀旌節幢棒斫子龍鳳雀扇人同。

    〉金鼓居中,仗馬二匹。

    次熊骨朶子六分左右,次令字旗二分左右。

    〈執人著紅衣皮帽子,執金鼓字旗人同。

    〉駕龜仙人旗二,居中分左右。

    次鼓字旗一在左,金字旗一在右,仗馬二匹。

    次哥舒棒十分左右,碧鳳旗二居中分左右,仗馬二匹。

    次金鐙十分左右,君王千歲旗居中,仗馬二匹。

    次銀粧刀二分左右,銀交倚居中,腳踏隨之。

    〈一人捧交倚,一人執腳踏,著紫衣紫巾。

    執盂灌人同。

    〉次金粧刀二分左右,次朱雀靑龍幢各一在左,白虎玄武幢各一在右,銀灌子銀盂各一居中,仗馬二匹。

    次銀立瓜四、金立瓜二相間分左右,金鼓居中,仗馬二匹。

    次金橫瓜二、銀橫瓜四相間分左右,銀交倚居中,腳踏隨之,仗馬二匹。

    次銀斫子金斫子各四相間分左右,朱漆交倚居中,腳踏隨之,靑陽繖二居中分左右,小輿居中。

    〈捧擔三十人著紫衣黑巾鶴氅紅帶靑行縢雲鞋。

    後同。

    〉次罕一在左,畢一在右。

    次旄節四分左右。

    次旌四分左右,小輦居中。

    〈捧擔四十人。

    〉次銀鉞斧金鉞斧各四相間分左右,金鼓居中,禦馬二匹居中分左右,司僕官二人具常服佩劍隨之。

    次鳳扇八分左右,靑蓋二居中分左右。

    次雀扇十分左右,紅蓋一居中分左右。

    次龍扇二分左右;司禁十六人具器服,執朱杖分左右,在軍士之外;銃筒衛三百人具器服分左右,在別侍衛之外;〈擁。

    後同。

    〉別侍衛一千人具器服分左右,在儀仗之外。

    次忠義衛二百人、忠順衛六百人爲一行,具器服,在別侍衛之內。

    次內禁衛一百人具器服,在忠義忠順衛之內。

    次步甲士一百人具器服,執鐵椎,在內禁衛之內;〈別侍衛以下至駕後,竝橫行擁後。

    〉侍臣分左右,在忠義忠順衛之前;內直別監八十人、司尊別監八十人,皆具常服分左右,在侍臣之後,前部鼓吹;大護軍二人具常服,捧雲劍,居中竝行;水精杖金鉞斧各一居中。

    〈杖左鉞右,各一人執,著靑衣紫巾。

    〉次中禁二十四人著紫衣紫巾,分左右;小親侍十二人、別監四十人,皆著黑衣紫巾,分左右,在中禁之外;紅陽繖一居中;〈忠義衛三十人具公服步從。

    〉銀馬機一次之;〈一人執,著靑衣黑笠。

    〉禦輦〈捧擔六十人著紫衣黑巾鶴氅紅帶靑行縢雲鞋。

    〉靑扇二居中分左右。

    〈在步甲士之後。

    〉次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忠順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皆具甲冑佩劍橫行;〈節制使中樞爲一行,上護軍大護軍爲一行,護軍司僕官爲一行。

    〉玄武旗一居中。

    次後殿大旗二分左右,次捧禦衣內直別監六人橫行,內侍及尙衣內醫官,各具常服隨之;〈在別侍衛之後。

    〉司禁四人具器服,執朱杖,分左右,在軍士之外,後部鼓吹。

    次中軍第三義興二隊都鎭撫中軍節制使,各皆具器服居中;〈後倣此。

    〉鎭撫二人及吹角四人隨之。

    次承旨六人、注書二人、史官一人、禮曹兵曹正郞各一人隨之;第四雄武二隊。

    次宗親及文武百官,〈皆具朝服,若迎勅,則常服。

    導駕六引及侍臣近侍具服同。

    〉次監察二人分左右,次義禁府鎭撫二人具常服,分左右。

    次左軍八隊,第一龍武二隊,第二龍驤二隊,第三龍騎二隊,第四龍奮二隊。

    次吹角四人先行,左軍節制使居中,鎭撫二人隨之。

    次都城衛四十隊,次侍衛軍八隊。

     法駕鹵簿 ◎法駕鹵簿〈親享先農、視學、射于射壇、武科殿試、觀射于射壇用之,其儀物,與殿庭半仗同。

    〉導駕先部令,〈當部令。

    〉次判漢城,次大司憲。

    〈長官有故,則次官爲之。

    〉。

    次侍衛軍八隊,第一隊五十人具甲冑佩劍,其二人執長劍分左右先行。

    次一人執白旗居中,次一人執纛居旗後,次一人執皷在左,一人執金在右,餘皆執半朱槍,護軍或鎭撫一人具器服領之。

    諸隊準此。

    〈內直司尊從事步甲士銃筒衛外軍士及侍從官皆騎。

    〉第二隊執長劍,第三隊佩弓矢,餘隊相間執兵同。

    後倣此。

    〈惟中軍執紅旗,左軍執靑旗爲異。

    〉次都城衛十隊。

    次吹角四人具器服,居中分左右;〈二人執中角,二人執小角。

    後倣此。

    〉右軍節制使具器服居中,鎭撫二人隨之;〈器服與節制使同。

    後倣此。

    〉銃筒衛三百人具甲冑齎器械,分在諸隊之外。

    次右軍八隊,第一虎勇二隊,第二虎賁二隊,第三虎翼二隊,第四虎牙二隊。

    次中軍四隊,第一忠武二隊,第二忠佐二隊。

    次紅門大旗二分左右,〈凡大旗一人執,二人引,二人夾。

    中旗一人執,二人引。

    小旗一人執,一人引,皆著靑衣皮帽子。

    〉紅蓋一居中。

    〈一人執,著靑衣紫巾。

    凡執繖蓋靑扇人同。

    〉次朱雀靑龍旗各一在左,白虎玄武旗各一在右,黃龍旗一居中,金鼓居中。

    〈鼓左二人執,金右一人執,皆著紅衣皮帽子。

    下同。

    〉次白澤旗二分左右;施命諭書昭信之寶各一居中,以次而行;〈載馬各一匹,蓋以畫氈,書吏二人夾扶,引路十人著靑衣紫巾先行。

    〉尙瑞少尹一人、丞注簿直長錄事各二人隨之。

    〈具服,與百官同。

    〉次三角角端龍馬旗各二分左右,天下太平旗一居中,吹角六人居中分左右,〈二人執大角先行,次中角二人,次小角二人。

    〉仗馬二匹具鞍粧居中分左右。

    〈各二人牽,著靑衣椶色笠雲鞋。

    下同。

    〉次玄鶴旗一在左,白鶴旗一在右。

    次豹骨朶子四分左右,〈各一人執,著紅衣皮帽子。

    凡執瓜斧畢罕鐙刀旌節幢棒斫子龍鳳雀扇人同。

    〉仗馬二匹。

    次熊骨朶子四分左右。

    次令字旗二分左右;〈執人著紅衣皮帽子,執金鼓字旗人同。

    〉駕龜仙人旗一居中,仗馬二匹。

    次鼓字旗一在左,金字旗一在右。

    次哥舒棒六分左右,仗馬二匹,碧鳳旗一居中。

    次金鐙六分左右,君王千歲旗一居中。

    次金粧刀一在左,銀粧刀一在右,〈各一人執。

    〉銀交倚居中,銀腳踏隨之,〈一人捧交倚,一人執腳踏,著紫衣紫巾。

    執盂灌人同。

    〉仗馬二匹。

    次朱雀靑龍幢各一在左,白虎玄武幢各一在右,銀盂銀灌子各一居中。

    次銀立瓜二分左右。

    次金立瓜二分左右,仗馬二匹。

    次銀橫瓜二分左右。

    次金橫瓜二分左右,金皷居中。

    次銀斫子二分左右。

    次金斫子二分左右,靑陽繖二居中分左右。

    次罕一在左,畢一在右,小輿居中。

    〈捧擔三十人著紫衣黑巾鶴氅紅帶靑行縢雲鞋。

    〉次旄節二分左右,次旌二分左右,次銀鉞斧二分左右。

    次金鉞斧二分左右,禦馬二匹居中分左右,司僕官二人具常服佩劍隨之。

    次雀扇六分左右,靑蓋二居中。

    次鳳扇六分左右,紅蓋一居中。

    次龍扇二分左右。

    司禁十六人具器服,執朱杖分左右,在軍士之外;銃筒衛三百人具器服分左右,在別侍衛之後;〈擁。

    後同。

    〉別侍衛一千人具器服分左右,在儀仗之外。

    次忠義衛二百人、忠順衛六百人爲一行,具器服在別侍衛之內。

    次內禁衛一百人具器服,在忠義忠順衛之內。

    次步甲士一百人具甲冑,執車輻在內禁衛之內;〈別侍衛以下至駕後,竝橫行擁後。

    〉侍臣分左右,在忠義忠順衛之前;直別監八十人、司尊別監八十人,皆具常服分左右,在侍臣之後,前部鼓吹;大護軍二人具常服,捧雲劍,居中竝行;水精杖金鉞斧各一居中。

    〈杖左斧右,各一人執,著靑衣紫巾。

    〉次中禁十四人著紫衣紫巾分左右;小親侍十二人、別監四十人,皆著黑衣紫巾分左右,在中禁之外;紅陽繖一居中;〈忠義衛三十人具公服步從。

    〉銀馬機一次之,〈一人奉,着靑衣黑笠。

    〉禦輦〈捧擔六十人,著紫衣黑巾鶴氅紅帶靑行縢雲鞋。

    〉靑扇二居中分左右。

    〈在步甲士之後。

    〉次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忠順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皆具器服橫行;〈節制使中樞爲一行,上護軍大護軍爲一行,護軍司僕官爲一行。

    〉玄武旗一居中。

    次後殿大旗二分左右。

    次捧禦衣內直從事六人橫行,內侍及尙衣內醫官,各具常服隨之;〈在別侍衛之後。

    〉司禁四人具器服,執朱杖,分左右,在軍士之外,後部鼓吹。

    次中軍第三義興二隊都鎭撫中軍節制使,皆具器服居中;〈後倣此。

    〉鎭撫二人及吹角四人隨之。

    次承旨六人、注書二人、史官一人、禮曹兵曹正郞各一人隨之;第四雄武二隊。

    次宗親及文武百官,〈親享先農則朝服,餘則常服。

    導駕三引及侍臣近侍具服同。

    〉次監察二人分左右。

    次義禁府鎭撫二人具常服,分左右。

    次左軍八隊,第一龍武二隊,第二龍驤二隊,第三龍騎二隊,第四龍奮二隊,次吹角四人先行,左軍節制使居中,鎭撫二人隨之。

    次都城衛十隊,次侍衛軍八隊。

     小駕鹵簿 ◎小駕鹵簿〈拜陵、觀射、常時門外行幸用之。

    若拜表、傳香、命使、路次儀仗,稱細仗。

    〉導駕先部令,〈當部令。

    〉次判漢城,〈長官有故,則次官爲之,皆常服。

    近侍服同。

    〉侍衛軍三隊,第一隊五十人具甲冑佩劍,其二人執長劍,分左右先行。

    次一人執白旗居中,次一人執纛居旗後,次一人執鼓在左,一人執金在右,餘皆執半朱槍,護軍或鎭撫一人具器服領之。

    諸隊準此。

    〈步甲士銃筒衛外軍士及侍從官皆騎。

    〉第二隊執長劍,第三隊佩弓矢,諸隊相間執兵倣此。

    〈唯中軍執紅旗,左軍執靑旗爲異。

    〉次吹角二人具器服,居中分左右;〈一人執中角,一人執小角。

    後倣此。

    〉右軍節制使具器服居中,鎭撫二人隨之。

    〈器服,與節制使同。

    後倣此。

    〉銃筒衛三百人具甲冑齎器械,分在諸隊之外。

    次右軍八隊,第一虎勇二隊,第二虎賁二隊,第三虎翼二隊,第四虎牙二隊。

    次中軍四隊,第一忠武二隊,第二忠佐二隊。

    次朱雀靑龍旗各一在左,白虎玄武旗各一在右。

    〈凡中旗,一人執,二人引。

    小旗,一人執,一人引。

    皆著靑衣皮帽子。

    〉次碧鳳角端旗各一在左,三角龍馬旗各一在右,仗馬二匹具鞍粧,居中分左右。

    〈各二人牽,皆著靑衣椶色笠雲鞋。

    下同。

    〉次玄鶴旗一在左,白鶴旗一在右。

    次豹骨朶子二分左右,〈各一人執,皆著紅衣皮帽子。

    凡執瓜斧鐙刀旌節棒斫子龍鳳雀扇人同。

    〉吹角四人居中分左右。

    〈二人執大角,二人執小角。

    〉次熊骨朶子二分左右,次令字旗二分左右,〈執人著紅衣皮帽子,執金鼓字旗人同。

    〉次鼓字旗一在左,金字旗一在右,仗馬二匹。

    次哥舒棒四分左右。

    次金鐙四分左右,仗馬二匹。

    次金粧刀一在左,銀粧刀一在右。

    次立瓜二分左右,金橫瓜二分左右,金鼓居中。

    〈鼓左二人執,金右一人執,著紅衣皮帽子。

    〉次金斫子一在左,銀斫子一在右,靑陽繖一居中,〈一人執,著靑衣紫巾。

    凡執繖扇蓋靑扇人同。

    〉小輿居中。

    〈捧擔三十人著紫衣黑角鶴氅紅帶靑行縢雲鞋。

    〉次旄節一在左,旌一在右。

    次金鉞斧一在左,銀鉞斧一在右,禦馬二匹居中分左右,司僕官二人具常服佩劍隨之。

    次雀扇二分左右,靑蓋二居中分左右。

    次鳳扇二分左右,紅蓋一居中。

    次龍扇二分左右。

    司禁十六人具器服,執朱杖,分左右,在軍士之外;別侍衛一千人具器服,分左右,在儀仗之外;銃筒衛三百人具器服,分左右,在別侍衛之外。

    〈擁後同。

    〉次忠義衛二百人、忠順衛六百人爲一行,具器服,在別侍衛之內。

    次內禁衛一百人具器服,在忠義忠順衛之內。

    次步甲士一百人具甲冑,執鐵椎,在內禁衛之內,〈別侍衛以下至駕後,竝橫行擁後。

    〉前部鼓吹,大護軍二人具常服,捧雲劍,居中竝行;水精杖金鉞斧各一居中。

    〈杖左斧右,各一人執,著靑衣紫巾。

    〉次中禁八人著紫衣紫巾,分左右;小親侍十二人、別監四十人,皆著黑衣紫巾,分左右,在中禁之外;紅陽繖一居中;〈忠義衛三十人具時服步從。

    〉銀馬機一次之;〈一人,捧著靑衣黑笠。

    〉禦輦〈捧擔六十人,著紫衣黑巾鶴氅紅帶靑行縢雲鞋。

    〉靑扇二居中分左右。

    〈在步甲士之後。

    〉次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忠順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皆具器服橫行。

    〈節制使中樞爲一行,上護軍大護軍爲一行,護軍司僕官爲一行。

    〉次捧禦衣內直別監六人橫行;內侍及尙衣內醫官各具常服隨之;〈在別侍衛之後。

    〉司禁四人具器服,執朱杖,分左右,在軍士之外。

    次中軍第三義興二隊都鎭撫中軍節制使,皆具器服居中,〈後倣此。

    〉鎭撫二人及吹角二人隨之。

    次兵曹判書,〈有故則次官。

    〉次承旨六人、注書二人、史官一人、兵曹正郞一人隨之;第四雄武二隊。

    次義禁府鎭撫二人具常服,分左右。

    次左軍八隊,第一龍武二隊,第二龍驤二隊,第三龍騎二隊,第四龍奮二隊。

    次吹角二人先行,左軍節制使居中,鎭撫二人隨之。

    次侍衛軍三隊。

     中宮鹵簿 ◎中宮鹵簿 內侍十六人執朱杖,分左右,行於儀仗之外。

    白澤旗二分左右先行,〈一人執,二人引,二人夾,著靑衣皮帽子。

    凡執鐙瓜斧刀節扇人衣服同。

    〉冊寶居中分左右,〈載馬各一匹,蓋以畫龍。

    慶昌府令史二人夾扶,引路十人著靑衣黑巾先行。

    〉慶昌府少尹一人、丞二人隨之。

    次銀鐙四分左右。

    〈各一人執。

    〉次金鐙四分左右,銀盂銀灌子各一居中。

    〈各一人執,著紫衣紫巾。

    執盂人同。

    〉次銀粧刀二分左右。

    次金粧刀二分左右,銀立瓜金立瓜各二分左右。

    次銀橫瓜金橫瓜各二分左右。

    次旄節四分左右,銀交倚居中,腳踏隨之。

    次銀鉞斧金鉞斧各二分左右。

    次雀扇六分左右,靑蓋二居中分左右。

    〈各一人執,著靑衣紫巾。

    〉次朱畫團扇八分左右;紅蓋二居中分左右;小親侍八人、別監二十四人著紫衣紫巾,分左右;內侍二十人分左右,在儀仗之內;〈十人著紫衣,十人著紅衣,皆靑頭鍍銀環多繪靑行縢雲鞋。

    〉紅陽繖居中;〈內侍擎執。

    靑扇同。

    〉輦〈捧擔內侍六十人。

    〉靑扇二居中分左右;宮人八橫行步,衣襨函負持人十二橫行,紫衣紫巾雲鞋。

    次六尙以下乘馬。

    次內侍四人執朱杖,分左右。

    次內命婦乘轎,次外命婦乘轎,次內侍,次宗親百官各一人,監察義禁府官。

     鹵簿1 ◎鹵簿1 ○紅門大旗 赤質,畫靑龍及雲氣,靑赤黃白四彩火焰腳。

    旗竿黑漆,圓首朱漆,下端鐵粧。

    後同。

    〈??〉○黃龍旗 黃質,畫黃龍及雲氣,靑赤黃白四彩火焰腳。

    〈??〉○玄武旗 黑質,畫龜蛇及雲氣,靑赤黃白四彩火焰腳。

    〈??〉○朱雀旗 赤質,畫朱雀及雲氣,靑赤黃白四彩火焰腳。

    〈??〉○靑龍旗 靑質,畫靑龍及雲氣,靑赤黃白四彩火焰腳。

    〈??〉○白虎旗 白質,畫白虎及雲氣,靑赤黃白四彩火焰腳。

    〈??〉○丁醜旗 黑質,上畫神形,下畫本獸頭,旁綴靑赤黃白四彩火焰。

    〈??〉○丁卯旗 靑質,上畫神形,下畫本獸頭,旁綴靑赤黃白四彩火焰。

    〈??〉○丁巳旗 靑質,上畫神形,下畫本獸頭,旁綴靑赤黃白四彩火焰。

    〈??〉○丁未旗 白質,上畫神形,下畫本獸頭,旁綴靑赤黃白四彩火焰。

    〈??〉○丁酉旗 白質,上畫神形,下畫本獸頭,旁綴靑赤黃白四彩火焰。

    〈??〉○丁亥旗 黑質,上畫神形,下畫本獸頭,旁綴靑赤黃白四彩火焰。

    〈??〉 鹵簿2 ◎鹵簿2 ○白澤旗 白質,畫白澤及雲氣,靑赤黃白四彩火焰腳。

    〈??〉○三角旗 白質,畫三角及雲氣,靑赤黃白四彩火焰腳。

    〈??〉○角端旗 白質,畫角端及雲氣,靑赤黃白四彩火焰腳。

    〈??〉○龍馬旗 白質,畫龍馬及雲氣,靑赤黃白四彩火焰腳。

    〈??〉○天下太平旗 白質,書天下太平字於中,旁畫雲氣,靑赤黃白四彩火焰腳。

    〈??〉○玄鶴旗 白質,畫玄鶴及雲氣,靑赤黃白四彩火焰腳。

    〈??〉○白鶴旗 白質,畫白鶴及雲氣,靑赤黃白四彩火焰腳。

    〈??〉○駕龜仙人旗 白質,畫仙人道冠黃衣朱裳駕綠龜及雲氣,靑赤黃白四彩火焰腳。

    〈??〉○令字旗 靑質,上邊銳,書令字於中。

    〈??〉○金字旗 赤質,三腳,書金字於中。

    〈??〉○鼓字旗 赤質,三腳,書鼓字於中。

    〈??〉○碧鳳旗 黃質,畫碧鳳及雲氣,靑赤黃白四彩火焰腳。

    〈??〉○君王千歲旗 白質,書君王千歲字於中,靑赤黃白四彩火焰腳。

    〈??〉○前殿大旗 黑質,畫靑龍及雲氣,靑赤黃白四彩火焰腳。

    〈??〉○後殿大旗 制同上,唯畫龜蛇爲異。

    〈??〉 鹵簿3 ◎鹵簿3 ○靑龍幢 以靑紅白三色紵絲作四簷,如蓋而小。

    上覆靑綃,畫靑龍。

    四旁設螭頭,各垂流蘇;中設塗金頂子;設韋繫懸于竿頭龍口環;其竿朱漆,下端鐵粧。

    〈??〉○朱雀幢 制如靑龍幢,上畫朱雀。

    〈??〉○白虎幢 制如朱雀幢,上畫白虎。

    〈??〉○玄武幢 制如白虎幢,上畫玄武。

    〈??〉○旌幢 以紅黑白三色紵絲爲三襜,如蓋而小。

    凡五層,每層上施鍍金銅蓋兒,刻蓮花,貫以韋,懸于竿頭龍口環。

    〈??〉○旄節 以紅染象毛爲之,凡七重。

    每重上施鍍金銅蓋兒,刻蓮花,貫以韋,懸于朱漆竿頭龍口環。

    〈??〉○豹骨朶子 朱漆棒圓首,冒以豹皮囊,囊長二尺,棒端鐵粧。

    〈??〉○熊骨朶子 制同豹骨朶子,唯冒以熊皮囊。

    〈??〉○哥舒棒 朱漆竿上,施鐵條,貫以銅錢二十二,以紫綃巾冒之。

    又以紫綃帶束之,垂其兩腳。

    〈??〉 鹵簿4 ◎鹵簿4 ○金鐙 朱漆竿上,施鍍金馬鐙,下端鐵粧。

    〈??〉○銀粧刀 以木爲之,其矟彫刻鍍銀,間漆紅綠彩。

    〈??〉○金粧刀 制如銀粧刀,塗金爲異。

    〈??〉○銀立瓜 制形如瓜,塗以銀,立置朱漆棒首。

    〈??〉○金立瓜 制如銀立瓜,塗金爲異。

    〈??〉○銀橫瓜 制形如瓜,塗以銀,臥置朱漆棒頭。

    〈??〉○金橫瓜 制如銀橫瓜,塗金爲異。

    〈??〉○罕 黑漆竿上端,施圓薄闆,冒以靑紵絲巾。

    又製帶束之,垂其兩端。

    〈??〉○畢 朱漆竿上端,施方薄闆,冒以緣紵絲巾。

    又製帶束之,垂其兩端。

    〈??〉 鹵簿5 ◎鹵簿5 ○銀斫子 以木爲之,如斧而兩刃塗以銀,貫于朱漆棒。

    〈??〉○金斫子 制如銀斫子,塗金爲異。

    〈??〉○銀鉞斧 以木爲之,塗以銀,貫于朱漆棒。

    〈??〉○金鉞斧 制如銀鉞斧,塗金爲異。

    〈??〉○水晶杖 用木爲柄,以銀裹之。

    其上端施水精珠,以塗金鐵絲屈曲之,施於珠之四旁,若火焰形。

    〈??〉○紅蓋〈??〉○靑蓋 制如紅蓋,用靑綃爲異。

    〈??〉○靑陽繖 制如蓋,用靑紵絲爲三簷,比蓋爲短,內垂流蘇。

    〈??〉○紅陽繖 制如靑陽繖,用紅紵絲爲異。

    〈??〉 鹵簿6 ◎鹵簿6 ○雀扇 朱漆柄。

    赤質,畫孔雀兩面各二。

    〈??〉○蓮花雀扇 制如雀扇,其扇旁作蓮花樣,畫以彩。

    〈??〉○鳳扇 朱漆柄。

    赤質,兩面畫鳳各二。

    〈??〉○龍扇 朱漆柄。

    赤質,兩面畫黃龍各二。

    〈??〉○靑扇 制如龍鳳扇,靑質無畫,別以靑紵絲疊之,綴于扇旁。

    〈??〉○金 以銅爲之,體圓,或大或小。

    〈??〉○鼓 以木爲匡,赤漆,畫牧丹花,以韋爲面。

    〈??〉○銀盂 制以銀,汲水器。

    〈??〉○銀灌子 制以銀,如銀盤而深。

    〈??〉 轝輦 ⊙轝輦 大輦 ◎大輦 赤質,漆以硃紅,畫用黃金,粧用嵌金鐵。

    左右有長杠,兩端作鍍金龍頭冒之,其上有長鐶。

    杠下有小粧闆,周回設欄。

    杠之正中,有前後橫杠,於四隅各立圓柱。

    又其兩旁相近,各立方柱。

    設欄於四面,竝漆以硃,以黃金外畫雲龍,內畫雲鳳,施闆於底。

    上有屋,形漸穹窿,而上蓋以鵝靑紵絲,裏綠紵絲。

    四面周回設闆簷,上簷自下而上,形漸向外欹傾,塗以黃金,畫以花草。

    下簷自上直垂而下,以金畫水波蓮。

    四梁,以錫鍍金爲彎衝椽,其末作金鳳頭,口有圓環。

    當屋頂,以錫鍍金,作二層葫蘆頂。

    四周垂鵝靑紵絲帳,裏用紅紵絲,以紅繩連貫簷下金環,隨時捲舒。

    又垂朱簾於四面,以綠絲編作龜紋,緣以綠紵絲。

    簾外及帳裏,皆懸香帒子,中置硃紅交倚,具腳踏爲禦座。

    倚子座子,皆用水花紋綠紵絲。

    〈??〉 小輦 ◎小輦 赤質,漆以朱紅,畫用黃金。

    左右有長杠,兩端作鍍金龍頭冒之。

    杠下有足,杠上施闆,竪四柱於其上。

    以黃金畫雲龍,一升一降。

    三面低回設欄,竝漆以硃。

    其欄闆以黃金畫麒麟白澤。

    虛其前,別作硃漆交倚,以黃金畫雲龍,安於其中爲禦座。

    倚子座子,皆用繡綠紵絲,腳踏垂於杠下。

    上有屋,其形漸穹窿,而上蓋以鵝靑紵絲,裏藍紵絲。

    四面周回設上下闆簷,以靑綠紵絲層爲垂襜。

    四梁,以銅鍍金,爲彎衝椽,其末作金鳳頭,口有圓環。

    當屋頂,以銅鍍金爲葫蘆頂。

    餘竝同大輦。

    〈??〉 小輿 ◎小輿 赤質,漆以硃紅,畫用黃金。

    制竝如小輦,但無屋形爲異。

    〈??〉 中宮大輦 ◎中宮大輦 赤質,漆以硃紅,畫用黃金,粧用絲金鐵。

    左右有長杠,兩端作鍍金龍頭冒之。

    杠上施闆,於四隅立圓柱,又其兩旁相近,各立方柱。

    設欄於四面,竝漆以硃,以黃金畫水波蓮。

    上有屋,形漸穹窿,而上蓋以鵝靑紵絲,內施簟網。

    四面周回設上下闆簷,以靑綠紵絲層爲垂襜。

    四梁,以錫鍍金,爲彎衝椽,其末作金鳳頭,口有圓環。

    當屋頂,以錫鍍金爲葫蘆頂。

    四周垂鵝靑紵絲長,裏用紅紵絲,以紅繩連貫簷下金環,隨時舒捲。

    又垂珠簾於四面,以綠絲編作龜紋,緣以綠紵絲。

    〈??〉 中宮小輦 ◎中宮小輦 制竝如大輦,但柱四爲異。

    〈??〉 東宮輦 ◎東宮輦 左右長杠二烏漆,兩端作鍍金龍頭冒之。

    杠下有足,杠上施闆,竪四柱於其上,漆以硃。

    左右欄闆,以五彩畫騶虞蹲龍白澤獅子,後面以五彩畫白象麒麟靑獅子。

    虛其前,別作朱漆交倚,置於其上爲座,腳踏垂於杠下。

    上有屋,形漸穹窿,而上蓋以鵝靑紵絲。

    四面周回設上下闆簷,以靑綠紵絲層爲垂襜。

    四梁,以錫鍍金,爲彎衝椽,其末作金鳳頭,口有圓環。

    當屋頂,以錫鍍金爲葫蘆頂。

    餘竝同禦輦制。

    〈??〉 樂器 ⊙樂器 樂器1 ◎樂器1〈??〉〈??〉〈??〉〈??〉〈??〉〈??〉〈??〉〈??〉〈??〉〈??〉〈??〉〈??〉 樂器2 ◎樂器2〈??〉〈??〉〈??〉〈??〉〈??〉〈??〉〈??〉〈??〉〈??〉〈??〉〈??〉〈??〉〈??〉 樂懸圖 ◎樂懸圖〈??〉〈??〉〈??〉〈??〉○會禮 三方各設編鐘三、編磬三。

    東方編鐘起北,編磬間之,東向。

    西方編磬起北,編鐘間之,西向。

    北方編磬起東,編鐘間之,北向。

    設朔鼓建鼓應鼓各三,在北架之北。

    設柷敔於北架內,柷在東敔在西。

    琴六瑟四在柷敔之南爲一行,次歌者十人爲一行,次管十爲一行,次籥十爲一行,次和三笙七爲一行,次竽次簫次篴次篪次缶次壎各十爲一行,俱北向。

    〈??〉〈??〉〈??〉〈??〉〈??〉〈??〉 尊爵 ⊙尊爵 尊爵1 ◎尊爵1〈??〉〈??〉〈??〉〈??〉〈??〉〈??〉〈??〉〈??〉〈??〉〈??〉 尊爵2 ◎尊爵2〈??〉〈??〉〈??〉〈??〉〈??〉〈??〉〈??〉 執事官 ◎執事官〈闕。

    〉 排班圖 ◎排班圖〈??〉〈??〉〈??〉〈??〉〈??〉〈??〉〈??〉〈??〉〈??〉〈??〉 樂章 ◎樂章〈闕。

    〉 嘉禮儀式 ?嘉禮儀式 正至及聖節望闕行禮儀 皇太子千秋節望宮行禮儀 迎詔書儀 迎勅書儀 拜表儀 傳香儀 正至王世子朝賀儀〈誕日賀附。

    〉正至王世子嬪朝賀儀〈誕日賀附。

    〉正至百官朝賀儀〈誕日賀附。

    〉正至會儀 中宮正至命婦朝賀儀〈誕辰賀附。

    〉中宮正至會命婦儀 中宮正至王世子朝賀儀〈誕辰賀附。

    〉中宮正至王世子嬪朝賀儀〈誕辰賀附。

    〉中宮正至百官朝賀儀〈誕辰賀附。

    〉王世子正至百官賀儀〈生辰賀附。

    〉正至誕日使臣及外官遙賀儀 朔望王世子朝賀儀 朔望百官朝賀儀 賀祥瑞儀 五日朝參儀 常參儀 王世子與師傅賓客相見儀 書筵進講儀 使臣及外官拜箋儀 使臣及外官受上賜宣勞儀 使臣及外官迎內香儀 使臣及外官迎敎書儀 納妃儀 冊妃儀 冊王世子儀 冊王世子嬪儀 王世子納嬪儀 王世子昏禮 王女下嫁儀 宗親及文武官一品以下昏禮 敎書頒降儀 文科殿試儀 武科殿試儀 文武科放榜儀 生員放榜儀 養老儀 中宮養老儀 開城府及諸州府郡縣養老儀 鄕飮酒儀 正至及聖節望闕行禮儀 ◎正至及聖節望闕行禮儀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闕庭於勤政殿正中,南向;設香案於闕庭之前。

    雅樂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夜暗時,置照燭一,典樂擧以作樂,偃以止樂。

    〉俱近西,東向。

    忠扈衛設王世子次於勤政門外道東近北,西向。

    其日,掖庭署設殿下拜位於殿階上當中,北向。

    典儀設王世子位於殿庭道東,北向;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王世子之後近東;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階上典儀位於中階近東,西向;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

    〈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黃儀仗於闕庭前,〈繖居中,扇分左右,餘皆列於殿階上及正階左右。

    〉陳鹵簿大仗於勤政門外東西;設內禁衛、忠義衛於中階東西;忠順衛、別侍衛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別侍衛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宗親及文武百官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鼓二嚴,宗親及百官,皆就門外位。

    王世子具朝服,〈其贊內嚴白外備侍衛,竝如常。

    〉左中護引就勤政門外次坐,侍衛如常。

    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冕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典儀、通贊、奉禮郞、監察先入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副知通禮引王世子,由東門入就位。

    〈詹事、左中護、衛率等應從入者,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

    〉鍾聲止,闢內外門,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至勤政殿西邊降輿,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樂作。

    判通禮導殿下就拜位。

    〈判通禮二人俯伏於左右。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諸護衛官列立於拜位之後,次承旨、史官俯伏於其後,司禁分列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繖、扇、華蓋、水精杖、金鉞斧,先陳於正階下左右。

    〉典儀曰:「四拜。

    」判通禮俯伏跪,啓請鞠躬四拜興平身,殿下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樂止,判通禮啓請跪,殿下跪。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司香二人〈內直別監公服。

    〉進香案前跪三上香,俯伏興退。

    判通禮啓請俯伏興平身,殿下俯伏興平身。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判通禮啓請鞠躬四拜興平身,殿下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樂止,判通禮啓請搢圭鞠躬三舞蹈跪三叩頭,殿下搢圭〈如搢不便,近侍承奉。

    〉鞠躬三舞蹈跪三叩頭。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唯搢笏爲異。

    〉判通禮啓請山呼,殿下拱手加額曰:「萬歲。

    」啓請山呼,曰:「萬歲。

    」啓請再山呼,曰:「萬萬歲。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凡呼萬歲,樂工、軍校齊聲應之。

    〉判通禮啓請出圭俯伏興四拜興平身,殿下出圭,俯伏興,樂作,四拜興平身。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樂止,判通禮啓禮畢。

    〈通贊亦唱。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皷柷,樂作。

    判通禮導殿下還內,侍衛如來儀。

    至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出,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皇太子千秋節望宮行禮儀 ◎皇太子千秋節望宮行禮儀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宮庭於勤政殿正中,南向;設香案於宮庭之前。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夜暗時,置照燭一,典樂擧以作樂,偃以止樂。

    〉俱近西,東向。

    忠扈衛設王世子次於勤政門外道東近北,西向。

    其日,掖庭署設殿下拜位於殿階上當中,北向。

    典儀設王世子位於殿庭道東,北向;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王世子之後近東;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階上典儀位於中階近東,西向;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

    〈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大仗於勤政門外東西;設內禁衛、忠義衛於中階東西;忠順衛、別侍衛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宗親及文武百官,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皷二嚴,宗親及百官皆就門外位,王世子具朝服出,〈其贊內嚴白外備侍衛,竝如常。

    〉左中護引就勤政門外次坐,侍衛如常。

    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

    忠順衛。

    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

    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

    捧雲劍大護軍。

    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

    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冕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典儀、通贊、奉禮郞、監察先入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偏門入就位。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由東門入就位。

    〈詹事、左中護、衛帥等應從入者,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侍衛如常儀。

    至勤政殿西邊降輿,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樂作。

    判通禮導殿下就拜位。

    〈判通禮二人俯伏於左右。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諸護衛官列立於拜位之後,次承旨、史官俯伏於其後,司禁分列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繖、扇、華蓋、水精杖、金鉞斧,先陳於正階下左右。

    〉典儀曰:「四拜。

    」判通禮俯伏跪請鞠躬四拜興平身,殿下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樂止,判通禮啓請跪,殿下跪。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司香二人〈內直別監公服。

    〉進香案前跪三上香,俯伏興退。

    判通禮啓請俯伏興平身,殿下俯伏興平身。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判通禮啓請鞠躬四拜興平身,殿下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樂止,判通禮俯伏跪請禮畢,〈通贊亦唱。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樂作。

    判通禮導殿下還內,侍衛如來儀。

    至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出,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迎詔書儀 ◎迎詔書儀 前三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忠扈衛設帳殿於慕華館西北,南向,結彩。

    攸司立紅門於帳殿之北,結彩。

    又於崇禮門城內街巷及景福宮門,結彩。

    掖庭署設闕庭於勤政殿正中,南向;勑案於闕庭之前;〈有賜物,則勑案在左,賜物案在右。

    〉香案於勑案之南;設使者位於香案之東,西向;設殿下受勑位於香案之前,北向;〈臨時設褥席。

    〉又設殿下立位於殿庭道西近北,北向。

    〈待勑書升殿,設拜位於中道北向。

    〉忠扈衛設小次於立位之西,又設幄次於殿庭之西,俱南向;設王世子次於勤政門外及光化門外道東,俱近北西向。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典儀設王世子位於殿庭道東,北向;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王世子之後近東,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近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階上典儀位於中階近東,西向;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王世子侍立位於光化門外次前,西向;宗親及文武百官位於王世子之南,相向北上,〈文官在東,宗親及武官在西。

    〉忠扈衛設殿下幄次於慕華館,南向;設王世子次於東南,西向。

    兵曹正郞設黃屋龍亭於帳殿正中,南向,香亭在其南。

    掖庭署設殿下祗迎位於帳殿之西近北,東向;奉禮郞設王世子位於帳殿之東近南,西向;宗親百官位於王世子之南,相向北上。

    〈文官在東,宗親及武官在西。

    〉其日,兵曹正郞備金鼓黃儀仗,典樂署典樂備鼓樂,皆陳列於帳殿前,以候迎引。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大駕鹵簿及軍士。

    判司僕陳輿輦禦馬仗馬,竝於弘禮門外,分立如式。

    前後騎步隊,各具甲冑,〈凡軍士同,槍隊執槍,劍隊執長劍,射隊帶弓矢。

    〉以次屯列,整肅部伍,不得諠譁。

    宗親及百官,俱集朝房。

    鼓二嚴,宗親及百官以常服就侍立位。

    王世子以常服出。

    〈其贊內嚴白外備侍衛,竝如常。

    〉左中護引就光化門外次坐,侍衛如常。

    諸衛各督其屬,入陳於勤政殿庭。

    侍臣就階下分左右立。

    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捧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判司僕進禦馬於勤政門外。

    鼓三嚴,左中護引王世子出次,就侍立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尙瑞官捧寶前導,〈待乘馬以寶載馬。

    〉至勤政門外,判通禮俯伏跪,啓請降輿乘馬,殿下降輿乘馬,左右侍臣夾侍如常。

    駕至光化門外,王世子鞠躬,過則平身。

    至侍臣上馬所,駕小駐。

    侍臣上馬畢,駕動,鼓吹振作。

    宗親及百官鞠躬,過則平身。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以次侍衛。

    駕將至慕華館,侍臣下馬,分立鞠躬,過則平身。

    駕至南門外,下馬乘輿入幄次,繖扇侍衛如常儀。

    左中護引王世子就次,宗親及百官皆就次。

    〈設次,隨地之宜。

    〉使者將至,副知通禮引王世子,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俱就祗迎位;判通禮俯伏跪啓請出次,導殿下就祗迎位。

    〈判通禮二人俯伏於左右,繖扇陳於後。

    〉勑書至,判通禮俯伏啓跪請鞠躬,殿下鞠躬迎。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使者捧勑書,置龍亭中,〈有賜物,則賜物舁擔者立於帳殿前。

    〉判通禮啓請平身,殿下平身。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龍亭出上路,司香二人〈內直別監常服。

    〉夾侍香亭,續上香。

    龍亭南向小駐,金鼓在前,次騎隊,次百官及宗親乘馬行,次王世子乘馬行,次大駕鹵簿,次殿下乘馬行,次黃儀仗鼓樂,次香亭,次勑書龍亭,〈有賜物,則賜物次之。

    〉次使者乘馬行,迎至景福宮,俱下馬。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副知通禮引王世子,由東偏門入,〈若光化門,則王世子及宗親百官,皆由西門。

    〉俱就位。

    軍士入陳如常。

    判通禮導殿下由東門入就立位,〈輿輦及馬鹵簿,停於勤政門外。

    〉黃儀仗入陳於闕庭前。

    〈繖居中,扇分左右,餘皆列於殿階上東西及正階左右。

    〉勑書龍亭由正門入,使者從入,〈有賜物,則賜物亦由正門。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樂作。

    〉判通禮俯伏跪,啓請鞠躬,殿下東向鞠躬,過則啓請平身,殿下平身北向立。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唯王世子及文官西向鞠躬爲異。

    〉龍亭升殿,判通禮導殿下入小次,使者捧勑書置於案,〈有賜物,則亦置於案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引禮引使者就位。

    判通禮俯伏跪,啓請出次,導殿下就拜位,〈繖扇停於小次之前。

    〉典儀曰:「四拜。

    」判通禮俯伏跪,啓請鞠躬四拜興平身,殿下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判通禮啓請跪,殿下跪。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司香二人〈內直別監常服。

    〉進香案前跪,三上香,俯伏興退。

    判通禮啓請俯伏興平身,殿下俯伏興平身。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判通禮導殿下由西階升詣受勑位,使者稱有制,判通禮俯伏跪啓請跪,殿下跪。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使者捧勑書西向授殿下,殿下受勑書覽訖,授近侍,還置於案,俯伏興退。

    判通禮啓請俯伏叩頭興平身,殿下俯伏叩頭興平身。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判通禮導殿下降復位,判通禮俯伏跪,啓請鞠躬四拜興平身。

    殿下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判通禮啓禮畢,〈通贊亦唱。

    〉判通禮導殿下就幄次,引禮引使者出就耳房,副知通禮引王世子由東偏門出就次,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由東西偏門出。

    掖庭署徹闕庭及案,〈有賜物,則執事者取賜物,盛於函以入。

    〉設使者座在東,殿下座在西。

    引禮引使者由東正門升殿,就拜位〈掖庭署臨時設褥席。

    〉西向立;判通禮導殿下由西正門升殿,就拜位〈掖庭署臨時設褥席。

    〉東向立,判通禮俯伏跪,啓請鞠躬再拜興平身,殿下與使者鞠躬再拜興平身。

    就座〈徹褥席。

    〉行茶禮畢,引禮引使者降自東階出,判通禮導殿下降自西階,送至勤政門外,殿下乘輿還內,繖扇侍衛如常儀。

    〈於本朝有慶事,則百官入賀如常儀。

    〉使者就太平館,王世子隨至館,與使者行頓首再拜禮出;宗親及文武百官分司以次行頓首再拜禮。

    初,使者旣出,兵曹勒諸衛,仗衛陳設如初。

    殿下出宮,宗親及文武百官侍衛如常儀,至太平館設宴。

    宴畢,還宮,侍衛如來儀。

    判通禮俯伏跪,啓請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迎勅書儀 ◎迎勅書儀 前三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忠扈衛設帳殿於慕華館西北,南向,結彩。

    攸司立紅門於帳殿之北,結彩。

    又於崇禮門城內街巷及景福宮門,結彩。

    掖庭署設闕庭於勤政殿正中,南向;勑案於闕庭之前;〈有賜物,則勑案在左,賜物案在右。

    〉香案於勑案之南;設使者位於香案之東,西向;設殿下受勑位於香案之前,北向;〈臨時設褥席。

    〉又設殿下立位於殿庭道西近北,北向。

    〈待勑書升殿,設拜位於中道北向。

    〉忠扈衛設小次於立位之西,又設幄次於殿庭之西,俱南向;設王世子次於勤政門外及光化門外道東,俱近北西向。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典儀設王世子位於殿庭道東,北向;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王世子之後近東,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近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階上典儀位於中階近東,西向;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王世子侍立位於光化門外次前,西向;宗親及文武百官位於王世子之南,相向北上,〈文官在東,宗親及武官在西。

    〉忠扈衛設殿下幄次於慕華館,南向;設王世子次於東南,西向。

    兵曹正郞設黃屋龍亭於帳殿正中,南向,香亭在其南。

    掖庭署設殿下祗迎位於帳殿之西近北,東向;奉禮郞設王世子位於帳殿之東近南,西向;宗親百官位於王世子之南,相向北上。

    〈文官在東,宗親及武官在西。

    〉其日,兵曹正郞備金鼓黃儀仗,典樂署典樂備鼓樂,皆陳列於帳殿前,以候迎引。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大駕鹵簿及軍士。

    判司僕陳輿輦禦馬仗馬,竝於弘禮門外,分立如式。

    前後騎步隊,各具甲冑,〈凡軍士同,槍隊執槍,劍隊執長劍,射隊帶弓矢。

    〉以次屯列,整肅部伍,不得諠譁。

    宗親及百官,俱集朝房。

    鼓二嚴,宗親及百官以常服就侍立位。

    王世子以常服出。

    〈其贊內嚴白外備侍衛,竝如常。

    〉左中護引就光化門外次坐,侍衛如常。

    諸衛各督其屬,入陳於勤政殿庭。

    侍臣就階下分左右立。

    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捧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判司僕進禦馬於勤政門外。

    鼓三嚴,左中護引王世子出次,就侍立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尙瑞官捧寶前導,〈待乘馬以寶載馬。

    〉至勤政門外,判通禮俯伏跪,啓請降輿乘馬,殿下降輿乘馬,左右侍臣夾侍如常。

    駕至光化門外,王世子鞠躬,過則平身。

    至侍臣上馬所,駕小駐。

    侍臣上馬畢,駕動,鼓吹振作。

    宗親及百官鞠躬,過則平身。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以次侍衛。

    駕將至慕華館,侍臣下馬,分立鞠躬,過則平身。

    駕至南門外,下馬乘輿入幄次,繖扇侍衛如常儀。

    左中護引王世子就次,宗親及百官皆就次。

    〈設次,隨地之宜。

    〉使者將至,副知通禮引王世子,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俱就祗迎位;判通禮俯伏跪啓請出次,導殿下就祗迎位。

    〈判通禮二人俯伏於左右,繖扇陳於後。

    〉勑書至,判通禮俯伏啓跪請鞠躬,殿下鞠躬迎。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使者捧勑書,置龍亭中,〈有賜物,則賜物舁擔者立於帳殿前。

    〉判通禮啓請平身,殿下平身。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龍亭出上路,司香二人〈內直別監常服。

    〉夾侍香亭,續上香。

    龍亭南向小駐,金鼓在前,次騎隊,次百官及宗親乘馬行,次王世子乘馬行,次大駕鹵簿,次殿下乘馬行,次黃儀仗鼓樂,次香亭,次勑書龍亭,〈有賜物,則賜物次之。

    〉次使者乘馬行,迎至景福宮,俱下馬。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副知通禮引王世子,由東偏門入,〈若光化門,則王世子及宗親百官,皆由西門。

    〉俱就位。

    軍士入陳如常。

    判通禮導殿下由東門入就立位,〈輿輦及馬鹵簿,停於勤政門外。

    〉黃儀仗入陳於闕庭前。

    〈繖居中,扇分左右,餘皆列於殿階上東西及正階左右。

    〉勑書龍亭由正門入,使者從入,〈有賜物,則賜物亦由正門。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樂作。

    判通禮俯伏跪,啓請鞠躬,殿下東向鞠躬,過則啓請平身,殿下平身北向立。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唯王世子及文官西向鞠躬爲異。

    〉龍亭升殿,判通禮導殿下入小次,使者捧勑書置於案,〈有賜物,則亦置於案。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引禮引使者就位。

    判通禮俯伏跪,啓請出次,導殿下就拜位,〈繖扇停於小次之前。

    〉典儀曰:「四拜。

    」判通禮俯伏跪,啓請鞠躬四拜興平身,殿下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

    樂止,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判通禮啓請跪,殿下跪。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司香二人〈內直別監常服。

    〉進香案前跪,三上香,俯伏興退。

    判通禮啓請俯伏興平身,殿下俯伏興平身。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判通禮導殿下由西階升詣受勑位,使者稱有制,判通禮俯伏跪啓請跪,殿下跪。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使者捧勑書西向授殿下,殿下受勑書覽訖,授近侍,還置於案,俯伏興退。

    判通禮啓請俯伏叩頭興平身,殿下俯伏叩頭興平身。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判通禮導殿下降復位,判通禮俯伏跪,啓請鞠躬四拜興平身。

    殿下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

    樂止,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判通禮啓禮畢,〈通贊亦唱。

    〉判通禮導殿下就幄次,引禮引使者出就耳房,副知通禮引王世子由東偏門出就次,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由東西偏門出。

    掖庭署徹闕庭及案,〈有賜物,則執事者取賜物,盛於函以入。

    〉設使者座在東,殿下座在西。

    引禮引使者由東正門升殿,就拜位〈掖庭署臨時設褥席。

    〉西向立;判通禮導殿下由西正門升殿,就拜位。

    〈掖庭署臨時設褥席。

    〉東向立,判通禮俯伏跪,啓請鞠躬再拜興平身,殿下與使者鞠躬再拜興平身。

    就座〈徹褥席。

    〉行茶禮畢,引禮引使者降自東階出,判通禮導殿下降自西階,送至勤政門外,殿下乘輿還內,繖扇侍衛如常儀。

    〈於本朝有慶事,則百官入賀如常儀。

    〉使者就太平館,王世子隨至館,與使者行頓首再拜禮出;宗親及文武百官分司以次行頓首再拜禮。

    初,使者旣出,兵曹勒諸衛,仗衛陳設如初。

    殿下出宮,宗親及文武百官侍衛如常儀,至太平館設宴。

    宴畢,還宮,侍衛如來儀。

    判通禮俯伏跪,啓請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拜表儀 ◎拜表儀〈拜箋附。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闕庭於勤政殿正中,南向;設表案於闕庭之前;〈有箋則箋案在右。

    〉香案於其南。

    雅樂署令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雅樂令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忠扈衛設王世子次於勤政門外道東近北,西向。

    其日,掖庭署設殿下拜位於殿階上當中,北向。

    典儀設王世子位於殿庭道東,北向;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王世子之後近東,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近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階上典儀位於中階近東,西向;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如常;設使者及從事官位於勤政門外道東,重行西向北上。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黃儀仗於闕庭前;〈繖居中,扇分左右,餘皆列於殿階上及正階左右。

    黃淸道旗二,分在勤政門外左右。

    〉陳鹵簿半仗於勤政門外東西;設內禁衛忠義衛於勤政殿中階東西;忠順衛別侍衛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別侍衛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凡軍士,皆具器服。

    〉設黃屋龍亭〈有箋則設靑屋龍亭。

    〉於勤政門內,香亭在其南;陳金鼓樂於門外。

    〈金鼓在前,次鼓樂。

    〉宗親及文武百官俱集朝房,各具朝服;使者以下以常服集到。

    鼓二嚴,宗親百官及使者以下,皆就門外位。

    承文院官以黃袱裹表,〈有箋則裹以紅袱。

    〉置於案。

    王世子具朝服出,〈其贊內嚴白外備侍衛,竝如常。

    〉左中護引就勤政門外次坐,侍衛如常。

    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冕服卽座,侍衛如常儀。

    典樂率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典儀通贊奉禮郞監察先入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次引使者由東偏門入升,就殿階上,〈由東偏階升。

    〉東北西向立;副知通禮引王世子,由東門入就位。

    〈詹事左中護衛率等應從入者,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至勤政殿西邊降輿,〈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樂作。

    〉判通禮導殿下就拜位。

    〈判通禮二人俯伏於左右。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諸護衛官列立於拜位之,後,次承旨史官俯伏於其後,司禁分列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繖扇華蓋水精杖金鉞斧,先陳於正階下左右。

    〉典儀曰:「再拜。

    」判通禮俯伏跪,啓請鞠躬再拜興平身,殿下鞠躬〈樂作。

    〉再拜興平身。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樂止。

    〉判通禮啓請跪,殿下跪。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司香二人〈內直別監公服。

    〉進香案前跪,三上香,俯伏興退。

    捧表官〈內直別監公服。

    〉進表案前北向跪,取表由中門出,承旨傳捧,東向跪進,殿下受表,以授使者,〈有箋則授副使如上儀。

    〉使者進西向跪受興,由中門入,復置於案,退於表案東南西向立。

    〈有箋則副使受箋如上儀。

    若代傳則承旨詣表案前,東向跪授使者。

    〉判通禮啓請俯伏興再拜興平身,殿下俯伏興〈樂作。

    〉再拜興平身,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通贊亦唱。

    〉〈樂止。

    〉判通禮啓請禮畢,〈通贊亦唱。

    〉導殿下少西東向立,使者捧表由中門出,〈有箋則捧箋出門同。

    〉判通禮啓請鞠躬,殿下鞠躬,過則啓請平身,殿下平身。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同。

    〈唯王世子及文官西向鞠躬爲異。

    〉判通禮導殿下降自西階,送至勤政門。

    使者以表置於龍亭中,〈有箋則置於龍亭同。

    〉出門,金鼓儀仗鼓樂前導,使者以下隨行。

    判通禮導殿下還內,〈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樂作。

    殿下過則王世子及宗親百官還,北向。

    〉侍衛如來儀。

    至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出,宗親及文武百官仍朝服,送至慕華館。

     傳香儀 ◎傳香儀〈大祀,春秋仲月上戊及臘祭社稷、四時及臘享宗廟、春秋孟月享永寧殿;中祀,春秋仲月祭風雲雷雨、仲春上亥享先農、季春上巳享先蠶、孟夏雩祀、春秋仲月上丁釋奠文宣王。

    其餘常祀,皆於內殿親傳,若小祀則外庭承旨代傳。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香祝案於勤政殿正中,南向;〈若竝祭,則每香祝,各設案。

    〉香案於其前。

    典樂署典樂陳樂於殿庭近南,北向;〈鼓吹樂陳而不作。

    〉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其日,掖庭署設殿下拜位於殿階上當中,北向。

    典儀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殿庭道東,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若中祀,則隻設左右侍臣位,不設百官及監察位。

    〉階上典儀位於中階近東,西向;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初獻官以下行事執事官位於勤政門外道東,每等異位重行,西向北上。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忠義衛於中階東西;忠順衛別侍衛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凡軍士,皆具器服。

    〉設香亭於勤政門內;細仗於門外。

    〈若中祀,則無香亭及儀仗。

    〉宗親及文武百官俱集朝堂,各具朝服;初獻官以下行事執事官以常服集到。

    鼓二嚴,宗親百官及獻官以下,皆就門外位。

    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跪,啓請中嚴,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校書館官以祝文捧進,近侍〈承旨。

    〉傳捧以進,殿下署訖,近侍捧出,以授校書館官,校書館官以紅袱裹祝文及香合,置於案。

    〈若竝祭,則各處香祝,盛於一函。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典儀通贊奉禮郞監察先入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次引初獻官,由東偏門入升,就殿階上〈由東偏階升。

    〉東北,西向立。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至勤政殿西邊降輿,判通禮導殿下就拜位,〈判通禮二人俯伏於左右。

    〉諸護衛官列立於拜位之後,次承旨史官俯伏於其後,司禁分列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繖扇華蓋水精杖金鉞斧,先陳於正階下左右。

    〉典儀曰:「再拜。

    」判通禮俯伏跪,啓請鞠躬再拜興平身,殿下鞠躬再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同。

    〈通贊亦唱。

    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判通禮啓請跪,殿下跪。

    宗親及百官同。

    〈通贊亦唱。

    〉司香二人〈內直別監公服。

    〉進香案前跪三上香,俯伏興退。

    內直別監〈公服。

    〉進香祝案前北向跪,取香祝由中門出,跪授承旨,承旨傳捧,東向跪進,〈若竝祭,則各處香祝,以次捧進。

    〉殿下受香祝,以授初獻官,初獻官進西向跪受興,由中門入,復置於案,〈若竝祭,則諸獻官以香祝,依次陳列於案。

    〉退於香祝案東南西向立。

    〈若代傳,則承旨詣香祝案前,東向跪,授初獻官。

    〉判通禮啓請俯伏興再拜興平身,殿下俯伏興再拜興平身。

    宗親及百官同。

    〈通贊亦唱。

    〉判通禮啓禮畢,〈通贊亦唱。

    〉判通禮導殿下少西東向立,初獻官捧香祝由中門出,判通禮俯伏跪,啓請鞠躬,殿下鞠躬,過則啓請平身,殿下平身。

    宗親百官同。

    〈唯王世子及文官西向鞠躬爲異。

    〉判通禮導殿下降自西階,送至勤政門。

    初獻官以香祝置於香亭中出門,儀仗導前,初獻官以下隨行。

    判通禮導殿下還內,〈殿下過則宗親及百官還北向。

    〉侍衛如來儀。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正至王世子朝賀儀 ◎正至王世子朝賀儀〈誕日賀附。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夜暗時,置照燭一,典樂擧以作樂,偃以止樂。

    〉俱近西,東向。

    忠扈衛設王世子次於勤政門外道東近北,西向。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小輦次之,大輦又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八匹在隆文樓南,八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王世子位於殿庭道東,北向;設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代緻詞官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宮官依時刻集到,各具其服。

    〈文官朝服,武官器服,應從入殿庭者朝服。

    〉翊衛司勒所部,陳仗衛如常。

    皷初嚴,兵曹勒諸衛,陳大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宮官就宮門外分左右,相向北上。

    右中護負印如式。

    侍從之官〈司禦二人佩劍,翊贊二人佩弓矢。

    〉詣閤外奉迎,左中護詣閤外跪,贊請內嚴。

    鼓二嚴,左中護跪白外辦,王世子具朝服出,右中護負印前導,侍衛如常。

    左中護引就勤政門外次坐,侍衛如常。

    諸扈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跪,啓請中嚴,殿下具冕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宣箋目官代緻詞官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由西閣入庭,重行北向東上,四拜而出。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三品以下,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出次西向立,判通禮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由東門入就位,〈詹事左中護衛率等應從入者,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王世子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代緻詞官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通贊唱跪,王世子跪,代緻詞官緻詞雲:「王世子臣某,玆遇三陽開泰,萬物鹹新,〈冬至則雲:」律應黃鍾,日當長至。

    「〉恭惟殿下至仁體元,茂膺景福。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王世子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傳敎官〈承旨。

    〉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臨階西向立,稱有敎,通贊唱跪,王世子跪,傳敎官宣敎曰:「履新之慶,〈冬至則雲履長之慶。

    〉與世子同之。

    」宣訖,還侍位。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王世子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出。

    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入就位,朝賀如別儀。

    誕日王世子朝賀禮,與正至同,唯緻詞雲:「玆遇殿下誕降之辰,敬祝千千歲壽。

    」不傳敎爲異。

     正至王世子嬪朝賀儀 ◎正至王世子嬪朝賀儀〈誕日賀附。

    〉前一日,尙寢帥其屬,設禦座於內殿北壁,南向;設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其日,典贊設嬪位於殿庭道東,北向;設司贊司賓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北上;典贊典言在南差退。

    仁順府帥其屬,陳嬪儀仗如常。

    司僕少尹進輦於閤外,司則跪贊請內嚴。

    小頃,白外備,嬪具命服加首飾,司閨前引以出,司則跪贊請乘輦,嬪乘輦,侍衛如常。

    至思政殿閤外,司則跪贊請降輦,嬪降輦,司閨引嬪入閤,〈仗衛停於閤外。

    〉侍衛如常。

    至內殿閤外西廂東向立,判內侍俯伏跪,啓請中嚴,司贊司賓典贊典言就位。

    判內侍俯伏跪啓外辦,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出升座,爐煙升,繖扇侍衛如常儀。

    〈女官擎執。

    〉司賓引嬪入就位,〈司則司閨從入,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

    〉司贊曰:「四拜。

    」典贊唱四拜,〈凡典贊贊唱,皆承司贊之辭。

    〉嬪四拜。

    典言升自西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典贊唱跪,嬪跪,典言代緻詞雲:「王世子嬪妾某氏,玆遇三陽開泰,萬物鹹新,〈冬至則雲:」律應黃鍾,日當長至。

    「〉恭推殿下至仁體元,茂膺景福。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

    典贊唱俯伏興四拜,嬪俯伏興四拜。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臨階西向立稱敎,典贊唱跪,嬪跪,尙儀宣敎曰:「履新之慶,〈冬至則雲履長之慶。

    〉與嬪同之。

    」典贊唱俯伏興四拜,嬪俯伏興四拜,司賓引嬪出。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退,殿下降座還內。

    司閨引嬪詣中宮,朝賀如別儀。

    誕日朝賀禮,與正至同,唯緻詞雲:「玆遇殿下誕降之辰,敬祝千千歲壽。

    」不傳敎爲異。

     正至百官朝賀儀 ◎正至百官朝賀儀〈誕日賀附。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望闕禮畢,設座及陳案。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小輦次之,大輦又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八匹在隆文樓南,八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殿庭道東,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諸方客使位於懸之東西,倭使在東,野人在西,當文武班準品序立;〈日本琉球等國使副,當從二品班;諸島倭使上副官人,當從五品班;押物船主,當從六品班;俾從,當正七品班。

    諸衛野人都指揮,當從三品班;指揮,當正四品班;千戶,當從四品班;百戶,當正五品班;無職人,當正六品班。

    若人多,則重行,其拜興,通事傳唱。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宣箋目官宣箋官代緻詞官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

    〈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忠扈衛設諸方客使次於東西朝堂近南。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大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禮曹正郞設箋案及禮物案於殿階上。

    〈箋案居中,禮物案分左右。

    〉宗親及文武百官,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諸方客使就次。

    禮曹正郞以箋函置於靑屋龍亭,鼓樂前導,由東門入,〈開城府及諸道奉箋官,具朝服隨之。

    〉至勤政門。

    〈樂止。

    〉令史二人〈綠公服。

    〉對擧箋函,正郞引升自東階,置於案。

    議政府及開城府諸道禮物擎執者,由東西門入,分置於案;議政府獻馬陳於禦馬之後,北首。

    〈冬至,無獻馬。

    〉鼓二嚴,宗親及百官皆就門外位,〈客使就弘禮門外,分東西相向北上,通事指導。

    〉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尙瑞官捧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冕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宣箋目官宣箋官代緻詞官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由西閤入庭,重行北向東上,四拜而出。

    典樂率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三品以下,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奉箋官,各就本品之末。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捧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由東偏門入就位,〈待王世子朝出訖,引入。

    〉次分引諸方客使入就位。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客使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展箋官二人〈內直別監公服。

    〉對擧箋案,由東門入,置於座前俯伏。

    宣箋目官升自西偏階,入詣箋案南俯伏跪,展箋官跪取箋目對展,宣箋目官宣訖,俯伏興降復位,展箋官以箋目置於案俯伏。

    初,宣箋目將畢,宣箋官升自西偏階,入詣箋案南俯伏跪,展箋官跪取最高官箋對展,宣箋官宣訖,俯伏興降復位。

    代緻詞官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

    通贊唱跪,宗親及百官客使皆跪,代緻詞官緻詞雲:「議政具官臣某等,玆遇三陽開泰,萬物鹹新,〈冬至則雲:」律應黃鍾,日當長至。

    「〉恭惟主上殿下至仁體元,茂膺景福。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客使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傳敎官〈承旨。

    〉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臨階西向立稱敎,通贊唱跪,宗親及百官客使皆跪,傳敎官宣敎曰:「履新之慶,〈冬至則雲履長之慶。

    〉與卿等同之。

    」宣訖,還侍位。

    通贊唱搢笏三叩頭,宗親及百官客使搢笏三叩頭。

    〈客使無朝服,則無搢笏出笏節。

    〉通贊唱山呼,宗親及百官客使拱手加額曰:「千歲。

    」唱山呼,曰:「千歲。

    」唱再山呼,曰:「千千歲。

    」〈凡呼千歲,樂工軍校齊聲應之。

    〉通贊唱出笏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客使出笏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典儀升自西偏階,詣殿階上當中,俯伏跪啓:「中外禮物,請付攸司。

    」俯伏興降復位。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

    還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奉禮郞先引諸方客使出,〈若日本琉球等國使,則行禮後引見如常。

    〉次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誕日受百官朝賀禮,與正至同,唯緻詞雲:「玆遇主上殿下誕降之辰,敬祝千千歲壽。

    」不傳敎爲異。

     正至會儀 ◎正至會儀 朝訖,雅樂署令設登歌於殿階上;協律郞擧麾位於殿外近西,東向;典樂帥二舞入,立於懸南。

    〈典樂署典樂,亦帥雜隊入,立於二舞之南。

    〉典儀設王世子位於禦座東南,西向;設王世孫位於王世子之後少南;宗親二品以上位於王世孫之後少南;〈唯大君位在王世孫之南。

    〉文武二品以上位於禦座西南,〈當大君位少南。

    〉俱重行,相向北上;承旨位於西南隅,北向東上;宗親正三品位於殿階上之東;六曹參議集賢殿副提學位於其南;僉知中樞僉知敦寧位於殿階上之西;宗親正從四品五品正六品位於參議之後;左侍臣從三品正四品位於宗親之南;右侍臣從三品正四品位於僉知中樞之後;左侍臣從四品以下位於南中階之東;右侍臣從四品以下位於南中階之西;侍臣從六品位於南階下東西,俱重行,相向北上;文武三品以下不升殿者位於殿庭東西,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諸道奉箋官,各就本品之末。

    〉諸方客使位於懸之東西近南,重行北向;〈倭使在東西上,野人在西東上。

    若有日本琉球等國王使副,則位於殿內承旨之東稍前北向。

    〉又設王世子拜位於殿階上當中,北向;王世孫拜位於王世子之後;設宗親正六品以上拜位於殿階上王世孫之後,〈唯大君位在王世孫之西。

    〉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設文武二品以上位於殿階上,北向東上;文武三品以下及諸方客使拜位於殿庭東西;〈若有日本琉球等國王使副,則位於殿階上文武官從一品之末。

    〉典儀代緻詞官通贊奉禮郞位於東西階下,竝如朝儀。

    司尊提調設壽酒亭於殿內近南,北向,設坫加爵;司尊別監設升殿者酒卓於殿外東西,近北;殿階上及殿庭者酒卓於每品之前。

    兵曹勒諸衛,陳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文武百官以常服,依時刻皆就門外位;王世孫及宗親六品以上以常服,就門外位。

    〈客使出次序立。

    〉王世子具常服出,〈其贊內嚴白外備侍衛,竝如常。

    〉左中護引就勤政門外次坐,侍衛如常,諸護衛之官,各具器服,詣思政門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協律郞就擧麾位;典儀代緻詞官通贊奉禮郞先入就位;奉禮郞分引文武三品以下,由東西偏門入就拜位;副知通禮引王世子出次西向立。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承旨入就位俯伏;史官二人分詣殿外東西俯伏;判通禮典儀代緻詞官通贊升就東階上近東,西向立。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由東門入,升自東階就拜位,〈詹事左中護衛率等從入者止於階下。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子鞠躬〈軒架作舒外之樂。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由東門入詣酒亭東北向立,司尊提調酌酒第一爵,授王世子,王世子受爵,詣座前跪,以爵授司尊提調,提調受爵,由南階升跪進,〈凡進爵時,司尊司饔提調以下皆跪,進湯亦同。

    〉內侍傳捧,置于座前。

    〈有案。

    〉王世子俯伏興,出就拜位北向跪,代緻詞官由西門入,〈王世子將出,代緻詞官入。

    〉進當座前俯伏跪,緻詞雲:「王世子臣某,三元首祚,〈冬至則雲天正長至。

    〉不勝大慶,謹上千千歲首。

    」俯伏興還本位。

    殿下擧爵,〈軒架作休安之樂。

    用月律。

    〉司尊提調進受虛爵,復於坫。

    〈樂止。

    〉〈凡進爵樂作,擧訖樂止。

    進爵退爵,皆由禦座南階。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王世子俯伏興〈軒架作舒安之樂。

    〉四拜興平身,〈樂止。

    〉副知通禮引就席後立。

    初,王世子將就位,奉禮部引王世孫,次引宗親六品以上,由東西偏門入,升就拜位。

    〈王孫由東偏階升,宗親由西偏階升。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孫及宗親鞠躬〈軒架作舒安之樂。

    〉四拜興平身,〈樂止。

    〉奉禮郞引王世孫,〈王世孫不入則雲大君。

    〉由東門入詣酒亭東北向立,〈奉禮郞止於門外。

    〉司尊提調酌酒第二爵,授王世孫,王世孫受爵,詣座前跪,通贊唱跪,宗親皆跪,王世孫以爵授司尊提調,提調受爵,由南階升跪進,內侍傳捧,置于座前。

    王世孫俯伏興,出就拜位北向,代緻詞官由西門入,進當座前俯伏跪,緻詞雲:「王世孫臣某等,〈大君則某大君臣某。

    〉三元首祚,〈冬至則雲天正長至。

    〉不勝大慶,謹上千千歲壽。

    」俯伏興還本位。

    傳敎官〈承旨。

    〉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西向立,宣敎曰:「敬擧卿等之觴。

    」殿下擧爵,〈軒架作休安之樂。

    〉司尊提調進受虛爵,復於坫。

    〈樂止。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王世孫及宗親俯伏興〈軒架作舒安之樂。

    〉四拜興平身,〈樂止。

    〉奉禮郞引就席後立。

    初,王世孫及宗親將就位,奉禮郞引文武二品以上,由西偏門入,升自東偏階就拜位,〈若有日本琉球等國王使副,則從入升就拜位。

    〉次引諸方客使入就拜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百官及客使鞠躬〈軒架作舒安之樂。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奉禮郞引議政,由西門入詣酒亭東北向立,〈奉禮郞止於門外。

    〉司尊提調酌酒第三爵,授議政,議政受爵,詣座前跪。

    通贊唱跪,宗親及百官客使皆跪,議政以爵授司尊提調,提調受爵,由南階升跪進,內侍傳捧,置于座前,議政俯伏興出就拜位北向跪。

    代緻詞官由西門入,進當座前俯伏跪緻詞雲:「議政具官臣某等,三元首祚,〈冬至則雲天正長至。

    〉不勝大慶,謹上千千歲壽。

    」俯伏興還本位。

    傳敎官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西向立,宣敎曰:「敬擧卿等之觴。

    」殿下擧爵,〈軒架作休安之樂。

    〉司尊提調進受虛爵,復於坫。

    〈樂止。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百官客使俯伏興〈軒架作舒安之樂。

    〉四拜興平身,〈樂止。

    〉通贊唱就位,百官及客使就席後立。

    司饔提調進饌案,〈進案,由禦座南階;徹案,由東階。

    〉軒架作《休安之樂》,進訖樂止。

    近侍進花,軒架作休安之樂,進訖樂止。

    王世子及王世孫宗親百官客使皆坐。

    典樂引歌者及琴瑟,分東西偏階升就位。

    司饔副提調供王世子饌卓,簷事供花。

    司饔提擧供王世孫饌卓,左長史供花。

    執事官設宗親及百官客使饌卓散花。

    〈於不升殿者,執事爲之。

    後同。

    〉司饔提調進湯,〈凡進爵湯由南階,退則由東階。

    〉軒架作《受寶錄之樂》。

    王世子及王世孫宗親百官客使起立,進訖皆坐。

    〈凡進爵進湯,皆起立,進訖皆坐。

    〉司饔副提調供王世子湯,提擧供王世孫湯,執事官設宗親及百官客使湯,食畢樂止。

    〈每司饔提調進湯,副提調供王世子湯,提擧供王世孫湯,執事設宗親及百官客使湯。

    〉司尊提調進第四爵,登歌作《文明之曲》。

    副提調供王世子酒,提擧供王世孫酒,執事官行宗親及百官客使酒。

    〈每司尊提調進爵,副提調供王世子酒,提擧供王世孫酒,執事官行宗親及百官客使同。

    〉文舞入,作六變止。

    進湯,軒架作《覲天庭之樂》。

    進第五爵,登歌作《荷皇恩之曲》,文舞作,六變止出。

    進湯,軒架作《受明命之樂》。

    第六爵,軒架作《武烈之樂》。

    武舞入,作六變止出。

    次進湯進酒,竝如前儀。

    〈用俗樂雜伎。

    殿下若入便次,則王世子降立東中階。

    王世孫降立於王世子之後,宗親及百官升殿內及階上者分東西階下立,其位於殿庭者,皆出位立,殿下出陞座,俱還就進。

    〉酒行九徧,司饔提調進大膳,〈樂作。

    〉副提調供王世子膳,提擧供王世孫膳,執事官設宗親及百官客使膳訖。

    〈樂止。

    〉司饔提調進撤案,副提調撤王世子卓,提擧撤王世孫卓,執事官撤宗親及百官客使卓。

    〈宗親以下,各以靑袱收果饌餘,自持而出。

    〉通贊唱可起,副知通禮引王世子,降詣殿庭拜位,〈臨時排設。

    王世孫及宗親文武二品以上位,排設同。

    〉奉禮郞引王世孫,次引宗親百官客使,降就殿庭拜位,〈初,王世子將降,在殿內及階上者,從下先降。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子鞠躬〈軒架作舒安之樂。

    〉四拜興平身,〈王世孫及宗親百官客使同。

    〉〈樂止。

    〉判通禮由西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還思政殿。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戞敔樂止。

    〉奉禮郞先引客使出,〈初,通贊唱可起,臨時或先引客使四拜而出。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出,奉禮郞引王世孫,次引宗親六品以上出,次分引文武百官出。

    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中宮正至命婦朝賀儀 ◎中宮正至命婦朝賀儀〈誕辰賀附。

    〉前一日,尙寢帥其屬,設王妃座於正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其日,女工人陳樂於殿庭近南,北向;內侍府陳儀仗於殿庭東西。

    典贊設內命婦嬪以下位於殿庭道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東上;外命婦位於殿庭近南,公主以下在道東,府夫人以下在道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設司贊司賓位於東階下進東,西向北上;典贊典言在南差退。

    內命婦及外命婦各具禮服,依時刻集到正殿閤外。

    內命婦立於東廂西向,外命婦立於西廂東向,〈公主以下在北,府夫人以下在南。

    〉俱每等異位,重行北上。

    尙儀俯伏跪,啓請中嚴,六尙以下,各具禮服,司記奉寶,俱詣內閤伺候。

    女工人入就位,司贊司賓典贊典言先就位。

    尙儀俯伏跪啓外辦,王妃具翟衣加首飾,尙宮前導以出,〈樂作。

    〉王妃陞座,爐煙升。

    司記捧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女官擎執。

    〉〈樂止。

    〉司賓引內命婦入就位,司贊曰:「四拜。

    」典唱四拜,〈樂作。

    〉〈凡典贊贊唱,皆承司贊之辭。

    〉內命婦四拜。

    〈樂止。

    〉典言升自西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典贊唱跪,內命婦皆跪,典言代緻詞雲:「嬪妾某氏等,玆遇履新之節,〈冬至則雲履長之節。

    〉敬惟王妃殿下,與時同休。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

    典贊唱俯伏興四拜,內命婦俯伏興四拜。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旨,俯伏興由東門出,臨階西向立,稱有旨,典贊唱跪,內命婦皆跪,尙儀宣旨曰:「履新之慶,〈冬至則雲履長之慶。

    〉與嬪等同之。

    」典贊唱俯伏興四拜,內命婦俯伏興〈樂作。

    〉四拜,〈樂止。

    〉司賓引內命婦出。

    司賓分引外命婦入就位,典贊唱四拜,〈樂作。

    〉外命婦四拜。

    〈樂止。

    〉典言升自西階,進當座前北向跪,典贊唱跪,外命婦皆跪,典言代緻詞雲:「妾某公主等,玆遇履新之節,〈冬至則雲履長之節。

    〉敬惟王妃殿下,〈若王女公主爲班首,則雲殿下。

    〉與時同休。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

    典贊唱俯伏興四拜,外命婦俯伏興〈樂作。

    〉四拜,〈樂止。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旨,俯伏興由東門出,臨階西向立稱有旨,典贊唱跪,外命婦皆跪,尙儀宣旨曰:「履新之慶,〈冬至則雲履長之慶。

    〉與公主等同之。

    」典贊唱俯伏興四拜,外命婦俯伏興〈樂作。

    〉四拜,〈樂止。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退。

    〈樂作。

    〉王妃降座,尙宮前導以入,〈樂止。

    〉司賓分引外命婦出。

    誕日朝賀禮,與正至同,唯緻詞雲:「玆遇王妃殿下誕辰,敬祝千年歲壽。

    」不傳旨爲異。

     中宮正至會命婦儀 ◎中宮正至會命婦儀 朝訖,女工人陳樂於殿階上及庭如常。

    典贊設內命婦位於王妃座東南,重行西向;設王世子嬪位於王妃座西南,東向;外命婦位於王世子嬪之後少南,重行東向,俱北上。

    〈公主以下位在北,府夫人以下位在南。

    〉又設拜位於殿階上,內命婦在東,王世子嬪在西,外命婦在王世子嬪之後,俱異位重行北向,〈公主以下位在東,府夫人以下位在西。

    〉相對爲首;司贊司賓典贊典言位,竝如朝儀。

    尙食設壽酒亭於殿內近南,北向;司膳設命婦酒卓於殿外東西;〈內命婦卓在東,王世子嬪及外命婦卓在西。

    〉內侍府陳儀仗於殿庭東西如常。

    司賓引內命婦立於正殿門外東廂,重行西向;司閨引王世子嬪立於西廂,東向;司賓又引外命婦立於王世子嬪之後少南,重行東向,俱北上。

    尙儀俯伏跪,啓請中嚴,六尙以下,俱詣內閤伺候。

    女工人入就位,司贊司賓典贊典言先就位。

    尙儀俯伏跪啓外辦,王妃具服,尙宮前導以出,〈樂作。

    〉王妃陞座,爐煙升,繖扇侍衛如常儀。

    〈女官擎執。

    〉〈樂止。

    〉司贊典贊典言升就東階上近東,西向立;司賓分引內命婦及王世子嬪外命婦,由東西門入,升就拜位,司贊曰:「四拜。

    」典贊唱四拜,〈樂作。

    〉內命婦及王世子嬪外命婦四拜。

    〈樂止。

    〉司賓引內命婦班首,由東門入詣酒亭東,北向立,尙食酌酒第一盞授班首,班首受盞,詣座前跪,典贊唱跪,內命婦皆跪,班首以盞授尙食,尙食傳奉,置于座前,〈有案。

    〉班首俯伏興,出就拜位,北向跪。

    典言由西門入,進當座前俯伏跪,代緻詞雲:「嬪妾某氏等,三元首祚,〈冬至則雲天正長至。

    〉不勝大慶,謹上千千歲壽。

    」俯伏興還本位。

    尙食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旨,由東門出西向立,宣旨曰:「與嬪等同慶。

    」王妃擧盞,〈樂作。

    〉尙食進受虛盞,復於酒亭。

    〈樂止。

    〉典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