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

關燈
人馬僕,將上謁。

    』」上命給傳上京,令申白護養之。

     4月15日 ○丁未,上還宮。

     4月16日 ○戊申,視事。

     ○焚齊陵外山。

    蟲自前冬至春食松葉,不能勝捕,焚之內山,發民捕之。

     ○對馬島左衛門大郞遣人獻龍腦四兩、犀角二斤、蓽發八十斤、肉荳蔲三十斤,回賜緜布七十匹。

     ○卒贊成尹抵妻浴于平山溫井,令黃海道觀察使給米豆十五石。

     ○工曹啓:「凡進上器皿,不用心堅緻造作,緣此不久破毀。

    今後於器皿底,書造作匠名,以憑後考,其不用心者,徵其器皿。

    」從之。

     4月17日 ○己酉,雨雹。

     ○百官遙賀聖節,樂懸而不奏。

    上以方在期年之內不與。

     ○上王違和,欲如伊川溫井,上將扈駕朝豐壤宮。

     ○上王命禮曹,謂仇裡安曰:「汝書辭不恭,不得啓達。

    若能誠心歸順,則待之如舊。

    」又命其所齎私貨,許令貿易而還。

     4月18日 ○庚戌,禮曹啓:「謹稽禮經:『凡蔔筮日,喪事先遠。

    』又雲:『練筮日。

    』自今凡父在爲母者練祭,乞依此制,先遠日擇之。

    」從之。

     ○上王將幸伊川溫井,上從之。

    是日,次于永平縣之窟洞。

    上王於路上見民以牛載藁稭,絡繹不絶,雲將飼司僕馬。

    謂兵曹參判李明德曰:「司僕馬幾盡來於此,其在京中者,令司僕刈生芻養飼可也。

    時當農月,民皆務農,何使之遠輸,以廢其業乎?」明德曰:「不卽移文於觀察使,減其舊數,臣等之罪也。

    」遂命行幸還京前,令司僕刈芻,飼廐馬。

     4月19日 ○辛亥,次鐵原,驅高石亭下,遣人獻所獲禽于宗廟、文昭殿、廣孝殿、恭靖大王魂殿,又分賜政府、六曹。

     ○遣兵曹錄事趙審,往視伊川溫井。

    審來啓:「道路隘狹,灘水險惡,大駕不宜往。

    」乃止。

     4月20日 ○壬子,驅鐵原西山,夕次平康。

     4月21日 ○癸醜,驅分水嶺,夕次平康。

     4月22日 ○甲寅,駕還驅黔勿洞之源,夕次鐵原。

    淮陽民得銀器於田中以獻。

     4月23日 ○乙卯,次三歧。

    是日,上護軍李君實、大護軍韓方至等密啓於上王曰:「軍士贏糧未盡,今日可畋於江華平。

    」上王深納之,夙駕深入朔寧之地五十餘裡,夜分乃還。

    大駕迷路,衛士相失,鐵原民樸小古未燃炬指路,其妻攅手歎曰:「君王失路,誠可痛心。

    」遂以炬授從臣,以是得尋行宮而至。

    上王悔之,謂趙末生曰:「若知道路險阻,當畋於近郊。

    何不告予,而使軍士疲困乎?」末生曰:「臣未知道路夷險遠近,君實、方至素知其地阻險,朦朧上達。

    請皆痛懲。

    」二人知上王旨意,皆逃匿。

    上王曰:「君實等自知其罪而逃匿,姑赦之。

    」二人俱以田獵得幸。

     4月24日 ○丙辰,次永平置酒,扈駕大臣侍。

    言及迷路事,上王驛召樸小古未,賜米豆五石。

     4月25日 ○丁巳,兩上還豐壤宮,命兵曹饋扈駕諸臣。

     4月26日 ○戊午,千秋使趙啓生如京師,百官以朝服拜箋,賜啓生衣服、笠靴。

     ○上還宮,議政府、六曹詣闕問起居。

    上使宦者李村傳旨曰:「練祭擇日之法,若用《家禮》,當從蔔筮;若遵帝王故事,必有涓日之例。

    」柳廷顯、李原等對曰:「《文公家禮》,士大夫之禮也。

    帝王故事,必有涓日之例,不可別建蔔筮。

    」卞季良曰:「參用《家禮》筮日亦可。

    」上從廷顯等議。

     ○賜氷于讓寧大君禔每日一丁,自五月至七月而止。

     ○禮曹判書許稠等啓:「恭靖大王祔祭之期將至,而五室內祧遷之制、藏主之所,稽諸歷代,制度各異,誠有可疑。

    謹條列以聞,請令二品以上及侍從、臺諫集議施行。

    一,宋神宗以僖祖王跡所基,復奉神主于太廟,遷順祖藏夾室,程子、朱子以爲得禮。

    今以穆祖爲始祖,而仍居第一室,遷翼祖藏夾室,則穆祖以王跡所基,萬世不遷,而翼祖以下祧遷之主,以子孫附於祖廟,大順也。

    然當太祖親盡之日,太祖創業之祖,不可遷毀,高曾祖禰親未盡,亦不可以遷毀。

    是則爲六廟,有違於諸侯五廟之制矣。

    一,唐德宗遷獻、懿二祖于德、明、興、聖廟;宋寧宗別建四祖殿於太廟大殿之西,以奉祧遷僖、順、翼、宣追尊之主,孟冬祫享,先詣四祖殿行禮,歲令禮官薦獻。

    若依唐制,則穆祖可祔於始祖之廟,無有如德、明者。

    若依宋制,別建廟室於太廟之西,奉祀遷祖,則非古者宮廟卽遠,有毀無立之意也,且疑於九廟矣。

    又立廟而祭追崇之始祖,則疑於禘矣。

    《儀禮經傳通解續》雲:『禮,不王不禘。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始祖配之。

    諸侯及其太祖。

    』 一,《王制》曰:『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五。

    』漢元帝建昭元年,丞相韋玄成等奏:『太上皇廟主親盡,宜瘞園。

    』奏可。

    唐玄宗開元十年,中書令姚元之、吏部尙書宋璟以爲:『義宗追崇之帝,不宜列昭穆,而其葬在洛州,請又別廟于東都,而有司時享,其京廟主,藏於夾室。

    』前朝太祖以上,無遷主所藏處,唯太祖之禰,追尊爲世祖,祭於陵所,太祖以下遷主,皆奉祀於諸陵署。

    若依上項之制,追王之祖,奉祀於陵所,則有合於姚、宋之說,而宗廟之制,無違於《王制》諸侯五廟之制矣。

    又《朱子》曰:『古者諸侯皆得祭始封之君,以上則不敢祭。

    』然太祖創業之初,追崇四代,今三十年矣。

    一朝親盡而其神主瘞之,誠有所不忍,又無可藏之處。

    」 上,下其議於廷臣。

     4月27日 ○己未,視事。

    戶曹判書李之剛啓曰:「今牟麥始熟,民食可繼。

    請罷賑濟。

    」上曰:「牟麥雖熟,予恐民有飢餓者,其令守令親審民之資産,如有飢餓者,賑之。

    」 ○遣前判官金貴隆,採銀于平安道。

     ○司憲府啓:「李貼爲旌義縣監時,愛濟州官妓,盜給官物。

    又以私貿易,遣商船于羅州,遭風敗沒,溺死者二十餘人。

    贓罪雖在赦前,使人溺死,不可不懲。

    請依《大明律》過失殺條徵贖,均給死者之家。

    」上從之。

     ○金加勿、金沙安、金乃巨等男婦五人,自遼東逃來。

    元係本國江界人,逃往遼東,爲東寧衛軍,復思鄕土逃來。

    上以雖是本國人,乃上國付籍軍丁,遣判承文院事曺崇德,解送于遼東。

     ○有年十一歲童子元吉者,早喪父母,居盈德,聞有妹在豐壤,來尋至離宮之側。

    孝寧大君??見之,啓于上王,上王憫之,命饋之,卽送于京。

    上令有司給衣食養之。

     4月28日 ○庚申,兵曹啓:「前定吹角令,有未盡處,今與議政府同議以啓。

     一,上王在行在當出令時,先以晝煙、夜火通諭,次下宣旨于留都兵曹,留都堂上卽啓于主上殿,命內吹角人吹角一通,兵曹應之以角。

    又分登四方高處,以軍士畢會爲限吹之。

    外吹角聲初發時,壽康宮入直軍士把門及考察鎭撫一二外,具兵甲,直詣行在。

    若中軍入直,則左軍及出番內禁、內侍、別侍、忠義衛、左司禁以上,節制使、軍官及時波赤等,隨其聞角聲先後,依壽康宮入直軍士例,直詣行在。

    主上殿命兵曹堂上,授宣字旗,立於昌德宮門外,次殿內入直三軍、鎭撫各以其軍之旗,立於定所,右軍及元係侍衛各軍士等,卽具甲兵,詣昌德宮門外,立於其旗之下。

    若左軍或右軍入直,則中軍詣行在所。

    主上召當爲將帥者三人,授三軍織文旗,受旗而出,就其軍立之,聽兵曹號令。

    議政府、六曹、宗親、勳舊、時散二品以上,應合赴急者,除有故外,昌德宮門外依幕聚會待命。

    軍士畢會則主上殿率上項軍士及議政府、六曹、宗親、勳舊、時散二品以上,卽詣行在,別作一陣待命。

    司僕寺、軍器監、義禁府外,留都各司,待主上殿動駕後,各具兵甲,各於昌德宮門外依幕聚會待命。

    其餘各件,一依在前吹角令。

    兩殿在城內吹角時,主上殿無宣字旗及三軍織文旗。

    上王殿在行在所,主上殿在城內先吹角,則主上殿聚會軍士及上王殿行在所赴急軍士,依上項詳定數聚會。

    上王殿待軍士畢會,赴急應變,依在前吹角令。

     一,兩殿在行在當出令時,先以晝煙、夜火通諭,次下宣旨留都兵曹,留都堂上卽啓于恭妃殿,出召字旗,立於行在之方。

    若行在東則東大門,西則南大門而吹角。

    餘皆倣此,又分登四方高處吹之。

    角聲初發時,主上殿當直大小軍士及三軍、鎭撫等卽具兵甲,各門堅守,出番各軍摠制、各衛節制使以下,元係侍衛各軍士,隨其聞角聲先後,卽具兵甲,詣於召字旗下,兵曹率先到軍士,卽詣行在,後到軍士次次奔走赴急,其餘條件,一依前詳定吹角令。

    召字旗常時入內,臨時啓出。

     一,上在行在吹角時,三軍分運,中車在行在闕門南,左軍在闕門東近北,右軍在闕門西近北。

    主上殿,中軍之後別作一陣,政府、六曹、宗親、勳舊、時散二品以上,又於主上殿結陣之後,各以衙門別處屯聚。

    議政府屯聚處,有標旗。

    」 上王從之。

     〈世宗莊憲大王實錄卷第十一〉 五月 5月1日 ○壬戌朔,日暈。

     ○平安道都觀察使金漸以成川都護府使李晊辭狀,移牒吏曹曰:「晊性本昏愚,處事多闕,酷刑厚斂,不可臨民。

    」吏曹啓曰:「晊誠如此,則卽當罷黜,今乃因辭免而陳其所犯,漸亦當治罪。

    」不允。

     5月2日 ○癸亥,上王患痢。

    上詣豐壤宮,上王欲入京觀石戰戲,樸訔曰:「恐勞聖體。

    」上王曰:「石戰,予之所樂觀也。

    若觀此戲,安知疾之愈也?」 5月3日 ○甲子,上在豐壤宮。

     ○慶州民孫幹金妻一産三男,賜米穀。

     ○上王遣兵曹參判李明德,募石戰人數百,分爲左右隊。

     5月4日 ○乙醜,上奉上王,還自豐壤。

    上王禦蓮花坊新宮,新宮至是始成。

    政府、六曹與昌寧府院君成石磷、平陽府院君金承霔等詣新宮問起居。

    上王謂兵曹、代言司曰:「今日予欲與主上觀石戰,主上固辭。

    予以爲,去春講武,亦與偕行,今觀石戰,非戲事,乃是武才也。

    且予獨往則寂寥,無與談論。

    卿等之意以爲何如?」兵曹判書趙末生等啓曰:「臣等之意亦然。

    殿下獨往,而主上不從行,實爲未便。

    」上不得已奉上王,幸鍾樓觀石戰,宗親、入直摠制、兵曹堂上、六代言侍觀樓上,仍置酒。

    左爲防牌三百餘人,右爲擲石軍一百五十餘人。

    擲石軍,高麗所設,而近年罷之,今復收舊卒,且募人以充之。

    指揮鼓噪而合戰,防牌每不勝奔走。

    摠制河敬復、郭承祐、權希達、樸實、上護軍李澄石、大護軍安希福等率騎士擊之,又奔北。

    敬復中石傷鬂,樸實爲衆所擊,力窮語人曰:「汝輩見我玉環子。

    」乃得免。

    擲石軍又奪澄石所騎馬以進,上王曰:「敬復等無乃大傷乎?」敬復等曰:「雖敗不傷。

    」強起上樓。

    上王問防牌曰:「何故每不勝?」防牌等跪曰:「落照眩眼,風塵滿面,視石甚難故耳。

    」命易地而戰,禁擲石,令以杖相擊,防牌又不勝。

    上王曰:「防牌,予以爲步卒之健壯者,實是怯弱無勇者也。

    」選擲石軍四十餘人,以助防牌。

    當路而戰者,但擲石軍而已,防牌皆逃匿,其不逃匿者,但呼噪以助聲勢耳。

    上王下令曰:「被擊顚仆者,愼勿再擊,以緻死傷。

    」且命醫視傷者救之。

    抵暮而罷。

    上奉上王至新宮,還禦昌德宮。

    政府、六曹詣闕問安,上曰:「予疾已差。

    今日父王謂予曰:『近患宿疾,腰下蹇濕。

    今乃乘馬而來,其病稍愈。

    』予甚喜焉。

    」群臣皆賀。

     ○禮曹判書許稠謝曰:「臣患疾在家,殿下憐臣老病,賜鞍子藥餌,實是踰分之恩,不勝感激。

    」上曰:「聞卿患疾,予甚憂慮,今聞疾愈,予甚喜焉。

    」 5月5日 ○丙寅,上王禦鍾樓吹角,軍士登時趨令,結陣如令,上在昌德宮應之以角。

    上王命判兵曹事李原、兵曹參議尹淮如昌德宮迎待。

    上乃率昌德宮入直軍士,以黑衣、烏帶,詣右軍之後。

    上王預令兵曹參判李明德齎牙牌,出軍門迎入,上卽下馬承命,還上馬入軍門,同禦鍾樓觀之。

    上王親命李原、趙涓、李和英爲三軍帥,賜織紋旗。

    軍士旣聽令,無敢失伍亂行者。

    旣而命解嚴,仍觀石戰。

    以擲石軍,分爲左右隊,募善戰者充之。

    左立白旗,右立靑旗爲標,相去二百餘步。

    令曰:「毋敢越旗窮逐,以奪旗爲勝,勝者厚賞。

    」左強右弱,每不勝。

    權希達、河敬復與騎士擊之,左軍固拒,石如雨。

    希達中石墜馬而走,騎士憤之,呼叫逐之,左軍潰,乃奪白旗以獻。

    上王召左軍牌頭方復生曰:「奪旗,辱也。

    宜更勠力。

    」復生等奮擊大勝。

    置酒樓下奏樂,宗親、議政、六曹判書等侍。

    賜擲石軍酒肉,賞緜布百匹、正布二百匹、楮貨四千張。

     5月6日 ○丁卯,上朝新宮,上王還豐壤宮。

     5月7日 ○戊辰,日暈。

     ○上以昌德宮宮人多有疾病者,乃與中宮,移禦景福宮。

    初,上命於慶會樓東,以散材作別室二間,不用柱礎,覆以茅草粧飭,悉皆親命,務令儉素。

    至是,不禦正殿而禦別室,見戶外有藁席曰:「非予所命,何以作此?自今非予所命,雖少物勿納于內。

    」 ○上王畋于抱川。

    兵曹參判李明德、參議尹淮、都鎭撫延嗣宗、河軍復等十三人扈駕。

     5月8日 ○己巳,視事。

     ○上王欲如永平,以天時熱甚,遂還豐壤,禦水亭,賜從駕群臣酒,三品以上皆入侍。

     ○右議政李原等率三軍,習陣于盤松亭,命同副代言韓惠齎宣醞慰之。

     ○禮曹啓元敬王太後練祭儀曰: 前期一日,忠扈衛設題主幄次於廣孝殿西階上東向,有司設牀席褥位、香案於幄內。

    奉常寺先造栗木主幷匱,〈體制幷如桑木主〉盛以箱,覆以帕,安於腰輿,詣幄次,大祝奉安於褥位。

    其日質明,執事者設卓於褥位東南,西向,具筆硯、墨光漆,對卓置盥槃、盥匜、〈具香湯〉拭巾,〈用白細苧布〉設盥洗於東階東南,北向。

    判通禮導殿下,詣齋殿卽座,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入就位,文東武西,中心爲頭,異位重行,俱北向。

    判通禮導殿下出齋殿,升自東階,詣卓前北向立。

    大祝盥手開匱,奉出栗主,置於卓上,以香湯浴主,拭以巾,臥置卓上。

    題主官盥手,升自東階,詣卓前西向立,題雲元敬王太後。

    墨書訖,以光漆重模之,〈待墨書乾,乃重模之。

    〉乃退。

    大祝奉主納于匱中,安于褥位。

    判通禮導殿下還齋殿,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以次出。

    通禮門設殿下版位於東階東南,西向,設亞獻官、終獻官位於殿下版位之後近南,西向北上,執事者位於其後,異位重行,俱西向北上,設執禮位於東階西南,西向,謁者、贊者、贊引在南小退,俱西向北上,〈若內庭窄狹,則設贊者位於外庭東階西南,西向。

    〉設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位於外庭,文東武西,中心爲頭,異位重行,俱北向,設監察位二於東西班後,北向,書吏各陪其後。

    典祀官率其屬,奠祝闆於靈座之右,〈有坫〉陳幣篚於尊所,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

    設尊所於戶外之左,〈玄酒在西〉皆加勺羃,北向西上,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爵〉亞終獻洗又於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篚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則又實以爵〉設諸執事盥洗於亞終獻洗東南,北向。

    大祝入設桑主座於靈座之後,奉桑主匱,移安於座,次奉栗木神主匱以入,開匱奉出神主,安于舊靈座,覆以靑貯巾。

    執禮率謁者、贊者、贊引先就殿庭拜位,重行北向西上,四拜訖,各就位。

    贊引引典祀官、大祝、齋郞入就殿庭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凡執禮有辭,贊者亦傳喝。

    〉典祀官以下皆四拜。

    贊引引諸執事,詣盥洗位,盥帨訖,各就位,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入就位,謁者引亞獻官、終獻官入就位。

    執事者詣爵洗位,洗瓚拭瓚,洗爵拭爵,置於篚,奉詣尊所,置於坫上。

    禮曹判書進當齋殿前,俛伏跪,啓請行禮,啓訖,俛伏興。

    判通禮導殿下出齋殿,詣版位西向立。

    判通禮啓請四拜哭,殿下四拜哭盡哀。

    執禮曰四拜哭,在位者,皆四拜哭盡哀。

    〈先拜者不拜〉判通禮導殿下,詣盥洗位北向立,內侍跪,取匜興沃水,又內侍跪,取槃承水,殿下盥手。

    內侍跪,取巾於篚以進,殿下帨手訖,內侍受巾,奠於篚。

    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近侍、內侍從升〉詣尊所西向立。

    執尊者擧羃酌鬱鬯,近侍以瓚受酒。

    判通禮導殿下,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一人奉香合,近侍一人奉香爐跪進,判通禮啓請三上香,近侍奠爐于案。

    近侍以瓚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瓚灌地訖,以瓚授近侍,近侍受以授大祝。

    近侍以幣篚跪進,判通禮啓請執幣獻幣,以幣授近侍,奠于靈座前。

    〈凡進香、進瓚、進幣皆在東西向,奠爐、受瓚、奠幣皆在西東向。

    進爵、奠爵準此。

    〉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再拜哭,導殿下降自東階復位。

    小頃,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近侍以爵受酒。

    判通禮導殿下,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以爵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爵獻爵,以爵授近侍,奠于靈座前。

    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北向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再拜哭,導殿下降復位。

    謁者引亞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盥手帨手訖,謁者引亞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執事者以爵受酒。

    謁者引亞獻官,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爵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哭,引降復位。

    謁者引終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判通禮啓請四拜哭,殿下四拜哭盡哀。

    執禮曰四拜哭,在位者皆四拜哭盡哀。

    禮曹判書跪啓禮畢,啓訖俛伏興。

    判通禮導殿下還齋殿,謁者引亞獻官、終獻官出,通禮門分引陪祭群官以次出。

    贊引引典祀官以下諸執事,俱復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典祀官以下諸執事皆四拜。

    贊引以次引出,大祝納神主如儀,執禮率謁者、贊者、贊引就拜位,四拜而出,典祀官率其屬,徹禮饌,祝幣瘞於坎。

    本殿官員以腰輿奉桑木主,詣宗廟階前埋之。

    〈通禮雲:「廟殿北廡下兩階之間。

    」〉群官移班近東,班首進名奉慰。

    亞獻官〈正一品〉終獻官〈正一品〉典祀官〈奉常判事有故則尹〉執禮一〈三品〉大祝一〈內外製〉祝史二〈五品〉齋郞二〈五品〉謁者一〈六品〉贊者二〈通禮門判官通贊〉贊引一。

    〈參外〉 5月9日 ○庚子,上朝豐壤宮。

     5月10日 ○辛未,日暈。

     ○上還宮。

     5月11日 ○壬申,視事。

    時久早,上曰:「上王常言:『旱氣太甚,則暫不遊觀。

    』其憂旱之心至矣。

    天何久不雨乎?」 ○以李順蒙、邊頤爲左軍摠制,具成亮右軍摠制,池伯顔左軍同知摠制,李種善、洪涉右軍同知摠制,柳暲仁壽府尹,成抑仁寧府尹,柳思訥漢城府尹。

    仍以邊頤爲全羅道兵馬都節制使,李順蒙慶尙道兵馬都節制使。

     ○封安氏爲淑善翁主,除其父檢校漢城尹義,檢校判漢城府事。

     ○以承文院所儲紙箚有剩餘,權除慶尙、全羅道所納紙箚。

     ○領議政柳廷顯請立限田、均田之制,復行戶牌之法,上曰:「待秋更啓。

    」 ○忠請道觀察使以忠州民飢,請發慶源倉賑之,從之。

     5月12日 ○癸酉,雨。

     ○視事。

     5月13日 ○甲戌,視事。

     5月14日 ○乙亥,傳宗廟、山陵等望祭香祝。

     ○兵曹啓:「大閱時,大小軍士,皆令環甲齎兵器,別軍各齎火桶,又二品以上帶軍職者,分屬於五衛,六曹及所屬諸司,分屬於中外五所如左。

    中衛:議政府、敦寧府、吏曹、兵曹、代言司、司憲府、司諫院、三軍鎭撫所,各率所屬諸司,都鎭撫崔閏德、內禁衛節制使趙涓、忠義衛節制使石根。

    左所:禮曹率所屬諸司,中軍摠制李湛、別侍衛節制使樸矩。

    右所:刑曹率所屬諸司,中軍都摠制郭承祐、別侍衛節制使權蔓。

    前所:戶曹率所屬諸司,中軍摠制李興濟、別侍衛節制使韓長壽。

    後所:工曹率所屬諸司,漢城府中軍同知摠制田興、忠義衛節制使趙大臨。

    以上中衛各所,分屬軍職二品以上外,諸司大閱及常時隷習,皆不與焉。

    左衛中所:左軍判府事李和英、中軍摠制李春生、內侍衛節制宋居信。

    左所:左軍都摠制李澄、忠義衛節制使南暉。

    右所:右軍摠制申浩、忠義衛節制使趙叙。

    前所:左軍摠制李興發。

    後所:左軍同知摠制李種善。

    右衛中所:左軍判府事樸子靑、右軍同知摠制尹夏。

    左所:右軍都摠制洪敷、中軍僉摠制沈寶。

    右所:右軍摠制柳殷之。

    前所:別侍衛節制使王麟。

    左所:右軍同知摠制尹得洪。

    前衛中所:內禁衛節制使曺備衡、右司禁節制使文貴。

    左所:中軍摠制金月下、右司禁節制使洪海。

    右所:右軍同知摠制元閔生。

    前所:左軍同知摠制池伯顔。

    後所:別侍衛節制使樸芷。

    後衛中所:右軍都摠制權希達、中軍同知摠制李叔畝。

    左所:中軍同知摠制許權。

    右所:別侍衛節制使樸成陽。

    前所:中軍摠制樸光衍。

    後所:右軍同知摠制洪涉。

    以上軍職,二品以上肄習陳圖。

    」上王從之。

     5月15日 ○丙子,上親祭廣孝殿。

     ○朝豐壤宮。

     5月16日 ○丁醜,上王命停誕日賀禮,隻受表裏鞍馬。

     ○上上壽。

    宗親、駙馬、議政府堂上、六曹判書、谷山君延嗣宗、判府事李和英、禮曹參判河演、兵曹參判李明德、都摠制洪敷、知申事金益精等侍宴極歡,日沒而罷。

     ○宣旨:「朝廷使臣慰宴外,毋令宰馬。

    」 ○還給李安遇、金廷俊等五十二人告身。

    上爲上王生辰,欲布寬恩,乃命在前收職牒者,若非關係宗社,竝令還給。

     5月17日 ○戊寅,上在豐壤。

     5月18日 ○己卯,上奉上王幸樂天亭,大閱五衛陣。

    前此,上王命參贊卞季良,考據古制,以成陣法。

    上於內中,又出畫本陣法一軸,季良參究,爲五陣法以進,令訓鍊觀依法敎隷。

    至是,三軍變爲五陣,無失次者。

    旣閱,仍觀手拍之戲,置酒奏樂,慰三軍將帥。

    宗親、駙馬、議政府堂上、李和英、延嗣宗、趙末生、金益精等侍宴。

     5月19日 ○庚辰,上王還豐壤,上還宮。

     ○囚僧尙強于義禁府。

    強堂弟僧適休與其徒信乃等九人住平安道香山,乘桴渡鴨綠江,逃入遼東,上書于都司曰: 貧道等在本國金剛山、五臺山、妙香山等諸山,遞相棲身,以松皮草根爲糧,以松絡木皮爲衣,勤修道業,以爲曷日曷月,親拜聖帝,蒙被聖恩,安修道業,如熱思冷,誓願載天。

    幸開天門,得結桴渡江,今三月十四日,始到此土,如墜長空而乘靈鶴,溺巨海而遇芳舟,其爲歡喜,曷勝道哉?貧道片無錢物,惟陪法寶定光如來舍利子二枚、本國王師懶翁和尙舍利子一枚進獻。

    伏願大人,俯照某等之意,聞於帝所,助揚佛法。

     都司送詣京師,其意欲訴本國不崇佛法,而依大明,以興行其道也。

     5月20日 ○辛巳,視事。

     ○上謂金益精曰:「聞,知海豐郡事及竹山縣監妻子,欲以私僕從赴任,其令吏曹從其自願。

    今後又有如如者,吏曹啓達施行。

    」 ○上命金益精問於卞季良曰:「今卿所撰陣說內,應敵之際,後衛先出應敵及觸處爲先之說,似皆拘於一偏。

    予意以爲,中衛主將臨時布置,或前或後,或左或右,從其主將之指揮可也。

    」季良曰:「後衛先出之說,出於五陣本法,觸處爲先之說,亦出於諸家陣法。

    皆不可廢,請兩存其說。

    」上曰:「予之所言、卿之所言,具書以進,予將啓于父王。

    」季良書二條以進,遣尹淮啓于上王。

     ○命樸訔,更定大閱制度。

     ○命除諸司奴婢之篤疾廢疾者貢,因戶曹之啓也。

     5月21日 ○壬午,視事。

     ○囚僧信行于義禁府,適休之弟子也。

     ○禮曹啓:「元敬王太後山陵練祭,依山陵四時大享例。

    」從之。

     ○吏曹判書孟思誠啓曰:「昨日下旨,知海豐郡事、竹山縣監妻子,許令從自願以私僕從赴任。

    此事,樸訔曾令本曹啓達,臣等恐因此生弊,未敢啓達。

    」上曰:「卿之所言,因此生弊,予於昨日已言之。

    此二守家屬,姑從自願下送,然此法已立,非惟緣此生弊,儻或皆以私僕從赴任,則非所以勸士之道也。

    其守令妻子,當農月自願下歸者,毋得啓達,然親有疾而子往見之,夫有疾而婦往見之,人倫之大者,不可不聽。

    」 ○命罷右正言李壅職。

    初,壅爲監察,分臺於禮賓寺,給羊豬雁鴨料,濫給米十石。

    憲府請以監守自盜論,特命贖杖九十。

     5月22日 ○癸未,視事。

     ○鹹吉道兵馬都節制使請移龍津牧場萬戶於曹至井浦,從之。

     5月24日 ○乙酉,囚適休妹壻李克于義禁府。

     5月25日 ○丙戌,傳獻陵練祭香祝。

     ○上王以完山府院君李天祐子?犯不孝之罪,命以孼子完屬忠義衛。

     5月26日 ○丁亥,上率百官,詣廣孝殿,行練祭。

     ○上朝豐壤宮。

     5月27日 ○戊子,上在豐壤。

     ○通事林密回自京師言:「以三月二十八日至北京,帝以風痺不視事已久,太子受朝。

    四月初八日夜,大雨震電,至翌日曉,奉天、華蓋、謹身等殿災,須臾而盡,卽日大赦。

    至十三日詔曰:『比者上天垂戒,奉天等殿災,朕甚警懼,不遑自安。

    今禮部以朕初度之辰,奏請奉賀,甚非所以敬謹天戒,而益重朕之不德焉,其止勿賀。

    』」密又言:「還至山海衛,逢本國僧信乃等九人,問其所之,一僧雲:『向北京。

    』餘皆不答。

    」 ○上王曰:「主上萬幾之煩,不可累日留此,宜速還。

    但今雨不止,不可着簑以行,姑令經宿。

    」 5月28日 ○己醜,上還宮。

     ○上王命每遞番,初日中日中,兵曹堂上入番,宰樞於茅亭或水亭入啓事。

     5月29日 ○庚寅,視事。

     六月 6月1日 ○壬辰朔,上將親祭廣孝殿,以大雨而止。

     ○禮曹啓大閱儀曰: 九月、十月中,大閱於都外,用剛日。

    前期十一日,兵曹請大閱承敎,遂命將帥簡軍士,有司先芟萊除地爲場,方一千二百步,四出爲和門。

    〈軍門〉又於其內,爲步騎軍營域處所,分兩陣東西相向,中間相去三百步,每五十步立表爲一行,凡五行。

    表間相去,各五十步,爲軍士進止之節。

    又別墠地於北廂南向,爲車駕停觀之所。

    前二日,忠扈衛設大次及禦座於其中,又設小次於大次之東,隨地之宜。

    通禮門設宗室以下文武群臣拜位於大次之南,如常儀。

    前一日,將帥及士卒集於墠所,禁止喧嘩,依方色,立旗爲和門,旗鼓甲仗威儀,悉備於墠所,大將以下各有統帥,如常式。

    將帥先敎士衆,望聽旌旗指揮之蹤、〈旗臥卽跪,旗擧卽起〉金鼓動止之節。

    〈聲鼓卽進,鳴金卽止。

    〉大閱日,未明時十刻,軍士皆嚴備,騎徒皆貫甲,各爲直陣以相候,將軍及大將軍各依儀,立於旗鼓之下。

    其日未明七刻,搥一鼓爲一嚴,有司啓開宮殿門及城門。

    未明五刻,搥二鼓爲再嚴,判通禮啓請中嚴,宗室以下文武群臣皆具甲冑,有司陳小駕儀仗。

    未明二刻,搥三鼓爲三嚴,諸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車駕動,宗室以下文武群臣侍衛如常儀。

    車駕至墠所,兵曹判書甲冑乘馬,奉引入自都墠北和門,至小次前下馬入次。

    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臣入大次之南,文東武西,中心爲頭,異位重行,俱北向。

    立定,殿下被金甲出小次,入大次卽座,繖扇儀仗如常儀。

    通贊唱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中軍將偃旗,軍士各於其陣,北向再拜。

    擧旗,騎上馬徒起訖,兵曹判書、參判停立於東廂西向,仗儀小退,以通觀路。

    侍臣依左右廂立於大次之前,東西北上,文武九品以上,文東武西,在侍臣之外十步,重行北上。

    立定,吹大角三通,中軍將各以鞞令鼓,二軍俱擊鼓。

    有司偃旗,騎下馬立徒跪,二軍諸將上護軍以上,各集於中軍大將旗鼓之下。

    左廂中軍大將,立於旗鼓之東西面,諸軍將立於旗鼓之南,北面東上,右廂中軍大將,立於旗鼓之西東面,諸軍將立於旗鼓之南,北面西上以聽誓。

    大將誓曰:「今行大閱,以敎人戰,進退左右,一如軍法。

    用命有常賞,不用命有常刑,可不勉之?」誓訖,左右軍伺候各二人振鐸,分循以警衆,諸上護軍各以誓辭,遍告其所部,遂聲皷,有司擧旗,騎上馬徒起皆行,及表擊鉦,騎徒乃止。

    又聲三鼓,有司偃旗,騎下馬徒跪,又擊,有司擧旗,騎上馬徒起,騎驟徒趨,及表乃止。

    整列位定,東西軍依五行相勝之法,互爲陣以應之。

    每變陣,各選刀楯之士五十人,挑戰於兩軍之前。

    第一第二挑戰,疊爲勇怯之狀,第三挑戰,爲敵均之勢,第四第五挑戰,爲勝敗之形。

    五陣畢,兩軍俱爲直陣。

    又擊三鼓,有司偃旗,騎下馬徒跪。

    又聲鼓擧旗,騎上馬徒起,騎從徒走左右軍,俱至中表,相擬擊而還。

    每退止一行,表如前,遂復其初。

    〈凡相擬擊,皆不得以刃相及。

    凡步士逐退,過中表二十步而止,騎士不在此例。

    〉判通禮跪啓大閱禮畢,殿下降座入小次釋金甲。

    兵曹承敎,軍士外百官皆釋甲。

    殿下還大次卽座,進茶床如常儀畢,判通禮啓請還宮,車駕還宮如儀。

     6月2日 ○癸巳,視事。

     ○以樸成陽爲慶尙道兵馬都節制使,樸光衍忠淸道兵馬都節制使,權蔓全羅道兵馬都節制使。

     ○鹹吉道都觀察使申商啓:「高山驛丞所管自高山至德山,相去五百八十二裡,施利驛丞所管自新恩至懷綏,相去六百五十裡。

    兩丞所管遙隔,難以巡察。

    自高山至靑山二十一驛爲高山道,自施利至懷綏十二驛爲懷綏道,自酒泉至居山二十一驛爲酒泉道,加置酒泉道驛丞。

    」從之。

     ○禮曹啓:「太祖大王祔廟後,設綵棚歌謠,然非古制,今恭靖大王祔廟時,宜除此禮。

    且路次儀仗,將太祖祔廟時儀仗,量宜增減。

    紅陽繖一、紅蓋二、靑蓋二、龍扇二、鳳扇二、紅門大旗一、白虎旗一、白澤旗二、玄鶴旗一、白鶴旗一、靑龍幢一、白虎幢一、朱雀幢一、玄武幢一、金粧刀一、銀粧刀一、紅繡鞍六、馬六匹、錚一、鼓一,兩部樂仍舊。

    孔雀扇四內減二,中旗十六內減四,矟旗三十內減十,金銀骨朶子各三內各減一,豹熊首朶子各六內各減二,金鐙六內減二,金銀斫子各三內各減一。

    」 從之。

     6月3日 ○甲午,視事。

     ○上問:「久雨,無乃傷禾乎?」李原曰:「不至損傷。

    」 6月4日 ○乙未,日珥。

     ○視事。

     ○摠制姜淮仲卒,賻米豆二十石,常典也。

     ○光祿少卿李茂昌卒,賻米豆一十石、紙七十卷。

    茂昌,文命之子,其妹入侍帝宮。

     6月5日 ○丙申,上王禦茅亭視事。

     ○上視事。

     ○兵曹啓:「別司饔及各色掌,同是賤口,而別司饔則遷轉受職,其餘無錄用之法,未便。

    自今仕多有才能者錄用。

    」上王從之。

     6月6日 ○丁酉,視事。

     ○禮曹啓:「新舊官交付時,坐次禮度,一從本品交坐,前銜官亦令着紗帽、角帶同坐。

    」從之。

     ○刑曹啓:「大小人員所陳告公處漏落奴婢,本曹卽牒其司,令載續案,而諸司不卽載錄,或至脫遺。

    今後令都官檢察,俱報本曹,啓聞論罪。

    」從之。

     ○慶尙道觀察使啓:「道內州郡急唱,或以官奴,或以鄕吏,或以百姓,例皆不同。

    請竝以官奴爲定。

    」上王從之。

     6月7日 ○戊戌,視事。

     ○大雨如注,水漲平地數尺,豐壤侍衛軍營,幾至漂溺。

     6月8日 ○己亥,雨土濛昧。

     6月9日 ○庚子,視事。

    上以久雨傷禾爲慮。

     ○遣宦官李村,往豐壤宮問起居。

    以大雨連日,川水漲溢,上不能朝故也。

     ○刑曹啓:「刑者人之死生係焉,不可不愼。

    中外掌刑者,於笞杖竝用較闆,獨於訊杖不用。

    前此,義禁府造樣子布中外,今因年久,不復考其同異。

    律文內獄具圖,有訊杖刑制。

    以其犯重罪,贓證明白,不服承招者,臀膇分受,故刑制重大。

    惟我本朝不問罪之輕重,凡情狀不服者,皆用訊杖,故獄具圓訊杖刑制,亦不可一從。

    然無較闆,大小不同,有違於殿下愼刑之意。

    自今義禁府及本曹常用訊杖,參酌造較闆,布中外。

    」從之。

    訊杖形制,長三尺三寸內,一尺三寸以上,圓經七分;二尺以下,方廣八分、厚二分。

     ○以宦官金龍奇養不潔火者安善爲子,入仕禁中,命歸其家,未幾召之。

     ○吏曹啓:「京官與外官換差者及外官自相換者,相往還受解由,其弊不小。

    今後京官與外官相換,則京官眼同同任官,反庫磨勘,成置解由文契赴任,外官交代者,亦受解由上京。

    前官解由,傳報所掌官,若有錯誤者,幷錄以報。

    外官自相換者,若一二日程途,則相往交割,若程途遙隔,則秩高者具其辭緣,傳報觀察使,差隣官守令,眼同反庫磨勘,解由文契成置,卽赴任所,依例交割。

    交代者受解由到任,前官解由,傳報觀察使,如有錯誤,幷錄以報。

    」從之。

     ○刑曹啓:「商賈之徒,出入倭館,汎濫貿易,故立防禁之法,收奪所持之物,依律治罪。

    然罪至笞五十,而又從願徵贖,由是重利慢法,以至通同外人。

    今後潛行貿易者,依《大明律》紬絹絲緜,私出外境貨賣者,杖一百,物貨船車竝沒官,其通同情迹著見者,依盤詰姦細條痛懲。

    」從之。

     ○黃海道觀察使啓:「今奉旨,令道內諸鎭造防牌,然圓防牌,不過驚駭騎兵而已。

    倭賊本不用騎,請參造立防牌,隨機應用。

    」從之。

     6月10日 ○辛醜,上王禦茅亭視事,上視事。

     ○日本國九州摠管源義俊緻書于禮曹判書,獻硫黃一千五百斤、銅九百九十斤、蘇木一千斤、明磐十斤、沈香三斤十四兩、芭豆十七斤八兩、川芎十九斤九兩、胡椒十九斤九兩,弔元敬王太後之喪,且請還對馬島被留倭人。

     ○禮曹啓:「先王先後神主櫃體制,底蓋皆方,故納神主安龕室時,或前後倒錯。

    請於底蓋前面,朱書前字。

    」從之。

     ○戶曹啓:「繕工監炭將盡,願令州郡預納明年貢炭。

    」上曰:「今方盛農之時,不可役民作炭,姑省其弊,以待秋成。

    」乃命條錄用炭之數,親以朱書,減內用炭數十石。

    仍令承政院計一年所用炭炬燒木之數,可減者減之,凡所減,每一月炭百餘石,一年燒木數十萬斤,炬數千柄。

     ○禮曹啓:「曆象授時,乃國家之重任,今書雲觀諸述者,或以閑散官差定,未便。

    今後述者,不拘取才,皆授官職。

    」從之。

     ○宦者吉貴生、宋貴等知安善不潔而不啓,令刑曹鞫之。

     ○命禮曹餉漕轉押領差使員、萬戶等,仍命以爲恒式。

     ○兵曹啓:「濟州牧場馬,日就矮小。

    原究其由,州人及商賈之徒,於往來之際,輒將體小馬放于牧場,緣此孶息之馬,竝皆矮小。

    請令過涉時,所在守令嚴加覈察,若有違者,竝罪守令。

    」從之。

     6月11日 ○壬寅,視事。

     6月12日 ○癸卯,大雨,京城川渠汎溢,下流淤塞,漂沒人家七十五,哭聲相聞,或有登屋攀樹以免者,溺死者頗多。

    上軫慮,命戶曹賻死者父母妻子。

     ○以邊處厚判定州牧事。

     6月14日 ○乙巳,親傳宗廟及諸陵香祝。

     ○遣宦者李村于豐壤宮,問起居。

     ○禮曹啓:「高麗《古今詳定禮》雲:『凡霖雨不已,禜京城諸門,門別三日。

    每日一禜不止,乃祈山川、嶽鎭、海瀆,三日不止,祈社稷、宗廟。

    若州縣禜城門,祈界內山川。

    』今霖雨淹久,損傷禾穀。

    國門及州郡霖雨過多處,請設禜祭。

    」從之。

     6月15日 ○丙午,上欲朝豐壤宮,出興仁門外,以雨甚水漲乃還。

     6月16日 ○丁未,視事。

     ○禜于四門。

     ○上朝豐壤宮。

    時,水潦猶盛,舟渡松溪,由山谷逕路至離宮。

     ○戶曹以事務煩劇,而皂隷每番隻十五名,請依前例,有餞穀諸司,日守奴各一名役使何如?命皀隷每番各加五名。

     ○工曹啓:「都城內行廊,或因雨漏,或柱根埋地濕朽,將至傾頹。

    請令漢城府考察修補。

    」從之。

     ○宣旨:「累日大雨,必有水災,速撤水門箭防,以通水道。

    徼巡官及兵曹,終夜巡視,毋令緻人於死。

    」 6月17日 ○戊申,再禜。

     ○上王與上同禦茅亭視事。

    亭甚窄,惟趙涓、趙末生、尹淮、金益精、韓惠侍坐。

    設小酌。

     ○禮曹啓:「本國僧信然、信休、洪適、惠禪、信淡、洪惠、信雲、海丕、適休等九人,逃入遼東,請奏還。

    」從之。

     ○芳幹女誠惠翁主、信惠翁主等申訴:「曾命洪州給月料,父及兄孟宗、未適人女弟等鹹賴此存活。

    自四月父歿以後,不給其料,非惟父殯朝夕屢至空匱,兄弟姊妹口糧不繼。

    」命依舊支給。

     6月18日 ○己酉,上在豐壤宮。

     ○以久雨,減宮中用度。

    敎曰:「近者久雨傷禾,天災可畏,民生可哀。

    其令京畿及外方各道,停進上物膳,祭享及饋餉他國使臣外,禁中外用酒。

    」 ○義禁府啓:「逃僧適休堂兄尙剛、師僧處愚、弟子信行、信琦、妹壻李克皆不知適休逃歸之狀,請放之。

    」從之。

     6月19日 ○庚戌,上還自豐壤。

     ○命戶曹曰:「霖雨太甚,米價湧貴,民生可慮。

    其以軍資陳米一萬石,買楮貨于民間,貧乏人爲先給之。

    」 ○右代言柳穎遭母喪,遣宦者弔之,賜賻紙百卷、燭十柄。

     6月20日 ○辛亥,視事。

     ○宣旨:「自今兵曹、司僕寺、忠扈衛等諸司,凡幹兵事馬政外,悉令分兵曹,啓主上殿施行。

    」 ○禮曹啓:「祈晴時,依祈雨例,設嶽鎭、海瀆位於北郊,望祈。

    」從之。

     ○禮曹啓:「元敬王太後初期稱大祥齋,再期稱忌晨。

    」從之。

     ○刑曹啓吉貴生、宋貴等罪,命各杖八十,沒爲居鄕官奴。

     ○以判承文院事曺崇德爲奏聞使,請還逃僧。

     ○禮曹啓恭靖大王祥祭、禫祭攝行及親行儀。

    其攝行祥祭儀曰: 再期前一日,執禮設初獻官位於東階東南,西向,設亞獻官終獻官、之位於初獻官之後稍南,西向北上,執事者位於其後,異位重行,俱西向北上,設監察位於殿庭之南近東,西向;書吏陪其後,設執禮位於東階西南,西向,謁者、贊者、贊引在南小退,俱西向北上。

    其日未行事前,典祀官率其屬,奠祝闆於靈座之右,〈有坫〉陳幣篚於尊所,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之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所於戶外之左,〈玄酒在西〉皆加勺羃,北向西上,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爵。

    〉設諸執事盥洗於獻官洗東南,北向。

    時至,典祀官帥其屬,入實饌具畢,諸享官皆就殿門外。

    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先就殿庭拜位,重行北向,西上四拜,各就位,贊引引監察及典祀官、大祝、齋郞,入就殿庭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凡執禮有辭,贊者皆傳喝。

    〉監察以下皆四拜。

    贊引引監察就位,贊引引諸執事,詣盥洗位盥洗訖,各就位,大祝開匱奉出神主,設於座。

    〈先出大王神主,覆以白苧巾,次出王後神主,覆以靑苧巾,以西爲上。

    凡出主,大王先出,入則王後先入。

    〉執事者詣爵洗位,洗瓚拭瓚,洗爵拭爵,置於篚,奉詣尊所,置於坫上。

    謁者引初獻官,贊引引亞獻官、終獻官入就位。

    執禮曰四拜哭,初獻官以下四拜哭。

    〈先拜者不拜〉謁者進初獻官之左,請行禮,謁者引初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盥手帨手訖,引初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鬱鬯,執事者以瓚受酒。

    謁者引初獻官,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一人奉香合,一人奉香爐,謁者贊三上香,執事者奠爐于案。

    執事者以瓚授初獻官,初獻官執瓚灌地訖,以瓚授執事者。

    大祝以幣篚授初獻官,初獻官執幣獻幣,以幣授大祝,奠于靈座前。

    〈凡奉香授瓚、授幣,皆在獻官之右,奠爐授瓚奠幣,皆在獻官之左。

    授爵奠幣準此。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哭,引初獻官,降自東階復位。

    小頃,謁者引初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爵受酒,謁者引初獻官,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官,初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大王靈座前。

    執事者以副爵授初獻官,初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位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北向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謁者贊俛伏興,再拜哭,引降復位。

    謁者引亞獻官,詣盥洗位,盥手帨手訖,引亞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爵授酒,謁者引亞獻官,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爵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大王靈座前。

    執事者以副爵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位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哭,引降復位。

    謁者引終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執禮曰四拜哭,在位者皆四拜哭。

    謁者進初獻官之左,白禮畢。

    謁者、贊引各引初獻官以下以次出,贊引引監察及典祀官諸執事,俱復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監察以下皆四拜,贊引以次引出。

    大祝納神主如儀,執禮率謁者、贊者、贊引就拜位,四拜而出。

    典祀官帥其屬,徹禮饌,祝幣瘞於坎。

    初獻官正一品,亞獻官,正二品,終獻官從二品,典祀官則判奉常寺事有故則尹,執禮四品,大祝文官參外,祝史二、齋郞二、謁者一、贊者一、贊引一竝參外。

     ○攝行禫祭儀曰: 〈第二十七月十日行〉前期一日,執禮設初獻官位於東階東南,西向,設亞獻官、終獻官位於初獻官之後稍南,西向北上,執事者位於其後,異位重行,俱西向北上,設監察位於殿庭之南近東,西向,書吏陪其後,設執禮位於東階西南,西向,謁者、贊者、贊引在南小退,俱西向北上。

    其日未行事前,典祀官帥其屬,奠祝版於靈座之右,〈有坫〉陳幣篚於尊所,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所於戶外之左,〈玄酒在西〉皆加勺冪,北向西上;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勺洗之篚則又實以爵〉設諸執事盥洗於獻官洗東南,北向。

    時至,典祀官帥其屬,入實饌具畢,諸享官皆就殿門外。

    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先就殿庭拜位,重行北向,西上四拜,各就位,贊引引監察及典祀官、大祝、齋郞入就殿庭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凡執禮有辭,贊者皆傳喝。

    〉監察以下四拜。

    贊引引監察就位,贊引引諸執事,詣盥洗位,盥帨訖,各就位。

    大祝開匱,奉出神主,設於座,〈先出大王神主,覆以白苧巾,次出王後神主,覆以靑苧巾,以西爲上。

    凡出主,大王先出,入則王後先入。

    〉執事者詣爵洗位,洗瓚拭瓚,洗爵拭爵,置於篚,奉詣尊所,置於坫上。

    謁者引初獻官,贊引引亞獻官、終獻官入就位。

    執禮曰四拜哭,初獻官以下皆四拜哭。

    〈先拜者不拜〉謁者進初獻官之左,請行禮。

    謁者引初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盥手帨手訖,引初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冪酌鬱鬯,執事者以瓚受酒,謁者引初獻官,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一人奉香合,一人奉香爐,謁者贊三上香,執事者奠爐于案。

    執事者以瓚授初獻官,初獻官執瓚灌地訖,以瓚授執事者,大祝以幣篚授初獻官,初獻官執幣獻幣,以幣授大祝,奠于靈座前。

    〈凡奉香授瓚授幣,皆在獻官之右,奠爐受瓚奠幣,皆在獻官之左,授爵奠爵準此。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引初獻官,降自東階復位。

    小頃,謁者引初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冪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爵受酒,謁者引初獻官,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爵授獻官,初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大王靈座前。

    執事者以副爵授初獻官,初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位前,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北向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謁者贊俛,伏興再拜,引降復位。

    謁者引亞獻官,詣盥洗位盥手帨手訖,引亞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四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爵受酒,謁者引亞獻官,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爵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大王靈座前。

    執事者以副爵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位前,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引降復位。

    謁者引終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執禮曰四拜哭,在位者皆四拜哭。

    謁者進初獻官之左,白禮畢,謁者、贊引各引初獻官以下以次出。

    贊引引監察及典祀官、諸執事,俱復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監察以下皆四拜。

    贊引以次引出,大祝納神主如儀。

    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就拜位四拜而出,典祀官帥其屬,徹禮饌,祝幣瘞於坎。

    初獻官以下諸執事官品,與祥祭同。

     ○親享祥祭儀曰: 再期前一日,忠扈衛設幄次於魂殿前近東,隨地之宜。

    通禮門設殿下版位於東階東南,西向,設亞獻官、終獻官位於殿下版位之後近南,西向北上,執事者位於其後,異位重行,俱西向北上。

    設執禮位於東階西南,西向,謁者、贊者、贊引在南小退,俱西向北上,〈若內庭窄狹,則設贊者位於外庭東階西南,西向。

    〉設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位於外庭,文東武西,中心爲頭,異位重行,俱北向,設監察位二於東西班後北向,書吏各陪其後。

    其日未行事前,典祀官帥其屬,奠祝版於靈座之右,〈有坫〉陳幣篚於尊所,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所於戶外之左,〈玄酒在西〉皆加勺冪,北向西上,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爵〉亞終獻洗又於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篚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爵〉設諸執事盥洗於亞終獻洗東南,北向。

    時至,典祀官帥其屬,入實饌具畢,諸享官及陪祭群官皆就殿門外。

    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先就殿庭拜位,重行北向,西上四拜訖,各就位,贊引引典祀官、大祝、齋郞,入就殿庭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凡執禮有辭,贊者皆傳喝。

    〉典祀官以下四拜。

    贊引引諸執事,詣盥洗位盥帨訖,各就位,判通禮導殿下,詣幄次卽座,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入就位,謁者引亞獻官、終獻官入就位。

    大祝開匱,奉出神主設於座。

    〈先出大王神主,覆以白苧巾,次出王後神主,覆以靑苧巾,以西爲上。

    凡出主,大王先出,入則王後先入。

    〉執事者詣爵洗位,洗瓚拭瓚,洗爵拭爵,置於篚,奉詣尊所,置於坫上。

    禮曹判書進當幄前,俛伏跪,啓請行禮訖,俛伏興。

    判通禮導殿下,出幄詣版位西向立,判通禮啓請四拜哭,殿下四拜哭盡哀。

    執禮曰四拜哭,在位者皆四拜哭盡哀。

    〈先拜者不拜。

    〉判通禮導殿下,詣盥洗位北向立,內侍跪,取匜興沃水,又內侍跪,取盤承水,殿下盥手。

    內侍跪,取巾於篚以進,殿下帨手訖,內侍受巾奠於篚。

    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近侍、內侍從升〉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冪酌鬱鬯,近侍以瓚受酒,判通禮導殿下,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一人奉香合,一人奉香爐跪進,判通禮啓請三上香,近侍奠爐于案。

    近侍以瓚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瓚灌地訖,以瓚授近侍,近侍受以授大祝。

    近侍以幣篚跪進,判通禮啓請執幣獻幣,以幣授近侍,奠于靈座前。

    〈凡進香、進瓚、進幣皆在東西向,奠爐、受瓚、奠幣皆在西東向。

    進爵奠爵準此。

    〉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再拜哭,導殿下降自東階復位。

    小頃,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近侍二人以爵受酒,判通禮導殿下,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以爵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爵獻爵,以爵授近侍,奠于大王靈座前。

    近侍以副爵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爵獻爵,以爵授近侍,奠于王後神位前。

    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北向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再拜哭,導殿下降復位。

    謁者引亞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盥手帨手訖,謁者引亞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冪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爵受酒,謁者引亞獻官,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爵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大王靈座前。

    執事者以副爵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位前,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哭,引降復位。

    謁者引終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判通禮啓請四拜哭,殿下四拜哭盡哀。

    執禮曰四拜哭,在位者皆四拜哭盡哀。

    禮曹判書跪啓禮畢,啓訖俛伏興。

    判通禮導殿下還幄次,謁者引亞獻官、終獻官出,通禮門分引陪祭群官以次出。

    贊引引典祀官以下諸執事,俱復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典祀官以下諸執事皆四拜,贊引以次引出。

    大祝納神主如儀,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就拜位四拜而出,典祀官帥其屬,徹禮饌,祝幣瘞於坎。

    群官移班近東,班首進名奉慰。

    亞獻官以下諸執事官品,與練祭同。

     ○親享禫祭儀曰: 〈第二十七月十日行〉前期一日,忠扈衛設幄次於魂殿前近東,隨地之宜。

    通禮門設殿下版位於東階東南,西向,設亞獻官、終獻官位於殿下版位之後近南,西向北上,執事者位於其後,異位重行,俱西向北上,設執禮位於東階西南,西向,謁者、贊者、贊引在南小退,俱西向北上,〈若內庭窄狹,則設贊者位於外庭東階西南,西向。

    〉設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位於外庭,文東武西,中心爲頭,異位重行,俱北向,設監察位二於東西班後,書吏各陪其後。

    其日未行事前,典祀官帥其屬,奠祝版於靈座之右,〈有坫〉陳幣篚於尊所,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

    設尊所於戶外之左,〈玄酒在西〉皆加勺羃,北向西上,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爵〉亞獻、終獻洗又於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爵〉設諸執事盥洗於亞終獻洗東南北向。

    時至,典祀官帥其屬,入實饌具畢,諸享官及陪祭群官皆就殿門外。

    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先就殿庭拜位,重行北向,西上四拜,各就位,贊引引典祀官、大祝、齋郞,入就殿庭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凡執禮有辭,贊者皆傳喝。

    〉典祀官以下四拜。

    贊引引諸執事,詣盥洗位盥帨訖,各就位,判通禮導殿下,詣幄次卽座,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入就位。

    謁者引亞獻官、終獻官入就位。

    大祝開匱,奉出神主,設於座。

    〈先出大王神主,覆以白苧巾,次出王後神主,覆以靑苧巾,以西爲上。

    凡出主,大王先出,入則王後先入。

    〉執事者詣爵洗位,洗瓚拭瓚,洗爵拭爵,置於篚,奉詣尊所,置於坫上。

    禮曹判書進當幄次前俛伏興,啓請行禮,啓訖,俛伏興。

    判通禮導殿下,出幄詣版位西向立,判通禮啓請四拜哭,殿下四拜哭盡哀。

    執禮曰四拜哭,在位者皆四拜哭盡哀。

    〈先拜者不拜〉判通禮導殿下,詣盥洗位北向立,內侍跪,取匜興沃水,又內侍跪,取盤承水。

    殿下盥手帨手訖,內侍受巾奠於篚。

    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近侍、內侍從升〉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冪酌鬱鬯,近侍以瓚受酒,判通禮導殿下,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一人奉香合,一人奉香爐跪進。

    判通禮啓請三上香,近侍奠爐于案。

    近侍以瓚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瓚灌地訖,以瓚授近侍,近侍受以授大祝。

    近侍以幣篚跪進,判通禮啓請執幣獻幣,以幣授近侍,奠于靈座前。

    〈凡進香、進瓚、進幣皆在東西向,奠爐、受瓚、奠幣皆在西東向。

    進爵、奠爵準此。

    〉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再拜,導殿下降自東階復位。

    小頃,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冪酌酒,近侍二人以爵受酒。

    判通禮導殿下,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以爵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爵獻爵,以爵授近侍,奠于大王靈座前。

    近侍以副爵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爵獻爵,以爵授近侍,奠于王後神位前。

    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北向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再拜,導殿下降復位。

    謁者引亞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盥手帨手訖,謁者引亞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爵受酒,謁者引亞獻官,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爵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大王靈座前。

    執事者以副爵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位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引降復位。

    謁者引終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判通禮啓請四拜哭,殿下四拜哭盡哀。

    執禮曰四拜哭,在位者皆四拜哭盡哀。

    禮曹判書跪啓禮畢,啓訖,俛伏興。

    判通禮導殿下還幄次,謁者引亞獻官、終獻官出,通禮門分引陪祭群官以次出。

    贊引引典祀官以下諸執事,俱復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典祀官以下諸執事皆四拜,贊引以次引出。

    大祝納神主如儀,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就拜位,四拜而出,典祀官帥其屬,徹禮饌,祝幣瘞於坎。

    群官移班近東,班首進名奉慰。

    亞獻官以下諸執事官品,與祥祭同。

     ○禮曹啓元敬王太後祥祭、禫祭儀。

    其祥祭儀曰: 前期,尙衣院陳禫服〈黲布衣、烏紗帽、黑角帶。

    黲,韻會,淺靑黑色。

    〉于齋殿。

    通禮門設殿下版位於東階東南,西向,設亞獻官、終獻官位於殿下版位之後近南,西向北上,執事者位於其後,異位重行,俱西向北上,設執禮位於東階西南,西向,謁者、贊者、贊引在南小退,俱西向北上;〈若內庭窄狹,則設贊者位於外庭東階西南,西向。

    〉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位於外庭,文東武西,中心爲頭,異位重行,俱北向,設監察位二於東西班後,北向,書吏各陪其後。

    典祀官率其屬,奠祝版於靈座之右,〈有坫〉陳幣篚於尊所,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所於戶外之左,〈玄酒在西〉皆加勺羃,北向西上,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爵〉亞終獻洗又於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罍在洗東加勺,篚在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爵〉設諸執事盥洗於亞終獻洗東南,北向。

    時至,典祀官帥其屬,入實饌具畢,諸享官及陪祭群官皆就殿門外。

    判通禮導殿下,詣齋殿卽座,執禮、大祝、謁者、贊者、贊引入就殿庭拜位,重行北向,西上再拜,各就位。

    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入就位,謁者引亞獻官、終獻官入就位。

    大祝開匱,奉出神主,設於座,覆以靑苧巾。

    禮曹判書進當齋殿前,俛伏興跪,啓請入哭,啓訖,俛伏興。

    判通禮導殿下,出齋殿,詣版位,西向立,判通禮啓請再拜哭,殿下再拜哭盡哀。

    執禮曰再拜哭,〈凡執禮有辭,贊者皆傳喝。

    〉在位者皆再拜哭盡哀。

    判通禮導殿下還齋殿,謁者引亞獻官、終獻官出,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以次出。

    禮曹判書進當齋殿前,俛伏跪,啓請服禫服,啓訖俛伏興。

    殿下服禫服,宗室以下文武群官,皆服禫服。

    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先就殿庭拜位,重行北向,西上四拜,各就位。

    贊引引典祀官、大祝、齋郞,入就殿庭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典祀官以下皆四拜。

    贊引引諸執事,詣盥洗位,盥帨訖,各就位,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入就位,謁者引亞獻官、終獻官入就位。

    執事者詣爵洗位,洗瓚拭瓚,洗爵拭爵,置於篚,奉詣尊所,置於坫上。

    禮曹判書進當齋殿前俛伏跪,啓請行禮,啓訖,俛伏興。

    判通禮導殿下,出齋殿,詣版位西向立,判通禮啓請四拜哭,殿下四拜哭盡哀。

    執禮曰四拜哭,在位者皆四拜哭盡哀。

    〈先拜者不拜〉判通禮導殿下,詣盥洗位,北向立,內侍跪,取匜興沃水,又內侍跪,取盤承水,殿下盥手。

    內侍跪,取巾於篚以進,殿下帨手訖,內侍受巾,奠於篚。

    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近侍內侍從升〉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鬱鬯,近侍、以瓚受酒,判通禮導殿下,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一人奉香爐,一人奉香合跪進,判通禮啓請三上香,近侍奠爐于案。

    近侍以瓚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瓚灌地訖,以瓚授近侍,近侍受以授大祝。

    近侍以幣篚跪進,判通禮啓請執幣獻幣,以幣授近侍,奠于靈座前。

    〈凡進香進瓚皆在東西向,奠爐受瓚奠幣,皆在西東向。

    進爵奠爵準此。

    〉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再拜哭,導殿下降自東階復位。

    小頃,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近侍以爵受酒。

    判通禮導殿下,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以爵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爵獻爵,以爵授近侍,奠于靈座前。

    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北向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再拜,導殿下降復位。

    謁者引亞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盥手帨手訖,謁者引亞獻官,升自東位,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冪酌酒,執事者以爵受酒。

    謁者引亞獻官,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爵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哭,引降復位。

    謁者引終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判通禮啓請四拜哭,殿下四拜哭盡哀。

    執禮曰四拜哭,在位者皆四拜哭盡哀。

    禮曹判書跪啓禮畢,俛伏興。

    啓訖,判通禮導殿下還齋殿,謁者引亞獻官、終獻官出,通禮門分引陪祭群官以次出。

    贊引引典祀官以下諸執事,俱復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典祀官以下諸執事皆四拜,贊引以次引出。

    大祝納神主如儀,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就拜位,四拜而出,典祀官帥其屬,徹禮饌,祝幣瘞於坎。

    群官移班近東,班首進名奉慰。

     ○禫祭儀曰: 〈第十五月先近日擇之〉前期,通禮門設殿下版位於東階東南,西向,設亞獻官、終獻官位於殿下版位之後近南,西向北上,執事者位於其後,異位重行,俱西向北上,設執禮位於東階西南,西向,謁者、贊者、贊引在南小退,俱西向北上,〈若內庭窄狹,則設贊者位於外庭東階西南,西向。

    〉設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位於外庭,文東武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