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禮二
關燈
小
中
大
輦,侍衛如常。
至思政殿閤外,司則跪贊請降輦,嬪降輦,司閨引嬪入閤,〈仗衛停於閤外。
〉侍衛如常。
至內殿閤外西廂東向立,判內侍俯伏跪,啓請中嚴,尙儀俯伏跪,啓請王妃中嚴,司贊司賓典贊,俱就位。
尙食備酒金盞及饌卓以俟,判內侍俯伏跪啓外辦,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出陞座,爐煙升,侍衛如常儀。
俯伏跪啓外辦,王妃具翟衣加首飾,尙宮導引以出,王妃陞座,侍衛如常儀。
司賓引嬪入就東階下位,〈司則司閨從入,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
〉司饌一人奉棗栗盤,一人奉腶脩盤,前行立於嬪之右,西向北上,司贊曰:「四拜。
」典贊唱四拜,〈凡典贊贊唱,皆承司贊之辭。
〉嬪四拜。
司賓引嬪,升自東階,進禦座前東向立,司饌以棗栗盤跪授嬪,嬪奉棗栗盤,跪置於案,〈尙食臨時設案。
〉殿下撫之,尙食進徹以東,司賓引嬪降復位。
典贊唱四拜,嬪四拜。
司賓引嬪就西階下位,司饌奉腶脩盤立於嬪之左東向,典贊唱四拜,嬪四拜。
司賓引嬪,升自西階,進王妃座前西向立,司饌以腶脩盤跪授嬪,嬪奉腶脩盤跪置於案,〈尙食臨時設案。
〉王妃撫之,尙食進徹以西,司賓引嬪降復位,典贊唱四拜,嬪四拜。
司設設嬪席於王妃座之東北,南向。
司賓引嬪,升自西階,就席西南向立,尙食取盞酌酒,進詣嬪席前北向立,嬪四拜,升席南向跪,尙食以盞立授嬪,嬪受盞,尙食薦饌卓於席前,嬪祭酒興,降席西南向跪,啐酒以盞授尙食,尙食跪受虛盞退,嬪俯伏興,尙食徹饌卓。
司賓引嬪,降自西階出。
尙儀進當禦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退。
殿下降座還內,王妃降座還內,嬪還宮如來儀。
殿下會百官 ◎殿下會百官 其禮如正至會儀,唯樂備而不作。
上壽詞雲:「具官臣某等,王世子嘉聘成禮,克崇景福,臣等不勝慶抃,謹上千千歲壽。
」 王子昏禮 ⊙王子昏禮 納采 ◎納采 主人〈以宗親中尊長者爲之。
〉具書,〈具銜姓名,時維孟春,仲春季春則隨時而改,夏秋冬亦同。
台候,二品以上稱台候,三品稱重候,四品至六品通稱雅候,七品以下稱裁候。
多福,某大君,諸君則稱某君,後倣此。
年已長成,未有伉儷,謹行納采之禮,伏惟照鑑,不宣。
年月日。
〉夙興遣使者,〈以宗親中三品以下者爲之。
〉盛服〈有職者紗帽品帶,前銜亦許紗帽品帶,下倣此。
〉如夫人家,主人亦盛服出迎〈凡賓主行禮,皆贊者相導之。
〉使者,升正廳。
使者緻辭曰:「某官貺室某大君某官,〈主昏者。
〉率由先典,使某也請納采。
」從者以書進,使者以書授主人,主人對曰:「某之子若妹姪孫蠢愚,又不能敎。
〈若許家者於主人爲姑姊,則不雲蠢愚又不能敎。
〉某官命之,某不敢辭。
」乃受書,北向再拜,使者避不答拜。
使者請退俟命出就次,主人遂告于祠堂,〈前一日,灑掃齊宿。
其日,執事者每龕設果一盤及盞二,香案於堂中,置茅莎於其前,設酒尊卓於戶外之左,置盞於其上。
設盥洗於東階下,執事者盥洗在東。
主人以下盛服,時至,主人入立於東階下北向,執事者在其後,重行西上。
執事者盥帨,升自東階,各就位。
主人盥帨,升自東階,啓櫝奉神主跪,各置櫝前,俯伏興詣香案前跪,三上香。
執事者取盞斟酒以進,主人執盞于茅上,以盞授執事者,俯伏興俱降復位。
主人以下,皆四拜。
執事者先升,主人升獻酒如常儀,退于香案之前跪,祝持版進主人之左跪讀畢,主人俯伏興,俱降復位。
主人以下皆四拜,納主而退。
其祝版雲:「維年歲月朔日,孝曾孫,告二代則稱孝孫,告考妣則稱孝子。
某官某敢昭告于某親某官府君某親某封某氏,伏以某之第幾女若某親某之第幾女,年漸長成,已許嫁某大君,今日納采,不勝感愴,謹以酒果,用伸虔告謹告。
」其祝共爲一版,自稱以其最尊者爲主。
〉出迎使者,升正廳,授以復書,〈具銜姓名,奉書,得審納采之禮。
某之女若某親某之女蠢愚,又不能敎。
若許嫁者於主人爲姑姊則雲年漸長成。
今承尊命,不敢辭,伏惟照鑑,不宣。
年月日。
〉交拜如常日賓客之禮,乃以酒饌〈饌品不過三果。
〉禮使者,使者復命。
納幣 ◎納幣〈幣用綃,玄三纁二,諸君用紬或布。
〉主人夙興,遣使如夫人家,主人出迎使者,升正廳。
使者緻辭曰:「某官貺室某大君某官,率由先典,使某也請納幣。
」從者以幣進,使者以幣授主人,主人對曰:「某官順先典,貺某重禮,某敢不承命!」乃受幣再拜,使者避之。
其禮賓及使者復命,竝同納采之儀。
親迎 ◎親迎 前期一日,夫人家使人張陳大君之室。
〈衾褥用綿紬木綿,其屛席帳幔等物,大君家備陳。
〉其日,夫人家設次于外。
初昏,大君盛服〈公服,其衣服用綿紬木綿。
〉出,主人使其屬送之,大君乘馬,以炬前導,〈炬十四柄,諸君十柄。
〉備儀物〈交床鞍籠之類。
〉以行,宗親及議政府六曹二品以上官從之,至夫人家大門外下馬,入俟于次。
主人告于祠堂,如納采儀〈祝版前同,但雲:「某之第幾女若某親某之第幾女,將以今日歸于某大君,不勝感愴,謹以。
」後同。
〉訖,以卓設酒尊盞於堂上。
夫人盛服,〈衣服用綿紬木綿。
〉姆相之以出。
父坐於堂之東方西向,母坐於西方東向。
設夫人席於母之東北南向,夫人立於席西南向。
執事者取盞斟酒,詣夫人席前北向立,夫人四拜,升席南向跪,受盞祭酒興,就席末跪,啐酒授執事者,又四拜。
主人出迎大君于門外,揖讓以入。
大君執雁〈生雁,左首,以色紬交絡之。
〉以從,至于堂。
主人升自東階西向立,大君升自西階北向跪,置雁於地,主人侍者受之。
大君俯伏興再拜,主人不答拜。
大君降自西階,主人不降。
姆導夫人出於母左,父進命之曰:「敬之戒之,夙夜無違命。
」母至西階上,爲之整冠斂帔,命之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
」諸母姑嫂姊送之于中門之內,爲之整裙衫,申以父母之命曰:「謹聽爾父母之言,夙夜無愆。
」姆奉夫人出,大君遂出中門,夫人從之。
大君擧轎簾以俟,姆辭曰:「未敎,不足與爲禮。
」乃乘轎,以炬前導,〈炬十四柄,諸君夫人十柄。
〉大君乘馬先行,夫人次之,主人使其屬送之。
同牢 ◎同牢 其日,大君家於室內,設席兩位,東西相向;〈大君席在東,夫人席在西。
〉各設拜席於座之南;酒卓於室內稍南,置兩盞卺〈音謹,以小匏一,判而兩。
〉於其上。
大君至其家,俟夫人至,導以入,大君揖夫人就席,夫人再拜,大君答拜。
大君揖夫人就坐,從者設饌卓〈饌品不過七果。
〉斟酒,大君及夫人祭酒擧飮擧肴,又斟酒,大君及夫人擧飮擧肴,又取卺斟酒,大君及夫人擧飮擧肴,徹饌卓置室外。
大君出就他室,姆與夫人留室中,大君復入脫服,夫人從者受之。
夫人脫服,大君從者受之。
燭出。
大君從者餕夫人之餘,夫人從者餕大君之餘。
夫人朝見 ◎夫人朝見 明日,夫人夙興,盛飾以出乘轎,侍從如常。
詣闕降轎,司賓引夫人立於閤外西廂,東向。
內侍入啓,殿下陞座,侍衛如常儀。
司賓引夫人入,立於庭北向,司贊奉棗栗盤,前行立於夫人之右,夫人四拜,司贊以棗栗盤授夫人,司賓引夫人升自西階,進座前北向跪,置於案,〈尙食臨時設案。
〉殿下撫之,尙食進徹以東。
司賓引夫人降復位,又四拜,司賓引夫人出,遂詣中宮閤外西廂,東向立。
尙儀入啓,尙食備酒金盞及饌卓〈饌品三果。
〉以俟,王妃陞座,侍衛如常儀。
司賓引夫人入,立於庭北向,司贊奉腶脩盤,前行立於夫人之右,夫人四拜,司贊以腶脩盤授夫人,司賓引夫人升自西階,進王妃座前北向跪,置於案,〈尙食臨時設案。
〉王妃撫之,尙食進徹以東,司賓引夫人降復位,又四拜。
司設設夫人席於王妃座之東北,南向。
司賓引夫人升自西階,就席西南向立,尙食取盞酌酒,進詣夫人席前北向立,夫人四拜,升席南向跪受盞,尙食設饌卓於席前,夫人祭酒興,降席西南向跪,啐酒以盞授尙食,夫人俯伏興四拜,尙食徹饌卓。
司賓引夫人降自西階出閤,乘轎還家。
大君見夫人之父母 ◎大君見夫人之父母 四日,大君往見夫人之父母,夫人之父,迎送揖讓如客禮,大君拜則跪而扶之。
夫人之母,閤門左扉,立于門內,大君再拜于門外,次見夫人諸尊長如上儀,竝禮之如常。
〈饌品不過五果。
〉 王女下嫁儀 ⊙王女下嫁儀 納采 ◎納采 主人具書,〈具銜姓名,時維孟春,仲春季春則隨時而改,夏秋冬亦同。
台候多福,朝恩貺室于某之子某若某親某之子某,謹行納采之禮,伏惟照鑑,不宣。
年月日。
〉夙興告于祠堂,〈前一日,灑掃齊宿。
其日,執事者每龕設果一盤及盞二。
香案於堂中,置茅莎於其前,設酒尊卓於戶外之左,置盞於其上。
設盥洗於東階下,執事者盥洗在東。
主人以下盛服,有職者紗帽品帶,無職者笠子絛兒,後倣此。
時至,主人入立於東階下北向,執事者在其後,重行西上。
執事者盥帨,升自東階,各就位。
主人盥帨,升自東階,啓櫝奉神主跪,各置櫝前,俯伏興詣香案前跪,三上香。
執事者取盞斟酒以進,主人執盞于茅上,以盞授執事者,俯伏興俱降復位,主人以下皆四拜,執事者先升,主人升獻酒如常儀,退于香案之前跪,祝持版進主人之左跪讀畢,主人俯伏興,俱降復位。
主人以下皆四拜,納主而退。
其祝版雲:「維年歲月朔日,孝曾孫,告二代則稱孝孫,告考妣則稱孝子。
某官某敢昭告于某親某官府君某親某封某氏。
伏以某之子某若某親某之子某,年已長成,未有伉儷。
朝恩貺室,今日納采,不勝感愴,謹以酒果,用申虔告謹告。
」其祝共爲一版,自稱以其最尊者爲主。
〉乃使子弟爲使者,盛服如公主家,〈翁主則雲翁主家,下倣此。
〉主人〈以宗親中尊長者爲之。
〉亦盛服出迎〈凡賓主行禮,皆贊者相導之。
〉使者,升正廳。
使者緻辭曰:「朝恩貺室于某官之子,某官有先人之禮,使某也請納采。
」從者以書進,使者以書授主人,主人對曰:「某敢不敬從!」乃受書北向再拜,使者避不答拜。
復進請命,主人授以復書,〈具銜姓名,奉書,得審納采之禮。
某公主年漸長成,今承尊命,敢不敬從!伏惟照鑑,不宣。
年月日。
〉交拜如常日賓客之禮,乃以酒饌〈饌品不過三果。
〉禮使者,使者復命。
納幣 ◎納幣〈幣用紬或布,玄三纁二。
〉主人夙興遣使,如公主家,主人出迎使者,升正廳。
使者緻辭曰:「朝恩貺室于某官之子,某官有先人之禮,使某也請納幣。
」從者以幣進,使者以幣授主人,主人對曰:「某官順先典,貺某重禮,某敢不承命!」乃受幣再拜,使者避之。
其禮賓及使者復命,竝同納采之儀。
親迎 ◎親迎 前期一日,公主家使人張陳其壻之室。
〈衾褥用綿紬木綿,其屛席帳幔等物,壻家備陳。
〉其日,公主家設次于外。
先時,壻詣闕具公服,行四拜禮還家。
初昏,壻盛服,〈公服,其衣服用綿紬木綿。
〉主人入告于祠堂,如納采儀。
〈祝版前同,但雲:「某之子某若某親某之子某,將以今日,親迎某公主,不勝感愴,謹以。
」後同。
〉訖,以卓設酒尊盞於堂上;父座於堂之東方,西向;設壻席於其西北南向。
壻升自西階,立於席西南向。
執事者取盞斟酒,詣壻席前北向立,壻四拜,升席南向跪,受盞祭酒興,就席末跪啐酒,授執事者。
又四拜,進詣父座前東向跪,父命之曰。
「往迎爾相,承我宗事。
〈非宗子之子,則改宗事爲家事。
〉勉率以敬,若則有常。
」壻曰:「諾。
唯恐不堪,不敢忘命。
」俯伏興〈宗子已孤而自昏,則不用此禮。
〉出,主人使其屬送之。
壻乘馬,以炬前導,〈炬十柄。
〉備儀物〈交床鞍籠之類。
〉至公主家大門外下馬,入俟于次。
公主盛飾,〈衣服用綿紬木綿。
〉姆相之以出。
主人坐於堂之東方西向,主婦坐於西方東向,設公主席於主婦東北南向。
公主立於席西南向,執事者醮以酒如壻禮。
〈但再拜爲異。
〉主人出迎壻于門外,揖讓以入,壻執雁〈生雁,左首,以色紬交絡之。
〉以從,至于堂,主人升自東階西向立,壻升自西階北向跪,置雁於地,主人侍者受之。
壻俯伏興再拜,主人不答拜。
壻降自西階,主人不降。
姆導公主,出於主婦之左,主人進命之曰:「敬之戒之,夙夜無違舅姑之命。
」主婦送之西階上,爲之整冠斂帔,命之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
」姆奉公主出,壻遂出中門,公主從之,壻擧轎簾以俟。
姆辭曰:「未敎,不足與爲禮。
」乃乘轎,以炬前導。
〈炬十柄。
〉壻乘馬先行,公主次之,宗親及議政府六曹二品以上官從之。
同牢 ◎同牢 其日,壻家於室內,設席兩位,東西相向;〈壻席在東,公主席在西。
〉各設拜席於座之南;酒卓於室內稍南;置兩盞卺〈卺音謹,以小匏一,判而兩之。
〉於其上。
壻至其家,俟公主至,導以入,壻揖公主就席,公主再拜,壻答拜,壻揖公主就坐。
從者設饌卓〈饌品不過七果。
〉斟酒,壻及公主祭酒擧飮擧肴,又斟酒,壻及公主擧飮擧肴,又取卺斟酒,壻及公主擧飮擧肴,徹卓置室外。
壻出就他室,姆與公主留室中。
壻復入脫服,公主從者受之;公主脫服,壻從者受之。
燭出。
壻從者餕公主之餘,公主從者餕壻之餘。
公主見舅姑 ◎公主見舅姑 明日,公主夙興盛飾,俟見舅姑,坐於堂上,東西相向,各置卓於前。
公主進立於東階下北向四拜,升奠棗栗盤于卓,舅撫之,從者以入。
公主降,又四拜,詣西階下北向四拜,升奠腶脩盤于卓,姑擧以授從者,公主降又四拜,舅姑禮之,如醮公主之儀。
〈但四拜爲異。
〉若舅姑俱亡,則公主見于主昏尊長,如見舅姑之禮,無贄。
〈但再拜爲異。
〉 公主見祠堂 ◎公主見祠堂 三日,主人詣香卓之前跪告曰:「某之子某若某親某之子某之婦某公主敢見。
」告畢,立於香卓東南西向,主婦以公主進立於兩階之間四拜。
〈若非宗子之子而祠堂在別處,則見祠堂,在三日之後。
〉 壻朝見 ◎壻朝見 四日,壻詣闕具公服行四拜禮,賜饋。
次詣中宮行四拜禮,次詣東宮行禮訖,釋公服,以次見宗親諸尊長,竝禮之如常。
〈其諸親家禮壻饌品,不過五果。
〉 宗親及文武官一品以下昏禮 ⊙宗親及文武官一品以下昏禮 納采 ◎納采 主人具書,〈具銜姓名,時維孟春,仲春季春則隨時而改,夏秋冬亦同。
台候,二品以上稱台候,三品稱重候,四品至六品通稱雅候,七品以下稱裁候,多福。
某之子某若某親某之子某,年已長成,未有伉儷,謹行納采之禮,伏惟照鑑,不宣。
年月日。
〉夙興告于祠堂,〈前一日,灑掃齊宿。
其日,執事者每龕設果一盤及盞二。
香案於堂中,置茅莎於其前,設酒尊卓於戶外之左,置盞於其上。
設盥洗於東階下,執事者盥洗在東。
主人以下盛服,有職者及前銜紗帽品帶,無職者笠子絛兒。
後倣此。
時至,主人入立於東階下北向,執事者在其後,重行西上。
執事者盥洗,升自東階,各就位。
主人盥洗,升自東階,啓櫝奉神主跪,各置櫝前,俯伏興,詣香案前跪,三上香。
執事者取盞斟酒以進,主人執盞于茅上,以盞授執事者,俯伏興俱降復位。
主人以下皆四拜。
執事者先升,主人升獻酒如常儀,退于香案之前跪,祝持版進主人之左,跪讀畢,主人俯伏興俱降復位。
主人以下皆四拜,納主而退。
其祝版雲:「維年歲月朔日,孝曾孫,告二代則稱孝孫,告考妣則稱孝子某官某敢昭告于某親某官府君某親某封某氏。
伏以某之子某,若某親某之子某,年已長成,未有伉儷,已議娶某官某郡姓名之女,今日納采,不勝感愴,謹以酒果用申虔告謹告。
」其祝共爲一版,自稱以其最尊者爲主。
〉乃使子弟爲使者,盛服如女家,主人亦盛服出迎〈凡賓主行禮,皆贊者相導之。
〉使者,升正廳。
使者緻辭曰:「吾子有惠貺室。
某也某之某親某官,有先人之禮,使某請納采。
」從者以書進,使者以書授主人,主人對曰:「某之子若妹姪孫蠢愚,又不能敎。
〈若許嫁者於主人爲姑姊,則不雲蠢愚又不能敎。
〉吾子命之,某不敢辭。
」乃受書,北向再拜,使者避不答拜,使者請退俟命就次。
主人遂告祠堂,如壻家之儀。
〈祝版前同,但雲:「某之第幾女若某親某之第幾女,年漸長成,已許嫁某官某郡姓名之子。
今日納采,不勝感愴,謹以。
」後同。
〉出迎使者,升正廳,授以復書,〈具銜姓名,奉書,得審納采之禮。
某之女若某親之女蠢愚,又不能敎。
若許嫁者於主人爲姑姊,則雲:「年漸長成,今承尊命,不敢辭,伏惟照鑑,不宣。
年月日。
」〉交拜如常日賓客之禮,乃酒〈饌品不過三果。
〉禮使者,使者復命。
納幣 ◎納幣〈幣用紬或布,二品以上玄三纁二,三品以下至庶人,玄纁各一。
〉主人夙興,遣使〈若路遠或有故,則納采納幣,同日同使。
〉如女家,主人出迎使者,升正廳。
使者緻辭曰:「吾子有惠貺室。
某也某之某親某官,有先人之禮,使某請納幣。
」從者以幣進,使者以幣授主人,主人對曰:「吾子順先典,貺某重禮,某敢不承命!」乃受幣再拜,使者避之。
其禮賓及使者復命,竝同納采之儀。
親迎 ◎親迎〈若妻家遠要行禮,令妻家就近處,設壻之館,往至女家,迎歸所館行禮。
〉前期一日,女家使人張陳其壻之室。
〈衾褥用綿紬木綿,其屛席帳幔等物,壻家備陳。
〉其日,壻家於室內,設席兩位,東西相向,壻席在東,婦席在西。
又設拜席於座之南,酒卓於室內稍南,置兩盞卺〈音謹,以小匏一,判而兩之。
〉於其上,女家設次于外。
初昏,壻盛服,〈有職者不拘時散公服,文武兩班子孫與及第生員紗帽角帶,庶人笠子絛兒,其不能備紗帽角帶者,笠子絛兒可。
衣服皆用綿紬木綿。
〉主人告于祠堂,如納采儀〈祝版前同,但雲:「某子若某親某之子某,將以今日,親迎于某官某某郡某氏,不勝感愴,謹以。
」後同。
〉訖,以卓設酒尊於堂上;父坐於堂之東方,西向;設壻席於其北,南向。
壻升自西階,立於席西南向。
執事者取盞斟酒,詣壻席前北向立,壻四拜,升席南向跪,受盞祭酒興,就席末跪啐酒,授執事者,又四拜,進詣父坐前東向跪,父命之曰:「往迎爾相,承我宗事,〈非宗子之子,則改宗事爲家事。
〉勉率以敬若則有常。
」壻曰:「諾。
惟恐不堪,不敢忘命。
」俯伏興〈若宗子孤而自昏,則不用此禮。
〉出,主人使其屬送之。
壻乘馬,以炬前導,〈二品以上炬十柄,三品以下炬六柄。
〉備儀物〈交床鞍籠之類,無儀物者不用。
〉至女家大門外下馬,入俟次。
主人告于祠堂,如納采儀。
〈祝版前同,但雲:「某之第幾女若某親之第幾女,將以今日,歸于某官某郡姓名,不勝感愴,謹以。
」後同。
〉女盛飾,〈衣服用綿紬木綿。
〉姆相之以出。
父坐於堂之東方西向,母坐於西方東向,設女席於母之東北南向。
女立於席西南向,執事者醮以酒,如壻禮。
主人出迎壻于門外,揖讓以入,壻執雁〈生雁,左首,以色紬交絡之,無則刻木爲之。
〉以從,至于堂。
主人升自東階西向立,壻升自西階,北向跪,置雁於地,主人侍者受之,壻俯伏興再拜,主人不答拜。
壻降自西階,主人不降。
姆導女出於母左,父進命之曰:「敬之戒之,夙夜無違舅姑之命。
」母送之西階上,爲之整冠斂帔,命之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爾閨門之禮。
」諸母姑嫂姊送之于中門之內,爲之整裙衫,申以父母之命曰:「謹聽爾父母之言,夙夜無愆。
」姆奉女出,壻遂出中門,女從之。
壻擧轎簾以俟,姆辭曰:「未敎,不足與爲禮。
」乃乘轎,以炬前導。
〈炬數各準其夫。
〉壻乘馬先行,女次之,主人使其屬送之。
壻至其家,俟婦至,導以入。
壻揖婦就席,婦再拜,壻答拜,壻揖婦就坐。
從者設饌果〈饌品不過七果,庶人隨宜,或五果。
〉斟酒,壻婦祭酒,擧飮擧肴。
又斟酒,壻婦擧飮擧肴。
又取卺斟酒,壻婦擧肴,徹饌置室外。
壻出就他室,姆與婦留室中。
壻從者餕婦之餘,婦從者餕壻之餘。
壻復入脫服,婦從者受之;婦脫服,壻從者受之,燭出。
婦見舅姑 ◎婦見舅姑 明日,婦夙興盛飾俟見,舅姑坐於堂上,東西相向,各置卓於前。
婦進立於阼階下北向拜,〈四拜。
〉舅升,奠棗栗盤于卓上,舅撫之,侍者以入。
婦降又拜,詣西階下北向拜,〈四拜。
〉姑升,奠腶脩盤,〈棗栗無,則用時果;脩無,則用乾肉。
〉姑擧以授侍者,婦降又拜。
舅姑禮之,如醮女之儀。
若舅姑俱亡,則婦見于主昏尊長,如見舅姑之禮。
〈再拜爲異。
〉 婦見祠堂 ◎婦見祠堂 三日,主人詣香卓之前跪告曰:「某之子某若某親某之子某之婦某氏敢見。
」告畢,立於香卓東南西向。
主婦以婦進立於兩階之間,婦再拜乃退。
〈若非宗子之子而祠堂在別處,則婦見在三日之後。
〉 敎書頒降儀 ◎敎書頒降儀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設敎書案於寶案之南;〈有函。
〉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大輦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六匹在隆文樓南,六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殿庭道東,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宣敎官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
〈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位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典儀設開讀位於殿階上近東,西向。
宗親及文武百官,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鼓二嚴,宗親及百官,皆就門外位。
諸護衛之官〈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宣敎官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三品以下,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由東西偏門入就位,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宣敎官升自東偏階就位,傳敎官〈承旨。
〉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詣宣敎官之北,西向立,展敎官二人〈內直別監公服。
〉對擧敎書案隨之。
傳敎官稱有敎,通贊唱跪,宗親及百官皆跪。
傳敎官取敎書授宣敎官,宣敎官跪受,以授展敎官,展敎官對展,傳敎官還侍位,宣敎官宣訖,俯伏興降復位,展敎官以敎書置於案,俯伏興退。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通贊唱跪搢笏三叩頭,宗親及百官跪搢笏三叩頭。
通贊唱山呼,宗親及百官拱手加額曰:「千歲。
」唱山呼,曰:「千歲。
」唱再山呼,四:「千千歲。
」〈凡呼千歲,樂工軍校齊聲應之。
〉通贊唱出笏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出笏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
還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文科殿試儀 ◎文科殿試儀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典樂署典樂陳樂於殿庭近南北;〈鼓吹樂。
〉協律郞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典儀設讀券官對讀官〈讀券官,禮曹藝文館集賢殿二品以上;對讀官,禮曹參議藝文館集賢殿三品官及承旨禮曹正郞,皆禮曹臨時啓裁。
〉位於殿內,二品以上在西,東向北上;三品以下在西南隅,北向東上;設擧人位於殿庭東西,北向東上,每人相距六尺。
〈用布帛尺。
〉禮曹正郞設試題闆於殿庭東西近北。
其日,典儀設左右侍臣位於殿庭東西,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設讀券官對讀官拜位於殿庭道東,異位重行,北向東上;擧人拜位於對讀官之後,分東西北向東上;〈禮曹臨時分立擧人於東西,若重試,則赴重試人在東,初試人在西。
〉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侍臣門外位於永濟橋南東西如常;讀券官對讀官於勤政門外道東,異位重行;擧人於對讀官之後,俱西向北上。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侍臣及讀券官對讀官以常服,俱集朝堂;擧人具靑衣軟頭巾〈有職者紗帽品帶。
〉集到光化門外。
鼓二嚴,侍臣及讀券官對讀官就門外位,擧人從就位。
諸護衛之官〈郡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通贊奉禮郞之類。
〉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侍臣,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樂作。
殿下陞座,爐煙升,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樂止。
承旨史官分入殿內東西及司禁分立殿階上下,竝如常。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侍臣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奉禮郞引讀券官以下入就拜位,擧人從就拜位。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讀券官以下及擧人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奉禮郞引讀券官以下,由西偏階〈奉禮郞止於階下。
〉升就位。
讀券官承敎寫題,傳敎官〈承旨。
〉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對讀官捧試題隨之。
傳敎官臨階西向立,稱有敎,通贊唱跪,擧人皆跪,對讀官降自東階,以試題授奉禮郞,分貼于闆,傳敎官還侍位。
通贊唱俯伏興平身,擧人俯伏興平身。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讀券官以下降立於庭。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樂作。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
還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樂止。
奉禮郞分引侍臣出,放仗如常。
擧人進寫試題,各就位。
〈前一日,擧人納試紙于禮曹,啓聞用寶,其日還給。
〉日未昏,進試券而出。
武科殿試儀 ◎武科殿試儀 前二日,兵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忠扈衛設帳殿於射壇南向;幄次於帳殿之後,掖庭署設禦座於帳殿內南向;訓鍊觀張步射之侯;〈遠侯距壇二百四十步,以靑色布爲質,崇廣丈八尺三分。
其廣而鵠居一,鵠方六尺,白漆皮方制之,棲於侯中,畫以豕首。
侯左右相距五十步,竪旗爲標。
侯後五十步,左右相距七十步,竪旗爲標。
取遠至者中者。
及者。
中侯距壇一百八十步,亦以靑色布爲質,崇廣丈四尺,鵠方四尺六寸有奇。
近侯去壇八十步,以白漆皮爲質,崇廣四尺六寸,皆畫以豕首,取中者。
〉設騎射之的;〈左右各五,紅白相間,的徑尺二寸,左右相距五步,每的相距各三十五步。
左執弓者馳馬,初射左第一紅的,次橫馳射右第二紅的,次橫馳射左第三紅的,次橫馳射右第四紅的,次橫馳射左第五紅的。
右執弓者馳馬,初射右第一白的,次橫馳射左第二白的,次橫馳射右第三白的,次橫馳射左弟第四白的,次橫馳射右第五白的。
其不能制馬,左執弓而右射的,右執弓而左射的中者,亦取之。
弓不滿者、馬不疾者,雖中不取。
〉立騎槍之標,〈以芻人三分,立左右斜對。
其左右相距五步,每芻人相距二十五步,動馬後作左右揮槍勢,疾趨至左第一芻人,變作觸勢,以中其面。
又橫馳至第二芻人,變作觸勢,以中其面。
又橫馳至第三芻人,變作觸勢,以中其面,卽變作左右背槍之勢,失勢者、馬不疾者、棄鞭者,雖中不取。
〉作擊毬之門;〈毬門相距三步,自立旗處至毬門相距二百四十步,自立馬處至旗下置毬處相距三十餘步。
擧人右手執杖,杖端向內,飜載馬項上半出左,趨馬進置毬處,以排之動毬,以持皮回之,毬若入凹則亦用排之。
凡擊毬須及毬行未止而擊之,馬首俱快,備勢三回畢,乃馳馬擊行毬。
行毬之初,不縱擊,執杖橫直與馬耳齊,然後擧手縱擊出毬門,回馬還到初立處,其馳馬與杖勢如初。
〉設將射位於東西階前,相向北上;射位於階下近西,橫布南向。
其日,訓鍊觀先戒擧人,集於壇所;兵曹勒諸衛,陳法駕鹵簿;判司僕陳輿及禦馬仗馬,竝於弘禮門外,分立如常。
議政府六曹堂上官及臺諫官,依時刻俱集光化門外;諸護衛之官及司禁,各具器服,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司僕進輦於勤政門外南向,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至勤政門外,殿下降輿乘輦,侍衛導從如常。
殿下至壇所,降輦陞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侍從群官皆就次。
兵曹訓鍊觀官及擧人入就壇下,異位重行,北向四拜訖,二品以上,由西偏階升壇,在西東向北上俯伏;三品以下在壇下,〈若兵曹參議訓鍊觀副提調,升壇西南隅,北向東上。
〉各供其事。
擧人皆出持弓矢,〈矢用三。
〉兩人爲耦以俟。
訓鍊觀槌鼓三聲,擧人入就將射位俯伏,以次而興,就射位北向俯伏興,南向先射遠侯,射畢北向俯伏興,還將射位。
衆耦畢射,次射中侯,次射近侯,皆如上儀。
次騎射,次騎槍,次擊毬訖,皆退,兵曹分等第以啓。
車駕還宮,侍衛導從如來儀。
文武科放榜儀 ◎文武科放榜儀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榜案及紅牌案於殿中;〈文左武右,榜案在北,紅牌案在南。
〉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其日,典儀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殿庭道東近東;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相向;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文科放榜官代緻詞官吏曹正郞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武科放榜官兵曹正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俱北上;文武放榜位於殿階上近南,相向;〈文東武西。
〉擧人位於殿庭,文科在東,武科在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
奉禮郞設宗親及文武百官門外位如常;擧人位於勤政門外,東西相向。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宗親及文武百官,俱集朝堂,各具朝服;擧人集到光化門外,各具公服。
鼓二嚴,宗親及百官,皆就門外位;擧人就弘禮門外;吏曹正郞兵曹正郞以榜及紅牌函置於案。
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捧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放榜官代緻詞官吏曹正郞兵曹正郞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擧人就勤政門外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捧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亂。
〉宗親及百官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文科放榜官升自東偏階,武科放榜官升自西偏階,各就位。
承旨二人進當座前俯伏跪啓放榜,俯伏興分東西門出,一詣文科放榜官之北西向立,內直別監擧文科榜案隨之;〈二人公服對擧,下倣此。
〉一詣武科放榜官之北東向立,內直別監擧武科榜案隨之。
承旨各取榜授放榜官,放榜官跪受,以授別監,別監跪受興對展,承旨俱還侍位。
文科放榜官唱第一名,中禁傳呼,擧人由東偏門入就位。
武科放榜官唱第一名,中禁傳呼,擧人由西偏門入就位,以次相間唱名訖,放榜官俱降復位,別監置榜於案退。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擧人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吏曹正郞升自東偏階,兵曹正郞升自西偏階,各就位榜案之南相向立。
承旨二人進當座前俯伏承敎,俯伏興分東西門出,一詣吏曹正郞之北西向立,內直別監擧文科紅牌案隨之;〈二人公服對擧,下倣此。
〉一詣兵曹正郞之北東向立,內直別監擧武科紅牌案隨之。
承旨各取紅牌函授正郞,正郞跪受興,分東西階降,承旨俱還侍位。
通贊唱跪,擧人皆跪,正郞各以紅牌分賜擧人訖,俱還本位。
次賜花及酒果,〈賜花,內直院掌之;酒果,司樽院掌之。
〉次賜蓋。
〈掖庭署掌之,隻賜一等三人。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擧人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
〉奉禮郞分引擧人出。
次分引宗親及百官就北向位,〈臨時設位如常。
〉代緻詞官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通贊唱跪,宗親及百官皆跪,代緻詞官緻詞雲:「議政具官臣某等,玆遇天開景運,賢俊登庸,禮當慶賀。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
還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生員放榜儀 ◎生員放榜儀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榜案及白牌案於座前近東;〈榜案在北,白牌案在南。
〉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典樂署典樂陳樂於殿庭近南,北向;〈鼓吹樂。
〉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其日,典儀設左右侍臣及三館參外位於殿庭東西,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放榜官禮曹正郞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放榜位於殿階上東南,西向;諸生位於殿庭,每等異位重行,北向東上。
奉禮郞設侍位及三館門外位於永濟橋南東西如常;諸生位於勤政門外道東西向北上。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政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侍臣及三館,具集朝堂,各具公服;諸生集到光化門外,各具靑衣軟頭巾。
鼓二嚴,侍臣及三館就門外位;諸生就弘禮門外;禮曹正郞具公服,以榜及白牌函置於案;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尙瑞官捧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放榜官禮曹正郞通贊奉禮郞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侍臣及三館,由東西偏門入就位;諸生就勤政門外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樂作。
殿下陞座,爐煙升,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侍臣及三館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放榜官升自東偏階就位,承旨進當座前俯伏跪啓放榜,俯伏興由東門出,詣放榜官之北西向立,內直別監擧榜案隨之,〈二人公服對擧。
〉承旨取榜授放榜官,放榜官跪受,以授別監,別監跪受興對展,承旨還侍位。
放榜官唱第一名,中禁傳呼,試生由東偏門入就位,以次唱訖,降復位。
別監置榜於案退,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諸生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禮曹正郞陞自東偏階,就榜案之南西向立,承旨進當座前俯伏承敎,俯伏興,由東門出,詣禮曹正郞之北西向立,內直別監擧白牌案隨之。
〈二人公服對擧。
〉承旨取白牌函授正郞,正郞跪受興,由東階降,〈內直別監二人常服,傳捧對擧。
〉承旨還侍位,別監退。
通贊唱跪,諸生皆跪。
正郞以白牌分賜諸生訖,還本位,次賜酒果。
〈司尊院掌之。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諸生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
〉奉禮郞引諸生出。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侍臣及三館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樂作。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
還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樂止。
奉禮郞引侍臣及三館出,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養老儀 ◎養老儀 仲秋之月,禮曹擇吉,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先戒群老年八十以上。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雅樂署令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登歌於殿階上;協律郞擧麾位二,一於殿外,一於西階上;雅樂令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忠扈衛設群老次於弘禮門內東西。
其日,典儀設群老二品以上位於殿內東西,俱重行相向北上;四品以上位於殿階上東西;六品以上位於南中階東西;七品以下位於階下東西,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庶人於殿庭東西,重行相向北上;群老一品以下拜位於殿庭東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庶人拜位差後;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司尊提調設酒亭於殿內近南,北向;設坫加爵。
司尊別監設升殿者酒卓於殿外東西近北;殿階上及殿庭者酒卓於每品之前。
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列軍士於殿階上及中階殿庭東西內外門,竝如正至會儀。
〈凡軍士,皆具器服。
〉群老以常服,〈有官者紗帽品帶,庶人常服。
〉依時刻皆就次。
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通贊奉禮郞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二舞入就位;〈典樂署典樂,亦帥雜隊入立於二舞之南。
〉協律郞入就擧麾位;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群老三品以下,〈或杖或夾扶。
〉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承旨入詣禦座左右俯伏,史官在其後。
判通禮典儀通贊升就東階上近東西向立;奉禮郞分引群老二品以上,〈或杖或夾扶。
〉由西偏門入就位。
典儀曰:「拜。
」通贊唱鞠躬拜再至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群老去杖鞠躬,〈軒架作舒安之樂。
〉拜一坐再至興平身。
〈若有敎除禮,則不拜,後倣此。
〉〈樂止。
〉奉禮郞分引群老應升殿者,〈仍杖夾扶如初。
〉由東西階升。
將入殿,判通禮由西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請爲群老興,殿下興,判通禮俯伏興降復位。
殿下命群老就位,群老跪俯伏,殿下坐,群老興就位。
〈不升殿者,亦引就位。
〉典樂引歌者及琴瑟,由東西偏階升就位。
司饔提調進饌案,〈進案由禦前南階,徹案由東階。
〉軒架作《休安之樂》。
執事官設群老饌卓,〈於不升殿者執事者爲之,後同。
〉樂止。
近侍進花,《休安之樂》作。
執事官散群老花,樂止。
司饔提調進湯,〈凡進湯由南階,退則由東階。
〉軒架作《受寶籙之樂》。
執事官設群老湯,食畢樂止。
〈每司饔提調進湯,執事官設群老湯。
〉司尊提調酌酒第一爵,登歌作《文明之曲》。
文舞入作,司尊提調奉爵跪進,〈凡進爵退爵,皆由南階。
〉內侍傳捧,置於案。
執事官行群老酒擧訖,司尊提調進受虛爵,復於坫。
文舞六變止出。
〈每司尊提調進爵,執事官行群老酒。
〉進湯,軒架作《覲天庭之樂》;第二爵,軒架作《武烈之樂》。
武舞入作,六變止出。
進湯,軒架作《受明命之樂》,次進爵進湯,竝如前儀。
〈用俗樂雜伎,後同。
〉酒行五編,司饔提調進大膳,樂作,執事官設群老膳訖,樂止。
司饔提調進徹案,執事官徹群老卓。
〈群老各以靑袱收裹饌餘,自持而出。
〉奉禮郞分引群老,俱復拜位,通贊唱鞠躬拜再至興平身,群老鞠躬〈軒架作舒安之樂。
〉拜一坐再至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由西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
還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群老出,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中宮養老儀 ◎中宮養老儀 仲秋之月,禮曹擇吉,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先戒婦人群老年八十以上。
〉前一日,尙寢帥其屬,設王妃座於正殿北壁,南向;設香案於殿外。
女工人陳樂於殿階上及庭如常,忠扈衛設群老次於宮門外。
其日,典贊設群老二品以上位於殿內東西,三品以下位於東西廊,俱重行相向北上;〈從夫之爵。
無夫,從子之爵。
〉庶人位於殿庭東西,重行北向,相對爲首;群老拜位於殿庭東西,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庶人拜位差後;司贊司賓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典贊典言在南差退。
尙食設酒亭於殿內近南,北向;設升殿者酒卓於殿外東西近北;不升殿者酒卓於每品之前。
內侍府陳儀仗於殿庭東西如常。
群老具禮服,〈庶人常服。
〉依時刻集到宮門外次。
尙儀俯伏跪,啓請中嚴,六尙以下,俱詣內閤伺候。
女工人入就位,司贊司賓典贊典言先就位。
群老至閤外,司賓分引群老三品以下〈或杖或夾扶。
〉入就位。
尙儀俯伏跪啓外辦,王妃具服加首飾,尙宮前導以出,樂作。
王妃陞座,爐煙升。
繖扇侍衛如常儀,〈女官擎執。
〉樂止。
司賓分引群老二品以上〈或杖或夾扶。
〉入就位,司贊曰:「拜。
」典贊唱拜再至興,〈凡典贊贊唱,皆承司贊之辭。
〉群老去杖拜,樂作,一坐再至興,〈若有旨除禮則不拜,後倣此。
〉樂止。
司賓分引群老應升殿者,〈仍杖夾扶如初。
〉由東西階升,將入殿內,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請殿下爲群老興,王妃興,命群老就位,群老跪俯伏,王妃坐,群老興就位。
〈不升殿者,亦引就位。
〉尙食進案,樂作,捧案至座前,樂止。
尙儀進花,樂作,進訖樂止。
女執事設群老卓散花,尙食進湯,樂作。
女執事設群老湯,食畢樂止。
〈每尙食進湯,女執事設群老湯。
凡進湯樂作,食畢樂止。
〉尙食酌酒第一盞,〈樂作。
〉尙食奉盞詣座前置於案。
女執事行群老酒擧訖,尙食進受虛盞,復於酒亭。
〈樂止。
〉〈每尙食進盞,女執事行群老酒。
凡進盞樂作,擧訖樂止。
〉次進酒進湯,竝如前儀。
酒行五編,尙食進大膳,樂作。
女執事設群老膳畢,樂止。
尙食進徹案,女執事徹群老卓。
〈群老各以靑袱收裹饌餘,自持而出。
〉司賓分引群老,俱復拜位,典贊唱拜再至興,群老拜〈樂作。
〉一坐再至興。
〈樂止。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退。
〈樂作。
〉王妃降座以入,〈樂止。
〉司賓引出群老出。
開城府及諸州府郡縣養老儀 ◎開城府及諸州府郡縣養老儀 仲秋,禮曹啓聞,行移所在官擇吉辰,前期布告境內群老。
〈年八十以上。
〉其日,設主人位〈主人所在官司。
〉於正廳東壁,西向;群老二品以上位於西壁,重行東向北上;三品以下位於南行;〈若無二品以上,則六品以上西壁,參外南行。
〉庶人位於庭東西,又設主人拜位於庭在東,群老拜位在西,異位重行東上,俱北向,庶人位差後。
群老依時刻俱集大門外,主人出迎,〈主人及群老行禮,皆相者指導。
〉由東門入,群老由門入,〈或杖或夾扶。
〉俱就拜位,主人四拜,群老拜一坐再至訖。
主人由東階,群老由西階,皆就位。
工執琴瑟,升坐於酒卓之南東上,奏樂如常。
〈本無樂處,不用樂。
〉執事者設卓及盞,斟酒各於位前,俯伏跪,執盞飮訖,俯伏興就位。
設食行酒至五周後,執事者收盞徹卓。
主人與群老,俱復拜位,主人四拜,群老拜一坐再至訖,群老乃出,主人送于大門外。
鄕飮酒儀 ◎鄕飮酒儀 每年孟冬,漢城府諸道州府郡縣擇吉辰,行其禮。
前一日,主人〈所在官司。
〉戒賓。
〈擇年高有德及有才行者。
〉其日,設主人位於學堂東壁,西向;賓二品以上位於西壁,東向北上;衆賓三品以下位於南行東上,同品尙齒;〈若無二品以上,則六品以上西壁,參外南行。
〉庶人於庭,東西相向北上;設酒卓於前楹間近東。
〈不升者,酒卓設於其前。
〉賓以下,依時刻集到,主人出迎于門外,〈凡賓主行禮,皆相者指導。
〉揖讓先入,賓乃入,衆賓從之。
至于堂,主人在東,賓在西。
賓再拜,主人答再拜。
次衆賓行禮如上儀,〈參外就主人位前行禮,若庶人在庭行禮,主人無答。
〉主人與賓以下,皆就位。
工執琴瑟,升坐於酒卓之南東上,奏樂如常。
〈本無樂處,不必用樂。
〉執事者設卓酌酒,主人獻賓,賓酢主人如常禮。
〈衆賓同,唯在庭者,執事者行酒。
〉觴行五周訖,徹卓。
賓主皆興,司正出位〈在位南行衆賓之後。
〉北向立,乃言曰:「仰惟國家,率由舊章,崇尙禮敎。
今玆擧行鄕飮,非專爲飮食而已,凡我長幼,各相勸勉,忠於國孝於親,內睦於閨門,外比於鄕黨,胥訓告胥敎誨,無或愆惰,以忝所生。
」在位者皆再拜如初。
賓降出,衆賓隨出,主人送于門外如常禮。
一。
置應赴飮人籍。
一。
赴飮人年七十以上及官二品以上者,以禮專請之,其餘以列位請之。
七十以上免拜。
一。
行禮有期而有疾故,不能赴者,前期具狀免。
一。
鄕飮酒之設,所以尊高年尙有德興禮讓,敢有喧譁者、許揚觶者,以禮責之。
其或因而失禮者,除其籍。
一。
司正,以衆所推服者爲之;相者,以熟於禮者爲之。
一。
酒肴酌量支辦,務要豐儉得宜。
賓禮序例 ?賓禮序例 尊爵 ◎尊爵〈見嘉禮。
〉 樂器 ◎樂器〈見嘉禮。
〉 執事官 ◎執事官〈闕。
〉 賓禮儀式 ?賓禮儀式 宴朝廷使 王世子宴朝廷使 宗親宴朝廷使〈議政府六曹宴附。
〉受隣國書幣〈受諸島及諸衛酋長書幣附。
〉宴隣國使〈宴諸島及諸衛酋長附。
〉禮曹宴隣國使〈宴諸島及諸衛酋長附。
〉 宴朝廷使儀 ◎宴朝廷使儀 其日,迎接都監設使者座於太平館正廳東壁,西向。
〈烏漆交倚。
〉掖庭署設殿下座於西壁,東向;〈朱漆交倚。
〉設香案於北壁。
司樽院設酒卓於廳內近南,北向。
殿下至館入便殿,時至,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判通禮導殿下至中門外降輿,使者出門,殿下揖讓,使者亦揖讓。
使者入門而右,殿下入門而左,至正廳,使者在東,殿下在西揖,使者答揖,使者就座,殿下卽座。
陳繖扇於廳外近西;諸護衛之官,列立於座後;承旨於諸護衛之官前近南俯伏;陳於大仗於庭之東西;軍士列立於月臺及庭東西內外門,竝如式。
司尊提擧一人奉茶甁,一人奉茶鍾盤,俱入立於酒亭東。
〈奉鍾者在西。
〉司饔提擧二人奉果盤,一人立於正使之右近北南向,一人立於副使之左近南北向。
〈使者雖副使以下,果盤皆在於左。
〉提調奉果盤立於殿下之右近南,北向。
司樽提調以鍾受茶,〈提擧酌茶。
〉跪進于殿下。
〈茶鍾將進,殿下起座稍前立,使者起座亦稍前立,酒禮同。
〉殿下執鍾,就正使前進茶,正使受鍾,權授通事。
提調又以鍾受茶,跪進于殿下,殿下執鍾,就副使前進茶,副使受鍾,殿下少退。
提調又以鍾受茶,立進于正使,正使執鍾,就殿下前進茶,〈提調退從酒亭後,詣酒亭西北向跪,酒禮同。
〉殿下執鍾,通事以權授茶鍾,立進于正使,正使還執鍾。
使者就座,殿下卽座。
擧茶訖,司尊提擧各進使者前,立受鍾;提調進殿下前跪受鍾,俱復於茶盤以出。
初擧茶訖,司饔提擧立進果于使者,提調跪進果于殿下訖,俱以盤出。
小頃,司尊提擧二人分立于酒亭東西,提調以下列立於酒亭後。
典樂率歌者及琴瑟入,立於東西階下。
〈樂作。
〉司尊別監四人各奉進禦酒器,就月臺下北向立,提調四人出就月臺上,次次傳奉入置,進於小亭。
歌者等升立於月臺上〈樂止。
〉俱坐,提調俱退立於酒亭後。
司饔提擧二人各奉果盤進使者前,提調奉果盤進殿下前,竝如茶禮。
將進果盤,樂作。
〈凡曲舞,臨時啓裁。
〉司尊提調以盞受酒,〈凡酌酒,皆提擧爲之。
〉跪進于殿下,殿下執盞就正使前,揖進第一盞酒,正使答揖執盞,與副使揖,副使答揖。
又向殿下揖,殿下答揖,還執盞臺。
〈後倣此。
〉正使飮訖,提調進跪受虛盞,正使揖,殿下答揖。
司饔提擧以果盤立進于正使前,〈每當使者飮訖,提擧進果。
〉司尊提調又以盞受酒,跪進于殿下,殿下執盞揖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還進于殿下,殿下執盞,與副使揖,副使答揖,又與正使揖,正使答揖,還執盞臺。
〈後倣此。
〉殿下擧酒訖,〈每當殿下擧酒,提調以下跪。
〉提調進跪受虛盞,殿下揖,正使答揖。
司饔提調以果盤跪進于殿下前,〈每當殿下擧酒訖,提調進果。
〉司尊提調又以盞受酒,跪進于殿下,殿下執盞揖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飮訖,提調進跪受虛盞。
正使揖,殿下答揖。
司尊提調以盞受酒,跪進于殿下,殿下執盞,就副使前行禮,如上儀訖,少退立。
司尊提調以盞受酒,立進于正使,正使執盞,揖進酒于殿下,殿下答揖,執盞擧酒訖,提調進跪受虛盞。
殿下揖,正使答揖。
使者就座,殿下卽座。
〈樂止。
〉司饔提調二人對擧饌案,將進樂作。
殿下就正使前進案,提調跪助進,正使揖,殿下答揖。
就副使前進案如上儀訖,殿下還就座前立。
提調又擧饌案以進,正使就殿下前進案,〈副使從之。
〉提調跪助進,殿下揖,使者答揖,就座,殿下卽座。
〈樂止。
〉內直別監三人,各奉花盤就廳外,別侍衛二人傳奉花盤,〈樂作。
〉分就使者前,通事進花。
近侍傳奉花盤,詣殿下前跪,內侍跪進花。
訖,〈通事與內侍一時進。
〉〈樂止。
〉王世子入,立于酒亭之東,司尊副提調以盞受酒,〈樂作。
〉副提調以盞跪授王世子,〈有旨乃行。
〉王世子執盞就正使前〈使者起立,殿下亦起立。
〉揖,立進第二盞酒,正使答揖執盞,王世子仍執盞臺。
〈後倣此。
〉正使飮訖,王世子受虛盞少退。
正使揖,王世子答揖,還立于酒亭之東北向,以授副提調。
副提調又以盞受酒,跪授王世子,王世子執盞,就正使前揖,立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還授王世子,仍執盞臺。
王世子受盞飮訖,執盞少退揖,正使答揖,王世子還立于酒亭之東,以授副提調。
副提調以盞受酒,跪授王世子,王世子執盞,就正使前揖,立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飮訖,王世子受虛盞少退,正使揖,王世子答揖,還立于酒亭之東,以授副提調。
副提調以盞受酒,跪授王世子,王世子執盞,就副使前行禮,如上儀。
訖副提調以盞受酒,跪授王世子,王世子執盞詣殿下前跪進酒,殿下執盞,王世子仍奉盞臺。
〈後倣此。
〉殿下擧酒訖,王世子受虛盞,退立于酒亭之西,以授副提調,從酒亭後還立其東。
副提調又以盞受酒,跪授王世子,王世子執盞詣殿下前,跪進酒,殿下執盞擧酒訖,王世子受虛盞,退立于酒亭之西,以授副提調乃出。
使者就座,殿下卽座,樂止。
〈賜廳內頭目及侍從官酒果,其餘頭目,饋于別廳。
〉司饔提擧以空案置於正使饌案之右,又置於副使饌案之左;提調以空案置於殿下饌案之右。
司饔提調三人,各奉小膳〈每位三盤。
〉將進,樂作。
殿下就正使前進膳,提調跪助進,正使揖,殿下答揖。
就副使前進膳如上儀訖,殿下還就座前立,提調三人各奉小膳以進,正使就殿下前進膳,〈副使從之。
〉提調跪助進,殿下揖,使者答揖就座,殿下卽座。
提擧分就使者前立割肉,提調詣殿下前跪割肉,擧筯訖,樂止。
宗親入立于酒亭之東,司尊提擧以盞受酒,〈樂作。
〉提擧以盞授宗親,宗親執盞,就正使前〈使者起立,殿下亦起。
〉揖,立進第三盞酒,正使答揖執盞,宗親仍執盞臺。
〈後倣此。
〉正使飮訖,宗親受虛盞少退,正使揖,宗親答揖,還立于酒亭之東,北向以授提擧。
提擧又以盞受酒,授宗親,宗親執盞就正使前揖,立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還授宗親,仍執盞臺。
宗親受盞飮訖,執盞少退揖,正使答揖,宗親還立于酒亭之東,以授提擧。
提擧又以盞受酒,授宗親,宗親執盞,就正使前揖,立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飮訖,宗親受虛盞少退。
正使揖,宗親答揖,還立于酒亭之東,以授提擧。
提擧又以盞受酒,授宗親,宗親執盞,就副使前行禮,如上儀訖,使者就座,殿下卽座。
提擧以盞受酒,授宗親,宗親執盞詣殿下前跪進酒,殿下執盞,宗親仍奉盞臺。
〈後倣此。
〉殿下擧酒訖,宗親受虛盞,退立于酒亭之西,以授提擧,從酒亭後還立其東。
提擧又以盞受酒,授宗親,宗親執盞詣殿下前跪進酒,殿下執盞擧酒訖,宗親受虛盞,退立于酒亭之西,以授提擧乃出。
〈樂止。
〉司饔提擧二人各奉湯將進,樂作。
提擧分就使者前立進,提調奉湯詣殿下前跪進,內侍傳奉以進,擧筯訖,樂止。
〈賜軍士及歌者等酒果。
〉酒行七徧,〈每行酒後進湯。
〉竝如前儀。
進大膳,如進小膳儀。
〈唯不割。
〉司饔提擧二人各奉果盤進使者前,提調奉果盤進殿下前,〈將進果盤,樂作。
〉殿下行酒,如第一盞儀。
〈唯不請酒。
〉行酒畢,〈樂止。
〉殿下出,使者送至中門外,還宮如來儀。
王世子宴朝廷使儀 ◎王世子宴朝廷使儀 其日,迎接都監設使者座於太平館正廳東壁,西向;仁順府設王世子座於西壁近南,東向;〈俱烏漆交倚。
〉設香案於北壁;司尊院設酒卓於廳內近南,北向。
王世子至館入次。
〈前一日,忠扈衛設次於大門外近西。
〉時至,左中護跪白外備,王世子出次,侍衛如常。
左中護引王世子就見使者,俱至正廳,使者在東西向立,王世子就前揖,使者答揖。
使者就座,王世子就座。
陳陽傘於廳外近西,侍從官〈佩劍司禦二、佩弓矢翊贊二。
〉列立於座後,詹事輔德以下於侍徒官之前近南跪,司辟列立於月臺東西。
司尊別監一人奉茶甁,一人奉茶鍾槃,俱入立於酒卓東。
〈奉鍾者在西。
〉司饔別坐二人奉果槃,一人立於正使之右近北南向,一人立於副使之左近南北向,〈使者雖多,副使以下果盤,皆在於左。
〉副提調奉果槃立於王世子之右近南北向。
司尊副提調以鍾受茶,〈從事酌茶。
〉跪進于王世子,〈茶鍾將進王世子起座,使者起座,酒禮同。
〉王世子執鍾就正使前進茶,正使受鍾,權授通事。
副提調又以鍾受茶,跪進于王世子,王世子執鍾就副使前進茶,副使受鍾,王世子少退。
副提調又以鍾受茶,立進于正使,正使執鍾就王世子前進茶,〈副提調退從酒亭後,詣酒亭西北向跪,酒禮同。
〉王世子執鍾。
通事以權授茶鍾,立進于正使,正使還執鍾。
使者就座,王世子就座擧茶訖,司尊別監各進使者前立受鍾。
副提調進王世子前跪受鍾,俱復於茶槃以出。
初擧茶訖,司饔別監立進果于使者,副提調跪進果于王世子訖,俱以槃出。
少頃,司尊別監二人分立于酒卓東西,副提調以下列立于酒卓後。
典樂帥歌者及琴瑟,分東西階升坐於月臺上;司饔別坐二人各奉果槃進使者前,副提調奉果槃進王世子前,竝如茶禮。
將進果槃,樂作。
司尊副提調以盞受酒,〈凡酌酒,皆別監爲之。
〉跪進于王世子,王世子執盞就正使前,揖進第一盞酒,正使答揖執盞,與副使揖,副使答揖,又與王世子揖,王世子答揖,還執盞臺。
〈後倣此。
〉正使飮訖,副提調進跪受虛盞,正使揖,王世子答揖。
司饔別坐以果盤,立進于正使前。
〈每當使者飮訖,別坐進果。
〉司尊副提調又以盞受酒,跪進于王世子,王世子執盞揖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還進于王世子,王世子執盞,與副使揖,副使答揖,又與正使揖,正使答揖,還執盞臺。
〈後倣此。
〉王世子擧酒訖,〈每當王世子擧酒,副提調以下皆跪。
〉副提調進跪受虛盞,王世子揖,正使答揖。
司饔副提調以果盤,跪進于王世子前。
〈每當王世子擧酒訖,副提調進果。
〉司尊副提調又以盞受酒,跪進于王世子,王世子執盞揖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飮訖,副提調跪受虛盞。
正使揖,王世子答揖。
司尊副提調以盞受酒,跪進于王世子,王世子執盞就副使前行禮,如上儀訖,少退立。
司尊副提調以盞受酒,立進于正使,正使執盞揖進于王世子,王世子答揖,執盞擧酒訖,副提調進跪受虛盞。
王世子揖,正使答揖。
使者就座,王世子就座。
〈樂止。
〉司饔副提調二人對擧饌卓將進,〈樂作。
〉王世子就正使前進卓,副提調跪助進。
正使揖,王世子答揖,就副使前進卓如上議訖,王世子還就座前立。
副提調又擧饌卓以進,正使就王世子前進卓,〈副使從之。
〉副提調跪助進。
王世子揖,使者答揖就座,王世子就座。
〈樂止。
〉內直別監三人各奉花槃就廳外,別侍衛二人傳奉花槃,〈樂作。
〉分就使者前,通事進花。
左中護傳奉花槃,詣王世子前跪,內侍跪進花。
訖,〈通事與內侍,一時進。
〉〈樂止。
〉宰樞入立于酒卓之東,司尊別監以盞受酒,〈樂作。
〉別監以盞授宰樞,宰樞執盞就正使前〈使者起立,王世子亦起立。
〉揖,立進第二盞酒,正使答揖執盞,宰樞仍執盞臺。
〈後倣此。
〉正使飮訖,宰樞執虛盞少退。
正使揖,宰樞答揖,還立于酒卓之東,北向以授別監。
別監又以盞受酒,授宰樞,宰樞執盞就正使前揖,立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還授宰樞,仍執盞臺。
〈後倣此。
〉宰樞受盞飮訖,執盞少退揖,正使答揖,宰樞還立于酒卓之東,以授別監。
別監又以盞受酒,授宰樞,宰樞執盞就正使前揖立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飮訖,宰樞受虛盞少退。
正使揖,宰樞答揖,還立于酒卓之東,以授別監。
別監以盞授宰樞,宰樞執盞就副使前行禮,如上儀。
訖,從事以盞受酒,授宰樞,宰樞執盞詣王世子前跪進酒,王世子立執盞,宰樞仍奉盞臺。
〈後倣此。
〉王世子擧酒訖,宰樞受虛盞,退立于酒卓之西,以授別監,從酒卓後還立其東。
從事又以盞受酒,授宰樞,宰樞執盞詣王世子前跪進酒,王世子立執盞擧酒訖,宰樞受虛盞,退立于酒卓之西,以授別監乃出。
使者就座,王世子就座。
〈樂止。
〉〈饋廳內頭目及侍從官,其餘頭目,饋于別廳。
〉司饔別坐以空卓置於正使饌卓之右,又置於副使饌卓之左,副提調以空卓置於王世子饌卓之右。
司饔副提調二人各奉小膳〈每位二槃。
〉將進,〈樂作。
〉王世子就正使前進膳,副提調跪助進,正使揖,王世子答揖,就副使前進膳,如上儀訖,王世子還座就前立。
副提調二人各奉小膳以進,正使就王世子前進膳,〈副使從之。
〉副提調跪助進,王世子揖,使者答揖就座,王世子就座。
司饔別坐分就使者立割肉,副提調詣王世子前跪割肉,擧筯訖,〈樂止。
〉進第三盞酒,如進第二盞儀。
〈宰樞以次入進酒。
〉司饔別坐二人各奉湯將進,〈樂作。
〉別坐分就使者前立進,副提調擧湯詣王世子前跪進,內侍傳奉以進,擧筯訖,〈樂止。
〉〈饋司辟及歌者等。
〉酒行七徧,〈每行酒後進湯。
〉竝如前儀。
進大膳如進小膳儀。
〈唯不割。
〉司饔別坐二人各奉果槃,進使者前,副提調奉果槃進王世子前,進果槃,樂作。
王世子行酒,如第一盞儀。
〈唯不請酒。
〉行酒畢,樂止,王世子出。
宗親宴朝廷使儀 ◎宗親宴朝廷使儀〈議政府六曹宴附。
〉其日,迎接都監設正使座於太平館正廳北壁,南向;副使座於東壁,西向;宗親座於西壁,東向;〈大君稍前,諸君差後。
若正副使皆北壁,則大君在東,諸君在西,俱烏漆交倚。
〉設酒卓於廳內近南,北向。
宗親至館入次,〈前一日,忠扈衛設次於大門外近南。
〉時至,就見使者,至正廳西階下,使者就正廳,各就座前立。
宗親由西門入就前揖,使者答揖。
使者就座,宗親就座。
司尊別監二人分立于酒卓東西,又別監四人列立于酒卓後。
典樂帥歌者及琴瑟,分東西階升,坐於月臺上。
司饔別坐及別侍衛各奉果槃,分就每位立。
〈樂作。
〉司尊別監以盞受酒,〈凡酌酒皆別監爲之。
〉立進于爲首宗親,宗親執盞就正使前揖,進第一盞酒,正使答揖執盞,與副使揖,副使答揖,與諸宗親揖,諸宗親答揖,又與爲首宗親揖,爲首宗親答揖,還執盞臺。
〈後倣此。
〉正使飮訖,司尊別監進立受虛盞,正使揖,爲首宗親答揖。
司饔別坐以果槃,立進于正使前。
〈每當使者飮訖,別坐進果。
〉司尊別監,又以盞受酒,立進于爲首宗親,爲首宗親執盞揖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還進于爲首宗親,爲首宗親執盞,與副使揖,副使答揖,與諸宗親揖,諸宗親答揖。
又與正使揖,正使答揖,還執盞臺。
〈後斂此。
〉爲首宗親飮訖,司尊別監進立受虛盞,爲首宗親揖,正使答揖。
別侍衛以果槃立進于爲首宗親。
〈每當爲首宗親飮訖,別侍衛進果。
〉司尊別監又以盞受酒,立進于爲首宗親,爲首宗親執盞揖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飮訖,司尊別監進立受虛盞。
正使揖,爲首宗親答揖。
司尊別監以盞受酒,立進于爲首宗親,爲首宗親就副使前行禮,又就諸宗親行禮,竝如上儀訖。
司尊別監以盞受酒,立進于正使,正使執盞揖進酒于爲首宗親,爲首宗親答揖,執盞飮訖,司尊別監進立受虛盞。
爲首宗親揖,正使答揖,使者就座,宗親就座。
〈樂止。
〉司饔別坐二人對擧饌卓將進,〈樂作。
〉爲首宗親進正使前進卓,〈諸宗親從之。
〉司饔別坐助進,正使揖,宗親答揖,就副使前進卓如上儀訖,〈使者及宗親果卓,禮賓寺先設於座前。
宗親果卓,兼設饌。
〉使者就座,宗親就座。
〈樂止。
〉別侍衛各奉花槃,就廳外〈樂作。
〉分就使者前,通事進花。
又別侍衛奉花槃,分就宗親前進花。
訖,〈通事別侍衛一時進。
〉〈樂止。
〉次宗親進第二盞酒,如進第一盞儀。
〈每進酒,樂作,進訖樂止。
饋廳內頭目,其餘頭目,饋于別廳。
第二盞後,宗親以次行酒。
〉司饔別坐以空卓,各置於使者饌卓之右;別侍衛以空卓,各置於宗親卓右。
司饔別坐二人各奉小膳〈每位二槃。
〉將進,〈樂作。
〉爲首宗親就正使前進膳,〈諸宗親從之。
〉別坐助進,正使揖,宗親答揖。
就副使前進膳,如上儀訖,宗親還就座前立。
別侍衛各奉小膳以進,就宗親前進膳,〈副使從之。
〉別侍衛助進,宗親揖,使者答揖就座,宗親就座。
司饔別坐分就使者前立割肉,別侍衛分就宗親前立割肉,擧筯訖,〈樂止。
〉進第三盞酒如上儀。
司饔別坐各奉湯將進,〈樂作。
〉別坐分就使者前立進,別侍衛各奉湯分就宗親前立進。
擧筯訖,〈樂止。
〉〈饋歌者等。
〉酒行七周,〈每行酒後進湯。
〉竝如前儀。
進大膳,如進小膳儀。
〈唯不割。
〉司饔別坐及別侍衛各奉果槃分就每位立,將進果槃,〈樂作。
〉爲首宗親行酒,如第一盞儀。
〈唯不請酒。
〉行酒畢,〈樂止。
〉宗親出。
議政府六曹宴儀同,唯執事者,以知印錄事爲之。
受隣國書幣儀 ◎受隣國書幣儀〈隣國,如日本琉球國之類。
使者到境,遣使迎勞,至近郊,又遣使慰宴。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其日,判司僕陳禦馬於殿庭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六匹在隆文樓南,六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侍臣位於殿庭東西,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使者位於道西,重行北向東上;階上典儀位於東階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侍臣門外位於永濟橋南東西如常;使者位於勤政門外道西,重行東向北上;設使者次於朝堂近南。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侍臣以常服俱集朝堂,使者以下就次。
禮曹正郞受書幣,入陳於殿階上。
〈有案,書在北,幣在南。
〉鼓二嚴,侍臣就門外位,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通贊奉禮郞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侍臣,由東西偏門入就位;奉禮郞引使者以下,就門外位。
〈每使者進退,皆通事指導。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侍臣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奉禮郞引使者以下,由西偏門入就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通事傳贊。
〉〈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承旨出取入啓承敎以傳,通事引使副由西偏階升,入詣前楹間跪俯伏,在庭伴從皆跪。
殿下問國主,又勞使者訖,副使俯伏興出門,伴從俯伏興平身。
通事引使副降出,伴從隨出。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
還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侍臣出。
〈若諸島倭及諸衛野人酋長親朝獻幣與使人獻書幣,則隨百官朝見如常。
〉 宴隣國使儀 ◎宴隣國使儀 受書禮幣畢,典樂署典樂設歌者位於殿階上,帥雜隊入立於懸南。
典儀設使者位於禦座西南,東向北上;不升殿者位於殿庭道西近南,重行北向東上;設使者以下拜位於道西,重行北向東上。
司尊提調設酒亭於殿內近南,北向,別坐設使者酒卓於殿外近西,執事者設不升殿者酒卓於其前。
通事引使者以下,皆就門外位。
諸護衛之官各具器服,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典儀通贊奉禮郞先入就位。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承旨入殿內俯伏於禦座左右,史官在其後。
奉禮郞引使者以下由西偏門入就位,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傳敎官〈承旨。
〉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臨階西向立,宣敎曰:「迎客使升殿。
」宣訖,還侍位。
通事跪俯伏承傳興,引使者由西偏階,升就座,其不升殿者,亦引就座。
司饔提調進饌案,〈進案,由禦座南階;徹案,由東階。
〉〈休安之樂作。
〉別坐設使者卓,〈於不升殿者,執事爲之,後同。
〉〈樂止。
〉近侍進花,〈休安之樂作。
〉別侍衛散使者花。
〈樂止。
〉典樂引歌者及琴瑟,分東西偏階升就位。
司尊提調詣酒亭東,酌酒第一盞,〈樂作。
〉〈用俗樂雜伎。
後同。
〉提調奉詣禦座前跪進,〈凡進盞退盞,皆由南階。
〉內侍傳奉置于案。
別坐行使者酒擧訖,〈樂止。
〉〈凡進盞樂作,擧訖樂止。
〉司饔提調進湯。
〈凡進湯,由禦座南階,退則由東階。
〉〈樂作。
〉別坐設使者湯,食畢,〈樂止。
〉〈凡進湯樂作,食畢樂止。
〉酒行五徧。
〈每行酒後進湯。
〉司饔提調進大膳,〈樂作。
〉別坐設使者膳,〈樂止。
〉提調進徹案,別坐徹使者卓。
通事引使者以下,俱復拜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
〉奉禮郞引出。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
還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若不親宴,則命內侍宴于西廊,其命大臣宴于禮曹,如別儀。
〈若諸島倭及諸衛野人酋長與使人,則命內侍饋于南廊如常。
〉 禮曹宴隣國儀 ◎禮曹宴隣國儀 前二日,禮曹啓聞,散下其禮。
其日,執事者設押宴官及判書座於正廳東壁,西向北上,〈押宴官職品,亞於判書,則判書座在上。
判書有故,兼判事。
〉參判差後;〈參判有故,則參議竝交倚。
〉正使副使座於西壁,東向北上;〈交倚。
〉從事官〈船主押物之類。
〉於使者之後,重行;伴從於露臺上,重行;〈竝繩床。
〉又設酒卓於廳內近南,北向;伴從酒卓於其位之前。
典樂設樂於前楹外。
使者將至,押宴官以下各就座前立,使者由西門入升廳,就押宴官及判書前,控首再拜,押宴官及判書稍前,控首答再拜。
次與參判行禮如上訖,就座前立。
次從事官從庭下升,就押宴官及判書,頓首再拜,次詣參判前行禮如上訖,俱就座。
伴從從庭下升,就前楹外,重行東向北上,頓首再拜,稍南又再拜訖,退就座前立。
執事者設饌卓如常。
〈凡設卓及勸花設湯行酒,皆奏樂。
〉執事者以盞酌酒,進押宴官前,押宴官出座稍前立,〈判書以下,亦出座稍前立。
若押宴官職品亞於判書,則判書行酒。
〉正使以下皆出座稍前立,押宴官執盞揖授正使,正使答揖執盞請酒。
又與押宴官揖,押宴官答揖,正使飮訖,以盞授執事者,乃揖,押宴官答揖。
執事者以果盤進正使前,〈凡賓主飮訖,執事者以果盤立進。
〉執事者又以盞酌酒,進正使前,正使執盞揖授押宴官,押宴官答揖,執盞請酒,又與正使揖,正使答揖,押宴官飮訖,以盞授執事者,乃揖,正使答揖,次與副使行酒如上。
次從事官就押宴官前,跪受飮訖,次押宴官與判書參判行酒如式,各就座。
執事者進花設湯,行酒五徧,〈初盞後,設各呈盃行酒。
每行酒,皆設湯,三行後,許伴從坐。
仍設卓及勸花行酒設湯。
〉徹卓。
使者以下起,押宴官以下,皆起而送。
若宴諸島倭及諸衛野人酋長與使人,則判書北壁,參判東壁,〈竝交倚。
〉客人西壁。
〈繩床。
〉客人就判書參判前,頓首再拜,竝無答拜。
〈酋長若官高,則從優答一拜。
〉設各呈盃以飮如常,無行酒之禮。
軍禮序例 ?軍禮序例 兵器 射器 執事官 兵器 ⊙兵器 幹 ◎幹 《書圖》,幹,盾也。
今制有二,長者曰長防牌,長五尺六寸,廣二尺二寸。
圓者曰圓防牌,徑三尺。
鐵緣,皆以闆爲質,外裹牛皮,內裹白布。
面上,以五采畫獸頭。
中軍赤,左軍靑,右軍白。
○圓防牌:說見上。
〈??〉〈??〉 槍、長劍、劍 ◎槍、長劍、劍 ○槍 《廣韻》,槍,矟也。
今制兩刃,末說,長一尺五寸,柄用木,長十尺,下有冒鐵圓銳。
朱漆,或漆以黑。
〈??〉○長劍 刃長二尺五寸。
柄用木,長五尺九寸。
朱漆,或漆以黑,下有冒鐵圓銳。
〈??〉○劍 《說文》,人所帶兵也。
今制有二,一曰雲劍,其鞘裹以魚皮,漆用朱紅,粧用白銀,垂以紅絛穗兒,帶用靺韋。
二曰佩劍,鄕言環刀,制如雲劍,黑漆,粧用黃銅,垂以紅絛穗兒,帶用鹿皮。
〈??〉 弓、矢 ◎弓、矢 ○弓 《書圖》,弓長六尺有六寸,謂之上制;六尺有三寸,謂之中制;六尺,謂之下制。
取幹角,以膠漆筋絲爲之。
朱漆曰彤弓,黑漆曰盧弓,或塗以樺皮。
〈??〉○矢 《書圖》,矢藁,長三尺,殺其前一尺,令趣鏃。
羽六寸,夾其括,以設其羽。
分其羽,以設藁。
藁,《韻會》,箭幹也。
今簳長四尺,或三尺八寸。
其羽狹鏃圓而無刃曰鐵箭,射於一百八十步或八十步;其羽尤狹而木鏃曰樸頭,射於二百四十步,皆用於武科及敎習。
其羽廣而鐵鏃大者,朱漆曰彤矢,黑漆曰盧矢,用於射獵。
羽狹而鐵鏃小者曰磨箭;鐵鏃而簳長一尺二寸曰片箭。
片箭,筒射之箭,剖筒之半長,與常弓所用箭等,納箭筒中,注箭弦上,筒旁爲竅,穿小繩繫于腕彀弓,旣發豁筒,向手背激矢射敵,中者洞貫,皆用於戰陣。
〈??〉〈??〉 弓帒、矢箙 ◎弓帒、矢箙 ○弓帒 弓鞬也。
以黑皮爲之,帶用鹿皮。
○矢箙 箙,《韻會》通作服。
《詩圖》盛矢器,今以豬皮爲之,帶用鹿皮。
〈??〉 甲、胄 ◎甲、胄 ○甲 以鐵爲劄,灌以水銀,用靺韋編成曰水銀甲。
用煙鹿皮編成,黑漆曰柳葉甲。
以生豬皮爲劄,用煙鹿皮編成曰皮甲。
以鐵絲作小環相貫曰鏁子甲。
鐵劄及鐵環相間以綴曰鏡幡甲。
摺紙爲劄,以鹿皮編成,黑漆曰紙甲。
〈??〉○鏡幡甲 說見上〈??〉○鏁子甲 說見上〈??〉○冑 《說文》,兜,鍪也。
兜鍪,首鎧也,以鐵爲之。
有簷曰簷冑,無簷曰圓冑。
〈??〉〈??〉 車輻、角 ◎車輻、角 ○車輻 《事物紀原》,車輻,棒也。
漢朝執金吾,金吾,亦棒也,以銅爲之。
黃金塗兩頭,謂之金吾,一曰形如車輻也。
鄕名孛剌兀,用黃銅刻八稜爲首,用木爲柄,下端冒以鐵。
〈??〉○角 《事物紀原》,黃帝與蚩尤戰,始命吹角,作龍鳴以禦之。
今有大角,以銀爲之,又以木爲之,漆以朱,或漆以黑。
中角,制同而差小。
角以黃銅鍍金爲之,或用牛角而以木爲柄,漆以朱。
〈??〉〈??〉 纛、旗、麾 ◎纛、旗、麾 ○纛 《韻會》,以旄牛尾爲之,載左騑馬首。
《廣韻》,大如鬥。
《貳儀實錄》,以皂繪爲之,似蚩尤之首。
軍發,祭纛。
〈??〉○旗 《通典》曰:「黃帝振兵設五旗。
」《黃帝內傳》曰:「帝制五彩旗,指顧向背。
」《黃帝出軍訣》曰:「攻伐作五彩牙旗,靑引東,赤南白西黑北黃中。
」是也。
〈??〉○麾 《韻會》,旗屬,以帛爲之,其色有靑赤黃白黑。
〈??〉 鐸、鉦 ◎鐸、鉦 ○鐸 《說文》,大鈴也。
軍法,五人爲五,五爲兩,兩有司馬執鐸。
釋名曰:「鐸,度也,號令之限度。
」武事,振金鐸。
〈??〉○鉦 《韻會》,錚,鉦也。
《內傳》曰:「玄女請帝鑄鉦鐃以擬之聲。
」今銅鑼,其遺制也。
〈??〉 鞞、金、鼓 ○鞞 《唐韻》曰:「鞞,騎上鼓。
」今軍行,馬上所擊者。
〈??〉○金〈??〉○鼓〈??〉 銃筒 ◎銃筒〈??〉〈??〉〈??〉〈??〉〈??〉〈??〉〈??〉〈??〉〈??〉 矛、戟、鉞 ◎矛、戟、鉞 ○矛 說文,酋矛也。
建於兵車,長二丈,象形。
徐曰:「句兵也。
」禮書,矛之爲器,上銳而旁句。
上銳所以象物生之苗,旁句所以象物生之句。
〈??〉○戟 韻府群玉,長丈六尺,廣寸有半。
雙枝爲戟,單枝爲戈。
周禮圖,援長七寸半,胡長六寸,刺長六寸,內長四寸半。
戈二刃,戟三刃,則戈爲小戟爲大。
內謂胡以內接柲者,胡謂矛之旁出者,曲猶牛胡焉,援謂直刃也。
柲,謂柄也,長十四尺八寸,幷內四寸半、援七寸半,共長丈六尺。
今矛戟依槍制,柄用木,下有冒鐵圓銳。
朱漆,或漆以黑。
〈??〉○鉞 說見鹵簿〈??〉 射器 ⊙射器 熊侯、麋候、豕候、的 ◎熊候、麋候、豕候、的 ○熊候 以赤色布爲質,崇廣丈八尺,三分其廣而鵠居一。
鵠廣六尺,以白漆皮方製之,棲於侯中,畫以熊首,用於禦射。
〈??〉○麋侯 以靑色布爲質,崇廣丈八尺,三分其廣而鵠居一。
鵠方六尺,以白漆皮方製之,棲於侯中,畫以麋首,用於宗親文武官射。
〈??〉○豕侯 制如上。
靑質白皮爲鵠,畫以豕首,用於武科及敎習。
〈??〉○的 用白皮圓製之,徑三尺,用於武科及敎習近射。
〈??〉 決、拾 ◎決、拾 ○決 以皮爲之,著於右手大指,所以鉤弦開體。
〈??〉○拾 以韋爲之,著於右臂以遂弦。
〈??〉 乏、楅 ◎乏、楅 ○乏 侯邊避矢之物,以韋爲之。
高廣各七尺,形如屛風三疊,鼓一在東乏,金一在西乏。
〈??〉○楅 長三尺,博七寸,厚一寸五分。
兩端龍首,中央蛇身,委以矢,赤黑漆。
〈??〉 豐、觶 ◎豐、觶 ○豐 以承罰爵,形如豆大而卑。
〈??〉○觶 觶 《周禮》《考工記》,梓人爲飮器。
禮書,大射立,司正卒角觶立,司射司馬遂射,以觶飮不勝者。
〈??〉 執事官 ◎執事官〈闕。
〉 軍禮儀式 ?軍禮儀式 射于射壇 觀射于射壇 大閱 講武 吹角 救日食〈京外官救食附。
〉季冬大儺 鄕射 射于射壇儀 ◎射于射壇儀 前三日,兵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忠扈衛設帳殿於射壇,南向;幄次於帳殿之後。
掖庭署設禦座於帳殿內,南向;禦射位於帳殿前,南向。
〈設席。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壇南;〈用月律。
〉登歌於壇上近南,廣開中央;〈避箭位也。
〉設協律郞位二,一於登歌西北,一於壇上;典樂位於壇下,俱近西東向。
訓鍊觀張熊侯去壇九十步;〈侯以赤色布爲質,崇廣丈八尺,三分其廣而鵠居一,鵠方六尺,以白漆皮方制之,棲於侯中,畫以熊首。
〉設乏於侯東西各十步;〈乏侯邊避矢物,以革爲之,高廣七尺,形如屛風。
鼓一在東乏,金一在西乏。
〉鼓一於壇下少東,楅五於壇下少西;〈楅長三尺,博七寸,厚一寸半,龍首蛇身,以委矢。
〉設侍射者將射位於西階前,東向北上;兵曹判書位於東階前,西向;侍射者集賢殿副提學以上射位於壇上,三品以下射位於壇下,俱近西橫布南向。
其日,侍射者弓矢俟於西門外,陳賞物於壇下少東,罰尊卓於壇下少西北向,設坫加爵,置豐於卓西,〈豐所以承罰爵,形似豆大而卑。
〉獲者位〈拾箭官。
〉於東乏之相向。
典儀設執事官及宗親文武百官拜位,竝如勤政殿庭位。
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出宮,至壇所入幄次,仗衛排列於壇之東西,竝如視學儀。
宗親及文武百官,俱以常服就東西門外。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三品以下入就拜位。
判通禮俯伏啓外辦,殿下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乘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承旨由西偏階升壇,在西南隅北向東上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庭之東西如常。
〈凡軍士,皆具器服。
〉奉禮郞分引二品以上入就拜位,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就位。
設會如正至會儀,〈唯無上壽禮。
〉酒三遍,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有司旣具射。
」俯伏興降復位,奉禮郞分引宗親以下皆降。
〈初,升壇者將降,在壇下者先就位,承旨在壇上東向北上俯伏。
〉文官立東階下,近東西向;宗親及武官立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上護軍二人橫捧禦弓矢,〈乘矢。
〉立於東階上,西向。
〈執弓者在北。
〉設案於執弓者之前,置禦決拾函於其上,獲者一人持旌負侯北向立。
侍射者出西門外,執弓搢乘矢入就將射位。
〈侍射耦數,臨時啓裁。
〉兵曹判書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命獲者去侯。
」俯伏興降復位。
執鼓者〈訓鍊觀使。
〉槌鼓三聲,獲者以鼓應之,負侯者還至乏。
上護軍一人捧決拾函,一人捧弓,一人捧矢,進立於禦座東少南,西向北上。
捧決拾函者北向跪進,啓請設決拾訖,以函復於案,退復位。
殿下降座〈樂作。
〉升射位,〈樂止。
〉捧弓者北向跪進禦訖,退復位,次捧矢者一一供進禦。
欲射,軒架先奏《和安之樂》三節,第一矢與第四節相應,第二矢與五節相應,以至七節樂止。
上護軍前跪,以矢行啓,中曰獲,下曰留,上曰揚,左曰左方,右曰右方。
禦射訖,上護軍進北向跪受弓,退復位,〈樂作。
〉殿下陞座。
〈樂止。
〉又上護軍進座前跪受決拾,置於案,退復位。
取矢官〈訓鍊觀副使。
〉橫捧禦矢,趨詣中階下,上護軍承奉如初。
侍射者以耦升進射席北向俯伏興南向立,奏《誠安之樂》一節後發矢。
第一發與第二節相應,以至五節〈中則獲者擊鼓,不中則擊金。
〉樂止。
射者北向俯伏興,降復將射位。
取矢者〈訓鍊觀參軍。
〉取中矢,加於楅。
衆耦以次射畢,釋弓於位,俱進立壇下,分東西重行北向。
兵曹判書書中者姓名及中數,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訖,請賞中者罰不中者,俯伏興降復位。
令正郞唱中者姓名,立於東階下西向;不中者立於西階下東向,俱北上。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侍射者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軍器監官就東階下,以次付賞物,受賞者北向跪受訖,俯伏興還西向位。
司尊別監就罰尊西,東向以爵酌酒,北向跪置於豐,退立於豐南少西。
不中者進豐南,北向跪取爵,立飮卒爵,跪置豐下,還向東位。
別監北向跪取虛爵酌置,不中者,以次繼飮,竝如初訖,奉禮郞分引宗親百官及侍射者,俱復北向位。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在位者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還幄次,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還宮如來儀。
若無侍射之人,則不設楅,不陳賞物,不設罰尊。
若禦燕遊小射,則不陳樂懸,不行會禮,事訖無北向四拜之儀。
觀射于射壇儀 ◎觀射于射壇儀 前三日,兵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忠扈衛設帳殿於射壇,南向;幄次於帳殿之後。
掖庭署設禦座帳殿內,南向。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壇南;〈用月律。
〉登歌於壇上近南,廣開中央;〈避箭位也。
〉設協律郞位二,一於登歌西北,一於壇上;典樂位於壇下,俱近西東向。
訓鍊觀張麋侯去壇九十步;〈侯以靑色布爲質,崇廣丈八尺,三分其廣而鵠居一。
鵠方六尺,以白漆皮方製之,棲於侯中,畫以麋首。
〉設乏於侯東西各十步;〈乏侯邊避矢物,以革爲之,高廣七尺,形如屛風。
鼓一在東乏,金一在西乏。
〉鼓一於壇下少東;楅五於壇下少西;〈楅長三尺,博七寸,厚一寸半。
龍首蛇身,以委矢。
〉設將射位於東西階前,重行相向北上;左右司射位於將射位前,東西相向;兵曹判書位於東階前,西向;集賢殿副提學以上射位於壇上;三品以下射位於壇下,俱近西,橫布南向。
其日,射者弓矢侯於西門外;陳賞物於壇下,少東;罰尊卓於壇下,少西北向;設坫加爵;置豐於卓西;〈豐所以承罰爵,形似豆大而卑。
〉獲者位〈拾箭官。
〉於東西乏,相向。
典儀設執事者及宗親文武百官拜位,竝如射于射壇位。
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出宮,至壇所入幄次,仗衛排列於壇之東西,竝如射于射壇儀。
宗親及文武百官,俱以常服就東西門外。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三品以下入就拜位。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凡軍士,皆具器服。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承旨由西偏階升壇,在西南隅,北向東上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庭之東西如常。
奉禮郞分引三品以上入就拜位,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就位設會,如正至會儀。
〈唯無上壽禮。
〉酒三遍,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請賜宗親及百官射,俯伏興降復位,奉禮郞分引宗親以下皆降〈初,升壇者將降,在壇下者先就位,承旨在壇上東向北上俯伏。
〉壇下復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
〉奉禮郞引出中門外。
獲者一人持旌負侯北向立,宗親及百官執弓搢乘矢,入就將射位。
兵曹判書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命獲者去侯。
」俯伏興降復位。
執鼓者〈訓鍊觀判官。
〉槌鼓三聲,獲者以鼓應之,負侯者還至乏。
左右司射分東西偏階升,就射席北向俯伏興南向立。
左司射一發,右司射一發,更疊射訖,俱北向俯伏興降復位。
宗親以下以耦分東西偏階升,就射席北向俯伏興南向立,軒架奏《誠安之樂》一節後發矢。
第一發與第二節相應,以至五節,〈中則獲者擊鼓,不中則擊金。
〉樂止。
射者北向俯伏興,降復將射位。
取矢者〈訓鍊觀參軍。
〉取中矢,加於楅,衆耦以次射畢,釋弓於位,俱進立壇下,分東西重行北向。
兵曹判書書中者姓名及中數,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訖,請賞中者罰不中者,俯伏興降復位。
令正郞唱中者姓名,立於東階下西向,不中者立於西階下東向,俱北上。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射者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軍器監官就東階下,以次付賞物,受賞者北向跪受訖,俯伏興還西向位。
〈若賜多,且置於位,禦入,持出中門外付之。
〉司尊別監就罰尊西,東向以爵酌酒,北向跪置於豐,退立於豐南少西。
不中者進豐南,北向跪取爵立飮卒爵,跪置豐下,還東向位。
別監北向跪取虛爵酌置,不中者以次繼飮,竝如初訖,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俱復北向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在位者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還幄次。
協律郞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出,還宮如來儀。
大閱儀 ◎大閱儀〈每年九月十月中大閱於都外用剛日。
〉前期十一日,兵曹啓聞請大閱,承敎遂命將帥,簡軍士。
有司先芟萊除地爲場,方一千二百步,四出爲和門。
〈軍門,謂之和門。
〉又於其內,爲步騎軍營域處所,分兩陣東西相向,中間相去三百步,每五十步立表爲一行,凡五行,爲軍士進退之節。
又別墠地於場北,爲車駕停觀之所。
前一日,忠扈衛設帳殿於墠所,南向;又設小次於帳殿之北,隨地之宜;王世子次於小次之南近東,西向。
掖庭署設禦座於帳殿內,南向。
典儀設王世子及宗親文武百官拜位於帳殿之南;設執事官位,竝如常。
將帥及士卒集於墠所,禁止喧譁,依方色立旗爲和門,旗鼓甲仗威儀悉備。
大將以下,各有統帥,如常式。
將帥先敎士衆,望聽旌旗指揮之蹤、〈旗臥卽跪,旗擧卽起。
〉金鼓動止之節。
〈聲鼓卽進,鳴金卽止。
〉其日未明十刻,軍士皆嚴備,騎徒皆具甲冑,各爲直陣以相候,將軍及大將,各依儀立於旗鼓之下。
未明七刻鼓一嚴,兵曹啓開宮殿門及城門,勒諸衛陳大駕鹵簿及軍士。
判司僕陳輿輦禦馬仗馬竝於弘禮門外,分立如式。
前後騎步隊,各具器服,〈凡軍士皆同。
槍隊執槍,劍隊執長劍,射隊帶弓矢。
〉以次屯列,整肅部伍,不得喧譁。
宗親及百官俱集朝房,未明五刻鼓二嚴,宗親及百官以常服就侍立位,王世子以常服出。
〈其贊內嚴白外備侍衛,竝如常。
〉左中護引就光化門外次坐,〈前一日,忠扈衛設次。
〉侍衛如常。
諸衛各督其屬入,陳於勤政殿庭。
侍臣就階下分左右立,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尙瑞官捧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判司僕進禦馬於勤政門外。
未明二刻鼓三嚴,左中護引王世子出次,就侍立位,鍾聲止。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尙瑞官捧寶前導,〈載寶如常。
〉至勤政門外,判通禮俯伏跪,啓請降輿乘馬,殿下降輿乘馬,左右侍臣夾侍如常。
駕至光化門外,王世子鞠躬,過則平身。
至侍臣上馬所,駕小駐,侍臣上馬畢,駕動,鼓吹振作,宗親及百官鞠躬,過則平身。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以次侍衛如常。
駕至墠所,兵曹判書乘馬奉引,入自都墠北和門,至小次前下馬入次。
左中護引王世子就次,典儀以下先入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入就位,副知通禮引王世子入就位。
〈仁順府設褥席。
〉殿下出次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承旨入就帳殿西南隅,北向東上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帳殿東西如常。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子及宗親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中軍將偃旗,軍士各於其陣北向四拜;擧旗,騎乘馬徒起訖,兵曹判書停立於東廂西向,仗衛小退,以通觀路。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就禦座之東近南,西向坐。
奉禮郞分引侍臣,依左右廂立於大次之前,東西北上。
引宗親及百官立於侍臣之外十步,文東武西,重行北上。
吹大角三通,中軍將各以鞞令鼓,二軍俱擊鼓,有司偃旗,騎下馬立徒跪。
二軍諸帥上護軍以上集於中軍大將旗鼓之下;左廂中軍大將立於旗鼓之東,西向;諸軍將立於旗鼓之南,北向東上;右廂中軍大將立於旗鼓之西,東向;諸軍將立於旗鼓之南,北向西上,以聽誓。
大將誓曰:「今行大閱,以敎人戰,進退左右,一如軍法。
用命有常賞,不用命有常刑,可不勉之!」誓訖,左右軍司候各二人,振鐸分巡以誓衆。
諸上護軍各以誓辭,遍告其所部,遂聲鼓。
有司擧旗,騎上馬徒起皆行,及表擊鉦,騎徒乃止。
又擊三鼓,有司偃旗,騎下馬徒跪。
又擊,有司擧旗,騎上馬徒起,騎驟徒趨,及表乃止,整列位定。
東西軍依五行相勝之法,互爲陣以應之,每變陣,各選刀楯之士五十人,挑戰於兩軍之前,第一第二挑戰,疊爲勇怯之狀。
第三挑戰,爲適均之勢;第四第五挑戰,爲勝敗之形。
五陣畢,兩軍俱爲直陣。
又擊三鼓,有司偃旗,騎下馬徒跪。
又聲鼓擧旗,騎上馬徒起,騎從徒走。
左右軍俱至中表,相擬擊而還,每退至一行表如前,遂復其初。
〈凡相擬擊,皆不得以刃相及。
凡步士逐退,過中表二十步而止,騎士不在此例。
〉判通禮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大閱禮畢,俯伏興降復位,殿下降座入小次,王世子還次。
殿下還帳殿卽座,進茶案如常儀畢,判通禮俯伏跪啓請還宮,啓訖俯伏興退,車駕還宮如常儀。
講武儀 ◎講武儀 前期七日,兵曹徵衆庶,循田法,兵曹表所田之野。
其日未明,建旗於所田之後近郊,隨地之宜。
諸將各帥士徒,集旗下,毋得喧嘩。
質明,弊旗,後至者,罰之。
兵曹分申田令,遂圍田。
其兩翼之將,皆建旗圍之,闕其前,駕出次舍如常。
將至田所,駕鼓行入圍,有司陳鼓於駕前,在東南者西向,在西南者東向,皆乘馬。
諸將皆鼓行赴圍,乃設驅逆之騎。
旣上乘馬向南,有司以從。
大君以下,皆乘馬帶弓矢,陳駕前後,有司乃驅獸出上之前。
初一驅過,有司整飭弓矢以前;再驅過,兵曹進弓矢;三驅過,上乃從禽左而射之,每驅必三獸以上,上發矢,然後諸君發矢,諸將士以次射之訖,驅逆之騎止,然後許百姓獵。
凡射獸,自左膘〈音縹,脅後脾前肉。
〉而射之,達于右腢〈牛口切,膊前肉。
〉爲上,以爲乾豆,奉宗廟;達右耳本者次之,以供賓客;左脾〈捕爾切,股骨。
〉達于右?〈以沿反,肩骨。
〉爲下,以充庖廚。
群獸相從,不盡殺;已被射者,不射。
又不射其面,不剪其毛,其出表者不逐。
將止,兵曹建旗於田內,乃雷擊駕鼓及諸將之鼓,士徒譟呼,諸得禽者,獻於旗下,緻其左耳,大獸公之,小獸私之。
遣使以所獲獸,馳薦宗廟,次宴幄殿,賜從官酒三行。
一。
田狩時,諸將令士徒不得相雜。
一。
駕前樹幡,以別瞻視。
一。
近駕前者,內禁衛司禁外,大小雜人,一皆禁斷。
一。
三軍以次布列,禽獸皆驅入圍中。
逸去者,群下乃逐發矢,過其位次則止,勿追。
一。
大小雜人不得於圍前先行、圍內發矢、放鷹犬。
一。
凡違令者,二品以上,啓聞科罪;通政以下,兵曹直斷;逃避者,加二等。
雖圍外,爭先發矢,或傷人命,或傷犬馬,各依本律施行。
吹角令 ◎吹角令 上當出令時,命內吹角人〈內吹螺赤。
〉吹角一通,外吹角人〈兵曹吹螺赤。
〉卽登樓門,應之以角,又分登四方高處,以軍馬畢會爲限吹之。
內吹角聲初發時,闕內當直各衛節制使中樞上大護軍護軍內禁衛司禁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甲士侍衛牌都城衛銃筒衛各領防牌等,卽具甲仗,各門堅守,承命外,不得出入,各差備毋敢有闕。
吹角聲相應初,兵曹入直堂上官親稟命,受宣字旗,立於闕門外近北,次三軍鎭撫各以其軍之旗,立於定所。
出番中樞院堂上官及出番各衛節制使以下元係侍衛軍士及時波赤等,隨其聞角聲先後,卽具甲仗,立於其旗之下,分運屯住,中軍在前,三麾隨馬,左軍次之,右軍次之。
〈若行在,則各隨其地之宜。
〉上召當爲將帥者三人,授三軍織文旗,受旗而出就其軍立之,聽兵曹號令。
〈奉旗人,用近仗。
〉若左軍或右軍入直,則受命將帥受其軍織文旗,立於闕門內。
入直大小軍士,不離直所,或値暮夜,未辨旗色,則聞其軍角聲聚會。
中軍吹大角,左軍吹中角,右軍吹小角,各軍軍馬畢會,則吹角止。
出番兵曹及鎭撫承旨當番軍士有緣故未入番者,俱宣字旗近處待命。
議政府六曹宗親勳舊時散二品以上應合赴急者,除有故,各率定數伴倘,備兵器,各於闕門外依幕,聚會待命。
其中老病及不合武事者,議政府六曹外,不許來會。
領中樞院事以下,各軍士屯住次序,依鎭撫所序圖,毋敢有違,毋散喧嘩。
若無織文旗而出令者、不見織文旗而趨令者、常時無兵曹明文而私聚軍士者,皆以謀逆論。
如有犯令者,許諸人陳告。
所告實者,超三等賞職,將犯人家産充賞。
誣告者,反坐。
軍士到未到,兵曹鎭撫所考察科罪。
軍士外,各司及成衆官,各於本司聚會待命,唯內侍府,闕門外依幕聚會。
義禁府司僕寺軍器監率吏典及工匠,各守本司待命。
救日食儀 ◎救日食儀 其日,掖庭署設殿下褥位於勤政殿階上近北,南向;設香案於其前。
典樂署典樂置鼓三於殿階上近南。
〈靑色鼓在東,赤色鼓在南,白色鼓在西。
〉兵曹正郞陳麾三於鼓內,兵三於鼓外。
〈靑赤白三色麾,各從方位陳之,矛在東,戟在南,鉞在西。
〉典儀設侍臣位於殿庭東西,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
〈食度在南,侍臣分東西相向;食度在東,侍臣俱在西東向;食度在西,侍臣俱在東西向。
〉未虧前五刻,兵曹勒諸衛列軍士如常。
侍臣各具素服,就勤政門外,分東西序立如常。
前三刻,諸護衛之官及司禁,各具器服,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素服卽座,侍衛如常儀。
前一刻,奉禮郞分引侍臣,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侍衛如常儀。
殿下至褥位向日坐,侍衛如常儀。
書雲觀啓有變,司香焚香,〈內直別監素服。
〉典樂伐鼓,〈三人素服。
〉明復而止。
判通禮進當座前俯伏跪,啓請還內,殿下乘輿還內,侍衛如來儀。
奉禮郞分引侍臣出。
〈其日,百官各於本司,置鼓于廳事前,皆以素服立於鼓後,重行向日而立。
始虧,焚香伐鼓,明復而止。
夜食無救。
開城府州府郡縣官救食亦同。
〉 季冬大儺儀 ◎季冬大儺儀 前一日,書雲觀選人年十二以上十六以下,爲侲子四十八人,分爲二隊,每隊二十四人,六人作一行,着假面赤衣執鞭。
工人二十人着赤巾赤衣;方相氏四人着假面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右執戈左執楯;唱帥四人執棒,着假面赤衣;執鼓四人、執錚四人、吹笛四人,俱着赤巾赤衣。
書雲觀官四人着公服,各監所部。
奉常寺先備雄鷄與酒,光化門及城四門〈興仁崇禮敦義肅靖爲四門。
〉爲瘞坎,各於其門之右,方深取足容物。
前一日之夕,儺者各具器服,赴集光化門內,依次陳布以俟。
其日曉頭,書雲觀官帥儺者進立於勤政門外。
承旨啓請逐疫,命書雲觀官,引儺者鼓譟進入內庭。
方相氏執戈揚盾唱之,侲子皆和,其辭曰:「甲作食兇,胇胃食疫,雄伯食魅,騰簡食不祥,覽諸食咎,伯奇食夢,強梁祖明共食磔死奇生,委隨食觀,錯斷食巨窮,奇騰根共食蠱。
凡使十二神追惡鬼兇,赫汝軀,拉汝肝,節解汝肌肉,抽汝肝腸。
汝不急去,後者爲糧。
」周呼訖,諸隊鼓譟,各趣光化門以出,分爲四隊,〈隊各方相氏一人、侲子十二人、執鞭五人、唱帥執棒執錚鼓吹笛各一人。
〉每隊持炬十人前行,書雲觀官各一人領之,逐至四門郭外而止。
儺者將出,祝史當門中布神席南向。
齋郞疈〈拍逼切,析也。
〉牲胸磔〈陟格切,剔也,披磔其牲。
〉之。
神席之西,藉以席,北首。
祭官以下,〈每門祭官祝史齋郞各一人,皆書雲觀官。
〉北向西上再拜。
齋郞酌酒,祭官跪受而奠之,祝史東向跪讀祝文訖,祭官以下,又再拜。
祝史取祝及雞肉瘞於坎,乃退。
鄕射儀 ◎鄕射儀 每年三月三日,〈秋則九月九日。
〉開城府及諸道州府郡縣行其禮。
前一日,主人〈所在官司。
〉戒賓。
〈擇孝悌忠信好禮不亂者。
〉其日,設主人位於壇東,西向;〈學堂近處,除地爲壇。
〉賓二品以上坐於壇西,東向北上;衆賓三品以下坐於南行東上;〈若無二品以上,則六品以上在西,參外於南行,分東西而坐,廣開中央。
〉庶人於壇下東西,相向北上;設酒卓於壇南近東;不升者酒卓於其前;乃張侯去壇九十步。
〈侯以靑色布爲質,崇廣丈八尺,三分其廣而鵠居一。
鵠方六尺,以白漆皮方制之,於侯中畫以豕首。
〉賓以下,依時刻集到,主人出迎于門外,〈賓主行禮,皆相者指導。
〉揖讓先入,賓乃入,衆賓從之。
至于壇,主人在東,賓在西。
賓再拜,主人答再拜。
次衆賓行禮如上儀。
〈參外就主人座前行禮,若庶人在庭行禮,主人無答。
〉主人與賓以下,皆就座。
工執琴瑟,升坐酒卓之南東上,奏樂如常。
〈本無樂處,不用樂。
〉執事者設卓酌酒,主人獻賓,賓酢如常禮,〈衆賓同。
唯在庭者,執事者行酒。
〉酒三遍乃徹卓。
司射請射于賓,賓許,司射遂告于主人訖,降自西階,命弟子納射器。
司射執弓搢乘矢,還升壇射訖,賓主〈臨時比耦。
〉搢三挾一,以次而射。
〈每發矢皆樂作,射必中節。
〉射畢,司射命弟子,設觶於酒卓,不中者取觶實之,少退立卒觶,反置于卓,衆賓不中者,以次繼飮。
若主人及二品以上賓不中,則弟子洗觶,實觶以進,受鱓立飮,飮徧乃徹觶。
賓主皆興,行再拜禮如初。
賓降出,衆賓隨出,主人送于門外如常禮。
一。
司射,以衆所推服者爲之。
一。
置籍禮請具狀禮責除籍相者支辦等事,竝同鄕飮酒儀。
〈世宗莊憲大王實錄卷第一百三十三〉 兇禮序例 ?兇禮序例〈凡圖形已見於上者,略之。
〉喪服 明器 服玩 車輿 吉仗 兇仗 執事官 喪服 ⊙喪服 喪服 ◎喪裁圖 ○裁辟領四寸圖〈??〉○別用布,橫長一尺六寸,廣八寸,塞闊中爲領圖〈??〉○反習辟領四寸左右適圖〈??〉○反習向前圖〈??〉○加領於衣前圖 縫合其下一尺,留上一尺二寸,以爲袖口。
〈??〉○加領於衣後圖〈??〉○裁衽圖〈??〉○兩袵相疊圖〈??〉○裳制〈??〉 喪裁 斬衰〈斬,不緝也。
〉衣裳,皆用極麤生麻布,旁及下際,皆不緝也。
衣長過腰,足以掩裳上際,縫外向。
背有負版,用布方尺八寸,綴於領下垂之〈負版在後者,以其負荷悲哀在於背也。
〉前。
當心有衰,用布長六寸廣四寸,綴於左襟之前。
〈衰之言,摧也。
衰當心者,明孝子有摧哀之志也。
〉左右有辟領,各用布方八寸,屈其兩頭相著,爲廣四寸,綴於領下,在負版兩旁,各攙〈楚銜切。
〉負版一寸。
〈左右辟領謂之適者,以哀戚之情當有指適,緣於父母,不兼念餘事也。
〉兩腋之下有衽,各有布三尺五寸,上下各留一尺、正方一尺之外,上於左旁,裁入六寸;下於右旁,裁入六寸,便於盡處相望斜裁。
卻以兩方左右相沓,綴於衣兩旁,垂之向下,狀如燕尾,以掩裳旁際也。
裳,前三幅、後四幅,縫內向,前後不連,每幅作三潚?。
〈音帖。
〉?謂屈其兩邊相著而空其中。
楊復附注喪服記文,衣帶下尺緣,古者上衣下裳,分別上下,不相侵越。
衣身二尺二寸,僅至腰而止,無以掩裳上際,故於衣帶之下,用縱布一尺,上屬於衣,橫繞於腰,以腰之闊狹爲準,所以掩裳上際,而後綴兩衽於其旁也。
度用指尺。
〈中指中節爲寸。
〉齊衰〈齊,緝也。
〉其衣裳,竝如斬衰,但用次等麤生麻布,緝其旁及下際。
喪服 ◎喪服 ○斬衰冠 比衣裳用布稍細,紙糊爲材,廣三寸,長足跨頂,前後裹以布爲三?,皆向右縱縫之。
用麻繩一條從額上約之,至頂後交過前各至耳,結之以爲武。
屈冠兩頭入武內向外,反屈之,縫於武。
武之餘繩,垂下爲纓,結於頤下。
〈??〉○齊衰冠 以布爲武及纓,餘同斬衰。
〈??〉○斬衰首絰 以有子麻爲之,其圍九寸。
麻本在左,從額前向右圍之,從頂過後,以其末加於本上,又以繩爲纓以固之,如冠之制。
〈??〉○齊衰首絰 以無子麻爲之,圍七寸餘。
本在右,末繫本下。
布纓,制與斬衰絰同。
〈??〉○斬衰腰絰 圍七寸有餘,兩股相交,兩頭結之,各存麻本,散收三尺。
其交結處兩旁,各綴細繩繫之。
〈??〉○齊衰腰絰 圍五寸,餘制同斬衰。
〈??〉○斬衰絞帶 用有子麻。
繩一條大半腰絰,中屈之爲兩股,各一尺餘,乃合之。
其大如絰,圍腰從左過後至前,乃以其右端穿兩股間,而反掜於右,在絰之下。
〈??〉○齊衰絞帶 以布爲之而屈其右端尺餘。
首絰大一搤,隻是拇指與第二指一圍,腰絰較小,絞帶又小於腰絰。
腰絰象大帶,兩頭長垂下。
絞帶象革帶,一頭有彄子,以一頭串於中而束之。
〈??〉○苴杖 苴杖,竹也。
爲父所以杖用竹者,父是子之天,竹圓亦象天;內外有節,象子爲父,亦有內外之痛;又貫四時而不變,子之爲父,亦經寒溫而不變,故用之。
〈??〉○削杖 削杖,桐也。
爲母桐者,言同也,取內心悲痛同於父也。
以外無節象家無二尊,外屈於夫。
削之使下方者,取母象地也。
凡言杖者,皆下本,順其性也。
高下各齊其心,其大小如腰絰。
〈??〉○布屨 以白綿布爲之。
〈??〉 明器 ⊙明器 明器1 ◎明器1 ○筲 竹器有羃。
〈??〉○嬰 甆器有羃。
〈??〉○瓦釜 無足曰釜。
〈??〉○瓦鼎 三足有鉉有蓋。
〈??〉○瓦甑 形如甗,底七穿,通火氣以熟物。
〈??〉○瓦竈〈??〉○瓦甒 中寬下直上銳平底有羃。
〈??〉○酒尊 瓦器或甆器。
〈??〉 明器2 ◎明器2 ○酒甁 甆器。
〈??〉○匏勺〈??〉○盞 甆器有臺。
〈??〉○香爐 甆器兩耳有蓋。
〈??〉○香合 以木爲之黑漆。
〈??〉○幾〈??〉○杖 黑漆。
〈??〉○食案 黑漆。
〈??〉 明器3 ◎明器3 ○飯鉢 甆器有蓋。
〈??〉○匙楪 甆器。
〈??〉○羹楪 甆器。
〈??〉○饌楪 甆器。
〈??〉○炙楪 甆器。
〈??〉○蔬菜脯醢楪 甆器。
〈??〉○食杔 以木爲之,黑漆。
〈??〉○匙 以木爲之。
〈??〉 明器4 ◎明器4 ○筯 以木爲之。
〈??〉○盥盤 以木爲之。
〈??〉○盥匜 以木爲之,汲水器也。
〈??〉○唾盂 以木爲之,有蓋黑漆。
〈??〉○溷甁 以木爲之,黑漆。
〈??〉○溲器 以木爲之,有蓋黑漆。
〈??〉 服玩 ◎服玩 ○苔衣 用白細苧布連三幅袷造。
〈??〉○手巾 用白細苧布。
〈??〉○鏡 鑄以銅,以紫綃爲帶。
〈??〉○梳函 以木爲質,施螺鈿而漆,以紅綾塗其內。
〈??〉○土藤箱 用紅白皮竹相間製進,以鹿皮裹其邊,黑漆。
〈??〉○竿子 橫竿,別用木刻龍頭,冒於兩端。
柱二皆有跌,竝朱漆。
〈??〉 車輿 ⊙車輿 輴、返虞車 ◎輴、返虞車 ○輴〈一名肩轝〉先作屋形,冒以鵝靑綃,用紅綠紅三色綃造簾衣及落纓,垂於四簷,又以柳靑綃製帷,施於四面。
〈??〉○返虞車 先作屋形,簷作雲頭,冒以鵝靑紵絲,乃置於車上。
用紅綠黑紵絲造簾衣及落纓,垂於四簷。
四面設障子,〈前面分闔。
〉畫以牧丹,垂朱簾於外,又設闌幹。
〈??〉 冊寶腰輿、明器服玩腰輿 ◎冊寶腰輿、明器服玩腰輿 ○冊寶腰輿 先作屋形,簷作雲頭,冒以鵝靑綿布。
柱下四方設精闆,畫水波蓮;三面設障子,內貼朱漆竹網,前置分闔,用紅綠綃爲簾衣垂之。
〈??〉○明器服玩腰輿 制如冊寶腰輿,唯紙障子畫牧丹爲異。
〈??〉 香亭、車 ◎香亭、車 ○香亭 上作屋形,下施精闆,竝靑漆。
〈??〉○車 車凡六,外梓宮及預備木載車各一,方相氏乘車四。
〈??〉 大轝 ◎大轝 先置長杠二分左右,〈長三十六尺,中十四尺,形方,高八寸,厚五寸。
〉兩端漸圓殺,〈末端高六寸,厚四寸,朱漆。
〉設鐙鐵〈鑞染後同。
〉於左右杠下各十七,以接橫杠。
設橫杠於長杠下凡十九。
〈長二十二尺五寸,廣四寸,厚二寸五分,朱漆兩端,橫杠,以繩結之。
〉設橫木二於長杠之中方處前後各一,相距十尺。
〈長五尺四寸,高七寸,厚三寸。
其內面從下留五分,橫鑿廣五分,以備踏闆之入。
〉其橫木間,又設橫木二,〈長五尺四寸,高厚各二寸。
〉施踏闆於橫木上。
〈闆用五,以鐵釘連合,各廣九寸,總四尺五寸。
除鍊正一寸,正廣四尺四寸,長九尺七寸,厚一寸。
其闆兩端下,各斲長五分,納於前後橫木鑿處。
又於中橫木當處下面,亦鑿五分,令闆之下面與長杠下面齊。
〉次設地臺木於長杠上左右各一,〈長十尺五寸,廣五寸,厚四寸五分。
其兩端斲長五寸作凸,以備納於前後地臺木凹處。
從臺木中
至思政殿閤外,司則跪贊請降輦,嬪降輦,司閨引嬪入閤,〈仗衛停於閤外。
〉侍衛如常。
至內殿閤外西廂東向立,判內侍俯伏跪,啓請中嚴,尙儀俯伏跪,啓請王妃中嚴,司贊司賓典贊,俱就位。
尙食備酒金盞及饌卓以俟,判內侍俯伏跪啓外辦,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出陞座,爐煙升,侍衛如常儀。
俯伏跪啓外辦,王妃具翟衣加首飾,尙宮導引以出,王妃陞座,侍衛如常儀。
司賓引嬪入就東階下位,〈司則司閨從入,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
〉司饌一人奉棗栗盤,一人奉腶脩盤,前行立於嬪之右,西向北上,司贊曰:「四拜。
」典贊唱四拜,〈凡典贊贊唱,皆承司贊之辭。
〉嬪四拜。
司賓引嬪,升自東階,進禦座前東向立,司饌以棗栗盤跪授嬪,嬪奉棗栗盤,跪置於案,〈尙食臨時設案。
〉殿下撫之,尙食進徹以東,司賓引嬪降復位。
典贊唱四拜,嬪四拜。
司賓引嬪就西階下位,司饌奉腶脩盤立於嬪之左東向,典贊唱四拜,嬪四拜。
司賓引嬪,升自西階,進王妃座前西向立,司饌以腶脩盤跪授嬪,嬪奉腶脩盤跪置於案,〈尙食臨時設案。
〉王妃撫之,尙食進徹以西,司賓引嬪降復位,典贊唱四拜,嬪四拜。
司設設嬪席於王妃座之東北,南向。
司賓引嬪,升自西階,就席西南向立,尙食取盞酌酒,進詣嬪席前北向立,嬪四拜,升席南向跪,尙食以盞立授嬪,嬪受盞,尙食薦饌卓於席前,嬪祭酒興,降席西南向跪,啐酒以盞授尙食,尙食跪受虛盞退,嬪俯伏興,尙食徹饌卓。
司賓引嬪,降自西階出。
尙儀進當禦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退。
殿下降座還內,王妃降座還內,嬪還宮如來儀。
殿下會百官 ◎殿下會百官 其禮如正至會儀,唯樂備而不作。
上壽詞雲:「具官臣某等,王世子嘉聘成禮,克崇景福,臣等不勝慶抃,謹上千千歲壽。
」 王子昏禮 ⊙王子昏禮 納采 ◎納采 主人〈以宗親中尊長者爲之。
〉具書,〈具銜姓名,時維孟春,仲春季春則隨時而改,夏秋冬亦同。
台候,二品以上稱台候,三品稱重候,四品至六品通稱雅候,七品以下稱裁候。
多福,某大君,諸君則稱某君,後倣此。
年已長成,未有伉儷,謹行納采之禮,伏惟照鑑,不宣。
年月日。
〉夙興遣使者,〈以宗親中三品以下者爲之。
〉盛服〈有職者紗帽品帶,前銜亦許紗帽品帶,下倣此。
〉如夫人家,主人亦盛服出迎〈凡賓主行禮,皆贊者相導之。
〉使者,升正廳。
使者緻辭曰:「某官貺室某大君某官,〈主昏者。
〉率由先典,使某也請納采。
」從者以書進,使者以書授主人,主人對曰:「某之子若妹姪孫蠢愚,又不能敎。
〈若許家者於主人爲姑姊,則不雲蠢愚又不能敎。
〉某官命之,某不敢辭。
」乃受書,北向再拜,使者避不答拜。
使者請退俟命出就次,主人遂告于祠堂,〈前一日,灑掃齊宿。
其日,執事者每龕設果一盤及盞二,香案於堂中,置茅莎於其前,設酒尊卓於戶外之左,置盞於其上。
設盥洗於東階下,執事者盥洗在東。
主人以下盛服,時至,主人入立於東階下北向,執事者在其後,重行西上。
執事者盥帨,升自東階,各就位。
主人盥帨,升自東階,啓櫝奉神主跪,各置櫝前,俯伏興詣香案前跪,三上香。
執事者取盞斟酒以進,主人執盞于茅上,以盞授執事者,俯伏興俱降復位。
主人以下,皆四拜。
執事者先升,主人升獻酒如常儀,退于香案之前跪,祝持版進主人之左跪讀畢,主人俯伏興,俱降復位。
主人以下皆四拜,納主而退。
其祝版雲:「維年歲月朔日,孝曾孫,告二代則稱孝孫,告考妣則稱孝子。
某官某敢昭告于某親某官府君某親某封某氏,伏以某之第幾女若某親某之第幾女,年漸長成,已許嫁某大君,今日納采,不勝感愴,謹以酒果,用伸虔告謹告。
」其祝共爲一版,自稱以其最尊者爲主。
〉出迎使者,升正廳,授以復書,〈具銜姓名,奉書,得審納采之禮。
某之女若某親某之女蠢愚,又不能敎。
若許嫁者於主人爲姑姊則雲年漸長成。
今承尊命,不敢辭,伏惟照鑑,不宣。
年月日。
〉交拜如常日賓客之禮,乃以酒饌〈饌品不過三果。
〉禮使者,使者復命。
納幣 ◎納幣〈幣用綃,玄三纁二,諸君用紬或布。
〉主人夙興,遣使如夫人家,主人出迎使者,升正廳。
使者緻辭曰:「某官貺室某大君某官,率由先典,使某也請納幣。
」從者以幣進,使者以幣授主人,主人對曰:「某官順先典,貺某重禮,某敢不承命!」乃受幣再拜,使者避之。
其禮賓及使者復命,竝同納采之儀。
親迎 ◎親迎 前期一日,夫人家使人張陳大君之室。
〈衾褥用綿紬木綿,其屛席帳幔等物,大君家備陳。
〉其日,夫人家設次于外。
初昏,大君盛服〈公服,其衣服用綿紬木綿。
〉出,主人使其屬送之,大君乘馬,以炬前導,〈炬十四柄,諸君十柄。
〉備儀物〈交床鞍籠之類。
〉以行,宗親及議政府六曹二品以上官從之,至夫人家大門外下馬,入俟于次。
主人告于祠堂,如納采儀〈祝版前同,但雲:「某之第幾女若某親某之第幾女,將以今日歸于某大君,不勝感愴,謹以。
」後同。
〉訖,以卓設酒尊盞於堂上。
夫人盛服,〈衣服用綿紬木綿。
〉姆相之以出。
父坐於堂之東方西向,母坐於西方東向。
設夫人席於母之東北南向,夫人立於席西南向。
執事者取盞斟酒,詣夫人席前北向立,夫人四拜,升席南向跪,受盞祭酒興,就席末跪,啐酒授執事者,又四拜。
主人出迎大君于門外,揖讓以入。
大君執雁〈生雁,左首,以色紬交絡之。
〉以從,至于堂。
主人升自東階西向立,大君升自西階北向跪,置雁於地,主人侍者受之。
大君俯伏興再拜,主人不答拜。
大君降自西階,主人不降。
姆導夫人出於母左,父進命之曰:「敬之戒之,夙夜無違命。
」母至西階上,爲之整冠斂帔,命之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
」諸母姑嫂姊送之于中門之內,爲之整裙衫,申以父母之命曰:「謹聽爾父母之言,夙夜無愆。
」姆奉夫人出,大君遂出中門,夫人從之。
大君擧轎簾以俟,姆辭曰:「未敎,不足與爲禮。
」乃乘轎,以炬前導,〈炬十四柄,諸君夫人十柄。
〉大君乘馬先行,夫人次之,主人使其屬送之。
同牢 ◎同牢 其日,大君家於室內,設席兩位,東西相向;〈大君席在東,夫人席在西。
〉各設拜席於座之南;酒卓於室內稍南,置兩盞卺〈音謹,以小匏一,判而兩。
〉於其上。
大君至其家,俟夫人至,導以入,大君揖夫人就席,夫人再拜,大君答拜。
大君揖夫人就坐,從者設饌卓〈饌品不過七果。
〉斟酒,大君及夫人祭酒擧飮擧肴,又斟酒,大君及夫人擧飮擧肴,又取卺斟酒,大君及夫人擧飮擧肴,徹饌卓置室外。
大君出就他室,姆與夫人留室中,大君復入脫服,夫人從者受之。
夫人脫服,大君從者受之。
燭出。
大君從者餕夫人之餘,夫人從者餕大君之餘。
夫人朝見 ◎夫人朝見 明日,夫人夙興,盛飾以出乘轎,侍從如常。
詣闕降轎,司賓引夫人立於閤外西廂,東向。
內侍入啓,殿下陞座,侍衛如常儀。
司賓引夫人入,立於庭北向,司贊奉棗栗盤,前行立於夫人之右,夫人四拜,司贊以棗栗盤授夫人,司賓引夫人升自西階,進座前北向跪,置於案,〈尙食臨時設案。
〉殿下撫之,尙食進徹以東。
司賓引夫人降復位,又四拜,司賓引夫人出,遂詣中宮閤外西廂,東向立。
尙儀入啓,尙食備酒金盞及饌卓〈饌品三果。
〉以俟,王妃陞座,侍衛如常儀。
司賓引夫人入,立於庭北向,司贊奉腶脩盤,前行立於夫人之右,夫人四拜,司贊以腶脩盤授夫人,司賓引夫人升自西階,進王妃座前北向跪,置於案,〈尙食臨時設案。
〉王妃撫之,尙食進徹以東,司賓引夫人降復位,又四拜。
司設設夫人席於王妃座之東北,南向。
司賓引夫人升自西階,就席西南向立,尙食取盞酌酒,進詣夫人席前北向立,夫人四拜,升席南向跪受盞,尙食設饌卓於席前,夫人祭酒興,降席西南向跪,啐酒以盞授尙食,夫人俯伏興四拜,尙食徹饌卓。
司賓引夫人降自西階出閤,乘轎還家。
大君見夫人之父母 ◎大君見夫人之父母 四日,大君往見夫人之父母,夫人之父,迎送揖讓如客禮,大君拜則跪而扶之。
夫人之母,閤門左扉,立于門內,大君再拜于門外,次見夫人諸尊長如上儀,竝禮之如常。
〈饌品不過五果。
〉 王女下嫁儀 ⊙王女下嫁儀 納采 ◎納采 主人具書,〈具銜姓名,時維孟春,仲春季春則隨時而改,夏秋冬亦同。
台候多福,朝恩貺室于某之子某若某親某之子某,謹行納采之禮,伏惟照鑑,不宣。
年月日。
〉夙興告于祠堂,〈前一日,灑掃齊宿。
其日,執事者每龕設果一盤及盞二。
香案於堂中,置茅莎於其前,設酒尊卓於戶外之左,置盞於其上。
設盥洗於東階下,執事者盥洗在東。
主人以下盛服,有職者紗帽品帶,無職者笠子絛兒,後倣此。
時至,主人入立於東階下北向,執事者在其後,重行西上。
執事者盥帨,升自東階,各就位。
主人盥帨,升自東階,啓櫝奉神主跪,各置櫝前,俯伏興詣香案前跪,三上香。
執事者取盞斟酒以進,主人執盞于茅上,以盞授執事者,俯伏興俱降復位,主人以下皆四拜,執事者先升,主人升獻酒如常儀,退于香案之前跪,祝持版進主人之左跪讀畢,主人俯伏興,俱降復位。
主人以下皆四拜,納主而退。
其祝版雲:「維年歲月朔日,孝曾孫,告二代則稱孝孫,告考妣則稱孝子。
某官某敢昭告于某親某官府君某親某封某氏。
伏以某之子某若某親某之子某,年已長成,未有伉儷。
朝恩貺室,今日納采,不勝感愴,謹以酒果,用申虔告謹告。
」其祝共爲一版,自稱以其最尊者爲主。
〉乃使子弟爲使者,盛服如公主家,〈翁主則雲翁主家,下倣此。
〉主人〈以宗親中尊長者爲之。
〉亦盛服出迎〈凡賓主行禮,皆贊者相導之。
〉使者,升正廳。
使者緻辭曰:「朝恩貺室于某官之子,某官有先人之禮,使某也請納采。
」從者以書進,使者以書授主人,主人對曰:「某敢不敬從!」乃受書北向再拜,使者避不答拜。
復進請命,主人授以復書,〈具銜姓名,奉書,得審納采之禮。
某公主年漸長成,今承尊命,敢不敬從!伏惟照鑑,不宣。
年月日。
〉交拜如常日賓客之禮,乃以酒饌〈饌品不過三果。
〉禮使者,使者復命。
納幣 ◎納幣〈幣用紬或布,玄三纁二。
〉主人夙興遣使,如公主家,主人出迎使者,升正廳。
使者緻辭曰:「朝恩貺室于某官之子,某官有先人之禮,使某也請納幣。
」從者以幣進,使者以幣授主人,主人對曰:「某官順先典,貺某重禮,某敢不承命!」乃受幣再拜,使者避之。
其禮賓及使者復命,竝同納采之儀。
親迎 ◎親迎 前期一日,公主家使人張陳其壻之室。
〈衾褥用綿紬木綿,其屛席帳幔等物,壻家備陳。
〉其日,公主家設次于外。
先時,壻詣闕具公服,行四拜禮還家。
初昏,壻盛服,〈公服,其衣服用綿紬木綿。
〉主人入告于祠堂,如納采儀。
〈祝版前同,但雲:「某之子某若某親某之子某,將以今日,親迎某公主,不勝感愴,謹以。
」後同。
〉訖,以卓設酒尊盞於堂上;父座於堂之東方,西向;設壻席於其西北南向。
壻升自西階,立於席西南向。
執事者取盞斟酒,詣壻席前北向立,壻四拜,升席南向跪,受盞祭酒興,就席末跪啐酒,授執事者。
又四拜,進詣父座前東向跪,父命之曰。
「往迎爾相,承我宗事。
〈非宗子之子,則改宗事爲家事。
〉勉率以敬,若則有常。
」壻曰:「諾。
唯恐不堪,不敢忘命。
」俯伏興〈宗子已孤而自昏,則不用此禮。
〉出,主人使其屬送之。
壻乘馬,以炬前導,〈炬十柄。
〉備儀物〈交床鞍籠之類。
〉至公主家大門外下馬,入俟于次。
公主盛飾,〈衣服用綿紬木綿。
〉姆相之以出。
主人坐於堂之東方西向,主婦坐於西方東向,設公主席於主婦東北南向。
公主立於席西南向,執事者醮以酒如壻禮。
〈但再拜爲異。
〉主人出迎壻于門外,揖讓以入,壻執雁〈生雁,左首,以色紬交絡之。
〉以從,至于堂,主人升自東階西向立,壻升自西階北向跪,置雁於地,主人侍者受之。
壻俯伏興再拜,主人不答拜。
壻降自西階,主人不降。
姆導公主,出於主婦之左,主人進命之曰:「敬之戒之,夙夜無違舅姑之命。
」主婦送之西階上,爲之整冠斂帔,命之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
」姆奉公主出,壻遂出中門,公主從之,壻擧轎簾以俟。
姆辭曰:「未敎,不足與爲禮。
」乃乘轎,以炬前導。
〈炬十柄。
〉壻乘馬先行,公主次之,宗親及議政府六曹二品以上官從之。
同牢 ◎同牢 其日,壻家於室內,設席兩位,東西相向;〈壻席在東,公主席在西。
〉各設拜席於座之南;酒卓於室內稍南;置兩盞卺〈卺音謹,以小匏一,判而兩之。
〉於其上。
壻至其家,俟公主至,導以入,壻揖公主就席,公主再拜,壻答拜,壻揖公主就坐。
從者設饌卓〈饌品不過七果。
〉斟酒,壻及公主祭酒擧飮擧肴,又斟酒,壻及公主擧飮擧肴,又取卺斟酒,壻及公主擧飮擧肴,徹卓置室外。
壻出就他室,姆與公主留室中。
壻復入脫服,公主從者受之;公主脫服,壻從者受之。
燭出。
壻從者餕公主之餘,公主從者餕壻之餘。
公主見舅姑 ◎公主見舅姑 明日,公主夙興盛飾,俟見舅姑,坐於堂上,東西相向,各置卓於前。
公主進立於東階下北向四拜,升奠棗栗盤于卓,舅撫之,從者以入。
公主降,又四拜,詣西階下北向四拜,升奠腶脩盤于卓,姑擧以授從者,公主降又四拜,舅姑禮之,如醮公主之儀。
〈但四拜爲異。
〉若舅姑俱亡,則公主見于主昏尊長,如見舅姑之禮,無贄。
〈但再拜爲異。
〉 公主見祠堂 ◎公主見祠堂 三日,主人詣香卓之前跪告曰:「某之子某若某親某之子某之婦某公主敢見。
」告畢,立於香卓東南西向,主婦以公主進立於兩階之間四拜。
〈若非宗子之子而祠堂在別處,則見祠堂,在三日之後。
〉 壻朝見 ◎壻朝見 四日,壻詣闕具公服行四拜禮,賜饋。
次詣中宮行四拜禮,次詣東宮行禮訖,釋公服,以次見宗親諸尊長,竝禮之如常。
〈其諸親家禮壻饌品,不過五果。
〉 宗親及文武官一品以下昏禮 ⊙宗親及文武官一品以下昏禮 納采 ◎納采 主人具書,〈具銜姓名,時維孟春,仲春季春則隨時而改,夏秋冬亦同。
台候,二品以上稱台候,三品稱重候,四品至六品通稱雅候,七品以下稱裁候,多福。
某之子某若某親某之子某,年已長成,未有伉儷,謹行納采之禮,伏惟照鑑,不宣。
年月日。
〉夙興告于祠堂,〈前一日,灑掃齊宿。
其日,執事者每龕設果一盤及盞二。
香案於堂中,置茅莎於其前,設酒尊卓於戶外之左,置盞於其上。
設盥洗於東階下,執事者盥洗在東。
主人以下盛服,有職者及前銜紗帽品帶,無職者笠子絛兒。
後倣此。
時至,主人入立於東階下北向,執事者在其後,重行西上。
執事者盥洗,升自東階,各就位。
主人盥洗,升自東階,啓櫝奉神主跪,各置櫝前,俯伏興,詣香案前跪,三上香。
執事者取盞斟酒以進,主人執盞于茅上,以盞授執事者,俯伏興俱降復位。
主人以下皆四拜。
執事者先升,主人升獻酒如常儀,退于香案之前跪,祝持版進主人之左,跪讀畢,主人俯伏興俱降復位。
主人以下皆四拜,納主而退。
其祝版雲:「維年歲月朔日,孝曾孫,告二代則稱孝孫,告考妣則稱孝子某官某敢昭告于某親某官府君某親某封某氏。
伏以某之子某,若某親某之子某,年已長成,未有伉儷,已議娶某官某郡姓名之女,今日納采,不勝感愴,謹以酒果用申虔告謹告。
」其祝共爲一版,自稱以其最尊者爲主。
〉乃使子弟爲使者,盛服如女家,主人亦盛服出迎〈凡賓主行禮,皆贊者相導之。
〉使者,升正廳。
使者緻辭曰:「吾子有惠貺室。
某也某之某親某官,有先人之禮,使某請納采。
」從者以書進,使者以書授主人,主人對曰:「某之子若妹姪孫蠢愚,又不能敎。
〈若許嫁者於主人爲姑姊,則不雲蠢愚又不能敎。
〉吾子命之,某不敢辭。
」乃受書,北向再拜,使者避不答拜,使者請退俟命就次。
主人遂告祠堂,如壻家之儀。
〈祝版前同,但雲:「某之第幾女若某親某之第幾女,年漸長成,已許嫁某官某郡姓名之子。
今日納采,不勝感愴,謹以。
」後同。
〉出迎使者,升正廳,授以復書,〈具銜姓名,奉書,得審納采之禮。
某之女若某親之女蠢愚,又不能敎。
若許嫁者於主人爲姑姊,則雲:「年漸長成,今承尊命,不敢辭,伏惟照鑑,不宣。
年月日。
」〉交拜如常日賓客之禮,乃酒〈饌品不過三果。
〉禮使者,使者復命。
納幣 ◎納幣〈幣用紬或布,二品以上玄三纁二,三品以下至庶人,玄纁各一。
〉主人夙興,遣使〈若路遠或有故,則納采納幣,同日同使。
〉如女家,主人出迎使者,升正廳。
使者緻辭曰:「吾子有惠貺室。
某也某之某親某官,有先人之禮,使某請納幣。
」從者以幣進,使者以幣授主人,主人對曰:「吾子順先典,貺某重禮,某敢不承命!」乃受幣再拜,使者避之。
其禮賓及使者復命,竝同納采之儀。
親迎 ◎親迎〈若妻家遠要行禮,令妻家就近處,設壻之館,往至女家,迎歸所館行禮。
〉前期一日,女家使人張陳其壻之室。
〈衾褥用綿紬木綿,其屛席帳幔等物,壻家備陳。
〉其日,壻家於室內,設席兩位,東西相向,壻席在東,婦席在西。
又設拜席於座之南,酒卓於室內稍南,置兩盞卺〈音謹,以小匏一,判而兩之。
〉於其上,女家設次于外。
初昏,壻盛服,〈有職者不拘時散公服,文武兩班子孫與及第生員紗帽角帶,庶人笠子絛兒,其不能備紗帽角帶者,笠子絛兒可。
衣服皆用綿紬木綿。
〉主人告于祠堂,如納采儀〈祝版前同,但雲:「某子若某親某之子某,將以今日,親迎于某官某某郡某氏,不勝感愴,謹以。
」後同。
〉訖,以卓設酒尊於堂上;父坐於堂之東方,西向;設壻席於其北,南向。
壻升自西階,立於席西南向。
執事者取盞斟酒,詣壻席前北向立,壻四拜,升席南向跪,受盞祭酒興,就席末跪啐酒,授執事者,又四拜,進詣父坐前東向跪,父命之曰:「往迎爾相,承我宗事,〈非宗子之子,則改宗事爲家事。
〉勉率以敬若則有常。
」壻曰:「諾。
惟恐不堪,不敢忘命。
」俯伏興〈若宗子孤而自昏,則不用此禮。
〉出,主人使其屬送之。
壻乘馬,以炬前導,〈二品以上炬十柄,三品以下炬六柄。
〉備儀物〈交床鞍籠之類,無儀物者不用。
〉至女家大門外下馬,入俟次。
主人告于祠堂,如納采儀。
〈祝版前同,但雲:「某之第幾女若某親之第幾女,將以今日,歸于某官某郡姓名,不勝感愴,謹以。
」後同。
〉女盛飾,〈衣服用綿紬木綿。
〉姆相之以出。
父坐於堂之東方西向,母坐於西方東向,設女席於母之東北南向。
女立於席西南向,執事者醮以酒,如壻禮。
主人出迎壻于門外,揖讓以入,壻執雁〈生雁,左首,以色紬交絡之,無則刻木爲之。
〉以從,至于堂。
主人升自東階西向立,壻升自西階,北向跪,置雁於地,主人侍者受之,壻俯伏興再拜,主人不答拜。
壻降自西階,主人不降。
姆導女出於母左,父進命之曰:「敬之戒之,夙夜無違舅姑之命。
」母送之西階上,爲之整冠斂帔,命之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爾閨門之禮。
」諸母姑嫂姊送之于中門之內,爲之整裙衫,申以父母之命曰:「謹聽爾父母之言,夙夜無愆。
」姆奉女出,壻遂出中門,女從之。
壻擧轎簾以俟,姆辭曰:「未敎,不足與爲禮。
」乃乘轎,以炬前導。
〈炬數各準其夫。
〉壻乘馬先行,女次之,主人使其屬送之。
壻至其家,俟婦至,導以入。
壻揖婦就席,婦再拜,壻答拜,壻揖婦就坐。
從者設饌果〈饌品不過七果,庶人隨宜,或五果。
〉斟酒,壻婦祭酒,擧飮擧肴。
又斟酒,壻婦擧飮擧肴。
又取卺斟酒,壻婦擧肴,徹饌置室外。
壻出就他室,姆與婦留室中。
壻從者餕婦之餘,婦從者餕壻之餘。
壻復入脫服,婦從者受之;婦脫服,壻從者受之,燭出。
婦見舅姑 ◎婦見舅姑 明日,婦夙興盛飾俟見,舅姑坐於堂上,東西相向,各置卓於前。
婦進立於阼階下北向拜,〈四拜。
〉舅升,奠棗栗盤于卓上,舅撫之,侍者以入。
婦降又拜,詣西階下北向拜,〈四拜。
〉姑升,奠腶脩盤,〈棗栗無,則用時果;脩無,則用乾肉。
〉姑擧以授侍者,婦降又拜。
舅姑禮之,如醮女之儀。
若舅姑俱亡,則婦見于主昏尊長,如見舅姑之禮。
〈再拜爲異。
〉 婦見祠堂 ◎婦見祠堂 三日,主人詣香卓之前跪告曰:「某之子某若某親某之子某之婦某氏敢見。
」告畢,立於香卓東南西向。
主婦以婦進立於兩階之間,婦再拜乃退。
〈若非宗子之子而祠堂在別處,則婦見在三日之後。
〉 敎書頒降儀 ◎敎書頒降儀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設敎書案於寶案之南;〈有函。
〉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其日,判司僕陳輿輦於殿庭中道;〈小輿在北,大輦次之。
〉禦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六匹在隆文樓南,六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殿庭道東,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宣敎官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門外位,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三品以下於橋南,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三品以下於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
〈宗親別設位,如殿庭位。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位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典儀設開讀位於殿階上近東,西向。
宗親及文武百官,俱集朝堂,各具朝服。
鼓二嚴,宗親及百官,皆就門外位。
諸護衛之官〈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宣敎官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三品以下,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由東西偏門入就位,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宣敎官升自東偏階就位,傳敎官〈承旨。
〉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詣宣敎官之北,西向立,展敎官二人〈內直別監公服。
〉對擧敎書案隨之。
傳敎官稱有敎,通贊唱跪,宗親及百官皆跪。
傳敎官取敎書授宣敎官,宣敎官跪受,以授展敎官,展敎官對展,傳敎官還侍位,宣敎官宣訖,俯伏興降復位,展敎官以敎書置於案,俯伏興退。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通贊唱跪搢笏三叩頭,宗親及百官跪搢笏三叩頭。
通贊唱山呼,宗親及百官拱手加額曰:「千歲。
」唱山呼,曰:「千歲。
」唱再山呼,四:「千千歲。
」〈凡呼千歲,樂工軍校齊聲應之。
〉通贊唱出笏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出笏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
還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文科殿試儀 ◎文科殿試儀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典樂署典樂陳樂於殿庭近南北;〈鼓吹樂。
〉協律郞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典儀設讀券官對讀官〈讀券官,禮曹藝文館集賢殿二品以上;對讀官,禮曹參議藝文館集賢殿三品官及承旨禮曹正郞,皆禮曹臨時啓裁。
〉位於殿內,二品以上在西,東向北上;三品以下在西南隅,北向東上;設擧人位於殿庭東西,北向東上,每人相距六尺。
〈用布帛尺。
〉禮曹正郞設試題闆於殿庭東西近北。
其日,典儀設左右侍臣位於殿庭東西,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設讀券官對讀官拜位於殿庭道東,異位重行,北向東上;擧人拜位於對讀官之後,分東西北向東上;〈禮曹臨時分立擧人於東西,若重試,則赴重試人在東,初試人在西。
〉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侍臣門外位於永濟橋南東西如常;讀券官對讀官於勤政門外道東,異位重行;擧人於對讀官之後,俱西向北上。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侍臣及讀券官對讀官以常服,俱集朝堂;擧人具靑衣軟頭巾〈有職者紗帽品帶。
〉集到光化門外。
鼓二嚴,侍臣及讀券官對讀官就門外位,擧人從就位。
諸護衛之官〈郡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通贊奉禮郞之類。
〉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侍臣,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樂作。
殿下陞座,爐煙升,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樂止。
承旨史官分入殿內東西及司禁分立殿階上下,竝如常。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侍臣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奉禮郞引讀券官以下入就拜位,擧人從就拜位。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讀券官以下及擧人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奉禮郞引讀券官以下,由西偏階〈奉禮郞止於階下。
〉升就位。
讀券官承敎寫題,傳敎官〈承旨。
〉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對讀官捧試題隨之。
傳敎官臨階西向立,稱有敎,通贊唱跪,擧人皆跪,對讀官降自東階,以試題授奉禮郞,分貼于闆,傳敎官還侍位。
通贊唱俯伏興平身,擧人俯伏興平身。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讀券官以下降立於庭。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樂作。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
還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樂止。
奉禮郞分引侍臣出,放仗如常。
擧人進寫試題,各就位。
〈前一日,擧人納試紙于禮曹,啓聞用寶,其日還給。
〉日未昏,進試券而出。
武科殿試儀 ◎武科殿試儀 前二日,兵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忠扈衛設帳殿於射壇南向;幄次於帳殿之後,掖庭署設禦座於帳殿內南向;訓鍊觀張步射之侯;〈遠侯距壇二百四十步,以靑色布爲質,崇廣丈八尺三分。
其廣而鵠居一,鵠方六尺,白漆皮方制之,棲於侯中,畫以豕首。
侯左右相距五十步,竪旗爲標。
侯後五十步,左右相距七十步,竪旗爲標。
取遠至者中者。
及者。
中侯距壇一百八十步,亦以靑色布爲質,崇廣丈四尺,鵠方四尺六寸有奇。
近侯去壇八十步,以白漆皮爲質,崇廣四尺六寸,皆畫以豕首,取中者。
〉設騎射之的;〈左右各五,紅白相間,的徑尺二寸,左右相距五步,每的相距各三十五步。
左執弓者馳馬,初射左第一紅的,次橫馳射右第二紅的,次橫馳射左第三紅的,次橫馳射右第四紅的,次橫馳射左第五紅的。
右執弓者馳馬,初射右第一白的,次橫馳射左第二白的,次橫馳射右第三白的,次橫馳射左弟第四白的,次橫馳射右第五白的。
其不能制馬,左執弓而右射的,右執弓而左射的中者,亦取之。
弓不滿者、馬不疾者,雖中不取。
〉立騎槍之標,〈以芻人三分,立左右斜對。
其左右相距五步,每芻人相距二十五步,動馬後作左右揮槍勢,疾趨至左第一芻人,變作觸勢,以中其面。
又橫馳至第二芻人,變作觸勢,以中其面。
又橫馳至第三芻人,變作觸勢,以中其面,卽變作左右背槍之勢,失勢者、馬不疾者、棄鞭者,雖中不取。
〉作擊毬之門;〈毬門相距三步,自立旗處至毬門相距二百四十步,自立馬處至旗下置毬處相距三十餘步。
擧人右手執杖,杖端向內,飜載馬項上半出左,趨馬進置毬處,以排之動毬,以持皮回之,毬若入凹則亦用排之。
凡擊毬須及毬行未止而擊之,馬首俱快,備勢三回畢,乃馳馬擊行毬。
行毬之初,不縱擊,執杖橫直與馬耳齊,然後擧手縱擊出毬門,回馬還到初立處,其馳馬與杖勢如初。
〉設將射位於東西階前,相向北上;射位於階下近西,橫布南向。
其日,訓鍊觀先戒擧人,集於壇所;兵曹勒諸衛,陳法駕鹵簿;判司僕陳輿及禦馬仗馬,竝於弘禮門外,分立如常。
議政府六曹堂上官及臺諫官,依時刻俱集光化門外;諸護衛之官及司禁,各具器服,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司僕進輦於勤政門外南向,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至勤政門外,殿下降輿乘輦,侍衛導從如常。
殿下至壇所,降輦陞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侍從群官皆就次。
兵曹訓鍊觀官及擧人入就壇下,異位重行,北向四拜訖,二品以上,由西偏階升壇,在西東向北上俯伏;三品以下在壇下,〈若兵曹參議訓鍊觀副提調,升壇西南隅,北向東上。
〉各供其事。
擧人皆出持弓矢,〈矢用三。
〉兩人爲耦以俟。
訓鍊觀槌鼓三聲,擧人入就將射位俯伏,以次而興,就射位北向俯伏興,南向先射遠侯,射畢北向俯伏興,還將射位。
衆耦畢射,次射中侯,次射近侯,皆如上儀。
次騎射,次騎槍,次擊毬訖,皆退,兵曹分等第以啓。
車駕還宮,侍衛導從如來儀。
文武科放榜儀 ◎文武科放榜儀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榜案及紅牌案於殿中;〈文左武右,榜案在北,紅牌案在南。
〉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其日,典儀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殿庭道東近東;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宗親,每品班頭別設位;大君,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
〉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相向;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文科放榜官代緻詞官吏曹正郞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武科放榜官兵曹正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俱北上;文武放榜位於殿階上近南,相向;〈文東武西。
〉擧人位於殿庭,文科在東,武科在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
奉禮郞設宗親及文武百官門外位如常;擧人位於勤政門外,東西相向。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宗親及文武百官,俱集朝堂,各具朝服;擧人集到光化門外,各具公服。
鼓二嚴,宗親及百官,皆就門外位;擧人就弘禮門外;吏曹正郞兵曹正郞以榜及紅牌函置於案。
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
尙瑞官捧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遠遊冠絳紗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放榜官代緻詞官吏曹正郞兵曹正郞通贊奉禮郞監察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由東西偏門入就位;擧人就勤政門外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捧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亂。
〉宗親及百官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文科放榜官升自東偏階,武科放榜官升自西偏階,各就位。
承旨二人進當座前俯伏跪啓放榜,俯伏興分東西門出,一詣文科放榜官之北西向立,內直別監擧文科榜案隨之;〈二人公服對擧,下倣此。
〉一詣武科放榜官之北東向立,內直別監擧武科榜案隨之。
承旨各取榜授放榜官,放榜官跪受,以授別監,別監跪受興對展,承旨俱還侍位。
文科放榜官唱第一名,中禁傳呼,擧人由東偏門入就位。
武科放榜官唱第一名,中禁傳呼,擧人由西偏門入就位,以次相間唱名訖,放榜官俱降復位,別監置榜於案退。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擧人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吏曹正郞升自東偏階,兵曹正郞升自西偏階,各就位榜案之南相向立。
承旨二人進當座前俯伏承敎,俯伏興分東西門出,一詣吏曹正郞之北西向立,內直別監擧文科紅牌案隨之;〈二人公服對擧,下倣此。
〉一詣兵曹正郞之北東向立,內直別監擧武科紅牌案隨之。
承旨各取紅牌函授正郞,正郞跪受興,分東西階降,承旨俱還侍位。
通贊唱跪,擧人皆跪,正郞各以紅牌分賜擧人訖,俱還本位。
次賜花及酒果,〈賜花,內直院掌之;酒果,司樽院掌之。
〉次賜蓋。
〈掖庭署掌之,隻賜一等三人。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擧人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
〉奉禮郞分引擧人出。
次分引宗親及百官就北向位,〈臨時設位如常。
〉代緻詞官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通贊唱跪,宗親及百官皆跪,代緻詞官緻詞雲:「議政具官臣某等,玆遇天開景運,賢俊登庸,禮當慶賀。
」賀訖,俯伏興降復位。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
還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生員放榜儀 ◎生員放榜儀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榜案及白牌案於座前近東;〈榜案在北,白牌案在南。
〉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典樂署典樂陳樂於殿庭近南,北向;〈鼓吹樂。
〉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其日,典儀設左右侍臣及三館參外位於殿庭東西,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放榜官禮曹正郞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放榜位於殿階上東南,西向;諸生位於殿庭,每等異位重行,北向東上。
奉禮郞設侍位及三館門外位於永濟橋南東西如常;諸生位於勤政門外道東西向北上。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政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侍臣及三館,具集朝堂,各具公服;諸生集到光化門外,各具靑衣軟頭巾。
鼓二嚴,侍臣及三館就門外位;諸生就弘禮門外;禮曹正郞具公服,以榜及白牌函置於案;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尙瑞官捧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放榜官禮曹正郞通贊奉禮郞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侍臣及三館,由東西偏門入就位;諸生就勤政門外位。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樂作。
殿下陞座,爐煙升,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次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侍臣及三館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放榜官升自東偏階就位,承旨進當座前俯伏跪啓放榜,俯伏興由東門出,詣放榜官之北西向立,內直別監擧榜案隨之,〈二人公服對擧。
〉承旨取榜授放榜官,放榜官跪受,以授別監,別監跪受興對展,承旨還侍位。
放榜官唱第一名,中禁傳呼,試生由東偏門入就位,以次唱訖,降復位。
別監置榜於案退,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諸生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禮曹正郞陞自東偏階,就榜案之南西向立,承旨進當座前俯伏承敎,俯伏興,由東門出,詣禮曹正郞之北西向立,內直別監擧白牌案隨之。
〈二人公服對擧。
〉承旨取白牌函授正郞,正郞跪受興,由東階降,〈內直別監二人常服,傳捧對擧。
〉承旨還侍位,別監退。
通贊唱跪,諸生皆跪。
正郞以白牌分賜諸生訖,還本位,次賜酒果。
〈司尊院掌之。
〉通贊唱俯伏興四拜興平身,諸生俯伏興〈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
〉奉禮郞引諸生出。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侍臣及三館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樂作。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
還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樂止。
奉禮郞引侍臣及三館出,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養老儀 ◎養老儀 仲秋之月,禮曹擇吉,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先戒群老年八十以上。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雅樂署令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登歌於殿階上;協律郞擧麾位二,一於殿外,一於西階上;雅樂令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忠扈衛設群老次於弘禮門內東西。
其日,典儀設群老二品以上位於殿內東西,俱重行相向北上;四品以上位於殿階上東西;六品以上位於南中階東西;七品以下位於階下東西,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庶人於殿庭東西,重行相向北上;群老一品以下拜位於殿庭東西,俱每等異位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庶人拜位差後;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司尊提調設酒亭於殿內近南,北向;設坫加爵。
司尊別監設升殿者酒卓於殿外東西近北;殿階上及殿庭者酒卓於每品之前。
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列軍士於殿階上及中階殿庭東西內外門,竝如正至會儀。
〈凡軍士,皆具器服。
〉群老以常服,〈有官者紗帽品帶,庶人常服。
〉依時刻皆就次。
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通贊奉禮郞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二舞入就位;〈典樂署典樂,亦帥雜隊入立於二舞之南。
〉協律郞入就擧麾位;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群老三品以下,〈或杖或夾扶。
〉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承旨入詣禦座左右俯伏,史官在其後。
判通禮典儀通贊升就東階上近東西向立;奉禮郞分引群老二品以上,〈或杖或夾扶。
〉由西偏門入就位。
典儀曰:「拜。
」通贊唱鞠躬拜再至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群老去杖鞠躬,〈軒架作舒安之樂。
〉拜一坐再至興平身。
〈若有敎除禮,則不拜,後倣此。
〉〈樂止。
〉奉禮郞分引群老應升殿者,〈仍杖夾扶如初。
〉由東西階升。
將入殿,判通禮由西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請爲群老興,殿下興,判通禮俯伏興降復位。
殿下命群老就位,群老跪俯伏,殿下坐,群老興就位。
〈不升殿者,亦引就位。
〉典樂引歌者及琴瑟,由東西偏階升就位。
司饔提調進饌案,〈進案由禦前南階,徹案由東階。
〉軒架作《休安之樂》。
執事官設群老饌卓,〈於不升殿者執事者爲之,後同。
〉樂止。
近侍進花,《休安之樂》作。
執事官散群老花,樂止。
司饔提調進湯,〈凡進湯由南階,退則由東階。
〉軒架作《受寶籙之樂》。
執事官設群老湯,食畢樂止。
〈每司饔提調進湯,執事官設群老湯。
〉司尊提調酌酒第一爵,登歌作《文明之曲》。
文舞入作,司尊提調奉爵跪進,〈凡進爵退爵,皆由南階。
〉內侍傳捧,置於案。
執事官行群老酒擧訖,司尊提調進受虛爵,復於坫。
文舞六變止出。
〈每司尊提調進爵,執事官行群老酒。
〉進湯,軒架作《覲天庭之樂》;第二爵,軒架作《武烈之樂》。
武舞入作,六變止出。
進湯,軒架作《受明命之樂》,次進爵進湯,竝如前儀。
〈用俗樂雜伎,後同。
〉酒行五編,司饔提調進大膳,樂作,執事官設群老膳訖,樂止。
司饔提調進徹案,執事官徹群老卓。
〈群老各以靑袱收裹饌餘,自持而出。
〉奉禮郞分引群老,俱復拜位,通贊唱鞠躬拜再至興平身,群老鞠躬〈軒架作舒安之樂。
〉拜一坐再至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由西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
還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群老出,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中宮養老儀 ◎中宮養老儀 仲秋之月,禮曹擇吉,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先戒婦人群老年八十以上。
〉前一日,尙寢帥其屬,設王妃座於正殿北壁,南向;設香案於殿外。
女工人陳樂於殿階上及庭如常,忠扈衛設群老次於宮門外。
其日,典贊設群老二品以上位於殿內東西,三品以下位於東西廊,俱重行相向北上;〈從夫之爵。
無夫,從子之爵。
〉庶人位於殿庭東西,重行北向,相對爲首;群老拜位於殿庭東西,重行北向,相對爲首;庶人拜位差後;司贊司賓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典贊典言在南差退。
尙食設酒亭於殿內近南,北向;設升殿者酒卓於殿外東西近北;不升殿者酒卓於每品之前。
內侍府陳儀仗於殿庭東西如常。
群老具禮服,〈庶人常服。
〉依時刻集到宮門外次。
尙儀俯伏跪,啓請中嚴,六尙以下,俱詣內閤伺候。
女工人入就位,司贊司賓典贊典言先就位。
群老至閤外,司賓分引群老三品以下〈或杖或夾扶。
〉入就位。
尙儀俯伏跪啓外辦,王妃具服加首飾,尙宮前導以出,樂作。
王妃陞座,爐煙升。
繖扇侍衛如常儀,〈女官擎執。
〉樂止。
司賓分引群老二品以上〈或杖或夾扶。
〉入就位,司贊曰:「拜。
」典贊唱拜再至興,〈凡典贊贊唱,皆承司贊之辭。
〉群老去杖拜,樂作,一坐再至興,〈若有旨除禮則不拜,後倣此。
〉樂止。
司賓分引群老應升殿者,〈仍杖夾扶如初。
〉由東西階升,將入殿內,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請殿下爲群老興,王妃興,命群老就位,群老跪俯伏,王妃坐,群老興就位。
〈不升殿者,亦引就位。
〉尙食進案,樂作,捧案至座前,樂止。
尙儀進花,樂作,進訖樂止。
女執事設群老卓散花,尙食進湯,樂作。
女執事設群老湯,食畢樂止。
〈每尙食進湯,女執事設群老湯。
凡進湯樂作,食畢樂止。
〉尙食酌酒第一盞,〈樂作。
〉尙食奉盞詣座前置於案。
女執事行群老酒擧訖,尙食進受虛盞,復於酒亭。
〈樂止。
〉〈每尙食進盞,女執事行群老酒。
凡進盞樂作,擧訖樂止。
〉次進酒進湯,竝如前儀。
酒行五編,尙食進大膳,樂作。
女執事設群老膳畢,樂止。
尙食進徹案,女執事徹群老卓。
〈群老各以靑袱收裹饌餘,自持而出。
〉司賓分引群老,俱復拜位,典贊唱拜再至興,群老拜〈樂作。
〉一坐再至興。
〈樂止。
〉尙儀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退。
〈樂作。
〉王妃降座以入,〈樂止。
〉司賓引出群老出。
開城府及諸州府郡縣養老儀 ◎開城府及諸州府郡縣養老儀 仲秋,禮曹啓聞,行移所在官擇吉辰,前期布告境內群老。
〈年八十以上。
〉其日,設主人位〈主人所在官司。
〉於正廳東壁,西向;群老二品以上位於西壁,重行東向北上;三品以下位於南行;〈若無二品以上,則六品以上西壁,參外南行。
〉庶人位於庭東西,又設主人拜位於庭在東,群老拜位在西,異位重行東上,俱北向,庶人位差後。
群老依時刻俱集大門外,主人出迎,〈主人及群老行禮,皆相者指導。
〉由東門入,群老由門入,〈或杖或夾扶。
〉俱就拜位,主人四拜,群老拜一坐再至訖。
主人由東階,群老由西階,皆就位。
工執琴瑟,升坐於酒卓之南東上,奏樂如常。
〈本無樂處,不用樂。
〉執事者設卓及盞,斟酒各於位前,俯伏跪,執盞飮訖,俯伏興就位。
設食行酒至五周後,執事者收盞徹卓。
主人與群老,俱復拜位,主人四拜,群老拜一坐再至訖,群老乃出,主人送于大門外。
鄕飮酒儀 ◎鄕飮酒儀 每年孟冬,漢城府諸道州府郡縣擇吉辰,行其禮。
前一日,主人〈所在官司。
〉戒賓。
〈擇年高有德及有才行者。
〉其日,設主人位於學堂東壁,西向;賓二品以上位於西壁,東向北上;衆賓三品以下位於南行東上,同品尙齒;〈若無二品以上,則六品以上西壁,參外南行。
〉庶人於庭,東西相向北上;設酒卓於前楹間近東。
〈不升者,酒卓設於其前。
〉賓以下,依時刻集到,主人出迎于門外,〈凡賓主行禮,皆相者指導。
〉揖讓先入,賓乃入,衆賓從之。
至于堂,主人在東,賓在西。
賓再拜,主人答再拜。
次衆賓行禮如上儀,〈參外就主人位前行禮,若庶人在庭行禮,主人無答。
〉主人與賓以下,皆就位。
工執琴瑟,升坐於酒卓之南東上,奏樂如常。
〈本無樂處,不必用樂。
〉執事者設卓酌酒,主人獻賓,賓酢主人如常禮。
〈衆賓同,唯在庭者,執事者行酒。
〉觴行五周訖,徹卓。
賓主皆興,司正出位〈在位南行衆賓之後。
〉北向立,乃言曰:「仰惟國家,率由舊章,崇尙禮敎。
今玆擧行鄕飮,非專爲飮食而已,凡我長幼,各相勸勉,忠於國孝於親,內睦於閨門,外比於鄕黨,胥訓告胥敎誨,無或愆惰,以忝所生。
」在位者皆再拜如初。
賓降出,衆賓隨出,主人送于門外如常禮。
一。
置應赴飮人籍。
一。
赴飮人年七十以上及官二品以上者,以禮專請之,其餘以列位請之。
七十以上免拜。
一。
行禮有期而有疾故,不能赴者,前期具狀免。
一。
鄕飮酒之設,所以尊高年尙有德興禮讓,敢有喧譁者、許揚觶者,以禮責之。
其或因而失禮者,除其籍。
一。
司正,以衆所推服者爲之;相者,以熟於禮者爲之。
一。
酒肴酌量支辦,務要豐儉得宜。
賓禮序例 ?賓禮序例 尊爵 ◎尊爵〈見嘉禮。
〉 樂器 ◎樂器〈見嘉禮。
〉 執事官 ◎執事官〈闕。
〉 賓禮儀式 ?賓禮儀式 宴朝廷使 王世子宴朝廷使 宗親宴朝廷使〈議政府六曹宴附。
〉受隣國書幣〈受諸島及諸衛酋長書幣附。
〉宴隣國使〈宴諸島及諸衛酋長附。
〉禮曹宴隣國使〈宴諸島及諸衛酋長附。
〉 宴朝廷使儀 ◎宴朝廷使儀 其日,迎接都監設使者座於太平館正廳東壁,西向。
〈烏漆交倚。
〉掖庭署設殿下座於西壁,東向;〈朱漆交倚。
〉設香案於北壁。
司樽院設酒卓於廳內近南,北向。
殿下至館入便殿,時至,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判通禮導殿下至中門外降輿,使者出門,殿下揖讓,使者亦揖讓。
使者入門而右,殿下入門而左,至正廳,使者在東,殿下在西揖,使者答揖,使者就座,殿下卽座。
陳繖扇於廳外近西;諸護衛之官,列立於座後;承旨於諸護衛之官前近南俯伏;陳於大仗於庭之東西;軍士列立於月臺及庭東西內外門,竝如式。
司尊提擧一人奉茶甁,一人奉茶鍾盤,俱入立於酒亭東。
〈奉鍾者在西。
〉司饔提擧二人奉果盤,一人立於正使之右近北南向,一人立於副使之左近南北向。
〈使者雖副使以下,果盤皆在於左。
〉提調奉果盤立於殿下之右近南,北向。
司樽提調以鍾受茶,〈提擧酌茶。
〉跪進于殿下。
〈茶鍾將進,殿下起座稍前立,使者起座亦稍前立,酒禮同。
〉殿下執鍾,就正使前進茶,正使受鍾,權授通事。
提調又以鍾受茶,跪進于殿下,殿下執鍾,就副使前進茶,副使受鍾,殿下少退。
提調又以鍾受茶,立進于正使,正使執鍾,就殿下前進茶,〈提調退從酒亭後,詣酒亭西北向跪,酒禮同。
〉殿下執鍾,通事以權授茶鍾,立進于正使,正使還執鍾。
使者就座,殿下卽座。
擧茶訖,司尊提擧各進使者前,立受鍾;提調進殿下前跪受鍾,俱復於茶盤以出。
初擧茶訖,司饔提擧立進果于使者,提調跪進果于殿下訖,俱以盤出。
小頃,司尊提擧二人分立于酒亭東西,提調以下列立於酒亭後。
典樂率歌者及琴瑟入,立於東西階下。
〈樂作。
〉司尊別監四人各奉進禦酒器,就月臺下北向立,提調四人出就月臺上,次次傳奉入置,進於小亭。
歌者等升立於月臺上〈樂止。
〉俱坐,提調俱退立於酒亭後。
司饔提擧二人各奉果盤進使者前,提調奉果盤進殿下前,竝如茶禮。
將進果盤,樂作。
〈凡曲舞,臨時啓裁。
〉司尊提調以盞受酒,〈凡酌酒,皆提擧爲之。
〉跪進于殿下,殿下執盞就正使前,揖進第一盞酒,正使答揖執盞,與副使揖,副使答揖。
又向殿下揖,殿下答揖,還執盞臺。
〈後倣此。
〉正使飮訖,提調進跪受虛盞,正使揖,殿下答揖。
司饔提擧以果盤立進于正使前,〈每當使者飮訖,提擧進果。
〉司尊提調又以盞受酒,跪進于殿下,殿下執盞揖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還進于殿下,殿下執盞,與副使揖,副使答揖,又與正使揖,正使答揖,還執盞臺。
〈後倣此。
〉殿下擧酒訖,〈每當殿下擧酒,提調以下跪。
〉提調進跪受虛盞,殿下揖,正使答揖。
司饔提調以果盤跪進于殿下前,〈每當殿下擧酒訖,提調進果。
〉司尊提調又以盞受酒,跪進于殿下,殿下執盞揖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飮訖,提調進跪受虛盞。
正使揖,殿下答揖。
司尊提調以盞受酒,跪進于殿下,殿下執盞,就副使前行禮,如上儀訖,少退立。
司尊提調以盞受酒,立進于正使,正使執盞,揖進酒于殿下,殿下答揖,執盞擧酒訖,提調進跪受虛盞。
殿下揖,正使答揖。
使者就座,殿下卽座。
〈樂止。
〉司饔提調二人對擧饌案,將進樂作。
殿下就正使前進案,提調跪助進,正使揖,殿下答揖。
就副使前進案如上儀訖,殿下還就座前立。
提調又擧饌案以進,正使就殿下前進案,〈副使從之。
〉提調跪助進,殿下揖,使者答揖,就座,殿下卽座。
〈樂止。
〉內直別監三人,各奉花盤就廳外,別侍衛二人傳奉花盤,〈樂作。
〉分就使者前,通事進花。
近侍傳奉花盤,詣殿下前跪,內侍跪進花。
訖,〈通事與內侍一時進。
〉〈樂止。
〉王世子入,立于酒亭之東,司尊副提調以盞受酒,〈樂作。
〉副提調以盞跪授王世子,〈有旨乃行。
〉王世子執盞就正使前〈使者起立,殿下亦起立。
〉揖,立進第二盞酒,正使答揖執盞,王世子仍執盞臺。
〈後倣此。
〉正使飮訖,王世子受虛盞少退。
正使揖,王世子答揖,還立于酒亭之東北向,以授副提調。
副提調又以盞受酒,跪授王世子,王世子執盞,就正使前揖,立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還授王世子,仍執盞臺。
王世子受盞飮訖,執盞少退揖,正使答揖,王世子還立于酒亭之東,以授副提調。
副提調以盞受酒,跪授王世子,王世子執盞,就正使前揖,立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飮訖,王世子受虛盞少退,正使揖,王世子答揖,還立于酒亭之東,以授副提調。
副提調以盞受酒,跪授王世子,王世子執盞,就副使前行禮,如上儀。
訖副提調以盞受酒,跪授王世子,王世子執盞詣殿下前跪進酒,殿下執盞,王世子仍奉盞臺。
〈後倣此。
〉殿下擧酒訖,王世子受虛盞,退立于酒亭之西,以授副提調,從酒亭後還立其東。
副提調又以盞受酒,跪授王世子,王世子執盞詣殿下前,跪進酒,殿下執盞擧酒訖,王世子受虛盞,退立于酒亭之西,以授副提調乃出。
使者就座,殿下卽座,樂止。
〈賜廳內頭目及侍從官酒果,其餘頭目,饋于別廳。
〉司饔提擧以空案置於正使饌案之右,又置於副使饌案之左;提調以空案置於殿下饌案之右。
司饔提調三人,各奉小膳〈每位三盤。
〉將進,樂作。
殿下就正使前進膳,提調跪助進,正使揖,殿下答揖。
就副使前進膳如上儀訖,殿下還就座前立,提調三人各奉小膳以進,正使就殿下前進膳,〈副使從之。
〉提調跪助進,殿下揖,使者答揖就座,殿下卽座。
提擧分就使者前立割肉,提調詣殿下前跪割肉,擧筯訖,樂止。
宗親入立于酒亭之東,司尊提擧以盞受酒,〈樂作。
〉提擧以盞授宗親,宗親執盞,就正使前〈使者起立,殿下亦起。
〉揖,立進第三盞酒,正使答揖執盞,宗親仍執盞臺。
〈後倣此。
〉正使飮訖,宗親受虛盞少退,正使揖,宗親答揖,還立于酒亭之東,北向以授提擧。
提擧又以盞受酒,授宗親,宗親執盞就正使前揖,立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還授宗親,仍執盞臺。
宗親受盞飮訖,執盞少退揖,正使答揖,宗親還立于酒亭之東,以授提擧。
提擧又以盞受酒,授宗親,宗親執盞,就正使前揖,立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飮訖,宗親受虛盞少退。
正使揖,宗親答揖,還立于酒亭之東,以授提擧。
提擧又以盞受酒,授宗親,宗親執盞,就副使前行禮,如上儀訖,使者就座,殿下卽座。
提擧以盞受酒,授宗親,宗親執盞詣殿下前跪進酒,殿下執盞,宗親仍奉盞臺。
〈後倣此。
〉殿下擧酒訖,宗親受虛盞,退立于酒亭之西,以授提擧,從酒亭後還立其東。
提擧又以盞受酒,授宗親,宗親執盞詣殿下前跪進酒,殿下執盞擧酒訖,宗親受虛盞,退立于酒亭之西,以授提擧乃出。
〈樂止。
〉司饔提擧二人各奉湯將進,樂作。
提擧分就使者前立進,提調奉湯詣殿下前跪進,內侍傳奉以進,擧筯訖,樂止。
〈賜軍士及歌者等酒果。
〉酒行七徧,〈每行酒後進湯。
〉竝如前儀。
進大膳,如進小膳儀。
〈唯不割。
〉司饔提擧二人各奉果盤進使者前,提調奉果盤進殿下前,〈將進果盤,樂作。
〉殿下行酒,如第一盞儀。
〈唯不請酒。
〉行酒畢,〈樂止。
〉殿下出,使者送至中門外,還宮如來儀。
王世子宴朝廷使儀 ◎王世子宴朝廷使儀 其日,迎接都監設使者座於太平館正廳東壁,西向;仁順府設王世子座於西壁近南,東向;〈俱烏漆交倚。
〉設香案於北壁;司尊院設酒卓於廳內近南,北向。
王世子至館入次。
〈前一日,忠扈衛設次於大門外近西。
〉時至,左中護跪白外備,王世子出次,侍衛如常。
左中護引王世子就見使者,俱至正廳,使者在東西向立,王世子就前揖,使者答揖。
使者就座,王世子就座。
陳陽傘於廳外近西,侍從官〈佩劍司禦二、佩弓矢翊贊二。
〉列立於座後,詹事輔德以下於侍徒官之前近南跪,司辟列立於月臺東西。
司尊別監一人奉茶甁,一人奉茶鍾槃,俱入立於酒卓東。
〈奉鍾者在西。
〉司饔別坐二人奉果槃,一人立於正使之右近北南向,一人立於副使之左近南北向,〈使者雖多,副使以下果盤,皆在於左。
〉副提調奉果槃立於王世子之右近南北向。
司尊副提調以鍾受茶,〈從事酌茶。
〉跪進于王世子,〈茶鍾將進王世子起座,使者起座,酒禮同。
〉王世子執鍾就正使前進茶,正使受鍾,權授通事。
副提調又以鍾受茶,跪進于王世子,王世子執鍾就副使前進茶,副使受鍾,王世子少退。
副提調又以鍾受茶,立進于正使,正使執鍾就王世子前進茶,〈副提調退從酒亭後,詣酒亭西北向跪,酒禮同。
〉王世子執鍾。
通事以權授茶鍾,立進于正使,正使還執鍾。
使者就座,王世子就座擧茶訖,司尊別監各進使者前立受鍾。
副提調進王世子前跪受鍾,俱復於茶槃以出。
初擧茶訖,司饔別監立進果于使者,副提調跪進果于王世子訖,俱以槃出。
少頃,司尊別監二人分立于酒卓東西,副提調以下列立于酒卓後。
典樂帥歌者及琴瑟,分東西階升坐於月臺上;司饔別坐二人各奉果槃進使者前,副提調奉果槃進王世子前,竝如茶禮。
將進果槃,樂作。
司尊副提調以盞受酒,〈凡酌酒,皆別監爲之。
〉跪進于王世子,王世子執盞就正使前,揖進第一盞酒,正使答揖執盞,與副使揖,副使答揖,又與王世子揖,王世子答揖,還執盞臺。
〈後倣此。
〉正使飮訖,副提調進跪受虛盞,正使揖,王世子答揖。
司饔別坐以果盤,立進于正使前。
〈每當使者飮訖,別坐進果。
〉司尊副提調又以盞受酒,跪進于王世子,王世子執盞揖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還進于王世子,王世子執盞,與副使揖,副使答揖,又與正使揖,正使答揖,還執盞臺。
〈後倣此。
〉王世子擧酒訖,〈每當王世子擧酒,副提調以下皆跪。
〉副提調進跪受虛盞,王世子揖,正使答揖。
司饔副提調以果盤,跪進于王世子前。
〈每當王世子擧酒訖,副提調進果。
〉司尊副提調又以盞受酒,跪進于王世子,王世子執盞揖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飮訖,副提調跪受虛盞。
正使揖,王世子答揖。
司尊副提調以盞受酒,跪進于王世子,王世子執盞就副使前行禮,如上儀訖,少退立。
司尊副提調以盞受酒,立進于正使,正使執盞揖進于王世子,王世子答揖,執盞擧酒訖,副提調進跪受虛盞。
王世子揖,正使答揖。
使者就座,王世子就座。
〈樂止。
〉司饔副提調二人對擧饌卓將進,〈樂作。
〉王世子就正使前進卓,副提調跪助進。
正使揖,王世子答揖,就副使前進卓如上議訖,王世子還就座前立。
副提調又擧饌卓以進,正使就王世子前進卓,〈副使從之。
〉副提調跪助進。
王世子揖,使者答揖就座,王世子就座。
〈樂止。
〉內直別監三人各奉花槃就廳外,別侍衛二人傳奉花槃,〈樂作。
〉分就使者前,通事進花。
左中護傳奉花槃,詣王世子前跪,內侍跪進花。
訖,〈通事與內侍,一時進。
〉〈樂止。
〉宰樞入立于酒卓之東,司尊別監以盞受酒,〈樂作。
〉別監以盞授宰樞,宰樞執盞就正使前〈使者起立,王世子亦起立。
〉揖,立進第二盞酒,正使答揖執盞,宰樞仍執盞臺。
〈後倣此。
〉正使飮訖,宰樞執虛盞少退。
正使揖,宰樞答揖,還立于酒卓之東,北向以授別監。
別監又以盞受酒,授宰樞,宰樞執盞就正使前揖,立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還授宰樞,仍執盞臺。
〈後倣此。
〉宰樞受盞飮訖,執盞少退揖,正使答揖,宰樞還立于酒卓之東,以授別監。
別監又以盞受酒,授宰樞,宰樞執盞就正使前揖立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飮訖,宰樞受虛盞少退。
正使揖,宰樞答揖,還立于酒卓之東,以授別監。
別監以盞授宰樞,宰樞執盞就副使前行禮,如上儀。
訖,從事以盞受酒,授宰樞,宰樞執盞詣王世子前跪進酒,王世子立執盞,宰樞仍奉盞臺。
〈後倣此。
〉王世子擧酒訖,宰樞受虛盞,退立于酒卓之西,以授別監,從酒卓後還立其東。
從事又以盞受酒,授宰樞,宰樞執盞詣王世子前跪進酒,王世子立執盞擧酒訖,宰樞受虛盞,退立于酒卓之西,以授別監乃出。
使者就座,王世子就座。
〈樂止。
〉〈饋廳內頭目及侍從官,其餘頭目,饋于別廳。
〉司饔別坐以空卓置於正使饌卓之右,又置於副使饌卓之左,副提調以空卓置於王世子饌卓之右。
司饔副提調二人各奉小膳〈每位二槃。
〉將進,〈樂作。
〉王世子就正使前進膳,副提調跪助進,正使揖,王世子答揖,就副使前進膳,如上儀訖,王世子還座就前立。
副提調二人各奉小膳以進,正使就王世子前進膳,〈副使從之。
〉副提調跪助進,王世子揖,使者答揖就座,王世子就座。
司饔別坐分就使者立割肉,副提調詣王世子前跪割肉,擧筯訖,〈樂止。
〉進第三盞酒,如進第二盞儀。
〈宰樞以次入進酒。
〉司饔別坐二人各奉湯將進,〈樂作。
〉別坐分就使者前立進,副提調擧湯詣王世子前跪進,內侍傳奉以進,擧筯訖,〈樂止。
〉〈饋司辟及歌者等。
〉酒行七徧,〈每行酒後進湯。
〉竝如前儀。
進大膳如進小膳儀。
〈唯不割。
〉司饔別坐二人各奉果槃,進使者前,副提調奉果槃進王世子前,進果槃,樂作。
王世子行酒,如第一盞儀。
〈唯不請酒。
〉行酒畢,樂止,王世子出。
宗親宴朝廷使儀 ◎宗親宴朝廷使儀〈議政府六曹宴附。
〉其日,迎接都監設正使座於太平館正廳北壁,南向;副使座於東壁,西向;宗親座於西壁,東向;〈大君稍前,諸君差後。
若正副使皆北壁,則大君在東,諸君在西,俱烏漆交倚。
〉設酒卓於廳內近南,北向。
宗親至館入次,〈前一日,忠扈衛設次於大門外近南。
〉時至,就見使者,至正廳西階下,使者就正廳,各就座前立。
宗親由西門入就前揖,使者答揖。
使者就座,宗親就座。
司尊別監二人分立于酒卓東西,又別監四人列立于酒卓後。
典樂帥歌者及琴瑟,分東西階升,坐於月臺上。
司饔別坐及別侍衛各奉果槃,分就每位立。
〈樂作。
〉司尊別監以盞受酒,〈凡酌酒皆別監爲之。
〉立進于爲首宗親,宗親執盞就正使前揖,進第一盞酒,正使答揖執盞,與副使揖,副使答揖,與諸宗親揖,諸宗親答揖,又與爲首宗親揖,爲首宗親答揖,還執盞臺。
〈後倣此。
〉正使飮訖,司尊別監進立受虛盞,正使揖,爲首宗親答揖。
司饔別坐以果槃,立進于正使前。
〈每當使者飮訖,別坐進果。
〉司尊別監,又以盞受酒,立進于爲首宗親,爲首宗親執盞揖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還進于爲首宗親,爲首宗親執盞,與副使揖,副使答揖,與諸宗親揖,諸宗親答揖。
又與正使揖,正使答揖,還執盞臺。
〈後斂此。
〉爲首宗親飮訖,司尊別監進立受虛盞,爲首宗親揖,正使答揖。
別侍衛以果槃立進于爲首宗親。
〈每當爲首宗親飮訖,別侍衛進果。
〉司尊別監又以盞受酒,立進于爲首宗親,爲首宗親執盞揖進酒,正使答揖,執盞飮訖,司尊別監進立受虛盞。
正使揖,爲首宗親答揖。
司尊別監以盞受酒,立進于爲首宗親,爲首宗親就副使前行禮,又就諸宗親行禮,竝如上儀訖。
司尊別監以盞受酒,立進于正使,正使執盞揖進酒于爲首宗親,爲首宗親答揖,執盞飮訖,司尊別監進立受虛盞。
爲首宗親揖,正使答揖,使者就座,宗親就座。
〈樂止。
〉司饔別坐二人對擧饌卓將進,〈樂作。
〉爲首宗親進正使前進卓,〈諸宗親從之。
〉司饔別坐助進,正使揖,宗親答揖,就副使前進卓如上儀訖,〈使者及宗親果卓,禮賓寺先設於座前。
宗親果卓,兼設饌。
〉使者就座,宗親就座。
〈樂止。
〉別侍衛各奉花槃,就廳外〈樂作。
〉分就使者前,通事進花。
又別侍衛奉花槃,分就宗親前進花。
訖,〈通事別侍衛一時進。
〉〈樂止。
〉次宗親進第二盞酒,如進第一盞儀。
〈每進酒,樂作,進訖樂止。
饋廳內頭目,其餘頭目,饋于別廳。
第二盞後,宗親以次行酒。
〉司饔別坐以空卓,各置於使者饌卓之右;別侍衛以空卓,各置於宗親卓右。
司饔別坐二人各奉小膳〈每位二槃。
〉將進,〈樂作。
〉爲首宗親就正使前進膳,〈諸宗親從之。
〉別坐助進,正使揖,宗親答揖。
就副使前進膳,如上儀訖,宗親還就座前立。
別侍衛各奉小膳以進,就宗親前進膳,〈副使從之。
〉別侍衛助進,宗親揖,使者答揖就座,宗親就座。
司饔別坐分就使者前立割肉,別侍衛分就宗親前立割肉,擧筯訖,〈樂止。
〉進第三盞酒如上儀。
司饔別坐各奉湯將進,〈樂作。
〉別坐分就使者前立進,別侍衛各奉湯分就宗親前立進。
擧筯訖,〈樂止。
〉〈饋歌者等。
〉酒行七周,〈每行酒後進湯。
〉竝如前儀。
進大膳,如進小膳儀。
〈唯不割。
〉司饔別坐及別侍衛各奉果槃分就每位立,將進果槃,〈樂作。
〉爲首宗親行酒,如第一盞儀。
〈唯不請酒。
〉行酒畢,〈樂止。
〉宗親出。
議政府六曹宴儀同,唯執事者,以知印錄事爲之。
受隣國書幣儀 ◎受隣國書幣儀〈隣國,如日本琉球國之類。
使者到境,遣使迎勞,至近郊,又遣使慰宴。
〉前二日,禮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掖庭署設禦座於勤政殿北壁,南向;設寶案於座前近東;香案二於殿外左右。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殿庭近南,北向;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上;典樂位於中階,俱近西東向。
其日,判司僕陳禦馬於殿庭中道左右;〈各一匹相向。
〉仗馬於文武樓南。
〈六匹在隆文樓南,六匹在隆武樓南,相向。
〉典儀設侍臣位於殿庭東西,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使者位於道西,重行北向東上;階上典儀位於東階近東,西向;判通禮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通贊奉禮郞在南差退;又通贊奉禮郞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奉禮郞設侍臣門外位於永濟橋南東西如常;使者位於勤政門外道西,重行東向北上;設使者次於朝堂近南。
鼓初嚴,兵曹勒諸衛,陳鹵簿半仗於正階及殿庭東西、勤政門內外,設內禁衛於殿內及殿階上東西,忠義衛於殿階上內禁衛之後,忠順衛於中階東西,別侍衛及甲士於殿庭東西,又別侍衛於甲士之後,銃筒衛於儀仗之後,執槍甲士於銃筒衛之後及勤政門內外,執長劍甲士於內外門。
〈凡軍士,皆具器服。
〉侍臣以常服俱集朝堂,使者以下就次。
禮曹正郞受書幣,入陳於殿階上。
〈有案,書在北,幣在南。
〉鼓二嚴,侍臣就門外位,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尙瑞官奉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近侍及執事官〈近侍如承旨史官之類,執事官如判通禮典儀通贊奉禮郞之類。
〉先行四拜禮如常。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
鼓三嚴,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侍臣,由東西偏門入就位;奉禮郞引使者以下,就門外位。
〈每使者進退,皆通事指導。
〉鍾聲止,闢內外門。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
尙瑞官奉寶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諸護衛之官入列於禦座之後及殿內東西,承旨分入殿內東西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殿階上及庭之東西。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侍臣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奉禮郞引使者以下,由西偏門入就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通事傳贊。
〉〈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承旨出取入啓承敎以傳,通事引使副由西偏階升,入詣前楹間跪俯伏,在庭伴從皆跪。
殿下問國主,又勞使者訖,副使俯伏興出門,伴從俯伏興平身。
通事引使副降出,伴從隨出。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
還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侍臣出。
〈若諸島倭及諸衛野人酋長親朝獻幣與使人獻書幣,則隨百官朝見如常。
〉 宴隣國使儀 ◎宴隣國使儀 受書禮幣畢,典樂署典樂設歌者位於殿階上,帥雜隊入立於懸南。
典儀設使者位於禦座西南,東向北上;不升殿者位於殿庭道西近南,重行北向東上;設使者以下拜位於道西,重行北向東上。
司尊提調設酒亭於殿內近南,北向,別坐設使者酒卓於殿外近西,執事者設不升殿者酒卓於其前。
通事引使者以下,皆就門外位。
諸護衛之官各具器服,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典儀通贊奉禮郞先入就位。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爐煙升,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承旨入殿內俯伏於禦座左右,史官在其後。
奉禮郞引使者以下由西偏門入就位,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傳敎官〈承旨。
〉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傳敎,俯伏興由東門出,臨階西向立,宣敎曰:「迎客使升殿。
」宣訖,還侍位。
通事跪俯伏承傳興,引使者由西偏階,升就座,其不升殿者,亦引就座。
司饔提調進饌案,〈進案,由禦座南階;徹案,由東階。
〉〈休安之樂作。
〉別坐設使者卓,〈於不升殿者,執事爲之,後同。
〉〈樂止。
〉近侍進花,〈休安之樂作。
〉別侍衛散使者花。
〈樂止。
〉典樂引歌者及琴瑟,分東西偏階升就位。
司尊提調詣酒亭東,酌酒第一盞,〈樂作。
〉〈用俗樂雜伎。
後同。
〉提調奉詣禦座前跪進,〈凡進盞退盞,皆由南階。
〉內侍傳奉置于案。
別坐行使者酒擧訖,〈樂止。
〉〈凡進盞樂作,擧訖樂止。
〉司饔提調進湯。
〈凡進湯,由禦座南階,退則由東階。
〉〈樂作。
〉別坐設使者湯,食畢,〈樂止。
〉〈凡進湯樂作,食畢樂止。
〉酒行五徧。
〈每行酒後進湯。
〉司饔提調進大膳,〈樂作。
〉別坐設使者膳,〈樂止。
〉提調進徹案,別坐徹使者卓。
通事引使者以下,俱復拜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使者以下鞠躬〈舒安之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
〉奉禮郞引出。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來儀。
還思政殿,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判通禮俯伏跪啓解嚴,兵曹承敎放仗。
若不親宴,則命內侍宴于西廊,其命大臣宴于禮曹,如別儀。
〈若諸島倭及諸衛野人酋長與使人,則命內侍饋于南廊如常。
〉 禮曹宴隣國儀 ◎禮曹宴隣國儀 前二日,禮曹啓聞,散下其禮。
其日,執事者設押宴官及判書座於正廳東壁,西向北上,〈押宴官職品,亞於判書,則判書座在上。
判書有故,兼判事。
〉參判差後;〈參判有故,則參議竝交倚。
〉正使副使座於西壁,東向北上;〈交倚。
〉從事官〈船主押物之類。
〉於使者之後,重行;伴從於露臺上,重行;〈竝繩床。
〉又設酒卓於廳內近南,北向;伴從酒卓於其位之前。
典樂設樂於前楹外。
使者將至,押宴官以下各就座前立,使者由西門入升廳,就押宴官及判書前,控首再拜,押宴官及判書稍前,控首答再拜。
次與參判行禮如上訖,就座前立。
次從事官從庭下升,就押宴官及判書,頓首再拜,次詣參判前行禮如上訖,俱就座。
伴從從庭下升,就前楹外,重行東向北上,頓首再拜,稍南又再拜訖,退就座前立。
執事者設饌卓如常。
〈凡設卓及勸花設湯行酒,皆奏樂。
〉執事者以盞酌酒,進押宴官前,押宴官出座稍前立,〈判書以下,亦出座稍前立。
若押宴官職品亞於判書,則判書行酒。
〉正使以下皆出座稍前立,押宴官執盞揖授正使,正使答揖執盞請酒。
又與押宴官揖,押宴官答揖,正使飮訖,以盞授執事者,乃揖,押宴官答揖。
執事者以果盤進正使前,〈凡賓主飮訖,執事者以果盤立進。
〉執事者又以盞酌酒,進正使前,正使執盞揖授押宴官,押宴官答揖,執盞請酒,又與正使揖,正使答揖,押宴官飮訖,以盞授執事者,乃揖,正使答揖,次與副使行酒如上。
次從事官就押宴官前,跪受飮訖,次押宴官與判書參判行酒如式,各就座。
執事者進花設湯,行酒五徧,〈初盞後,設各呈盃行酒。
每行酒,皆設湯,三行後,許伴從坐。
仍設卓及勸花行酒設湯。
〉徹卓。
使者以下起,押宴官以下,皆起而送。
若宴諸島倭及諸衛野人酋長與使人,則判書北壁,參判東壁,〈竝交倚。
〉客人西壁。
〈繩床。
〉客人就判書參判前,頓首再拜,竝無答拜。
〈酋長若官高,則從優答一拜。
〉設各呈盃以飮如常,無行酒之禮。
軍禮序例 ?軍禮序例 兵器 射器 執事官 兵器 ⊙兵器 幹 ◎幹 《書圖》,幹,盾也。
今制有二,長者曰長防牌,長五尺六寸,廣二尺二寸。
圓者曰圓防牌,徑三尺。
鐵緣,皆以闆爲質,外裹牛皮,內裹白布。
面上,以五采畫獸頭。
中軍赤,左軍靑,右軍白。
○圓防牌:說見上。
〈??〉〈??〉 槍、長劍、劍 ◎槍、長劍、劍 ○槍 《廣韻》,槍,矟也。
今制兩刃,末說,長一尺五寸,柄用木,長十尺,下有冒鐵圓銳。
朱漆,或漆以黑。
〈??〉○長劍 刃長二尺五寸。
柄用木,長五尺九寸。
朱漆,或漆以黑,下有冒鐵圓銳。
〈??〉○劍 《說文》,人所帶兵也。
今制有二,一曰雲劍,其鞘裹以魚皮,漆用朱紅,粧用白銀,垂以紅絛穗兒,帶用靺韋。
二曰佩劍,鄕言環刀,制如雲劍,黑漆,粧用黃銅,垂以紅絛穗兒,帶用鹿皮。
〈??〉 弓、矢 ◎弓、矢 ○弓 《書圖》,弓長六尺有六寸,謂之上制;六尺有三寸,謂之中制;六尺,謂之下制。
取幹角,以膠漆筋絲爲之。
朱漆曰彤弓,黑漆曰盧弓,或塗以樺皮。
〈??〉○矢 《書圖》,矢藁,長三尺,殺其前一尺,令趣鏃。
羽六寸,夾其括,以設其羽。
分其羽,以設藁。
藁,《韻會》,箭幹也。
今簳長四尺,或三尺八寸。
其羽狹鏃圓而無刃曰鐵箭,射於一百八十步或八十步;其羽尤狹而木鏃曰樸頭,射於二百四十步,皆用於武科及敎習。
其羽廣而鐵鏃大者,朱漆曰彤矢,黑漆曰盧矢,用於射獵。
羽狹而鐵鏃小者曰磨箭;鐵鏃而簳長一尺二寸曰片箭。
片箭,筒射之箭,剖筒之半長,與常弓所用箭等,納箭筒中,注箭弦上,筒旁爲竅,穿小繩繫于腕彀弓,旣發豁筒,向手背激矢射敵,中者洞貫,皆用於戰陣。
〈??〉〈??〉 弓帒、矢箙 ◎弓帒、矢箙 ○弓帒 弓鞬也。
以黑皮爲之,帶用鹿皮。
○矢箙 箙,《韻會》通作服。
《詩圖》盛矢器,今以豬皮爲之,帶用鹿皮。
〈??〉 甲、胄 ◎甲、胄 ○甲 以鐵爲劄,灌以水銀,用靺韋編成曰水銀甲。
用煙鹿皮編成,黑漆曰柳葉甲。
以生豬皮爲劄,用煙鹿皮編成曰皮甲。
以鐵絲作小環相貫曰鏁子甲。
鐵劄及鐵環相間以綴曰鏡幡甲。
摺紙爲劄,以鹿皮編成,黑漆曰紙甲。
〈??〉○鏡幡甲 說見上〈??〉○鏁子甲 說見上〈??〉○冑 《說文》,兜,鍪也。
兜鍪,首鎧也,以鐵爲之。
有簷曰簷冑,無簷曰圓冑。
〈??〉〈??〉 車輻、角 ◎車輻、角 ○車輻 《事物紀原》,車輻,棒也。
漢朝執金吾,金吾,亦棒也,以銅爲之。
黃金塗兩頭,謂之金吾,一曰形如車輻也。
鄕名孛剌兀,用黃銅刻八稜爲首,用木爲柄,下端冒以鐵。
〈??〉○角 《事物紀原》,黃帝與蚩尤戰,始命吹角,作龍鳴以禦之。
今有大角,以銀爲之,又以木爲之,漆以朱,或漆以黑。
中角,制同而差小。
角以黃銅鍍金爲之,或用牛角而以木爲柄,漆以朱。
〈??〉〈??〉 纛、旗、麾 ◎纛、旗、麾 ○纛 《韻會》,以旄牛尾爲之,載左騑馬首。
《廣韻》,大如鬥。
《貳儀實錄》,以皂繪爲之,似蚩尤之首。
軍發,祭纛。
〈??〉○旗 《通典》曰:「黃帝振兵設五旗。
」《黃帝內傳》曰:「帝制五彩旗,指顧向背。
」《黃帝出軍訣》曰:「攻伐作五彩牙旗,靑引東,赤南白西黑北黃中。
」是也。
〈??〉○麾 《韻會》,旗屬,以帛爲之,其色有靑赤黃白黑。
〈??〉 鐸、鉦 ◎鐸、鉦 ○鐸 《說文》,大鈴也。
軍法,五人爲五,五爲兩,兩有司馬執鐸。
釋名曰:「鐸,度也,號令之限度。
」武事,振金鐸。
〈??〉○鉦 《韻會》,錚,鉦也。
《內傳》曰:「玄女請帝鑄鉦鐃以擬之聲。
」今銅鑼,其遺制也。
〈??〉 鞞、金、鼓 ○鞞 《唐韻》曰:「鞞,騎上鼓。
」今軍行,馬上所擊者。
〈??〉○金〈??〉○鼓〈??〉 銃筒 ◎銃筒〈??〉〈??〉〈??〉〈??〉〈??〉〈??〉〈??〉〈??〉〈??〉 矛、戟、鉞 ◎矛、戟、鉞 ○矛 說文,酋矛也。
建於兵車,長二丈,象形。
徐曰:「句兵也。
」禮書,矛之爲器,上銳而旁句。
上銳所以象物生之苗,旁句所以象物生之句。
〈??〉○戟 韻府群玉,長丈六尺,廣寸有半。
雙枝爲戟,單枝爲戈。
周禮圖,援長七寸半,胡長六寸,刺長六寸,內長四寸半。
戈二刃,戟三刃,則戈爲小戟爲大。
內謂胡以內接柲者,胡謂矛之旁出者,曲猶牛胡焉,援謂直刃也。
柲,謂柄也,長十四尺八寸,幷內四寸半、援七寸半,共長丈六尺。
今矛戟依槍制,柄用木,下有冒鐵圓銳。
朱漆,或漆以黑。
〈??〉○鉞 說見鹵簿〈??〉 射器 ⊙射器 熊侯、麋候、豕候、的 ◎熊候、麋候、豕候、的 ○熊候 以赤色布爲質,崇廣丈八尺,三分其廣而鵠居一。
鵠廣六尺,以白漆皮方製之,棲於侯中,畫以熊首,用於禦射。
〈??〉○麋侯 以靑色布爲質,崇廣丈八尺,三分其廣而鵠居一。
鵠方六尺,以白漆皮方製之,棲於侯中,畫以麋首,用於宗親文武官射。
〈??〉○豕侯 制如上。
靑質白皮爲鵠,畫以豕首,用於武科及敎習。
〈??〉○的 用白皮圓製之,徑三尺,用於武科及敎習近射。
〈??〉 決、拾 ◎決、拾 ○決 以皮爲之,著於右手大指,所以鉤弦開體。
〈??〉○拾 以韋爲之,著於右臂以遂弦。
〈??〉 乏、楅 ◎乏、楅 ○乏 侯邊避矢之物,以韋爲之。
高廣各七尺,形如屛風三疊,鼓一在東乏,金一在西乏。
〈??〉○楅 長三尺,博七寸,厚一寸五分。
兩端龍首,中央蛇身,委以矢,赤黑漆。
〈??〉 豐、觶 ◎豐、觶 ○豐 以承罰爵,形如豆大而卑。
〈??〉○觶 觶 《周禮》《考工記》,梓人爲飮器。
禮書,大射立,司正卒角觶立,司射司馬遂射,以觶飮不勝者。
〈??〉 執事官 ◎執事官〈闕。
〉 軍禮儀式 ?軍禮儀式 射于射壇 觀射于射壇 大閱 講武 吹角 救日食〈京外官救食附。
〉季冬大儺 鄕射 射于射壇儀 ◎射于射壇儀 前三日,兵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忠扈衛設帳殿於射壇,南向;幄次於帳殿之後。
掖庭署設禦座於帳殿內,南向;禦射位於帳殿前,南向。
〈設席。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壇南;〈用月律。
〉登歌於壇上近南,廣開中央;〈避箭位也。
〉設協律郞位二,一於登歌西北,一於壇上;典樂位於壇下,俱近西東向。
訓鍊觀張熊侯去壇九十步;〈侯以赤色布爲質,崇廣丈八尺,三分其廣而鵠居一,鵠方六尺,以白漆皮方制之,棲於侯中,畫以熊首。
〉設乏於侯東西各十步;〈乏侯邊避矢物,以革爲之,高廣七尺,形如屛風。
鼓一在東乏,金一在西乏。
〉鼓一於壇下少東,楅五於壇下少西;〈楅長三尺,博七寸,厚一寸半,龍首蛇身,以委矢。
〉設侍射者將射位於西階前,東向北上;兵曹判書位於東階前,西向;侍射者集賢殿副提學以上射位於壇上,三品以下射位於壇下,俱近西橫布南向。
其日,侍射者弓矢俟於西門外,陳賞物於壇下少東,罰尊卓於壇下少西北向,設坫加爵,置豐於卓西,〈豐所以承罰爵,形似豆大而卑。
〉獲者位〈拾箭官。
〉於東乏之相向。
典儀設執事官及宗親文武百官拜位,竝如勤政殿庭位。
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出宮,至壇所入幄次,仗衛排列於壇之東西,竝如視學儀。
宗親及文武百官,俱以常服就東西門外。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三品以下入就拜位。
判通禮俯伏啓外辦,殿下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乘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承旨由西偏階升壇,在西南隅北向東上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庭之東西如常。
〈凡軍士,皆具器服。
〉奉禮郞分引二品以上入就拜位,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就位。
設會如正至會儀,〈唯無上壽禮。
〉酒三遍,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有司旣具射。
」俯伏興降復位,奉禮郞分引宗親以下皆降。
〈初,升壇者將降,在壇下者先就位,承旨在壇上東向北上俯伏。
〉文官立東階下,近東西向;宗親及武官立西階下,近西東向,俱北上。
上護軍二人橫捧禦弓矢,〈乘矢。
〉立於東階上,西向。
〈執弓者在北。
〉設案於執弓者之前,置禦決拾函於其上,獲者一人持旌負侯北向立。
侍射者出西門外,執弓搢乘矢入就將射位。
〈侍射耦數,臨時啓裁。
〉兵曹判書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命獲者去侯。
」俯伏興降復位。
執鼓者〈訓鍊觀使。
〉槌鼓三聲,獲者以鼓應之,負侯者還至乏。
上護軍一人捧決拾函,一人捧弓,一人捧矢,進立於禦座東少南,西向北上。
捧決拾函者北向跪進,啓請設決拾訖,以函復於案,退復位。
殿下降座〈樂作。
〉升射位,〈樂止。
〉捧弓者北向跪進禦訖,退復位,次捧矢者一一供進禦。
欲射,軒架先奏《和安之樂》三節,第一矢與第四節相應,第二矢與五節相應,以至七節樂止。
上護軍前跪,以矢行啓,中曰獲,下曰留,上曰揚,左曰左方,右曰右方。
禦射訖,上護軍進北向跪受弓,退復位,〈樂作。
〉殿下陞座。
〈樂止。
〉又上護軍進座前跪受決拾,置於案,退復位。
取矢官〈訓鍊觀副使。
〉橫捧禦矢,趨詣中階下,上護軍承奉如初。
侍射者以耦升進射席北向俯伏興南向立,奏《誠安之樂》一節後發矢。
第一發與第二節相應,以至五節〈中則獲者擊鼓,不中則擊金。
〉樂止。
射者北向俯伏興,降復將射位。
取矢者〈訓鍊觀參軍。
〉取中矢,加於楅。
衆耦以次射畢,釋弓於位,俱進立壇下,分東西重行北向。
兵曹判書書中者姓名及中數,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訖,請賞中者罰不中者,俯伏興降復位。
令正郞唱中者姓名,立於東階下西向;不中者立於西階下東向,俱北上。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侍射者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軍器監官就東階下,以次付賞物,受賞者北向跪受訖,俯伏興還西向位。
司尊別監就罰尊西,東向以爵酌酒,北向跪置於豐,退立於豐南少西。
不中者進豐南,北向跪取爵,立飮卒爵,跪置豐下,還向東位。
別監北向跪取虛爵酌置,不中者,以次繼飮,竝如初訖,奉禮郞分引宗親百官及侍射者,俱復北向位。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在位者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還幄次,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還宮如來儀。
若無侍射之人,則不設楅,不陳賞物,不設罰尊。
若禦燕遊小射,則不陳樂懸,不行會禮,事訖無北向四拜之儀。
觀射于射壇儀 ◎觀射于射壇儀 前三日,兵曹宣攝內外,各供其職。
前一日,忠扈衛設帳殿於射壇,南向;幄次於帳殿之後。
掖庭署設禦座帳殿內,南向。
雅樂署典樂展軒懸於壇南;〈用月律。
〉登歌於壇上近南,廣開中央;〈避箭位也。
〉設協律郞位二,一於登歌西北,一於壇上;典樂位於壇下,俱近西東向。
訓鍊觀張麋侯去壇九十步;〈侯以靑色布爲質,崇廣丈八尺,三分其廣而鵠居一。
鵠方六尺,以白漆皮方製之,棲於侯中,畫以麋首。
〉設乏於侯東西各十步;〈乏侯邊避矢物,以革爲之,高廣七尺,形如屛風。
鼓一在東乏,金一在西乏。
〉鼓一於壇下少東;楅五於壇下少西;〈楅長三尺,博七寸,厚一寸半。
龍首蛇身,以委矢。
〉設將射位於東西階前,重行相向北上;左右司射位於將射位前,東西相向;兵曹判書位於東階前,西向;集賢殿副提學以上射位於壇上;三品以下射位於壇下,俱近西,橫布南向。
其日,射者弓矢侯於西門外;陳賞物於壇下,少東;罰尊卓於壇下,少西北向;設坫加爵;置豐於卓西;〈豐所以承罰爵,形似豆大而卑。
〉獲者位〈拾箭官。
〉於東西乏,相向。
典儀設執事者及宗親文武百官拜位,竝如射于射壇位。
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出宮,至壇所入幄次,仗衛排列於壇之東西,竝如射于射壇儀。
宗親及文武百官,俱以常服就東西門外。
典樂帥工人入就位,協律郞入就擧麾位,執事官先就位,奉禮郞分引三品以下入就拜位。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將出仗動,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陞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凡軍士,皆具器服。
〉協律郞跪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承旨由西偏階升壇,在西南隅,北向東上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庭之東西如常。
奉禮郞分引三品以上入就拜位,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凡通贊贊唱,皆承典儀之辭。
〉宗親及百官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就位設會,如正至會儀。
〈唯無上壽禮。
〉酒三遍,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請賜宗親及百官射,俯伏興降復位,奉禮郞分引宗親以下皆降〈初,升壇者將降,在壇下者先就位,承旨在壇上東向北上俯伏。
〉壇下復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百官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樂止。
〉奉禮郞引出中門外。
獲者一人持旌負侯北向立,宗親及百官執弓搢乘矢,入就將射位。
兵曹判書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命獲者去侯。
」俯伏興降復位。
執鼓者〈訓鍊觀判官。
〉槌鼓三聲,獲者以鼓應之,負侯者還至乏。
左右司射分東西偏階升,就射席北向俯伏興南向立。
左司射一發,右司射一發,更疊射訖,俱北向俯伏興降復位。
宗親以下以耦分東西偏階升,就射席北向俯伏興南向立,軒架奏《誠安之樂》一節後發矢。
第一發與第二節相應,以至五節,〈中則獲者擊鼓,不中則擊金。
〉樂止。
射者北向俯伏興,降復將射位。
取矢者〈訓鍊觀參軍。
〉取中矢,加於楅,衆耦以次射畢,釋弓於位,俱進立壇下,分東西重行北向。
兵曹判書書中者姓名及中數,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訖,請賞中者罰不中者,俯伏興降復位。
令正郞唱中者姓名,立於東階下西向,不中者立於西階下東向,俱北上。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射者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軍器監官就東階下,以次付賞物,受賞者北向跪受訖,俯伏興還西向位。
〈若賜多,且置於位,禦入,持出中門外付之。
〉司尊別監就罰尊西,東向以爵酌酒,北向跪置於豐,退立於豐南少西。
不中者進豐南,北向跪取爵立飮卒爵,跪置豐下,還東向位。
別監北向跪取虛爵酌置,不中者以次繼飮,竝如初訖,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俱復北向位,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在位者鞠躬〈樂作。
〉四拜興平身。
〈樂止。
〉判通禮升自西偏階,進當座前俯伏跪啓禮畢,俯伏興降復位。
協律郞跪俯伏擧麾興,工鼓柷,軒架作《隆安之樂》。
殿下降座還幄次。
協律郞偃麾俯伏興,工戛敔,樂止。
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出,還宮如來儀。
大閱儀 ◎大閱儀〈每年九月十月中大閱於都外用剛日。
〉前期十一日,兵曹啓聞請大閱,承敎遂命將帥,簡軍士。
有司先芟萊除地爲場,方一千二百步,四出爲和門。
〈軍門,謂之和門。
〉又於其內,爲步騎軍營域處所,分兩陣東西相向,中間相去三百步,每五十步立表爲一行,凡五行,爲軍士進退之節。
又別墠地於場北,爲車駕停觀之所。
前一日,忠扈衛設帳殿於墠所,南向;又設小次於帳殿之北,隨地之宜;王世子次於小次之南近東,西向。
掖庭署設禦座於帳殿內,南向。
典儀設王世子及宗親文武百官拜位於帳殿之南;設執事官位,竝如常。
將帥及士卒集於墠所,禁止喧譁,依方色立旗爲和門,旗鼓甲仗威儀悉備。
大將以下,各有統帥,如常式。
將帥先敎士衆,望聽旌旗指揮之蹤、〈旗臥卽跪,旗擧卽起。
〉金鼓動止之節。
〈聲鼓卽進,鳴金卽止。
〉其日未明十刻,軍士皆嚴備,騎徒皆具甲冑,各爲直陣以相候,將軍及大將,各依儀立於旗鼓之下。
未明七刻鼓一嚴,兵曹啓開宮殿門及城門,勒諸衛陳大駕鹵簿及軍士。
判司僕陳輿輦禦馬仗馬竝於弘禮門外,分立如式。
前後騎步隊,各具器服,〈凡軍士皆同。
槍隊執槍,劍隊執長劍,射隊帶弓矢。
〉以次屯列,整肅部伍,不得喧譁。
宗親及百官俱集朝房,未明五刻鼓二嚴,宗親及百官以常服就侍立位,王世子以常服出。
〈其贊內嚴白外備侍衛,竝如常。
〉左中護引就光化門外次坐,〈前一日,忠扈衛設次。
〉侍衛如常。
諸衛各督其屬入,陳於勤政殿庭。
侍臣就階下分左右立,諸護衛之官,〈都鎭撫一、內禁衛節制使二、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節制使各一、佩雲劍中樞四、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捧弓矢上護軍捧雲劍大護軍扶策大護軍各二、帶弓矢護軍備身護軍各八、司僕官六。
〉及司禁,各具器服,尙瑞官捧寶,俱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判司僕進禦馬於勤政門外。
未明二刻鼓三嚴,左中護引王世子出次,就侍立位,鍾聲止。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
尙瑞官捧寶前導,〈載寶如常。
〉至勤政門外,判通禮俯伏跪,啓請降輿乘馬,殿下降輿乘馬,左右侍臣夾侍如常。
駕至光化門外,王世子鞠躬,過則平身。
至侍臣上馬所,駕小駐,侍臣上馬畢,駕動,鼓吹振作,宗親及百官鞠躬,過則平身。
王世子及宗親百官以次侍衛如常。
駕至墠所,兵曹判書乘馬奉引,入自都墠北和門,至小次前下馬入次。
左中護引王世子就次,典儀以下先入就位,奉禮郞分引宗親及百官入就位,副知通禮引王世子入就位。
〈仁順府設褥席。
〉殿下出次卽座,繖扇侍衛如常儀。
承旨入就帳殿西南隅,北向東上俯伏,史官在其後,次司禁分立於帳殿東西如常。
典儀曰:「四拜。
」通贊唱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子及宗親百官鞠躬四拜興平身。
中軍將偃旗,軍士各於其陣北向四拜;擧旗,騎乘馬徒起訖,兵曹判書停立於東廂西向,仗衛小退,以通觀路。
副知通禮引王世子就禦座之東近南,西向坐。
奉禮郞分引侍臣,依左右廂立於大次之前,東西北上。
引宗親及百官立於侍臣之外十步,文東武西,重行北上。
吹大角三通,中軍將各以鞞令鼓,二軍俱擊鼓,有司偃旗,騎下馬立徒跪。
二軍諸帥上護軍以上集於中軍大將旗鼓之下;左廂中軍大將立於旗鼓之東,西向;諸軍將立於旗鼓之南,北向東上;右廂中軍大將立於旗鼓之西,東向;諸軍將立於旗鼓之南,北向西上,以聽誓。
大將誓曰:「今行大閱,以敎人戰,進退左右,一如軍法。
用命有常賞,不用命有常刑,可不勉之!」誓訖,左右軍司候各二人,振鐸分巡以誓衆。
諸上護軍各以誓辭,遍告其所部,遂聲鼓。
有司擧旗,騎上馬徒起皆行,及表擊鉦,騎徒乃止。
又擊三鼓,有司偃旗,騎下馬徒跪。
又擊,有司擧旗,騎上馬徒起,騎驟徒趨,及表乃止,整列位定。
東西軍依五行相勝之法,互爲陣以應之,每變陣,各選刀楯之士五十人,挑戰於兩軍之前,第一第二挑戰,疊爲勇怯之狀。
第三挑戰,爲適均之勢;第四第五挑戰,爲勝敗之形。
五陣畢,兩軍俱爲直陣。
又擊三鼓,有司偃旗,騎下馬徒跪。
又聲鼓擧旗,騎上馬徒起,騎從徒走。
左右軍俱至中表,相擬擊而還,每退至一行表如前,遂復其初。
〈凡相擬擊,皆不得以刃相及。
凡步士逐退,過中表二十步而止,騎士不在此例。
〉判通禮進當座前俯伏跪啓大閱禮畢,俯伏興降復位,殿下降座入小次,王世子還次。
殿下還帳殿卽座,進茶案如常儀畢,判通禮俯伏跪啓請還宮,啓訖俯伏興退,車駕還宮如常儀。
講武儀 ◎講武儀 前期七日,兵曹徵衆庶,循田法,兵曹表所田之野。
其日未明,建旗於所田之後近郊,隨地之宜。
諸將各帥士徒,集旗下,毋得喧嘩。
質明,弊旗,後至者,罰之。
兵曹分申田令,遂圍田。
其兩翼之將,皆建旗圍之,闕其前,駕出次舍如常。
將至田所,駕鼓行入圍,有司陳鼓於駕前,在東南者西向,在西南者東向,皆乘馬。
諸將皆鼓行赴圍,乃設驅逆之騎。
旣上乘馬向南,有司以從。
大君以下,皆乘馬帶弓矢,陳駕前後,有司乃驅獸出上之前。
初一驅過,有司整飭弓矢以前;再驅過,兵曹進弓矢;三驅過,上乃從禽左而射之,每驅必三獸以上,上發矢,然後諸君發矢,諸將士以次射之訖,驅逆之騎止,然後許百姓獵。
凡射獸,自左膘〈音縹,脅後脾前肉。
〉而射之,達于右腢〈牛口切,膊前肉。
〉爲上,以爲乾豆,奉宗廟;達右耳本者次之,以供賓客;左脾〈捕爾切,股骨。
〉達于右?〈以沿反,肩骨。
〉爲下,以充庖廚。
群獸相從,不盡殺;已被射者,不射。
又不射其面,不剪其毛,其出表者不逐。
將止,兵曹建旗於田內,乃雷擊駕鼓及諸將之鼓,士徒譟呼,諸得禽者,獻於旗下,緻其左耳,大獸公之,小獸私之。
遣使以所獲獸,馳薦宗廟,次宴幄殿,賜從官酒三行。
一。
田狩時,諸將令士徒不得相雜。
一。
駕前樹幡,以別瞻視。
一。
近駕前者,內禁衛司禁外,大小雜人,一皆禁斷。
一。
三軍以次布列,禽獸皆驅入圍中。
逸去者,群下乃逐發矢,過其位次則止,勿追。
一。
大小雜人不得於圍前先行、圍內發矢、放鷹犬。
一。
凡違令者,二品以上,啓聞科罪;通政以下,兵曹直斷;逃避者,加二等。
雖圍外,爭先發矢,或傷人命,或傷犬馬,各依本律施行。
吹角令 ◎吹角令 上當出令時,命內吹角人〈內吹螺赤。
〉吹角一通,外吹角人〈兵曹吹螺赤。
〉卽登樓門,應之以角,又分登四方高處,以軍馬畢會爲限吹之。
內吹角聲初發時,闕內當直各衛節制使中樞上大護軍護軍內禁衛司禁忠義衛忠順衛別侍衛甲士侍衛牌都城衛銃筒衛各領防牌等,卽具甲仗,各門堅守,承命外,不得出入,各差備毋敢有闕。
吹角聲相應初,兵曹入直堂上官親稟命,受宣字旗,立於闕門外近北,次三軍鎭撫各以其軍之旗,立於定所。
出番中樞院堂上官及出番各衛節制使以下元係侍衛軍士及時波赤等,隨其聞角聲先後,卽具甲仗,立於其旗之下,分運屯住,中軍在前,三麾隨馬,左軍次之,右軍次之。
〈若行在,則各隨其地之宜。
〉上召當爲將帥者三人,授三軍織文旗,受旗而出就其軍立之,聽兵曹號令。
〈奉旗人,用近仗。
〉若左軍或右軍入直,則受命將帥受其軍織文旗,立於闕門內。
入直大小軍士,不離直所,或値暮夜,未辨旗色,則聞其軍角聲聚會。
中軍吹大角,左軍吹中角,右軍吹小角,各軍軍馬畢會,則吹角止。
出番兵曹及鎭撫承旨當番軍士有緣故未入番者,俱宣字旗近處待命。
議政府六曹宗親勳舊時散二品以上應合赴急者,除有故,各率定數伴倘,備兵器,各於闕門外依幕,聚會待命。
其中老病及不合武事者,議政府六曹外,不許來會。
領中樞院事以下,各軍士屯住次序,依鎭撫所序圖,毋敢有違,毋散喧嘩。
若無織文旗而出令者、不見織文旗而趨令者、常時無兵曹明文而私聚軍士者,皆以謀逆論。
如有犯令者,許諸人陳告。
所告實者,超三等賞職,將犯人家産充賞。
誣告者,反坐。
軍士到未到,兵曹鎭撫所考察科罪。
軍士外,各司及成衆官,各於本司聚會待命,唯內侍府,闕門外依幕聚會。
義禁府司僕寺軍器監率吏典及工匠,各守本司待命。
救日食儀 ◎救日食儀 其日,掖庭署設殿下褥位於勤政殿階上近北,南向;設香案於其前。
典樂署典樂置鼓三於殿階上近南。
〈靑色鼓在東,赤色鼓在南,白色鼓在西。
〉兵曹正郞陳麾三於鼓內,兵三於鼓外。
〈靑赤白三色麾,各從方位陳之,矛在東,戟在南,鉞在西。
〉典儀設侍臣位於殿庭東西,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北上。
〈食度在南,侍臣分東西相向;食度在東,侍臣俱在西東向;食度在西,侍臣俱在東西向。
〉未虧前五刻,兵曹勒諸衛列軍士如常。
侍臣各具素服,就勤政門外,分東西序立如常。
前三刻,諸護衛之官及司禁,各具器服,詣思政殿閤外伺候。
判通禮詣閤外俯伏跪,啓請中嚴,殿下具素服卽座,侍衛如常儀。
前一刻,奉禮郞分引侍臣,由東西偏門入就位。
判通禮俯伏跪啓外辦,殿下乘輿以出,侍衛如常儀。
殿下至褥位向日坐,侍衛如常儀。
書雲觀啓有變,司香焚香,〈內直別監素服。
〉典樂伐鼓,〈三人素服。
〉明復而止。
判通禮進當座前俯伏跪,啓請還內,殿下乘輿還內,侍衛如來儀。
奉禮郞分引侍臣出。
〈其日,百官各於本司,置鼓于廳事前,皆以素服立於鼓後,重行向日而立。
始虧,焚香伐鼓,明復而止。
夜食無救。
開城府州府郡縣官救食亦同。
〉 季冬大儺儀 ◎季冬大儺儀 前一日,書雲觀選人年十二以上十六以下,爲侲子四十八人,分爲二隊,每隊二十四人,六人作一行,着假面赤衣執鞭。
工人二十人着赤巾赤衣;方相氏四人着假面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右執戈左執楯;唱帥四人執棒,着假面赤衣;執鼓四人、執錚四人、吹笛四人,俱着赤巾赤衣。
書雲觀官四人着公服,各監所部。
奉常寺先備雄鷄與酒,光化門及城四門〈興仁崇禮敦義肅靖爲四門。
〉爲瘞坎,各於其門之右,方深取足容物。
前一日之夕,儺者各具器服,赴集光化門內,依次陳布以俟。
其日曉頭,書雲觀官帥儺者進立於勤政門外。
承旨啓請逐疫,命書雲觀官,引儺者鼓譟進入內庭。
方相氏執戈揚盾唱之,侲子皆和,其辭曰:「甲作食兇,胇胃食疫,雄伯食魅,騰簡食不祥,覽諸食咎,伯奇食夢,強梁祖明共食磔死奇生,委隨食觀,錯斷食巨窮,奇騰根共食蠱。
凡使十二神追惡鬼兇,赫汝軀,拉汝肝,節解汝肌肉,抽汝肝腸。
汝不急去,後者爲糧。
」周呼訖,諸隊鼓譟,各趣光化門以出,分爲四隊,〈隊各方相氏一人、侲子十二人、執鞭五人、唱帥執棒執錚鼓吹笛各一人。
〉每隊持炬十人前行,書雲觀官各一人領之,逐至四門郭外而止。
儺者將出,祝史當門中布神席南向。
齋郞疈〈拍逼切,析也。
〉牲胸磔〈陟格切,剔也,披磔其牲。
〉之。
神席之西,藉以席,北首。
祭官以下,〈每門祭官祝史齋郞各一人,皆書雲觀官。
〉北向西上再拜。
齋郞酌酒,祭官跪受而奠之,祝史東向跪讀祝文訖,祭官以下,又再拜。
祝史取祝及雞肉瘞於坎,乃退。
鄕射儀 ◎鄕射儀 每年三月三日,〈秋則九月九日。
〉開城府及諸道州府郡縣行其禮。
前一日,主人〈所在官司。
〉戒賓。
〈擇孝悌忠信好禮不亂者。
〉其日,設主人位於壇東,西向;〈學堂近處,除地爲壇。
〉賓二品以上坐於壇西,東向北上;衆賓三品以下坐於南行東上;〈若無二品以上,則六品以上在西,參外於南行,分東西而坐,廣開中央。
〉庶人於壇下東西,相向北上;設酒卓於壇南近東;不升者酒卓於其前;乃張侯去壇九十步。
〈侯以靑色布爲質,崇廣丈八尺,三分其廣而鵠居一。
鵠方六尺,以白漆皮方制之,於侯中畫以豕首。
〉賓以下,依時刻集到,主人出迎于門外,〈賓主行禮,皆相者指導。
〉揖讓先入,賓乃入,衆賓從之。
至于壇,主人在東,賓在西。
賓再拜,主人答再拜。
次衆賓行禮如上儀。
〈參外就主人座前行禮,若庶人在庭行禮,主人無答。
〉主人與賓以下,皆就座。
工執琴瑟,升坐酒卓之南東上,奏樂如常。
〈本無樂處,不用樂。
〉執事者設卓酌酒,主人獻賓,賓酢如常禮,〈衆賓同。
唯在庭者,執事者行酒。
〉酒三遍乃徹卓。
司射請射于賓,賓許,司射遂告于主人訖,降自西階,命弟子納射器。
司射執弓搢乘矢,還升壇射訖,賓主〈臨時比耦。
〉搢三挾一,以次而射。
〈每發矢皆樂作,射必中節。
〉射畢,司射命弟子,設觶於酒卓,不中者取觶實之,少退立卒觶,反置于卓,衆賓不中者,以次繼飮。
若主人及二品以上賓不中,則弟子洗觶,實觶以進,受鱓立飮,飮徧乃徹觶。
賓主皆興,行再拜禮如初。
賓降出,衆賓隨出,主人送于門外如常禮。
一。
司射,以衆所推服者爲之。
一。
置籍禮請具狀禮責除籍相者支辦等事,竝同鄕飮酒儀。
〈世宗莊憲大王實錄卷第一百三十三〉 兇禮序例 ?兇禮序例〈凡圖形已見於上者,略之。
〉喪服 明器 服玩 車輿 吉仗 兇仗 執事官 喪服 ⊙喪服 喪服 ◎喪裁圖 ○裁辟領四寸圖〈??〉○別用布,橫長一尺六寸,廣八寸,塞闊中爲領圖〈??〉○反習辟領四寸左右適圖〈??〉○反習向前圖〈??〉○加領於衣前圖 縫合其下一尺,留上一尺二寸,以爲袖口。
〈??〉○加領於衣後圖〈??〉○裁衽圖〈??〉○兩袵相疊圖〈??〉○裳制〈??〉 喪裁 斬衰〈斬,不緝也。
〉衣裳,皆用極麤生麻布,旁及下際,皆不緝也。
衣長過腰,足以掩裳上際,縫外向。
背有負版,用布方尺八寸,綴於領下垂之〈負版在後者,以其負荷悲哀在於背也。
〉前。
當心有衰,用布長六寸廣四寸,綴於左襟之前。
〈衰之言,摧也。
衰當心者,明孝子有摧哀之志也。
〉左右有辟領,各用布方八寸,屈其兩頭相著,爲廣四寸,綴於領下,在負版兩旁,各攙〈楚銜切。
〉負版一寸。
〈左右辟領謂之適者,以哀戚之情當有指適,緣於父母,不兼念餘事也。
〉兩腋之下有衽,各有布三尺五寸,上下各留一尺、正方一尺之外,上於左旁,裁入六寸;下於右旁,裁入六寸,便於盡處相望斜裁。
卻以兩方左右相沓,綴於衣兩旁,垂之向下,狀如燕尾,以掩裳旁際也。
裳,前三幅、後四幅,縫內向,前後不連,每幅作三潚?。
〈音帖。
〉?謂屈其兩邊相著而空其中。
楊復附注喪服記文,衣帶下尺緣,古者上衣下裳,分別上下,不相侵越。
衣身二尺二寸,僅至腰而止,無以掩裳上際,故於衣帶之下,用縱布一尺,上屬於衣,橫繞於腰,以腰之闊狹爲準,所以掩裳上際,而後綴兩衽於其旁也。
度用指尺。
〈中指中節爲寸。
〉齊衰〈齊,緝也。
〉其衣裳,竝如斬衰,但用次等麤生麻布,緝其旁及下際。
喪服 ◎喪服 ○斬衰冠 比衣裳用布稍細,紙糊爲材,廣三寸,長足跨頂,前後裹以布爲三?,皆向右縱縫之。
用麻繩一條從額上約之,至頂後交過前各至耳,結之以爲武。
屈冠兩頭入武內向外,反屈之,縫於武。
武之餘繩,垂下爲纓,結於頤下。
〈??〉○齊衰冠 以布爲武及纓,餘同斬衰。
〈??〉○斬衰首絰 以有子麻爲之,其圍九寸。
麻本在左,從額前向右圍之,從頂過後,以其末加於本上,又以繩爲纓以固之,如冠之制。
〈??〉○齊衰首絰 以無子麻爲之,圍七寸餘。
本在右,末繫本下。
布纓,制與斬衰絰同。
〈??〉○斬衰腰絰 圍七寸有餘,兩股相交,兩頭結之,各存麻本,散收三尺。
其交結處兩旁,各綴細繩繫之。
〈??〉○齊衰腰絰 圍五寸,餘制同斬衰。
〈??〉○斬衰絞帶 用有子麻。
繩一條大半腰絰,中屈之爲兩股,各一尺餘,乃合之。
其大如絰,圍腰從左過後至前,乃以其右端穿兩股間,而反掜於右,在絰之下。
〈??〉○齊衰絞帶 以布爲之而屈其右端尺餘。
首絰大一搤,隻是拇指與第二指一圍,腰絰較小,絞帶又小於腰絰。
腰絰象大帶,兩頭長垂下。
絞帶象革帶,一頭有彄子,以一頭串於中而束之。
〈??〉○苴杖 苴杖,竹也。
爲父所以杖用竹者,父是子之天,竹圓亦象天;內外有節,象子爲父,亦有內外之痛;又貫四時而不變,子之爲父,亦經寒溫而不變,故用之。
〈??〉○削杖 削杖,桐也。
爲母桐者,言同也,取內心悲痛同於父也。
以外無節象家無二尊,外屈於夫。
削之使下方者,取母象地也。
凡言杖者,皆下本,順其性也。
高下各齊其心,其大小如腰絰。
〈??〉○布屨 以白綿布爲之。
〈??〉 明器 ⊙明器 明器1 ◎明器1 ○筲 竹器有羃。
〈??〉○嬰 甆器有羃。
〈??〉○瓦釜 無足曰釜。
〈??〉○瓦鼎 三足有鉉有蓋。
〈??〉○瓦甑 形如甗,底七穿,通火氣以熟物。
〈??〉○瓦竈〈??〉○瓦甒 中寬下直上銳平底有羃。
〈??〉○酒尊 瓦器或甆器。
〈??〉 明器2 ◎明器2 ○酒甁 甆器。
〈??〉○匏勺〈??〉○盞 甆器有臺。
〈??〉○香爐 甆器兩耳有蓋。
〈??〉○香合 以木爲之黑漆。
〈??〉○幾〈??〉○杖 黑漆。
〈??〉○食案 黑漆。
〈??〉 明器3 ◎明器3 ○飯鉢 甆器有蓋。
〈??〉○匙楪 甆器。
〈??〉○羹楪 甆器。
〈??〉○饌楪 甆器。
〈??〉○炙楪 甆器。
〈??〉○蔬菜脯醢楪 甆器。
〈??〉○食杔 以木爲之,黑漆。
〈??〉○匙 以木爲之。
〈??〉 明器4 ◎明器4 ○筯 以木爲之。
〈??〉○盥盤 以木爲之。
〈??〉○盥匜 以木爲之,汲水器也。
〈??〉○唾盂 以木爲之,有蓋黑漆。
〈??〉○溷甁 以木爲之,黑漆。
〈??〉○溲器 以木爲之,有蓋黑漆。
〈??〉 服玩 ◎服玩 ○苔衣 用白細苧布連三幅袷造。
〈??〉○手巾 用白細苧布。
〈??〉○鏡 鑄以銅,以紫綃爲帶。
〈??〉○梳函 以木爲質,施螺鈿而漆,以紅綾塗其內。
〈??〉○土藤箱 用紅白皮竹相間製進,以鹿皮裹其邊,黑漆。
〈??〉○竿子 橫竿,別用木刻龍頭,冒於兩端。
柱二皆有跌,竝朱漆。
〈??〉 車輿 ⊙車輿 輴、返虞車 ◎輴、返虞車 ○輴〈一名肩轝〉先作屋形,冒以鵝靑綃,用紅綠紅三色綃造簾衣及落纓,垂於四簷,又以柳靑綃製帷,施於四面。
〈??〉○返虞車 先作屋形,簷作雲頭,冒以鵝靑紵絲,乃置於車上。
用紅綠黑紵絲造簾衣及落纓,垂於四簷。
四面設障子,〈前面分闔。
〉畫以牧丹,垂朱簾於外,又設闌幹。
〈??〉 冊寶腰輿、明器服玩腰輿 ◎冊寶腰輿、明器服玩腰輿 ○冊寶腰輿 先作屋形,簷作雲頭,冒以鵝靑綿布。
柱下四方設精闆,畫水波蓮;三面設障子,內貼朱漆竹網,前置分闔,用紅綠綃爲簾衣垂之。
〈??〉○明器服玩腰輿 制如冊寶腰輿,唯紙障子畫牧丹爲異。
〈??〉 香亭、車 ◎香亭、車 ○香亭 上作屋形,下施精闆,竝靑漆。
〈??〉○車 車凡六,外梓宮及預備木載車各一,方相氏乘車四。
〈??〉 大轝 ◎大轝 先置長杠二分左右,〈長三十六尺,中十四尺,形方,高八寸,厚五寸。
〉兩端漸圓殺,〈末端高六寸,厚四寸,朱漆。
〉設鐙鐵〈鑞染後同。
〉於左右杠下各十七,以接橫杠。
設橫杠於長杠下凡十九。
〈長二十二尺五寸,廣四寸,厚二寸五分,朱漆兩端,橫杠,以繩結之。
〉設橫木二於長杠之中方處前後各一,相距十尺。
〈長五尺四寸,高七寸,厚三寸。
其內面從下留五分,橫鑿廣五分,以備踏闆之入。
〉其橫木間,又設橫木二,〈長五尺四寸,高厚各二寸。
〉施踏闆於橫木上。
〈闆用五,以鐵釘連合,各廣九寸,總四尺五寸。
除鍊正一寸,正廣四尺四寸,長九尺七寸,厚一寸。
其闆兩端下,各斲長五分,納於前後橫木鑿處。
又於中橫木當處下面,亦鑿五分,令闆之下面與長杠下面齊。
〉次設地臺木於長杠上左右各一,〈長十尺五寸,廣五寸,厚四寸五分。
其兩端斲長五寸作凸,以備納於前後地臺木凹處。
從臺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