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
關燈
小
中
大
、纁披六。
」今用此制,參酌制造,尺用營造尺。
〉其制用轂二,〈鄕言桶木,外持輻,內受軸。
〉長二尺五寸,徑二尺一寸,兩端以鐵帶之,兩輪徑各七尺。
〈裹以牛皮,朱漆,以粉畫雲氣。
〉軸一,長十三尺,中央方其徑九寸,兩端圓其徑六寸,皆以鐵帶之,其端各加大鐵環。
轅二,長二十一尺五寸,廣四寸,厚七寸。
前兩端施橫木一,長十二尺,廣厚各六寸,所謂衡也。
後兩端刻龍頭,施五采。
中央施橫木四,長五尺,廣四寸,厚二寸五分。
橫木上爲車箱,其制前後左右,各施歸機一。
〈前後長八尺,廣四寸,厚三寸,左右長十三尺七寸五分,廣厚上同。
〉歸機四隅立短柱,〈長一尺,徑二寸〉短柱間立小柱,左右各三柱間施精闆。
車箱內四隅立柱,高四尺二寸五分。
柱上施樑棟爲屋,覆以鴨靑段子,所謂鼈甲也。
緣邊畫黑白黼文,所謂黼荒也。
〈荒,蒙也。
卽鼈甲也。
〉中央畫爲火氣三行,又畫兩巳,相背爲三行,所謂火三列、黻三列也。
次用椵木爲齊,〈齊者,臍之意,以當中而言。
〉形圓如車之蓋,高三尺,徑二尺,餘施於鼈甲上當中,以五綵繒〈今用五色段子〉衣之列行相次。
又連五色珠爲五行,各長一尺,絞絡齊上,所謂齊五綵五貝也。
次用椵木,刻爲雲頭,施於荒邊四面,刻爲龍頭,施於四隅垂流蘇。
次用白紵布爲帷,畫龍施於四面,所謂龍帷也。
又織竹爲籠衣,以靑紵布掛於柳上荒邊三面爪端,以象宮室承霤,所謂三池也。
〈諸侯闕後面,故三池也。
〉次用靑黃繒十五幅〈今用柳靑綃〉爲容,長丈餘如幡,畫雉懸於池下,車行則幡動,所謂振容也。
次鑄銅魚九,懸於池下,當振容間。
〈每池三魚〉車行則魚跳躍,上拂於池,所謂魚躍拂池也。
次用纁帛〈今用紅紬〉爲紐,以連上蓋與邊障相離處,兩旁各三,故凡六,所謂纁紐六也。
用素錦爲屋,〈今用白綾〉象宮室置於荒下,高二尺八寸五分,廣三尺五寸,長九尺一寸,所謂素錦褚也。
其內施褥席〈紫紬縇踏席地衣一,紫紬褥藍綃縇上席一,藍綃縇踏席一。
〉次用纁帛〈今用紅紬〉爲戴,〈戴猶値也。
〉所以繫棺著柳骨,使棺堅値也。
棺之橫束有三,每一束兩邊各屈皮爲紐,令穿戴於紐繫柳骨,故六戴也。
所謂纁戴六也。
次用纁帛〈今用紅紬〉爲披,以一頭繫所連柳之戴之中,而出一頭於帷外,人牽之,每戴繫之,故亦六也。
若牽車登高則引前以防軒車,適下則引後以防飜車,欹左則引右,欹右則引左,使不覆也。
所謂纁披六也。
○輴: 〈代以肩輿〉用杠二,長各二十五尺,廣二寸五分,厚五寸。
兩端圓其徑三寸,就中施橫木五,長四尺四寸,廣三寸,厚二寸。
橫木上四面施欄幹,欄幹內四隅立柱,高三尺四寸,柱上加曲樑,飾以竹網,其上加鼈甲,鼈甲下四面垂柳靑綃甲帳。
欄幹之制如車箱,高五寸。
其前後面各出戶,以備梓宮升降時開閉。
將奉梓宮升輴則開後面,升訖閉之,以鐵鎖拘之。
又以白紵布,從外四面堅結,將降輴升柳車,則開前面。
○返虞車一。
用轂二,長一尺八寸,徑一尺四寸,兩端以鐵帶之,兩輪徑各六尺。
軸一,長十尺,中央方其徑七寸,兩端圓其徑四寸,其端各加中鐵環。
轅二,長各十五尺,廣三寸,厚六寸。
前兩端施橫木一,長九尺,廣厚各四寸。
後兩端刻爲龍頭,中央施橫木四,長五尺,廣四寸,厚二寸五分。
橫木上施歸機爲車箱。
〈如柳車之制〉車箱內四隅立柱,高三尺五寸。
柱上施樑棟爲屋,覆以鴨靑段子,用椵木爲齊,朱其色,施於屋上當中,如柳車之齊而小。
又以彩帛爲簾衣,施於屋四面。
其下用厚紙,畫以花草,障三面。
用朱簾垂前面,其內施褥席。
〈紫紬縇踏席地衣一,藍綃縇踏席二,藍綃縇上席一,紅綾褥一。
〉○返虞轝一。
用杠二,長各十一尺,廣二寸,厚三寸。
就中施橫木二,長各二尺三寸,橫木外兩杠施足各二,高各一尺。
其上立柱,高各二尺八寸,廣厚各一寸五分。
柱上加橫扃,扃上施椽爲屋,其形穹隆,覆以鴨靑綃,用椵木爲齊,朱其色,施於屋上當中。
又用椵木刻爲雲頭簾衣,施於屋四面,刻爲鳳頭,施於四隅。
其下用厚紙,畫以花草,障三面。
用小朱簾,垂前面,其內施褥席。
〈紫紬縇踏席地衣一,藍綃縇踏席半張,藍綃縇上席半張,紅綾褥一。
〉諡冊寶腰轝一。
其制與返虞轝同,但蓋用靑木緜,四面無障,其內施紫紬縇踏席地衣一。
平時冊寶腰轝一,誥命腰轝一,哀冊腰轝一。
其制竝與諡冊寶腰轝同。
服玩腰轝一,其制與諡冊寶腰轝同,但蓋用靑布,四面用花草障子,其內施靑布縇白紋席地衣一。
明器腰轝五,其制亦與服玩腰轝同。
香亭子一,用杠二,長各十尺。
就中施橫闆,長一尺八寸。
杠下施雲足,其上立柱四,高一尺五寸。
柱上加橫扃,扃上施椽爲屋,如常時香亭子。
載椁車一,其制如常時任載之車。
方相氏車四,其制如常車而小,車上施小床。
○儀仗。
吉仗:後殿大旗二,玄武旗一,靑陽繖二,紅陽繖一,假水精杖一,金鉞斧一,龍扇二,崔扇十,紅蓋二,鳳扇八,靑蓋二,金鼓各四,假金鉞斧四,假銀鉞斧四,平兜輦一,旌四,旄節四,罕一,畢一,靑陽繖二,假金斫子四,假銀斫子四,假銀交倚二,〈踏掌具〉金骨朶子六,銀骨朶子六,幢四,灌子一,盂子一,金粧刀二,銀粧刀二,君王千歲旗一,金鐙十,碧鳳旗二,哥舒棒十,鼓字旗一,金字旗一,駕龜仙人旗二,令字旗二,熊骨朶子六,豹骨朶子六,玄鶴旗一,白鶴旗一,龍馬旗二,天下太平旗一,角端旗二,三角旗二,白澤旗二,朱雀旗一,丁醜旗一,丁亥旗一,丁酉旗一,丁卯旗一,丁未旗一,丁巳旗一,朱雀旗一,靑龍旗一,白虎旗一,玄武旗一,黃龍旗一,紅門大旗二,紅蓋一。
兇杖:黼翣二,〈以木爲筐,如扇而方,兩角高,廣二尺,高二尺四寸,衣以白布。
柄長五尺。
畫黼文,黼形如斧,緣爲雲氣,皆畫以紫。
〉黻翣二,〈其制如黼翣,畫黻,黻形兩巳相背。
緣上同。
〉畫翣二,〈其制皆上同,畫以雲氣。
〉羽葆一,〈文獻通考雲:「以鳥羽注於柄頭如蓋,謂之羽葆。
」葆,謂蓋也。
今以白羽爲之,而白其柄。
〉靑繡鞍馬十,紫繡鞍馬十,竹散馬二,方相氏四。
〈黃金四目,蒙熊皮冠,玄衣朱裳。
升車執戈揚輴。
〉燈燭:白燭籠二,靑燭籠二,紅燭籠二,望燭五百,火鐵籠四十,炬火五百。
挽詞五十五道。
喪帷白紵布帳三,〈內官所入〉白正布帳四,〈宮人所入〉玉冊、諡冊四十八簡,哀冊八十四簡,皆書而刻之。
簡長六寸,廣七分,厚四分。
〈尺用布帛尺〉以紅眞絲貫而編之,以錦線爲純緣,裹以紅綃袱,各納于函。
函以木爲之,漆其外內,塗以黃綾,鏁匙全,外裹以紅綃袱。
返虞虞主一,〈用桑木,長一尺,方五寸,上頂徑一十八分,上下四方通孔,徑九分。
玄漆匱,其匱底蓋方。
底自下而上,蓋從上而與底齊,依杜氏通典及本國宗廟神主體制製造。
尺用朱文公釋奠儀式內造禮器尺。
〉匱一,〈用木爲之,其制見上。
紅綾座子及外裹紅綃袱具。
〉浴主盤匜拭巾,〈用白細紵布〉藏魂帛函。
〈代用土藤箱子,外裹以紅綃袱。
〉右虞主,先期依式製造,發引前一日,奉常寺官員以引路四人前導,陪進殯殿門外,殿官奉安于魂帛之後。
至發引日,奉詣山陵。
9月7日 ○辛酉,上率百官,詣廣孝殿,行再虞祭,還廬次。
9月8日 ○壬戌,太白晝見。
○上率百官,詣廣孝殿,行三虞祭,還廬次。
○上慮豪勢之家縱牛馬害人田禾,命司僕官吏,往視田野,其放牛馬躪損禾穀者,勿問其主姓名,令兵曹分給各驛。
9月9日 ○癸亥,平安道敬差官尹惇還啓:「本道四十四邑飢民四萬五百名。
」 ○欽問起居使通事崔雲回自京師言:「皇太子傳令旨雲:『爾王至誠事大,以善馬禮物,遠問起居,予甚喜之,還將此意啓爾王。
汝宰相勞於遠道,勿以爲勞。
』」 9月10日 ○甲子,太白晝見。
○上率百官,詣廣孝殿,行四虞祭,還廬次。
○飢民至京中者絡繹行乞於市,命設救療所於興福寺,設粥飮以給之,使副正尹誠之、僧坦宣掌其事,全活甚衆。
○傳旨曰:「孝寧大君??[1]、敬寧君??、恭寧君?輪次入直廣孝殿,若有故則淸平府院君李伯剛、平壤君趙大臨、益平府院君石根、宜山君南暉、義平君元生、順平君群生以次入直。
」 9月12日 ○丙寅,上率百官,詣廣孝殿,行五虞祭,還廬次。
○對馬島守護宗彥六及其母遣使獻土宜。
參贊許稠啓:「宜厚待其使,優其答賜。
」從之。
○承政院啓:「近日將禦昌德宮,請於宮內禳謝。
」不允。
趙末生、金益精固請,亦不允。
9月14日 ○戊辰,上率百官,詣廣孝殿,行六虞祭,還廬次。
○李原遣舍人鄭旅啓:「箭串牧場養馬等,夜則入京,縱其馬於穀田。
」上命囚養馬于獄。
又慮諸牧場養馬不謹牧養,縱使散逸,損傷禾穀,分遣兵曹郞吏于衿川、留後司、江華,檢察以聞。
○禮曹啓拜獻陵儀、廣孝殿朔望親享儀、攝行儀。
拜陵儀曰: 前一日,忠扈衛設大次於陵所近地,量設小次於陵室之側,侍臣次於大次之前,文左武右,陪祭宗室以下文武群官次又於大次之前,隨地之宜。
陵司率其屬,掃除陵室,設饌幔於陵所近地。
校書官員以祝版奉進,近侍傳奉以進,殿下署訖,近臣奉出附攸司。
通禮門設殿下版位於陵室東南,西向,設亞獻官、終獻官位於殿下版位之後,西向,設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位於神道左右,中心爲頭,異位重行,俱北向。
〈宗室於道西,在前行〉其日未行事前,陵司掃除陵室。
典祀官、陵司率其屬,入奠祝版於靈座之右,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
其日未明一刻,車駕出宮,至大次。
書雲觀報時,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入就位。
奉禮郞引亞獻官〈若王世子亞獻則知通禮引〉終獻官入就位。
判通禮啓外辦,導殿下至版位西向立,判通禮啓請四拜,殿下四拜。
通贊曰四拜,在位者皆四拜。
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近侍二人以盞受酒。
判通禮導殿下,入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一人奉香合跪進,近侍一人奉香爐跪進,判通禮啓請三上香,近侍奠爐于案。
〈進香在東西向,奠爐在西東向。
進盞、奠盞準此。
〉近侍奉盞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盞獻盞,以盞授近侍,奠于靈座前。
又近侍以副盞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盞獻盞,以盞授近侍,奠于王後神座前。
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再拜,導殿下出戶,降自東階復位。
奉禮郞引亞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盞受酒。
奉禮郞引亞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奉禮郞贊跪,執事者以盞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盞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
奉禮郞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引降復位。
奉禮郞引終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判通禮啓請四拜,殿下四拜。
通贊曰四拜,在位者皆四拜。
判通禮導殿下還大次,奉禮郞引亞獻官、終獻官出,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以次出。
典祀官、陵司帥其屬,撤禮饌,祝版瘞於坎,車駕還宮。
○廣孝殿朔望儀曰: 前期,通禮門設殿下版位於東階東南,西向,設亞獻官、終獻官位於殿下版位之後近南,西向北上,設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位於外庭,文東武西,中心爲頭,異位重行,俱北向,〈宗室於道西,在前行〉設監察位二於東西班後,北向,書吏各陪其後。
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入奠祝版於靈座之右,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
時至,諸享官及陪祭群官皆就殿門外。
判通禮導殿下乘輿以出,權就齋殿,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入就位,奉禮郞引亞獻官〈若王世子亞獻則知通禮引〉終獻官入就位。
大祝開匱,捧出虞主〈練祭後,稱大王神主。
〉設於座,覆以白紵巾。
宮闈令開匱,奉出王後神主設於座,覆以靑紵巾。
判通禮啓外辦,導殿下至版位西向立,啓請四拜,殿下四拜。
通贊曰四拜,在位者皆四拜。
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近侍二人以盞受酒。
判通禮導殿下,入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一人奉香合跪進,近侍一人奉香爐跪進,判通禮啓請三上香,近侍奠爐于案。
〈進香在東西向,奠爐在西東向。
進盞、奠盞準此。
〉近侍奉盞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盞獻盞,以盞授近侍,奠于靈座前。
又近侍以副盞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盞獻盞,以盞授近侍,奠于王後神座前。
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啓請俛伏興再拜,導殿下出戶,降自東階復位。
奉禮郞引亞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盞受酒。
奉禮郞引亞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盞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盞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
奉禮郞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引降復位。
奉禮郞引終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判通禮啓請四拜,殿下四拜。
通贊曰四拜,在位者皆四拜。
判通禮跪啓禮畢,導殿下還齋殿,奉禮郞引亞獻官、終獻官出,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以次出。
大祝、宮闈令納主如儀,典祀官帥其屬,撤禮饌,祝版瘞於坎。
○其攝行儀曰: 前期,有司設獻官位於東階東南,西向,執事者位於其後稍南,重行西向北上,監察位於殿庭之南近東,西向。
書吏陪其後。
謁者、贊者位於東階西南,西向北上。
典祀官、殿司各率其屬,入奠祝版於靈座之右,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
時至,獻官以下,皆就殿門外。
謁者贊者先就殿庭拜位,北向西上,四拜訖就位。
謁者引監察及典祀官、諸執事入就拜位,重行北向西上。
立定,贊者曰四拜,監察以下皆四拜訖各就位。
大祝開匱,奉出虞主〈練祭後,稱大王神主。
〉設於座,覆以白紵巾。
宮闈令開匱,奉出王後神主設於座,覆以靑紵巾。
謁者引獻官入就位西向立,贊者曰四拜,獻官四拜,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一人奉香合,執事者一人奉香爐,謁者贊三上香,執事者奠爐于案。
〈奉香在獻官之右,奠爐在獻官之左。
授盞、奠盞準此。
〉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謁者贊俛伏興再拜,引出戶,降自東階復位。
小頃,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引降復位。
小頃,謁者引獻官,行終獻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贊者曰:「四拜。
」獻官四拜,謁者引出。
謁者引監察及典祀官、諸執事,俱復拜位,贊者曰四拜,監察以下皆四拜,謁者以次引出。
大祝、宮闈令納主如儀,謁者、贊者就拜位四拜而出。
典祀官帥其屬,撤禮饌,祝版瘞於坎。
9月15日 ○己巳,上率百官,詣廣孝殿,行望祭,還廬次。
○禮曹啓:「三年內各品除授謝恩,用白衣、烏紗帽、黑角帶。
外方使臣、守令拜箋及迎命,亦用白衣、烏紗帽、黑角帶。
」從之。
○禮曹啓:「廣孝殿直及獻陵直,卒哭後入番服衰服,出番釋服。
」從之。
○禮曹啓卒哭儀曰: 前期,通禮門設殿下版位於東階東南,西向,設亞獻官、終獻官位於殿下版位之後近南,西向北上,執事者位於其後,異位重行,俱西向北上,設執禮位於東階西南,西向,謁者、贊者、贊引在南小退,俱西向北上,〈若內庭窄狹,則設贊者位於外庭東階西南,西向。
〉設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位於外庭,文東武西,中心爲頭,異位重行,俱北向,〈宗室於道西,在前行〉設監察位二於東西班後北向,書吏陪其後。
典祀官帥其屬,入奠祝版於靈座之右,〈有坫〉陳幣篚二於尊所,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玄酒在西〉皆加酌冪,北向西上,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有盤匜。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爵〉亞終獻洗又於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若王世子亞獻則別設洗於終獻洗之西,有盤匜。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爵〉設諸執事盥洗於亞終獻洗東南,北向。
時至,典祀官帥其屬,入饌具畢,諸享官及陪祭群官皆就殿門外。
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先就殿庭拜位,重行北向,西上四拜各就位。
贊引引典祀官、大祝、齋郞入就殿庭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凡執禮有辭,贊者傳喝。
〉典祀官以下皆四拜。
贊引引諸執事,詣盥洗位盥帨訖,各就位。
判通禮導殿下,詣齋殿卽座,通禮門分引陪祭宗室以下文武群官入就位。
謁者引亞獻官、〈若王世子亞獻則知通禮引〉終獻官入就位。
大祝開匱,奉出虞主,設於座,覆以白紵布,宮闈令開匱,奉出王後神主,設於座,覆以靑紵布。
〈虞主在西〉執事者詣爵洗位,洗瓚拭瓚,洗爵拭爵,置於篚,奉詣尊所,置於坫上。
禮曹判書進當齋殿前跪,啓請行禮,啓訖俛伏興。
判通禮導殿下出齋殿,詣版位西向立,判通禮啓請四拜哭,殿下四拜哭盡哀。
執禮曰衆官四拜哭,在位者皆四拜哭盡哀。
〈先拜者不拜〉判通禮導殿下,詣盥洗位北向立,內侍跪,取匜興沃水,又內侍跪,取盤承水,殿下盥手。
內侍跪,取巾於篚以進,殿下帨手訖,內侍受巾奠於篚。
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近侍、內侍從升〉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鬱鬯,近侍以瓚受酒。
判通禮導殿下,入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一人奉香合跪進,一人奉香爐跪進,判通禮啓請三上香,近侍奠爐于案。
近侍以瓚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瓚灌地訖,以瓚授近侍,近侍以授大祝。
近侍一人以幣篚跪進,判通禮啓請執幣獻幣,以幣授近侍,奠于靈座前。
〈進香、進瓚、進幣皆在東西向,奠爐、受瓚、奠幣皆在西東向。
進爵、奠爵準此。
〉又近侍一人以幣篚跪進,判通禮啓請執幣獻幣,以幣授近侍,奠于王後神座前。
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再拜哭,導殿下出戶,降自東階復位。
小頃,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近侍二人以爵受酒。
判通禮導殿下,入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捧爵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爵獻爵,以爵授近侍,奠于靈座前。
又近侍以副爵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爵獻爵,以爵授近侍,奠于王後神座前。
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再拜哭,導殿下出戶降復位。
謁者引亞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盥手帨手訖,謁者引亞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爵受酒。
謁者引亞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爵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爵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哭,引降復位。
謁者引終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判通禮啓請四拜哭,殿下四拜哭盡哀。
執禮曰衆官四拜哭,在位者皆四拜哭盡哀。
禮曹判書跪啓禮畢,啓訖俛伏興,判通禮導殿下還齋殿。
謁者引亞獻官、終獻官出,通禮門分引群官以次出。
贊引引典祀官以下諸執事,俱復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典祀官以下諸執事皆四拜,贊引以次引出。
大祝、宮闈令納主如儀,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就拜位,四拜而出。
典祀官帥其屬,撤禮饌,祝幣瘞於坎。
群官移班近東,班首進名奉慰。
9月16日 ○庚午,上率百官,詣廣孝殿,行七虞祭。
○移禦昌德宮,從群臣之請也。
9月17日 ○辛未,禮曹啓:「元敬王太後卒哭祭祝,稱哀子,今考《儀禮》《經傳通解續》雲:『祭稱孝子孝孫,喪稱哀子哀孫。
』注雲:『祭,吉祭也,謂自卒哭以後祭也。
吉則申孝子心,故稱孝。
喪謂自虞以前祭也。
哀痛未申,所以稱哀。
』卒哭以後祭祝,皆稱孝子。
」從之。
○禮曹啓:「卒哭後三年內,凡幹喪事,用素陽繖、白杖,常時則用靑陽繖、烏杖。
」命靑繖扇、烏杖用於拜表時。
9月18日 ○壬申,太白晝見。
○上率百官,詣廣孝殿,行卒哭祭,始薦肉膳。
上還宮,權免喪服,着白衣、烏紗帽、黑角帶,百官亦如之。
凡啓事及口傳王旨,竝復舊制。
○禮曹啓:「廣孝殿、獻陵外永寧殿、宗廟、社稷、啓聖殿、文昭殿、穆淸殿、濬源殿及諸陵傳香時,殿下服常服黑帶,獻官諸執事,亦着常服黑帶受香。
」從之。
○傳旨曰:「文昭、廣孝殿供上肉膳,諸道趁節進于司饔房。
」 9月19日 ○癸酉,上始以素服視事於便殿,政府、功臣、臺諫、摠制亦入啓事。
○大護軍庾彥剛伏誅。
彥剛素寒微,性粗鄙。
太宗女淑眞翁主在孩提,避病在外,彥剛家婢往乳之,因以爲收養,彥剛寅緣得至大護軍。
翁主適日城君鄭孝全於彥剛家,及太宗薨,彥剛以爲無復可托,遂疎孝全,屢言不可同居,迫之欲使異居,接對言辭又不恭。
一日,孝全不食垂泣而出,上聞之,下義禁府鞫之,以背恩忘德,情攝不忠斬之。
○始用酒。
○副司正崔流詐稱永興伯之孫,下義禁府杖流。
9月20日 ○甲戌,鵬鳴于內園,設解怪祭。
9月21日 ○乙亥,太白晝見,金、木二星相犯。
○禦便殿視事。
○欽問起居使韓長壽回自京師言:「帝在漠北,禮部承皇太子令旨令還。
」且言:「聖駕從近還都。
」 ○星山府院君李稷、左議政李原、兵曹判書趙末生、工曹判書崔閏德、都摠制樸齡、禮曹參判李孟畇、吏曹參判元肅等請曰:「卒哭之後,猶禦素膳,聖體瘦黑,群臣望見,莫不驚駭。
且殿下平昔非肉未能進膳,今素膳已久,恐生疾病。
昔元敬王太後之喪,太宗勸肉膳曰:『主上一身,係宗社安危,不得自專。
』臣等今日之請,亦爲宗社生民也。
」上曰:「居喪食肉,於禮何?卿等以我爲不習蔬食,恐生疾病耳。
予今無病,豈可犯禮?僧常蔬食,尙有豐肥者,予獨不能蔬食乎?卿等其勿復言。
」俄而曰:「太祖之喪,易月後有百官食肉之命。
今欲令百官食肉如何?」趙末生曰:「上之一身,係宗社生靈,尙且素膳,況群臣之無病者乎?老且病者,食之可也。
」從之。
○命戶書曰:「今當歲歉,各司納貢物,已令蠲減。
然於抽斂之際,恐或病民,其令各官毋得剩取絲毫。
」 9月23日 ○丁醜,太白晝見。
○京畿海道察訪尹得民捕倭船一隻於全羅道,斬首一級,遣其卒安恭瑞告捷,賜恭瑞衣一襲,遣成均直講權克和,齎宣醞勞之,且賜衣服。
9月24日 ○戊寅,忠淸道靑山縣監卓祉,方國喪,聚婦於隣邑,宴樂無異平日。
觀察使李種善聞而鞫之,祉憤怨,移書責檢律曰:「君喪豈等於父喪?蒼天蒼天,我罪伊何?」種善具狀以啓,下義禁府鞫之,罪當死,上原之,杖百,籍沒家産,妻子爲孥。
○嫌眞兀狄哈巨乙加介率兵百餘,侵慶源府,殺二人、射一人。
9月25日 ○己卯,以趙氏爲義貞宮主,賚之女也。
李氏爲惠順宮主,雲老之女也。
初,上令金益精議于李原曰:「趙氏,嘉禮色所選,欲封嬪如何?」原曰:「趙氏不成禮,不宜封嬪。
」上然之。
趙大臨爲平壤府院君,許稠吏曹判書,李之剛戶曹判書,金汝知禮曹判書,卓愼議政府參贊,樸光衍、權蔓中軍摠制,李隨藝文館提學,趙菑左軍同知摠制,仍爲全羅道水軍都按撫處置使,趙賚右軍同知摠制,徐彌性司憲執義,裵閏司憲掌令,鄭甲孫司諫院左正言,李興發忠淸道兵馬都節制使,玄貴命慶尙道兵馬都節制使,樸矩慶尙左道水軍都按撫處置使,文貴全羅道兵馬都節制使,盧原湜判黃州牧事,金自知判原州牧事,崔詢判春川都護府事,崔蠲判安邊都護府事,李尙興判慶源都護府事。
愼以嘉善藝文提學,超拜資憲,辭曰:「臣以不才,累蒙上恩,位至二品,略無絲毫之補,今又超遷宰輔之任,必得曠官之誚。
」上不允。
愼恬靜有守,悃愊無華,學問精微,動止有度,常居賓師之位,上知其賢而甄異之。
賚以義貞宮主之父,由上護軍拜嘉善。
菑以捕倭之功,遷同知摠制。
麾下前同正鄭崇立爲司直,前千戶樸賢祐、金得明爲威勇將軍。
又以軍功,一等船軍於下番甲士加一等除授,曾受功牌鹽幹,拜海領隊長。
二等船軍於海領,陞一等除授,曾受功牌鹽幹,拜海領隊副。
無功牌者,給功牌三等,各賜米四石、緜布三匹。
又以尹得民爲上護軍以賞之。
○改供正庫爲?官署,永寧縣爲永綏縣。
嫌於恭靖王諡及永寧殿號也。
9月26日 ○庚辰,禮曹啓:「三年內凡大小祭行事官,受誓戒散齋者,勿令參廣孝殿祭。
」從之,蓋以不可着衰服也。
9月27日 ○辛巳,視事。
命同副代言郭存中,同義禁府鞫申浩等之罪。
○司憲府上疏曰: 罰以懲惡,有國之常典,不可廢也。
庾彥剛以頑鄙庸陋,幸得夤緣,保養翁主,蒙太上殿下包容之仁,累遷美官,殊被恩私,身雖糜粉,莫報萬一。
乃於太上賓天臣庶崩心之日,曾不痛悼,使氣狂言,離絶翁主,迫脅異居,其慢上不忠,莫甚於此,未可輕議。
殿下特從寬典,斷不以律,止誅其身,殊非懲惡之義也。
乞將妻子依律施行,以慰輿望。
命籍沒家産,妻子爲孥。
9月28日 ○壬午,視事。
命吏曹判書許稠曰:「吏曹每當除授之日,或因急迫,未暇精選。
今後堂上、郞廳同議,預加揀選,封緘藏置,當敍用時,啓聞施行。
」命兵曹判書趙末生曰:「今後入直摠制勤慢,兵曹不待啓聞檢察,以爲恒式。
」 ○禮曹啓:「國喪三年內,宗廟大享誓戒時,獻官諸執事服色,依元敬王太後喪制,用常服、黑帶。
」從之。
○慶尙道觀察使啓:「永登浦萬戶金得生竊軍須雜物入己,又給子壻與所愛妓。
」命杖百、罷職。
9月29日 ○癸未,視事。
○禮曹啓卒哭後廣孝殿朔望及有名日別祭親享儀曰: 前期,通禮門設殿下版位於東階東南,西向,設亞獻官、終獻官位於殿下版位之後近南,西向北上,設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位於外庭,文東武西,中心爲頭,異位重行,俱北向,〈宗室於道西,在前行〉設監察位二於東西班後,北向,書吏各陪其後。
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入設祝版於靈座之右,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
時至,諸享官及陪祭群官皆就殿門外。
判通禮導殿下,乘輿以出,權就齋殿。
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入就位,奉禮郞引亞獻官、〈若王世子亞獻,則知通禮引。
〉終獻官入就位。
大祝開匱,捧出虞主,〈練祭後稱大王神主。
〉設於座,覆以白紵巾。
宮闈令開匱,捧出王後神主,設於座,覆以靑紵巾。
判通禮啓外辦,導殿下,至版位西向立,啓請四拜,殿下四拜。
通贊曰四拜,在位者皆四拜。
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近侍二人以盞受酒。
判通禮導殿下,入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一人奉香合跪進,近侍一人奉香爐跪進,判通禮啓請三上香,近侍奠爐于案。
〈進香在東西向,奠爐在西東向。
進盞、奠盞準此。
〉近侍奉盞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盞獻盞,以盞授近侍,奠于靈座前。
又近侍以副盞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盞獻盞,以盞授近侍,奠于王後神座前。
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啓請俛伏興再拜,導殿下出戶,降自東階復位。
奉禮郞引亞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盞受酒。
奉禮郞引亞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盞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盞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奉禮郞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引降復位。
奉禮郞引終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判通禮啓請四拜,殿下四拜。
通贊曰四拜,在位者皆四拜。
判通禮跪啓禮畢,導殿下還齋殿,奉禮郞引亞獻官、終獻官出,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以次出。
大祝、宮闈令納主如儀,典祀官率其屬,徹禮饌,祝版瘞於坎。
○其攝事儀曰: 前期,有司設獻官位於東階東南,西向,執事者位於其後稍南,重行西向,北上,監察位於殿庭之南近東,西向,書吏陪其後,謁者、贊者位於東階西南,西向北上。
典祀官、殿司官各帥其屬,入奠祝版於靈座之右,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
時至,獻官以下皆就殿門外。
謁者、贊者先就殿庭拜位,北向西上,四拜訖就位。
謁者引監察及典祀官、諸執事入就拜位,重行北向西上。
立定,贊者曰四拜,監察以下皆四拜訖各就位。
大祝開匱,捧出虞主〈練祭後稱大王神主。
〉設於座,覆以白紵巾。
宮闈令開匱,捧出王後神主,設於座,覆以靑紵巾。
謁者引獻官,入就位西向立。
贊者曰四拜,獻官四拜。
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一人奉香合,執事者一人奉香爐,謁者贊三上香,執事者奠爐于案。
〈奉香在獻官之右,奠爐在獻官之左。
受盞、奠盞準此。
〉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謁者贊俛伏興再拜,引出戶,降自東階復位。
小頃,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引降復位。
小頃,謁者引獻官,行終獻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贊者曰四拜,獻官四拜,謁者引出。
謁者引監察及典祀官、諸執事,俱復拜位,贊者曰四拜,監察以下皆四拜,謁者以次引出。
大祝、宮闈令納主如儀,謁者、贊者就拜位,四拜而出,典祀官帥其屬,撤禮饌,祝版瘞於坎。
9月30日 ○甲申,上親傳宗廟及諸處朔祭香祝。
〈世宗莊憲大王實錄卷第十七〉 冬十月 10月1日 ○乙酉朔,上詣廣孝殿,率群臣行朔祭。
○禮曹啓:「凡出入宮門,着紗帽及有角頭巾者外,三軍甲士、隊長、隊副及闕內有差備公私男女,皆給信符,宮人本家人口各一人給信符,各司吏典、權知直長、諸員,量其所屬衙門事務繁簡,定其多小,亦給信符,闕內諸司吏典、使令,依元數給符,入直大小人員鋪蓋齎持奴子各一名給符,守門人竝皆按省,乃許出入。
外方進膳及持文書來者、以事告于承政院者,守門人告承政院,而後許令出入。
凡闕內各司吏典、使令及有差備受信符者,各止其所,如有無故橫行,兵曹糾察。
信符體制,用木二寸,一面書所屬衙門,一面烙印曰信符,令兵曹造作。
各品詣闕時根隨人數,一依《元典》,前銜二品以上及有官守前銜四品以上根隨者,皆給信符,其應內召微賤者亦以信符,違者,兵曹考察科罪。
兵曹預藏閑符若幹,當其內宴及朝廷使臣迎接趨事各司人,量宜給之,事過卽收。
」從之。
10月2日 ○丙戌,大霧四日。
○視事。
○以申浩年老,贖杖一百,配蔚山,奪金龍奇職牒,惟李蕆以拂拭梓宮之時覺察,改奉安得免。
導梓宮官攝判通禮門事金淇、舁梓宮官護軍趙理,皆杖一百,奪職牒。
○禮曹啓:「東西活人院及京中汗蒸所僧人不問病證,竝令汗之,往往緻人於死。
今置汗蒸所門外一處、京中一處,令典醫監、惠民局、濟生院醫員,每一處二人差定,胗其病候,可汗者汗之。
其不詳察,以緻傷人,則醫員、僧人竝皆論罪。
」從之,仍命東西活人院及京中汗蒸所仍舊。
○前護軍金仁伏誅。
初,內贍寺奴斤萬詐稱王親及元從功臣,仁與之相應,詐爲太宗設齋,橫行州郡,多所乞索,以濟其欲,且詐傳內旨于觀察使。
捕得皆伏誅。
○兀良哈二百餘人寇慶源府,僉節制使田時貴率衆擊走之,斬一級。
○禮曹啓:「太宗聖德神功文武光孝大王隆功盛德,前古罕有。
乞於獻陵立碑,以示萬世。
」從之。
後謂近侍曰:「人君功德,備載於史,不必立碑。
且古無陵側立碑之法,然健元陵已立碑,今亦立之可也。
」 ○下旨:「今年禾穀不稔,將來可慮,祭享供上、使臣支應外,中外用酒,一皆禁斷。
」 ○有民升通者病臥,其姪蔔來與僧志玄同謀,燒殺之,命皆處斬。
○禮曹啓四時及臘親享廣孝殿儀曰: 前期,通禮門設殿下版位於東階東南,西向,設亞獻官、終獻官位於殿下版位之後近南,西向北上,執事者位於其後,異位重行,俱西向北上,設執禮位於東階西南,西向,謁者、贊者、贊引在南少退,俱西向北上,〈若內庭窄狹則設贊者位於外庭東階西南,西向。
〉設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位於外庭,文東武西,中心爲頭,異位重行,俱北向,〈宗室於道西,在前行〉設監察位二於東西班後,北向,書吏各陪其後。
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入奠祝版於靈座之右,〈有坫〉陳幣篚二於尊所,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玄酒在西〉皆加勺羃,北向西上,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有槃匜。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瓚爵〉亞終獻洗又於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若王世子亞獻,則別設洗於終獻洗之西,有槃匜。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爵〉設諸執事盥洗於亞終獻洗東南北向。
時至,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入實饌具畢,諸享官及陪祭群官,皆就殿門外。
判通禮導殿下,乘輿以出,權就齋殿。
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先就殿庭拜位,重行北向,西上四拜,各就位,贊引引典祀官、大祝、齋郞入就殿庭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凡執禮有辭,贊者皆傳唱。
〉典祀官以下皆四拜。
贊引引諸執事,詣盥洗位盥帨訖,各就位,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入就位,謁者引亞獻官、〈若王世子亞獻則知通禮引〉終獻官入就位。
大祝開匱,捧出虞主〈練祭後稱大王神主。
〉設於座,覆以白紵巾。
宮闈令開匱,捧出王後神主,設於座,覆以靑紵巾。
〈虞主在西〉執事者洗瓚拭瓚,洗爵拭爵,置於篚,奉詣尊所,置於坫上。
禮曹判書進當齋殿前跪,啓請行禮,啓訖俛伏興。
判通禮導殿下,出詣版位西向立,判通禮啓請四拜,殿下四拜。
執禮曰四拜,在位者皆四拜。
〈先拜者不拜〉判通禮導殿下,詣盥洗位北向立,內侍跪,取匜興沃水,又內侍跪,取盤承水,殿下盥手。
內侍跪,取巾於篚以進,殿下帨手訖,內侍受巾奠於篚。
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近侍、內侍從升〉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鬱鬯,近侍以瓚受酒。
判通禮導殿下,入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一人奉香合跪進,近侍一人奉香爐跪進,判通禮啓請三上香,近侍奠爐于案。
近侍以瓚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瓚灌地訖,以瓚授近侍,近侍受以授大祝。
近侍一人以幣篚跪進,判通禮啓請執幣獻幣,以幣授近侍,奠于靈座前。
〈凡進香、進瓚、進幣皆在東西向,奠爐、受瓚、奠幣皆在西東向。
進爵、奠爵準此。
〉又近侍一人以幣篚跪進,判通禮啓請執幣獻幣,以幣授近侍,奠于王後神座前,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再拜,導殿下出戶,降自東階復位。
小頃,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近侍二人以爵受酒。
判通禮導殿下,入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一人以爵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爵獻爵,以爵授近侍,奠于靈座前。
又近侍一人以副爵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爵獻爵,以爵授近侍,奠于王後神座前。
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北向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再拜,導殿下降復位。
謁者引亞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盥洗訖,謁者引亞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爵受酒。
謁者引亞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一人以爵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一人以副爵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引出戶降復位。
謁者引終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判通禮啓請四拜,殿下四拜。
執禮曰四拜,在位者皆四拜訖,禮曹判書跪啓禮畢,啓訖俛伏興。
判通禮導殿下還齋殿,謁者引亞獻官、終獻官出,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以次出。
贊引引典祀官以下諸執事,俱復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典祀官以下皆四拜,贊引以次引出。
大祝、宮闈令納主如儀,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就拜位,四拜而出。
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徹禮饌,祝幣瘞於坎。
殿下乘輿還宮。
其攝事儀曰: 前期,執禮設獻官位於東階東南,西向,執事者位於其後稍南,重行西向北上,設執禮位於東階西南,西向,謁者、贊者、贊引、在南小退,俱西向北上,設監察位於殿庭之南近東,西向,書吏陪其後。
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入奠祝闆於靈座之右,〈有坫〉陳幣篚於尊所,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玄酒在西〉皆加勺羃,北向西上,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瓚爵〉設諸執事盥洗於獻官洗東南,北向。
時至,典祀官、殿司各率其屬,入實饌具畢,獻官以下皆就殿門外。
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先就殿庭拜位,北向西上四拜,各就位,贊引引監察及典祀官、大祝、齋郞入就殿庭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凡執禮有辭,贊者皆傳喝。
〉監察以下四拜訖,贊引引監察就位。
贊引引諸執事,詣盥洗位盥帨訖,各就位。
大祝開匱,奉出虞主〈練祭後稱大王神主。
〉設於座,覆以白紵巾。
宮闈令開匱,奉出王後神主設於座,覆以靑紵巾。
〈虞主在西〉執事者洗瓚拭瓚,洗爵拭爵,置於篚,奉詣尊所,置於坫上。
謁者引獻官,入就位西向立,執禮曰四拜,獻官四拜。
謁者進獻官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退復位。
執禮曰行奠幣禮,謁者引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盥洗訖,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鬱鬯,執事者以瓚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一人奉香合,執事者一人奉香爐,謁者贊三上香,執事者奠爐于案。
執事者以瓚授獻官,獻官執瓚灌地訖,以瓚授執事者。
大祝以幣篚授獻官,獻官執幣獻幣,以幣授大祝,奠于靈座前。
〈凡奉香、授瓚、授幣皆在獻官之右,奠爐、受瓚、奠幣皆在獻官之左。
授爵、奠爵準此。
〉大祝又以幣篚授獻官,獻官執幣獻幣,以幣授大祝,奠于王後神座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引獻官出戶,降自東階復位。
小頃,執禮曰行初獻禮,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爵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一人以爵授獻官,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一人以副爵授獻官,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北向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謁者贊俛伏興再拜,引降復位。
小頃,執禮曰行亞獻禮,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爵授酒,謁者引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爵授獻官,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一人以副爵授獻官,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引降復位。
執禮曰行終獻禮,謁者引獻官,行終獻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執禮曰四拜,獻官四拜,謁者進獻官之左,白禮畢,謁者引獻官出。
贊引引監察及典祀官、諸執事,俱復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監察以下皆四拜,贊引以次引出。
大祝、宮闈令納主如儀,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就拜位,四拜而出,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徹禮饌,祝版瘞於坎。
10月3日 ○丁亥,上移禦景福宮。
○左議政李原啓曰:「江原、平安二道饑饉尤甚,或有餓死者,不可不慮。
」上嘆曰:「賑濟敬差官皆曰:『今雖飢,不至死亡。
』今何若是乎?是欺我也。
當遣正直之人,盡心巡察賑濟,如有不能救恤,以緻餓死者,痛懲以法。
若飢饉甚則移壯者以就食,移粟以給老稚。
」乃遣議政府舍人權孟孫于江原道,漢城小尹李叔畤于平安道。
10月5日 ○己醜,忠淸道都觀察使李種善啓:「永春、丹陽風雨之災,倍於他郡,損至八九分。
乞今年租稅一石以下者全免。
」從之。
10月6日 ○庚寅,親傳宗廟原廟諸陵香祝。
○禮曹啓拜獻陵攝事儀曰: 〈卒哭後無哭。
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
〉前一日,陵司率其屬,掃除陵室,設饌幔於陵所近地,隨地之宜。
執事者設獻官位於陵室東南,西向,執事者位於獻官之後稍南,西向北上,謁者位於執事之南,西向,監察位於獻官西南,北向。
其日未行事前,陵司率其屬,掃除陵室,執事者入奠祝闆於靈座之左,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
時至,謁者先就拜位,北向四拜訖,引監察及諸執事入就拜位,重行北向西上。
立定,謁者曰四拜,監察以下皆四拜訖,各就位。
謁者引獻官,入就位西向立,謁者曰四拜哭,獻官四拜哭。
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一人奉香合,執事者一人奉香爐,謁者贊三上香,執事者奠爐于案。
〈奉香在獻官之右,奠爐在獻官之左。
受盞、奠盞準此。
〉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北向跪,大祝進靈座之左,西向跪,讀祝文訖,謁者贊俛伏興再拜哭,引出戶降復位。
小頃,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哭,引出戶降復位。
小頃,謁者引獻官,行終獻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謁者曰四拜哭,獻官四拜哭,引獻官出。
謁者引監察及諸執事,俱復拜位,謁者曰四拜,監察以下皆四拜訖,以次出。
謁者就拜位,四拜而出,執事者徹禮饌,祝版瘞於坎。
10月7日 ○辛卯,上率百官,行冬享大祭於廣孝殿。
○前此,朔奠之晨,益平君石根、義平君元生、順平君群生脫衰服,騎馬過百官序立之所。
司憲府上疏曰: 臣等前日具石根、元生、群生等悖慢驕縱之罪以聞,而未聞兪允,惶恐隕越。
竊惟,石根等之於太宗最親,而優被恩憐,無異於子,非他群臣比也。
以義以恩,尤宜哀慕號痛,循禮終制,乃擅去衰絰,其悖慢至此,忠孝安在?防牌把截之內、百僚序立之地,卽爲朝廷,跨馬過行,其驕縱如此,朝廷之禮安在?石根等負此二罪,其亂常壞禮,莫此爲甚,而明有常刑,未可平恕。
臣等竊恐此而不懲,法之不行,自此始矣。
乞將石根、元生、群生之罪,依律施行,不勝幸甚。
上以宗親且無知,釋不問。
○遣司譯院注簿高奇忠,解送逃軍三十五名于遼東。
10月8日 ○壬辰,召三議政、六曹參判以上,議禦兀良哈之策,皆曰:「此小寇也。
其道兵足以當之,不必遠遣禁軍。
」上曰:「戰之勝負,係一人勇怯。
」乃以上護軍金孝誠爲鹹吉道助戰僉節制使,擇內禁衛、內侍衛家在鹹吉道而壯勇者二十三人,率赴慶源。
上引見,賜馬一匹、衣一襲、弓箭各一部,下逮軍士,皆賜藥餌。
命曰:「汝率其道兵馬二百而去,以待事變。
若賊遠遁不來,則汝可還京,留率領軍官,傳掌於本道休養,以待來春赴防。
」 ○命邊將皆食酒。
○遣司直馬邊者,往東良北諭兀良哈等曰:「汝等自古誠心歸順,故國家待之極厚。
今背德辜恩,再犯邊境何也?如有邊將不遵撫恤之義,待之薄者,汝等隨卽申聞,自有處置,何至犯邊乎?如其不悛,將命將征討,宜審思之。
」 ○禮曹啓:「成均館生員、學堂生徒因無休暇,未能覲親瀚濯。
乞依舊制,每月初八日、二十三日給暇。
」從之。
10月9日 ○癸巳,視事。
○以知瑞興郡事閔壽山不躬親賑濟,罷其職,贖杖八十。
○戶曹啓:「江原、黃海、平安等道飢民流移他道者,勿得禁止,但推其所去處及人口數,以憑後日還本。
其所至各官亦考其來處,某處某村人幾口,到某村某人之家,置籍安接,開具移來移去人數啓聞。
」從之。
○禮曹啓:「國喪三年之內,大小人員皆服縞素,新婚之家,宜用吉服。
乞依《文獻通考》朱文公之說,借吉三日。
」從之。
○命兵曹曰:「在朝官吏物故,而歸葬其鄕者,令所經州郡館驛給車牛,送至其家。
」 ○宜川郡民林成富見本宮婢元莊受辱於郡吏,笑曰:「恃勢者,亦見侵辱耶?」元莊聞而疾之,乃誣飾其言,訴于官曰:「成富當太上殿下昇遐之時言曰:『根本已搖,汝之跋扈,從此衰矣。
』」知郡事李震以爲情涉不忠,嚴刑取辭以聞。
上命司憲府覆劾之,憲府以獄事已成,不以成富、元莊對置鞫之,成富又誣服,獄成以聞,上曰:「獄辭有差。
且不與告者對置,無乃不得其情乎?」下義禁府鞫之,果得其情,乃元莊羅織之辭也。
事已決正,元莊在獄悔曰:「成富旣免死,無恨矣。
」人皆服上之明斷。
釋成富,令護送其家,杖元莊百。
囚大司憲成揜、掌令申丁理、持平辛繼參、宋儲及判內贍事樸安臣等于義禁府,又命執江原道敬差官權孟孫、知宜川郡事李震移來。
安臣爲執義、孟孫爲掌令時與聞也。
○司憲府啓:「仁壽府少尹李遇霖、副丞洪敍疇闕進殯殿供上物膳,律該杖一百。
」命減三等,毋奪告身。
10月10日 ○甲午,視事。
○命政府、六曹擬議時,令臺諫隨參,從憲府之請也。
○鹹吉道都節制使請:「置木柵於要路高郞、歧伊等處,選強勇千戶,率軍百名,守護農人。
」從之。
○命獻陵朝夕奠獻爵,除三獻,依平時例一獻。
10月11日 ○乙未,黃霧。
○命內資、內贍寺勿織綾羅,其工匠屬于尙衣院。
○命盧閈曰:「無咎、無疾、無悔之女,許以不仕于朝者婚嫁。
」 10月12日 ○丙申,視事。
○遣禮官,賜祭于錦川府院君樸訔曰: 愛君憂國,夷險之節不渝;崇德報功,存亡之禮何間?惟卿性資明敏,器宇宏深。
藝早捷於文場,名已優於仕版。
才長經濟,明習乎憲章;道達時宜,緣飾以儒雅。
風儀落落乎難合,言論堂堂而可師。
用之州牧則吏畏而民懷;置諸臺閣則綱振而氣肅。
城關西之茂績,蔑踰申伯之誠歸;減箠令之仁心,無愧蘇公之愼罰。
司刑而冤獄自理;攬轡而《甘棠》屢歌。
非根本之植中確乎不拔,何英秀之發外,煥乎有文?是以乃心於我家,終以佐命於聖考。
丹書著其盟誓,白日照其忠誠。
宜其位冠於廟堂,俾之任專於銓部。
粵予不穀,纉此克艱。
湯、文之治功,雖判渙而難繼;伊、召之事業,猶庶幾乎仰成。
正有望於與國鹹休,庸詎知夫逢天不憖?惟卿捐世之日,實予緻憂之辰。
事俄成於鞠兇,腸已摧其遑恤。
追惟往行,惕然興哀。
旣節惠以易名,爰飾終以薄奠。
於戲!良臣弼亮殊勳,隆鼎鉉之光;人主哀榮異渥,合泉扃之賁。
以居廬未擧,至是賜祭。
○命廣孝殿朔望祭,除百官陪祭。
○遣大護軍盧龜祥,迎慰日本國王使臣于慶尙道。
○禮曹啓朔望享文昭殿攝事儀曰: 前享三日,行事執事官竝散齋二日,緻齋一日。
諸衛之屬守衛殿門者,俱淸齋一宿。
前享一日,殿司率其屬,掃除殿之內外。
前一日,有司設獻官位於東階東南,西向,執事者位於其後稍南,重行西向北上,設監察位於殿庭之南近東,西向,書吏陪其後;謁者、贊者、贊引位於東階西南,俱西向北上。
享日未行事前,殿司開室,整拂神幄如常儀。
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入奠祝版於神位之右,〈有坫〉設香爐、香合幷燭於神位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設福酒盞於尊所。
行禮:享日行事前三刻,殿司開室,整拂神幄。
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入實饌具畢。
前二刻,獻官以下各服其服,皆就殿門外。
前一刻,待獻官以下諸執事盥洗訖,謁者、贊者、贊引先就殿庭拜位,北向西上四拜訖,各就位。
贊引引監察及典祀官、諸執事入就殿庭拜位,重行北向西上。
立定,贊者曰四拜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監察以下鞠躬四拜興平身,各就位。
謁者引獻官,入就位西向立,贊者曰四拜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獻官鞫躬四拜興平身。
贊者曰行初獻禮,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升降階上下有揖。
〉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一人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太祖神位前〈戶外有揖,戶內伏地〉北向立,贊跪搢笏,獻官跪搢笏,執事者一人奉香合,執事者一人奉香爐,謁者贊三上香,獻官三上香,執事者奠爐于案。
〈奉香在獻官之右,奠爐在獻官之左。
授盞、奠盞準此。
〉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
謁者贊執笏,俛伏興,獻官執笏,俛伏興,謁者引獻官,出就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一人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王後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一人奉香合,執事者一人奉香爐,謁者贊三上香,獻官三上香,執事者奠爐于案。
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
謁者贊執笏,俛伏興小退,當中北向跪,獻官執笏,俛伏興小退,當中北向跪,大祝進太祖神位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謁者贊俛伏興拜興拜興平身,獻官俛伏興拜興拜興平身,引獻官出戶,降自東階復位。
小頃,贊者曰行亞獻禮,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太祖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獻官跪搢笏,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
謁者贊執笏俛復興,獻官執笏,俛伏興,謁者引獻官,出就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一人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王後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獻官跪搢笏,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
謁者贊執笏,俛伏興小退,當中北向立,獻官執笏,俛伏興小退,當中北向立,謁者贊鞠躬拜興拜興平身,獻官鞠躬拜興拜興平身,降復位。
小頃,贊者曰行終獻禮,謁者引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執事者設飮福位於前楹外近東,西向。
大祝詣尊所,以盞酌福酒。
謁者引獻官,詣飮福位,西向立,謁者贊跪搢笏,獻官跪搢笏,大祝北向跪,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飮訖,大祝進受虛盞,復於尊所。
謁者贊執笏,俛伏興,獻官執笏,俛伏興,引降復位。
贊者曰鞠躬拜興拜興平身,在位者鞠躬拜興拜興平身。
贊者曰四拜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獻官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謁者引獻官出。
贊引引監察及諸執事就拜位。
立定,贊者曰四拜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監察以下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贊引以次引出。
謁者、贊者、贊引就拜位,四拜而出,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撤禮饌,闔戶以降乃退,祝版瘞於坎。
10月13日 ○丁酉,以領議政府事柳廷顯、前判漢城府事黃喜、摠制田興爲京市署提調。
時商賈皆不用楮貨,皆以米布買賣,物價踴貴,楮貨甚賤。
廷顯等坐京市署令曰:「不用楮貨,敢以他物買賣者,從重科斷。
」潛使人察市肆,用他物者,輒捕之,懸于署門以示之,然民多犯之。
從廷顯之請也。
10月14日 ○戊戌,禮曹判書金汝知啓曰:「伏承王旨:『除群臣陪侍廣孝殿朔望祭。
』臣竊念,群臣之未除衰服者,爲陪侍喪祭也。
今若不得陪侍,則是群下服衰無日也。
且殿下夜半而出,臣下安寢於家,安有是理?乞收還成命。
」許之。
○禮曹啓:「《檀弓》曰:『夏後氏尙黑,大事用昏;殷人尙白,大事用日中;周人尙赤,大事用日出。
』《儀禮經傳通解續》曰:『宗人請祭期,朝明行事。
』註雲:『朝明,朝日質明。
』《文獻通考》晨祼雲:『行事用醜時十刻。
』朱文公釋奠儀雲:『行事,仲春用醜時七刻,仲秋用醜時一刻。
』則古人祭必有期,不以時日之吉兇爲進退也。
乞自今拜陵祭外,常行大小祭期,依古制用醜時。
」從之。
10月15日 ○己亥,上率百官,詣廣孝殿,行望祭。
○傳旨于全羅道觀察使曰:「京畿、忠淸道海道察訪所管軍官、軍人,除水路回泊,竝皆陸路上送。
軍官內老病不能行步者給馬,幷給軍人粥飯。
」 ○命二三歲以下飢饉童子,依五歲以上例賑之。
10月16日 ○庚子,視事。
上以楮貨民不興用,欲用銅錢與布幣,使金益精、鄭招往議三議政。
柳廷顯請堅行楮貨,不用者嚴刑,李原請行銅錢,鄭擢請用布幣。
○刑曹啓:「事幹大辟罪囚,委一守令,推鞫定罪,誠爲未便。
今後,各道監司擇剛明守令爲差使員,與所在各官同推定罪。
」從之。
10月18日 ○壬寅,視事。
禮曹判書金汝知啓:「李原、鄭擢、柳觀、卞季良等以爲:『今當國喪,不宜取士。
』臣與許稠以爲:『科擧雖是吉事,無害於義,不可廢也。
』」上曰:「吾意亦如此。
」卽下傳旨于禮曹曰:「文武科試取,依前例,講經則今當年歉,遠方生徒久留京師,姑從《續六典》除講經,取以製述。
」 10月19日 ○癸卯,遣副司直樸安遇,賜鹹吉道兵馬都節制使李春生、慶源僉節制使田時貴宣醞各十甁、衣各一襲,以賞禦敵之功。
後乃知無功受賞,罷之。
10月20日 ○甲辰,視事。
○禮曹啓鹹吉道和州太祖外祖永興伯崔氏墓、外曾祖永興崔氏墓、外曾祖妣朝鮮國大夫人金氏墓、外高祖永興伯崔氏墓、外高祖妣朝鮮國大夫人張氏墓、鹹興府外祖枇朝鮮國大夫人李氏墓、太宗外祖安川府院君韓氏墓、外祖妣三韓國大夫人申氏墓奉祀之禮:「謹稽古制,《杜氏通典》雲:『皇帝爲外祖父母,服小功五月。
』無奉祀之文。
請令其子孫主之。
」從之。
10月21日 ○乙巳,刑曹啓:「花之梁萬戶樸長壽於卒哭前,食肉歌舞。
且敺人折齒。
」命奪職牒,杖一百。
10月22日 ○丙午,視事。
○禮曹啓:「廣孝殿朔望祭,諸執事前期一日,齋宿于公;大享,諸執事前期三日,齋宿于公;陪祭群臣,齋宿于家。
」從之。
○戶曹啓:「永樂四年
」今用此制,參酌制造,尺用營造尺。
〉其制用轂二,〈鄕言桶木,外持輻,內受軸。
〉長二尺五寸,徑二尺一寸,兩端以鐵帶之,兩輪徑各七尺。
〈裹以牛皮,朱漆,以粉畫雲氣。
〉軸一,長十三尺,中央方其徑九寸,兩端圓其徑六寸,皆以鐵帶之,其端各加大鐵環。
轅二,長二十一尺五寸,廣四寸,厚七寸。
前兩端施橫木一,長十二尺,廣厚各六寸,所謂衡也。
後兩端刻龍頭,施五采。
中央施橫木四,長五尺,廣四寸,厚二寸五分。
橫木上爲車箱,其制前後左右,各施歸機一。
〈前後長八尺,廣四寸,厚三寸,左右長十三尺七寸五分,廣厚上同。
〉歸機四隅立短柱,〈長一尺,徑二寸〉短柱間立小柱,左右各三柱間施精闆。
車箱內四隅立柱,高四尺二寸五分。
柱上施樑棟爲屋,覆以鴨靑段子,所謂鼈甲也。
緣邊畫黑白黼文,所謂黼荒也。
〈荒,蒙也。
卽鼈甲也。
〉中央畫爲火氣三行,又畫兩巳,相背爲三行,所謂火三列、黻三列也。
次用椵木爲齊,〈齊者,臍之意,以當中而言。
〉形圓如車之蓋,高三尺,徑二尺,餘施於鼈甲上當中,以五綵繒〈今用五色段子〉衣之列行相次。
又連五色珠爲五行,各長一尺,絞絡齊上,所謂齊五綵五貝也。
次用椵木,刻爲雲頭,施於荒邊四面,刻爲龍頭,施於四隅垂流蘇。
次用白紵布爲帷,畫龍施於四面,所謂龍帷也。
又織竹爲籠衣,以靑紵布掛於柳上荒邊三面爪端,以象宮室承霤,所謂三池也。
〈諸侯闕後面,故三池也。
〉次用靑黃繒十五幅〈今用柳靑綃〉爲容,長丈餘如幡,畫雉懸於池下,車行則幡動,所謂振容也。
次鑄銅魚九,懸於池下,當振容間。
〈每池三魚〉車行則魚跳躍,上拂於池,所謂魚躍拂池也。
次用纁帛〈今用紅紬〉爲紐,以連上蓋與邊障相離處,兩旁各三,故凡六,所謂纁紐六也。
用素錦爲屋,〈今用白綾〉象宮室置於荒下,高二尺八寸五分,廣三尺五寸,長九尺一寸,所謂素錦褚也。
其內施褥席〈紫紬縇踏席地衣一,紫紬褥藍綃縇上席一,藍綃縇踏席一。
〉次用纁帛〈今用紅紬〉爲戴,〈戴猶値也。
〉所以繫棺著柳骨,使棺堅値也。
棺之橫束有三,每一束兩邊各屈皮爲紐,令穿戴於紐繫柳骨,故六戴也。
所謂纁戴六也。
次用纁帛〈今用紅紬〉爲披,以一頭繫所連柳之戴之中,而出一頭於帷外,人牽之,每戴繫之,故亦六也。
若牽車登高則引前以防軒車,適下則引後以防飜車,欹左則引右,欹右則引左,使不覆也。
所謂纁披六也。
○輴: 〈代以肩輿〉用杠二,長各二十五尺,廣二寸五分,厚五寸。
兩端圓其徑三寸,就中施橫木五,長四尺四寸,廣三寸,厚二寸。
橫木上四面施欄幹,欄幹內四隅立柱,高三尺四寸,柱上加曲樑,飾以竹網,其上加鼈甲,鼈甲下四面垂柳靑綃甲帳。
欄幹之制如車箱,高五寸。
其前後面各出戶,以備梓宮升降時開閉。
將奉梓宮升輴則開後面,升訖閉之,以鐵鎖拘之。
又以白紵布,從外四面堅結,將降輴升柳車,則開前面。
○返虞車一。
用轂二,長一尺八寸,徑一尺四寸,兩端以鐵帶之,兩輪徑各六尺。
軸一,長十尺,中央方其徑七寸,兩端圓其徑四寸,其端各加中鐵環。
轅二,長各十五尺,廣三寸,厚六寸。
前兩端施橫木一,長九尺,廣厚各四寸。
後兩端刻爲龍頭,中央施橫木四,長五尺,廣四寸,厚二寸五分。
橫木上施歸機爲車箱。
〈如柳車之制〉車箱內四隅立柱,高三尺五寸。
柱上施樑棟爲屋,覆以鴨靑段子,用椵木爲齊,朱其色,施於屋上當中,如柳車之齊而小。
又以彩帛爲簾衣,施於屋四面。
其下用厚紙,畫以花草,障三面。
用朱簾垂前面,其內施褥席。
〈紫紬縇踏席地衣一,藍綃縇踏席二,藍綃縇上席一,紅綾褥一。
〉○返虞轝一。
用杠二,長各十一尺,廣二寸,厚三寸。
就中施橫木二,長各二尺三寸,橫木外兩杠施足各二,高各一尺。
其上立柱,高各二尺八寸,廣厚各一寸五分。
柱上加橫扃,扃上施椽爲屋,其形穹隆,覆以鴨靑綃,用椵木爲齊,朱其色,施於屋上當中。
又用椵木刻爲雲頭簾衣,施於屋四面,刻爲鳳頭,施於四隅。
其下用厚紙,畫以花草,障三面。
用小朱簾,垂前面,其內施褥席。
〈紫紬縇踏席地衣一,藍綃縇踏席半張,藍綃縇上席半張,紅綾褥一。
〉諡冊寶腰轝一。
其制與返虞轝同,但蓋用靑木緜,四面無障,其內施紫紬縇踏席地衣一。
平時冊寶腰轝一,誥命腰轝一,哀冊腰轝一。
其制竝與諡冊寶腰轝同。
服玩腰轝一,其制與諡冊寶腰轝同,但蓋用靑布,四面用花草障子,其內施靑布縇白紋席地衣一。
明器腰轝五,其制亦與服玩腰轝同。
香亭子一,用杠二,長各十尺。
就中施橫闆,長一尺八寸。
杠下施雲足,其上立柱四,高一尺五寸。
柱上加橫扃,扃上施椽爲屋,如常時香亭子。
載椁車一,其制如常時任載之車。
方相氏車四,其制如常車而小,車上施小床。
○儀仗。
吉仗:後殿大旗二,玄武旗一,靑陽繖二,紅陽繖一,假水精杖一,金鉞斧一,龍扇二,崔扇十,紅蓋二,鳳扇八,靑蓋二,金鼓各四,假金鉞斧四,假銀鉞斧四,平兜輦一,旌四,旄節四,罕一,畢一,靑陽繖二,假金斫子四,假銀斫子四,假銀交倚二,〈踏掌具〉金骨朶子六,銀骨朶子六,幢四,灌子一,盂子一,金粧刀二,銀粧刀二,君王千歲旗一,金鐙十,碧鳳旗二,哥舒棒十,鼓字旗一,金字旗一,駕龜仙人旗二,令字旗二,熊骨朶子六,豹骨朶子六,玄鶴旗一,白鶴旗一,龍馬旗二,天下太平旗一,角端旗二,三角旗二,白澤旗二,朱雀旗一,丁醜旗一,丁亥旗一,丁酉旗一,丁卯旗一,丁未旗一,丁巳旗一,朱雀旗一,靑龍旗一,白虎旗一,玄武旗一,黃龍旗一,紅門大旗二,紅蓋一。
兇杖:黼翣二,〈以木爲筐,如扇而方,兩角高,廣二尺,高二尺四寸,衣以白布。
柄長五尺。
畫黼文,黼形如斧,緣爲雲氣,皆畫以紫。
〉黻翣二,〈其制如黼翣,畫黻,黻形兩巳相背。
緣上同。
〉畫翣二,〈其制皆上同,畫以雲氣。
〉羽葆一,〈文獻通考雲:「以鳥羽注於柄頭如蓋,謂之羽葆。
」葆,謂蓋也。
今以白羽爲之,而白其柄。
〉靑繡鞍馬十,紫繡鞍馬十,竹散馬二,方相氏四。
〈黃金四目,蒙熊皮冠,玄衣朱裳。
升車執戈揚輴。
〉燈燭:白燭籠二,靑燭籠二,紅燭籠二,望燭五百,火鐵籠四十,炬火五百。
挽詞五十五道。
喪帷白紵布帳三,〈內官所入〉白正布帳四,〈宮人所入〉玉冊、諡冊四十八簡,哀冊八十四簡,皆書而刻之。
簡長六寸,廣七分,厚四分。
〈尺用布帛尺〉以紅眞絲貫而編之,以錦線爲純緣,裹以紅綃袱,各納于函。
函以木爲之,漆其外內,塗以黃綾,鏁匙全,外裹以紅綃袱。
返虞虞主一,〈用桑木,長一尺,方五寸,上頂徑一十八分,上下四方通孔,徑九分。
玄漆匱,其匱底蓋方。
底自下而上,蓋從上而與底齊,依杜氏通典及本國宗廟神主體制製造。
尺用朱文公釋奠儀式內造禮器尺。
〉匱一,〈用木爲之,其制見上。
紅綾座子及外裹紅綃袱具。
〉浴主盤匜拭巾,〈用白細紵布〉藏魂帛函。
〈代用土藤箱子,外裹以紅綃袱。
〉右虞主,先期依式製造,發引前一日,奉常寺官員以引路四人前導,陪進殯殿門外,殿官奉安于魂帛之後。
至發引日,奉詣山陵。
9月7日 ○辛酉,上率百官,詣廣孝殿,行再虞祭,還廬次。
9月8日 ○壬戌,太白晝見。
○上率百官,詣廣孝殿,行三虞祭,還廬次。
○上慮豪勢之家縱牛馬害人田禾,命司僕官吏,往視田野,其放牛馬躪損禾穀者,勿問其主姓名,令兵曹分給各驛。
9月9日 ○癸亥,平安道敬差官尹惇還啓:「本道四十四邑飢民四萬五百名。
」 ○欽問起居使通事崔雲回自京師言:「皇太子傳令旨雲:『爾王至誠事大,以善馬禮物,遠問起居,予甚喜之,還將此意啓爾王。
汝宰相勞於遠道,勿以爲勞。
』」 9月10日 ○甲子,太白晝見。
○上率百官,詣廣孝殿,行四虞祭,還廬次。
○飢民至京中者絡繹行乞於市,命設救療所於興福寺,設粥飮以給之,使副正尹誠之、僧坦宣掌其事,全活甚衆。
○傳旨曰:「孝寧大君??[1]、敬寧君??、恭寧君?輪次入直廣孝殿,若有故則淸平府院君李伯剛、平壤君趙大臨、益平府院君石根、宜山君南暉、義平君元生、順平君群生以次入直。
」 9月12日 ○丙寅,上率百官,詣廣孝殿,行五虞祭,還廬次。
○對馬島守護宗彥六及其母遣使獻土宜。
參贊許稠啓:「宜厚待其使,優其答賜。
」從之。
○承政院啓:「近日將禦昌德宮,請於宮內禳謝。
」不允。
趙末生、金益精固請,亦不允。
9月14日 ○戊辰,上率百官,詣廣孝殿,行六虞祭,還廬次。
○李原遣舍人鄭旅啓:「箭串牧場養馬等,夜則入京,縱其馬於穀田。
」上命囚養馬于獄。
又慮諸牧場養馬不謹牧養,縱使散逸,損傷禾穀,分遣兵曹郞吏于衿川、留後司、江華,檢察以聞。
○禮曹啓拜獻陵儀、廣孝殿朔望親享儀、攝行儀。
拜陵儀曰: 前一日,忠扈衛設大次於陵所近地,量設小次於陵室之側,侍臣次於大次之前,文左武右,陪祭宗室以下文武群官次又於大次之前,隨地之宜。
陵司率其屬,掃除陵室,設饌幔於陵所近地。
校書官員以祝版奉進,近侍傳奉以進,殿下署訖,近臣奉出附攸司。
通禮門設殿下版位於陵室東南,西向,設亞獻官、終獻官位於殿下版位之後,西向,設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位於神道左右,中心爲頭,異位重行,俱北向。
〈宗室於道西,在前行〉其日未行事前,陵司掃除陵室。
典祀官、陵司率其屬,入奠祝版於靈座之右,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
其日未明一刻,車駕出宮,至大次。
書雲觀報時,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入就位。
奉禮郞引亞獻官〈若王世子亞獻則知通禮引〉終獻官入就位。
判通禮啓外辦,導殿下至版位西向立,判通禮啓請四拜,殿下四拜。
通贊曰四拜,在位者皆四拜。
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近侍二人以盞受酒。
判通禮導殿下,入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一人奉香合跪進,近侍一人奉香爐跪進,判通禮啓請三上香,近侍奠爐于案。
〈進香在東西向,奠爐在西東向。
進盞、奠盞準此。
〉近侍奉盞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盞獻盞,以盞授近侍,奠于靈座前。
又近侍以副盞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盞獻盞,以盞授近侍,奠于王後神座前。
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再拜,導殿下出戶,降自東階復位。
奉禮郞引亞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盞受酒。
奉禮郞引亞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奉禮郞贊跪,執事者以盞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盞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
奉禮郞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引降復位。
奉禮郞引終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判通禮啓請四拜,殿下四拜。
通贊曰四拜,在位者皆四拜。
判通禮導殿下還大次,奉禮郞引亞獻官、終獻官出,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以次出。
典祀官、陵司帥其屬,撤禮饌,祝版瘞於坎,車駕還宮。
○廣孝殿朔望儀曰: 前期,通禮門設殿下版位於東階東南,西向,設亞獻官、終獻官位於殿下版位之後近南,西向北上,設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位於外庭,文東武西,中心爲頭,異位重行,俱北向,〈宗室於道西,在前行〉設監察位二於東西班後,北向,書吏各陪其後。
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入奠祝版於靈座之右,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
時至,諸享官及陪祭群官皆就殿門外。
判通禮導殿下乘輿以出,權就齋殿,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入就位,奉禮郞引亞獻官〈若王世子亞獻則知通禮引〉終獻官入就位。
大祝開匱,捧出虞主〈練祭後,稱大王神主。
〉設於座,覆以白紵巾。
宮闈令開匱,奉出王後神主設於座,覆以靑紵巾。
判通禮啓外辦,導殿下至版位西向立,啓請四拜,殿下四拜。
通贊曰四拜,在位者皆四拜。
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近侍二人以盞受酒。
判通禮導殿下,入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一人奉香合跪進,近侍一人奉香爐跪進,判通禮啓請三上香,近侍奠爐于案。
〈進香在東西向,奠爐在西東向。
進盞、奠盞準此。
〉近侍奉盞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盞獻盞,以盞授近侍,奠于靈座前。
又近侍以副盞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盞獻盞,以盞授近侍,奠于王後神座前。
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啓請俛伏興再拜,導殿下出戶,降自東階復位。
奉禮郞引亞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盞受酒。
奉禮郞引亞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盞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盞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
奉禮郞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引降復位。
奉禮郞引終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判通禮啓請四拜,殿下四拜。
通贊曰四拜,在位者皆四拜。
判通禮跪啓禮畢,導殿下還齋殿,奉禮郞引亞獻官、終獻官出,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以次出。
大祝、宮闈令納主如儀,典祀官帥其屬,撤禮饌,祝版瘞於坎。
○其攝行儀曰: 前期,有司設獻官位於東階東南,西向,執事者位於其後稍南,重行西向北上,監察位於殿庭之南近東,西向。
書吏陪其後。
謁者、贊者位於東階西南,西向北上。
典祀官、殿司各率其屬,入奠祝版於靈座之右,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
時至,獻官以下,皆就殿門外。
謁者贊者先就殿庭拜位,北向西上,四拜訖就位。
謁者引監察及典祀官、諸執事入就拜位,重行北向西上。
立定,贊者曰四拜,監察以下皆四拜訖各就位。
大祝開匱,奉出虞主〈練祭後,稱大王神主。
〉設於座,覆以白紵巾。
宮闈令開匱,奉出王後神主設於座,覆以靑紵巾。
謁者引獻官入就位西向立,贊者曰四拜,獻官四拜,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一人奉香合,執事者一人奉香爐,謁者贊三上香,執事者奠爐于案。
〈奉香在獻官之右,奠爐在獻官之左。
授盞、奠盞準此。
〉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謁者贊俛伏興再拜,引出戶,降自東階復位。
小頃,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引降復位。
小頃,謁者引獻官,行終獻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贊者曰:「四拜。
」獻官四拜,謁者引出。
謁者引監察及典祀官、諸執事,俱復拜位,贊者曰四拜,監察以下皆四拜,謁者以次引出。
大祝、宮闈令納主如儀,謁者、贊者就拜位四拜而出。
典祀官帥其屬,撤禮饌,祝版瘞於坎。
9月15日 ○己巳,上率百官,詣廣孝殿,行望祭,還廬次。
○禮曹啓:「三年內各品除授謝恩,用白衣、烏紗帽、黑角帶。
外方使臣、守令拜箋及迎命,亦用白衣、烏紗帽、黑角帶。
」從之。
○禮曹啓:「廣孝殿直及獻陵直,卒哭後入番服衰服,出番釋服。
」從之。
○禮曹啓卒哭儀曰: 前期,通禮門設殿下版位於東階東南,西向,設亞獻官、終獻官位於殿下版位之後近南,西向北上,執事者位於其後,異位重行,俱西向北上,設執禮位於東階西南,西向,謁者、贊者、贊引在南小退,俱西向北上,〈若內庭窄狹,則設贊者位於外庭東階西南,西向。
〉設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位於外庭,文東武西,中心爲頭,異位重行,俱北向,〈宗室於道西,在前行〉設監察位二於東西班後北向,書吏陪其後。
典祀官帥其屬,入奠祝版於靈座之右,〈有坫〉陳幣篚二於尊所,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玄酒在西〉皆加酌冪,北向西上,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有盤匜。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爵〉亞終獻洗又於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若王世子亞獻則別設洗於終獻洗之西,有盤匜。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爵〉設諸執事盥洗於亞終獻洗東南,北向。
時至,典祀官帥其屬,入饌具畢,諸享官及陪祭群官皆就殿門外。
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先就殿庭拜位,重行北向,西上四拜各就位。
贊引引典祀官、大祝、齋郞入就殿庭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凡執禮有辭,贊者傳喝。
〉典祀官以下皆四拜。
贊引引諸執事,詣盥洗位盥帨訖,各就位。
判通禮導殿下,詣齋殿卽座,通禮門分引陪祭宗室以下文武群官入就位。
謁者引亞獻官、〈若王世子亞獻則知通禮引〉終獻官入就位。
大祝開匱,奉出虞主,設於座,覆以白紵布,宮闈令開匱,奉出王後神主,設於座,覆以靑紵布。
〈虞主在西〉執事者詣爵洗位,洗瓚拭瓚,洗爵拭爵,置於篚,奉詣尊所,置於坫上。
禮曹判書進當齋殿前跪,啓請行禮,啓訖俛伏興。
判通禮導殿下出齋殿,詣版位西向立,判通禮啓請四拜哭,殿下四拜哭盡哀。
執禮曰衆官四拜哭,在位者皆四拜哭盡哀。
〈先拜者不拜〉判通禮導殿下,詣盥洗位北向立,內侍跪,取匜興沃水,又內侍跪,取盤承水,殿下盥手。
內侍跪,取巾於篚以進,殿下帨手訖,內侍受巾奠於篚。
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近侍、內侍從升〉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鬱鬯,近侍以瓚受酒。
判通禮導殿下,入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一人奉香合跪進,一人奉香爐跪進,判通禮啓請三上香,近侍奠爐于案。
近侍以瓚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瓚灌地訖,以瓚授近侍,近侍以授大祝。
近侍一人以幣篚跪進,判通禮啓請執幣獻幣,以幣授近侍,奠于靈座前。
〈進香、進瓚、進幣皆在東西向,奠爐、受瓚、奠幣皆在西東向。
進爵、奠爵準此。
〉又近侍一人以幣篚跪進,判通禮啓請執幣獻幣,以幣授近侍,奠于王後神座前。
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再拜哭,導殿下出戶,降自東階復位。
小頃,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近侍二人以爵受酒。
判通禮導殿下,入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捧爵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爵獻爵,以爵授近侍,奠于靈座前。
又近侍以副爵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爵獻爵,以爵授近侍,奠于王後神座前。
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再拜哭,導殿下出戶降復位。
謁者引亞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盥手帨手訖,謁者引亞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爵受酒。
謁者引亞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爵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爵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哭,引降復位。
謁者引終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判通禮啓請四拜哭,殿下四拜哭盡哀。
執禮曰衆官四拜哭,在位者皆四拜哭盡哀。
禮曹判書跪啓禮畢,啓訖俛伏興,判通禮導殿下還齋殿。
謁者引亞獻官、終獻官出,通禮門分引群官以次出。
贊引引典祀官以下諸執事,俱復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典祀官以下諸執事皆四拜,贊引以次引出。
大祝、宮闈令納主如儀,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就拜位,四拜而出。
典祀官帥其屬,撤禮饌,祝幣瘞於坎。
群官移班近東,班首進名奉慰。
9月16日 ○庚午,上率百官,詣廣孝殿,行七虞祭。
○移禦昌德宮,從群臣之請也。
9月17日 ○辛未,禮曹啓:「元敬王太後卒哭祭祝,稱哀子,今考《儀禮》《經傳通解續》雲:『祭稱孝子孝孫,喪稱哀子哀孫。
』注雲:『祭,吉祭也,謂自卒哭以後祭也。
吉則申孝子心,故稱孝。
喪謂自虞以前祭也。
哀痛未申,所以稱哀。
』卒哭以後祭祝,皆稱孝子。
」從之。
○禮曹啓:「卒哭後三年內,凡幹喪事,用素陽繖、白杖,常時則用靑陽繖、烏杖。
」命靑繖扇、烏杖用於拜表時。
9月18日 ○壬申,太白晝見。
○上率百官,詣廣孝殿,行卒哭祭,始薦肉膳。
上還宮,權免喪服,着白衣、烏紗帽、黑角帶,百官亦如之。
凡啓事及口傳王旨,竝復舊制。
○禮曹啓:「廣孝殿、獻陵外永寧殿、宗廟、社稷、啓聖殿、文昭殿、穆淸殿、濬源殿及諸陵傳香時,殿下服常服黑帶,獻官諸執事,亦着常服黑帶受香。
」從之。
○傳旨曰:「文昭、廣孝殿供上肉膳,諸道趁節進于司饔房。
」 9月19日 ○癸酉,上始以素服視事於便殿,政府、功臣、臺諫、摠制亦入啓事。
○大護軍庾彥剛伏誅。
彥剛素寒微,性粗鄙。
太宗女淑眞翁主在孩提,避病在外,彥剛家婢往乳之,因以爲收養,彥剛寅緣得至大護軍。
翁主適日城君鄭孝全於彥剛家,及太宗薨,彥剛以爲無復可托,遂疎孝全,屢言不可同居,迫之欲使異居,接對言辭又不恭。
一日,孝全不食垂泣而出,上聞之,下義禁府鞫之,以背恩忘德,情攝不忠斬之。
○始用酒。
○副司正崔流詐稱永興伯之孫,下義禁府杖流。
9月20日 ○甲戌,鵬鳴于內園,設解怪祭。
9月21日 ○乙亥,太白晝見,金、木二星相犯。
○禦便殿視事。
○欽問起居使韓長壽回自京師言:「帝在漠北,禮部承皇太子令旨令還。
」且言:「聖駕從近還都。
」 ○星山府院君李稷、左議政李原、兵曹判書趙末生、工曹判書崔閏德、都摠制樸齡、禮曹參判李孟畇、吏曹參判元肅等請曰:「卒哭之後,猶禦素膳,聖體瘦黑,群臣望見,莫不驚駭。
且殿下平昔非肉未能進膳,今素膳已久,恐生疾病。
昔元敬王太後之喪,太宗勸肉膳曰:『主上一身,係宗社安危,不得自專。
』臣等今日之請,亦爲宗社生民也。
」上曰:「居喪食肉,於禮何?卿等以我爲不習蔬食,恐生疾病耳。
予今無病,豈可犯禮?僧常蔬食,尙有豐肥者,予獨不能蔬食乎?卿等其勿復言。
」俄而曰:「太祖之喪,易月後有百官食肉之命。
今欲令百官食肉如何?」趙末生曰:「上之一身,係宗社生靈,尙且素膳,況群臣之無病者乎?老且病者,食之可也。
」從之。
○命戶書曰:「今當歲歉,各司納貢物,已令蠲減。
然於抽斂之際,恐或病民,其令各官毋得剩取絲毫。
」 9月23日 ○丁醜,太白晝見。
○京畿海道察訪尹得民捕倭船一隻於全羅道,斬首一級,遣其卒安恭瑞告捷,賜恭瑞衣一襲,遣成均直講權克和,齎宣醞勞之,且賜衣服。
9月24日 ○戊寅,忠淸道靑山縣監卓祉,方國喪,聚婦於隣邑,宴樂無異平日。
觀察使李種善聞而鞫之,祉憤怨,移書責檢律曰:「君喪豈等於父喪?蒼天蒼天,我罪伊何?」種善具狀以啓,下義禁府鞫之,罪當死,上原之,杖百,籍沒家産,妻子爲孥。
○嫌眞兀狄哈巨乙加介率兵百餘,侵慶源府,殺二人、射一人。
9月25日 ○己卯,以趙氏爲義貞宮主,賚之女也。
李氏爲惠順宮主,雲老之女也。
初,上令金益精議于李原曰:「趙氏,嘉禮色所選,欲封嬪如何?」原曰:「趙氏不成禮,不宜封嬪。
」上然之。
趙大臨爲平壤府院君,許稠吏曹判書,李之剛戶曹判書,金汝知禮曹判書,卓愼議政府參贊,樸光衍、權蔓中軍摠制,李隨藝文館提學,趙菑左軍同知摠制,仍爲全羅道水軍都按撫處置使,趙賚右軍同知摠制,徐彌性司憲執義,裵閏司憲掌令,鄭甲孫司諫院左正言,李興發忠淸道兵馬都節制使,玄貴命慶尙道兵馬都節制使,樸矩慶尙左道水軍都按撫處置使,文貴全羅道兵馬都節制使,盧原湜判黃州牧事,金自知判原州牧事,崔詢判春川都護府事,崔蠲判安邊都護府事,李尙興判慶源都護府事。
愼以嘉善藝文提學,超拜資憲,辭曰:「臣以不才,累蒙上恩,位至二品,略無絲毫之補,今又超遷宰輔之任,必得曠官之誚。
」上不允。
愼恬靜有守,悃愊無華,學問精微,動止有度,常居賓師之位,上知其賢而甄異之。
賚以義貞宮主之父,由上護軍拜嘉善。
菑以捕倭之功,遷同知摠制。
麾下前同正鄭崇立爲司直,前千戶樸賢祐、金得明爲威勇將軍。
又以軍功,一等船軍於下番甲士加一等除授,曾受功牌鹽幹,拜海領隊長。
二等船軍於海領,陞一等除授,曾受功牌鹽幹,拜海領隊副。
無功牌者,給功牌三等,各賜米四石、緜布三匹。
又以尹得民爲上護軍以賞之。
○改供正庫爲?官署,永寧縣爲永綏縣。
嫌於恭靖王諡及永寧殿號也。
9月26日 ○庚辰,禮曹啓:「三年內凡大小祭行事官,受誓戒散齋者,勿令參廣孝殿祭。
」從之,蓋以不可着衰服也。
9月27日 ○辛巳,視事。
命同副代言郭存中,同義禁府鞫申浩等之罪。
○司憲府上疏曰: 罰以懲惡,有國之常典,不可廢也。
庾彥剛以頑鄙庸陋,幸得夤緣,保養翁主,蒙太上殿下包容之仁,累遷美官,殊被恩私,身雖糜粉,莫報萬一。
乃於太上賓天臣庶崩心之日,曾不痛悼,使氣狂言,離絶翁主,迫脅異居,其慢上不忠,莫甚於此,未可輕議。
殿下特從寬典,斷不以律,止誅其身,殊非懲惡之義也。
乞將妻子依律施行,以慰輿望。
命籍沒家産,妻子爲孥。
9月28日 ○壬午,視事。
命吏曹判書許稠曰:「吏曹每當除授之日,或因急迫,未暇精選。
今後堂上、郞廳同議,預加揀選,封緘藏置,當敍用時,啓聞施行。
」命兵曹判書趙末生曰:「今後入直摠制勤慢,兵曹不待啓聞檢察,以爲恒式。
」 ○禮曹啓:「國喪三年內,宗廟大享誓戒時,獻官諸執事服色,依元敬王太後喪制,用常服、黑帶。
」從之。
○慶尙道觀察使啓:「永登浦萬戶金得生竊軍須雜物入己,又給子壻與所愛妓。
」命杖百、罷職。
9月29日 ○癸未,視事。
○禮曹啓卒哭後廣孝殿朔望及有名日別祭親享儀曰: 前期,通禮門設殿下版位於東階東南,西向,設亞獻官、終獻官位於殿下版位之後近南,西向北上,設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位於外庭,文東武西,中心爲頭,異位重行,俱北向,〈宗室於道西,在前行〉設監察位二於東西班後,北向,書吏各陪其後。
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入設祝版於靈座之右,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
時至,諸享官及陪祭群官皆就殿門外。
判通禮導殿下,乘輿以出,權就齋殿。
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入就位,奉禮郞引亞獻官、〈若王世子亞獻,則知通禮引。
〉終獻官入就位。
大祝開匱,捧出虞主,〈練祭後稱大王神主。
〉設於座,覆以白紵巾。
宮闈令開匱,捧出王後神主,設於座,覆以靑紵巾。
判通禮啓外辦,導殿下,至版位西向立,啓請四拜,殿下四拜。
通贊曰四拜,在位者皆四拜。
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近侍二人以盞受酒。
判通禮導殿下,入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一人奉香合跪進,近侍一人奉香爐跪進,判通禮啓請三上香,近侍奠爐于案。
〈進香在東西向,奠爐在西東向。
進盞、奠盞準此。
〉近侍奉盞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盞獻盞,以盞授近侍,奠于靈座前。
又近侍以副盞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盞獻盞,以盞授近侍,奠于王後神座前。
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啓請俛伏興再拜,導殿下出戶,降自東階復位。
奉禮郞引亞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盞受酒。
奉禮郞引亞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盞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盞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奉禮郞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引降復位。
奉禮郞引終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判通禮啓請四拜,殿下四拜。
通贊曰四拜,在位者皆四拜。
判通禮跪啓禮畢,導殿下還齋殿,奉禮郞引亞獻官、終獻官出,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以次出。
大祝、宮闈令納主如儀,典祀官率其屬,徹禮饌,祝版瘞於坎。
○其攝事儀曰: 前期,有司設獻官位於東階東南,西向,執事者位於其後稍南,重行西向,北上,監察位於殿庭之南近東,西向,書吏陪其後,謁者、贊者位於東階西南,西向北上。
典祀官、殿司官各帥其屬,入奠祝版於靈座之右,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
時至,獻官以下皆就殿門外。
謁者、贊者先就殿庭拜位,北向西上,四拜訖就位。
謁者引監察及典祀官、諸執事入就拜位,重行北向西上。
立定,贊者曰四拜,監察以下皆四拜訖各就位。
大祝開匱,捧出虞主〈練祭後稱大王神主。
〉設於座,覆以白紵巾。
宮闈令開匱,捧出王後神主,設於座,覆以靑紵巾。
謁者引獻官,入就位西向立。
贊者曰四拜,獻官四拜。
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一人奉香合,執事者一人奉香爐,謁者贊三上香,執事者奠爐于案。
〈奉香在獻官之右,奠爐在獻官之左。
受盞、奠盞準此。
〉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謁者贊俛伏興再拜,引出戶,降自東階復位。
小頃,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引降復位。
小頃,謁者引獻官,行終獻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贊者曰四拜,獻官四拜,謁者引出。
謁者引監察及典祀官、諸執事,俱復拜位,贊者曰四拜,監察以下皆四拜,謁者以次引出。
大祝、宮闈令納主如儀,謁者、贊者就拜位,四拜而出,典祀官帥其屬,撤禮饌,祝版瘞於坎。
9月30日 ○甲申,上親傳宗廟及諸處朔祭香祝。
〈世宗莊憲大王實錄卷第十七〉 冬十月 10月1日 ○乙酉朔,上詣廣孝殿,率群臣行朔祭。
○禮曹啓:「凡出入宮門,着紗帽及有角頭巾者外,三軍甲士、隊長、隊副及闕內有差備公私男女,皆給信符,宮人本家人口各一人給信符,各司吏典、權知直長、諸員,量其所屬衙門事務繁簡,定其多小,亦給信符,闕內諸司吏典、使令,依元數給符,入直大小人員鋪蓋齎持奴子各一名給符,守門人竝皆按省,乃許出入。
外方進膳及持文書來者、以事告于承政院者,守門人告承政院,而後許令出入。
凡闕內各司吏典、使令及有差備受信符者,各止其所,如有無故橫行,兵曹糾察。
信符體制,用木二寸,一面書所屬衙門,一面烙印曰信符,令兵曹造作。
各品詣闕時根隨人數,一依《元典》,前銜二品以上及有官守前銜四品以上根隨者,皆給信符,其應內召微賤者亦以信符,違者,兵曹考察科罪。
兵曹預藏閑符若幹,當其內宴及朝廷使臣迎接趨事各司人,量宜給之,事過卽收。
」從之。
10月2日 ○丙戌,大霧四日。
○視事。
○以申浩年老,贖杖一百,配蔚山,奪金龍奇職牒,惟李蕆以拂拭梓宮之時覺察,改奉安得免。
導梓宮官攝判通禮門事金淇、舁梓宮官護軍趙理,皆杖一百,奪職牒。
○禮曹啓:「東西活人院及京中汗蒸所僧人不問病證,竝令汗之,往往緻人於死。
今置汗蒸所門外一處、京中一處,令典醫監、惠民局、濟生院醫員,每一處二人差定,胗其病候,可汗者汗之。
其不詳察,以緻傷人,則醫員、僧人竝皆論罪。
」從之,仍命東西活人院及京中汗蒸所仍舊。
○前護軍金仁伏誅。
初,內贍寺奴斤萬詐稱王親及元從功臣,仁與之相應,詐爲太宗設齋,橫行州郡,多所乞索,以濟其欲,且詐傳內旨于觀察使。
捕得皆伏誅。
○兀良哈二百餘人寇慶源府,僉節制使田時貴率衆擊走之,斬一級。
○禮曹啓:「太宗聖德神功文武光孝大王隆功盛德,前古罕有。
乞於獻陵立碑,以示萬世。
」從之。
後謂近侍曰:「人君功德,備載於史,不必立碑。
且古無陵側立碑之法,然健元陵已立碑,今亦立之可也。
」 ○下旨:「今年禾穀不稔,將來可慮,祭享供上、使臣支應外,中外用酒,一皆禁斷。
」 ○有民升通者病臥,其姪蔔來與僧志玄同謀,燒殺之,命皆處斬。
○禮曹啓四時及臘親享廣孝殿儀曰: 前期,通禮門設殿下版位於東階東南,西向,設亞獻官、終獻官位於殿下版位之後近南,西向北上,執事者位於其後,異位重行,俱西向北上,設執禮位於東階西南,西向,謁者、贊者、贊引在南少退,俱西向北上,〈若內庭窄狹則設贊者位於外庭東階西南,西向。
〉設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位於外庭,文東武西,中心爲頭,異位重行,俱北向,〈宗室於道西,在前行〉設監察位二於東西班後,北向,書吏各陪其後。
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入奠祝版於靈座之右,〈有坫〉陳幣篚二於尊所,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玄酒在西〉皆加勺羃,北向西上,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有槃匜。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瓚爵〉亞終獻洗又於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若王世子亞獻,則別設洗於終獻洗之西,有槃匜。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爵〉設諸執事盥洗於亞終獻洗東南北向。
時至,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入實饌具畢,諸享官及陪祭群官,皆就殿門外。
判通禮導殿下,乘輿以出,權就齋殿。
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先就殿庭拜位,重行北向,西上四拜,各就位,贊引引典祀官、大祝、齋郞入就殿庭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凡執禮有辭,贊者皆傳唱。
〉典祀官以下皆四拜。
贊引引諸執事,詣盥洗位盥帨訖,各就位,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入就位,謁者引亞獻官、〈若王世子亞獻則知通禮引〉終獻官入就位。
大祝開匱,捧出虞主〈練祭後稱大王神主。
〉設於座,覆以白紵巾。
宮闈令開匱,捧出王後神主,設於座,覆以靑紵巾。
〈虞主在西〉執事者洗瓚拭瓚,洗爵拭爵,置於篚,奉詣尊所,置於坫上。
禮曹判書進當齋殿前跪,啓請行禮,啓訖俛伏興。
判通禮導殿下,出詣版位西向立,判通禮啓請四拜,殿下四拜。
執禮曰四拜,在位者皆四拜。
〈先拜者不拜〉判通禮導殿下,詣盥洗位北向立,內侍跪,取匜興沃水,又內侍跪,取盤承水,殿下盥手。
內侍跪,取巾於篚以進,殿下帨手訖,內侍受巾奠於篚。
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近侍、內侍從升〉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鬱鬯,近侍以瓚受酒。
判通禮導殿下,入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一人奉香合跪進,近侍一人奉香爐跪進,判通禮啓請三上香,近侍奠爐于案。
近侍以瓚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瓚灌地訖,以瓚授近侍,近侍受以授大祝。
近侍一人以幣篚跪進,判通禮啓請執幣獻幣,以幣授近侍,奠于靈座前。
〈凡進香、進瓚、進幣皆在東西向,奠爐、受瓚、奠幣皆在西東向。
進爵、奠爵準此。
〉又近侍一人以幣篚跪進,判通禮啓請執幣獻幣,以幣授近侍,奠于王後神座前,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再拜,導殿下出戶,降自東階復位。
小頃,判通禮導殿下,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近侍二人以爵受酒。
判通禮導殿下,入詣靈座前北向立,啓請跪,近侍一人以爵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爵獻爵,以爵授近侍,奠于靈座前。
又近侍一人以副爵跪進,判通禮啓請執爵獻爵,以爵授近侍,奠于王後神座前。
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小退北向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判通禮啓請俛伏興再拜,導殿下降復位。
謁者引亞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盥洗訖,謁者引亞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爵受酒。
謁者引亞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一人以爵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一人以副爵授亞獻官,亞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引出戶降復位。
謁者引終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判通禮啓請四拜,殿下四拜。
執禮曰四拜,在位者皆四拜訖,禮曹判書跪啓禮畢,啓訖俛伏興。
判通禮導殿下還齋殿,謁者引亞獻官、終獻官出,通禮門分引宗室以下文武群官以次出。
贊引引典祀官以下諸執事,俱復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典祀官以下皆四拜,贊引以次引出。
大祝、宮闈令納主如儀,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就拜位,四拜而出。
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徹禮饌,祝幣瘞於坎。
殿下乘輿還宮。
其攝事儀曰: 前期,執禮設獻官位於東階東南,西向,執事者位於其後稍南,重行西向北上,設執禮位於東階西南,西向,謁者、贊者、贊引、在南小退,俱西向北上,設監察位於殿庭之南近東,西向,書吏陪其後。
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入奠祝闆於靈座之右,〈有坫〉陳幣篚於尊所,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玄酒在西〉皆加勺羃,北向西上,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瓚爵〉設諸執事盥洗於獻官洗東南,北向。
時至,典祀官、殿司各率其屬,入實饌具畢,獻官以下皆就殿門外。
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先就殿庭拜位,北向西上四拜,各就位,贊引引監察及典祀官、大祝、齋郞入就殿庭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凡執禮有辭,贊者皆傳喝。
〉監察以下四拜訖,贊引引監察就位。
贊引引諸執事,詣盥洗位盥帨訖,各就位。
大祝開匱,奉出虞主〈練祭後稱大王神主。
〉設於座,覆以白紵巾。
宮闈令開匱,奉出王後神主設於座,覆以靑紵巾。
〈虞主在西〉執事者洗瓚拭瓚,洗爵拭爵,置於篚,奉詣尊所,置於坫上。
謁者引獻官,入就位西向立,執禮曰四拜,獻官四拜。
謁者進獻官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退復位。
執禮曰行奠幣禮,謁者引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盥洗訖,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鬱鬯,執事者以瓚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一人奉香合,執事者一人奉香爐,謁者贊三上香,執事者奠爐于案。
執事者以瓚授獻官,獻官執瓚灌地訖,以瓚授執事者。
大祝以幣篚授獻官,獻官執幣獻幣,以幣授大祝,奠于靈座前。
〈凡奉香、授瓚、授幣皆在獻官之右,奠爐、受瓚、奠幣皆在獻官之左。
授爵、奠爵準此。
〉大祝又以幣篚授獻官,獻官執幣獻幣,以幣授大祝,奠于王後神座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引獻官出戶,降自東階復位。
小頃,執禮曰行初獻禮,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爵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一人以爵授獻官,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一人以副爵授獻官,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北向跪,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謁者贊俛伏興再拜,引降復位。
小頃,執禮曰行亞獻禮,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擧羃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爵授酒,謁者引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爵授獻官,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一人以副爵授獻官,獻官執爵獻爵,以爵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引降復位。
執禮曰行終獻禮,謁者引獻官,行終獻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執禮曰四拜,獻官四拜,謁者進獻官之左,白禮畢,謁者引獻官出。
贊引引監察及典祀官、諸執事,俱復拜位。
立定,執禮曰四拜,監察以下皆四拜,贊引以次引出。
大祝、宮闈令納主如儀,執禮帥謁者、贊者、贊引就拜位,四拜而出,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徹禮饌,祝版瘞於坎。
10月3日 ○丁亥,上移禦景福宮。
○左議政李原啓曰:「江原、平安二道饑饉尤甚,或有餓死者,不可不慮。
」上嘆曰:「賑濟敬差官皆曰:『今雖飢,不至死亡。
』今何若是乎?是欺我也。
當遣正直之人,盡心巡察賑濟,如有不能救恤,以緻餓死者,痛懲以法。
若飢饉甚則移壯者以就食,移粟以給老稚。
」乃遣議政府舍人權孟孫于江原道,漢城小尹李叔畤于平安道。
10月5日 ○己醜,忠淸道都觀察使李種善啓:「永春、丹陽風雨之災,倍於他郡,損至八九分。
乞今年租稅一石以下者全免。
」從之。
10月6日 ○庚寅,親傳宗廟原廟諸陵香祝。
○禮曹啓拜獻陵攝事儀曰: 〈卒哭後無哭。
大祝進靈座之右,東向跪,讀祝文。
〉前一日,陵司率其屬,掃除陵室,設饌幔於陵所近地,隨地之宜。
執事者設獻官位於陵室東南,西向,執事者位於獻官之後稍南,西向北上,謁者位於執事之南,西向,監察位於獻官西南,北向。
其日未行事前,陵司率其屬,掃除陵室,執事者入奠祝闆於靈座之左,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
時至,謁者先就拜位,北向四拜訖,引監察及諸執事入就拜位,重行北向西上。
立定,謁者曰四拜,監察以下皆四拜訖,各就位。
謁者引獻官,入就位西向立,謁者曰四拜哭,獻官四拜哭。
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一人奉香合,執事者一人奉香爐,謁者贊三上香,執事者奠爐于案。
〈奉香在獻官之右,奠爐在獻官之左。
受盞、奠盞準此。
〉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北向跪,大祝進靈座之左,西向跪,讀祝文訖,謁者贊俛伏興再拜哭,引出戶降復位。
小頃,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二人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靈座前北向立,贊跪,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靈座前。
又執事者以副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王後神座前。
謁者贊俛伏興小退,再拜哭,引出戶降復位。
小頃,謁者引獻官,行終獻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謁者曰四拜哭,獻官四拜哭,引獻官出。
謁者引監察及諸執事,俱復拜位,謁者曰四拜,監察以下皆四拜訖,以次出。
謁者就拜位,四拜而出,執事者徹禮饌,祝版瘞於坎。
10月7日 ○辛卯,上率百官,行冬享大祭於廣孝殿。
○前此,朔奠之晨,益平君石根、義平君元生、順平君群生脫衰服,騎馬過百官序立之所。
司憲府上疏曰: 臣等前日具石根、元生、群生等悖慢驕縱之罪以聞,而未聞兪允,惶恐隕越。
竊惟,石根等之於太宗最親,而優被恩憐,無異於子,非他群臣比也。
以義以恩,尤宜哀慕號痛,循禮終制,乃擅去衰絰,其悖慢至此,忠孝安在?防牌把截之內、百僚序立之地,卽爲朝廷,跨馬過行,其驕縱如此,朝廷之禮安在?石根等負此二罪,其亂常壞禮,莫此爲甚,而明有常刑,未可平恕。
臣等竊恐此而不懲,法之不行,自此始矣。
乞將石根、元生、群生之罪,依律施行,不勝幸甚。
上以宗親且無知,釋不問。
○遣司譯院注簿高奇忠,解送逃軍三十五名于遼東。
10月8日 ○壬辰,召三議政、六曹參判以上,議禦兀良哈之策,皆曰:「此小寇也。
其道兵足以當之,不必遠遣禁軍。
」上曰:「戰之勝負,係一人勇怯。
」乃以上護軍金孝誠爲鹹吉道助戰僉節制使,擇內禁衛、內侍衛家在鹹吉道而壯勇者二十三人,率赴慶源。
上引見,賜馬一匹、衣一襲、弓箭各一部,下逮軍士,皆賜藥餌。
命曰:「汝率其道兵馬二百而去,以待事變。
若賊遠遁不來,則汝可還京,留率領軍官,傳掌於本道休養,以待來春赴防。
」 ○命邊將皆食酒。
○遣司直馬邊者,往東良北諭兀良哈等曰:「汝等自古誠心歸順,故國家待之極厚。
今背德辜恩,再犯邊境何也?如有邊將不遵撫恤之義,待之薄者,汝等隨卽申聞,自有處置,何至犯邊乎?如其不悛,將命將征討,宜審思之。
」 ○禮曹啓:「成均館生員、學堂生徒因無休暇,未能覲親瀚濯。
乞依舊制,每月初八日、二十三日給暇。
」從之。
10月9日 ○癸巳,視事。
○以知瑞興郡事閔壽山不躬親賑濟,罷其職,贖杖八十。
○戶曹啓:「江原、黃海、平安等道飢民流移他道者,勿得禁止,但推其所去處及人口數,以憑後日還本。
其所至各官亦考其來處,某處某村人幾口,到某村某人之家,置籍安接,開具移來移去人數啓聞。
」從之。
○禮曹啓:「國喪三年之內,大小人員皆服縞素,新婚之家,宜用吉服。
乞依《文獻通考》朱文公之說,借吉三日。
」從之。
○命兵曹曰:「在朝官吏物故,而歸葬其鄕者,令所經州郡館驛給車牛,送至其家。
」 ○宜川郡民林成富見本宮婢元莊受辱於郡吏,笑曰:「恃勢者,亦見侵辱耶?」元莊聞而疾之,乃誣飾其言,訴于官曰:「成富當太上殿下昇遐之時言曰:『根本已搖,汝之跋扈,從此衰矣。
』」知郡事李震以爲情涉不忠,嚴刑取辭以聞。
上命司憲府覆劾之,憲府以獄事已成,不以成富、元莊對置鞫之,成富又誣服,獄成以聞,上曰:「獄辭有差。
且不與告者對置,無乃不得其情乎?」下義禁府鞫之,果得其情,乃元莊羅織之辭也。
事已決正,元莊在獄悔曰:「成富旣免死,無恨矣。
」人皆服上之明斷。
釋成富,令護送其家,杖元莊百。
囚大司憲成揜、掌令申丁理、持平辛繼參、宋儲及判內贍事樸安臣等于義禁府,又命執江原道敬差官權孟孫、知宜川郡事李震移來。
安臣爲執義、孟孫爲掌令時與聞也。
○司憲府啓:「仁壽府少尹李遇霖、副丞洪敍疇闕進殯殿供上物膳,律該杖一百。
」命減三等,毋奪告身。
10月10日 ○甲午,視事。
○命政府、六曹擬議時,令臺諫隨參,從憲府之請也。
○鹹吉道都節制使請:「置木柵於要路高郞、歧伊等處,選強勇千戶,率軍百名,守護農人。
」從之。
○命獻陵朝夕奠獻爵,除三獻,依平時例一獻。
10月11日 ○乙未,黃霧。
○命內資、內贍寺勿織綾羅,其工匠屬于尙衣院。
○命盧閈曰:「無咎、無疾、無悔之女,許以不仕于朝者婚嫁。
」 10月12日 ○丙申,視事。
○遣禮官,賜祭于錦川府院君樸訔曰: 愛君憂國,夷險之節不渝;崇德報功,存亡之禮何間?惟卿性資明敏,器宇宏深。
藝早捷於文場,名已優於仕版。
才長經濟,明習乎憲章;道達時宜,緣飾以儒雅。
風儀落落乎難合,言論堂堂而可師。
用之州牧則吏畏而民懷;置諸臺閣則綱振而氣肅。
城關西之茂績,蔑踰申伯之誠歸;減箠令之仁心,無愧蘇公之愼罰。
司刑而冤獄自理;攬轡而《甘棠》屢歌。
非根本之植中確乎不拔,何英秀之發外,煥乎有文?是以乃心於我家,終以佐命於聖考。
丹書著其盟誓,白日照其忠誠。
宜其位冠於廟堂,俾之任專於銓部。
粵予不穀,纉此克艱。
湯、文之治功,雖判渙而難繼;伊、召之事業,猶庶幾乎仰成。
正有望於與國鹹休,庸詎知夫逢天不憖?惟卿捐世之日,實予緻憂之辰。
事俄成於鞠兇,腸已摧其遑恤。
追惟往行,惕然興哀。
旣節惠以易名,爰飾終以薄奠。
於戲!良臣弼亮殊勳,隆鼎鉉之光;人主哀榮異渥,合泉扃之賁。
以居廬未擧,至是賜祭。
○命廣孝殿朔望祭,除百官陪祭。
○遣大護軍盧龜祥,迎慰日本國王使臣于慶尙道。
○禮曹啓朔望享文昭殿攝事儀曰: 前享三日,行事執事官竝散齋二日,緻齋一日。
諸衛之屬守衛殿門者,俱淸齋一宿。
前享一日,殿司率其屬,掃除殿之內外。
前一日,有司設獻官位於東階東南,西向,執事者位於其後稍南,重行西向北上,設監察位於殿庭之南近東,西向,書吏陪其後;謁者、贊者、贊引位於東階西南,俱西向北上。
享日未行事前,殿司開室,整拂神幄如常儀。
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入奠祝版於神位之右,〈有坫〉設香爐、香合幷燭於神位前,次設祭器,實饌具,設尊於戶外之左,設福酒盞於尊所。
行禮:享日行事前三刻,殿司開室,整拂神幄。
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入實饌具畢。
前二刻,獻官以下各服其服,皆就殿門外。
前一刻,待獻官以下諸執事盥洗訖,謁者、贊者、贊引先就殿庭拜位,北向西上四拜訖,各就位。
贊引引監察及典祀官、諸執事入就殿庭拜位,重行北向西上。
立定,贊者曰四拜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監察以下鞠躬四拜興平身,各就位。
謁者引獻官,入就位西向立,贊者曰四拜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獻官鞫躬四拜興平身。
贊者曰行初獻禮,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升降階上下有揖。
〉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一人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太祖神位前〈戶外有揖,戶內伏地〉北向立,贊跪搢笏,獻官跪搢笏,執事者一人奉香合,執事者一人奉香爐,謁者贊三上香,獻官三上香,執事者奠爐于案。
〈奉香在獻官之右,奠爐在獻官之左。
授盞、奠盞準此。
〉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
謁者贊執笏,俛伏興,獻官執笏,俛伏興,謁者引獻官,出就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一人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王後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執事者一人奉香合,執事者一人奉香爐,謁者贊三上香,獻官三上香,執事者奠爐于案。
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
謁者贊執笏,俛伏興小退,當中北向跪,獻官執笏,俛伏興小退,當中北向跪,大祝進太祖神位之右東向跪讀祝文訖,謁者贊俛伏興拜興拜興平身,獻官俛伏興拜興拜興平身,引獻官出戶,降自東階復位。
小頃,贊者曰行亞獻禮,謁者引獻官,升自東階,詣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太祖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獻官跪搢笏,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
謁者贊執笏俛復興,獻官執笏,俛伏興,謁者引獻官,出就尊所西向立,執尊者酌酒,執事者一人以盞受酒。
謁者引獻官,入詣王後神位前北向立,贊跪搢笏,獻官跪搢笏,執事者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獻盞,以盞授執事者,奠于神位前。
謁者贊執笏,俛伏興小退,當中北向立,獻官執笏,俛伏興小退,當中北向立,謁者贊鞠躬拜興拜興平身,獻官鞠躬拜興拜興平身,降復位。
小頃,贊者曰行終獻禮,謁者引獻官,行禮如亞獻儀,引降復位。
執事者設飮福位於前楹外近東,西向。
大祝詣尊所,以盞酌福酒。
謁者引獻官,詣飮福位,西向立,謁者贊跪搢笏,獻官跪搢笏,大祝北向跪,以盞授獻官,獻官執盞飮訖,大祝進受虛盞,復於尊所。
謁者贊執笏,俛伏興,獻官執笏,俛伏興,引降復位。
贊者曰鞠躬拜興拜興平身,在位者鞠躬拜興拜興平身。
贊者曰四拜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獻官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謁者引獻官出。
贊引引監察及諸執事就拜位。
立定,贊者曰四拜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監察以下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贊引以次引出。
謁者、贊者、贊引就拜位,四拜而出,典祀官、殿司各帥其屬,撤禮饌,闔戶以降乃退,祝版瘞於坎。
10月13日 ○丁酉,以領議政府事柳廷顯、前判漢城府事黃喜、摠制田興爲京市署提調。
時商賈皆不用楮貨,皆以米布買賣,物價踴貴,楮貨甚賤。
廷顯等坐京市署令曰:「不用楮貨,敢以他物買賣者,從重科斷。
」潛使人察市肆,用他物者,輒捕之,懸于署門以示之,然民多犯之。
從廷顯之請也。
10月14日 ○戊戌,禮曹判書金汝知啓曰:「伏承王旨:『除群臣陪侍廣孝殿朔望祭。
』臣竊念,群臣之未除衰服者,爲陪侍喪祭也。
今若不得陪侍,則是群下服衰無日也。
且殿下夜半而出,臣下安寢於家,安有是理?乞收還成命。
」許之。
○禮曹啓:「《檀弓》曰:『夏後氏尙黑,大事用昏;殷人尙白,大事用日中;周人尙赤,大事用日出。
』《儀禮經傳通解續》曰:『宗人請祭期,朝明行事。
』註雲:『朝明,朝日質明。
』《文獻通考》晨祼雲:『行事用醜時十刻。
』朱文公釋奠儀雲:『行事,仲春用醜時七刻,仲秋用醜時一刻。
』則古人祭必有期,不以時日之吉兇爲進退也。
乞自今拜陵祭外,常行大小祭期,依古制用醜時。
」從之。
10月15日 ○己亥,上率百官,詣廣孝殿,行望祭。
○傳旨于全羅道觀察使曰:「京畿、忠淸道海道察訪所管軍官、軍人,除水路回泊,竝皆陸路上送。
軍官內老病不能行步者給馬,幷給軍人粥飯。
」 ○命二三歲以下飢饉童子,依五歲以上例賑之。
10月16日 ○庚子,視事。
上以楮貨民不興用,欲用銅錢與布幣,使金益精、鄭招往議三議政。
柳廷顯請堅行楮貨,不用者嚴刑,李原請行銅錢,鄭擢請用布幣。
○刑曹啓:「事幹大辟罪囚,委一守令,推鞫定罪,誠爲未便。
今後,各道監司擇剛明守令爲差使員,與所在各官同推定罪。
」從之。
10月18日 ○壬寅,視事。
禮曹判書金汝知啓:「李原、鄭擢、柳觀、卞季良等以爲:『今當國喪,不宜取士。
』臣與許稠以爲:『科擧雖是吉事,無害於義,不可廢也。
』」上曰:「吾意亦如此。
」卽下傳旨于禮曹曰:「文武科試取,依前例,講經則今當年歉,遠方生徒久留京師,姑從《續六典》除講經,取以製述。
」 10月19日 ○癸卯,遣副司直樸安遇,賜鹹吉道兵馬都節制使李春生、慶源僉節制使田時貴宣醞各十甁、衣各一襲,以賞禦敵之功。
後乃知無功受賞,罷之。
10月20日 ○甲辰,視事。
○禮曹啓鹹吉道和州太祖外祖永興伯崔氏墓、外曾祖永興崔氏墓、外曾祖妣朝鮮國大夫人金氏墓、外高祖永興伯崔氏墓、外高祖妣朝鮮國大夫人張氏墓、鹹興府外祖枇朝鮮國大夫人李氏墓、太宗外祖安川府院君韓氏墓、外祖妣三韓國大夫人申氏墓奉祀之禮:「謹稽古制,《杜氏通典》雲:『皇帝爲外祖父母,服小功五月。
』無奉祀之文。
請令其子孫主之。
」從之。
10月21日 ○乙巳,刑曹啓:「花之梁萬戶樸長壽於卒哭前,食肉歌舞。
且敺人折齒。
」命奪職牒,杖一百。
10月22日 ○丙午,視事。
○禮曹啓:「廣孝殿朔望祭,諸執事前期一日,齋宿于公;大享,諸執事前期三日,齋宿于公;陪祭群臣,齋宿于家。
」從之。
○戶曹啓:「永樂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