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禮一
關燈
小
中
大
序文
◎國初,草創多事,禮文不備,太宗命許稠,撰吉禮序例及儀式,其他則未及,每遇大事,輒取辦於禮官一時所擬,上乃命鄭陟、卞孝文,撰定嘉、賓、軍、兇等禮,取本朝已行典故,兼取唐、宋舊禮及中朝之制。
其去取損益,皆稟宸斷,卒未告訖,冠禮亦講求而未就。
其已成四禮,幷許稠所撰吉禮,附于實錄之末。
吉禮序例 辨祀 ○大祀:社稷、宗廟。
○中祀:風雲雷雨〈山川、城隍附。
〉嶽、海、瀆〈智異山,全羅道南原南;三角山,漢城府中;松嶽山,開城府西;鼻白山,永吉道定平北。
東海,江原道襄州東;南海,全羅道羅州南;西海,豊海道豊川西;熊津,忠淸道燕歧;伽倻津,慶尙道梁山。
已上南。
漢江,漢城府中;德津,京畿臨津;平壤江,平安道平壤府;鴨綠江,平安道義州。
已上西。
豆滿江,鹹吉道慶源。
〉、先農、先蠶、雩祀〈句芒木正,祝融火正,後土土正,蓐收金正,玄冥水正,後稷。
〉、文宣王、朝鮮檀君、後朝鮮始祖箕子、高麗始祖。
○小祀:靈星、名山、大川〈雉嶽山,江原道原州東;鷄龍山,忠淸道公州;竹嶺山,忠淸道丹陽;虧弗山,慶尙道蔚山;主屹山,慶尙道聞慶;全州城隍,全羅道錦城山、全羅道羅州。
已上南。
木覓,漢城府中;五冠山,松林;牛耳山,豐海道海州。
已上西。
紺嶽山,京畿積城;義館嶺,江原道淮陽;永興城隍,永吉道。
已上北。
場津?所,忠淸道忠州;楊津,京畿楊州。
已上南。
長山串,豐海道長淵;阿斯津松串,豊海道安嶽;淸川江,平安道安州;九津弱水,平安道平壤府。
已上西。
德津溟所,江原道淮陽;沸流水,永吉道永興府。
已上北。
〉、司寒、馬祖、先牧、馬社、馬步、七祀、禜〈音永。
〉祭。
○凡祭祀之禮,天神曰祀,地祇曰祭,人鬼曰享,文宣王曰釋奠。
時日 ◎凡祀有常日者,仲春仲秋上戊及臘日祭社稷,朔望歲時〈正朝、寒食、端午、秋夕、冬至、臘。
〉享宗廟、啓聖殿、文昭殿、健元陵、齊陵。
〈朔望若値別祭,則隻行別祭。
〉歲時,享濬源殿諸山陵,季夏土旺日祭中霤,立秋後辰日祀靈星,驚蟄後吉亥享先農,季秋吉巳享先蠶,仲春仲秋上丁釋奠文宣王,朔望奠文宣王,〈若値釋奠,隻行釋奠。
〉仲春、中氣後剛日祀馬祖,仲夏中氣後剛日享先牧,仲秋中氣後剛日祭馬社,仲春中氣後剛日祭馬步。
○凡祀無常日者,竝蔔日。
祫享宗廟,〈三年一祫,以孟冬時享之後。
〉四孟月享宗廟社稷。
宗廟及諸神祀祈告〈所祈迫切則不蔔日。
〉報祀。
〈或因事祈告,若値得所祈,則報謝,如祈水旱則待立秋後報謝。
〉仲春、仲秋祀風雲雷雨,〈山川、城隍附。
〉仲春、仲秋祭嶽海瀆,孟夏雩祀,仲春、仲秋祭名山大川,仲春、仲秋享朝鮮檀君、後朝鮮始祖箕子、高麗始祖。
季冬藏氷,春分開氷享司寒,久雨禜祭。
〈災迫則不蔔日。
〉右祭祀之日,書雲觀前期準舊例報禮曹,禮曹啓聞,散告中外,攸司隨職供辦。
○凡祀不蔔日者,宗廟薦新。
〈二月氷,三月蕨,四月松魚,五月大小麥、櫻桃、筍、瓜、杏,六月茄子、冬瓜、林檎,七月黍、稷、粟,八月稻、年魚、栗,九月雁、大棗、梨,十月柿、橘、柑,十一月天鵝,十二月魚、兎。
〉右新物所産各官,依式輸納典祀寺,典祀寺報禮曹,禮曹啓聞卽薦。
若値朔望奠,則兼薦之物,成或有早晩,隨其成熟以薦,不必拘月令。
宗廟薦禽。
〈蒐狩所獲鹿獐雉之類,遣使馳薦。
〉 壇壝 ◎社稷壇坐南向北,方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陛各三級,飾以方色土,蓋以黃土。
石主長二尺五寸,方一丈,剡其上培其下半當壇上南陛之上。
兩壝,每壝二十五步,以丈計之,六尺爲步,則爲十五丈也。
〈尺用營造尺。
〉風雲雷雨壇,方二丈三尺,高二尺七寸,兩壝。
靈星壇,廣二丈一尺,高二尺五寸,一壝。
先農壇、先蠶壇、雩祀壇已上諸壇,竝方二丈三尺,高二尺七寸,兩壝。
馬祖、先牧、馬社、馬步壇,竝廣二丈一尺,高二尺五寸,一壝。
凡瘞坎,皆在廟壇之北壬地,南出陛,方深取足容物。
其制用磚石砌,作一小天井,深闊三四尺許。
其南作踏道上下,閑時以土實之。
臨祭取去土,掃令潔淨,祭畢,使人持幣及祝版之屬,從踏道下,送入坎中,然後下土築實,依禮差人守視。
諸祀神壇廟園外三十步內,禁斷樵木耕種及行人。
神位 ◎社稷壇,祭大社以後土氏配,祭大稷以後稷氏配。
〈社,土神;稷,穀神。
〉大社在壇上南方近東北向,後土氏在大社神位之左近北東向,大稷在壇上南方近東北向,後稷氏在大稷神位之左近北東向,席皆以莞。
宗廟祫享,設座於戶外,自西以東穆祖、度祖、太祖竝南向,翼祖、桓祖竝北向。
每座設扆席蒲筵,繢純加莞席紛純,右彫幾。
〈紛如綬,有文而狹者。
〉四時、歲時、朔望及祈告、報祀,竝室內南向。
每室鋪筵設幾。
七祀:春祀司命戶,夏祀竈,秋祀門厲,冬祀行,季夏土旺日別祀中霤,祫享臘享則遍祭。
設位於廟庭之西東向北上,席皆以莞。
〈《儀禮經傳通解》續注雲:「司命,宮中小神。
門戶,主出入。
行主道路行作。
厲謂公厲,古諸侯之無後者。
竈主飮食之事,中主堂室居處。
〉配享功臣,設位於廟庭之東,世各一行,西向北上,席皆以莞。
〈攝事則唯祫享冬享祭。
〉風雲雷雨壇,風雲雷雨在壇上北方南向,山川居左,城隍居右,席皆以莞。
靈星壇,設神位于壇上北方南向,席以莞。
〈《文獻通考》雲:」星龍左角爲天田,主穀。
「〉嶽海瀆各設神位,當中南向,〈唯三角山、白嶽,附在東西向。
〉席皆以莞。
〈若時旱,望祈北郊設嶽海瀆及諸山川神位,各於其方,俱內向,席皆以莞。
東方東海諸山川,南方智異山、南海、熊津、伽倻津諸山川,中央三角山、漢江諸山川,西方松嶽、西海、德津、平壤江、鴨綠江諸山川,北方鼻白山諸山川。
〉名山大川,各設神位,當中南向,席皆以莞。
禜祭,設神位于國門,皆內向,席皆以莞。
〈《周禮》《春官》禜門鄭氏注雲:」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於是乎禜之。
山川之神則水旱疫厲,於是乎禜之。
魯《莊》二十五年秋,大水,鼓用牲于門。
「〉先農壇,享帝神龍氏,配以後稷氏。
神農氏在壇上北方南向,後稷氏在壇上東方西向,席皆以莞。
先蠶壇,享先蠶西陵氏。
〈陳氏禮書注雲:」《史記》曰:『黃帝娵西陵氏,西陵氏始養蠶。
'「〉設神位于壇上北方南向,席以莞。
雩祀壇,享句芒、祝融、後土、蓐收、玄冥、後稷,〈《文獻通考》雲:」天旱雩上帝,諸侯雩上公。
「月令:」上公,若句龍後稷之類。
「《孔子家語》曰:」少皞氏之子有四叔,曰重,曰該,曰脩,曰熙,使重爲句芒,該爲蓐收,脩及熙爲玄冥。
顓頊氏之子黎爲祝融,共工氏之子句龍爲後土。
此五者,生爲上公,死爲貴神。
「〉設神位于壇上北方,俱南向,以西爲上,席皆以莞。
釋奠:大成至聖文宣王、〈居中南向。
〉兗國復聖公、郕國宗聖公、沂國述聖公、鄒國亞聖公、〈在正位東南西向北上。
若殿窄狹則宗聖公、亞聖公在正位西南,東向北上。
〉費公、〈閔損第一。
〉薛公、〈冉雍第三。
〉黎公、〈端木賜第五。
〉衛公、〈仲由第七。
〉魏公、〈蔔商第九,在殿內東壁,竝西向北上。
〉鄆公、〈冉耕第二。
〉齊公、〈宰予第四。
〉徐公、〈冉求第六。
〉吳公、〈言偃第八。
〉穎川侯、〈顓孫師第十,在殿內西壁,竝東向北上。
〉金鄕侯、〈澹臺滅明東一。
〉任城侯、〈原憲東二。
〉汝陽侯、〈南宮适東三。
〉萊蕪侯、〈曾點東四。
〉須唱侯、〈商瞿東五。
〉平輿侯、〈漆彫開東六。
〉睢陽侯、〈司馬耕東七。
〉平陰侯、〈有若東八。
〉東阿侯、〈巫馬施東九。
〉陽穀侯、〈顔幸東十。
〉上蔡侯、〈?東十一。
〉枝江侯、〈公孫龍東十二。
〉馮翊侯、〈秦商東十三。
〉雷澤侯、〈顔高東十四。
〉上邽侯、〈壤駟赤東十五。
〉成紀侯、〈石作蜀東十六。
〉鉅平侯、〈公夏首東十七。
〉膠東侯、〈後處東十八。
〉濟陽侯、〈奚容箴東十九。
〉富平侯、〈顔祖東二十。
〉淦陽侯、〈句井疆東二十一。
〉甄城侯、〈秦祖東二十一。
〉即墨侯、〈公祖勾茲東二十三。
〉武城侯、〈縣成東二十四。
〉汧源侯、〈燕伋東二十五。
〉宛勾侯、〈顔之僕二十六。
〉建成侯、〈樂欬東二十七。
〉堂邑侯、〈顔何東二十八。
〉林慮侯、〈狄墨東二十九。
〉鄆城侯、〈孔忠東三十。
〉徐城侯、〈公西箴東三十一。
〉臨濮侯、〈施之常東三十二。
〉華亭侯、〈秦川東三十三。
〉文登侯、〈申棖東三十四。
〉濟陰侯、〈顔噲東三十五。
〉泗水侯、〈孔鯉東三十六。
〉蘭陵伯、〈筍況東三十七。
〉睢陽伯、〈穀梁赤東三十八。
〉萊蕪伯、〈高堂生東三十九。
〉樂壽伯、〈毛萇東四十。
〉彭城伯、〈劉向東四十一。
〉中牟伯、〈鄭衆東四十二。
〉緱氏伯、〈杜子春東四十三。
〉良鄕侯、〈盧植東四十四。
〉榮陽伯、〈服虔東四十五。
〉司空、〈王肅東四十六。
〉司徒、〈杜預東四十七。
〉昌黎侯、〈韓愈東四十八。
〉豫國公、〈程顥東四十九。
〉新安伯、〈邵雍東五十。
〉溫國公、〈司馬光日五十一。
〉華陽伯、〈張栻東五十二。
〉魏國公、〈許衡東五十三在東廊,竝西向北上。
〉單父侯、〈宓不齊西一。
〉高密侯、〈公冶長西二。
〉北海侯、〈公晳哀西三。
〉曲阜侯、〈顔無繇西四。
〉共城侯、〈高柴西五。
〉壽長侯、〈公伯寮西六。
〉益都侯、〈樊須西七。
〉鉅野侯、〈公西赤西八。
〉千乘侯、〈梁鱣西九。
〉臨沂侯、〈冉孺西十。
〉沐陽侯、〈伯皮西十一。
〉諸城侯、〈冉季西十二。
〉濮陽侯、〈漆彫哆西十三。
〉高苑侯、〈漆彫徒西十四。
〉鄒平侯、〈商澤西十四。
〉當陽侯、〈任不齊西十六。
〉牟平侯、〈公良孺西十七。
〉新息侯、〈秦冉西十八。
〉梁父侯、〈公肩定西十九。
〉聊城侯、〈楫單軍西二十。
〉祈鄕侯、〈罕父墨西二十一。
〉淄川侯、〈申黨西二十二。
〉厭次侯、〈榮旂西二十三。
〉南華侯、〈左人郢西二十四。
〉胊山侯、〈鄭國西二十五。
〉樂平侯、〈原亢西二十六。
〉胙城侯、〈廉潔西二十七。
〉博平侯、〈叔仲會西二十八。
〉高當侯、〈邽巽西二十九。
〉臨胊侯、〈公西輿如西三十。
〉內黃侯、〈蘧伯玉西三十一。
〉長山侯、〈林放西三十二。
〉南頓侯、〈陳亢西三十三。
〉陽平侯、〈琴張西三十四。
〉博昌侯、〈步叔乘西三十五。
〉中都伯、〈左丘明西三十六。
〉臨淄伯、〈公羊高西三十七。
〉乘氏伯、〈伏勝西三十八。
〉考城伯、〈戴聖西三十九。
〉江都相、〈董仲舒西四十。
〉曲阜伯、〈孔安國西四十一。
〉歧陽伯、〈賈逵西四十二。
〉扶風伯、〈馬融西四十三。
〉高密伯、〈鄭康成西四十四。
〉任成伯、〈何休西四十五。
〉偃師伯、〈王弼西四十六。
〉新野伯、〈範寗西四十七。
〉道國公、〈周敦頤西四十八。
〉洛國公、〈程頤西四十九。
〉郿伯、〈張載西五十。
〉徽國公、〈朱熹西五十一。
〉開封伯、〈呂祖謙西五十二,在西廟竝東向北上。
〉弘儒侯、〈薛聰。
〉文昌侯、〈崔緻遠。
〉文成公。
〈安珦在西廊竝北向西上。
〉檀君,設神位當中南向;〈《魏書》雲:」檀君王儉開國,號朝鮮,與堯同時。
「〉箕子,設神位當中南向;高麗始祖,設神位當中南向。
顯王、恭愍王。
〈在東西向北上。
〉司寒,享玄冥之神於氷室。
〈《春秋左氏傳》:」少皞有四叔,其二爲玄冥。
「杜預以玄冥爲官,故歷代祀之爲司寒。
〉馬祖、先牧、馬社、馬步,各設神位,在壇上北方,南向,席皆以莞。
〈《周禮》《東嶽證義》曰:」馬祖,天駟房星也。
先牧,始敎人以牧放者也。
馬社,廐中之土祇也。
馬步,神爲災害馬者也。
「〉 祝版 ◎祝版以松木爲之,長一尺二寸,廣八寸,厚六分。
〈尺用造禮器尺。
〉社稷,稱朝鮮國王姓署,敢昭告。
攝事稱謹遣臣某官姓名,敢昭告。
宗廟,穆祖、翼祖、度祖室,竝稱孝曾孫嗣王臣署,敢昭告。
桓祖室稱孝孫嗣王臣署,太祖室稱孝子嗣王臣署。
攝事,稱謹遣臣某官姓名,敢昭告。
定安王後,稱國王姓署。
諸陵德、智、義,稱孝曾孫嗣王臣署。
安、淑、純,稱孝曾孫國王臣署。
定,稱孝曾孫嗣王臣署。
和,稱孝曾孫國王臣署。
健元,稱孝子嗣王臣署。
齊,稱孝子國王臣署。
貞,稱國王姓署。
厚,稱國王姓署。
風雲雷雨,稱朝鮮國王臣姓署。
〈山川,稱國王姓署;城隍,稱國王。
〉靈星,稱朝鮮國王臣姓署。
嶽海瀆,稱國王姓署。
名山大川,稱國王。
禜祭,稱國王。
先農,稱朝鮮國王姓署。
〈配位同。
〉先蠶,稱朝鮮國王姓署。
雩祀,稱朝鮮國王姓署。
文宣王,稱朝鮮國王姓署。
〈配位同。
〉檀君、箕子、高麗始祖,竝稱朝鮮國王姓署。
司寒、馬祖、先牧,稱朝鮮國王。
馬社、馬步、七祀,稱國王。
凡祝版,校書館預備。
社稷、宗廟,前一日,殿下停齊宮,館員捧進,近侍傳捧以進,殿下署訖,近臣捧出,附有司。
〈社稷附壇司,宗廟附宗廟署。
〉攝事則前一日,館員捧進,近臣傳捧以進,殿下署訖,北向再拜,親授獻官如儀。
或因事祈告,〈若水旱久雨、軍旅災異祈之,若大駕動止、封立策命凡國之事告之。
〉則前一日,館員捧進,近臣傳捧以進,殿下署訖,親授獻官。
其報祀,亦如之。
宗廟、啓聖殿、文昭殿、濬源殿、諸山陵歲時朔望奠同。
先農親享與社稷同。
先農攝事及風雲雷雨、先蠶、雩祀、文宣王,前一日,館員捧進,近臣傳捧以進,殿下署訖,親授獻官。
風雲雷雨嶽海瀆〈望祈。
〉雩祀祈報同。
嶽海瀆、檀君、箕子、高麗始祖,前期,館員捧進,近臣傳捧以進,殿下署訖,親授使臣。
嶽海瀆祈報同。
自餘小祀,校書館具祝版,有司啓聞,以授獻官。
州縣釋奠及群祀,竝稱具官姓名敢昭告。
幣帛 ◎凡幣之制,皆長一丈八尺,〈尺用造禮器尺。
校今官府布帛尺,準六寸四分而減三寸六分,則一丈八尺,準今布帛尺十一尺五寸二分。
尺圖在後。
〉竝用苧布。
社稷以黑,宗廟以白,先農以靑,先蠶以黑。
嶽海,各隨方色,〈東海用靑,地異山、南海用赤,三角山用黃,松嶽山、西海用白,鼻白山用黑。
〉瀆皆用黑。
自餘禮神之幣,以白。
造禮器尺圖見朱文公《釋奠儀式》 ===造禮器尺圖=== 祭器圖說 籩 ====籩==== ◎朱文公《釋奠儀》雲:「籩以竹爲之。
口徑四寸九分,通足高五寸九分,深一寸四分,足徑五寸一分。
巾用綌,玄被纁裏,圜一幅。
」 豆 ====豆==== ◎《釋奠儀》雲:「豆以木爲之。
高下深淺、口徑足徑,竝依籩制。
」 簠 ====簠==== ◎《釋奠儀》雲:「簠用銅鑄造,幷蓋重一十三斤二兩。
通蓋高七寸深二寸,闊八寸一分,腹徑長一尺一分。
」〈今按,後凡言重者,皆用銅。
〉 簋 ====簋==== ◎《釋奠儀》雲:「簋幷蓋重九斤。
通蓋高六寸七分,深二寸八分,闊五寸,腹徑長七寸九分,闊五寸六分。
」 ? ====?==== ◎陳氏《禮書》雲:「登,瓦豆也。
《儀禮》作鐙,其實大羹。
」 鉶 ====鉶==== ◎《禮書》雲:「鉶鼎,所以實羹者;鉶羹,所以具五味也。
自羹言之,則曰鉶羹,自器言之則曰鉶鼎。
」 俎 ====俎==== ◎《釋奠儀》雲:「俎長一尺八寸,闊八寸,高八寸五分。
漆兩端以朱,中以黑。
篚 ====篚==== ◎《釋奠儀》雲:「篚以竹爲之。
通足高五寸,長二尺八寸,闊五寸二分,深四寸,蓋深二寸八分。
用於薦物而有節焉者也。
」 圭瓚 ====圭瓚==== ◎《周禮圖》雲:「玉人祼圭,尺有二寸,有瓚,以祀廟。
」注:「謂祼始獻納,以降神也。
瓚如槃,其柄用圭,有流箭注焉。
」《玉人》雲:「射四寸厚寸,黃金勺,靑金外朱中。
鼻寸,衡四寸,有繅。
」注雲:「射,郯出者也。
勺,鼻流也,流爲龍口。
衡,謂勺徑也。
祼器,天子全以玉爲之,上公以玉爲龍首,侯惟以玉爲瓚,伯惟以玉爲將。
將,柄也。
」《文獻通考》雲:「宋大觀四年,議禮局言:『今親祀太廟,以塗金銀瓚,有司行事以銅鑽。
其大小長短之制,皆不如禮,請改制以應古制。
』」 爵 ====爵==== ◎《釋奠儀》雲:「爵重一斤八兩。
通柱高八寸二分,深三寸三分,口徑長六寸二分,闊二寸九分。
兩柱三足,有流有闆金。
」 坫 ====坫==== ◎《釋奠儀》雲:「祝版坫重二斤九兩,縱廣九寸二分。
」《三禮圖》謂:「坫以緻爵,亦以承尊。
今版載祝詞,爵備酌獻,必審所處而置焉,亦欽謹祀事之意,有占之義,故謂之坫也。
今範金爲之,其體四方,措諸地而平正。
爵坫同。
冪尊疏布巾 ====冪尊疏布巾==== ◎《釋奠儀》雲:「《三禮圖》:『布之幅二尺有二寸而圜之。
'今以布一幅,取方爲之。
《周禮》雲:『八尊獻天地,故用疏布巾,尙質也。
'六彜,祼宗廟,故用布巾之精者。
其畫雲爲文,與特牲冪皆用綌。
」 鷄彜 ====鷄彜==== ◎《禮書》雲:「鷄彜鳥彜,謂刻而畫之,爲鷄鳳之形。
春祀夏禴,祼用鷄彜鳥彜。
夫鷄,東方之物,仁也;鳥,南方之物,禮也,此先王所以用祀禴也。
春則鷄彜盛明水,鳥彜盛鬱鬯;夏則鳥彜盛明水,鷄彜盛鬱鬯。
斝黃之相爲用,亦若此。
」 鳥彜 ====鳥彜==== ◎見鷄彜說。
斝彜 ====斝彜==== ◎《禮書》雲:「斝讀爲稼。
稼彜,畫禾稼也;黃彜,黃目尊也。
黃目以黃金爲目,鬱氣之上尊。
黃者,中也;目者,氣之淸明也,言酌於中而淸明於外。
秋嘗冬烝,祼用斝彜黃彜。
商以斝,周以黃目。
周彜黃,則商彜白矣。
白者,陰之質,義也;黃者,陰之美,信也。
此先王所以用嘗烝也。
」 黃彜 ====黃彜==== ◎見斝彜說。
犧尊 ====犧尊==== ◎《事林廣記》雲:「犧尊,飾以牛於尊腹之上,口圓徑一尺二寸,底徑八寸,上下空徑一尺五分,足高二寸。
」《禮書》雲:「犧象,周尊也。
牛大牲,膏薌,宜於春;象,大獸,産於南越,此先王所以用祠禴也。
」 象尊 ====象尊==== ◎《事林廣》記雲:「象尊,飾以象於尊腹之上,口圓徑一尺二寸,底徑八寸,上下空徑一尺五分,足高二寸。
」餘見犧尊說。
著尊 ====著尊==== ◎《釋奠儀》雲:「著尊重四斤七兩,高八寸四分五釐,口徑四寸三分,腹徑六寸二分,深八寸三分。
」《禮書》雲:「著以象陽降而著地,壺以象陰周而藏物,此先王所以用嘗烝也。
」 壺尊 ====壺尊==== ◎《釋奠儀》雲:「壺尊,重四斤一兩二錢,高八寸四分,口徑四寸五分,腹徑六寸,深七寸一分。
」餘見著尊說。
大尊 ====大尊==== ◎《釋奠儀》雲:「大尊,通足高八寸一分,口徑五寸七分,腹徑六寸一分,足徑三寸八分,深六寸五分。
」《周禮圖》雲:「追享、朝享、朝踐,用兩大尊,大口尊也。
一盛玄酒,一盛醴齊。
」《記》雲「泰,有虞氏之尊也。
」 山罍 ====山罍==== ◎《禮書》雲:「山罍,山尊也。
刻而畫之,爲山雲之形。
謂之罍者,取象雲雷博施,如人君下及諸臣。
山罍,夏後氏之尊也。
」《周禮圖》雲:「畫山雲形,一盛玄酒,一盛盎齊。
」 龍勺 ====龍勺==== ◎《釋奠儀》雲:「龍勺,重一斤,勺口徑闊二寸一分,長二寸八分,深一寸一分,柄長一尺二寸九分。
酌獻盥洗,皆以勺挹之。
」 洗罍 ====洗罍==== ◎《釋奠儀》雲:「洗罍,重一十二斤,通足高一尺,口徑八寸四分,深七寸一分,足口徑七寸九分。
」 洗 ====洗==== ◎《釋奠儀》雲:「洗重八斤八兩,通足高五寸七分,口徑一尺三寸六分,深二寸九分,足口徑八寸九分。
」 牛鼎 ====牛鼎==== ◎《聖宋頒樂圖》雲:「牛鼎,口徑底徑俱一尺三寸,深一尺二寸二分,其,容一斛。
」〈注雲:「三鬥,爲大鬥一鬥。
」〉聶崇義《三禮圖》雲:「牛鼎受一斛。
天子飾以黃金,諸侯飾以白金。
羊鼎受五鬥,亦以銅爲之。
豕鼎受三鬥。
牛鼎三足如牛,每足上,以牛首飾之。
羊豕二鼎,亦如之。
所謂周之禮飾器各以其類之義也。
鼎扃,〈牛鼎扃長五尺,羊鼎扃長二尺五寸,豕鼎扃長二尺。
飾兩端以玉,各五寸。
〉鼎冪,〈《儀禮》雲:」冪者,若束若編。
「注雲:」凡鼎冪以茅爲之,長則束本,短則編其中,蓋令緻密,不洩氣也。
「〉鼎畢。
〈《三禮圖》雲:」葉博三寸中鏤去一寸,柄長二尺四寸。
漆其柄末,及兩葉,皆朱以棘木爲之。
「〉 羊鼎 ====羊鼎==== ◎《聖宋頒樂圖》雲:「羊鼎,口徑底徑,俱一尺,深一尺三分,其容五鬥。
」 豕鼎 ====豕鼎==== ◎《聖宋頒樂圖》雲:「豕鼎,口徑底徑俱九寸深七寸六分,容受三鬥。
」 釜 ====釜==== ◎《事林廣記》雲:「無足曰釜,有足曰錡,可用煮蘋藻以供祭。
」 鑊 ====鑊==== ◎《事林廣記》雲:「鑊,《周禮》:『亨人掌共鼎以給水火之齊,祭祀共大羹鉶羹。
'注雲:『鑊,煮肉及魚臘之器。
'」 匕 ====匕==== ◎《禮書》雲:「匕長三尺或五尺,有黍稷之匕,有牲體之匕,有疏匕。
三匕以棘,廩人之槪黍稷之匕也,雍人之所槪牲體之匕也。
牲體之匕,挑匕也。
其制則黍稷之匕,小於挑匕;桃匕小於疏。
有司徹,司馬以二手執挑匕柄,以挹渣注于疏匕,若是者三。
挹之以挑匕,然後注于疏匕者三,則疏匕大矣。
」 鸞刀 ====鸞刀==== ◎《聖宋頒樂圖》雲:「《禮記》:『鸞刀,古刀也,用於宗廟。
宗廟不用今刀,而用古刀,修古之故。
』」《詩》《信南山》曰:「執其鸞刀,以啓其毛。
」《禮記節解》曰:「必有鸞刀者,取其鸞鈴之聲。
宮商調和,而後斷割也。
」《春秋》《公羊傳》:「宣十二年,鄭伯右執鸞刀。
」注雲:「鸞刀,宗廟割切之刀。
鐶有和,鋒有鸞在鋒,聲中宮商,三和在鐶,聲中角徵羽。
」 扆 ====扆==== ◎《禮書》雲:「扆,司幾筵設黼,依斧謂之黼。
其繡白黑文,以絳帛爲質,依制如屛風。
」《詩》《公劉》曰:「旣登乃依。
」《士虞禮》:「佐食無事,出戶負依南面。
」蓋諸侯至士,皆有依焉,或畫或否,不可考也。
幾 ====幾==== ◎《周禮圖》雲:「司幾筵,五幾左右玉彫漆。
」阮氏圖,幾長五尺,高二尺,廣二尺。
兩端赤,中央黑漆。
馬融以爲:「長三尺,無兩端赤中央黑漆之義。
」《禮書》雲:「王設幾於左右,優至尊也。
諸侯而下,或設之左,或設之右,適事之宜也。
諸侯祭祀席右幾,筵國賓左幾,則祭祀,陰事也,故右之;筵國賓,陽事也,故左之。
諸侯祭祀彫幾。
」 筵 ====筵==== ◎《周禮》雲:「蒲筵長七尺,廣二尺三寸。
」《禮書》雲:「諸侯祭祀席二,莞席紛純,蒲筵繢純。
鋪陳曰筵,藉之曰席。
筵席之制,短不過尋,長不過常,中者不過九尺。
」《禮器》:「上公大祫,席四重;諸侯大祫,三重;禘與時祭同,二重。
」其言無所經見,然書皆言敷重席。
毛氏釋《詩》,亦曰設重席,則諸侯繅席重焉,與蒲筵而三,其數適與禮器合矣。
饌實圖 社稷 正配位饌實圖 大社大稷尊罍圖 後土後稷尊罍圖 祈告報祀饌實圖 祈告報祀大社大稷尊罍圖 祈告報祀後土後稷尊罍圖 州縣社稷饌實圖 設尊圖 宗廟 ○祫享 五室饌實圖 堂上尊罍圖 堂下尊罍圖 七祀饌實圖季夏別祭中霤,設香爐。
設尊圖 配享功臣饌實設尊圖,與七祀同,唯無祝。
○時享 五室饌實圖,與祫享同。
尊罍圖時享無堂下尊罍。
七祀功臣饌實設尊圖,與祫享同。
○歲時朔望 五室饌實圖 尊罍圖 祈告報祀饌實尊罍圖,與歲時朔望同。
〈唯有幣。
〉 風雲雷雨 饌實圖 尊罍圖 附山川城隍饌實圖,與風雲雷雨同。
祈雨饌實圖 尊罍圖 靈星 饌實圖 設尊圖 嶽海瀆 饌實設尊圖,與風雲雷雨同。
北郊望祈饌實圖 設尊圖 就祈饌實設尊圖,與望祈同。
名山大川 饌實設尊圖,與靈星同。
〈就祈與望祈同。
〉 先農 親享正配位饌實圖 尊罍圖 攝事饌實尊罍圖,與風雲雷雨同。
先蠶 饌實尊罍圖,與風雲雷雨同。
雩祀 正祭及祈雨饌實尊罍圖,與風雲雷雨同。
文宣王 ○正配位 文宣王及配位饌實尊罍圖,與風雲雷雨同。
〈唯有牛無羊。
〉 從享饌實圖 設尊圖 ○州縣釋奠正配位 州縣釋奠正配位饌實圖 尊罍圖 從享饌實設尊圖,與國學從享同。
檀君、箕子、高麗始祖 饌實尊罍圖,與風雲雷雨同。
司寒、馬祖、先牧、馬社、馬步 饌實尊罍圖與靈星同。
〈唯司寒無幣。
〉 禜祭饌實圖 設尊圖 饌實圖說 ◎凡用籩豆各十二,〈籩實乾棗、形鹽、魚鱐、白餠、鹿脯、榛子、黑餠、菱仁、芡仁、栗黃、糗餌、粉餈;豆實芹菹、荀菹、脾析、菁菹、韭菹、兎醢、魚醢、豚拍、鹿醢、醓醢、酏食、糝食。
〉用籩豆各十,〈籩減糗餌、粉餈,豆減酏食、糝食。
〉用籩豆各八。
〈籩又減白餠黑餠,豆又減脾折豚拍。
〉用籩豆各四,〈籩實形鹽、乾棗、栗黃、鹿脯,豆實芹菹、菁菹、鹿醢、魚醢。
〉用籩豆各二,〈籩實栗黃、鹿脯,豆實菁菹、鹿醢。
〉用籩豆各一,〈籩實鹿脯,豆實鹿醢。
〉簠〈實稻粱。
〉簋〈實黍稷。
〉鄧〈實大羹。
〉鉶〈實和羹,加芼滑。
〉俎用三,〈實牛羊豕。
〉豆右之俎三,〈一實牛熟腸胃肺,一實羊熟腸胃肺,一實豕熟膚。
〉俎用二,〈文宣王實牛豕,其餘實羊豕。
〉俎用一,〈實豕。
〉糗餌,〈陳氏《禮記集說》:「糗,炒乾米麥也,擣之以爲餌。
」蓋先屑爲粉,然後溲之餌之,言堅潔若玉餌也。
〉粉餈,〈陳氏《禮記集說》:「餈,稻餠也。
炊米,擣之粉餈以豆爲粉。
糝餈上也。
餈之言,滋也。
」○餈,昨資反。
〉酏食,〈黃氏《儀禮經傳通解續注》:「酏餰也。
」《內則》曰:「取稻米溲之小切,狼臅膏,以與稻米爲餰。
」《周禮》《夏官》《祭祀共猛獸》注雲:「狼臅膏,可食也。
」○酏音移。
餰之然反。
糔,思柳反。
溲,所柳反。
臅音觸。
〉糝食,〈《儀禮通解續注》:「糝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以爲餌煎之。
○糝,思減反。
〉魚鱐〈音溲。
〉形鹽脾析,〈《儀禮通解續注》:」,乾魚也。
形鹽,鹽之似虎形者。
脾析,牛百葉也。
「〉豚拍,〈《儀禮通解續注》:」鄭大夫、杜氏,皆以栢爲膊,謂脅也。
「或曰:」豚拍,肩也。
脾析豚拍不言菹者,皆韲也。
韲,菹之類,菜肉通全物,若?爲菹,細切爲韲。
「又雲:」切之四寸爲菹。
「○膊,普博反。
?,章涉反。
《韻會》,韲通作齊。
《周禮醢人注》:」凡醢醬所和。
細切爲韲。
一曰擣辛物爲之。
「《增韻》,又碎也,和也。
〉鹿醢、醓醢,〈《儀禮通解續注》:」醓,肉汁也。
作醢者必先膊乾其肉,乃後莝之,雜以粱麴及鹽,漬以美酒,塗置中,百日則成矣。
「○莝,蒼臥反。
朱子《詩傳》雲:」醓,醢之多汁者也。
「今按醓醢,不言其肉。
豕麞隨宜供進。
〉粱,〈《韻會》、《說文》:」粱,粟類,米之善者,五穀之長。
「《詩》雲:」粱似粟而大。
「《爾雅》雲:」粱有黃靑白三種,粟與粱,非二物也。
「今卽粘粟。
〉大羹,〈《禮記》鄭氏注:」大羹肉汁,無鹽梅也。
太古初變腥,但煮肉而飮其汁,未知調和。
後人祭,旣重古,故但盛肉汁,謂之大羹。
「〉和羹,〈《儀禮經傳通解續注》:」和羹者,羹,五美調,腥熟得節也。
「○加芼滑用苦薇,皆有滑。
夏葵冬荁。
○荁,未詳,今當以葵代之。
〉膟膋〈禮記鄭氏注:膟膋,腸間脂也。
」○膟音律,膋力彫反。
〉五齊,泛齊、醴齊、盎齊、緹齊、沈齊、〈泛者,成而滓泛泛然,醴成而汁滓相將,盎成而翁翁然蔥白色。
緹者,成而紅赤。
沈者,成而滓沈。
自醴以上尤濁,盎以下差淸。
其象類則然。
○齊之作也,始則其氣泛然,次則有酒之體,中則盎然而浮,久則赤,終則沈。
○泛,芳劍反。
齊,才細反。
盎,烏浪反。
緹音體。
〉三酒,事酒、昔酒、淸酒。
〈事酒,酌有事之人,謂於祭末卑賤之人得飮之。
昔酒,久釀乃熟,故名昔酒,冬釀接春成。
淸酒,又久於昔酒,冬釀接夏成。
五齊三酒,俱用秣稻麴糱,但三酒味厚,人所飮也;五齊味薄,所以祭也。
通言之齊,亦曰酒。
其鬯酒則用黑黍爲之,與此別。
〉凡齊,皆加明水,酒皆加玄酒,各設於逐尊之上尊。
〈已上,《文獻通考》。
〉 ○凡祀神之物,當時所無者,以時物代之。
〈前朝詳定禮。
〉 牲牢 ◎牲牢〈連皮煮熟。
〉社稷親祭,牛一、羊四、豕四。
攝事,牛一、羊一、豕四。
祈報,各豕一。
州縣社稷,豕一。
宗親親享,牛一、羊五、豕五。
七祀功臣,各豕一。
攝事,牛一、羊一、豕五。
七祀功臣,各豕一。
歲時朔望及祈告報祀,各豕一。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羊三、豕三。
祈雨,豕一。
報祀同。
靈星,豕一。
嶽海瀆,各羊豕各一。
時旱望祈,豕一。
報祀同。
時旱就祈,各豕一。
報祀同。
名山大川,各豕一。
就祈報祀同。
禜祭,豕一。
報祀同。
先農親享,牛羊豕各一。
攝事,羊豕各一。
先蠶,羊豕各一。
雩祀,羊豕各三。
祈雨,豕一。
報祀同。
文宣王王世子釋奠,牛豕一。
有司釋奠同。
州縣釋奠,〈留後司及各界首官,羊豕各二。
知官以上,羊豕各一,縣官豕一。
〉檀君、箕子、高麗始祖,各羊豕各一。
司寒、馬祖、先牧、馬社、馬步,各豕一。
○凡祀之牲,皆養在滌,〈《公羊傳》曰:「帝牲在于滌三月。
」注雲:「滌,宮名。
謂滌者,其蕩滌蕩潔,淸取三月,一時足以充其天性。
」〉大祀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祈告之牲不養。
諸犧牲,不得捶撲損傷,死則埋之,有瘡病者替之。
樂器圖說 鐘制 ====鐘制==== 《周禮圖》雲:「《禮書》:『鳧氏爲鐘,鐘體之別五,銑、于、鼓、鉦、舞是也;鐘柄之別二,甬衡是也。
衡上有旋,旋飾有蟲,介於于鼓、鉦、舞之間,有帶布於帶間有枚。
』先儒曰:『銑,金之澤者,淨如洗焉。
欒,如木之欒,鐘口兩角也。
于卽銑間之曲祛也,鼓則于上之所擊處,注於劘隧,皆雲擊處。
鉦則鼓舞之正中者,舞則聲之震動於此者。
甬出舞上者也,衡橫甬上者也。
帶類篆,故曰篆;乳有數,故曰枚。
』」 鐘虡 ====鐘虡==== 《周禮圖》雲:「《禮書》:『鐘植者爲虡,橫者爲簨。
簨之上有崇牙,虡之上設業,業之上樹羽,而有端有壁。
翣鐘虡飾以臝屬,若厚脣弇口,出目短耳,大胸耀後,大體短脰,聲大而宏,則於鐘宜。
'」是也。
編鐘 ====編鐘==== 陳氏《樂書》雲:「先王作樂,以十有二律爲之數度,以十有二聲爲之齊量。
紀之以三,平之以六,歸於十二,天之道也。
」然則以十有二辰正、鐘磬樂懸之位,豈他故哉!凡以齊量數度,考中聲,順天道而已。
蓋編鐘十二,同在一虛爲一堵,鐘磬各一堵爲肆。
磬制 ====磬制==== 《周禮圖》雲:「古者制磬,形垂下,以象天傾西北屈而下覆之意。
磬氏爲磬,倨句一矩有半。
」先儒雲:「上曲者爲鉤,下直者爲倨。
」句卽股也,倨卽鼓也。
股在上,廣而短;鼓在下,狹而長。
以長掩短,則鼓長於股者半矩,是倨得一矩有半也。
以廣掩狹,則股廣於鼓者,亦半矩,是句亦得一倨有半也。
廣狹長短,務適中焉,然皆厚二寸。
或謂石性堅,則雖厚而淸,緩則雖薄而濁。
如天球乃玉磬自然者,是可以磬氏之制拘乎! 磬虡 ====磬虡==== 《周禮圖》雲:「磬虡飾以羽屬,若銳啄、決吻、數目、顅脰、小體、騫腹。
其聲淸揚而遠聞,則於磬宜。
」是也。
編磬 ====編磬==== 《樂書》雲:「小胥,凡懸鐘磬,半爲堵,全爲肆。
」鄭康成釋之謂:『編懸之十六枚,同在一虡,謂之堵;鐘磬各一堵,謂之肆。
'禮圖取其倍八音之數而因之,是不知鐘磬特八音之二者爾,謂之取其數可乎!典同凡爲樂器,以十有二律爲之數度,以十有聲爲之齊量,則編鐘編磬,不過十二爾,謂之十六可乎!「 雷鼓 ====雷鼓==== 《周禮圖》雲:「鼓人,雷鼓鼓神祀,靈鼓鼓社祭,路鼓鼓鬼享。
」鄭康成曰:「雷鼓八面,靈鼓路鼓四面。
」陸氏〈佃。
〉是之。
陳氏《禮書》雲:「雷鼓,天聲也。
雷鼓,鼓神祀。
而鼓人:『救日月詔王鼓,亦天事也。
靈,地德也。
靈鼓鼓社祭,而冥氏歐猛獸,亦地事也。
路鼓,鼓鬼享,而司馬田獵、寢門達窮者亦用之。
今建鼓,卽路鼓也。
大司樂雷鼓則有雷鼗,靈鼓則有靈鼗,路鼓則有路鼗。
鼗,小鼓也,手搖而擊之。
大晟樂雷鼓八面,凡四鼓,鼗鼓亦四焉。
靈鼓六面,凡三鼓,鼗亦隨之。
路鼓、鼗亦各二,鼓爲四面焉。
」鄭司農乃曰:「雷鼓六面,靈鼓四面,路鼓兩面。
」陳氏所不取也。
《樂書》注雲:「雷鼓以馬革,乾爲馬故也。
靈鼓以牛革,坤爲牛故也。
」 雷鼗 ====雷鼓==== 見雷鼓說。
靈鼓 ====雷鼓==== 見雷鼓說。
靈鼗 ====雷鼓==== 見雷鼓說。
路鼓 ====雷鼓==== 見雷鼓說。
路鼗 ====雷鼓==== 見雷鼓說。
土鼓 ====土鼓==== 《樂書》雲:「《禮運》:『夫禮之初,始諸飮食,蕢桴土鼓,猶若可以緻其敬於鬼神土。
'土鼓蕢桴,伊耆氏之樂也。
蓋樂以中聲爲本。
土也者,於位爲中盎,於氣爲沖氣,則以土爲鼓,以蕢爲桴,所以達中聲者也。
《周禮》《籥章》:『凡逆暑於中春,迎寒於仲秋,祈年於田祖,祭蠟以息老物。
'一於擊土鼓而已,有報本反始之義焉。
夫豈以聲節奏之末節爲哉!此所以猶若可以緻其敬於鬼神也。
然土鼓之制,窩土而爲之,故《禮運》之言土鼓,在乎未合之前,與壺涿氏炮土之鼓異矣。
杜氏謂以瓦爲皐陶,〈鼓木也。
〉以革爲面,不稽《禮運》之過也。
」 柷、止 ====柷?止==== 《樂書》雲:「柷之爲器,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撞之,令左右擊也。
陰始於二四,終於八十。
陰數四八,而以陽一主之,所以作樂,則於衆樂先之而已,非能成之也,有兄之道焉。
此柷所以居宮縣之東,象春物之成始也。
」《爾雅》曰:「所以鼓柷,謂之止。
柷以合樂而作之,必鼓之,欲其止者,戒之於蚤也。
」 敔、籈 ====敔?籈==== 《樂書》雲:「敔之爲器,狀類伏虎,西方之陰物也。
背有二十七鉏鋙,三九之數也。
櫟之長尺,十之數也。
陽成於三,變於九,而以陰十勝之,所以止樂,則能以反爲文,非特不至於流而失已,亦有足禁過者焉,此敔所以居宮懸之西,象秋物之成衆也。
」《爾雅》曰:「所以鼓敔,謂之籈,敔以節樂而止之,必鼓之。
欲其籈者,潔之於後也。
」 管 ====管==== 《周禮圖》雲:「六孔,十二月之音也。
倂兩而歙之,象簫。
孤竹、陰竹、孫竹,以地言之也。
」 籥 ====籥==== 《周禮圖》雲:「籥如篴,三孔而短,主中聲而上下之。
」 笙 ====笙?和?竽==== 《禮書》雲:「《儀禮》:『三笙一和而成聲。
'《周禮》:『笙師掌敎吹竽笙。
'《爾雅》曰:『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
'先儒謂:『笙列管匏中,施簧管端。
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
竽三十六簧。
笙長四尺二寸。
簧,金鍱爲之。
蓋衆管在匏,有巢之象,故大笙曰巢。
大者倡,小者和,小笙曰和。
後世雅樂和,皆二十七篁外,設二管,不定置,謂之義管。
'」 和 ====笙?和?竽==== 見笙說。
竽 ====笙?和?竽==== 見笙說。
簫 ====簫==== 《周禮圖》雲:「《博雅》:『大者二十四管無底,漢謂洞簫。
小者十六管,有底,狀如鳳翼,其聲鳳聲。
'」《大成樂譜》雲:「鳳簫以竹爲之,身長一尺四寸,有一十六管,闊一尺六分。
蠟密實其底。
架一尺二寸,以木爲之。
第一管長一尺二寸五分,第二管長一尺二寸一分,第三管長一尺一寸三分,第四管長一尺四分,第五管長九寸八分,第六管長九寸,第七管長七寸六分,第八管長六寸七分。
自十六管至第九管,復如第一管至八管之數。
從右手爲頭,次第吹之,至左成曲,分寸協律取聲。
」 篴 ====篴==== 《周禮圖》雲:「篴舊四孔,京房加一孔,備五音,今笛也。
」 箎 ====箎==== 《周禮圖》雲:「《大晟樂書》:『塤箎皆六孔,而以五竅取聲。
二者,其竅盡合,則爲黃鐘;其竅盡開,則爲應鐘,此塤箎所以相應,餘樂不然。
'」 缶 ====缶==== 《樂書》雲:「土音缶,立秋之音也。
古者盎謂之缶,則缶之爲器,中虛而善容,外圓而善應,中聲之所自出也。
唐堯之時,有擊壤而歌者,因使??以糜??。
〈力各切。
生革縷。
〉冥缶而鼓之,是以《易》之盈缶見於比,用缶見於坎,鼓缶而歌見於離,《詩》之擊缶見於《宛丘》,是缶之爲樂,自唐至周所不易也。
昔秦、趙會於澠池,趙王爲秦王擊缶,亦因是已。
〈注:」趙王使秦王擊缶。
「〉孰謂始於西戎乎!先儒之說,一何疎邪!徐幹曰:『聽黃鐘之音,知擊缶之細,則缶之樂,特其器之細歟!'注雲:『一曰形如足盆,一曰形如覆盆。
以四杖擊之。
'」 塤 ====塤==== 《周禮圖》雲:「塤狀如秤錘,以土爲之。
」《詩》作壎,詳見箎說。
歌鐘 ====歌鐘==== 《樂書》雲:「古者編鐘、編磬,登歌用之,以節歌句,故堂上擊黃鐘特鐘,而堂下編鐘應之;擊黃鐘特磬,而堂下編磬應之,上下唱和之道也。
」〈今登歌,隻用特鐘特磬,而不用編鐘編磬。
〉 歌磬 ====歌鐘==== 見歌鐘說 瑟 ====瑟==== 《禮書》雲:「《樂記》:『淸廟之瑟,朱絃而疏越。
蓋絲不練,則勁而聲淸;練則熟而聲濁。
孔小則聲急,大則聲遲,故疎越以遲其聲,然後不至於大急;練絲以濁其聲,然後不失之大淸。
舊圖雅瑟長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三十三絃。
頌瑟長七尺二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五絃。
'」 琴 ====琴==== 《樂書》雲:「長三尺六寸六分,象期之日也;廣六寸,象六合也;絃有五,象五行也;腰廣四寸,象四時也;前廣後狹,象尊卑也;上圓下方,象天地也;暉十有三,象十二律,餘一以象閏也。
其形象鳳,而朱鳥,南方之禽,樂之主也。
文王、武王各加一絃,以爲文絃、武絃,是爲七絃。
」 旌 ====旌==== 《樂書》雲:「春秋之時,宋人作桑林之舞,以享晉侯,舞師題以旌夏,晉侯懼,退入于房,去旌卒享。
蓋旌夏,大旌也,舞者行列,以大旗表識之也。
大射禮,擧旌以宮,偃旌以商,亦其類也。
然武樂,象成者也,故得以旌參之。
聖朝太樂所用注旄三重,高纛等,二工分立左右,以引武舞,亦得古之遺制也。
」 纛 ====纛==== 《樂書》雲:「《君子陽陽》曰:『左執翿。
'《宛丘》詩曰:『値其鷺翿。
'《爾雅》:『翿,纛也。
'郭璞以爲:『今之羽葆幢。
'蓋舞者所建以爲容,非其所持者也。
聖朝太樂所用高七尺,幹首棲木鳳,注旄一重,綴纁帛畫升龍焉。
二工執之,分立於左右,以引文舞,亦得古之遺制也。
」 麾 ====麾==== 《樂書》雲:「《周官》:『巾車掌木路,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國。
'《書》曰:『左仗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則麾,周人所建也。
後世協律郞執之,以令樂工焉。
蓋其制高七尺,幹飾以龍首,綴纁帛畫升龍於其上。
樂將作則擧之,止則偃之。
堂上則立於西階,堂下則立於樂懸之前少西。
《唐樂錄》謂之暈幹,是也。
今太常武舞用之。
」 錞 ====錞==== 《樂書》雲:「《周官》:『鼓人掌六鼓四金之音聲,以金錞和鼓。
'蓋其形象鐘頂、大腹、??〈下結切,束縛也。
〉口、弇上,以伏獸爲鼻,內懸子鈴銅舌。
凡作樂,振而鳴之,與鼓相和。
」 鐲 ====鐲==== 《樂書》雲:「《周官》:『鼓人以金鐲節鼓。
'鄭康成曰:『鐲如小鐘。
蓋自其聲濁言之,謂之鐲;自其儆人言之,謂之丁寧;自其正人言之,謂之鉦,其實一也。
後世合宮縣用之而有流蘇之飾,非周制也。
'先儒謂:『非雅樂之器。
'是不稽四金以節聲音之過也。
」 鐃 ====鐃==== 《樂書》雲:「《周官》:『鼓人以金鐃止鼓,以其聲譊譊然,故以鐃名之。
'《說文》曰:『鐃,小鉦也,柄中上下通。
'漢《鼓吹曲》有《鐃歌》,所以退武舞也,豈亦周之遺制歟?蓋其小者似鈴,有柄無舌,執而鳴之,以止鼓。
大者象鐘,形薄,旁有二十四銑,宮縣用之,飾以流蘇,蓋應律音而和樂也。
」 鐸 ====鐸==== 《樂書》雲:「《周官》:『鼓人以金鐸通鼓。
'《釋名》曰:『鐸,度也。
號令之限度也。
',則鐸,大鈴也。
舞者振之警衆,以爲節,是金鐸以金爲舌,所以振武事也。
舞武事者執之。
」 應 ====應==== 《樂書》雲:「小鼓,謂之應,所以應大鼓所倡之聲也。
《周官》:『應如桶,而方六尺五寸,中象柷,有椎連底左右,相擊以應柷也。
'《禮圖》:『其形正圓,而內外皆朱。
'《唐樂圖》及《大周正樂》,皆外黑內朱,然以理推之,木之爲物,含陽於內,南方之火所自以藏也,故應以木爲之,而內外朱焉,固其理也。
彼特外黑之說,眞臆論歟!」 雅 ====雅==== 《樂書》雲:「雅者,法度之器,所以正樂者也。
工舞以雅,欲其迅疾,不失正也。
先儒謂:『狀如漆桶,而弇口,大二圍,長五尺六寸,以羊韋鞔之。
旁有兩紐疏畫,舞工人所執所以節舞也。
'一曰中有椎。
」 相 ====相==== 《樂書》雲:「古者作樂,莫不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
五聲以宮爲君,以商爲臣;八音以鼓爲君,以相爲臣,是相爲鼓。
其狀如鼙,韋衣糠裏,以漆??扃,承而擊之,所以輔樂者也。
《爾雅》:『和樂,謂之節。
'《樂器》曰:『治亂以相,故諸家樂圖,多以相爲節,是相雖所以輔樂,亦所以節舞也。
'」 牘 ====牘==== 《樂書》雲:「以竹爲之,大五寸,殺其聲而使小,所以節樂。
長者七尺,短者三尺,虛中如筩而無底,其端有兩竅而髹,〈音休,赤黑漆也。
〉畫之列之於庭,以兩手築地。
'《周禮圖》:」鄭司農曰:『牘以竹大五六寸,築地取聲以爲節。
'「 羽舞 ====羽舞==== 《樂書》雲:「《樂師》:『凡國有羽舞,舞師掌敎羽舞師,而舞四方之祭祀。
籥師掌敎國子舞羽斂籥,祭祀則鼓羽歛之舞。
'《詩》曰:『右手秉翟。
'所謂羽舞者,翟羽可用爲儀,執之以舞,所以爲蔽翼者也。
」 幹舞 ====幹舞==== 《樂書》雲:「司幹掌舞器祭祀,舞者旣陳,則授舞器。
旣舞則受之。
」《禮書》雲:「司兵祭祀授舞者兵。
」鄭氏曰:『授以朱幹玉戚之屬。
'「 樂懸圖 社稷 軒架 ====社稷軒架?登歌?舞==== 三方各設編鐘三,編磬三。
西方編鐘起南,編磬間之,西向;東方編磬起南,編鐘間之,東向;南方編磬起西,編鐘間之,南向。
設靈鼓三,一在南架之南當中,一在西南隅,一在東南隅。
設柷敔於南架內,柷在西,敔在東。
管十在柷敔之北爲一行,次籥、次笙、次竽、次簫、次篴、次箎、次缶、次壎,各十各爲一行,俱南向。
登歌 ====社稷軒架?登歌?舞==== 歌鐘一在西,歌磬一在東。
瑟六琴六爲一行,在鐘磬之北;瑟在西,琴在東。
歌二行各十二十人,在瑟琴之北,俱南向。
舞 ====社稷軒架?登歌?舞==== 旌一纛一在壇下,當樂懸南,旌在西纛在東。
麾二,一在旌西北,一在纛東北。
六佾在兩麾之北,每佾八人,俱南上。
錞一鐲、一鐃、一鐸、一在舞佾西,應一、雅一、相一、牘一在舞佾東,俱南上。
宗廟 風雲雷雨、先農、先蠶、雩祀、文宣王同。
軒架 ====宗廟軒架?登歌?舞==== 三方各設編鐘三,編磬三。
東方編鐘起北,編磬間之,東向;西方編磬起北,編鐘間之,西向;北方編磬起東,編鐘間之,北向。
設路鼓三,一在北架之北當中,一在東北隅,一在西北隅。
〈唯風雲雷雨,設雷鼓三。
先農,設土鼓三。
〉設柷敔於北架內,柷在東,敔在西。
管十在柷敔之南爲一行,次籥十爲一行,次和三笙七爲一行。
〈唯風雲雷雨,和十爲一行。
〉次竽、次簫、次篴、次箎、次缶次壎各十,各爲一行,俱北向。
登歌 ====宗廟軒架?登歌?舞==== 歌鐘一在東,歌磬一在西。
瑟六琴六爲一行,在鐘磬之南,瑟在東琴在西。
歌二行各十二人,在瑟琴之南,俱北向。
舞 ====宗廟軒架?登歌?舞==== 旌一纛一在堂下,〈風雲雷雨先農先蠶雩祀在壇下。
〉當樂縣北,旌在東纛在西。
麾二,一在旌東南,一在纛西南。
六佾在兩麾之南,每佾八人俱北上。
錞一鐲一鐃一鐸一在舞佾東,應一雅一相一牘一在舞佾西,俱北向。
齋戒 大祀 凡大祀,前期八日,禮曹啓聞請齋戒。
殿下散齋四日於別殿,緻齋三日,二日於正殿,一日於齋宮。
凡散齋,不弔喪問疾,不聽樂,有司不啓刑殺文書;緻齋,唯啓享事。
行事執事官及陪祭文武群官,前七日未明,竝集議政府受誓戒。
行事執事官及從升者,散齋四日,緻齋三日。
〈二日於本司,一日祭所。
〉陪祭文武群官及守衛門者、工人、二舞,俱淸齋一宿。
攝事行事執事官齋戒同。
先農親享 先農親享,前享六日,禮曹啓聞,請齋啓。
殿下散齋三日於別殿,緻齋二日,一日於正殿,一日於齋宮。
凡散齋,不弔喪問疾,不聽樂,有司不啓刑殺文書;緻齋,唯啓享事。
行事執事官及從升者,散齋三日,緻齋二日。
〈一日於本司,一日於享所。
〉陪祭文武群官及守衛門者工人二舞,俱淸齋一宿。
攝事行事執事官齋戒同。
中祀 自餘中祀,竝散齋三日,緻齋二日。
〈一日於本司,一日於祭所。
〉 小祀 小祀,散齋二日,緻齋一日於祭所。
宗廟歲時朔望同。
諸祈告,淸齋一宿。
〈若事非迫切,散齋二日,緻齋一日。
〉 散齋 凡散齋,畫治事如故,夜宿止于家正寢。
唯不縱酒,不食蔥韭蒜薤,不弔喪問疾,不聽樂,不行刑,不判署刑殺文書,不預穢惡事;緻齋,唯行祭事。
前祭二日,皆沐浴更衣。
前一日,赴祭所。
其所行之路,不得見諸兇穢衰絰。
其哭泣之聲,聞於祭所者權斷。
祭官已齋而闕者,通攝行事。
聽免 凡散齋,聞大功以上喪,緻齋;聞期以上喪及疾病者,竝聽免。
若死於齋所,同房不得行事。
獻官 社稷親祭行事執事官 社稷親祭行事執事官:亞獻官〈王世子。
〉終獻官〈領議政有故,則次官。
〉進幣爵酒官〈吏曹判書有故,則參議。
〉薦俎官〈戶曹判書有故,則參議。
〉奠幣酌酒官〈吏曹參議。
〉典祀官〈典祀判事有故,則尹。
〉執禮二。
〈壇上三品,壇下四品。
〉正配四位,大祝各一。
〈內外製。
〉正配四位,祝史各一。
〈四品。
〉正配四位,齋郞各一。
〈五品。
〉正配四位,尊所各一。
〈六品。
〉正配四位,捧俎官各三。
〈參外。
〉掌牲令〈典廐署令有故,則丞。
〉協律郞〈禮曹佐郞。
〉雅樂令〈雅樂署典樂有故,則副典樂。
〉爵洗位〈六品。
〉盥洗位二。
〈六品。
〉亞獻官盥洗位〈參外。
若領議政爲亞獻,則終獻官盥洗,共設一位。
〉終獻官盥洗位。
〈參外。
〉謁者二〈六品。
〉贊者二〈通禮門判官通贊。
〉贊引二〈一六品、一參外。
〉監察二、應奉官禮儀使。
〈禮曹判書有故則參議。
〉近侍四〈代言。
〉內侍二〈大護軍。
〉判通禮二、王世子侍從官引進使。
〈通禮門。
〉本官有故,則以他官充。
亞終獻官,進幣爵酒官、薦俎官、禮儀使,皆有預差。
有司攝事行事執事官 有司攝事行事執事官:初獻官〈正一品。
〉亞獻官〈正二品。
〉終獻官〈從二品。
〉薦俎官〈從二品。
〉典祀官〈典祀判事有故,則尹。
〉執禮二〈壇上四品,壇下五品。
〉大祝二。
〈文官參外。
〉正配四位,祝史各一。
〈參外。
〉正配四位,齋郞各一。
〈參外。
〉正配四位,捧俎官各三。
〈參外。
〉掌牲令〈典廐署令有故則丞。
〉協律郞〈文官參外。
〉雅樂令〈雅樂署典樂有故,則副典樂。
〉謁者〈參外。
〉贊者〈參外。
〉贊引〈參外。
〉監察、初獻官、亞獻官、終獻官、薦俎官,皆有預差。
祈告祭行事執事官 祈告祭行事執事官:獻官〈二品。
〉典祀官〈典祀少尹以下。
〉大祝〈文官參外。
〉祝史〈參外。
〉齋郞〈參外。
〉謁者〈參外。
〉監察。
報祀同。
祈告祭行事執事官 宗廟親享行事執事官:亞獻官〈王世子。
〉終獻官〈領護政有故,則次官。
〉進幣瓚爵官〈吏曹判書有故,則參議。
〉薦俎官〈戶曹判書有故,則參議。
〉奠幣瓚爵官〈吏曹參議。
〉典祀官〈典祀判事有故則尹。
〉執禮二。
〈堂上三品,堂下四品。
〉五室大祝各一〈內外製。
〉五室祝史各一〈四品。
〉五室齋郞各一〈五品。
〉五室尊所各一〈六品。
〉五室捧俎官各三〈參外。
〉宗廟令〈有故則丞。
〉宮闈令二〈六品。
〉掌牲令〈典廐署令有故,則丞。
〉協律郞〈禮曹佐郞。
〉雅樂令〈雅樂署典樂有故,則副典樂。
〉爵洗位〈六品。
〉盥洗位二〈六品。
〉亞獻官盥洗位〈參外。
若領議政爲亞獻,則終獻官盥洗,共設一位。
〉終獻官盥洗位〈參外。
〉謁者二〈六品。
〉贊者二〈通禮門判官通贊。
〉贊引二〈一六品、一參外。
〉七祀功臣獻官各一〈從三品。
〉七祀祝史一〈六官參外。
〉功臣祝史一〈參外。
〉七祀功臣齋郞各一〈參外。
〉七祀功臣尊所各一〈參外。
〉七祀功臣爵洗位各一〈參外。
〉七祀功臣盥洗位各一〈參外。
〉監察二、應奉官禮儀使〈禮曹判書有故,則參議。
〉近侍四〈代言。
〉內侍二〈大護軍。
〉判通禮二、王世子侍從官引進使〈通禮門。
〉本官有故,則以他官充。
亞終獻官。
進幣瓚爵官、薦俎官、禮儀使,皆有預差。
祈告祭行事執事官 有司攝事行事執事官:初獻官〈正一品。
〉亞獻官〈正二品。
〉終獻官〈從二品。
〉薦俎官〈從二品。
〉典祀官〈典祀判事有故,則尹。
〉執禮二〈堂上四品,堂下五品。
〉宗廟令〈有故則丞。
〉宮闈令〈宗廟署。
〉大祝二。
〈文官參外。
〉五室祝史各一,〈參外。
〉五室齋郞各二,〈參外。
〉五室捧俎官各三。
〈參外。
〉掌牲令〈典廐署令有故,則丞。
〉協律郞〈文官參外。
〉雅樂令〈雅樂署典樂有故,則副典樂。
〉謁者〈參外。
〉贊者〈參外。
〉贊引〈參外。
〉七祀獻官〈五品。
〉七祀祝史〈文官參外。
〉七祀齋郞〈參外。
其祫享冬享則有功臣獻官。
祝史齋郞官品同七祀。
〉監察、初獻官、亞獻官、終獻官、薦俎官,皆有預差。
朔望奠行事執事官 朔望奠行事執事官:獻官〈二品。
〉典祀官〈典祀少尹以下。
〉宗廟令宮闈令各一,〈宗廟署。
〉大祝〈文官參外。
〉祝史〈參外。
〉齋郞〈參外。
〉謁者〈參外。
〉贊者〈參外。
〉監察。
歲時別祭行事執事官 歲時別祭行事執事官,與朔望奠同。
祈告祭行事執事官 祈告祭行事執事官,與朔望奠同。
報祀同。
薦新祭行事執事官 薦新祭行事執事官:典祀判事〈有故,則判官以上。
〉宗廟令〈宗廟署。
〉 薦禽祭行事執事官 薦禽祭行事執事官,與薦新同。
中霤祭行事執事官 中霤祭行事執事官:獻官〈宗廟令。
〉典祀官〈典祀注簿以下。
〉大祝〈文官參外。
〉齋郞〈參外。
〉謁者〈參外。
〉贊者。
〈參外。
〉 風雲雷雨行事執事官 風雲雷雨行事執事官:初獻官〈正二品。
〉亞獻官〈正三品。
〉終獻官〈從三品。
〉典祀官〈典祀少尹有故則判官。
〉執禮二〈壇上五品,壇下六品。
〉大祝〈文官參外。
〉祝史二〈參外。
〉齋郞二〈參外。
〉掌牲令〈典廐署。
〉協律郞〈文官參外。
〉雅樂令〈雅樂署。
〉謁者〈參外。
〉贊者〈參外。
〉贊引。
〈參外。
〉監察、初獻官、亞獻官、終獻官,皆有預差。
祈雨祭行事執事官 祈雨祭行事執事官:獻官〈二品。
〉典祀官〈典祀注簿以下。
〉大祝〈文官參外。
〉祝史〈參外。
〉齋郞謁者〈參外。
〉贊者〈參外。
〉監察。
報祀同。
先農親享行事執事官 先農親享行事執事官:亞獻官〈領議政有故,則次官。
〉終獻官〈議政有故,則次官。
〉進幣爵酒官〈吏曹判書有故,則參議。
〉薦俎官〈戶曹判書有故,則參議。
〉奠幣爵酒官〈吏曹參議。
〉典祀官〈典祀判事有故,則尹。
〉執禮二〈壇上三品、壇下四品。
〉正配二位,大祝各一。
〈內外製。
〉正配二位,祝史各一。
〈四品。
〉正配二位,齋郞各一。
〈五品。
〉正配二位,尊所各一。
〈六品。
〉正配二位,捧俎官各三。
〈參外。
〉掌牲令〈典廐署令有故,則丞。
〉協律郞〈禮曹佐郞。
〉雅樂令。
〈雅樂署典樂有故,則副典樂。
〉爵洗位〈六品。
〉盥洗位二。
〈六品。
〉亞終獻官盥洗位〈參外。
〉謁者二〈六品。
〉贊者二〈通禮門判官通贊。
〉贊引二〈一六品,一參外。
〉監察二、應奉官禮儀使〈禮曹判書有故,則參議。
〉近侍四〈代言。
〉內侍二〈大護軍。
〉判通禮二。
本官有故,則以他官充。
亞終獻官進幣爵酒官、薦俎官、禮儀使,皆有預差。
侍耕從耕官夾侍〈備身上護軍二人。
〉正衣〈扶策大護軍二人。
〉左右衛將軍〈三軍都摠制二人。
〉近侍〈代言一人,捧耒耜進,耕畢復受。
〉禮儀使〈禮曹判書有故,則參議,贊導耕籍禮。
〉耕籍使〈戶曹判書有故,則參議。
〉宗室宰臣〈冡宰。
〉諸判書〈吏曹兵曹判書各一人,有故,則參議。
〉臺諫〈行首各一人,有故,則次官。
〉判典農〈有故則尹授耒近侍。
〉判司僕〈有故,則尹執牛。
〉典農寺尹〈有故,則少尹帥典祀注簿,督視庶人鼓畝。
〉籍田令〈典農判官解韜出耒授判典農,耕畢受耒,復于韜。
〉典祀注簿捧靑箱官〈典農注簿。
〉謁者。
已上合以祀先農行事執事官充。
有故,則他官。
畿內邑令〈管籍具朝服,當耕籍時,立於田畔,候耕畢去。
〉耆民〈四十人。
〉庶人〈二十八人竝靑衣。
〉宗室宰臣助耕者各二人,諸判書臺諫助耕者各一人。
〈皆絳服介幘,用其本司隷。
〉執耒耟者〈以籍田農民執之。
〉親耕耒耟一,具倂韜。
〈飾以靑色,覆以靑帕,依農人所執者制造,不合服飾,事畢日收。
〉親耕靑牛二頭〈如無靑牛,代以黃牛。
以靑袍袂衣蓋衿。
〉隨牛人〈每牛一人,竝綘衣介幘,須以明閑農務者行之。
〉藉耒席一領。
宗室宰臣諸判書臺諫耒耟各一具,牛各二頭,隨牛人各二,畚三具,鍤三具,靑箱一。
〈制如常箱,不施蓋。
兩頭設檯欅,飾以靑色,內有九隔。
設九穀黍、稷、秫、稻、粱、大豆、小豆、大麥、小麥,覆以靑帕。
〉 有司攝事行事執事官 有司攝事行事執事官,與風雲雷雨同。
先蠶行事執事官 先蠶行事執事官,與風雲雷雨同。
雩祀行事執事官 雩祀行事執事官,與風雲雷雨同。
〈唯祝史齋郞各三。
〉祈雨行事執事官,與風雲雷雨祈雨同。
〈唯祝史齋郞各三。
〉 文宣王世子釋奠行事執事官 文宣王世子釋奠行事執事官:亞獻官〈正二品。
〉終獻官〈正三品。
〉殿內東西從享分獻官各一〈四品。
〉東西廡從享分獻官各一〈五品。
〉典祀官〈典祀少尹有故,則判官。
〉執禮二〈堂上五品,堂下六品。
〉大祝二〈參外。
〉祝史二〈參判。
〉掌牲令〈典廐署。
〉協律郞〈參外。
〉雅樂令〈雅樂署。
〉謁者〈參外。
〉贊者〈參外。
〉贊引四〈參外。
〉監察。
亞獻官終獻官,皆有預差。
典祀官、掌牲令、雅樂令外,終獻官以下,皆以成均館員差。
本官有故,則以他官充。
有司釋奠行事執事官 有司釋奠行事執事官:初獻官〈正二品。
〉亞獻官〈正三品。
〉終獻官〈從三品。
〉殿內東西從享分獻官各一〈四品。
〉東西廡從享分獻官各一〈五品。
〉典祀官〈典祀少尹有故,則判官。
〉執禮二〈堂上五品,堂下六品。
〉大祝二〈參外。
〉祝史二〈參外。
〉掌牲令〈典廐署。
〉協律令〈參外。
〉雅樂令〈雅樂署。
〉謁者〈參外。
〉贊者〈參外。
〉贊引四〈參外。
〉監察。
初獻官、亞獻官、終獻官,皆有預差。
典祀官、掌牲令、雅樂令外亞獻官以下,皆以成均館員差。
本官有故,則以他官充。
三角山行事執事官 三角山行事執事官:獻官〈二品。
〉典祀官〈典祀注簿以下。
〉執禮〈文官五品。
〉大祝〈文官參外。
〉祝史〈參外。
〉齋郞〈參外。
〉掌牲令〈典廐署。
〉謁者〈參外。
〉贊者〈參外。
〉贊引〈參外。
〉監察。
漢江行事執事官 漢江行事執事官,與三角山同。
靈星行事執事官 靈星行事執事官:獻官〈三品。
〉典祀官〈典祀注簿以下。
〉執禮〈文官六品。
〉大祝〈文官參外。
〉祝史〈參外。
〉齋郞〈參外。
〉謁者〈參外。
〉贊者。
〈參外。
〉 司寒行事執事官 司寒行事執事官:獻官〈五品。
〉典祀官〈典祀注簿以下。
〉大祝〈文官參外。
〉齋郞〈參外。
〉謁者〈參外。
〉贊者〈參外。
〉 馬祖先牧馬社馬步行事執事 馬祖先牧馬社馬步行事執事官:獻官〈三品。
〉典祀官〈典祀注簿以下。
〉執禮〈文官六品。
〉大祝〈文官參外。
〉祝史〈參外。
〉齋郞〈參外。
〉謁者〈參外。
〉贊者。
〈參外。
〉 禜祭行事執事官 禜祭行事執事官:獻官〈三品。
〉典祀官〈典祀注簿以下。
〉大祝〈文官參外。
〉祝史〈參外。
〉齊郞〈參外。
〉謁者。
〈參外。
〉 木覓行事執事官 木覓行事執事官,與靈星同。
時旱北郊望祈嶽海瀆諸山川行事執事官 時旱北郊望祈嶽海瀆諸山川行事執事官:獻官〈嶽海瀆二品,山川三品。
〉典祀官〈典祀注簿以下。
〉大祝二〈文官參外。
〉祝史二〈參外。
〉齋郞二。
〈參外。
〉謁者〈參外。
〉贊者〈參外。
〉贊引〈參外。
〉監察。
時旱就祈嶽海瀆諸山川行事執事官 時旱就祈嶽海瀆諸山川行事執事官:獻官〈三品。
〉大祝〈文官參外。
〉齊郞〈參外。
〉謁者〈參外。
〉贊者。
〈參外。
〉 右諸祀行事執事官 右諸祀行事執事官,吏曹前期奉敎差定,二品以上受點。
薦新薦禽。
至時,典祀判事啓聞,卽行就祈嶽海瀆諸山川。
若在畿外則大祝以下諸執事,吏曹移文觀察使,擇人差定。
嶽海瀆行事執事官 嶽海瀆行事執事官:獻官,〈觀察使,若祭所非一,分遣守令。
〉祝、掌饌者、司尊者、贊唱者、贊禮者。
名山大川行事執事官 名山大川行事執事官:獻官〈所在州縣守令。
〉祝、掌饌者、司尊者、贊唱者、贊禮者。
朝鮮檀君行事執事官 朝鮮檀君行事執事官,與嶽海瀆正祭同。
後朝鮮始祖箕子行事執事官 後朝鮮始祖箕子行事執事官,與嶽海瀆正祭同。
高麗始祖行事執事官 高麗始祖行事執事官,與嶽海瀆正祭同。
州縣社稷行事執事官 州縣社稷行事執事官,與名山大川正祭同。
州縣釋奠行事執事官 州縣釋奠行事執事官:初獻官、〈守令。
〉亞獻官、終獻官、殿內從享分獻官。
〈界首官及諸州郡縣各一。
〉東西廡從享分獻官,界首官二,諸州郡一,縣學無。
亞獻官以下行事官,以佐貳官及本貫寄居內文官充。
祝二、掌饌者、司尊者、贊唱者、贊禮者。
〈界首官四,諸州郡三,縣學二。
〉祝以下諸執事,皆以學生充。
冠冕圖 殿下冕服依永樂元年賜與之制 圭 冕 衣面 衣背 裳 大帶 中單面 中單背 佩 綬 蔽膝 襪 舃 王圭。
冕五色珠九旒,〈旒各九玉。
〉靑衣、纁裳九章,畫龍、山、火、華蟲、宗彜五章在衣繡,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
白紗中單,黼領靑緣袖襴。
蔽膝纁色、繡藻、粉米、黼、黻四章。
玉佩,粧花線。
綬纁色,紅白大帶,赤舃,紅襪。
〈宋《釋奠儀》式雲:「畫,陽事也,故在衣;繡,陰功也,故在裳。
芾當前佩設於左右,組綬以負之。
大帶又從而加其上。
〉 王世子冠服 笏 冠 衣面 衣背 裳 大帶 方心曲領 中單面 中單背 佩 綬 蔽膝 革帶 襪 履 象牙笏。
冠七梁角簪靑羅衣,白紗中單,皂領緣赤羅裳,皂緣赤羅蔽膝,赤白大帶,方心曲領。
革帶用金佩玉紫錦綬,金環、白襪、黑履。
文武官冠服 笏 冠 衣面 衣背 裳 大帶 方心曲領 中單面 中單背 佩 綬 蔽膝 革帶 襪 履 凡文武官冠服,笏、梁冠、靑羅衣。
白紗中單,皂領緣。
赤羅裳皂緣赤羅蔽膝,赤白大帶,方心曲領,革帶,佩、綬環、白襪、黑履。
一品至九品,俱以冠上梁數帶綬分等第。
○一品冠五梁角簪,〈至一梁同。
〉革帶用金,佩玉
其去取損益,皆稟宸斷,卒未告訖,冠禮亦講求而未就。
其已成四禮,幷許稠所撰吉禮,附于實錄之末。
吉禮序例 辨祀 ○大祀:社稷、宗廟。
○中祀:風雲雷雨〈山川、城隍附。
〉嶽、海、瀆〈智異山,全羅道南原南;三角山,漢城府中;松嶽山,開城府西;鼻白山,永吉道定平北。
東海,江原道襄州東;南海,全羅道羅州南;西海,豊海道豊川西;熊津,忠淸道燕歧;伽倻津,慶尙道梁山。
已上南。
漢江,漢城府中;德津,京畿臨津;平壤江,平安道平壤府;鴨綠江,平安道義州。
已上西。
豆滿江,鹹吉道慶源。
〉、先農、先蠶、雩祀〈句芒木正,祝融火正,後土土正,蓐收金正,玄冥水正,後稷。
〉、文宣王、朝鮮檀君、後朝鮮始祖箕子、高麗始祖。
○小祀:靈星、名山、大川〈雉嶽山,江原道原州東;鷄龍山,忠淸道公州;竹嶺山,忠淸道丹陽;虧弗山,慶尙道蔚山;主屹山,慶尙道聞慶;全州城隍,全羅道錦城山、全羅道羅州。
已上南。
木覓,漢城府中;五冠山,松林;牛耳山,豐海道海州。
已上西。
紺嶽山,京畿積城;義館嶺,江原道淮陽;永興城隍,永吉道。
已上北。
場津?所,忠淸道忠州;楊津,京畿楊州。
已上南。
長山串,豐海道長淵;阿斯津松串,豊海道安嶽;淸川江,平安道安州;九津弱水,平安道平壤府。
已上西。
德津溟所,江原道淮陽;沸流水,永吉道永興府。
已上北。
〉、司寒、馬祖、先牧、馬社、馬步、七祀、禜〈音永。
〉祭。
○凡祭祀之禮,天神曰祀,地祇曰祭,人鬼曰享,文宣王曰釋奠。
時日 ◎凡祀有常日者,仲春仲秋上戊及臘日祭社稷,朔望歲時〈正朝、寒食、端午、秋夕、冬至、臘。
〉享宗廟、啓聖殿、文昭殿、健元陵、齊陵。
〈朔望若値別祭,則隻行別祭。
〉歲時,享濬源殿諸山陵,季夏土旺日祭中霤,立秋後辰日祀靈星,驚蟄後吉亥享先農,季秋吉巳享先蠶,仲春仲秋上丁釋奠文宣王,朔望奠文宣王,〈若値釋奠,隻行釋奠。
〉仲春、中氣後剛日祀馬祖,仲夏中氣後剛日享先牧,仲秋中氣後剛日祭馬社,仲春中氣後剛日祭馬步。
○凡祀無常日者,竝蔔日。
祫享宗廟,〈三年一祫,以孟冬時享之後。
〉四孟月享宗廟社稷。
宗廟及諸神祀祈告〈所祈迫切則不蔔日。
〉報祀。
〈或因事祈告,若値得所祈,則報謝,如祈水旱則待立秋後報謝。
〉仲春、仲秋祀風雲雷雨,〈山川、城隍附。
〉仲春、仲秋祭嶽海瀆,孟夏雩祀,仲春、仲秋祭名山大川,仲春、仲秋享朝鮮檀君、後朝鮮始祖箕子、高麗始祖。
季冬藏氷,春分開氷享司寒,久雨禜祭。
〈災迫則不蔔日。
〉右祭祀之日,書雲觀前期準舊例報禮曹,禮曹啓聞,散告中外,攸司隨職供辦。
○凡祀不蔔日者,宗廟薦新。
〈二月氷,三月蕨,四月松魚,五月大小麥、櫻桃、筍、瓜、杏,六月茄子、冬瓜、林檎,七月黍、稷、粟,八月稻、年魚、栗,九月雁、大棗、梨,十月柿、橘、柑,十一月天鵝,十二月魚、兎。
〉右新物所産各官,依式輸納典祀寺,典祀寺報禮曹,禮曹啓聞卽薦。
若値朔望奠,則兼薦之物,成或有早晩,隨其成熟以薦,不必拘月令。
宗廟薦禽。
〈蒐狩所獲鹿獐雉之類,遣使馳薦。
〉 壇壝 ◎社稷壇坐南向北,方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陛各三級,飾以方色土,蓋以黃土。
石主長二尺五寸,方一丈,剡其上培其下半當壇上南陛之上。
兩壝,每壝二十五步,以丈計之,六尺爲步,則爲十五丈也。
〈尺用營造尺。
〉風雲雷雨壇,方二丈三尺,高二尺七寸,兩壝。
靈星壇,廣二丈一尺,高二尺五寸,一壝。
先農壇、先蠶壇、雩祀壇已上諸壇,竝方二丈三尺,高二尺七寸,兩壝。
馬祖、先牧、馬社、馬步壇,竝廣二丈一尺,高二尺五寸,一壝。
凡瘞坎,皆在廟壇之北壬地,南出陛,方深取足容物。
其制用磚石砌,作一小天井,深闊三四尺許。
其南作踏道上下,閑時以土實之。
臨祭取去土,掃令潔淨,祭畢,使人持幣及祝版之屬,從踏道下,送入坎中,然後下土築實,依禮差人守視。
諸祀神壇廟園外三十步內,禁斷樵木耕種及行人。
神位 ◎社稷壇,祭大社以後土氏配,祭大稷以後稷氏配。
〈社,土神;稷,穀神。
〉大社在壇上南方近東北向,後土氏在大社神位之左近北東向,大稷在壇上南方近東北向,後稷氏在大稷神位之左近北東向,席皆以莞。
宗廟祫享,設座於戶外,自西以東穆祖、度祖、太祖竝南向,翼祖、桓祖竝北向。
每座設扆席蒲筵,繢純加莞席紛純,右彫幾。
〈紛如綬,有文而狹者。
〉四時、歲時、朔望及祈告、報祀,竝室內南向。
每室鋪筵設幾。
七祀:春祀司命戶,夏祀竈,秋祀門厲,冬祀行,季夏土旺日別祀中霤,祫享臘享則遍祭。
設位於廟庭之西東向北上,席皆以莞。
〈《儀禮經傳通解》續注雲:「司命,宮中小神。
門戶,主出入。
行主道路行作。
厲謂公厲,古諸侯之無後者。
竈主飮食之事,中主堂室居處。
〉配享功臣,設位於廟庭之東,世各一行,西向北上,席皆以莞。
〈攝事則唯祫享冬享祭。
〉風雲雷雨壇,風雲雷雨在壇上北方南向,山川居左,城隍居右,席皆以莞。
靈星壇,設神位于壇上北方南向,席以莞。
〈《文獻通考》雲:」星龍左角爲天田,主穀。
「〉嶽海瀆各設神位,當中南向,〈唯三角山、白嶽,附在東西向。
〉席皆以莞。
〈若時旱,望祈北郊設嶽海瀆及諸山川神位,各於其方,俱內向,席皆以莞。
東方東海諸山川,南方智異山、南海、熊津、伽倻津諸山川,中央三角山、漢江諸山川,西方松嶽、西海、德津、平壤江、鴨綠江諸山川,北方鼻白山諸山川。
〉名山大川,各設神位,當中南向,席皆以莞。
禜祭,設神位于國門,皆內向,席皆以莞。
〈《周禮》《春官》禜門鄭氏注雲:」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於是乎禜之。
山川之神則水旱疫厲,於是乎禜之。
魯《莊》二十五年秋,大水,鼓用牲于門。
「〉先農壇,享帝神龍氏,配以後稷氏。
神農氏在壇上北方南向,後稷氏在壇上東方西向,席皆以莞。
先蠶壇,享先蠶西陵氏。
〈陳氏禮書注雲:」《史記》曰:『黃帝娵西陵氏,西陵氏始養蠶。
'「〉設神位于壇上北方南向,席以莞。
雩祀壇,享句芒、祝融、後土、蓐收、玄冥、後稷,〈《文獻通考》雲:」天旱雩上帝,諸侯雩上公。
「月令:」上公,若句龍後稷之類。
「《孔子家語》曰:」少皞氏之子有四叔,曰重,曰該,曰脩,曰熙,使重爲句芒,該爲蓐收,脩及熙爲玄冥。
顓頊氏之子黎爲祝融,共工氏之子句龍爲後土。
此五者,生爲上公,死爲貴神。
「〉設神位于壇上北方,俱南向,以西爲上,席皆以莞。
釋奠:大成至聖文宣王、〈居中南向。
〉兗國復聖公、郕國宗聖公、沂國述聖公、鄒國亞聖公、〈在正位東南西向北上。
若殿窄狹則宗聖公、亞聖公在正位西南,東向北上。
〉費公、〈閔損第一。
〉薛公、〈冉雍第三。
〉黎公、〈端木賜第五。
〉衛公、〈仲由第七。
〉魏公、〈蔔商第九,在殿內東壁,竝西向北上。
〉鄆公、〈冉耕第二。
〉齊公、〈宰予第四。
〉徐公、〈冉求第六。
〉吳公、〈言偃第八。
〉穎川侯、〈顓孫師第十,在殿內西壁,竝東向北上。
〉金鄕侯、〈澹臺滅明東一。
〉任城侯、〈原憲東二。
〉汝陽侯、〈南宮适東三。
〉萊蕪侯、〈曾點東四。
〉須唱侯、〈商瞿東五。
〉平輿侯、〈漆彫開東六。
〉睢陽侯、〈司馬耕東七。
〉平陰侯、〈有若東八。
〉東阿侯、〈巫馬施東九。
〉陽穀侯、〈顔幸東十。
〉上蔡侯、〈?東十一。
〉枝江侯、〈公孫龍東十二。
〉馮翊侯、〈秦商東十三。
〉雷澤侯、〈顔高東十四。
〉上邽侯、〈壤駟赤東十五。
〉成紀侯、〈石作蜀東十六。
〉鉅平侯、〈公夏首東十七。
〉膠東侯、〈後處東十八。
〉濟陽侯、〈奚容箴東十九。
〉富平侯、〈顔祖東二十。
〉淦陽侯、〈句井疆東二十一。
〉甄城侯、〈秦祖東二十一。
〉即墨侯、〈公祖勾茲東二十三。
〉武城侯、〈縣成東二十四。
〉汧源侯、〈燕伋東二十五。
〉宛勾侯、〈顔之僕二十六。
〉建成侯、〈樂欬東二十七。
〉堂邑侯、〈顔何東二十八。
〉林慮侯、〈狄墨東二十九。
〉鄆城侯、〈孔忠東三十。
〉徐城侯、〈公西箴東三十一。
〉臨濮侯、〈施之常東三十二。
〉華亭侯、〈秦川東三十三。
〉文登侯、〈申棖東三十四。
〉濟陰侯、〈顔噲東三十五。
〉泗水侯、〈孔鯉東三十六。
〉蘭陵伯、〈筍況東三十七。
〉睢陽伯、〈穀梁赤東三十八。
〉萊蕪伯、〈高堂生東三十九。
〉樂壽伯、〈毛萇東四十。
〉彭城伯、〈劉向東四十一。
〉中牟伯、〈鄭衆東四十二。
〉緱氏伯、〈杜子春東四十三。
〉良鄕侯、〈盧植東四十四。
〉榮陽伯、〈服虔東四十五。
〉司空、〈王肅東四十六。
〉司徒、〈杜預東四十七。
〉昌黎侯、〈韓愈東四十八。
〉豫國公、〈程顥東四十九。
〉新安伯、〈邵雍東五十。
〉溫國公、〈司馬光日五十一。
〉華陽伯、〈張栻東五十二。
〉魏國公、〈許衡東五十三在東廊,竝西向北上。
〉單父侯、〈宓不齊西一。
〉高密侯、〈公冶長西二。
〉北海侯、〈公晳哀西三。
〉曲阜侯、〈顔無繇西四。
〉共城侯、〈高柴西五。
〉壽長侯、〈公伯寮西六。
〉益都侯、〈樊須西七。
〉鉅野侯、〈公西赤西八。
〉千乘侯、〈梁鱣西九。
〉臨沂侯、〈冉孺西十。
〉沐陽侯、〈伯皮西十一。
〉諸城侯、〈冉季西十二。
〉濮陽侯、〈漆彫哆西十三。
〉高苑侯、〈漆彫徒西十四。
〉鄒平侯、〈商澤西十四。
〉當陽侯、〈任不齊西十六。
〉牟平侯、〈公良孺西十七。
〉新息侯、〈秦冉西十八。
〉梁父侯、〈公肩定西十九。
〉聊城侯、〈楫單軍西二十。
〉祈鄕侯、〈罕父墨西二十一。
〉淄川侯、〈申黨西二十二。
〉厭次侯、〈榮旂西二十三。
〉南華侯、〈左人郢西二十四。
〉胊山侯、〈鄭國西二十五。
〉樂平侯、〈原亢西二十六。
〉胙城侯、〈廉潔西二十七。
〉博平侯、〈叔仲會西二十八。
〉高當侯、〈邽巽西二十九。
〉臨胊侯、〈公西輿如西三十。
〉內黃侯、〈蘧伯玉西三十一。
〉長山侯、〈林放西三十二。
〉南頓侯、〈陳亢西三十三。
〉陽平侯、〈琴張西三十四。
〉博昌侯、〈步叔乘西三十五。
〉中都伯、〈左丘明西三十六。
〉臨淄伯、〈公羊高西三十七。
〉乘氏伯、〈伏勝西三十八。
〉考城伯、〈戴聖西三十九。
〉江都相、〈董仲舒西四十。
〉曲阜伯、〈孔安國西四十一。
〉歧陽伯、〈賈逵西四十二。
〉扶風伯、〈馬融西四十三。
〉高密伯、〈鄭康成西四十四。
〉任成伯、〈何休西四十五。
〉偃師伯、〈王弼西四十六。
〉新野伯、〈範寗西四十七。
〉道國公、〈周敦頤西四十八。
〉洛國公、〈程頤西四十九。
〉郿伯、〈張載西五十。
〉徽國公、〈朱熹西五十一。
〉開封伯、〈呂祖謙西五十二,在西廟竝東向北上。
〉弘儒侯、〈薛聰。
〉文昌侯、〈崔緻遠。
〉文成公。
〈安珦在西廊竝北向西上。
〉檀君,設神位當中南向;〈《魏書》雲:」檀君王儉開國,號朝鮮,與堯同時。
「〉箕子,設神位當中南向;高麗始祖,設神位當中南向。
顯王、恭愍王。
〈在東西向北上。
〉司寒,享玄冥之神於氷室。
〈《春秋左氏傳》:」少皞有四叔,其二爲玄冥。
「杜預以玄冥爲官,故歷代祀之爲司寒。
〉馬祖、先牧、馬社、馬步,各設神位,在壇上北方,南向,席皆以莞。
〈《周禮》《東嶽證義》曰:」馬祖,天駟房星也。
先牧,始敎人以牧放者也。
馬社,廐中之土祇也。
馬步,神爲災害馬者也。
「〉 祝版 ◎祝版以松木爲之,長一尺二寸,廣八寸,厚六分。
〈尺用造禮器尺。
〉社稷,稱朝鮮國王姓署,敢昭告。
攝事稱謹遣臣某官姓名,敢昭告。
宗廟,穆祖、翼祖、度祖室,竝稱孝曾孫嗣王臣署,敢昭告。
桓祖室稱孝孫嗣王臣署,太祖室稱孝子嗣王臣署。
攝事,稱謹遣臣某官姓名,敢昭告。
定安王後,稱國王姓署。
諸陵德、智、義,稱孝曾孫嗣王臣署。
安、淑、純,稱孝曾孫國王臣署。
定,稱孝曾孫嗣王臣署。
和,稱孝曾孫國王臣署。
健元,稱孝子嗣王臣署。
齊,稱孝子國王臣署。
貞,稱國王姓署。
厚,稱國王姓署。
風雲雷雨,稱朝鮮國王臣姓署。
〈山川,稱國王姓署;城隍,稱國王。
〉靈星,稱朝鮮國王臣姓署。
嶽海瀆,稱國王姓署。
名山大川,稱國王。
禜祭,稱國王。
先農,稱朝鮮國王姓署。
〈配位同。
〉先蠶,稱朝鮮國王姓署。
雩祀,稱朝鮮國王姓署。
文宣王,稱朝鮮國王姓署。
〈配位同。
〉檀君、箕子、高麗始祖,竝稱朝鮮國王姓署。
司寒、馬祖、先牧,稱朝鮮國王。
馬社、馬步、七祀,稱國王。
凡祝版,校書館預備。
社稷、宗廟,前一日,殿下停齊宮,館員捧進,近侍傳捧以進,殿下署訖,近臣捧出,附有司。
〈社稷附壇司,宗廟附宗廟署。
〉攝事則前一日,館員捧進,近臣傳捧以進,殿下署訖,北向再拜,親授獻官如儀。
或因事祈告,〈若水旱久雨、軍旅災異祈之,若大駕動止、封立策命凡國之事告之。
〉則前一日,館員捧進,近臣傳捧以進,殿下署訖,親授獻官。
其報祀,亦如之。
宗廟、啓聖殿、文昭殿、濬源殿、諸山陵歲時朔望奠同。
先農親享與社稷同。
先農攝事及風雲雷雨、先蠶、雩祀、文宣王,前一日,館員捧進,近臣傳捧以進,殿下署訖,親授獻官。
風雲雷雨嶽海瀆〈望祈。
〉雩祀祈報同。
嶽海瀆、檀君、箕子、高麗始祖,前期,館員捧進,近臣傳捧以進,殿下署訖,親授使臣。
嶽海瀆祈報同。
自餘小祀,校書館具祝版,有司啓聞,以授獻官。
州縣釋奠及群祀,竝稱具官姓名敢昭告。
幣帛 ◎凡幣之制,皆長一丈八尺,〈尺用造禮器尺。
校今官府布帛尺,準六寸四分而減三寸六分,則一丈八尺,準今布帛尺十一尺五寸二分。
尺圖在後。
〉竝用苧布。
社稷以黑,宗廟以白,先農以靑,先蠶以黑。
嶽海,各隨方色,〈東海用靑,地異山、南海用赤,三角山用黃,松嶽山、西海用白,鼻白山用黑。
〉瀆皆用黑。
自餘禮神之幣,以白。
造禮器尺圖見朱文公《釋奠儀式》 ===造禮器尺圖=== 祭器圖說 籩 ====籩==== ◎朱文公《釋奠儀》雲:「籩以竹爲之。
口徑四寸九分,通足高五寸九分,深一寸四分,足徑五寸一分。
巾用綌,玄被纁裏,圜一幅。
」 豆 ====豆==== ◎《釋奠儀》雲:「豆以木爲之。
高下深淺、口徑足徑,竝依籩制。
」 簠 ====簠==== ◎《釋奠儀》雲:「簠用銅鑄造,幷蓋重一十三斤二兩。
通蓋高七寸深二寸,闊八寸一分,腹徑長一尺一分。
」〈今按,後凡言重者,皆用銅。
〉 簋 ====簋==== ◎《釋奠儀》雲:「簋幷蓋重九斤。
通蓋高六寸七分,深二寸八分,闊五寸,腹徑長七寸九分,闊五寸六分。
」 ? ====?==== ◎陳氏《禮書》雲:「登,瓦豆也。
《儀禮》作鐙,其實大羹。
」 鉶 ====鉶==== ◎《禮書》雲:「鉶鼎,所以實羹者;鉶羹,所以具五味也。
自羹言之,則曰鉶羹,自器言之則曰鉶鼎。
」 俎 ====俎==== ◎《釋奠儀》雲:「俎長一尺八寸,闊八寸,高八寸五分。
漆兩端以朱,中以黑。
篚 ====篚==== ◎《釋奠儀》雲:「篚以竹爲之。
通足高五寸,長二尺八寸,闊五寸二分,深四寸,蓋深二寸八分。
用於薦物而有節焉者也。
」 圭瓚 ====圭瓚==== ◎《周禮圖》雲:「玉人祼圭,尺有二寸,有瓚,以祀廟。
」注:「謂祼始獻納,以降神也。
瓚如槃,其柄用圭,有流箭注焉。
」《玉人》雲:「射四寸厚寸,黃金勺,靑金外朱中。
鼻寸,衡四寸,有繅。
」注雲:「射,郯出者也。
勺,鼻流也,流爲龍口。
衡,謂勺徑也。
祼器,天子全以玉爲之,上公以玉爲龍首,侯惟以玉爲瓚,伯惟以玉爲將。
將,柄也。
」《文獻通考》雲:「宋大觀四年,議禮局言:『今親祀太廟,以塗金銀瓚,有司行事以銅鑽。
其大小長短之制,皆不如禮,請改制以應古制。
』」 爵 ====爵==== ◎《釋奠儀》雲:「爵重一斤八兩。
通柱高八寸二分,深三寸三分,口徑長六寸二分,闊二寸九分。
兩柱三足,有流有闆金。
」 坫 ====坫==== ◎《釋奠儀》雲:「祝版坫重二斤九兩,縱廣九寸二分。
」《三禮圖》謂:「坫以緻爵,亦以承尊。
今版載祝詞,爵備酌獻,必審所處而置焉,亦欽謹祀事之意,有占之義,故謂之坫也。
今範金爲之,其體四方,措諸地而平正。
爵坫同。
冪尊疏布巾 ====冪尊疏布巾==== ◎《釋奠儀》雲:「《三禮圖》:『布之幅二尺有二寸而圜之。
'今以布一幅,取方爲之。
《周禮》雲:『八尊獻天地,故用疏布巾,尙質也。
'六彜,祼宗廟,故用布巾之精者。
其畫雲爲文,與特牲冪皆用綌。
」 鷄彜 ====鷄彜==== ◎《禮書》雲:「鷄彜鳥彜,謂刻而畫之,爲鷄鳳之形。
春祀夏禴,祼用鷄彜鳥彜。
夫鷄,東方之物,仁也;鳥,南方之物,禮也,此先王所以用祀禴也。
春則鷄彜盛明水,鳥彜盛鬱鬯;夏則鳥彜盛明水,鷄彜盛鬱鬯。
斝黃之相爲用,亦若此。
」 鳥彜 ====鳥彜==== ◎見鷄彜說。
斝彜 ====斝彜==== ◎《禮書》雲:「斝讀爲稼。
稼彜,畫禾稼也;黃彜,黃目尊也。
黃目以黃金爲目,鬱氣之上尊。
黃者,中也;目者,氣之淸明也,言酌於中而淸明於外。
秋嘗冬烝,祼用斝彜黃彜。
商以斝,周以黃目。
周彜黃,則商彜白矣。
白者,陰之質,義也;黃者,陰之美,信也。
此先王所以用嘗烝也。
」 黃彜 ====黃彜==== ◎見斝彜說。
犧尊 ====犧尊==== ◎《事林廣記》雲:「犧尊,飾以牛於尊腹之上,口圓徑一尺二寸,底徑八寸,上下空徑一尺五分,足高二寸。
」《禮書》雲:「犧象,周尊也。
牛大牲,膏薌,宜於春;象,大獸,産於南越,此先王所以用祠禴也。
」 象尊 ====象尊==== ◎《事林廣》記雲:「象尊,飾以象於尊腹之上,口圓徑一尺二寸,底徑八寸,上下空徑一尺五分,足高二寸。
」餘見犧尊說。
著尊 ====著尊==== ◎《釋奠儀》雲:「著尊重四斤七兩,高八寸四分五釐,口徑四寸三分,腹徑六寸二分,深八寸三分。
」《禮書》雲:「著以象陽降而著地,壺以象陰周而藏物,此先王所以用嘗烝也。
」 壺尊 ====壺尊==== ◎《釋奠儀》雲:「壺尊,重四斤一兩二錢,高八寸四分,口徑四寸五分,腹徑六寸,深七寸一分。
」餘見著尊說。
大尊 ====大尊==== ◎《釋奠儀》雲:「大尊,通足高八寸一分,口徑五寸七分,腹徑六寸一分,足徑三寸八分,深六寸五分。
」《周禮圖》雲:「追享、朝享、朝踐,用兩大尊,大口尊也。
一盛玄酒,一盛醴齊。
」《記》雲「泰,有虞氏之尊也。
」 山罍 ====山罍==== ◎《禮書》雲:「山罍,山尊也。
刻而畫之,爲山雲之形。
謂之罍者,取象雲雷博施,如人君下及諸臣。
山罍,夏後氏之尊也。
」《周禮圖》雲:「畫山雲形,一盛玄酒,一盛盎齊。
」 龍勺 ====龍勺==== ◎《釋奠儀》雲:「龍勺,重一斤,勺口徑闊二寸一分,長二寸八分,深一寸一分,柄長一尺二寸九分。
酌獻盥洗,皆以勺挹之。
」 洗罍 ====洗罍==== ◎《釋奠儀》雲:「洗罍,重一十二斤,通足高一尺,口徑八寸四分,深七寸一分,足口徑七寸九分。
」 洗 ====洗==== ◎《釋奠儀》雲:「洗重八斤八兩,通足高五寸七分,口徑一尺三寸六分,深二寸九分,足口徑八寸九分。
」 牛鼎 ====牛鼎==== ◎《聖宋頒樂圖》雲:「牛鼎,口徑底徑俱一尺三寸,深一尺二寸二分,其,容一斛。
」〈注雲:「三鬥,爲大鬥一鬥。
」〉聶崇義《三禮圖》雲:「牛鼎受一斛。
天子飾以黃金,諸侯飾以白金。
羊鼎受五鬥,亦以銅爲之。
豕鼎受三鬥。
牛鼎三足如牛,每足上,以牛首飾之。
羊豕二鼎,亦如之。
所謂周之禮飾器各以其類之義也。
鼎扃,〈牛鼎扃長五尺,羊鼎扃長二尺五寸,豕鼎扃長二尺。
飾兩端以玉,各五寸。
〉鼎冪,〈《儀禮》雲:」冪者,若束若編。
「注雲:」凡鼎冪以茅爲之,長則束本,短則編其中,蓋令緻密,不洩氣也。
「〉鼎畢。
〈《三禮圖》雲:」葉博三寸中鏤去一寸,柄長二尺四寸。
漆其柄末,及兩葉,皆朱以棘木爲之。
「〉 羊鼎 ====羊鼎==== ◎《聖宋頒樂圖》雲:「羊鼎,口徑底徑,俱一尺,深一尺三分,其容五鬥。
」 豕鼎 ====豕鼎==== ◎《聖宋頒樂圖》雲:「豕鼎,口徑底徑俱九寸深七寸六分,容受三鬥。
」 釜 ====釜==== ◎《事林廣記》雲:「無足曰釜,有足曰錡,可用煮蘋藻以供祭。
」 鑊 ====鑊==== ◎《事林廣記》雲:「鑊,《周禮》:『亨人掌共鼎以給水火之齊,祭祀共大羹鉶羹。
'注雲:『鑊,煮肉及魚臘之器。
'」 匕 ====匕==== ◎《禮書》雲:「匕長三尺或五尺,有黍稷之匕,有牲體之匕,有疏匕。
三匕以棘,廩人之槪黍稷之匕也,雍人之所槪牲體之匕也。
牲體之匕,挑匕也。
其制則黍稷之匕,小於挑匕;桃匕小於疏。
有司徹,司馬以二手執挑匕柄,以挹渣注于疏匕,若是者三。
挹之以挑匕,然後注于疏匕者三,則疏匕大矣。
」 鸞刀 ====鸞刀==== ◎《聖宋頒樂圖》雲:「《禮記》:『鸞刀,古刀也,用於宗廟。
宗廟不用今刀,而用古刀,修古之故。
』」《詩》《信南山》曰:「執其鸞刀,以啓其毛。
」《禮記節解》曰:「必有鸞刀者,取其鸞鈴之聲。
宮商調和,而後斷割也。
」《春秋》《公羊傳》:「宣十二年,鄭伯右執鸞刀。
」注雲:「鸞刀,宗廟割切之刀。
鐶有和,鋒有鸞在鋒,聲中宮商,三和在鐶,聲中角徵羽。
」 扆 ====扆==== ◎《禮書》雲:「扆,司幾筵設黼,依斧謂之黼。
其繡白黑文,以絳帛爲質,依制如屛風。
」《詩》《公劉》曰:「旣登乃依。
」《士虞禮》:「佐食無事,出戶負依南面。
」蓋諸侯至士,皆有依焉,或畫或否,不可考也。
幾 ====幾==== ◎《周禮圖》雲:「司幾筵,五幾左右玉彫漆。
」阮氏圖,幾長五尺,高二尺,廣二尺。
兩端赤,中央黑漆。
馬融以爲:「長三尺,無兩端赤中央黑漆之義。
」《禮書》雲:「王設幾於左右,優至尊也。
諸侯而下,或設之左,或設之右,適事之宜也。
諸侯祭祀席右幾,筵國賓左幾,則祭祀,陰事也,故右之;筵國賓,陽事也,故左之。
諸侯祭祀彫幾。
」 筵 ====筵==== ◎《周禮》雲:「蒲筵長七尺,廣二尺三寸。
」《禮書》雲:「諸侯祭祀席二,莞席紛純,蒲筵繢純。
鋪陳曰筵,藉之曰席。
筵席之制,短不過尋,長不過常,中者不過九尺。
」《禮器》:「上公大祫,席四重;諸侯大祫,三重;禘與時祭同,二重。
」其言無所經見,然書皆言敷重席。
毛氏釋《詩》,亦曰設重席,則諸侯繅席重焉,與蒲筵而三,其數適與禮器合矣。
饌實圖 社稷 正配位饌實圖 大社大稷尊罍圖 後土後稷尊罍圖 祈告報祀饌實圖 祈告報祀大社大稷尊罍圖 祈告報祀後土後稷尊罍圖 州縣社稷饌實圖 設尊圖 宗廟 ○祫享 五室饌實圖 堂上尊罍圖 堂下尊罍圖 七祀饌實圖季夏別祭中霤,設香爐。
設尊圖 配享功臣饌實設尊圖,與七祀同,唯無祝。
○時享 五室饌實圖,與祫享同。
尊罍圖時享無堂下尊罍。
七祀功臣饌實設尊圖,與祫享同。
○歲時朔望 五室饌實圖 尊罍圖 祈告報祀饌實尊罍圖,與歲時朔望同。
〈唯有幣。
〉 風雲雷雨 饌實圖 尊罍圖 附山川城隍饌實圖,與風雲雷雨同。
祈雨饌實圖 尊罍圖 靈星 饌實圖 設尊圖 嶽海瀆 饌實設尊圖,與風雲雷雨同。
北郊望祈饌實圖 設尊圖 就祈饌實設尊圖,與望祈同。
名山大川 饌實設尊圖,與靈星同。
〈就祈與望祈同。
〉 先農 親享正配位饌實圖 尊罍圖 攝事饌實尊罍圖,與風雲雷雨同。
先蠶 饌實尊罍圖,與風雲雷雨同。
雩祀 正祭及祈雨饌實尊罍圖,與風雲雷雨同。
文宣王 ○正配位 文宣王及配位饌實尊罍圖,與風雲雷雨同。
〈唯有牛無羊。
〉 從享饌實圖 設尊圖 ○州縣釋奠正配位 州縣釋奠正配位饌實圖 尊罍圖 從享饌實設尊圖,與國學從享同。
檀君、箕子、高麗始祖 饌實尊罍圖,與風雲雷雨同。
司寒、馬祖、先牧、馬社、馬步 饌實尊罍圖與靈星同。
〈唯司寒無幣。
〉 禜祭饌實圖 設尊圖 饌實圖說 ◎凡用籩豆各十二,〈籩實乾棗、形鹽、魚鱐、白餠、鹿脯、榛子、黑餠、菱仁、芡仁、栗黃、糗餌、粉餈;豆實芹菹、荀菹、脾析、菁菹、韭菹、兎醢、魚醢、豚拍、鹿醢、醓醢、酏食、糝食。
〉用籩豆各十,〈籩減糗餌、粉餈,豆減酏食、糝食。
〉用籩豆各八。
〈籩又減白餠黑餠,豆又減脾折豚拍。
〉用籩豆各四,〈籩實形鹽、乾棗、栗黃、鹿脯,豆實芹菹、菁菹、鹿醢、魚醢。
〉用籩豆各二,〈籩實栗黃、鹿脯,豆實菁菹、鹿醢。
〉用籩豆各一,〈籩實鹿脯,豆實鹿醢。
〉簠〈實稻粱。
〉簋〈實黍稷。
〉鄧〈實大羹。
〉鉶〈實和羹,加芼滑。
〉俎用三,〈實牛羊豕。
〉豆右之俎三,〈一實牛熟腸胃肺,一實羊熟腸胃肺,一實豕熟膚。
〉俎用二,〈文宣王實牛豕,其餘實羊豕。
〉俎用一,〈實豕。
〉糗餌,〈陳氏《禮記集說》:「糗,炒乾米麥也,擣之以爲餌。
」蓋先屑爲粉,然後溲之餌之,言堅潔若玉餌也。
〉粉餈,〈陳氏《禮記集說》:「餈,稻餠也。
炊米,擣之粉餈以豆爲粉。
糝餈上也。
餈之言,滋也。
」○餈,昨資反。
〉酏食,〈黃氏《儀禮經傳通解續注》:「酏餰也。
」《內則》曰:「取稻米溲之小切,狼臅膏,以與稻米爲餰。
」《周禮》《夏官》《祭祀共猛獸》注雲:「狼臅膏,可食也。
」○酏音移。
餰之然反。
糔,思柳反。
溲,所柳反。
臅音觸。
〉糝食,〈《儀禮通解續注》:「糝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以爲餌煎之。
○糝,思減反。
〉魚鱐〈音溲。
〉形鹽脾析,〈《儀禮通解續注》:」,乾魚也。
形鹽,鹽之似虎形者。
脾析,牛百葉也。
「〉豚拍,〈《儀禮通解續注》:」鄭大夫、杜氏,皆以栢爲膊,謂脅也。
「或曰:」豚拍,肩也。
脾析豚拍不言菹者,皆韲也。
韲,菹之類,菜肉通全物,若?爲菹,細切爲韲。
「又雲:」切之四寸爲菹。
「○膊,普博反。
?,章涉反。
《韻會》,韲通作齊。
《周禮醢人注》:」凡醢醬所和。
細切爲韲。
一曰擣辛物爲之。
「《增韻》,又碎也,和也。
〉鹿醢、醓醢,〈《儀禮通解續注》:」醓,肉汁也。
作醢者必先膊乾其肉,乃後莝之,雜以粱麴及鹽,漬以美酒,塗置中,百日則成矣。
「○莝,蒼臥反。
朱子《詩傳》雲:」醓,醢之多汁者也。
「今按醓醢,不言其肉。
豕麞隨宜供進。
〉粱,〈《韻會》、《說文》:」粱,粟類,米之善者,五穀之長。
「《詩》雲:」粱似粟而大。
「《爾雅》雲:」粱有黃靑白三種,粟與粱,非二物也。
「今卽粘粟。
〉大羹,〈《禮記》鄭氏注:」大羹肉汁,無鹽梅也。
太古初變腥,但煮肉而飮其汁,未知調和。
後人祭,旣重古,故但盛肉汁,謂之大羹。
「〉和羹,〈《儀禮經傳通解續注》:」和羹者,羹,五美調,腥熟得節也。
「○加芼滑用苦薇,皆有滑。
夏葵冬荁。
○荁,未詳,今當以葵代之。
〉膟膋〈禮記鄭氏注:膟膋,腸間脂也。
」○膟音律,膋力彫反。
〉五齊,泛齊、醴齊、盎齊、緹齊、沈齊、〈泛者,成而滓泛泛然,醴成而汁滓相將,盎成而翁翁然蔥白色。
緹者,成而紅赤。
沈者,成而滓沈。
自醴以上尤濁,盎以下差淸。
其象類則然。
○齊之作也,始則其氣泛然,次則有酒之體,中則盎然而浮,久則赤,終則沈。
○泛,芳劍反。
齊,才細反。
盎,烏浪反。
緹音體。
〉三酒,事酒、昔酒、淸酒。
〈事酒,酌有事之人,謂於祭末卑賤之人得飮之。
昔酒,久釀乃熟,故名昔酒,冬釀接春成。
淸酒,又久於昔酒,冬釀接夏成。
五齊三酒,俱用秣稻麴糱,但三酒味厚,人所飮也;五齊味薄,所以祭也。
通言之齊,亦曰酒。
其鬯酒則用黑黍爲之,與此別。
〉凡齊,皆加明水,酒皆加玄酒,各設於逐尊之上尊。
〈已上,《文獻通考》。
〉 ○凡祀神之物,當時所無者,以時物代之。
〈前朝詳定禮。
〉 牲牢 ◎牲牢〈連皮煮熟。
〉社稷親祭,牛一、羊四、豕四。
攝事,牛一、羊一、豕四。
祈報,各豕一。
州縣社稷,豕一。
宗親親享,牛一、羊五、豕五。
七祀功臣,各豕一。
攝事,牛一、羊一、豕五。
七祀功臣,各豕一。
歲時朔望及祈告報祀,各豕一。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羊三、豕三。
祈雨,豕一。
報祀同。
靈星,豕一。
嶽海瀆,各羊豕各一。
時旱望祈,豕一。
報祀同。
時旱就祈,各豕一。
報祀同。
名山大川,各豕一。
就祈報祀同。
禜祭,豕一。
報祀同。
先農親享,牛羊豕各一。
攝事,羊豕各一。
先蠶,羊豕各一。
雩祀,羊豕各三。
祈雨,豕一。
報祀同。
文宣王王世子釋奠,牛豕一。
有司釋奠同。
州縣釋奠,〈留後司及各界首官,羊豕各二。
知官以上,羊豕各一,縣官豕一。
〉檀君、箕子、高麗始祖,各羊豕各一。
司寒、馬祖、先牧、馬社、馬步,各豕一。
○凡祀之牲,皆養在滌,〈《公羊傳》曰:「帝牲在于滌三月。
」注雲:「滌,宮名。
謂滌者,其蕩滌蕩潔,淸取三月,一時足以充其天性。
」〉大祀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祈告之牲不養。
諸犧牲,不得捶撲損傷,死則埋之,有瘡病者替之。
樂器圖說 鐘制 ====鐘制==== 《周禮圖》雲:「《禮書》:『鳧氏爲鐘,鐘體之別五,銑、于、鼓、鉦、舞是也;鐘柄之別二,甬衡是也。
衡上有旋,旋飾有蟲,介於于鼓、鉦、舞之間,有帶布於帶間有枚。
』先儒曰:『銑,金之澤者,淨如洗焉。
欒,如木之欒,鐘口兩角也。
于卽銑間之曲祛也,鼓則于上之所擊處,注於劘隧,皆雲擊處。
鉦則鼓舞之正中者,舞則聲之震動於此者。
甬出舞上者也,衡橫甬上者也。
帶類篆,故曰篆;乳有數,故曰枚。
』」 鐘虡 ====鐘虡==== 《周禮圖》雲:「《禮書》:『鐘植者爲虡,橫者爲簨。
簨之上有崇牙,虡之上設業,業之上樹羽,而有端有壁。
翣鐘虡飾以臝屬,若厚脣弇口,出目短耳,大胸耀後,大體短脰,聲大而宏,則於鐘宜。
'」是也。
編鐘 ====編鐘==== 陳氏《樂書》雲:「先王作樂,以十有二律爲之數度,以十有二聲爲之齊量。
紀之以三,平之以六,歸於十二,天之道也。
」然則以十有二辰正、鐘磬樂懸之位,豈他故哉!凡以齊量數度,考中聲,順天道而已。
蓋編鐘十二,同在一虛爲一堵,鐘磬各一堵爲肆。
磬制 ====磬制==== 《周禮圖》雲:「古者制磬,形垂下,以象天傾西北屈而下覆之意。
磬氏爲磬,倨句一矩有半。
」先儒雲:「上曲者爲鉤,下直者爲倨。
」句卽股也,倨卽鼓也。
股在上,廣而短;鼓在下,狹而長。
以長掩短,則鼓長於股者半矩,是倨得一矩有半也。
以廣掩狹,則股廣於鼓者,亦半矩,是句亦得一倨有半也。
廣狹長短,務適中焉,然皆厚二寸。
或謂石性堅,則雖厚而淸,緩則雖薄而濁。
如天球乃玉磬自然者,是可以磬氏之制拘乎! 磬虡 ====磬虡==== 《周禮圖》雲:「磬虡飾以羽屬,若銳啄、決吻、數目、顅脰、小體、騫腹。
其聲淸揚而遠聞,則於磬宜。
」是也。
編磬 ====編磬==== 《樂書》雲:「小胥,凡懸鐘磬,半爲堵,全爲肆。
」鄭康成釋之謂:『編懸之十六枚,同在一虡,謂之堵;鐘磬各一堵,謂之肆。
'禮圖取其倍八音之數而因之,是不知鐘磬特八音之二者爾,謂之取其數可乎!典同凡爲樂器,以十有二律爲之數度,以十有聲爲之齊量,則編鐘編磬,不過十二爾,謂之十六可乎!「 雷鼓 ====雷鼓==== 《周禮圖》雲:「鼓人,雷鼓鼓神祀,靈鼓鼓社祭,路鼓鼓鬼享。
」鄭康成曰:「雷鼓八面,靈鼓路鼓四面。
」陸氏〈佃。
〉是之。
陳氏《禮書》雲:「雷鼓,天聲也。
雷鼓,鼓神祀。
而鼓人:『救日月詔王鼓,亦天事也。
靈,地德也。
靈鼓鼓社祭,而冥氏歐猛獸,亦地事也。
路鼓,鼓鬼享,而司馬田獵、寢門達窮者亦用之。
今建鼓,卽路鼓也。
大司樂雷鼓則有雷鼗,靈鼓則有靈鼗,路鼓則有路鼗。
鼗,小鼓也,手搖而擊之。
大晟樂雷鼓八面,凡四鼓,鼗鼓亦四焉。
靈鼓六面,凡三鼓,鼗亦隨之。
路鼓、鼗亦各二,鼓爲四面焉。
」鄭司農乃曰:「雷鼓六面,靈鼓四面,路鼓兩面。
」陳氏所不取也。
《樂書》注雲:「雷鼓以馬革,乾爲馬故也。
靈鼓以牛革,坤爲牛故也。
」 雷鼗 ====雷鼓==== 見雷鼓說。
靈鼓 ====雷鼓==== 見雷鼓說。
靈鼗 ====雷鼓==== 見雷鼓說。
路鼓 ====雷鼓==== 見雷鼓說。
路鼗 ====雷鼓==== 見雷鼓說。
土鼓 ====土鼓==== 《樂書》雲:「《禮運》:『夫禮之初,始諸飮食,蕢桴土鼓,猶若可以緻其敬於鬼神土。
'土鼓蕢桴,伊耆氏之樂也。
蓋樂以中聲爲本。
土也者,於位爲中盎,於氣爲沖氣,則以土爲鼓,以蕢爲桴,所以達中聲者也。
《周禮》《籥章》:『凡逆暑於中春,迎寒於仲秋,祈年於田祖,祭蠟以息老物。
'一於擊土鼓而已,有報本反始之義焉。
夫豈以聲節奏之末節爲哉!此所以猶若可以緻其敬於鬼神也。
然土鼓之制,窩土而爲之,故《禮運》之言土鼓,在乎未合之前,與壺涿氏炮土之鼓異矣。
杜氏謂以瓦爲皐陶,〈鼓木也。
〉以革爲面,不稽《禮運》之過也。
」 柷、止 ====柷?止==== 《樂書》雲:「柷之爲器,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撞之,令左右擊也。
陰始於二四,終於八十。
陰數四八,而以陽一主之,所以作樂,則於衆樂先之而已,非能成之也,有兄之道焉。
此柷所以居宮縣之東,象春物之成始也。
」《爾雅》曰:「所以鼓柷,謂之止。
柷以合樂而作之,必鼓之,欲其止者,戒之於蚤也。
」 敔、籈 ====敔?籈==== 《樂書》雲:「敔之爲器,狀類伏虎,西方之陰物也。
背有二十七鉏鋙,三九之數也。
櫟之長尺,十之數也。
陽成於三,變於九,而以陰十勝之,所以止樂,則能以反爲文,非特不至於流而失已,亦有足禁過者焉,此敔所以居宮懸之西,象秋物之成衆也。
」《爾雅》曰:「所以鼓敔,謂之籈,敔以節樂而止之,必鼓之。
欲其籈者,潔之於後也。
」 管 ====管==== 《周禮圖》雲:「六孔,十二月之音也。
倂兩而歙之,象簫。
孤竹、陰竹、孫竹,以地言之也。
」 籥 ====籥==== 《周禮圖》雲:「籥如篴,三孔而短,主中聲而上下之。
」 笙 ====笙?和?竽==== 《禮書》雲:「《儀禮》:『三笙一和而成聲。
'《周禮》:『笙師掌敎吹竽笙。
'《爾雅》曰:『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
'先儒謂:『笙列管匏中,施簧管端。
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
竽三十六簧。
笙長四尺二寸。
簧,金鍱爲之。
蓋衆管在匏,有巢之象,故大笙曰巢。
大者倡,小者和,小笙曰和。
後世雅樂和,皆二十七篁外,設二管,不定置,謂之義管。
'」 和 ====笙?和?竽==== 見笙說。
竽 ====笙?和?竽==== 見笙說。
簫 ====簫==== 《周禮圖》雲:「《博雅》:『大者二十四管無底,漢謂洞簫。
小者十六管,有底,狀如鳳翼,其聲鳳聲。
'」《大成樂譜》雲:「鳳簫以竹爲之,身長一尺四寸,有一十六管,闊一尺六分。
蠟密實其底。
架一尺二寸,以木爲之。
第一管長一尺二寸五分,第二管長一尺二寸一分,第三管長一尺一寸三分,第四管長一尺四分,第五管長九寸八分,第六管長九寸,第七管長七寸六分,第八管長六寸七分。
自十六管至第九管,復如第一管至八管之數。
從右手爲頭,次第吹之,至左成曲,分寸協律取聲。
」 篴 ====篴==== 《周禮圖》雲:「篴舊四孔,京房加一孔,備五音,今笛也。
」 箎 ====箎==== 《周禮圖》雲:「《大晟樂書》:『塤箎皆六孔,而以五竅取聲。
二者,其竅盡合,則爲黃鐘;其竅盡開,則爲應鐘,此塤箎所以相應,餘樂不然。
'」 缶 ====缶==== 《樂書》雲:「土音缶,立秋之音也。
古者盎謂之缶,則缶之爲器,中虛而善容,外圓而善應,中聲之所自出也。
唐堯之時,有擊壤而歌者,因使??以糜??。
〈力各切。
生革縷。
〉冥缶而鼓之,是以《易》之盈缶見於比,用缶見於坎,鼓缶而歌見於離,《詩》之擊缶見於《宛丘》,是缶之爲樂,自唐至周所不易也。
昔秦、趙會於澠池,趙王爲秦王擊缶,亦因是已。
〈注:」趙王使秦王擊缶。
「〉孰謂始於西戎乎!先儒之說,一何疎邪!徐幹曰:『聽黃鐘之音,知擊缶之細,則缶之樂,特其器之細歟!'注雲:『一曰形如足盆,一曰形如覆盆。
以四杖擊之。
'」 塤 ====塤==== 《周禮圖》雲:「塤狀如秤錘,以土爲之。
」《詩》作壎,詳見箎說。
歌鐘 ====歌鐘==== 《樂書》雲:「古者編鐘、編磬,登歌用之,以節歌句,故堂上擊黃鐘特鐘,而堂下編鐘應之;擊黃鐘特磬,而堂下編磬應之,上下唱和之道也。
」〈今登歌,隻用特鐘特磬,而不用編鐘編磬。
〉 歌磬 ====歌鐘==== 見歌鐘說 瑟 ====瑟==== 《禮書》雲:「《樂記》:『淸廟之瑟,朱絃而疏越。
蓋絲不練,則勁而聲淸;練則熟而聲濁。
孔小則聲急,大則聲遲,故疎越以遲其聲,然後不至於大急;練絲以濁其聲,然後不失之大淸。
舊圖雅瑟長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三十三絃。
頌瑟長七尺二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五絃。
'」 琴 ====琴==== 《樂書》雲:「長三尺六寸六分,象期之日也;廣六寸,象六合也;絃有五,象五行也;腰廣四寸,象四時也;前廣後狹,象尊卑也;上圓下方,象天地也;暉十有三,象十二律,餘一以象閏也。
其形象鳳,而朱鳥,南方之禽,樂之主也。
文王、武王各加一絃,以爲文絃、武絃,是爲七絃。
」 旌 ====旌==== 《樂書》雲:「春秋之時,宋人作桑林之舞,以享晉侯,舞師題以旌夏,晉侯懼,退入于房,去旌卒享。
蓋旌夏,大旌也,舞者行列,以大旗表識之也。
大射禮,擧旌以宮,偃旌以商,亦其類也。
然武樂,象成者也,故得以旌參之。
聖朝太樂所用注旄三重,高纛等,二工分立左右,以引武舞,亦得古之遺制也。
」 纛 ====纛==== 《樂書》雲:「《君子陽陽》曰:『左執翿。
'《宛丘》詩曰:『値其鷺翿。
'《爾雅》:『翿,纛也。
'郭璞以爲:『今之羽葆幢。
'蓋舞者所建以爲容,非其所持者也。
聖朝太樂所用高七尺,幹首棲木鳳,注旄一重,綴纁帛畫升龍焉。
二工執之,分立於左右,以引文舞,亦得古之遺制也。
」 麾 ====麾==== 《樂書》雲:「《周官》:『巾車掌木路,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國。
'《書》曰:『左仗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則麾,周人所建也。
後世協律郞執之,以令樂工焉。
蓋其制高七尺,幹飾以龍首,綴纁帛畫升龍於其上。
樂將作則擧之,止則偃之。
堂上則立於西階,堂下則立於樂懸之前少西。
《唐樂錄》謂之暈幹,是也。
今太常武舞用之。
」 錞 ====錞==== 《樂書》雲:「《周官》:『鼓人掌六鼓四金之音聲,以金錞和鼓。
'蓋其形象鐘頂、大腹、??〈下結切,束縛也。
〉口、弇上,以伏獸爲鼻,內懸子鈴銅舌。
凡作樂,振而鳴之,與鼓相和。
」 鐲 ====鐲==== 《樂書》雲:「《周官》:『鼓人以金鐲節鼓。
'鄭康成曰:『鐲如小鐘。
蓋自其聲濁言之,謂之鐲;自其儆人言之,謂之丁寧;自其正人言之,謂之鉦,其實一也。
後世合宮縣用之而有流蘇之飾,非周制也。
'先儒謂:『非雅樂之器。
'是不稽四金以節聲音之過也。
」 鐃 ====鐃==== 《樂書》雲:「《周官》:『鼓人以金鐃止鼓,以其聲譊譊然,故以鐃名之。
'《說文》曰:『鐃,小鉦也,柄中上下通。
'漢《鼓吹曲》有《鐃歌》,所以退武舞也,豈亦周之遺制歟?蓋其小者似鈴,有柄無舌,執而鳴之,以止鼓。
大者象鐘,形薄,旁有二十四銑,宮縣用之,飾以流蘇,蓋應律音而和樂也。
」 鐸 ====鐸==== 《樂書》雲:「《周官》:『鼓人以金鐸通鼓。
'《釋名》曰:『鐸,度也。
號令之限度也。
',則鐸,大鈴也。
舞者振之警衆,以爲節,是金鐸以金爲舌,所以振武事也。
舞武事者執之。
」 應 ====應==== 《樂書》雲:「小鼓,謂之應,所以應大鼓所倡之聲也。
《周官》:『應如桶,而方六尺五寸,中象柷,有椎連底左右,相擊以應柷也。
'《禮圖》:『其形正圓,而內外皆朱。
'《唐樂圖》及《大周正樂》,皆外黑內朱,然以理推之,木之爲物,含陽於內,南方之火所自以藏也,故應以木爲之,而內外朱焉,固其理也。
彼特外黑之說,眞臆論歟!」 雅 ====雅==== 《樂書》雲:「雅者,法度之器,所以正樂者也。
工舞以雅,欲其迅疾,不失正也。
先儒謂:『狀如漆桶,而弇口,大二圍,長五尺六寸,以羊韋鞔之。
旁有兩紐疏畫,舞工人所執所以節舞也。
'一曰中有椎。
」 相 ====相==== 《樂書》雲:「古者作樂,莫不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
五聲以宮爲君,以商爲臣;八音以鼓爲君,以相爲臣,是相爲鼓。
其狀如鼙,韋衣糠裏,以漆??扃,承而擊之,所以輔樂者也。
《爾雅》:『和樂,謂之節。
'《樂器》曰:『治亂以相,故諸家樂圖,多以相爲節,是相雖所以輔樂,亦所以節舞也。
'」 牘 ====牘==== 《樂書》雲:「以竹爲之,大五寸,殺其聲而使小,所以節樂。
長者七尺,短者三尺,虛中如筩而無底,其端有兩竅而髹,〈音休,赤黑漆也。
〉畫之列之於庭,以兩手築地。
'《周禮圖》:」鄭司農曰:『牘以竹大五六寸,築地取聲以爲節。
'「 羽舞 ====羽舞==== 《樂書》雲:「《樂師》:『凡國有羽舞,舞師掌敎羽舞師,而舞四方之祭祀。
籥師掌敎國子舞羽斂籥,祭祀則鼓羽歛之舞。
'《詩》曰:『右手秉翟。
'所謂羽舞者,翟羽可用爲儀,執之以舞,所以爲蔽翼者也。
」 幹舞 ====幹舞==== 《樂書》雲:「司幹掌舞器祭祀,舞者旣陳,則授舞器。
旣舞則受之。
」《禮書》雲:「司兵祭祀授舞者兵。
」鄭氏曰:『授以朱幹玉戚之屬。
'「 樂懸圖 社稷 軒架 ====社稷軒架?登歌?舞==== 三方各設編鐘三,編磬三。
西方編鐘起南,編磬間之,西向;東方編磬起南,編鐘間之,東向;南方編磬起西,編鐘間之,南向。
設靈鼓三,一在南架之南當中,一在西南隅,一在東南隅。
設柷敔於南架內,柷在西,敔在東。
管十在柷敔之北爲一行,次籥、次笙、次竽、次簫、次篴、次箎、次缶、次壎,各十各爲一行,俱南向。
登歌 ====社稷軒架?登歌?舞==== 歌鐘一在西,歌磬一在東。
瑟六琴六爲一行,在鐘磬之北;瑟在西,琴在東。
歌二行各十二十人,在瑟琴之北,俱南向。
舞 ====社稷軒架?登歌?舞==== 旌一纛一在壇下,當樂懸南,旌在西纛在東。
麾二,一在旌西北,一在纛東北。
六佾在兩麾之北,每佾八人,俱南上。
錞一鐲、一鐃、一鐸、一在舞佾西,應一、雅一、相一、牘一在舞佾東,俱南上。
宗廟 風雲雷雨、先農、先蠶、雩祀、文宣王同。
軒架 ====宗廟軒架?登歌?舞==== 三方各設編鐘三,編磬三。
東方編鐘起北,編磬間之,東向;西方編磬起北,編鐘間之,西向;北方編磬起東,編鐘間之,北向。
設路鼓三,一在北架之北當中,一在東北隅,一在西北隅。
〈唯風雲雷雨,設雷鼓三。
先農,設土鼓三。
〉設柷敔於北架內,柷在東,敔在西。
管十在柷敔之南爲一行,次籥十爲一行,次和三笙七爲一行。
〈唯風雲雷雨,和十爲一行。
〉次竽、次簫、次篴、次箎、次缶次壎各十,各爲一行,俱北向。
登歌 ====宗廟軒架?登歌?舞==== 歌鐘一在東,歌磬一在西。
瑟六琴六爲一行,在鐘磬之南,瑟在東琴在西。
歌二行各十二人,在瑟琴之南,俱北向。
舞 ====宗廟軒架?登歌?舞==== 旌一纛一在堂下,〈風雲雷雨先農先蠶雩祀在壇下。
〉當樂縣北,旌在東纛在西。
麾二,一在旌東南,一在纛西南。
六佾在兩麾之南,每佾八人俱北上。
錞一鐲一鐃一鐸一在舞佾東,應一雅一相一牘一在舞佾西,俱北向。
齋戒 大祀 凡大祀,前期八日,禮曹啓聞請齋戒。
殿下散齋四日於別殿,緻齋三日,二日於正殿,一日於齋宮。
凡散齋,不弔喪問疾,不聽樂,有司不啓刑殺文書;緻齋,唯啓享事。
行事執事官及陪祭文武群官,前七日未明,竝集議政府受誓戒。
行事執事官及從升者,散齋四日,緻齋三日。
〈二日於本司,一日祭所。
〉陪祭文武群官及守衛門者、工人、二舞,俱淸齋一宿。
攝事行事執事官齋戒同。
先農親享 先農親享,前享六日,禮曹啓聞,請齋啓。
殿下散齋三日於別殿,緻齋二日,一日於正殿,一日於齋宮。
凡散齋,不弔喪問疾,不聽樂,有司不啓刑殺文書;緻齋,唯啓享事。
行事執事官及從升者,散齋三日,緻齋二日。
〈一日於本司,一日於享所。
〉陪祭文武群官及守衛門者工人二舞,俱淸齋一宿。
攝事行事執事官齋戒同。
中祀 自餘中祀,竝散齋三日,緻齋二日。
〈一日於本司,一日於祭所。
〉 小祀 小祀,散齋二日,緻齋一日於祭所。
宗廟歲時朔望同。
諸祈告,淸齋一宿。
〈若事非迫切,散齋二日,緻齋一日。
〉 散齋 凡散齋,畫治事如故,夜宿止于家正寢。
唯不縱酒,不食蔥韭蒜薤,不弔喪問疾,不聽樂,不行刑,不判署刑殺文書,不預穢惡事;緻齋,唯行祭事。
前祭二日,皆沐浴更衣。
前一日,赴祭所。
其所行之路,不得見諸兇穢衰絰。
其哭泣之聲,聞於祭所者權斷。
祭官已齋而闕者,通攝行事。
聽免 凡散齋,聞大功以上喪,緻齋;聞期以上喪及疾病者,竝聽免。
若死於齋所,同房不得行事。
獻官 社稷親祭行事執事官 社稷親祭行事執事官:亞獻官〈王世子。
〉終獻官〈領議政有故,則次官。
〉進幣爵酒官〈吏曹判書有故,則參議。
〉薦俎官〈戶曹判書有故,則參議。
〉奠幣酌酒官〈吏曹參議。
〉典祀官〈典祀判事有故,則尹。
〉執禮二。
〈壇上三品,壇下四品。
〉正配四位,大祝各一。
〈內外製。
〉正配四位,祝史各一。
〈四品。
〉正配四位,齋郞各一。
〈五品。
〉正配四位,尊所各一。
〈六品。
〉正配四位,捧俎官各三。
〈參外。
〉掌牲令〈典廐署令有故,則丞。
〉協律郞〈禮曹佐郞。
〉雅樂令〈雅樂署典樂有故,則副典樂。
〉爵洗位〈六品。
〉盥洗位二。
〈六品。
〉亞獻官盥洗位〈參外。
若領議政爲亞獻,則終獻官盥洗,共設一位。
〉終獻官盥洗位。
〈參外。
〉謁者二〈六品。
〉贊者二〈通禮門判官通贊。
〉贊引二〈一六品、一參外。
〉監察二、應奉官禮儀使。
〈禮曹判書有故則參議。
〉近侍四〈代言。
〉內侍二〈大護軍。
〉判通禮二、王世子侍從官引進使。
〈通禮門。
〉本官有故,則以他官充。
亞終獻官,進幣爵酒官、薦俎官、禮儀使,皆有預差。
有司攝事行事執事官 有司攝事行事執事官:初獻官〈正一品。
〉亞獻官〈正二品。
〉終獻官〈從二品。
〉薦俎官〈從二品。
〉典祀官〈典祀判事有故,則尹。
〉執禮二〈壇上四品,壇下五品。
〉大祝二。
〈文官參外。
〉正配四位,祝史各一。
〈參外。
〉正配四位,齋郞各一。
〈參外。
〉正配四位,捧俎官各三。
〈參外。
〉掌牲令〈典廐署令有故則丞。
〉協律郞〈文官參外。
〉雅樂令〈雅樂署典樂有故,則副典樂。
〉謁者〈參外。
〉贊者〈參外。
〉贊引〈參外。
〉監察、初獻官、亞獻官、終獻官、薦俎官,皆有預差。
祈告祭行事執事官 祈告祭行事執事官:獻官〈二品。
〉典祀官〈典祀少尹以下。
〉大祝〈文官參外。
〉祝史〈參外。
〉齋郞〈參外。
〉謁者〈參外。
〉監察。
報祀同。
祈告祭行事執事官 宗廟親享行事執事官:亞獻官〈王世子。
〉終獻官〈領護政有故,則次官。
〉進幣瓚爵官〈吏曹判書有故,則參議。
〉薦俎官〈戶曹判書有故,則參議。
〉奠幣瓚爵官〈吏曹參議。
〉典祀官〈典祀判事有故則尹。
〉執禮二。
〈堂上三品,堂下四品。
〉五室大祝各一〈內外製。
〉五室祝史各一〈四品。
〉五室齋郞各一〈五品。
〉五室尊所各一〈六品。
〉五室捧俎官各三〈參外。
〉宗廟令〈有故則丞。
〉宮闈令二〈六品。
〉掌牲令〈典廐署令有故,則丞。
〉協律郞〈禮曹佐郞。
〉雅樂令〈雅樂署典樂有故,則副典樂。
〉爵洗位〈六品。
〉盥洗位二〈六品。
〉亞獻官盥洗位〈參外。
若領議政爲亞獻,則終獻官盥洗,共設一位。
〉終獻官盥洗位〈參外。
〉謁者二〈六品。
〉贊者二〈通禮門判官通贊。
〉贊引二〈一六品、一參外。
〉七祀功臣獻官各一〈從三品。
〉七祀祝史一〈六官參外。
〉功臣祝史一〈參外。
〉七祀功臣齋郞各一〈參外。
〉七祀功臣尊所各一〈參外。
〉七祀功臣爵洗位各一〈參外。
〉七祀功臣盥洗位各一〈參外。
〉監察二、應奉官禮儀使〈禮曹判書有故,則參議。
〉近侍四〈代言。
〉內侍二〈大護軍。
〉判通禮二、王世子侍從官引進使〈通禮門。
〉本官有故,則以他官充。
亞終獻官。
進幣瓚爵官、薦俎官、禮儀使,皆有預差。
祈告祭行事執事官 有司攝事行事執事官:初獻官〈正一品。
〉亞獻官〈正二品。
〉終獻官〈從二品。
〉薦俎官〈從二品。
〉典祀官〈典祀判事有故,則尹。
〉執禮二〈堂上四品,堂下五品。
〉宗廟令〈有故則丞。
〉宮闈令〈宗廟署。
〉大祝二。
〈文官參外。
〉五室祝史各一,〈參外。
〉五室齋郞各二,〈參外。
〉五室捧俎官各三。
〈參外。
〉掌牲令〈典廐署令有故,則丞。
〉協律郞〈文官參外。
〉雅樂令〈雅樂署典樂有故,則副典樂。
〉謁者〈參外。
〉贊者〈參外。
〉贊引〈參外。
〉七祀獻官〈五品。
〉七祀祝史〈文官參外。
〉七祀齋郞〈參外。
其祫享冬享則有功臣獻官。
祝史齋郞官品同七祀。
〉監察、初獻官、亞獻官、終獻官、薦俎官,皆有預差。
朔望奠行事執事官 朔望奠行事執事官:獻官〈二品。
〉典祀官〈典祀少尹以下。
〉宗廟令宮闈令各一,〈宗廟署。
〉大祝〈文官參外。
〉祝史〈參外。
〉齋郞〈參外。
〉謁者〈參外。
〉贊者〈參外。
〉監察。
歲時別祭行事執事官 歲時別祭行事執事官,與朔望奠同。
祈告祭行事執事官 祈告祭行事執事官,與朔望奠同。
報祀同。
薦新祭行事執事官 薦新祭行事執事官:典祀判事〈有故,則判官以上。
〉宗廟令〈宗廟署。
〉 薦禽祭行事執事官 薦禽祭行事執事官,與薦新同。
中霤祭行事執事官 中霤祭行事執事官:獻官〈宗廟令。
〉典祀官〈典祀注簿以下。
〉大祝〈文官參外。
〉齋郞〈參外。
〉謁者〈參外。
〉贊者。
〈參外。
〉 風雲雷雨行事執事官 風雲雷雨行事執事官:初獻官〈正二品。
〉亞獻官〈正三品。
〉終獻官〈從三品。
〉典祀官〈典祀少尹有故則判官。
〉執禮二〈壇上五品,壇下六品。
〉大祝〈文官參外。
〉祝史二〈參外。
〉齋郞二〈參外。
〉掌牲令〈典廐署。
〉協律郞〈文官參外。
〉雅樂令〈雅樂署。
〉謁者〈參外。
〉贊者〈參外。
〉贊引。
〈參外。
〉監察、初獻官、亞獻官、終獻官,皆有預差。
祈雨祭行事執事官 祈雨祭行事執事官:獻官〈二品。
〉典祀官〈典祀注簿以下。
〉大祝〈文官參外。
〉祝史〈參外。
〉齋郞謁者〈參外。
〉贊者〈參外。
〉監察。
報祀同。
先農親享行事執事官 先農親享行事執事官:亞獻官〈領議政有故,則次官。
〉終獻官〈議政有故,則次官。
〉進幣爵酒官〈吏曹判書有故,則參議。
〉薦俎官〈戶曹判書有故,則參議。
〉奠幣爵酒官〈吏曹參議。
〉典祀官〈典祀判事有故,則尹。
〉執禮二〈壇上三品、壇下四品。
〉正配二位,大祝各一。
〈內外製。
〉正配二位,祝史各一。
〈四品。
〉正配二位,齋郞各一。
〈五品。
〉正配二位,尊所各一。
〈六品。
〉正配二位,捧俎官各三。
〈參外。
〉掌牲令〈典廐署令有故,則丞。
〉協律郞〈禮曹佐郞。
〉雅樂令。
〈雅樂署典樂有故,則副典樂。
〉爵洗位〈六品。
〉盥洗位二。
〈六品。
〉亞終獻官盥洗位〈參外。
〉謁者二〈六品。
〉贊者二〈通禮門判官通贊。
〉贊引二〈一六品,一參外。
〉監察二、應奉官禮儀使〈禮曹判書有故,則參議。
〉近侍四〈代言。
〉內侍二〈大護軍。
〉判通禮二。
本官有故,則以他官充。
亞終獻官進幣爵酒官、薦俎官、禮儀使,皆有預差。
侍耕從耕官夾侍〈備身上護軍二人。
〉正衣〈扶策大護軍二人。
〉左右衛將軍〈三軍都摠制二人。
〉近侍〈代言一人,捧耒耜進,耕畢復受。
〉禮儀使〈禮曹判書有故,則參議,贊導耕籍禮。
〉耕籍使〈戶曹判書有故,則參議。
〉宗室宰臣〈冡宰。
〉諸判書〈吏曹兵曹判書各一人,有故,則參議。
〉臺諫〈行首各一人,有故,則次官。
〉判典農〈有故則尹授耒近侍。
〉判司僕〈有故,則尹執牛。
〉典農寺尹〈有故,則少尹帥典祀注簿,督視庶人鼓畝。
〉籍田令〈典農判官解韜出耒授判典農,耕畢受耒,復于韜。
〉典祀注簿捧靑箱官〈典農注簿。
〉謁者。
已上合以祀先農行事執事官充。
有故,則他官。
畿內邑令〈管籍具朝服,當耕籍時,立於田畔,候耕畢去。
〉耆民〈四十人。
〉庶人〈二十八人竝靑衣。
〉宗室宰臣助耕者各二人,諸判書臺諫助耕者各一人。
〈皆絳服介幘,用其本司隷。
〉執耒耟者〈以籍田農民執之。
〉親耕耒耟一,具倂韜。
〈飾以靑色,覆以靑帕,依農人所執者制造,不合服飾,事畢日收。
〉親耕靑牛二頭〈如無靑牛,代以黃牛。
以靑袍袂衣蓋衿。
〉隨牛人〈每牛一人,竝綘衣介幘,須以明閑農務者行之。
〉藉耒席一領。
宗室宰臣諸判書臺諫耒耟各一具,牛各二頭,隨牛人各二,畚三具,鍤三具,靑箱一。
〈制如常箱,不施蓋。
兩頭設檯欅,飾以靑色,內有九隔。
設九穀黍、稷、秫、稻、粱、大豆、小豆、大麥、小麥,覆以靑帕。
〉 有司攝事行事執事官 有司攝事行事執事官,與風雲雷雨同。
先蠶行事執事官 先蠶行事執事官,與風雲雷雨同。
雩祀行事執事官 雩祀行事執事官,與風雲雷雨同。
〈唯祝史齋郞各三。
〉祈雨行事執事官,與風雲雷雨祈雨同。
〈唯祝史齋郞各三。
〉 文宣王世子釋奠行事執事官 文宣王世子釋奠行事執事官:亞獻官〈正二品。
〉終獻官〈正三品。
〉殿內東西從享分獻官各一〈四品。
〉東西廡從享分獻官各一〈五品。
〉典祀官〈典祀少尹有故,則判官。
〉執禮二〈堂上五品,堂下六品。
〉大祝二〈參外。
〉祝史二〈參判。
〉掌牲令〈典廐署。
〉協律郞〈參外。
〉雅樂令〈雅樂署。
〉謁者〈參外。
〉贊者〈參外。
〉贊引四〈參外。
〉監察。
亞獻官終獻官,皆有預差。
典祀官、掌牲令、雅樂令外,終獻官以下,皆以成均館員差。
本官有故,則以他官充。
有司釋奠行事執事官 有司釋奠行事執事官:初獻官〈正二品。
〉亞獻官〈正三品。
〉終獻官〈從三品。
〉殿內東西從享分獻官各一〈四品。
〉東西廡從享分獻官各一〈五品。
〉典祀官〈典祀少尹有故,則判官。
〉執禮二〈堂上五品,堂下六品。
〉大祝二〈參外。
〉祝史二〈參外。
〉掌牲令〈典廐署。
〉協律令〈參外。
〉雅樂令〈雅樂署。
〉謁者〈參外。
〉贊者〈參外。
〉贊引四〈參外。
〉監察。
初獻官、亞獻官、終獻官,皆有預差。
典祀官、掌牲令、雅樂令外亞獻官以下,皆以成均館員差。
本官有故,則以他官充。
三角山行事執事官 三角山行事執事官:獻官〈二品。
〉典祀官〈典祀注簿以下。
〉執禮〈文官五品。
〉大祝〈文官參外。
〉祝史〈參外。
〉齋郞〈參外。
〉掌牲令〈典廐署。
〉謁者〈參外。
〉贊者〈參外。
〉贊引〈參外。
〉監察。
漢江行事執事官 漢江行事執事官,與三角山同。
靈星行事執事官 靈星行事執事官:獻官〈三品。
〉典祀官〈典祀注簿以下。
〉執禮〈文官六品。
〉大祝〈文官參外。
〉祝史〈參外。
〉齋郞〈參外。
〉謁者〈參外。
〉贊者。
〈參外。
〉 司寒行事執事官 司寒行事執事官:獻官〈五品。
〉典祀官〈典祀注簿以下。
〉大祝〈文官參外。
〉齋郞〈參外。
〉謁者〈參外。
〉贊者〈參外。
〉 馬祖先牧馬社馬步行事執事 馬祖先牧馬社馬步行事執事官:獻官〈三品。
〉典祀官〈典祀注簿以下。
〉執禮〈文官六品。
〉大祝〈文官參外。
〉祝史〈參外。
〉齋郞〈參外。
〉謁者〈參外。
〉贊者。
〈參外。
〉 禜祭行事執事官 禜祭行事執事官:獻官〈三品。
〉典祀官〈典祀注簿以下。
〉大祝〈文官參外。
〉祝史〈參外。
〉齊郞〈參外。
〉謁者。
〈參外。
〉 木覓行事執事官 木覓行事執事官,與靈星同。
時旱北郊望祈嶽海瀆諸山川行事執事官 時旱北郊望祈嶽海瀆諸山川行事執事官:獻官〈嶽海瀆二品,山川三品。
〉典祀官〈典祀注簿以下。
〉大祝二〈文官參外。
〉祝史二〈參外。
〉齋郞二。
〈參外。
〉謁者〈參外。
〉贊者〈參外。
〉贊引〈參外。
〉監察。
時旱就祈嶽海瀆諸山川行事執事官 時旱就祈嶽海瀆諸山川行事執事官:獻官〈三品。
〉大祝〈文官參外。
〉齊郞〈參外。
〉謁者〈參外。
〉贊者。
〈參外。
〉 右諸祀行事執事官 右諸祀行事執事官,吏曹前期奉敎差定,二品以上受點。
薦新薦禽。
至時,典祀判事啓聞,卽行就祈嶽海瀆諸山川。
若在畿外則大祝以下諸執事,吏曹移文觀察使,擇人差定。
嶽海瀆行事執事官 嶽海瀆行事執事官:獻官,〈觀察使,若祭所非一,分遣守令。
〉祝、掌饌者、司尊者、贊唱者、贊禮者。
名山大川行事執事官 名山大川行事執事官:獻官〈所在州縣守令。
〉祝、掌饌者、司尊者、贊唱者、贊禮者。
朝鮮檀君行事執事官 朝鮮檀君行事執事官,與嶽海瀆正祭同。
後朝鮮始祖箕子行事執事官 後朝鮮始祖箕子行事執事官,與嶽海瀆正祭同。
高麗始祖行事執事官 高麗始祖行事執事官,與嶽海瀆正祭同。
州縣社稷行事執事官 州縣社稷行事執事官,與名山大川正祭同。
州縣釋奠行事執事官 州縣釋奠行事執事官:初獻官、〈守令。
〉亞獻官、終獻官、殿內從享分獻官。
〈界首官及諸州郡縣各一。
〉東西廡從享分獻官,界首官二,諸州郡一,縣學無。
亞獻官以下行事官,以佐貳官及本貫寄居內文官充。
祝二、掌饌者、司尊者、贊唱者、贊禮者。
〈界首官四,諸州郡三,縣學二。
〉祝以下諸執事,皆以學生充。
冠冕圖 殿下冕服依永樂元年賜與之制 圭 冕 衣面 衣背 裳 大帶 中單面 中單背 佩 綬 蔽膝 襪 舃 王圭。
冕五色珠九旒,〈旒各九玉。
〉靑衣、纁裳九章,畫龍、山、火、華蟲、宗彜五章在衣繡,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
白紗中單,黼領靑緣袖襴。
蔽膝纁色、繡藻、粉米、黼、黻四章。
玉佩,粧花線。
綬纁色,紅白大帶,赤舃,紅襪。
〈宋《釋奠儀》式雲:「畫,陽事也,故在衣;繡,陰功也,故在裳。
芾當前佩設於左右,組綬以負之。
大帶又從而加其上。
〉 王世子冠服 笏 冠 衣面 衣背 裳 大帶 方心曲領 中單面 中單背 佩 綬 蔽膝 革帶 襪 履 象牙笏。
冠七梁角簪靑羅衣,白紗中單,皂領緣赤羅裳,皂緣赤羅蔽膝,赤白大帶,方心曲領。
革帶用金佩玉紫錦綬,金環、白襪、黑履。
文武官冠服 笏 冠 衣面 衣背 裳 大帶 方心曲領 中單面 中單背 佩 綬 蔽膝 革帶 襪 履 凡文武官冠服,笏、梁冠、靑羅衣。
白紗中單,皂領緣。
赤羅裳皂緣赤羅蔽膝,赤白大帶,方心曲領,革帶,佩、綬環、白襪、黑履。
一品至九品,俱以冠上梁數帶綬分等第。
○一品冠五梁角簪,〈至一梁同。
〉革帶用金,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