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 譯者前記
關燈
小
中
大
,的困難。
在渡過沼澤地的事件裡,菜奮生表現出鋼鐵般的意志力和組織才能。
在隊伍陷入沼澤地的萬分危急的關頭,手持火把在人群中出現的萊奮生仿佛是力量和智慧的化身。
他立刻把張皇失措的人們組織起來,奇迹般地用樹枝在沼澤地裡鋪出一條路,終于把隊伍從不可避免的毀滅中救了出來。
最後,遊擊隊隻剩十九個人。
萊奮生覺得隻有他們是他最親近的人,他時多(沒有忘記自己對他們應負的責任。
他雖然因為喪失了親愛的助手和同志們而傷心落淚,但當他遠遠地看到打麥場上的人們,就感到應該很訣地使他們變成自己人,也就是變成革命的參加者,因為,革命的源泉,黨的力量,就在于和群衆的聯系。
在這利種同人民的聯系中,就存在着革命必然勝利的保證。
萊奮生在書中出現時雖然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共産黨員,但從作者的叙述中,我們不難看出萊奮生從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布爾什維克的艱苦漫長的道路。
象許許多多小資産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一樣,他在青年時代也曾對“那美麗的小鳥”抱過幻想。
是嚴峻的現實和無數次的失望,才使他丢掉幻想,認識到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使他不但學會了正視現實,“照現狀來看一切”,而且要從現實出發,“以改變現狀。
促使正在誕生和應有的事日到來。
” 萊奮生的形象,是蘇聯文學中最成功的共産黨員的形象之一。
法捷耶夫在塑造英雄人物的形象方面打破了二十年代把共産黨員都寫成穿着皮夾克的巴巴的人物的公式,跨出了新的一步,非常深刻而豐富地顯示了共産黨員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從而使共産黨員的形象顯得更為生動、更為飽滿。
為了充分地、生動地、具體地顯示社會主義革命在廣大人民群衆的改造中的巨大作用,表現新的思想意識、新的道德品質在革命鬥争中的形成,法捷耶夫選擇了來自人民底層的莫羅茲卡作為自己描繪的對象。
在所有的人物中,作者唯獨對莫羅茲卡的身世作了詳細的叙述,為的是讓我們看到,為什麼莫羅茲卡身上背着那麼沉重的、從舊世界繼承得來的舊習慣和舊思想意識的包袱。
莫羅茲卡是一個具有濃厚的農民意識的落後的礦工。
革命前他過着渾渾噩噩的生活,并不尋找新的道路。
他來參加革命也是出于自發,憑着他的礦工的階級本能。
他身上有着許多缺點:他不守紀律、偷東西、愛胡鬧、酗酒。
他參加革命鬥争是他的舊思想舊習慣得到改造、新的性格逐步形成的過程。
而這個過程是困難、曲折和痛苦的。
他因為偷瓜在大會上受到的嚴厲的批評,使他的靈魂深處受到了震動。
在渡口,他克服了要“吓唬人”的願望,很好地整頓了秩序。
這使他突然感到自己成了一個責任重大的重要人物。
這是他摧毀自己身上的舊習慣的開始,是新思想意識的萌芽。
他開始覺得“自己畢生都在力求走上萊奮生等人所走的那條在他看來是筆直的、明确的、正當的道路,但是總有人在執拗地阻撓他”,他把一切失敗歸咎于别人,“他絕沒有想到,這個敵人就在自己心裡”,而且這個敵人是頑強的。
莫羅茲卡每取得一次新的勝利,都要付出巨大的痛苦的代價。
他力求走上的那條道路也不象他想象的那樣筆直平坦。
在前進的道路上常有反複。
可是到了最後偵察的時候,在面對着敵人的生死攸關時刻,他絲毫沒有考慮到個人的安危,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向同志們報警。
為了救同志,他毫不躊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平時在莫羅茲卡的思想意識中發生的仿佛是最小的、然而是最典型的變化,幾乎是不可覺察地積累起來,在最緊要的關頭來了一個質變。
莫羅茲卡逐漸戰勝“自己心裡”的敵人的過程,就是他性格形成的過程。
在二十年代的蘇聯文學中,知識分子與革命的問題也是重要題材之一。
在《毀滅》裡,法捷耶夫在塑造與工農結合的、革命的知識分子萊奮生的形象的同時,也成功地刻劃了一個反面人物,一個浸透了資産階級的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思想、終于堕落成為革命叛徒的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密契克的形象。
密契克是懷着浪漫主義的幻想來參加遊擊隊的。
在他的心目中,革命鬥争不過是一個可以滿足他的渴望豐功偉績的虛榮心的場所。
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的通病使他看到的首先是來自人民大衆的遊擊隊員的粗野和其他缺點,而不是他們身上最可貴的本質。
他發現現實并不象他想象的那樣,他的熱情就一落千丈。
密契克雖然置身在火熱的革命鬥争中,但是他的心所向往的卻是安逸舒适的環境和生活。
貪圖安逸舒适、怕艱苦、怕火熱的鬥争,還有更重要的,把自己看得重于一切、把個人利益放在革命利益之上的嚴重的個人主義,這就是阻撓密契克走上革命道路的絆腳石。
密契克最後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竟不惜斷送了在炮火中搭救了他的莫羅茲卡和其他一些同志。
犯下這樣可恥的罪行之後,密契克還打算扮演一個受難英雄的角色,要自殺。
這時候,他那醜惡的真面目更是暴露無遺了。
他不但平時在人們面前要用冠
在渡過沼澤地的事件裡,菜奮生表現出鋼鐵般的意志力和組織才能。
在隊伍陷入沼澤地的萬分危急的關頭,手持火把在人群中出現的萊奮生仿佛是力量和智慧的化身。
他立刻把張皇失措的人們組織起來,奇迹般地用樹枝在沼澤地裡鋪出一條路,終于把隊伍從不可避免的毀滅中救了出來。
最後,遊擊隊隻剩十九個人。
萊奮生覺得隻有他們是他最親近的人,他時多(沒有忘記自己對他們應負的責任。
他雖然因為喪失了親愛的助手和同志們而傷心落淚,但當他遠遠地看到打麥場上的人們,就感到應該很訣地使他們變成自己人,也就是變成革命的參加者,因為,革命的源泉,黨的力量,就在于和群衆的聯系。
在這利種同人民的聯系中,就存在着革命必然勝利的保證。
萊奮生在書中出現時雖然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共産黨員,但從作者的叙述中,我們不難看出萊奮生從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布爾什維克的艱苦漫長的道路。
象許許多多小資産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一樣,他在青年時代也曾對“那美麗的小鳥”抱過幻想。
是嚴峻的現實和無數次的失望,才使他丢掉幻想,認識到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使他不但學會了正視現實,“照現狀來看一切”,而且要從現實出發,“以改變現狀。
促使正在誕生和應有的事日到來。
” 萊奮生的形象,是蘇聯文學中最成功的共産黨員的形象之一。
法捷耶夫在塑造英雄人物的形象方面打破了二十年代把共産黨員都寫成穿着皮夾克的巴巴的人物的公式,跨出了新的一步,非常深刻而豐富地顯示了共産黨員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從而使共産黨員的形象顯得更為生動、更為飽滿。
為了充分地、生動地、具體地顯示社會主義革命在廣大人民群衆的改造中的巨大作用,表現新的思想意識、新的道德品質在革命鬥争中的形成,法捷耶夫選擇了來自人民底層的莫羅茲卡作為自己描繪的對象。
在所有的人物中,作者唯獨對莫羅茲卡的身世作了詳細的叙述,為的是讓我們看到,為什麼莫羅茲卡身上背着那麼沉重的、從舊世界繼承得來的舊習慣和舊思想意識的包袱。
莫羅茲卡是一個具有濃厚的農民意識的落後的礦工。
革命前他過着渾渾噩噩的生活,并不尋找新的道路。
他來參加革命也是出于自發,憑着他的礦工的階級本能。
他身上有着許多缺點:他不守紀律、偷東西、愛胡鬧、酗酒。
他參加革命鬥争是他的舊思想舊習慣得到改造、新的性格逐步形成的過程。
而這個過程是困難、曲折和痛苦的。
他因為偷瓜在大會上受到的嚴厲的批評,使他的靈魂深處受到了震動。
在渡口,他克服了要“吓唬人”的願望,很好地整頓了秩序。
這使他突然感到自己成了一個責任重大的重要人物。
這是他摧毀自己身上的舊習慣的開始,是新思想意識的萌芽。
他開始覺得“自己畢生都在力求走上萊奮生等人所走的那條在他看來是筆直的、明确的、正當的道路,但是總有人在執拗地阻撓他”,他把一切失敗歸咎于别人,“他絕沒有想到,這個敵人就在自己心裡”,而且這個敵人是頑強的。
莫羅茲卡每取得一次新的勝利,都要付出巨大的痛苦的代價。
他力求走上的那條道路也不象他想象的那樣筆直平坦。
在前進的道路上常有反複。
可是到了最後偵察的時候,在面對着敵人的生死攸關時刻,他絲毫沒有考慮到個人的安危,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向同志們報警。
為了救同志,他毫不躊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平時在莫羅茲卡的思想意識中發生的仿佛是最小的、然而是最典型的變化,幾乎是不可覺察地積累起來,在最緊要的關頭來了一個質變。
莫羅茲卡逐漸戰勝“自己心裡”的敵人的過程,就是他性格形成的過程。
在二十年代的蘇聯文學中,知識分子與革命的問題也是重要題材之一。
在《毀滅》裡,法捷耶夫在塑造與工農結合的、革命的知識分子萊奮生的形象的同時,也成功地刻劃了一個反面人物,一個浸透了資産階級的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思想、終于堕落成為革命叛徒的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密契克的形象。
密契克是懷着浪漫主義的幻想來參加遊擊隊的。
在他的心目中,革命鬥争不過是一個可以滿足他的渴望豐功偉績的虛榮心的場所。
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的通病使他看到的首先是來自人民大衆的遊擊隊員的粗野和其他缺點,而不是他們身上最可貴的本質。
他發現現實并不象他想象的那樣,他的熱情就一落千丈。
密契克雖然置身在火熱的革命鬥争中,但是他的心所向往的卻是安逸舒适的環境和生活。
貪圖安逸舒适、怕艱苦、怕火熱的鬥争,還有更重要的,把自己看得重于一切、把個人利益放在革命利益之上的嚴重的個人主義,這就是阻撓密契克走上革命道路的絆腳石。
密契克最後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竟不惜斷送了在炮火中搭救了他的莫羅茲卡和其他一些同志。
犯下這樣可恥的罪行之後,密契克還打算扮演一個受難英雄的角色,要自殺。
這時候,他那醜惡的真面目更是暴露無遺了。
他不但平時在人們面前要用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