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娜的愛情

關燈
于情,就不怎麼正常,需要教育,如果一個女人要性還要情,就更不正常,需要鞭子訓誡。

     如果她隻需要一個負心人,永遠寬恕他,像格裡格的歌劇《皮爾金特》,她就是歌劇裡不朽的女子。

     那些為得不到愛情或就結束生命的男人,甘願做蘇珊娜裙下風流鬼的男人,都不配做她的愛人,換句話說,那樣的男人就隻是半個男人或不是男人,隻配在瓊瑤小說裡賺人眼淚。

     為什麼不應該這樣?生來如此,天生如此,女人顧家,主内,男人走向社會,主外。

    女人的忠貞一向不必得到回報,理該守空房,女人是為在社會守貞,不是為某個男人。

    她愛一個薄情郎也罷,愛一個負心人也罷,都是為了社會和人民大衆。

     讓我們的蘇珊娜休息一會兒。

    沒人不知咱們的社會現在早到了角色重新平衡的時候了。

    現代性轉型、城市生活方式,使那種忠貞開始成為多餘物,使社會不再以家庭作為基本細胞。

     在這種時候,明白人就會發現男人女人的天性,是社會強加給男人女人的分工,是後天Nurture(培養),而不是先天的Nature(天性)。

    先天Nature正好相反:在男女關系中,男人要女人,極為有限,性生活消耗精力;女人要男人,可以無限,因為性反而增強她的精力。

    過去男人雄心勃勃,到處拈花惹草,惹得蝶舞莺歌,完全是因為社會把女人變成顫顫栗栗的花草,而且隻能染一次,就得從一而終。

    所以男人的腎上腺素大量分泌,侵略性十足,到處耀武揚威,收集戰利品。

     下面我講的這個故事,說明天性正在壓倒培養。

    法國有個性心理實驗室,做了一個“志願”的試驗:把有幸福家庭身體健康心理正常的男女,分别放到完全隔離,類似于荒島的環境。

    自然而然,會發生男女之間的老故事。

    沒有選擇,本身就決定了選擇,一個月後,幾乎每對都如膠似漆。

    然後把他們全都放回原先的生活環境之中,看哪些人願意回到原先的家庭。

    結果百分之八十的男人“高高興興回家去”,隻有百分之二十的人願意跟新的女人,或者“兩者皆可抛”,追求新的浪漫去也。

    女人呢,情況不相同,竟然百分之七十的女人不願意回到原先的家庭。

     結論:男人天性念舊顧家,女人天性喜新厭舊。

     我仔細讀了這份有趣的實驗報告。

    這個實驗在整個歐洲引起很大争議,因為有挑唆家庭不和之嫌。

    我完全理解報告所得的結論,隻有一項,我認為造成了實驗結果扭曲:所選的男女,都尚無子女。

    如果有孩子,結果就會大不相同,女人有母性,回家的願望更強。

     但是該實驗室專家認為結果不會不同,因為已經有報告發現歐洲男性比女性對繼子繼女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說男性更不重視“是否己出”,不關心血脈流傳。

    他們戀舊,是戀女人多于戀子,他們的愛情很純粹。

    相反,女人的母愛往往限于親子女。

    因此重做這個實驗,結果不會不同……這就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趨勢。

     上帝,難道中國男人的幾千年不變的傳宗接代狂——這個中國女人忠貞的最大獎賞——也有一天會改變?我絕對不信,蘇珊娜,你信不? (選自2003年第3期《台港文學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