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京拜訪一事無成者周樹人
關燈
小
中
大
千古之謎,沒有足夠證據,多說也是白說。
我相信不是真的——他的性格中缺乏浪漫。
不管真相如何,在兩性關系上,他并非沒有興趣,卻始終隻能壓抑。
他和那個從東北投靠他而來的年輕女作家的感情,我有中篇小說《歸來的女人》寫到中間曲折。
女作家不得不隻身來到東京,如1996年的我,行影孤單,看每個男人都象那個人。
但是一個一生憂郁的人,你能讓他在病床上點燃浪漫? 我絕對不應當是發現他有憂郁症的第一個人。
那麼多魯迅專家,應當看出,他在日本住了七年,竟然對日本景色秀麗,從不着一字,從來沒有什麼美好的回憶。
如果他是反日情緒強烈,倒也罷了。
不,他并沒有那樣的排外情緒。
他隻是對什麼都無法提起精神:當他在生病時,一人躺在榻榻米上,覺得四周的大樓正在坍塌,把他吞沒。
隻是沒有自絕的必要,才撐着去買藥和食品。
多年後他喝醉了,對着月光下的自己的影子說:隻有你知道,我是一個人在掙紮,隻有你知道,有多少次,我已經向命運投降,渴望一死了之,但我終于活了下來。
他成為書寫曆史的勝者,成為每件事都做得驚天動地輝煌燦爛的大師,這真是命運的諷刺。
回國後他從中小學教師,做成教育部小官僚,謀生為業,其他一直沒有興緻,也沒有專業可言。
唯一的興趣,是校雠古籍,抄錄整理古碑。
回國後轉向國學,是留學生中常有的事,但是他做的閑事,與他的留學毫無關系,日本七年,在他的生命中成為潛流,至今沒有人理解的一段生涯。
但是我明白:要有魯迅,必須要先有失敗者周樹人。
周作人正好可以作為對比:小夥子一到日本就興高采烈,事事新鮮。
日本的花草樹木悅目,日本女人的“素足”動心,日本類似唐俗的民風,使他終身回憶不盡。
周作人跟着乃兄“自學文學”,也真是認真,西洋文學,日本文學,都學到一個系統知識。
在種族歧視嚴重的日本,他并沒有氣鼓鼓地勉強滞留,實際上周作人在日六年,樂不思歸。
這裡談不上不愛國,留學而與環境心理對抗,無論如何不是好事。
至于周作人的戀愛成功,更是沒有自卑加自尊折磨的人才能做到。
面對曆史,我隻能說:痛苦出詩人。
失敗和失意緊跟着周樹人,許多年,加深了他的内向,他的深沉,一直到新青年的錢玄同來逼稿,才突然找到噴湧的出口,于是出現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迹,中國現代文學,一開始就有了一個極高的起點。
沒有愛情的生活,制造了對文字的愛情。
但是在這個壯觀的噴發之前,那是多少年不得志的憂郁?多少年找不到感情寄托的苦惱?多少年碌碌無為的頹唐?多少年與幸福背道而弛的悲怆? 我不止一次在夢裡夢見他,那些在東京的日子,櫻花早謝。
我想到他,看見我自己如孩子的孱弱,我記得那天晚上,日落之時,我對着鏡子換上一件深黃色和服,插上菊魚蘭花,且學一次楊貴妃帶到蓬萊島的濃妝豔抹。
從馬篑坡死裡逃生的楊貴妃,在日本開拓藝妓行業——她不會别的專業——我為什麼不能做一次藝妓?這是一種藝術職業,不是“妓”。
魯迅日記裡,有“席中招妓”記錄,那麼,我就去。
為魯迅辯護的人說這是“同席招妓”。
我知道不是,是他要我去說說話。
因此,我去,穿上讓他或許會心裡一動的服裝,跟着他,走進那照片發黃的心境。
那年夏天在東京,我突然醒悟:我應當學學我去見的人,周樹人從來沒有夢想充當民族的喉舌,我也決定清除代小女子發言的打算。
于是自己沉一沉氣,開始亂讀閑書,胡拼CD,讓自己在憂郁中慢慢體驗憂郁。
心理消沉時,看男人女人,也就都平淡如水。
周樹人近四十歲突然爆發,變成自己也沒有想到會變成的人:我在臨近四十歲時漸漸沉靜随遇而安,做一個努力模仿當年周樹人的人——我終于敢做一個失敗者。
我相信不是真的——他的性格中缺乏浪漫。
不管真相如何,在兩性關系上,他并非沒有興趣,卻始終隻能壓抑。
他和那個從東北投靠他而來的年輕女作家的感情,我有中篇小說《歸來的女人》寫到中間曲折。
女作家不得不隻身來到東京,如1996年的我,行影孤單,看每個男人都象那個人。
但是一個一生憂郁的人,你能讓他在病床上點燃浪漫? 我絕對不應當是發現他有憂郁症的第一個人。
那麼多魯迅專家,應當看出,他在日本住了七年,竟然對日本景色秀麗,從不着一字,從來沒有什麼美好的回憶。
如果他是反日情緒強烈,倒也罷了。
不,他并沒有那樣的排外情緒。
他隻是對什麼都無法提起精神:當他在生病時,一人躺在榻榻米上,覺得四周的大樓正在坍塌,把他吞沒。
隻是沒有自絕的必要,才撐着去買藥和食品。
多年後他喝醉了,對着月光下的自己的影子說:隻有你知道,我是一個人在掙紮,隻有你知道,有多少次,我已經向命運投降,渴望一死了之,但我終于活了下來。
他成為書寫曆史的勝者,成為每件事都做得驚天動地輝煌燦爛的大師,這真是命運的諷刺。
回國後他從中小學教師,做成教育部小官僚,謀生為業,其他一直沒有興緻,也沒有專業可言。
唯一的興趣,是校雠古籍,抄錄整理古碑。
回國後轉向國學,是留學生中常有的事,但是他做的閑事,與他的留學毫無關系,日本七年,在他的生命中成為潛流,至今沒有人理解的一段生涯。
但是我明白:要有魯迅,必須要先有失敗者周樹人。
周作人正好可以作為對比:小夥子一到日本就興高采烈,事事新鮮。
日本的花草樹木悅目,日本女人的“素足”動心,日本類似唐俗的民風,使他終身回憶不盡。
周作人跟着乃兄“自學文學”,也真是認真,西洋文學,日本文學,都學到一個系統知識。
在種族歧視嚴重的日本,他并沒有氣鼓鼓地勉強滞留,實際上周作人在日六年,樂不思歸。
這裡談不上不愛國,留學而與環境心理對抗,無論如何不是好事。
至于周作人的戀愛成功,更是沒有自卑加自尊折磨的人才能做到。
面對曆史,我隻能說:痛苦出詩人。
失敗和失意緊跟着周樹人,許多年,加深了他的内向,他的深沉,一直到新青年的錢玄同來逼稿,才突然找到噴湧的出口,于是出現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迹,中國現代文學,一開始就有了一個極高的起點。
沒有愛情的生活,制造了對文字的愛情。
但是在這個壯觀的噴發之前,那是多少年不得志的憂郁?多少年找不到感情寄托的苦惱?多少年碌碌無為的頹唐?多少年與幸福背道而弛的悲怆? 我不止一次在夢裡夢見他,那些在東京的日子,櫻花早謝。
我想到他,看見我自己如孩子的孱弱,我記得那天晚上,日落之時,我對着鏡子換上一件深黃色和服,插上菊魚蘭花,且學一次楊貴妃帶到蓬萊島的濃妝豔抹。
從馬篑坡死裡逃生的楊貴妃,在日本開拓藝妓行業——她不會别的專業——我為什麼不能做一次藝妓?這是一種藝術職業,不是“妓”。
魯迅日記裡,有“席中招妓”記錄,那麼,我就去。
為魯迅辯護的人說這是“同席招妓”。
我知道不是,是他要我去說說話。
因此,我去,穿上讓他或許會心裡一動的服裝,跟着他,走進那照片發黃的心境。
那年夏天在東京,我突然醒悟:我應當學學我去見的人,周樹人從來沒有夢想充當民族的喉舌,我也決定清除代小女子發言的打算。
于是自己沉一沉氣,開始亂讀閑書,胡拼CD,讓自己在憂郁中慢慢體驗憂郁。
心理消沉時,看男人女人,也就都平淡如水。
周樹人近四十歲突然爆發,變成自己也沒有想到會變成的人:我在臨近四十歲時漸漸沉靜随遇而安,做一個努力模仿當年周樹人的人——我終于敢做一個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