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防。
未幾,轉左侍郎。
明年二月,進本部尚書,賜蟒玉;仍兼禦史防江。
大铖既得志,悉召「逆案」楊維垣及所善張孫振等數十人胪置選曹、言路,排擠善類。
尋作「正、續蝗蝻錄」、「蠅蚋錄」,蓋以東林為蝗、複社為蝻,諸和從者為蠅、為蚋。
比有狂僧大悲之獄,乃密與孫振謀更造十八羅漢、五十三參、七十二菩薩之目統千餘人,冀以前主潞議及東林、複社諸賢一網畢之。
引史可法、高宏圖、姜曰廣為首,海内人望搜羅幾盡,潛納僧袖中;将窮治其事,以興大獄,朝士皆自危。
賴士英不欲驟發大難,僅坐僧「妖言律」斬而止。
先是,金陵之刊布「防亂公揭」也,周镳主之;大铖銜恨次骨。
及得志,則曰『彼言「逆案」,吾立「順案」以對之』(以闖賊僞号「順」也);勸士英窮治。
镳之從弟锺,從賊受職,法當連坐;又以按察副使雷演祚力阻定策,與镳倡立疏藩之說,并逮下獄。
時大铖雖居兵部、職巡江,顧一切軍事不問;惟阻撓六部權,專以結黨斂赇、濁亂黜陟為務。
倉場侍郎賀世壽引疾去,大铖密遣人劫之江中。
嘗欲罷撫按糾薦,令納金則糾者免、薦者予;否則,反是。
江西總督袁繼鹹奏其部将功,請擢總兵官;大铖辄索重賂,始給敕印。
白丁隸役輸厚金,立跻大帥。
都人語雲:『職方賤如狗,都督滿街走』。
其謬誕黩貨如此。
思宗小祥,設壇望祭;獨大铖後至,哭呼先帝而來曰:『緻先帝殉社稷者,東林也。
不盡殺東林,無以對先帝于地下。
今陳名夏、徐汧俱北去矣......』。
士英急掩其口曰:『毋!徐九一見有人在』(九一,汧小字也)!士英初以前好,言無不從;及吏部尚書缺,廷議将用張國維,大铖乃密邀内奄取中旨特授張捷,士英■〈目咢〉眙累日,始怨之。
大铖與繼鹹有夙嫌,力請減裁江、楚兵饷;左良玉兵由此起。
大铖讀其檄有誣陷周、雷語,複揚言左兵實周、雷召之;亟請勒二臣死。
上遊事急,乃與劉孔昭謀集師拒敵,出劄蕪湖、江口;加太子太保。
而我大清兵已逼南京,上出奔,被執北去。
大铖時在軍中,棄衣冠逃,由太平趨浙東。
抵金華,投督師朱大典;金華士民傳檄逐之,乃送諸方國安軍,而士英已先在。
大铖至,則掀髯抵掌談兵自負;國安信且喜。
已複扇兩軍交惡,大典幾為國安所窘。
士英以南中之壞,半出其手而己受惡名;至是,有所論辨,頗與矛盾。
明年,王師渡錢塘,偕方逢年暨士英、國安降。
大铖請破金華自效;先在金華時,嘗與大典閱城至西門,有新築土未堅,大铖識之,用巨炮專攻之,城即陷。
士民殺僇無孑遺,藉洩檄讨之恨也。
既隆武帝死汀州,大兵搜龍杠,獲四人連名「請駕出關」疏,按月日在既降後;遂骈斬逢年、國安、士英于市。
大铖方遊山;聞之,自投崖下死。
乃戮其屍(或曰大铖從大兵入閩,至仙霞嶺,有微疾;同行者曰:『子老矣,毋苦跋涉!其留此調攝,姑徐徐以來』。
大铖艴然曰:『吾雖老,尚能彎強弓、騎壯馬;奈何言若是』!既而曰:『嘻!此必東林、複社來間我也』。
軍中初弗解東林、複社為何語,曰:『子行矣,非敢有撓也』!翌日,全軍度嶺,大铖下馬步行,趫捷若猱;以鞭稍指騎者曰:『若等少壯男子,顧不及一老秃文翁』。
矜盻矍铄,軍中頗壯之。
既過五通嶺,則喘急,氣息不相屬;蹲一石上死。
其仆購椑無所得;越數日,始舁闆扉上。
天暑,屍蟲四出,僅存腐骨而已。
或雲方其自矜得意,士卒擠之墜岩死)。
楊維垣,出身、籍貫不可詳。
天啟時,為禦史。
疏參王之釆「張差梃擊案」,劾孫承宗泖河之失;疏頌魏忠賢,有「廠臣忠、廠臣不愛錢、廠臣為國為民」之語。
及崔呈秀失勢,首攻之。
崇祯時定入「逆案」,遣戍。
弘光時,馬士英、阮大铖用事,錢謙益阿其意,疏頌維垣等冤;起通政使。
維垣請重頒「三朝要典」;言『張差瘋癫,強坐為刺客者,王之采也;李可灼紅丸,謂之行鸩者,孫慎行也。
李選侍移宮,造以垂簾之謗者,楊漣也。
劉鴻訓、文震孟隻快驅除異己,不顧謗誣君父。
此「要典」重頒不可緩也』。
又請雪「三案」被罪諸臣;于是已死之劉廷元等二十人予谥蔭、祭葬,未死之王紹徽等十三人原官起用,朝政大壞。
尋有北來太子;維垣揚言于衆謂:『驸馬王昺侄孫王之明,貌似太子』。
馬士英等因襲其言以入奏,維垣擢左副都禦史;都人為之語曰:『馬、劉、張、楊,國勢速亡』!南都陷,偕二妾朱氏、孔氏自缢死(或曰維垣蹙二妾死;置三棺,中題「楊某之柩」而竅其下,夜遁。
至秣陵關,為怨家所殺)。
未幾,轉左侍郎。
明年二月,進本部尚書,賜蟒玉;仍兼禦史防江。
大铖既得志,悉召「逆案」楊維垣及所善張孫振等數十人胪置選曹、言路,排擠善類。
尋作「正、續蝗蝻錄」、「蠅蚋錄」,蓋以東林為蝗、複社為蝻,諸和從者為蠅、為蚋。
比有狂僧大悲之獄,乃密與孫振謀更造十八羅漢、五十三參、七十二菩薩之目統千餘人,冀以前主潞議及東林、複社諸賢一網畢之。
引史可法、高宏圖、姜曰廣為首,海内人望搜羅幾盡,潛納僧袖中;将窮治其事,以興大獄,朝士皆自危。
賴士英不欲驟發大難,僅坐僧「妖言律」斬而止。
先是,金陵之刊布「防亂公揭」也,周镳主之;大铖銜恨次骨。
及得志,則曰『彼言「逆案」,吾立「順案」以對之』(以闖賊僞号「順」也);勸士英窮治。
镳之從弟锺,從賊受職,法當連坐;又以按察副使雷演祚力阻定策,與镳倡立疏藩之說,并逮下獄。
時大铖雖居兵部、職巡江,顧一切軍事不問;惟阻撓六部權,專以結黨斂赇、濁亂黜陟為務。
倉場侍郎賀世壽引疾去,大铖密遣人劫之江中。
嘗欲罷撫按糾薦,令納金則糾者免、薦者予;否則,反是。
江西總督袁繼鹹奏其部将功,請擢總兵官;大铖辄索重賂,始給敕印。
白丁隸役輸厚金,立跻大帥。
都人語雲:『職方賤如狗,都督滿街走』。
其謬誕黩貨如此。
思宗小祥,設壇望祭;獨大铖後至,哭呼先帝而來曰:『緻先帝殉社稷者,東林也。
不盡殺東林,無以對先帝于地下。
今陳名夏、徐汧俱北去矣......』。
士英急掩其口曰:『毋!徐九一見有人在』(九一,汧小字也)!士英初以前好,言無不從;及吏部尚書缺,廷議将用張國維,大铖乃密邀内奄取中旨特授張捷,士英■〈目咢〉眙累日,始怨之。
大铖與繼鹹有夙嫌,力請減裁江、楚兵饷;左良玉兵由此起。
大铖讀其檄有誣陷周、雷語,複揚言左兵實周、雷召之;亟請勒二臣死。
上遊事急,乃與劉孔昭謀集師拒敵,出劄蕪湖、江口;加太子太保。
而我大清兵已逼南京,上出奔,被執北去。
大铖時在軍中,棄衣冠逃,由太平趨浙東。
抵金華,投督師朱大典;金華士民傳檄逐之,乃送諸方國安軍,而士英已先在。
大铖至,則掀髯抵掌談兵自負;國安信且喜。
已複扇兩軍交惡,大典幾為國安所窘。
士英以南中之壞,半出其手而己受惡名;至是,有所論辨,頗與矛盾。
明年,王師渡錢塘,偕方逢年暨士英、國安降。
大铖請破金華自效;先在金華時,嘗與大典閱城至西門,有新築土未堅,大铖識之,用巨炮專攻之,城即陷。
士民殺僇無孑遺,藉洩檄讨之恨也。
既隆武帝死汀州,大兵搜龍杠,獲四人連名「請駕出關」疏,按月日在既降後;遂骈斬逢年、國安、士英于市。
大铖方遊山;聞之,自投崖下死。
乃戮其屍(或曰大铖從大兵入閩,至仙霞嶺,有微疾;同行者曰:『子老矣,毋苦跋涉!其留此調攝,姑徐徐以來』。
大铖艴然曰:『吾雖老,尚能彎強弓、騎壯馬;奈何言若是』!既而曰:『嘻!此必東林、複社來間我也』。
軍中初弗解東林、複社為何語,曰:『子行矣,非敢有撓也』!翌日,全軍度嶺,大铖下馬步行,趫捷若猱;以鞭稍指騎者曰:『若等少壯男子,顧不及一老秃文翁』。
矜盻矍铄,軍中頗壯之。
既過五通嶺,則喘急,氣息不相屬;蹲一石上死。
其仆購椑無所得;越數日,始舁闆扉上。
天暑,屍蟲四出,僅存腐骨而已。
或雲方其自矜得意,士卒擠之墜岩死)。
楊維垣,出身、籍貫不可詳。
天啟時,為禦史。
疏參王之釆「張差梃擊案」,劾孫承宗泖河之失;疏頌魏忠賢,有「廠臣忠、廠臣不愛錢、廠臣為國為民」之語。
及崔呈秀失勢,首攻之。
崇祯時定入「逆案」,遣戍。
弘光時,馬士英、阮大铖用事,錢謙益阿其意,疏頌維垣等冤;起通政使。
維垣請重頒「三朝要典」;言『張差瘋癫,強坐為刺客者,王之采也;李可灼紅丸,謂之行鸩者,孫慎行也。
李選侍移宮,造以垂簾之謗者,楊漣也。
劉鴻訓、文震孟隻快驅除異己,不顧謗誣君父。
此「要典」重頒不可緩也』。
又請雪「三案」被罪諸臣;于是已死之劉廷元等二十人予谥蔭、祭葬,未死之王紹徽等十三人原官起用,朝政大壞。
尋有北來太子;維垣揚言于衆謂:『驸馬王昺侄孫王之明,貌似太子』。
馬士英等因襲其言以入奏,維垣擢左副都禦史;都人為之語曰:『馬、劉、張、楊,國勢速亡』!南都陷,偕二妾朱氏、孔氏自缢死(或曰維垣蹙二妾死;置三棺,中題「楊某之柩」而竅其下,夜遁。
至秣陵關,為怨家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