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耳』!乃益盡力著書。
康熙己未(一六七九),舉博學鴻詞;輿床告有司曰:『撝謙非敢卻聘,實病不能行』!俄,巡撫範承谟又薦之;遂稱廢疾。
海甯令許酉山請主講席,造廬者再,不見;緻書者再,不赴。
既而曰:『是非君子中庸之道也』!扁舟報谒。
令喜曰:『應先生其許我乎』!乃逡巡對曰:『使君學道,但從事于愛人足矣。
彼口說者,适所以長客氣也』!許默然不怡。
既出,即解維疾行。
弟子曰:『使君已戒車騎且即至,何恝也』?笑曰:『使君好事,必有束帛之将;拒之則益其愠,受之則非我心所安。
行已,莫更濡遲也』!異日,杭守以志局召;辭之,一報谒而已。
同裡禦史姜圖南以視歸,遇撝謙于塗;盛暑衣木棉衣,蕉萃踯躅。
歸以越葛二投之;曰:『雅知先生不肯受人一絲;然此區區者非盜跖物,幸毋拒』!辄謝曰:『昨偶感寒耳,感厚意!然吾自有絺绤,實不需』。
卒舉還之。
門弟子甚盛,以樓上、樓下為差。
裡中一少年使酒無厲,忽來聽講;撝謙許之曰:『來者不拒、去者不追,是孟子之教也』。
其人聽三日,不複至;酒如故。
一日醉,持刀擊人于道,洶洶莫能阻;忽有人曰:『應先生來』!其人頓失魄,投刀垂手;乃前撫之曰:『一朝之忿何至此!盍歸乎』!乃俛首謝過而去。
卒年六十有九。
所著書,有「周易集解」、「詩傳翼」、「書傳拾遺」、「春秋傳考」、「禮樂彙編」、「古樂書」、「論孟拾遺」、「學庸本義」、「孝經辨定」、「性理大中幼學蒙養編」、「朱子集要」、「教養全錄」、「潛齋集」,共如幹卷。
沈昀字朗思,初名蘭先,号甸華,仁和人;劉宗周之弟子也。
弱冠,為名諸生。
甲申(一六四四)之變,年二十七;棄諸生,刻苦清勵以自守。
力排佛、老曰:『其精者傍吾儒,其異者不可一日容也』!聞四方之士有賢者,即書其姓氏置夾袋中,冀得一見;然不肯妄交。
授徒自給,三旬九食以為常;每連日絕粒,釆階前馬藍草食之。
聞者饋之米,不受;固請,則固辭。
時餓已甚,宛轉辭謝而益困,遂仆于地;其人皇駭去。
良久始蘇,笑曰:『其意可感,然适以困老子耳』!友人應撝謙聞而歎曰:『生平于辭受自謂不苟,然以視沈先生猶愧之』!謂末世喪禮不講,重輯「士喪禮說」,荟萃先儒之言,定其可行者;以授弟子陸寅。
又輯「四子略」、「五子要言」、「家法論」、「升降編」、「言行錄」、「居求編」,疏通簡要,不涉講學習氣。
時宗周弟子争宗旨;昀曰:『道在躬行;但滕口說,非師門所望于吾曹也』! 疾革,門人問曰:『夫子今日之事何如』?曰:『心中并無一物,惟知「誠敬」而已』!夜半卒,年六十三。
撝謙經紀其喪,無以為斂,為之涕泣不食。
或問之;曰:『吾不敢輕受赙襚以玷先生也』。
撝謙之徒姚生宏仁者,曰:『如某何如』?曰:『子笃行,乃先生夙許,殆可也』。
于是姚生遂斂而葬之。
徐芳聲字徽之;蔡仲光字子伯,原名士京,字大敬:蕭山兩高士也。
天啟丁卯(一六二七),芳聲與父明征同舉省試,主者斥子而取其父,卷為「書經」冠。
明征曰:『吾冠一經無所愧;吾愧者,特吾兒耳』!時甫弱冠,論文家每恥不得與芳聲交。
仲光論學主「居敬」,所造較芳聲為尤進。
甲申(一六四四)之變,同集學中子弟哭孔廟三日。
既而芳聲入潘山隐,稱「潘山野人」。
嘗曰:『讀書貴有用也』。
着兵、農、禮、樂諸有用書;而别輯兵書數十卷,凡運籌指顧、制械器、設屯竈,無不簡核以辟從前之虛言兵者。
初,與裡中翁德洪、何之傑、張杉、毛甡交最得。
德洪字纖若;乙酉(一六四五),合家以義死。
杉字南士;亦盡節。
甡獨受聘應制科;芳聲、仲光各為詩文贈其行,寓意切劘。
甡至都,都人士問兩君者踵至。
嘗谒益都馮溥于私宅;升階,見左廂朱扉間大書「蕭山徐芳聲字徽之,蔡仲光字子伯」十四字。
其足不出戶而名達都下者如此。
會朝廷征天下山林隐逸之士,侍讀湯斌、侍講施閏章聯名具薦;蕭山知縣姚文熊承命赍書币,親造門征之。
芳聲、仲光并卻,不赴。
芳聲年八十四,卒于貞節裡;而仲光獨存。
既而毛甡歸裡,請見。
仲光栖一樓,久不與世相接;甡至,亦謝之。
甡拱立不去;無已,憑樓語曰:『仆與子為金石友。
子今新朝貴人也,為忠、為孝,則子自有子事。
仆以桑榆之景,将披發入山矣;更弗敢豫世俗交』。
甡灑然動容。
已複請其業;遂出舊着經
康熙己未(一六七九),舉博學鴻詞;輿床告有司曰:『撝謙非敢卻聘,實病不能行』!俄,巡撫範承谟又薦之;遂稱廢疾。
海甯令許酉山請主講席,造廬者再,不見;緻書者再,不赴。
既而曰:『是非君子中庸之道也』!扁舟報谒。
令喜曰:『應先生其許我乎』!乃逡巡對曰:『使君學道,但從事于愛人足矣。
彼口說者,适所以長客氣也』!許默然不怡。
既出,即解維疾行。
弟子曰:『使君已戒車騎且即至,何恝也』?笑曰:『使君好事,必有束帛之将;拒之則益其愠,受之則非我心所安。
行已,莫更濡遲也』!異日,杭守以志局召;辭之,一報谒而已。
同裡禦史姜圖南以視歸,遇撝謙于塗;盛暑衣木棉衣,蕉萃踯躅。
歸以越葛二投之;曰:『雅知先生不肯受人一絲;然此區區者非盜跖物,幸毋拒』!辄謝曰:『昨偶感寒耳,感厚意!然吾自有絺绤,實不需』。
卒舉還之。
門弟子甚盛,以樓上、樓下為差。
裡中一少年使酒無厲,忽來聽講;撝謙許之曰:『來者不拒、去者不追,是孟子之教也』。
其人聽三日,不複至;酒如故。
一日醉,持刀擊人于道,洶洶莫能阻;忽有人曰:『應先生來』!其人頓失魄,投刀垂手;乃前撫之曰:『一朝之忿何至此!盍歸乎』!乃俛首謝過而去。
卒年六十有九。
所著書,有「周易集解」、「詩傳翼」、「書傳拾遺」、「春秋傳考」、「禮樂彙編」、「古樂書」、「論孟拾遺」、「學庸本義」、「孝經辨定」、「性理大中幼學蒙養編」、「朱子集要」、「教養全錄」、「潛齋集」,共如幹卷。
沈昀字朗思,初名蘭先,号甸華,仁和人;劉宗周之弟子也。
弱冠,為名諸生。
甲申(一六四四)之變,年二十七;棄諸生,刻苦清勵以自守。
力排佛、老曰:『其精者傍吾儒,其異者不可一日容也』!聞四方之士有賢者,即書其姓氏置夾袋中,冀得一見;然不肯妄交。
授徒自給,三旬九食以為常;每連日絕粒,釆階前馬藍草食之。
聞者饋之米,不受;固請,則固辭。
時餓已甚,宛轉辭謝而益困,遂仆于地;其人皇駭去。
良久始蘇,笑曰:『其意可感,然适以困老子耳』!友人應撝謙聞而歎曰:『生平于辭受自謂不苟,然以視沈先生猶愧之』!謂末世喪禮不講,重輯「士喪禮說」,荟萃先儒之言,定其可行者;以授弟子陸寅。
又輯「四子略」、「五子要言」、「家法論」、「升降編」、「言行錄」、「居求編」,疏通簡要,不涉講學習氣。
時宗周弟子争宗旨;昀曰:『道在躬行;但滕口說,非師門所望于吾曹也』! 疾革,門人問曰:『夫子今日之事何如』?曰:『心中并無一物,惟知「誠敬」而已』!夜半卒,年六十三。
撝謙經紀其喪,無以為斂,為之涕泣不食。
或問之;曰:『吾不敢輕受赙襚以玷先生也』。
撝謙之徒姚生宏仁者,曰:『如某何如』?曰:『子笃行,乃先生夙許,殆可也』。
于是姚生遂斂而葬之。
徐芳聲字徽之;蔡仲光字子伯,原名士京,字大敬:蕭山兩高士也。
天啟丁卯(一六二七),芳聲與父明征同舉省試,主者斥子而取其父,卷為「書經」冠。
明征曰:『吾冠一經無所愧;吾愧者,特吾兒耳』!時甫弱冠,論文家每恥不得與芳聲交。
仲光論學主「居敬」,所造較芳聲為尤進。
甲申(一六四四)之變,同集學中子弟哭孔廟三日。
既而芳聲入潘山隐,稱「潘山野人」。
嘗曰:『讀書貴有用也』。
着兵、農、禮、樂諸有用書;而别輯兵書數十卷,凡運籌指顧、制械器、設屯竈,無不簡核以辟從前之虛言兵者。
初,與裡中翁德洪、何之傑、張杉、毛甡交最得。
德洪字纖若;乙酉(一六四五),合家以義死。
杉字南士;亦盡節。
甡獨受聘應制科;芳聲、仲光各為詩文贈其行,寓意切劘。
甡至都,都人士問兩君者踵至。
嘗谒益都馮溥于私宅;升階,見左廂朱扉間大書「蕭山徐芳聲字徽之,蔡仲光字子伯」十四字。
其足不出戶而名達都下者如此。
會朝廷征天下山林隐逸之士,侍讀湯斌、侍講施閏章聯名具薦;蕭山知縣姚文熊承命赍書币,親造門征之。
芳聲、仲光并卻,不赴。
芳聲年八十四,卒于貞節裡;而仲光獨存。
既而毛甡歸裡,請見。
仲光栖一樓,久不與世相接;甡至,亦謝之。
甡拱立不去;無已,憑樓語曰:『仆與子為金石友。
子今新朝貴人也,為忠、為孝,則子自有子事。
仆以桑榆之景,将披發入山矣;更弗敢豫世俗交』。
甡灑然動容。
已複請其業;遂出舊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