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六

關燈
有截肝活姑者,請旌于守;守以其為别郡生也,弗許。

    遂出橐金,以己名額其廬;适守出,鼓樂突前,沖其前導。

    守義之,置勿問。

    晚年,厭舉業,奉金聲講學裡中。

    聲起義,參其軍事,守績溪;屢戰皆捷。

    聲被執,天一歸拜祖母、母及家廟,曰:『吾首與金公舉事,義不使公獨死也』!追及之,大呼曰:『我金翰林參軍江天一也』!遂并執。

    見洪承疇,誦思宗谕祭文;承疇不能堪,揮之出。

    臨刑,有與聲耳語者;天一呼曰:『先生千秋在一刻也』!同見殺。

    閩中贈天一禮部主事。

    我朝賜通谥,曰「節愍」。

    同時死者自天一外,姜孟卿、陳繼遇、吳國桢、餘元英;先後被執不屈死者,副将羅騰蛟、闵士英,都司汪以玉、諸生項遠、洪士魁:其可紀者也。

     邱祖德字念修,成都人。

    崇祯丁醜(一六三七)進士,授甯國府推官。

    以才,調濟南;超授按察司佥事,分巡東昌。

    招撫土寇,多解散。

    十五年(一六四二)冬,以兵部尚書張國維薦,擢右佥都禦史,巡撫保定;尋代王永吉巡撫山東。

     京師陷,闖賊以檄招降,祖德斬其使,謀發兵拒守;而中軍梅應元叛,率部卒索印。

    祖德将自刎,士民衛之出境;道遇魯王,同之過淮南,都禦史沈宸荃劾其輕棄封疆,逮訊。

    久之獲釋,而成都亦陷;無家可歸,流寓甯國。

     聞金聲舉兵績溪,乃與甯國舉人錢龍文、諸生麻三衡、沈壽荛等舉兵應之。

    時郡城已失,祖德駐師華陽山,糾集别部顔苗、王一衡、金經、萬日吉等十餘部共攻郡城;不克,壽荛陣殁,祖德退歸山寨。

     七月下旬,王師破山寨,獲祖德父子送南京;不屈,磔死。

    事聞,贈太子太師吏部尚書。

    我朝賜通谥,曰「忠烈」。

    壽荛,都督有容子也。

     麻三衡,宜城人;布政使溶之孫。

    生有異相,好武事,以詩酒自豪。

    與旁近諸生吳太平、阮恒、阮善長、劉鼎甲、胡天球、馮百家号稱七家軍,駐兵稽亭;每戰,策馬當先,舞大刀陷陣,人多望而畏之。

    後以衆寡不敵,被獲;賦絕命詩,殺于南京。

    吳太平等七家皆死。

     尹民興字宣子,平陽人。

    崇祯初,由進士授甯國知縣,調泾縣;有神明稱。

    行取入都,為陳啟新所讦,谪福建按察司檢校。

    尋以兵警,陳時務十四事;授職方主事。

    召對稱旨,擢本司郎中。

    周延儒之督師也,民興從軍贊畫。

    延儒被譴,民興亦下吏除名;久之,始釋。

     南都立,起故官。

    疏言:『熹廟時崔、魏煽逆,士大夫喪志忘君,幾成苞孽之固;遂至先帝末載,諸臣或匍伏而拜爵、或獻策以梯榮,皆忠孝不明之流禍也。

    聲罪讨逆,司馬職也;今抗顔堂上者,一「逆案」之阮大铖。

    即行檄四方,何以消跋扈将軍之氣!古者破格求才,惟曰使貪使詐,不曰使逆;「逆案」可翻,則崔、魏亦可恤,周锺諸逆皆可使才宥過矣』!未幾,謝病歸;流寓泾縣。

     南都亡,與諸生吳漢超、趙初浣起兵城守。

    民興善謀,漢超善戰;王師攻之,頗損傷,謂不亞于江陰也。

    城破,民興走入閩,授兵部郎中,行禦史事。

    閩亡,卒于家。

     吳漢超,宣城諸生;強直有膽。

    北都之變,與其友湯廷铉謀募師赴難;南都立,乃止。

    既而南都又覆,慨然曰:『天下事遂已乎』!議保甯國境,無應者;乃走泾縣,與民興、初浣起兵城守,師潰。

    會當塗人有徐淮者,聚衆赴華陽山;聞漢超名,禮而緻之,合兵連破句容、高淳、溧水、太平。

    漢超曰:『我兵少,聚而守城則無以攻戰。

    我以遊騎四出,使彼疲于策應:此伍員報楚之智也』。

    以故所克州縣,皆不守。

    然是時民心已渙,漢超複無以撫定之;事愈無成。

    丙戌(一六四六)正月四日,襲甯國;夜緣南城登,同知王家梁勒兵巷戰。

    漢超所部皆甯國人,各顧其家,莫有鬥志,遂潰。

    訊俘卒,始知漢超為之主。

    于是圍其家,令曰:『不出且族』!漢超已出城,念母在,且恐累族人;乃歸死。

    臨刑,不屈膝;剖其腹,膽長三寸。

    妻戚氏,墜樓死。

    初浣,泾縣人;城破,被殺。

     吳應箕字次尾,貴池人。

    善今、古文詞,複社領袖也。

    崇祯壬午(一六四二),以鄉試副榜貢入京,公卿鹹加禮異。

    南都之以「防亂揭帖」逐阮铖也,應箕實倡之。

    周镳下獄,應箕入視;大铖急捕之,亡命去。

     乙酉(一六四五)秋,義兵蜂起。

    有奉宗室朱盛濃為号者,應箕起兵應之;題壁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攻池州,不克;同事者亡去,應箕獨募士以計複建德、東流台。

    都禦史金聲承制,署為池州推官,監紀軍事。

     聲敗,王師逼,應箕衆潰,匿婺源、祁門界。

    被獲,不屈。

    與官兵偕,辄踞上坐;衆亦敬其名,不加害。

    将戮之市,應箕曰:『此非死所』!至松林,曰:『可矣』!一卒以刀拟之;叱曰:『吾頭豈汝可斷邪』!伸頸謂總兵黃某曰:『以此煩公!然無去吾冠,将以見先朝于地下也』。

    其就刑處,至今血迹猶存。

    所著有「樓山堂前、後集」、「熹朝忠節錄」二卷、「兩朝剝複錄」十卷、「留都見聞錄」三卷、「東林本末」六卷、「續觚不觚錄」二卷。

    分宜張爾公嘗稱應箕人文似陳同甫;時以為知言。

    我朝賜通谥,曰「忠節」。

     龐昌胤,西充人。

    崇祯丁醜(一六三七)進士,知青陽縣。

    國亡,棄官隐九華山,與邑人孫象壯謀起兵。

    事洩,被執。

    行至五溪橋旅店,夜扃戶卧;明日呼之,則死矣。

    我朝賜通谥,曰「節愍」。

     吳源長,廣德州太學生。

    舉兵梭子山,與民人裘君量合兵攻廣德,破之。

    至湖州,戰敗;被執,俱死。

     謝琢,溧陽諸生;兵備佥事鼎新子也。

    與副将錢國華同日起兵,士卒欲取饷民間,琢毀家應之,不繼而潰。

    被執,命輸資;曰:『我大明諸生,豈以貨活哉』!乃飲刃死。

    國華遙奉宗室瑞昌王者;兵敗,至對埠見殺。

    又興化諸生張明聖十四人,以起兵死。

     司石盤,鹽城諸生。

    與都司酆某同領鄉兵,被執;至淮安,見我大吏,挺立不跪。

    酆欲脫石盤于死,乃曰:『此儒生,吾劫之為書記者』。

    石盤大呼曰:『吾實首事,奈何諱之』!下獄六十餘日,狂歌痛飲,酣詈不辍;皆見殺。

    我朝賜酆某通谥「節愍」。

     缪鼎吉、鼎言兄弟,東場鹽丁也;絕有力。

    淮人王翹林等奉新昌王攻克鹽城、興化,鼎吉、鼎言以其徒應之。

    與王師戰,鼎言持長矛掠陣,鋒不可當;以叢箭死。

    鼎吉複糾衆攻城,屢有斬獲。

    沖其營不為動,轉戰不息;饑不得食,遂被擒。

    我大帥愛其勇,欲釋之;不屈死。

    新昌王亦被殺于淮南。

     周損,麻城人。

    崇祯癸未(一六四三)進士;授饒州推官,行取禦史。

    王師入江西,損走福建;隆武帝授兵部尚書。

    歸家,與猶子羽儀練鄉勇。

    戊子(一六四八)、己醜(一六四九)之間,英、霍間義旗雜樹,有寨主、洞主之号共四十八所;損聞宗室石城王之孫統锜立飛旗寨,乃率卒數百人、馬數十匹歸之。

    傅夢鼎,貴州人,以選貢官泗州教谕;獻禦寇策有功,擢鳳陽同知,遷安慶知府。

    城破,走潛山踞皖澗寨。

    傅謙之,故潛山典史。

    又有桂蟾者,鄱陽諸生,嘗從淮上起義。

    義堂和尚,故公安貢生:偕歸統锜。

    事敗,皆死之。

     王■〈火鼎〉字定安,羅田舉人;授洧川知縣。

    戊子(一六四八)秋,與友人曹胤昌起兵破廬州,不守。

    轉戰蕲、黃間,又與霍山侯應龍等合兵攻霍山。

    己醜(一六四九),粵中授兵部尚書,總督鳳陽義軍。

    庚寅(一六五○),連戰潛山、太湖間。

    兵敗,俘至江甯,不屈死。

     侯應龍,霍山人。

    與其友張圖容、楊國士等聚衆萬餘人,佩「義勝将軍」印,與王■〈火鼎〉合軍攻霍山不下,退取舒城、潛山。

    已而自劉家園出攻獅子寨及南關,拔之;營于管家渡,又移劄将軍寨。

    己醜(一六四九)正月,大兵會剿,寨破被執;俱伏法。

    于是皖省義師略盡矣。

     馮宏圖,廬州人。

    有誤言史閣部未死者;宏圖假其名召衆,遠近信之。

    戊子(一六四八)春,攻英、霍、六安,皆下,大江南北欣然謂閣部尚存也;周損、傅夢鼎、王■〈火鼎〉之屬聞風起應。

    未幾,宏圖敗殁;無為州吳光甯、巢縣葉士章皆以内應誅。

     李虞夔字一甫,平陸人。

    天啟壬戌(一六二二)進士;累官右佥都禦史,巡撫甯夏。

    國變後,家居不出。

     戊子(一六四八)冬,降将姜瓖以大同叛,其黨姚舉等劫殺官軍并運饷道臣王昌齡于平原驿;瓖自稱大将軍,易明冠服。

    諸在籍鄉官,如萬練、劉遷、王永強輩皆舉兵應。

    瓖、練踞偏關,複甯武、岢岚、保德,遷略雁門關及代州、繁峙、五台等縣,永強據榆林、窺西安;虞夔偕子宏乘勢起兵,克潼關及蒲、解二州。

    明年,瓖既伏誅,練、遷、永強先後敗死。

    王師至平陸,山寨不守;宏投崖死。

    虞夔奔陝西,匿王某家;迹得,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