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
關燈
小
中
大
前翰林院檢讨加詹事府贊善銜六合徐鼒譔
列傳第三十三
孫嘉績(補)熊汝霖(俞元良、陳希文、陳希友)錢肅樂(弟肅範、肅遴、肅典、肅繡、從弟光繡)沈宸荃張肯堂(蘇兆人、汝應元)
孫嘉績(補)熊汝霖(俞元良、陳希文、陳希友)
錢肅樂(弟肅範、肅遴、肅典、肅繡、從弟光繡)
沈宸荃張肯堂(蘇兆人、汝應元)
孫嘉績字碩膚,餘姚人;大學士如遊孫也。
崇祯丁醜(一六三七)進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召改兵部,擢職方員外郎,進郎中。
以弗予太監高起潛世蔭,被劾下獄;獄中從黃道周學「易」。
會諸生有疏救道周者;帝益怒,立移錦衣獄。
向與往來者,皆詭詞以脫;嘉績獨直陳不諱,坐長系。
刑部尚書徐石麒出之,戍金陵。
南渡,起九江佥事;未赴而金陵亡。
時郡邑已降,令役民修道。
嘉績葛衣徒步私巡,裡中諸役皆泣下;曰:『盍逃乎』?曰:『逃者死』!曰:『役死、逃亦死,獨不念死地求生乎』!役者曰:『将安計』?嘉績曰:『江東事未可知。
爾等皆壯士,斂手就死,死無名。
今鄰邑舉義,誠能合衆畫江守,則大有功;脫不勝,猶緩旦夕死,況未必然邪』!衆曰『唯命』。
于是率所役三百人突入縣治,鳴鐘鼓,斬令以徇。
與熊汝霖共治軍,分為兩營:嘉績主左、汝霖主右。
時大兵所至望風下,嘉績猝然發難,浙東響應;乃迎魯王于天台。
諸軍會于江上,張國維指嘉績言曰:『此真五世相韓之子弟也』!王監國,授右佥都禦史,督師瓜裡。
時諸軍分汛瓜裡者,嘉績與汝霖、章正宸、錢肅樂、沈宸荃、于颍,江上人呼為「六家軍」。
而嘉績營于瓜裡之龍王堂前,薦故吏科林時對為監軍、前進士王正中以禦史知餘姚縣事,又請其募鄉兵以助防守;薦諸生屠獻宸以職方參軍事、章欽臣為大将,使治火器。
江上人呼為「火攻營」。
監國加嘉績兵部右侍郎兼都禦史,督師如故(欽臣之治火器也,制作甚精)。
既,力陳西渡之策,而方國安、王之仁不與同心,師日老、饷日竭;禦史黃宗羲曰:『願得以此軍獨出,必得當以報』!嘉績喜,命欽臣汰其不中步伐者,汝霖亦簡軍中精銳合之,得三千人;以正中副之。
定議由海道西渡取海甯、海鹽一帶,而揚聲由盛嶺出軍。
請給監軍等官敕印,诏晉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遂以老營駐龍王堂前,而宗羲等潛師出潭山會太仆卿陳潛夫軍議取沿海諸縣,尚寶卿朱大定、平吳将軍陳萬良、職方查繼佐等皆來聽命,浙西震動;而國安七條沙之軍已潰,列戍四竄。
嘉績急還會稽,則監國已航海去;乃入舟山以觀變。
時已疽發于背;疾笃,謂子延齡曰:『倘聞王所在,宜急從之』!語畢而卒;年四十三。
丁亥(一六四七),監國複出師長垣,延齡從之。
以遺言奏;贈太保,賜祭九壇,谥「忠襄」。
以延齡為右佥都禦史,奪情巡撫閩南;曆官至戶部尚書(補)。
熊汝霖字雨殷,餘姚人;崇祯辛未(一六三一)進士。
知同安縣有聲,擢戶科給事中;疏陳曆來用将之非及天下督撫得失。
已而京師戒嚴,分守東直門。
嘗因召對,極言『将不任戰,南北往返如厮隸之于貴官負弩前驅,望塵靡及而已;何名為将?何名為督師』?帝深然之。
疏凡二十上,帝惡其中有「飲泣地下」語,谪為福建按察司照磨。
弘光帝立,以原官起用,轉吏科。
汝霖言:『諸臣争誇定策,罔計複雠;處堂未已,且為鬥穴。
始之武與文争、繼而文與文角,殿廷之上,無人臣禮。
此豈立國之規哉』!馬士英銳意起阮大铖;汝霖言:『陰陽消長,間不容發。
國家必欲求奇才,草澤中尚不乏人;何至擇及丹書?閣臣此舉,無乃負先帝、負皇上乎!臣自丹陽來,知浙兵為邊兵所擊,火民居十餘裡。
邊帥有言:「四鎮以殺掠封爵,我亦何憚而不為」!臣意四鎮必毅然北征,一雪此恥;今戀戀淮揚,何也?況一鎮之饷多至六十萬,勢必不能供。
即仿古藩鎮法,亦當在大河以北開屯設府;會奧窔之内,而藩籬視之』?頃之言:『臣竊觀目前大勢,無論恢複未能,即偏安尚未可必;宜日讨究兵饷戰守,乃專在恩怨異同。
勳臣、方鎮舌鋒筆锷是逞,近且以匿名揭帖逐舊臣,以疏遠宗親劾宰輔。
中外紛紛,謂将複廠衛。
夫廠衛樹威牟利,小民雞犬無甯日。
先帝一十七年憂勤惕勵,曾無失德;止有廠衛一節,府怨臣民。
前事不遠,後事之師。
且先帝笃念宗藩,而聞寇先逃,誰死社稷;先帝隆重武臣,而叛降跋扈,肩背相踵;先帝委任勳臣,而京營健卒,徒為寇藉;先帝倚任内臣,而開門延敵,反在禁旅;先帝破格擢用文臣,而邊陲督撫首竄兩端,超遷宰執,羅拜賊庭。
思前日之何以失,即知今日之何以得矣。
及今不為,将待何時』!疏奏,停俸。
尋補吏科給事中。
及大铖起佐兵部,複言:『大铖以知兵用,當置有用地,不宜處中朝』。
不聽。
逾月,以奉使淮南,陛辭;言『朝端議論日新,官府揣摩日熟。
少宰、樞貳悉廢廷推,四品、監司竟進詹尹。
追贓定罪,無煩司寇;蹊徑疊出,謠诼繁興。
一人未用,便目滿朝為黨人;一官外遷,辄訾當事為「可殺」。
市井狡狯,耽耽得官。
置國恤于罔聞,逞私圖而得志;黃白充庭,青紫塞路。
六朝佳麗,複見今時。
獨不思他時稅駕何地邪』?不聽。
未幾南京亡,汝霖偕劉宗周缟素渡江,議發羅木營兵拒戰,且守獨松關;而潞王定策迎降,不納。
于是東歸。
宗周絕粒,以兵事屬汝霖;既卒之又明日,汝霖兵起,乃哭于旐前以行。
閏六月二十五日,會軍西陵,駐龍王塘,列營數十。
汝霖軍最弱而戰最勇,每出必為大兵所首沖。
或敗,辄再整不少挫。
魯監國擢右佥都禦史,加督師銜。
十月,張國維連江為陣,汝擢與陳潛夫合營進,部将盧可充、史标、魏良及從子茂芳先後皆有功。
凡四戰,勝負相當,而魏良陣殁。
先是,汝霖以江面仰攻不易,議從間道入内地為攻心策。
會海甯查繼坤、繼佐兄弟至,為言臨平陳萬良之勇;汝霖請于監國,以書币招之至,授萬良平吳将軍。
适平湖馬萬方亦至,遂令西渡,複遣部将徐明發以兵策應。
明發往,而萬良方受大兵困,援之免。
于是西行,殺臨平務官,合軍劄五杭;敗嘉湖道佟國器兵,焚其舟。
集海甯父老豪傑,激揚忠義,灑淚誓衆;聞者莫不感動,集拜轅門者且萬人。
列行伍、分汛地,以本邑進士俞元良司饷、指揮姜國成主兵;由是浙西吳中響應,一時号為熊兵。
加兵部右侍郎兼左副都禦史,總督義師。
閩中诏使劉中藻至,議開讀禮;汝霖持不可,言『主上原無利天下之心,唐藩亦無坐登大寶之理;有功者王耳。
若我兵能複杭城,主上即膺大号,已是有名;若其不能,使閩兵克複武林、直取建業,功之所在,誰敢與争!此時而議迎诏,未晚也』!張國維亦持此議,于是人心始定。
十二月朔,國維命将西渡;以所部應之,分流劄營,大兵不出。
二十四日,議分道出戰。
方國安敗走,汝霖與陳潛夫、王之仁血戰下流,相持久之;而諸軍氣已自沮。
汝霖憤甚,因乞師于永豐伯張鵬翼、宣義将軍裘尚奭;仍與萬良合軍出,稍有斬獲。
乃請封萬良為平吳伯,以吳易為總督,朱大定、錢重為監軍。
大定至,請期;且雲嘉善、長興、吳江、宜興間皆密有成約,瑞昌王在廣德亦引領望。
汝霖因是請由海甯、海鹽直趨蕪湖,以梗運道;又慮二郡可取不可守,則引太湖諸軍以為犄角,踞浙西肩背。
萬良言:『但得兵三千、饷半月,即可有成』。
顧汝霖軍實不滿千、饷又減給,他營足兵食者鹹坐視莫之應;惟孫嘉績遣餘姚知縣王正中獨進乍浦,不克還。
萬良三
崇祯丁醜(一六三七)進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召改兵部,擢職方員外郎,進郎中。
以弗予太監高起潛世蔭,被劾下獄;獄中從黃道周學「易」。
會諸生有疏救道周者;帝益怒,立移錦衣獄。
向與往來者,皆詭詞以脫;嘉績獨直陳不諱,坐長系。
刑部尚書徐石麒出之,戍金陵。
南渡,起九江佥事;未赴而金陵亡。
時郡邑已降,令役民修道。
嘉績葛衣徒步私巡,裡中諸役皆泣下;曰:『盍逃乎』?曰:『逃者死』!曰:『役死、逃亦死,獨不念死地求生乎』!役者曰:『将安計』?嘉績曰:『江東事未可知。
爾等皆壯士,斂手就死,死無名。
今鄰邑舉義,誠能合衆畫江守,則大有功;脫不勝,猶緩旦夕死,況未必然邪』!衆曰『唯命』。
于是率所役三百人突入縣治,鳴鐘鼓,斬令以徇。
與熊汝霖共治軍,分為兩營:嘉績主左、汝霖主右。
時大兵所至望風下,嘉績猝然發難,浙東響應;乃迎魯王于天台。
諸軍會于江上,張國維指嘉績言曰:『此真五世相韓之子弟也』!王監國,授右佥都禦史,督師瓜裡。
時諸軍分汛瓜裡者,嘉績與汝霖、章正宸、錢肅樂、沈宸荃、于颍,江上人呼為「六家軍」。
而嘉績營于瓜裡之龍王堂前,薦故吏科林時對為監軍、前進士王正中以禦史知餘姚縣事,又請其募鄉兵以助防守;薦諸生屠獻宸以職方參軍事、章欽臣為大将,使治火器。
江上人呼為「火攻營」。
監國加嘉績兵部右侍郎兼都禦史,督師如故(欽臣之治火器也,制作甚精)。
既,力陳西渡之策,而方國安、王之仁不與同心,師日老、饷日竭;禦史黃宗羲曰:『願得以此軍獨出,必得當以報』!嘉績喜,命欽臣汰其不中步伐者,汝霖亦簡軍中精銳合之,得三千人;以正中副之。
定議由海道西渡取海甯、海鹽一帶,而揚聲由盛嶺出軍。
請給監軍等官敕印,诏晉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遂以老營駐龍王堂前,而宗羲等潛師出潭山會太仆卿陳潛夫軍議取沿海諸縣,尚寶卿朱大定、平吳将軍陳萬良、職方查繼佐等皆來聽命,浙西震動;而國安七條沙之軍已潰,列戍四竄。
嘉績急還會稽,則監國已航海去;乃入舟山以觀變。
時已疽發于背;疾笃,謂子延齡曰:『倘聞王所在,宜急從之』!語畢而卒;年四十三。
丁亥(一六四七),監國複出師長垣,延齡從之。
以遺言奏;贈太保,賜祭九壇,谥「忠襄」。
以延齡為右佥都禦史,奪情巡撫閩南;曆官至戶部尚書(補)。
熊汝霖字雨殷,餘姚人;崇祯辛未(一六三一)進士。
知同安縣有聲,擢戶科給事中;疏陳曆來用将之非及天下督撫得失。
已而京師戒嚴,分守東直門。
嘗因召對,極言『将不任戰,南北往返如厮隸之于貴官負弩前驅,望塵靡及而已;何名為将?何名為督師』?帝深然之。
疏凡二十上,帝惡其中有「飲泣地下」語,谪為福建按察司照磨。
弘光帝立,以原官起用,轉吏科。
汝霖言:『諸臣争誇定策,罔計複雠;處堂未已,且為鬥穴。
始之武與文争、繼而文與文角,殿廷之上,無人臣禮。
此豈立國之規哉』!馬士英銳意起阮大铖;汝霖言:『陰陽消長,間不容發。
國家必欲求奇才,草澤中尚不乏人;何至擇及丹書?閣臣此舉,無乃負先帝、負皇上乎!臣自丹陽來,知浙兵為邊兵所擊,火民居十餘裡。
邊帥有言:「四鎮以殺掠封爵,我亦何憚而不為」!臣意四鎮必毅然北征,一雪此恥;今戀戀淮揚,何也?況一鎮之饷多至六十萬,勢必不能供。
即仿古藩鎮法,亦當在大河以北開屯設府;會奧窔之内,而藩籬視之』?頃之言:『臣竊觀目前大勢,無論恢複未能,即偏安尚未可必;宜日讨究兵饷戰守,乃專在恩怨異同。
勳臣、方鎮舌鋒筆锷是逞,近且以匿名揭帖逐舊臣,以疏遠宗親劾宰輔。
中外紛紛,謂将複廠衛。
夫廠衛樹威牟利,小民雞犬無甯日。
先帝一十七年憂勤惕勵,曾無失德;止有廠衛一節,府怨臣民。
前事不遠,後事之師。
且先帝笃念宗藩,而聞寇先逃,誰死社稷;先帝隆重武臣,而叛降跋扈,肩背相踵;先帝委任勳臣,而京營健卒,徒為寇藉;先帝倚任内臣,而開門延敵,反在禁旅;先帝破格擢用文臣,而邊陲督撫首竄兩端,超遷宰執,羅拜賊庭。
思前日之何以失,即知今日之何以得矣。
及今不為,将待何時』!疏奏,停俸。
尋補吏科給事中。
及大铖起佐兵部,複言:『大铖以知兵用,當置有用地,不宜處中朝』。
不聽。
逾月,以奉使淮南,陛辭;言『朝端議論日新,官府揣摩日熟。
少宰、樞貳悉廢廷推,四品、監司竟進詹尹。
追贓定罪,無煩司寇;蹊徑疊出,謠诼繁興。
一人未用,便目滿朝為黨人;一官外遷,辄訾當事為「可殺」。
市井狡狯,耽耽得官。
置國恤于罔聞,逞私圖而得志;黃白充庭,青紫塞路。
六朝佳麗,複見今時。
獨不思他時稅駕何地邪』?不聽。
未幾南京亡,汝霖偕劉宗周缟素渡江,議發羅木營兵拒戰,且守獨松關;而潞王定策迎降,不納。
于是東歸。
宗周絕粒,以兵事屬汝霖;既卒之又明日,汝霖兵起,乃哭于旐前以行。
閏六月二十五日,會軍西陵,駐龍王塘,列營數十。
汝霖軍最弱而戰最勇,每出必為大兵所首沖。
或敗,辄再整不少挫。
魯監國擢右佥都禦史,加督師銜。
十月,張國維連江為陣,汝擢與陳潛夫合營進,部将盧可充、史标、魏良及從子茂芳先後皆有功。
凡四戰,勝負相當,而魏良陣殁。
先是,汝霖以江面仰攻不易,議從間道入内地為攻心策。
會海甯查繼坤、繼佐兄弟至,為言臨平陳萬良之勇;汝霖請于監國,以書币招之至,授萬良平吳将軍。
适平湖馬萬方亦至,遂令西渡,複遣部将徐明發以兵策應。
明發往,而萬良方受大兵困,援之免。
于是西行,殺臨平務官,合軍劄五杭;敗嘉湖道佟國器兵,焚其舟。
集海甯父老豪傑,激揚忠義,灑淚誓衆;聞者莫不感動,集拜轅門者且萬人。
列行伍、分汛地,以本邑進士俞元良司饷、指揮姜國成主兵;由是浙西吳中響應,一時号為熊兵。
加兵部右侍郎兼左副都禦史,總督義師。
閩中诏使劉中藻至,議開讀禮;汝霖持不可,言『主上原無利天下之心,唐藩亦無坐登大寶之理;有功者王耳。
若我兵能複杭城,主上即膺大号,已是有名;若其不能,使閩兵克複武林、直取建業,功之所在,誰敢與争!此時而議迎诏,未晚也』!張國維亦持此議,于是人心始定。
十二月朔,國維命将西渡;以所部應之,分流劄營,大兵不出。
二十四日,議分道出戰。
方國安敗走,汝霖與陳潛夫、王之仁血戰下流,相持久之;而諸軍氣已自沮。
汝霖憤甚,因乞師于永豐伯張鵬翼、宣義将軍裘尚奭;仍與萬良合軍出,稍有斬獲。
乃請封萬良為平吳伯,以吳易為總督,朱大定、錢重為監軍。
大定至,請期;且雲嘉善、長興、吳江、宜興間皆密有成約,瑞昌王在廣德亦引領望。
汝霖因是請由海甯、海鹽直趨蕪湖,以梗運道;又慮二郡可取不可守,則引太湖諸軍以為犄角,踞浙西肩背。
萬良言:『但得兵三千、饷半月,即可有成』。
顧汝霖軍實不滿千、饷又減給,他營足兵食者鹹坐視莫之應;惟孫嘉績遣餘姚知縣王正中獨進乍浦,不克還。
萬良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