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乙未(初三日),我大清兵取滇都,衛國公胡一青、提學道徐心箴、光祿寺少卿黃複生、提督劉之扶、土司龍世榮等降。
戶部主事劉之謙不屈,死之。
丙申(初四日),上駐永昌,下诏罪己。
李定國還黃钺,自請削秩;上曰:『是國之禍,王何罪焉』!不許。
是月,川東譚宏、譚詣殺譚文以叛,降于我大清。
二月(明閏正月)辛未(初十日),總兵王國勳敗績于普洱。
丙子(十五日),白文選與張先璧、陳勝之師皆敗績于玉龍關。
文選由沙木和走右甸;尋走鎮康,入木邦。
丁醜(十六日),聞玉龍關之敗,定國使總兵靳統武以兵四千扈上入騰越;沐天波、馬吉翔随行,文武官尚四百餘人。
己卯(十八日),上至騰越。
辛巳(二十日),定國渡潞江。
江不甚寬而水勢洶惡,每歲清明至霜降有青草瘴,雖土人亦惡之。
過江二十裡,有磨盤山,鳥道窔箐屈曲,僅通一騎。
定國度大清兵累勝窮追,必不戒;設栅數重三伏以待之:泰安伯窦民望為初伏、廣昌侯高文貴為二伏、總兵王玺為三伏,每伏兵二千。
約俟大清兵度山巅,号炮起,首尾橫突截攻,必無一騎返。
而吳三桂之追白文選至瀾滄江也,編筏而渡。
再渡潞江,逐北數百裡,無一夫守拒;謂定國遠竄不複慮,隊伍散亂,上山者已萬有二千人。
忽大理寺卿盧桂生來降洩其計,三桂則大驚;時前驅已入二伏,急傳令舍騎而步,以炮發其伏,叢莽中矢炮雨下。
民望不得已,舉炮出戰;三伏亦發炮趨下救之。
自卯迄午短兵相接,僵屍如堵牆。
民望血戰不已,槍彈穿脅過,戰如故;持刀潰圍。
不數裡,血湧仆地死。
定國坐山巅,聞号炮失序,大驚;忽飛炮落其前,擊土滿面,乃奔。
明兵死林箐者三之一,鏖戰死者亦三之一,王玺陣殁;而大清亦亡都統以下十餘人,喪精卒數千。
追至騰越西百二十裡,中原界盡矣;諸軍初猶踞險守,聞定國走,乃夜遁。
我大清亦懲是役之罹不測,不複窮追矣。
壬午(二十一日),上自騰越出奔。
時李國泰、馬吉翔辎重甚厚,趣上乘夜走南甸;上南行二日,尚未知磨盤之敗也。
二十四日,野次未定,忽總兵楊武至,言定國遠逃,追者将及;上遂接淅踉跄行,昏黑迷路大谷中,群臣妻子不相顧。
亂兵乘機劫掠,火光燭天,驚擾奔馳;及天明,仍在故處也。
而貴人宮女已失去過半,扈将平陽侯孫崇雅劫殺尤烈。
上以從臣多叛,決意入緬甸;遂出鐵壁關。
戊子(二十七日),抵囊木河,是為緬境。
上命沐天波谕之,緬人奉迎具表如常儀;請從官勿佩戎器,馬吉翔遽傳旨從之。
從臣皆谏,不聽。
晦日,至蠻漠;土司思綿迎入城,執禮甚恭。
時沐天波與外戚華亭侯王維恭、典玺李崇貴謀擁太子入關,由茶山出鶴麗調度各營為聲援;王後不可,乃不果行。
是月,雅州伯高承恩率諸土司斂兵拒守。
昆明諸生薛大觀舉家赴水死。
三月(明二月)壬辰朔,上抵緬甸之大金沙江。
緬人以四舟迎上,從官自覓江舟随行者六百四十餘人,陸行者自故岷王子而下九百餘人,期會于緬。
初,定國潞江之敗,求上所在,則上西行去騰越已百裡,念君臣俱死無益,聞白文選在木邦,就之謀再舉;文選以上左右無重兵,請身自捍衛,意不合。
定國引所部從孟定府過耿馬,抵猛緬;各營潰兵陸續集,勢稍振。
文選以兵抵阿瓦城。
己酉(十八日),上駐井梗。
緬人報明兵四集,請敕阻之。
從官會禦舟前,議所使;總兵鄧凱、行人任國玺請行。
馬吉翔恐二臣暴其罪惡,陰尼之,不果。
文選不得命,與緬人戰;不勝,走孟艮。
緬酋來邀大臣過河議事,命吉翔弟雄飛與禦史邬昌琦往;緬人問神宗時事,二臣不能答,用是益見輕侮。
閏三月(明三月),黔國公沐天波、綏甯伯蒲纓、總兵王啟隆謀奉上走護臘撒、孟艮,入李定國軍;吉翔阻之,亦不果。
從臣陸行者不知上之尚在井梗也,竟抵阿瓦城。
緬人疑其有陰圖也,發兵圍之;總兵潘世榮降于緬,通政使朱蘊金、中軍姜承得自缢死,副總兵高升、千戶謝安祚、向鼎忠、範存禮、溫如珍、李勝、劉興隆、段忠皆被殺,餘安置遠方。
久之,無存焉;惟岷王子等八十人流入暹羅國。
是月,吳三桂兵至姚安,大學士張佐辰、尚書孫順、侍郎萬年策、翰林劉■〈艹洍〉、布政司宋企鋘等皆降。
又有少卿劉泌、兵科胡顯等一百五十九人,先後降。
還至雲南,大學士扶綱、侍
戶部主事劉之謙不屈,死之。
丙申(初四日),上駐永昌,下诏罪己。
李定國還黃钺,自請削秩;上曰:『是國之禍,王何罪焉』!不許。
是月,川東譚宏、譚詣殺譚文以叛,降于我大清。
二月(明閏正月)辛未(初十日),總兵王國勳敗績于普洱。
丙子(十五日),白文選與張先璧、陳勝之師皆敗績于玉龍關。
文選由沙木和走右甸;尋走鎮康,入木邦。
丁醜(十六日),聞玉龍關之敗,定國使總兵靳統武以兵四千扈上入騰越;沐天波、馬吉翔随行,文武官尚四百餘人。
己卯(十八日),上至騰越。
辛巳(二十日),定國渡潞江。
江不甚寬而水勢洶惡,每歲清明至霜降有青草瘴,雖土人亦惡之。
過江二十裡,有磨盤山,鳥道窔箐屈曲,僅通一騎。
定國度大清兵累勝窮追,必不戒;設栅數重三伏以待之:泰安伯窦民望為初伏、廣昌侯高文貴為二伏、總兵王玺為三伏,每伏兵二千。
約俟大清兵度山巅,号炮起,首尾橫突截攻,必無一騎返。
而吳三桂之追白文選至瀾滄江也,編筏而渡。
再渡潞江,逐北數百裡,無一夫守拒;謂定國遠竄不複慮,隊伍散亂,上山者已萬有二千人。
忽大理寺卿盧桂生來降洩其計,三桂則大驚;時前驅已入二伏,急傳令舍騎而步,以炮發其伏,叢莽中矢炮雨下。
民望不得已,舉炮出戰;三伏亦發炮趨下救之。
自卯迄午短兵相接,僵屍如堵牆。
民望血戰不已,槍彈穿脅過,戰如故;持刀潰圍。
不數裡,血湧仆地死。
定國坐山巅,聞号炮失序,大驚;忽飛炮落其前,擊土滿面,乃奔。
明兵死林箐者三之一,鏖戰死者亦三之一,王玺陣殁;而大清亦亡都統以下十餘人,喪精卒數千。
追至騰越西百二十裡,中原界盡矣;諸軍初猶踞險守,聞定國走,乃夜遁。
我大清亦懲是役之罹不測,不複窮追矣。
壬午(二十一日),上自騰越出奔。
時李國泰、馬吉翔辎重甚厚,趣上乘夜走南甸;上南行二日,尚未知磨盤之敗也。
二十四日,野次未定,忽總兵楊武至,言定國遠逃,追者将及;上遂接淅踉跄行,昏黑迷路大谷中,群臣妻子不相顧。
亂兵乘機劫掠,火光燭天,驚擾奔馳;及天明,仍在故處也。
而貴人宮女已失去過半,扈将平陽侯孫崇雅劫殺尤烈。
上以從臣多叛,決意入緬甸;遂出鐵壁關。
戊子(二十七日),抵囊木河,是為緬境。
上命沐天波谕之,緬人奉迎具表如常儀;請從官勿佩戎器,馬吉翔遽傳旨從之。
從臣皆谏,不聽。
晦日,至蠻漠;土司思綿迎入城,執禮甚恭。
時沐天波與外戚華亭侯王維恭、典玺李崇貴謀擁太子入關,由茶山出鶴麗調度各營為聲援;王後不可,乃不果行。
是月,雅州伯高承恩率諸土司斂兵拒守。
昆明諸生薛大觀舉家赴水死。
三月(明二月)壬辰朔,上抵緬甸之大金沙江。
緬人以四舟迎上,從官自覓江舟随行者六百四十餘人,陸行者自故岷王子而下九百餘人,期會于緬。
初,定國潞江之敗,求上所在,則上西行去騰越已百裡,念君臣俱死無益,聞白文選在木邦,就之謀再舉;文選以上左右無重兵,請身自捍衛,意不合。
定國引所部從孟定府過耿馬,抵猛緬;各營潰兵陸續集,勢稍振。
文選以兵抵阿瓦城。
己酉(十八日),上駐井梗。
緬人報明兵四集,請敕阻之。
從官會禦舟前,議所使;總兵鄧凱、行人任國玺請行。
馬吉翔恐二臣暴其罪惡,陰尼之,不果。
文選不得命,與緬人戰;不勝,走孟艮。
緬酋來邀大臣過河議事,命吉翔弟雄飛與禦史邬昌琦往;緬人問神宗時事,二臣不能答,用是益見輕侮。
閏三月(明三月),黔國公沐天波、綏甯伯蒲纓、總兵王啟隆謀奉上走護臘撒、孟艮,入李定國軍;吉翔阻之,亦不果。
從臣陸行者不知上之尚在井梗也,竟抵阿瓦城。
緬人疑其有陰圖也,發兵圍之;總兵潘世榮降于緬,通政使朱蘊金、中軍姜承得自缢死,副總兵高升、千戶謝安祚、向鼎忠、範存禮、溫如珍、李勝、劉興隆、段忠皆被殺,餘安置遠方。
久之,無存焉;惟岷王子等八十人流入暹羅國。
是月,吳三桂兵至姚安,大學士張佐辰、尚書孫順、侍郎萬年策、翰林劉■〈艹洍〉、布政司宋企鋘等皆降。
又有少卿劉泌、兵科胡顯等一百五十九人,先後降。
還至雲南,大學士扶綱、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