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遺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沒齒不出。
劉思廣,襄城人。
崇祯末年流寇亂,父漢臣被執;思廣方十歲,号哭奔赴,父已被害。
恸哭收父屍,賊怒截其耳鼻,不肯去;賊憐而釋之,負父屍以歸。
兄弟同居,終身無閑言。
有姊少寡,迎歸;撫其二子,給以田産。
母殁,哀毀嘔血,遂卒。
寝門外産芝三本,人鹹謂純孝所感雲。
周繼聖字述之,長沙諸生。
獻賊陷長沙,其鄉人某,故與繼聖有隙,嗾賊授以僞職;匿不出,則絷其母妻詣賊,仍不屈,則次第殺之,闖門殲焉。
繼聖力衛母,賊斷其右腕。
尋逸去;密謀聚衆,殲賊并某家三百餘人,以其首祭母。
督師何騰蛟上其事,授教谕;繼聖痛家難,終身不仕。
張維德,合肥人。
崇祯乙亥(一六三五)流寇入境,執其父,将殺之。
維德年甫十五歲,延頸就刃,求代父;賊義而釋之。
越二十一年,父卒;哀毀骨立,廬墓側三年。
又,張振祚,廬江人也。
父宏任,攜孥知四川嘉定州。
崇祯壬午(一六四二)流賊逼城,振祚奉父命領數騎突出求援;城尋陷,振祚還,見父被害,觸石死。
黃向堅字端木,吳縣人。
父孔昭,官雲南大姚知縣;國變後,阻兵不得歸。
向堅孑身往尋之,以家事付其妻曰:『此行不見父母,不歸也』!族黨皆阻之,不聽。
既出門,遇客之舊往滇者,詢之;告以道裡遠阻、猺猺險惡,複阻之。
卒奮然往;一蓋一笠,越關數百重。
将及滇,時兵戈未靖,滇人訝其形容、衣服不類,疑為間諜;告以實,痛哭如嬰兒,衆乃釋之。
至白鹽井,遇父母及從弟何嚴,俱無恙;喜極,哭失聲,蠻獠皆為感動。
踰一年,得歸。
歸時,途中與弟親扶籃轝,怡怡如也。
始辛卯(一六五一)十二月、訖癸巳(一六五三)六月,往返二萬六千餘裡;吳人作「樂府」以傳其事。
顧廷琦字■〈王風〉堅,長洲諸生。
父繩诒,知四川仁壽縣;獻賊破成都,不屈死。
亂既定,廷琦黧面赤踝前後曆四寒暑,始得扶榇歸。
中間川水暴漲,幾死;絕粒數日,幾死;遇盜劫,幾死;臨穹崖絕巘,墜深淵,幾死:而卒不死。
方之成都時,無有知父瘗埋處者;呼号路側,誓不欲生。
由遵義民輾轉訪詢,始得諸龍腦橋側。
廬墓數月,往返六萬四千餘裡;抵裡門,須發白矣。
因自譔「入蜀記」。
劉龍光字蓼蕭,長洲諸生。
父廷谔,官益王府長史。
國變道梗,龍光始以省試歸,兵後不知父母存殁,日夕涕泣;家故貧,徒步往建昌。
時益府舊人無在者,禱于張令公之神,夢中若有告以石漈者;然不知所謂。
久之,遇一尼雲:『石漈為閩、粵交界處;今官道阻兵,出間道往,七日可達』。
龍光乃冒死穿藤峽一線天,踰白石嶺高萬仞;蟻旋而上,血漬雙足。
過山麓,得微徑;俯視山下有村,村中闆屋三楹,流泉決決鳴石上。
龍光心動,謂『得毋即石漈乎』?叩其戶,則母管氏出焉;喜極而哭。
問父所在?先二年卒,殡闆屋中;又大哭。
村民聞之,皆來觀;曰:『吾鄉舊名「見娘村」,宋孝子王龍山見母處也。
今遇子,又一孝子矣』!乃奉母扶榇歸。
孝養十餘年,母殁;以哭母,得心疾終其身。
錢美恭,紹興人。
父士骕,由舉人官雲南陽宗縣。
有子三,美恭其季也。
八歲時,庶母與仲兄之官,美恭及伯兄侍母留故鄉。
未幾國變,滇南道梗,伯兄亦卒,美恭欲往尋親;母曰:『空囊,能行萬裡乎』?美恭曰:『絕處逢生,未可知也』!遂于癸卯(一六六三)秋,由江、廣抵廣南;病痁,力疾行山徑,十步九頓。
至蒙自,宿土城旅店;竟夕不寐,悲吟聲達戶外。
有楊姓者問之;告以故。
楊曰:『是故錢守兒邪?守以考最,擢知嵩明州。
乙未(一六五五)五月卒官,葬通海縣之南山。
在滇複舉兩子,今不知散失何所矣』!美恭遂至通海,問南山,無知者;哭于路左。
有老人曰:『君家舊仆童姓尚存,盍詢之』!至則不複識;詳告之,乃相持哭。
尋谒墓南山。
仲兄至,亦不相識矣;探庶母、幼弟俱在。
謀歸父骨,無赀;寄迹僧寮,展轉丐貸,始偕仲兄負骨歸,蓋往返六年矣。
好事者,演傳奇曰「尋親記」。
趙萬全,會稽人。
父應麟,儒而貧,出遊四方。
值國變,阻兵不得歸;轉徙他鄉以殁。
萬全幼,數從母問父所在。
及長,遂辭母,獨行求父;度淮,曆燕、齊、楚、豫、秦、隴,日不再食,讴号于塗。
初,萬全将出,懼不審父狀,張牍書應麟名及鄉裡、年歲、容貌揭于背以行。
久之,抵馬邑。
有張文義者聞之,亟走視,誦所書牍;曰:『吾幸識而翁。
翁客遊無所寄食,嘗為我授書;吾哀其死也,椁而封之』。
萬全聞言,号而仆,絕複蘇者數;乃負骨歸。
以教授供其母;母亡,得合葬,廬冢上三年。
王原,文安人。
父珣,崇祯時苦歲荒役重,不能支;辭其妻曰:『我去,則追呼不及門;嫠婦孤兒,庶可安也』!遂逃去。
原稍長,從群兒學,有嘲其無父者;歸問母,得其故,大悲。
既娶婦,乃辭母求父去;足迹半天下,乞食充腹,跣步重趼至見骨。
一日,渡海至田橫島,假寐神祠;夢至一寺。
已至輝縣之帶山,有寺曰「夢覺」;原心動,曰
劉思廣,襄城人。
崇祯末年流寇亂,父漢臣被執;思廣方十歲,号哭奔赴,父已被害。
恸哭收父屍,賊怒截其耳鼻,不肯去;賊憐而釋之,負父屍以歸。
兄弟同居,終身無閑言。
有姊少寡,迎歸;撫其二子,給以田産。
母殁,哀毀嘔血,遂卒。
寝門外産芝三本,人鹹謂純孝所感雲。
周繼聖字述之,長沙諸生。
獻賊陷長沙,其鄉人某,故與繼聖有隙,嗾賊授以僞職;匿不出,則絷其母妻詣賊,仍不屈,則次第殺之,闖門殲焉。
繼聖力衛母,賊斷其右腕。
尋逸去;密謀聚衆,殲賊并某家三百餘人,以其首祭母。
督師何騰蛟上其事,授教谕;繼聖痛家難,終身不仕。
張維德,合肥人。
崇祯乙亥(一六三五)流寇入境,執其父,将殺之。
維德年甫十五歲,延頸就刃,求代父;賊義而釋之。
越二十一年,父卒;哀毀骨立,廬墓側三年。
又,張振祚,廬江人也。
父宏任,攜孥知四川嘉定州。
崇祯壬午(一六四二)流賊逼城,振祚奉父命領數騎突出求援;城尋陷,振祚還,見父被害,觸石死。
黃向堅字端木,吳縣人。
父孔昭,官雲南大姚知縣;國變後,阻兵不得歸。
向堅孑身往尋之,以家事付其妻曰:『此行不見父母,不歸也』!族黨皆阻之,不聽。
既出門,遇客之舊往滇者,詢之;告以道裡遠阻、猺猺險惡,複阻之。
卒奮然往;一蓋一笠,越關數百重。
将及滇,時兵戈未靖,滇人訝其形容、衣服不類,疑為間諜;告以實,痛哭如嬰兒,衆乃釋之。
至白鹽井,遇父母及從弟何嚴,俱無恙;喜極,哭失聲,蠻獠皆為感動。
踰一年,得歸。
歸時,途中與弟親扶籃轝,怡怡如也。
始辛卯(一六五一)十二月、訖癸巳(一六五三)六月,往返二萬六千餘裡;吳人作「樂府」以傳其事。
顧廷琦字■〈王風〉堅,長洲諸生。
父繩诒,知四川仁壽縣;獻賊破成都,不屈死。
亂既定,廷琦黧面赤踝前後曆四寒暑,始得扶榇歸。
中間川水暴漲,幾死;絕粒數日,幾死;遇盜劫,幾死;臨穹崖絕巘,墜深淵,幾死:而卒不死。
方之成都時,無有知父瘗埋處者;呼号路側,誓不欲生。
由遵義民輾轉訪詢,始得諸龍腦橋側。
廬墓數月,往返六萬四千餘裡;抵裡門,須發白矣。
因自譔「入蜀記」。
劉龍光字蓼蕭,長洲諸生。
父廷谔,官益王府長史。
國變道梗,龍光始以省試歸,兵後不知父母存殁,日夕涕泣;家故貧,徒步往建昌。
時益府舊人無在者,禱于張令公之神,夢中若有告以石漈者;然不知所謂。
久之,遇一尼雲:『石漈為閩、粵交界處;今官道阻兵,出間道往,七日可達』。
龍光乃冒死穿藤峽一線天,踰白石嶺高萬仞;蟻旋而上,血漬雙足。
過山麓,得微徑;俯視山下有村,村中闆屋三楹,流泉決決鳴石上。
龍光心動,謂『得毋即石漈乎』?叩其戶,則母管氏出焉;喜極而哭。
問父所在?先二年卒,殡闆屋中;又大哭。
村民聞之,皆來觀;曰:『吾鄉舊名「見娘村」,宋孝子王龍山見母處也。
今遇子,又一孝子矣』!乃奉母扶榇歸。
孝養十餘年,母殁;以哭母,得心疾終其身。
錢美恭,紹興人。
父士骕,由舉人官雲南陽宗縣。
有子三,美恭其季也。
八歲時,庶母與仲兄之官,美恭及伯兄侍母留故鄉。
未幾國變,滇南道梗,伯兄亦卒,美恭欲往尋親;母曰:『空囊,能行萬裡乎』?美恭曰:『絕處逢生,未可知也』!遂于癸卯(一六六三)秋,由江、廣抵廣南;病痁,力疾行山徑,十步九頓。
至蒙自,宿土城旅店;竟夕不寐,悲吟聲達戶外。
有楊姓者問之;告以故。
楊曰:『是故錢守兒邪?守以考最,擢知嵩明州。
乙未(一六五五)五月卒官,葬通海縣之南山。
在滇複舉兩子,今不知散失何所矣』!美恭遂至通海,問南山,無知者;哭于路左。
有老人曰:『君家舊仆童姓尚存,盍詢之』!至則不複識;詳告之,乃相持哭。
尋谒墓南山。
仲兄至,亦不相識矣;探庶母、幼弟俱在。
謀歸父骨,無赀;寄迹僧寮,展轉丐貸,始偕仲兄負骨歸,蓋往返六年矣。
好事者,演傳奇曰「尋親記」。
趙萬全,會稽人。
父應麟,儒而貧,出遊四方。
值國變,阻兵不得歸;轉徙他鄉以殁。
萬全幼,數從母問父所在。
及長,遂辭母,獨行求父;度淮,曆燕、齊、楚、豫、秦、隴,日不再食,讴号于塗。
初,萬全将出,懼不審父狀,張牍書應麟名及鄉裡、年歲、容貌揭于背以行。
久之,抵馬邑。
有張文義者聞之,亟走視,誦所書牍;曰:『吾幸識而翁。
翁客遊無所寄食,嘗為我授書;吾哀其死也,椁而封之』。
萬全聞言,号而仆,絕複蘇者數;乃負骨歸。
以教授供其母;母亡,得合葬,廬冢上三年。
王原,文安人。
父珣,崇祯時苦歲荒役重,不能支;辭其妻曰:『我去,則追呼不及門;嫠婦孤兒,庶可安也』!遂逃去。
原稍長,從群兒學,有嘲其無父者;歸問母,得其故,大悲。
既娶婦,乃辭母求父去;足迹半天下,乞食充腹,跣步重趼至見骨。
一日,渡海至田橫島,假寐神祠;夢至一寺。
已至輝縣之帶山,有寺曰「夢覺」;原心動,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