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前翰林院檢讨加詹事府贊善銜六合徐鼒譔
列傳第五十七
逆臣(一)
左良玉劉澤清(劉良佐)(補)沙定洲黃斌卿(補)
左良玉劉澤清(劉良佐)(補)沙定洲黃斌卿
左良玉字昆山,臨清人。
少孤,育于叔父;其貴也,不知其母姓。
長身頳面,骁勇,善左右射;目不知書而多智謀。
以軍校,曆職至都司。
崇祯元年(一六二八),甯遠兵變,巡撫畢自肅自經死;坐削職。
已又犯法當斬;有邱磊者與同犯,請以身獨任罪,良玉得免死去,而事昌平總督侯恂。
大淩河圍急,有诏調昌平兵赴援;總兵尤世威以護陵不得行,薦良玉可用。
恂乃自走卒拔為副将,連戰松山、杏山下,錄功第一;以故感恂恩次骨。
陝西流賊入河南、竄山西,良玉屢破之。
六年(一六三三),賊大熾,縱橫三晉、畿輔、河北間,良玉破賊功為多,署都督佥事,為援剿總兵官;漸自恣。
在懷慶時,與督、撫議不合,始圖緩追養寇,收降者以自重。
所部既多,饷不給;遂不禁采掠。
同時諸将,曹文诏以戰死、鄧玘以亂死、祖寬以誅死;良玉持重不深入,雖敗,常以中軍自全,又以得衆名為強,故屢被诘責而不受誅。
十年(一六三七)正月,賊老■〈犭回〉■〈犭回〉合諸部東下,安慶告警;诏良玉從中州救之。
連戰破賊,江北警少息。
應天巡撫張國維三檄良玉人山搜剿,不應;放兵掠婦女,仰江南鹽榖,倘佯自如。
河南監軍力促之,始從舒城北去。
總理熊文燦至安慶,檄良玉軍隸焉;良玉心輕之,不為用。
十一年(一六三八)正月,良玉破賊鄖西。
張獻忠假官軍旗号襲南陽,屯南關;良玉适至,疑而急召之。
獻忠逸,追及,發兩矢中賊肩;複揮刀擊之,流血被面;其部救以免。
獻忠之逃榖城也,請降;良玉知為僞,請擊之。
熊文燦曰:『彼雖懷貳,釁未成也;君雖敢鬥,衆未集也。
驟擊之,他寇必動。
脫不能勝,所失實多;不如徐之』!良玉曰:『不然。
逆賊利野戰,不利城守。
今以吾衆出不意,彼士有駭心、糧無後繼,諸部觀望必不能前。
賊怠我奮、賊寡我衆,攻之必拔、襲之必擒。
失此機,悔無及矣』!文燦不許。
獻忠既焚榖城,竄入鄖、竹山中。
文燦請追之,良玉不可;文燦曰:『将軍逗撓邪?賊已竄絕地,急追勿失』!良玉曰:『向雲疾擊,懼其逸也;今非不擊,避其銳也。
箐簿深阻,前逃後伏;我失其便,非絕地也。
二叛往矣,九營從之;同惡氣盛,非窮竄也。
負米入山,颠頓山谷,十日糧盡,馬斃士饑;果行也,我師必敗』!文燦又不許。
良玉遂大敗于羅■〈犭英〉山,軍符、印信盡失;棄軍資十萬餘,士卒死者萬人。
事聞,貶三秩;良玉具條前後與文燦争者于朝。
兵部尚書楊嗣昌諱言文燦失策而又知過不在良玉也,既代文燦督師,表良玉為平賊将軍。
當嗣昌誓師時,諸将惴惴受指揮;良玉獨守便宜,嗣昌亦優容之。
官軍之追獻忠于蜀也,嗣昌慮獻忠回趨房、竹,令良玉駐興平,遣偏将追剿。
良玉謂:『蜀地肥衍,賊渡險,任其奔轶後難制。
且賊入川則有糧可因,回鄖則無地可掠;其不複竄楚境也,明矣!夫兵合則強、分則弱;今已留劉國能、李萬慶守鄖,若再分三千人,兵力已薄。
逆賊折回,能遏截之邪!良玉所統兵,乃剿兵、非守兵,主兵不出戰而戰兵又代為守,賊将何時盡乎?今當出其不意一大創之,自然瓦解。
縱使折回房、竹,人迹俱斷;彼從何處得食邪?況鄖兵扼之于前、秦撫抄之于後,庸能狂逞!若甯、昌、歸、巫險而且遠,曹、獻兩不相下;倘獻窮而歸曹,必有内相并者,可無慮也』!嗣昌度力不能制,而其計良是,遂從之。
果有瑪瑙山之捷,斬掃地王曹威、白馬鄧天王等渠魁十六人;獻忠妻妾亦被擒,遁入興、歸之山中。
事聞,加太子少保。
乘勝擊過天星,降之。
過天星者,名惠登相;既降,遂始終為良玉部将。
初,良玉屢違節制,而賀人龍破賊有功;嗣昌私許以人龍代良玉。
及瑪瑙山捷,嗣昌語人龍須後命,人龍大恨;具以前語告良玉,良玉亦恨。
獻忠既窮,遣其黨馬元利操重寶啖良玉曰:『獻忠在,故公見重。
公所部多殺掠,而閣部猜且專;無獻忠,即公滅不久矣』!良玉心動,縱之去。
監軍萬元吉知良玉跋扈不可使,勸嗣昌扼賊歸路以俟濟師;嗣昌不用。
賊入巴州,賀人龍兵噪而西歸;召良玉兵合擊,九檄皆不至。
十四年(一六四一)正月,獻忠席卷出川,以計绐入襄陽;襄王被執,嗣昌不食死。
诏削良玉職,戴罪自贖。
賊屢勝而驕,良玉從南陽進兵大破之,降其衆數萬;獻忠負重傷遁。
而是時李自成方殘襄陽,圍良玉于郾城,幾陷;會陝督汪喬年出關,自成乃解郾城之圍,與喬年戰襄陽城外。
喬年軍盡覆,良玉不能救。
帝既斬賀人龍以肅軍政,慮良玉不自安,發帑金十五萬、錦衣彩物千端、空頭告身數百赍至良玉軍犒賞将士激勸之。
釋侯恂于獄,以兵部侍郎代丁啟睿督師;拔河内知縣王漢為禦史,命為監軍;而■〈走耴〉良玉解開封之圍。
恂與漢未至軍,而良玉已潰于朱仙鎮矣。
良玉之在朱仙鎮也,賊營于西、官軍營于北。
良玉謀作甬道屬之城,通河北,以便饋饷;汴人疑良玉擾己,閉門填石不與通。
天大雨數日,良玉夜召諸将計事;辨色未散,隐隐見營南有山若雲者,衆愕視。
良玉舉刀擊地曰:『唉!此必瞎賊築土山、立炮台打我矣』!觇之而信,凡築土山三,山立一台;台下為深溝,伏精兵其下。
良玉不能支,乃拔營遁;衆軍望之皆潰。
自成戒其下曰:『左健将,此來必死戰,慎無與争;待其過而從後擊之,蔑不濟矣』!良玉步在前、騎在後,賊于步則聽其過,于騎則鬥而
少孤,育于叔父;其貴也,不知其母姓。
長身頳面,骁勇,善左右射;目不知書而多智謀。
以軍校,曆職至都司。
崇祯元年(一六二八),甯遠兵變,巡撫畢自肅自經死;坐削職。
已又犯法當斬;有邱磊者與同犯,請以身獨任罪,良玉得免死去,而事昌平總督侯恂。
大淩河圍急,有诏調昌平兵赴援;總兵尤世威以護陵不得行,薦良玉可用。
恂乃自走卒拔為副将,連戰松山、杏山下,錄功第一;以故感恂恩次骨。
陝西流賊入河南、竄山西,良玉屢破之。
六年(一六三三),賊大熾,縱橫三晉、畿輔、河北間,良玉破賊功為多,署都督佥事,為援剿總兵官;漸自恣。
在懷慶時,與督、撫議不合,始圖緩追養寇,收降者以自重。
所部既多,饷不給;遂不禁采掠。
同時諸将,曹文诏以戰死、鄧玘以亂死、祖寬以誅死;良玉持重不深入,雖敗,常以中軍自全,又以得衆名為強,故屢被诘責而不受誅。
十年(一六三七)正月,賊老■〈犭回〉■〈犭回〉合諸部東下,安慶告警;诏良玉從中州救之。
連戰破賊,江北警少息。
應天巡撫張國維三檄良玉人山搜剿,不應;放兵掠婦女,仰江南鹽榖,倘佯自如。
河南監軍力促之,始從舒城北去。
總理熊文燦至安慶,檄良玉軍隸焉;良玉心輕之,不為用。
十一年(一六三八)正月,良玉破賊鄖西。
張獻忠假官軍旗号襲南陽,屯南關;良玉适至,疑而急召之。
獻忠逸,追及,發兩矢中賊肩;複揮刀擊之,流血被面;其部救以免。
獻忠之逃榖城也,請降;良玉知為僞,請擊之。
熊文燦曰:『彼雖懷貳,釁未成也;君雖敢鬥,衆未集也。
驟擊之,他寇必動。
脫不能勝,所失實多;不如徐之』!良玉曰:『不然。
逆賊利野戰,不利城守。
今以吾衆出不意,彼士有駭心、糧無後繼,諸部觀望必不能前。
賊怠我奮、賊寡我衆,攻之必拔、襲之必擒。
失此機,悔無及矣』!文燦不許。
獻忠既焚榖城,竄入鄖、竹山中。
文燦請追之,良玉不可;文燦曰:『将軍逗撓邪?賊已竄絕地,急追勿失』!良玉曰:『向雲疾擊,懼其逸也;今非不擊,避其銳也。
箐簿深阻,前逃後伏;我失其便,非絕地也。
二叛往矣,九營從之;同惡氣盛,非窮竄也。
負米入山,颠頓山谷,十日糧盡,馬斃士饑;果行也,我師必敗』!文燦又不許。
良玉遂大敗于羅■〈犭英〉山,軍符、印信盡失;棄軍資十萬餘,士卒死者萬人。
事聞,貶三秩;良玉具條前後與文燦争者于朝。
兵部尚書楊嗣昌諱言文燦失策而又知過不在良玉也,既代文燦督師,表良玉為平賊将軍。
當嗣昌誓師時,諸将惴惴受指揮;良玉獨守便宜,嗣昌亦優容之。
官軍之追獻忠于蜀也,嗣昌慮獻忠回趨房、竹,令良玉駐興平,遣偏将追剿。
良玉謂:『蜀地肥衍,賊渡險,任其奔轶後難制。
且賊入川則有糧可因,回鄖則無地可掠;其不複竄楚境也,明矣!夫兵合則強、分則弱;今已留劉國能、李萬慶守鄖,若再分三千人,兵力已薄。
逆賊折回,能遏截之邪!良玉所統兵,乃剿兵、非守兵,主兵不出戰而戰兵又代為守,賊将何時盡乎?今當出其不意一大創之,自然瓦解。
縱使折回房、竹,人迹俱斷;彼從何處得食邪?況鄖兵扼之于前、秦撫抄之于後,庸能狂逞!若甯、昌、歸、巫險而且遠,曹、獻兩不相下;倘獻窮而歸曹,必有内相并者,可無慮也』!嗣昌度力不能制,而其計良是,遂從之。
果有瑪瑙山之捷,斬掃地王曹威、白馬鄧天王等渠魁十六人;獻忠妻妾亦被擒,遁入興、歸之山中。
事聞,加太子少保。
乘勝擊過天星,降之。
過天星者,名惠登相;既降,遂始終為良玉部将。
初,良玉屢違節制,而賀人龍破賊有功;嗣昌私許以人龍代良玉。
及瑪瑙山捷,嗣昌語人龍須後命,人龍大恨;具以前語告良玉,良玉亦恨。
獻忠既窮,遣其黨馬元利操重寶啖良玉曰:『獻忠在,故公見重。
公所部多殺掠,而閣部猜且專;無獻忠,即公滅不久矣』!良玉心動,縱之去。
監軍萬元吉知良玉跋扈不可使,勸嗣昌扼賊歸路以俟濟師;嗣昌不用。
賊入巴州,賀人龍兵噪而西歸;召良玉兵合擊,九檄皆不至。
十四年(一六四一)正月,獻忠席卷出川,以計绐入襄陽;襄王被執,嗣昌不食死。
诏削良玉職,戴罪自贖。
賊屢勝而驕,良玉從南陽進兵大破之,降其衆數萬;獻忠負重傷遁。
而是時李自成方殘襄陽,圍良玉于郾城,幾陷;會陝督汪喬年出關,自成乃解郾城之圍,與喬年戰襄陽城外。
喬年軍盡覆,良玉不能救。
帝既斬賀人龍以肅軍政,慮良玉不自安,發帑金十五萬、錦衣彩物千端、空頭告身數百赍至良玉軍犒賞将士激勸之。
釋侯恂于獄,以兵部侍郎代丁啟睿督師;拔河内知縣王漢為禦史,命為監軍;而■〈走耴〉良玉解開封之圍。
恂與漢未至軍,而良玉已潰于朱仙鎮矣。
良玉之在朱仙鎮也,賊營于西、官軍營于北。
良玉謀作甬道屬之城,通河北,以便饋饷;汴人疑良玉擾己,閉門填石不與通。
天大雨數日,良玉夜召諸将計事;辨色未散,隐隐見營南有山若雲者,衆愕視。
良玉舉刀擊地曰:『唉!此必瞎賊築土山、立炮台打我矣』!觇之而信,凡築土山三,山立一台;台下為深溝,伏精兵其下。
良玉不能支,乃拔營遁;衆軍望之皆潰。
自成戒其下曰:『左健将,此來必死戰,慎無與争;待其過而從後擊之,蔑不濟矣』!良玉步在前、騎在後,賊于步則聽其過,于騎則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