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延儒既相而複善之。
熊開元欲盡發延儒罪,元飙沮之,聞元遂獲重譴;衆論以此少之。
弘光時,兄弟相繼病殁。
其家請恤;給事中吳适言:『元飙身膺特簡,莫展一籌。
予以祭葬,是誤國之臣生死皆得志也』。
部議卒如所請行(補)。
沈崇埨字宇昆,慈溪人;大學士宸荃之族弟也。
崇祯癸未(一六四三)進士,授金壇知縣;其父手書「忠君愛國,勿玷清白家聲」十字付之。
魯王監國,擢兵部主事。
江上破,棄官;躬耕于野。
有同年生王爾祿為我巡海道,屏車騎至海濱訪之;崇埨稱病不起。
爾祿徘徊門外久之,乃長歎而去(補)。
熊明遇字良孺,進賢人;萬曆辛醜(一六○一)進士。
由知縣,擢兵科給事中;進「八憂、五漸、三無」疏,極陳時弊(見「明史」本傳)。
曆擢南京右佥都禦史,提督操江。
魏忠賢以其疏救禦史遊士任也,矯旨革職。
坐汪文言獄,追贓谪戍。
崇祯初,起兵部右侍郎。
明年,進南京刑部尚書,召拜兵部尚書;言『秦中流寇,明旨許撫、剿并行。
臣謂渠魁乞降亦宜撫,脅從負固亦宜剿』!帝納之。
明年,以過信山東巡撫餘大成言,撫叛将李九成,緻萊城被圍,又曲庇宣府議和巡撫沈棨;命解任。
久之,起南京兵部尚書,改工部;引疾歸。
國變後,卒于家。
李汝璨字用章,南昌人。
崇祯時,官兵科給事中。
十年(一六三七)閏月,因旱求言;疏言:『八、九年來幹和召災,始于端揆,積于四海;水旱盜賊,何怪其然』!帝怒,削籍。
國變,衰绖北面哀号,作祈死文;竟死。
顔垓字宇肩,德化人。
天啟中,進士。
知平湖縣,有聲。
召對稱旨,擢翰林院檢讨;轉右春坊,洊升學士。
明亡,不仕。
易應昌字瑞芝,臨川人;萬曆癸醜(一六一三)進士。
天啟時,由禦史累遷大理少卿;閹黨劾為東林,削籍。
崇祯二年(一六二九),起左佥都禦史,進左副都禦史;偕都禦史曹于汴持史■〈範上土下〉、高捷起官事甚力。
尋以救刑部尚書喬允升忤旨,遣戍。
宏光時,召複故官,遷工部右侍郎;阮大铖列之十八羅漢中。
國變後,卒。
詹爾選字思吉,撫州樂安人;崇祯辛未(一六三一)進士。
由太常博士,擢禦史;請起用侍郎陳子壯、推官湯開遠。
已因劾陳啟新,并劾吏部尚書謝升、大學士溫體仁不加駁正,屍素可愧。
未幾,大學士錢士升以争武生李琎搜括富戶之請忤旨,乞休;爾選言:『人臣所以不肯言者,其源在不肯去耳。
輔臣肯言、肯去,臣實榮之;獨不能不為朝廷惜也』!語多切至。
帝震怒,召對诘責;爾選侃侃不少屈。
命錦衣提下;爾選叩頭曰:『臣死不足惜!皇上幸聽臣,事尚可為!即不聽,亦可留為他日思』!帝愈怒;大臣力為申救,僅削籍歸。
十五年(一六四二),給事中沈迅、左懋第相繼論薦,召還;未赴而都城陷。
弘光立,首起之。
群小憚其鲠直,令補外僚;遂不出。
國變後,又十二年而終。
蕭士玮字伯玉,泰和人。
中萬曆丙辰(一六一六)鄉試;越七年,天啟壬戌(一六二一)成進士。
除行人,曆吏部郎中。
弘光時,擢光祿寺卿。
着有「春浮園集」。
範康生字讱軒,安福人;官中書舍人。
從萬元吉于皁口,随入贛州。
城陷,被執;放歸。
着「仿指南錄」,紀贛事甚悉。
黃景昉字太稚,晉江人;天啟乙醜(一六二五)進士。
由庶吉士,曆官庶子。
崇祯十一年(一六三八),禦經筵,問用人之道;景昉言:『考選不公;推官成勇、朱天麟廉能素着,不得預清華選』。
又言:『鄭三俊不當久系』。
帝皆嘉納;進少詹事。
嘗召對,言『近撤監視中官高起潛,關外辄聞警報。
臣家海濱,将吏每遇調發,即報海警,冀得複留。
觸類而推,其情自見』。
帝颔之。
十四年(一六四一),以詹事掌翰林院。
十五年(一六四二)六月,與蔣德璟、吳甡并進東閣大學士。
明年,并加太子太保;改戶部尚書、文淵閣。
帝欲裁去南京操江文臣,專任誠意伯劉孔昭;持不可。
忤旨,遂引歸。
隆武時,召入直,複告歸。
國變後,家居十數年始卒。
王觀光字子開,晉江人。
天啟中進士;知舒城縣有聲,遷刑部主事。
富商吳某家奴擁赀數十萬,投魏珰門,反噬其主;珰敗系獄。
賄求脫,卒拟決;輿論快之。
出知常州府,革織造輸知府歲例八千金。
宜興魯較肆亂,計擒誅之。
尋引疾歸;以薦起補荊州府。
惠藩承奉某虐于民,愬者盈箧;觀光謂争之不如化之,密緘送閱。
某大悚愧;夜出數千人,歡聲如雷。
荊故流賊出入處,觀光捐橐中金築沙市關城,延袤三十裡,雜民兵吹笳揚幟,奸細來則殲之;賊不敢犯。
楊嗣昌督師駐荊、襄,觀光請令其兵自饋;嗣昌銜之,以計典去。
士民号泣,惠藩疏保留。
尋以積勞,乞休。
隆武時,起戶部右侍郎兼吏、禮、兵三部事。
未幾,歸。
莊鳌獻字任公,晉江人;崇祯癸酉(一六三三)進士。
由庶吉士,改兵科給事中。
論東廠之害忤旨,貶浙江按察司照磨。
弘光時,複原官。
久之,卒。
餘揚字赓之,莆田人。
崇祯丁醜(一六三七)進士;其制義,與同年夏允彜、陳子龍齊名。
知宣城縣;分校鄉闱,所取士如王亦臨、方以智,俱知名士。
弘光時,擢吏部文選司。
未幾,歸;杜門不出。
丁亥(一六四七),魯監國召為左都禦史;亦不赴。
着有「蘆中詩文集」、「蘆蠟史論」、「識小錄」。
林衍培字仲卿,莆田人。
以貢生,知興國縣。
興為吉、贛門戶,土寇閻總之亂,衍培練義勇自将之,屢挫賊鋒;邑恃以無恐。
尋以母老歸養,屢征不起。
生平言笑不苟,終日危坐。
年六十二,卒。
張利民字能因,侯官人。
崇祯庚辰(一六四○)進士,知桐城縣。
值獻賊再攻城,利民集将士執所佩刀殺白雞,以血灑地曰:『諸公有二心者,彼視』!又折矢誓曰:『利民今日藉諸公力堅守,有功不以上聞者,有如此矢』!蔣士感泣。
賊百計攻之,不克;會黃得功來援,遂解去。
在邑三年,治行推天下第一;擢戶科給事中。
國變後,披缁入山,自稱田中和尚;有「野衲詩略」。
李躍龍字鱗伯,福安諸生;劉中藻之妹夫也。
隆武時,授兵科掌印給事中。
偕中藻攻福甯州,州民閉門拒守;躍龍單騎至城下,谕以勤王大義,民開門迎降。
後卒于天台之紫微宮。
子先春,字茂初,亦諸生;授監紀理刑。
有志節。
楊瑞鳳字和仲,仙遊人。
崇祯中,以武進士官遊擊。
國變後,退居
熊開元欲盡發延儒罪,元飙沮之,聞元遂獲重譴;衆論以此少之。
弘光時,兄弟相繼病殁。
其家請恤;給事中吳适言:『元飙身膺特簡,莫展一籌。
予以祭葬,是誤國之臣生死皆得志也』。
部議卒如所請行(補)。
沈崇埨字宇昆,慈溪人;大學士宸荃之族弟也。
崇祯癸未(一六四三)進士,授金壇知縣;其父手書「忠君愛國,勿玷清白家聲」十字付之。
魯王監國,擢兵部主事。
江上破,棄官;躬耕于野。
有同年生王爾祿為我巡海道,屏車騎至海濱訪之;崇埨稱病不起。
爾祿徘徊門外久之,乃長歎而去(補)。
熊明遇字良孺,進賢人;萬曆辛醜(一六○一)進士。
由知縣,擢兵科給事中;進「八憂、五漸、三無」疏,極陳時弊(見「明史」本傳)。
曆擢南京右佥都禦史,提督操江。
魏忠賢以其疏救禦史遊士任也,矯旨革職。
坐汪文言獄,追贓谪戍。
崇祯初,起兵部右侍郎。
明年,進南京刑部尚書,召拜兵部尚書;言『秦中流寇,明旨許撫、剿并行。
臣謂渠魁乞降亦宜撫,脅從負固亦宜剿』!帝納之。
明年,以過信山東巡撫餘大成言,撫叛将李九成,緻萊城被圍,又曲庇宣府議和巡撫沈棨;命解任。
久之,起南京兵部尚書,改工部;引疾歸。
國變後,卒于家。
李汝璨字用章,南昌人。
崇祯時,官兵科給事中。
十年(一六三七)閏月,因旱求言;疏言:『八、九年來幹和召災,始于端揆,積于四海;水旱盜賊,何怪其然』!帝怒,削籍。
國變,衰绖北面哀号,作祈死文;竟死。
顔垓字宇肩,德化人。
天啟中,進士。
知平湖縣,有聲。
召對稱旨,擢翰林院檢讨;轉右春坊,洊升學士。
明亡,不仕。
易應昌字瑞芝,臨川人;萬曆癸醜(一六一三)進士。
天啟時,由禦史累遷大理少卿;閹黨劾為東林,削籍。
崇祯二年(一六二九),起左佥都禦史,進左副都禦史;偕都禦史曹于汴持史■〈範上土下〉、高捷起官事甚力。
尋以救刑部尚書喬允升忤旨,遣戍。
宏光時,召複故官,遷工部右侍郎;阮大铖列之十八羅漢中。
國變後,卒。
詹爾選字思吉,撫州樂安人;崇祯辛未(一六三一)進士。
由太常博士,擢禦史;請起用侍郎陳子壯、推官湯開遠。
已因劾陳啟新,并劾吏部尚書謝升、大學士溫體仁不加駁正,屍素可愧。
未幾,大學士錢士升以争武生李琎搜括富戶之請忤旨,乞休;爾選言:『人臣所以不肯言者,其源在不肯去耳。
輔臣肯言、肯去,臣實榮之;獨不能不為朝廷惜也』!語多切至。
帝震怒,召對诘責;爾選侃侃不少屈。
命錦衣提下;爾選叩頭曰:『臣死不足惜!皇上幸聽臣,事尚可為!即不聽,亦可留為他日思』!帝愈怒;大臣力為申救,僅削籍歸。
十五年(一六四二),給事中沈迅、左懋第相繼論薦,召還;未赴而都城陷。
弘光立,首起之。
群小憚其鲠直,令補外僚;遂不出。
國變後,又十二年而終。
蕭士玮字伯玉,泰和人。
中萬曆丙辰(一六一六)鄉試;越七年,天啟壬戌(一六二一)成進士。
除行人,曆吏部郎中。
弘光時,擢光祿寺卿。
着有「春浮園集」。
範康生字讱軒,安福人;官中書舍人。
從萬元吉于皁口,随入贛州。
城陷,被執;放歸。
着「仿指南錄」,紀贛事甚悉。
黃景昉字太稚,晉江人;天啟乙醜(一六二五)進士。
由庶吉士,曆官庶子。
崇祯十一年(一六三八),禦經筵,問用人之道;景昉言:『考選不公;推官成勇、朱天麟廉能素着,不得預清華選』。
又言:『鄭三俊不當久系』。
帝皆嘉納;進少詹事。
嘗召對,言『近撤監視中官高起潛,關外辄聞警報。
臣家海濱,将吏每遇調發,即報海警,冀得複留。
觸類而推,其情自見』。
帝颔之。
十四年(一六四一),以詹事掌翰林院。
十五年(一六四二)六月,與蔣德璟、吳甡并進東閣大學士。
明年,并加太子太保;改戶部尚書、文淵閣。
帝欲裁去南京操江文臣,專任誠意伯劉孔昭;持不可。
忤旨,遂引歸。
隆武時,召入直,複告歸。
國變後,家居十數年始卒。
王觀光字子開,晉江人。
天啟中進士;知舒城縣有聲,遷刑部主事。
富商吳某家奴擁赀數十萬,投魏珰門,反噬其主;珰敗系獄。
賄求脫,卒拟決;輿論快之。
出知常州府,革織造輸知府歲例八千金。
宜興魯較肆亂,計擒誅之。
尋引疾歸;以薦起補荊州府。
惠藩承奉某虐于民,愬者盈箧;觀光謂争之不如化之,密緘送閱。
某大悚愧;夜出數千人,歡聲如雷。
荊故流賊出入處,觀光捐橐中金築沙市關城,延袤三十裡,雜民兵吹笳揚幟,奸細來則殲之;賊不敢犯。
楊嗣昌督師駐荊、襄,觀光請令其兵自饋;嗣昌銜之,以計典去。
士民号泣,惠藩疏保留。
尋以積勞,乞休。
隆武時,起戶部右侍郎兼吏、禮、兵三部事。
未幾,歸。
莊鳌獻字任公,晉江人;崇祯癸酉(一六三三)進士。
由庶吉士,改兵科給事中。
論東廠之害忤旨,貶浙江按察司照磨。
弘光時,複原官。
久之,卒。
餘揚字赓之,莆田人。
崇祯丁醜(一六三七)進士;其制義,與同年夏允彜、陳子龍齊名。
知宣城縣;分校鄉闱,所取士如王亦臨、方以智,俱知名士。
弘光時,擢吏部文選司。
未幾,歸;杜門不出。
丁亥(一六四七),魯監國召為左都禦史;亦不赴。
着有「蘆中詩文集」、「蘆蠟史論」、「識小錄」。
林衍培字仲卿,莆田人。
以貢生,知興國縣。
興為吉、贛門戶,土寇閻總之亂,衍培練義勇自将之,屢挫賊鋒;邑恃以無恐。
尋以母老歸養,屢征不起。
生平言笑不苟,終日危坐。
年六十二,卒。
張利民字能因,侯官人。
崇祯庚辰(一六四○)進士,知桐城縣。
值獻賊再攻城,利民集将士執所佩刀殺白雞,以血灑地曰:『諸公有二心者,彼視』!又折矢誓曰:『利民今日藉諸公力堅守,有功不以上聞者,有如此矢』!蔣士感泣。
賊百計攻之,不克;會黃得功來援,遂解去。
在邑三年,治行推天下第一;擢戶科給事中。
國變後,披缁入山,自稱田中和尚;有「野衲詩略」。
李躍龍字鱗伯,福安諸生;劉中藻之妹夫也。
隆武時,授兵科掌印給事中。
偕中藻攻福甯州,州民閉門拒守;躍龍單騎至城下,谕以勤王大義,民開門迎降。
後卒于天台之紫微宮。
子先春,字茂初,亦諸生;授監紀理刑。
有志節。
楊瑞鳳字和仲,仙遊人。
崇祯中,以武進士官遊擊。
國變後,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