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關燈
小
中
大
十五(列傳第五十八)逆臣(二)
李成棟、金聲桓(王得仁)、劉承胤、陳邦傅(傳阙)、孫可望(張虎、張勝、王尚禮、王自奇、方于宣、朱運久)
右「小腆紀傳」六十五卷,先大夫晚年未成之書、今謹編目鈔定者也。
先大夫以道光庚戌(一八五○)充實錄館纂修官,恭讀列聖實錄,遵純廟「分注明福王年号,撮叙唐、桂二王本末」之谕,為「小腆紀年」二十卷;更采舊聞,箸為是書。
彼以年經、此以人緯,縱經橫緯,職志左、班。
東南寇盜,初捍桑梓;迨守福甯,登陴盡瘁。
疾彌留,命兩兄暨承禮曰:『餘半生精力,盡此二書。
而「紀年」刊成,方識訛舛;「紀傳」草創什一,舊得稗乘遭亂散亡。
某人某事雖複省憶,時地貫秩無征不信。
今天不假年,赍志黃壤。
吾非談、彪,庸遂責若輩以遷、固邪!然小子識之矣』!承禮泣承遺命,念茲事體大,逡巡有年。
大興傅君以禮故熟于明季掌故者,昔讀「紀年」,知有「紀傳」;介仁和魏君錫曾來索副本。
承禮以原鈔有标目、無卷次,又字句失雠,間有訛奪;乃盡發手稿清本與魏君參互校勘,而時咨疑義于傅君。
不揣僭妄,厘次如右;募書人繕為定本,閱兩載始竟事。
其中義類悉依舊稿而少加變通:舊立「微者」、「戮辱」二傳,篇目寥寥,難以分帙;則附于「義師」、「貳臣」。
如大臣陳士奇等、武臣邱磊等、土司楊之明等、宦官龐天壽等、奸臣劉孔昭等、貳臣方國安等、逆臣劉澤清等原稿僅存其目,間取「紀年」中事實赅備者聯綴為傳,注「補」字以别之;或始末不完,雖見他書,未敢羼引,則注「傳阙」二字,從其慎也。
又清本史可法、高宏圖、姜曰廣、徐石麒、高倬、顧錫疇、邱祖德各傳謹載本朝賜谥,他皆阙如;今遵「欽定勝朝諸臣殉節錄」次第增補,俾體例歸畫一也。
夫有明南渡後紀事之書不下三百餘種,類皆分輯見聞,偏舉時地。
惟溫氏睿臨「南疆逸史」、李氏瑤「繹史勘本」、「摭遺」綜括三藩,較為完備。
顧溫書麤具體裁,病于太簡;李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
論者謂先公之作會萃群編,訂訛求是,簡而該、詳而有體,非夫溫、李同年可語。
然承禮追維治命,欿若不足。
又披傅氏藏書,遺聞轶事,頗尋端緒;荩臣誼士,盛着風烈。
若複甄綜散亡,仿裴松之注「三國志」例補紀傳所未及,别為志表,無阙史裁,則于當日事勢瞭若觀火;先人未竟之志,庶少慰也。
幼遭不造,長複失學;文采不足以耀無窮,學識不足以繼往古。
惟此六十五卷之書鈔綴成帙,尚賴傅君講求、魏君雠校之力。
小子涉川,其無津涯;況乎不朽之事、名山之業,羅故國之文獻,成一家之述作!龍門、扶風,繄豈異人!瞻仰前修,邈絕攀跻。
覆誦斯編,滋益罪戾者矣! 同治八年(一八六九,歲在己巳)長至節後一日,男承禮謹識。
補遺目錄 卷第一(列傳)宗藩 遼王術雅(周王孫)岷王禋■〈氵純〉韓王某趙王由棪淮王常清(上饒王常沅)益王由本惠王常潤颍王由棪鄧王器■〈土鼎〉太子琳源桂王由■〈木愛〉太子慈烜遂平王紹鲲安昌王恭■〈木枭〉通山王蘊■〈金予〉益陽王某瑞昌王議瀝德興王由枍嘉興王某永甯王由■〈木悳〉羅川王某(泸溪王等)議霶議漇耷(道濟)統釩統钑(铳■〈金睿〉)統锜盛澄盛濃常巢 卷第二(列傳) 曾英(李占春、于大海)、楊展(袁韬、武大定)、王祥、皮熊(張默) 卷第三(列傳)儒林 刁包、高世泰(顧樞、嚴、施璜、汪璲)、張夏、沈國模(施博、史孝鹹、管宗聖、邵曾可)、王朝式、謝文洊(宋之盛、章慥)、盛敬、朱用純、李生光、汪佑、劉原渌、胡承諾、張岱、毛幹幹 卷第四(列傳)文苑 魏禧(弟禮、彭士望、李騰蛟、邱維屏、曾燦、彭任)、王猷定(陳允衡)、徐世溥(陳宏緒、歐陽斌元)、張蓋(申涵光、殷嶽、劉逢源、趙湛)、萬泰(子斯選、斯大、斯同)、柴紹炳(毛先舒、諸匡鼎)、顧景星、杜浚(弟芥)、董說(夏古丹)、周篔(李麟友) 卷第五(列傳)孝友 趙希幹、顔伯璟、耿耀(兄光、光子于彜、耿輔)、劉德瀇(劉思廣)、周繼聖(張維德、張振祚)、黃向堅、顧廷琦、劉龍光、錢美恭(趙萬全、王原)、沈萬育、盧必升、嚴書開、孫博雅(李明性)、楊嘉祯
先大夫以道光庚戌(一八五○)充實錄館纂修官,恭讀列聖實錄,遵純廟「分注明福王年号,撮叙唐、桂二王本末」之谕,為「小腆紀年」二十卷;更采舊聞,箸為是書。
彼以年經、此以人緯,縱經橫緯,職志左、班。
東南寇盜,初捍桑梓;迨守福甯,登陴盡瘁。
疾彌留,命兩兄暨承禮曰:『餘半生精力,盡此二書。
而「紀年」刊成,方識訛舛;「紀傳」草創什一,舊得稗乘遭亂散亡。
某人某事雖複省憶,時地貫秩無征不信。
今天不假年,赍志黃壤。
吾非談、彪,庸遂責若輩以遷、固邪!然小子識之矣』!承禮泣承遺命,念茲事體大,逡巡有年。
大興傅君以禮故熟于明季掌故者,昔讀「紀年」,知有「紀傳」;介仁和魏君錫曾來索副本。
承禮以原鈔有标目、無卷次,又字句失雠,間有訛奪;乃盡發手稿清本與魏君參互校勘,而時咨疑義于傅君。
不揣僭妄,厘次如右;募書人繕為定本,閱兩載始竟事。
其中義類悉依舊稿而少加變通:舊立「微者」、「戮辱」二傳,篇目寥寥,難以分帙;則附于「義師」、「貳臣」。
如大臣陳士奇等、武臣邱磊等、土司楊之明等、宦官龐天壽等、奸臣劉孔昭等、貳臣方國安等、逆臣劉澤清等原稿僅存其目,間取「紀年」中事實赅備者聯綴為傳,注「補」字以别之;或始末不完,雖見他書,未敢羼引,則注「傳阙」二字,從其慎也。
又清本史可法、高宏圖、姜曰廣、徐石麒、高倬、顧錫疇、邱祖德各傳謹載本朝賜谥,他皆阙如;今遵「欽定勝朝諸臣殉節錄」次第增補,俾體例歸畫一也。
夫有明南渡後紀事之書不下三百餘種,類皆分輯見聞,偏舉時地。
惟溫氏睿臨「南疆逸史」、李氏瑤「繹史勘本」、「摭遺」綜括三藩,較為完備。
顧溫書麤具體裁,病于太簡;李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
論者謂先公之作會萃群編,訂訛求是,簡而該、詳而有體,非夫溫、李同年可語。
然承禮追維治命,欿若不足。
又披傅氏藏書,遺聞轶事,頗尋端緒;荩臣誼士,盛着風烈。
若複甄綜散亡,仿裴松之注「三國志」例補紀傳所未及,别為志表,無阙史裁,則于當日事勢瞭若觀火;先人未竟之志,庶少慰也。
幼遭不造,長複失學;文采不足以耀無窮,學識不足以繼往古。
惟此六十五卷之書鈔綴成帙,尚賴傅君講求、魏君雠校之力。
小子涉川,其無津涯;況乎不朽之事、名山之業,羅故國之文獻,成一家之述作!龍門、扶風,繄豈異人!瞻仰前修,邈絕攀跻。
覆誦斯編,滋益罪戾者矣! 同治八年(一八六九,歲在己巳)長至節後一日,男承禮謹識。
補遺目錄 卷第一(列傳)宗藩 遼王術雅(周王孫)岷王禋■〈氵純〉韓王某趙王由棪淮王常清(上饒王常沅)益王由本惠王常潤颍王由棪鄧王器■〈土鼎〉太子琳源桂王由■〈木愛〉太子慈烜遂平王紹鲲安昌王恭■〈木枭〉通山王蘊■〈金予〉益陽王某瑞昌王議瀝德興王由枍嘉興王某永甯王由■〈木悳〉羅川王某(泸溪王等)議霶議漇耷(道濟)統釩統钑(铳■〈金睿〉)統锜盛澄盛濃常巢 卷第二(列傳) 曾英(李占春、于大海)、楊展(袁韬、武大定)、王祥、皮熊(張默) 卷第三(列傳)儒林 刁包、高世泰(顧樞、嚴、施璜、汪璲)、張夏、沈國模(施博、史孝鹹、管宗聖、邵曾可)、王朝式、謝文洊(宋之盛、章慥)、盛敬、朱用純、李生光、汪佑、劉原渌、胡承諾、張岱、毛幹幹 卷第四(列傳)文苑 魏禧(弟禮、彭士望、李騰蛟、邱維屏、曾燦、彭任)、王猷定(陳允衡)、徐世溥(陳宏緒、歐陽斌元)、張蓋(申涵光、殷嶽、劉逢源、趙湛)、萬泰(子斯選、斯大、斯同)、柴紹炳(毛先舒、諸匡鼎)、顧景星、杜浚(弟芥)、董說(夏古丹)、周篔(李麟友) 卷第五(列傳)孝友 趙希幹、顔伯璟、耿耀(兄光、光子于彜、耿輔)、劉德瀇(劉思廣)、周繼聖(張維德、張振祚)、黃向堅、顧廷琦、劉龍光、錢美恭(趙萬全、王原)、沈萬育、盧必升、嚴書開、孫博雅(李明性)、楊嘉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