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前翰林院檢讨加詹事府贊善銜六合徐鼒譔 紀第一 弘光(上) 弘光(上) 弘光帝,神宗之孫、福恭王之長子也。

    諱由崧,母鄒妃。

    初封德昌王,進封世子。

    崇祯十四年(辛巳、一六四一)春正月,闖賊陷河南,恭王遇害,世子走懷慶。

    癸未(一六四三)秋七月,嗣封福王,思宗手擇宮中玉帶賜之。

    甲申(一六四四)二月壬戌(初三日),懷慶陷,王走衛輝,與母妃鄒氏相失;挈内侍常應俊等數人與潞王常淓避至淮上,依淮撫路振飛。

    三月,北京陷。

    四月己巳(十二日),兇問至南京。

    時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史可法督師勤王,在浦口。

    諸大臣議立君,倉卒未有所屬。

    前侍郎錢謙益、兵備佥事雷演祚入說兵部侍郎呂大器,言福王立,将修釁「三案」,大器遂與都禦史張慎言、詹事姜曰廣移牒可法言福王有不孝、虐下、幹預有司、不讀書、貪、淫、酗酒七不可立;潞王賢明,可定大計。

    可法即身還南京。

    而鳳陽總督馬士英欲居擁戴功,結靖南伯黃得功暨高傑、劉澤清、劉良佐等移書諸大臣謂以序、以賢無如福王,責可法當主其議;發兵擁王至儀征。

    甲申(二十七日),南京守備魏國公徐宏基、提督操江誠意伯劉孔昭、尚書高宏圖、程注、南京守備司禮監韓贊周及慎言、大器、曰廣集議于朝。

    大器時典禮、兵兩部,後至;頓筆不肯下。

    給事中李沾厲聲曰:『禮莫重于尊君,兵莫先于衛王。

    衆議佥同,公獨持異;沾得以頸血濺公衣矣』!劉孔昭亦詈大器不得出言搖惑。

    大器不敢複言,乃以福王告廟。

     乙酉(二十八日),宏基等具啟迎于儀征。

    丙戌(二十九日),王舟次觀音門;丁亥(三十日),百官迎見于龍江關,王素衣角帶哭。

     五月戊子朔,王乘馬自三山門入。

    至孝陵,從臣請自東門禦路入;王遜避,自西門入。

    至飨殿禮畢,谒懿文太子陵;自朝陽門入東華門,步行谒奉先殿。

    出西華門,駐跸于内守備府為行宮。

    百官進見,王赧然欲避。

    史可法言:『殿下宜正受』!又陳戰守大計,謂當素服郊次,發師讨罪,示天下以必報雠之義。

    王唯唯不能答。

    先一日,有兩黃星夾日而趨。

    是日,五色雲見。

     己醜(初二日),百官谒王于行宮。

    靈璧侯湯國祚讦戶部措饷不時,其言憤絮;太監韓贊周叱之起。

    呂大器曰:『此非對君體』。

    禦史祁彪佳言綱紀法度為立國之本,李沾亦言朝班宜肅。

    群臣勸進箋再上,王許監國。

     庚寅(初三日),王行告天禮;祝文飄入雲霄,衆異之。

    升殿,百官行四拜禮。

    徐宏基跪進監國寶,百官再行四拜禮;乃退。

    發大行皇帝喪,大赦天下,其新加練饷及崇祯十二年以後一切雜派并各項錢糧十四年以前實欠在民者悉免之。

    以張慎言為吏部尚書。

     壬辰(初五日),以史可法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高宏圖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并入閣辦事;馬士英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禦史,仍總督鳳陽等處軍務。

    發銀萬兩,命兵部郎中萬元吉往犒得功等軍。

     癸巳(初六日),為大行皇帝舉喪哭臨。

     甲午(初七日),以姜曰廣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前禮部尚書王铎為東閣大學士,并入閣辦事。

    曰廣辭,改禮部左侍郎入直。

    以工部右侍郎周堪赓為戶部尚書,起劉宗周為都察院左都禦史,以呂大器為吏部左侍郎。

    是日,衡王□□起兵誅闖賊僞官于青州。

     乙未(初八日),命禦史祁彪佳安撫江南、江督袁繼鹹入援。

    設防江水師,複操江總督,文臣協理。

    楚撫何騰蛟奏恢複随州。

    史可法請罷南京守備、參贊各銜,依北都舊制設京營等官,罷錦衣衛兩鎮撫官。

    請分江北為四鎮,以劉澤清、高傑、劉良佐、黃得功分轄之:澤清轄淮、海,駐淮安,山陽、清河、桃源、宿遷、海州、沛縣、贛榆、鹽城、安東、邳州、睢甯十一州縣隸之,經理山東一路;傑轄徐、泗,駐泗州,以徐州、蕭縣、砀山、豐縣、沛縣、泗州、盱眙、五河、虹縣、靈璧、宿州、蒙城、亳州、懷遠十四州縣隸之,經理開、歸一路;良佐轄鳳、壽,駐臨淮,以鳳陽、臨淮、颍上、颍州、壽州、太和、定遠、六安、霍邱九州島縣隸之,經理陳、杞一路;得功轄滁、和,駐廬州,以滁州、和州、全椒、來安、含山、江浦、六合、合肥、巢縣、無為州十一州縣隸之,經理光、固一路。

    各設監軍一員。

    一切軍民聽統轄、州縣有司聽節制;營衛原存舊兵聽歸并整理,荒蕪田土聽開墾、山澤有利聽開采。

    仍許各于境内招商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