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六

關燈


     崇祯初,代闵洪學為吏部尚書,監視宣府。

    中官王坤與修撰陳于泰相诋,侵及首輔周延儒;長庚率同列上言:『陛下博覽古今,曾見内臣參論輔臣者否』?帝不怿。

    又與溫體仁不合,再推郎中王茂學為知府忤旨,斥為民,家居十年。

    國變,久之卒。

     周堪赓字仲聲,甯鄉人。

    天啟乙醜(一六二五)進士,知永春州。

    以治行,行取陝西道禦史;曆太仆寺丞、光祿少卿、順天府尹。

    闖賊陷開封,擢為工部右侍郎兼副都禦史,往塞賊所決河;堪赓疏言:『河之大勢盡歸于東;運道已通,陵園無恙』。

    疏甫上而決口再潰,闖賊亦棄開封别由上遊偷渡窺潼關。

    堪赓疏請急扼宣、雲關隘;未報而尚書命下,遂乞骸骨歸。

     弘光時,再申前命。

    堪赓知不可為,乃變姓名轉徙閩海嶺表間。

    久之歸裡,焚香禮佛;鄉人罕識其面。

    永曆時,再以尚書召;亦不出。

    卒年六十三。

    子鋐,隆武丙戌(一六四六)舉人;後死于賊。

     文士昂字台仙,攸人。

    天啟壬戌(一六二二)進士,授華陽知縣;擢工科給事中。

     出為威茂道,升雲南布政使,晉太仆寺卿。

    士昂負經濟才,初知華陽,教民築陂、作筒車,大興水利。

    遷工科時,河、陝大饑;疏饬撫臣發赈無拘常例。

    又力陳中官監軍之弊,不見用;乞假歸。

    歸後,佯狂山谷以終。

     陳所聞字印水,茶陵人。

    崇祯中,拔貢。

    初官崇信知縣,有政聲;升署固原州。

    南渡後,起知江夏縣;行取禦史。

    戊、己(一六五八~五九)以後天下大定,棄官歸隐;山居二十年。

     羅其鼎字耳臣,桃源人。

    崇祯庚辰(一六四○)進士,官行人。

    性笃孝;母喪,值鄉試,不預含斂,終身不食肉、衣帛。

    鼎革後,隐居不出。

    卒,門人私谥曰貞易先生。

     陳五聚字史占,攸人。

    崇祯時副榜,仕至監軍。

    鼎革後歸隐,築室曰「茅窩」;海内冥鴻之士多歸之。

    又羅桢者,隐居衡山;工騎射,善劍術。

    嶺南何不偕、陳恭尹嘗主其家。

     張聖型字子疇、聖域字定遠,新化人。

    兄弟有異才,著述甚富;聖型官連山知縣、聖域官萬安知縣。

    鼎革後歸隐;洪承疇遣材官車鼎英征之,不赴。

    結茅嚴塘,不入城市者二十餘年。

     米助國字民和,辰溪人。

    天啟乙醜(一六二五)進士,官江西龍泉知縣。

    撫、按下議建魏珰生祠,執不可。

    珰敗,朝廷征立祠罪,江右獨無;龍泉力也。

    擢禦史;出尚書 畢自嚴、給事中章正宸于獄,竟以是落職。

    甲申(一六四四)後,避亂東山,減食飲,卒。

    子肇灏,貢生;孫元倜,舉人:皆守志以布衣終。

    又有餘鹍翔者,亦辰溪人;助國同年進士。

    官金溪知縣,捕盜有聲;曆擢山東按察副使。

    後崎岖滇、黔間,以悲憤死。

     于斯力,湖廣人;崇祯末舉人。

    性嚴正不阿。

    由教谕,擢戶部主事。

    甲申(一六四四)之變,有「九章歌」,悲憤淋漓。

    後以他累,庾死。

     郭都賢字天門,益陽人。

    天啟壬戌(一六二二)進士,曆官江西巡撫。

    賊陷吉安、袁州,被議;棄官入廬山。

    弘光時,史可法薦授南京操江,不赴。

    可法,故都賢會試分校所得士也。

     丁亥(一六四七)二月,永曆帝以兵部尚書召;都賢已祝發浮邱山,号頑石、又号些庵,茹苦行腳,流寓沔陽。

    洪承疇之革職也,都賢奏請起用;承疇德之。

    後歸我朝經略西南,谒都賢于山中;饋金不受。

    請以其子為監軍,亦不許。

     都賢博學精畫繪,尤工詩;多為鄉人所傳。

    然竟以詩累,客死江陵之承天寺。

     文燠字木生,華容人。

    崇祯庚午(一六三○)舉人,授四川南部知縣。

    未一月賊至,誘之降;燠書「諸葛未亡猶是漢,伯夷雖死不從周」二語于官廨。

    鼎革後,崎岖滇、黔間,累官至太常卿。

    已黃冠歸裡;我經略洪承疇薦起之,謝以詩。

    承疇知不可強,禮歸之。

    終于家。

     陶汝鼐字仲調,甯鄉人。

    幼慧;甫龀,應童子試,學使者驚為異才,取冠湖南數郡。

    崇祯元年(一六二八)拔貢;帝幸太學,廷臣請複高皇帝積分法,特賜汝鼐第一。

    诏題名太學,以五品官秩留監肄業。

    癸酉(一六三三),舉于鄉,兩中會試副榜;官廣東新會教谕。

    南渡後,由翰林院待诏改兵部職方司郎中;複授檢讨、監五省軍,捍禦鄉邦有力。

    旋祝發,号忍頭陀。

    着有「榮木堂集」。

    弟汝鼒,字幼調。

    獻賊僞檄舉名士,汝鼒與汝鼐子之典名最着;汝鼒曰:『兄止此子;吾有三子,不憂死』!乃佯應命,而蠟書乞師于江西巡撫郭都賢;不得達。

    竟死虔州。

     劉瑄字他山,澧州人。

    崇祯庚辰(一六四○)進士,官檢讨。

    丁母憂,歸。

    流賊陷澧,奉父避慈利。

    聞北都之變,齧指血作書,托弟終養老父,将自盡;家人羅守,父泣喻,乃止。

    父殁,入衡為僧。

     楊山松字長蒼,武陵人;督師楊嗣昌之長子也。

    以祖鶴,蔭錦衣衛指揮、行軍監紀同知。

    幼随父軍中,綜核軍實;章奏皆出其手。

    目光如電,軍中号為「楊家小飛将」。

    山梓字仲丹,以父蔭,官職方主事;山槂字季元,襲錦衣衛百戶。

    嗣昌負罪殁,诋之者比之溫體仁;山松撰「孤兒籲天錄」、山梓撰「辨謗錄」,冀雪父冤。

    流寇陷常德,家屬殉難;兄弟募勇複雠。

    賊令擒楊氏一人者,予千金。

    山槂為一卒所得,縛至城南之龍溪;漁人伍立突出大呼曰:『楊氏何負于汝』!梃斃縛者,得免。

    康熙時吳三桂之變,訪楊氏子孫,授僞職;山松遁之江南,号忍古頭陀。

    顧炎武詩曰:『督師公子竟頭陀,詩筆峥嵘浩氣多;兩世心情知不遂,待誰更奮魯陽戈』! 賀奇字庸也,武陵人。

    以拔貢,授中書舍人,加兵部職方主事、監察禦史。

    鼎革後,祝發峨嵋,隐滇、黔間二十年。

    我當事強加巾服,具題以原官用;不赴。

     潘應鬥字章辰,武岡人;崇祯癸未(一六四三)進士。

    南都立,陳時政,為阮大铖所扼;授廣東萬州知州。

    永曆帝之建國肇慶也,授禦史;改吏部郎中,尋加太常寺卿。

    見劉承胤亂政,度不能抗,乃棄官去。

    與弟禮部主事應星誅茅威溪之麓,著述唱和;饔飧不給,晏如也。

    應星字夢白,嘗刲股愈父疾;人稱孝焉。

     管嗣裘字冶仲,衡陽人;崇祯壬午(一六四二)舉人。

    父大成,官禦史。

    獻賊陷衡州,嗣裘跳;走嶺外,依桂王。

    粵中建号,授中書舍人;以抗直,罷。

    居桂林之靈岩洞,衣敗絮,與猺獞雜處,獞人義而饷之;不知所終。

    同時有鄒統魯字大系,酃人。

    以拔貢,中壬午(一六四二)舉人。

    衡州陷,時承父命乞師于粵督沈猶龍,導粵兵複郴、衡各郡。

    永曆帝立,授中書舍人。

    後隐祁陽山中;所在載書十數麓以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