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疾病死,吾何以見先帝、諸君于地下哉』!乃渡海入城,與張肯堂訣曰:『吾于前途待公』!至文廟右庑,奉先師神位,舉火自焚死。
賦絕命詞雲:『隻因同志催程急,故遣臨行火浣衣』。
時年七十有五。
我朝賜通谥,曰「忠烈」。
子福之,字公介;锺巒第三子。
少聰穎能文,為邑貢生。
嘗言于锺巒曰:『天下事,無非兵理;處亂世,非将略、兵法無以處事馭人。
杜牧注「孫子」雲:「得其一、二者為小吏,盡得其道者可為大吏也」。
今當事統數百兵即嘩矣,大吏見數十亂民即倉皇矣。
有地方之責者,凡其地弁将營卒、缙紳耆老、吏胥役隸以及盜賊土豪,無不留心着眼,以法诘糾部勒之,為心腹爪牙之用。
卒有事變,可以制置』。
锺巒異其言。
乙酉(一六四五)六月,王師下常州;吳易起兵太湖,福之與其友任源邃、總兵李某合軍以應之。
兵潰,李某敗死;福之自書衣襟曰:『我生不辰,遭此兵燹。
從李勤王,冒死不避。
血戰三月,誓死不二。
再舉再克,全軍失利。
公既成仁,我亦取義。
不揣小子,敢附斯義』。
遂自沈于湖。
李向中号立齋,锺祥人。
崇祯庚辰(一六四○)進士;知長興縣、調秀水,大革漕弊。
禦史左光先以巡按至,州縣饋遺稍後,多被劾;向中以二巨甕盛泉水進之。
光先知其廉,不與校。
内遷車駕司主事;至淮上而國亡,南都進職方郎中。
時朝議将遷湖北巡撫何騰蛟他省,命丁魁楚代之;向中疏言:『臣鄉湖廣窮民散亂,軍旅空虛;萬一逆賊近武昌,則江南豈得安堵!臣謂荊、襄宜設重鎮,募大兵以據上遊,與淮、鳳諸處相犄角;使賊不得馳驟漢、廣,庶可保障江南。
且承天為陵寝重地,應早為整頓。
左鎮駐劄武昌,隐有虎據在上之勢。
撫臣何騰蛟一腔忠義,千裡幹城。
小民依之,若嬰兒之求慈母;将士信之,若手足之應腹心:亦可謂上下相安而軍民各得者矣。
近聞有升遷别省之說。
夫保江南,不在逼處江幹而在扼其要領;則臣省荊、襄最為急矣。
安臣省者,拒賊猶後而馭兵為先,則撫臣其不可更矣!乞令騰蛟照舊和衷撫楚』!乃命騰蛟仍撫湖北,尋兼撫湖南;改魁楚總督兩廣軍務。
向中亦以嘉湖副使調蘇松;甫莅任而南都又亡。
松江沈猶龍之起兵也,向中預之。
兵敗,走入浙;尋入閩,閩中授尚寶司卿。
閩亡,奉父母居海濱。
劉中藻招之朝魯監國,授兵部侍郎,監中藻軍扼沙埕。
時兵戰屢勝而多不戢,海上居民謠曰:『長髯總兵、黔面禦史;銳頭中軍:有如封豕。
我父我兒,交臂且死』!向中曰:『是非所以成大事也』!中藻曰:『是為監軍之任,公何嫌焉』!向中乃持節召其中軍将,欲斬之;中軍訴于中藻,中藻曰:『汝今乃遇段太尉也』!自是軍士始戢。
向中在行間,衣短後衣、縛褲褶,遍曆諸舶,加慰勞;勉以故國之誼,使量力輸助,而無所掠。
福甯一帶,依之如父。
向中與勷武伯章義守沙埕,王師攻福安,兵少不能援;城破,振威伯塗覺以所部突圍走沙埕。
向中乃合二将之師護監國入浙,次于三盤;從張名振取健跳所,晉尚書兼都察院事。
時風帆浪楫,從亡諸臣多憔悴無顔色;向中豐采如故。
既晉尚書,見悍帥疊起,事不可為;歎曰:『此所謂是何天子、是何節度使也』!問左右:『絕粒幾日可死』?曰:『七日』。
曰:『何緩也』! 舟山陷,歎曰:『先帝以治行拔向中,曩不死,希得當以報耳;今不如一決之愈也!我死,幸投我海中以志恨』!我大帥捕之,衰绖入見;問曰:『召君不來、捕始來,何也』?曰:『召則恐谕降,捕則僅就戮耳』!翔武而出,乃就戮;行刑者為舊部人,投之海中以成其志雲。
長子善毓從死。
我朝賜通谥,曰「忠節」。
朱永佑字爰啟,上海人。
崇祯甲戌(一六三四)進士,授刑部主事,調文選司;罷歸。
乙酉(一六四五),預于松江夏、陳之師;事敗,航海。
隆武帝進郎中,改戶、兵二科都給事中,遷太常寺卿。
張肯堂薦為北征監軍,诏監平海将軍周鶴芝營,屯于鹭門。
鄭芝龍之降也,棄福州、入東石;東石與鹭門近,永佑偕鶴芝流涕谏不聽,乃謀遣客刺之。
常熟趙牧者,勇士也;嘗谒幕下。
密召之,曰:『足下往見芝龍,詭稱欲降北自效;彼必相親。
乘隙擊殺之,以成千古名』!牧欣然去,累谒不得通,而芝龍已匆匆行。
于是永佑以鶴芝軍移劄海壇。
明年,複海口、鎮東二城,以牧與林鑰舞守之。
四月,王師攻海口,牧出戰累勝;旋以衆寡不敵,城破,牧與鑰舞皆死之。
監國再出師,加刑部侍郎,監軍如故。
尋與肯堂及都禦史徐孚遠航海至舟山依黃斌卿,轉吏部侍郎。
斌卿誅
賦絕命詞雲:『隻因同志催程急,故遣臨行火浣衣』。
時年七十有五。
我朝賜通谥,曰「忠烈」。
子福之,字公介;锺巒第三子。
少聰穎能文,為邑貢生。
嘗言于锺巒曰:『天下事,無非兵理;處亂世,非将略、兵法無以處事馭人。
杜牧注「孫子」雲:「得其一、二者為小吏,盡得其道者可為大吏也」。
今當事統數百兵即嘩矣,大吏見數十亂民即倉皇矣。
有地方之責者,凡其地弁将營卒、缙紳耆老、吏胥役隸以及盜賊土豪,無不留心着眼,以法诘糾部勒之,為心腹爪牙之用。
卒有事變,可以制置』。
锺巒異其言。
乙酉(一六四五)六月,王師下常州;吳易起兵太湖,福之與其友任源邃、總兵李某合軍以應之。
兵潰,李某敗死;福之自書衣襟曰:『我生不辰,遭此兵燹。
從李勤王,冒死不避。
血戰三月,誓死不二。
再舉再克,全軍失利。
公既成仁,我亦取義。
不揣小子,敢附斯義』。
遂自沈于湖。
李向中号立齋,锺祥人。
崇祯庚辰(一六四○)進士;知長興縣、調秀水,大革漕弊。
禦史左光先以巡按至,州縣饋遺稍後,多被劾;向中以二巨甕盛泉水進之。
光先知其廉,不與校。
内遷車駕司主事;至淮上而國亡,南都進職方郎中。
時朝議将遷湖北巡撫何騰蛟他省,命丁魁楚代之;向中疏言:『臣鄉湖廣窮民散亂,軍旅空虛;萬一逆賊近武昌,則江南豈得安堵!臣謂荊、襄宜設重鎮,募大兵以據上遊,與淮、鳳諸處相犄角;使賊不得馳驟漢、廣,庶可保障江南。
且承天為陵寝重地,應早為整頓。
左鎮駐劄武昌,隐有虎據在上之勢。
撫臣何騰蛟一腔忠義,千裡幹城。
小民依之,若嬰兒之求慈母;将士信之,若手足之應腹心:亦可謂上下相安而軍民各得者矣。
近聞有升遷别省之說。
夫保江南,不在逼處江幹而在扼其要領;則臣省荊、襄最為急矣。
安臣省者,拒賊猶後而馭兵為先,則撫臣其不可更矣!乞令騰蛟照舊和衷撫楚』!乃命騰蛟仍撫湖北,尋兼撫湖南;改魁楚總督兩廣軍務。
向中亦以嘉湖副使調蘇松;甫莅任而南都又亡。
松江沈猶龍之起兵也,向中預之。
兵敗,走入浙;尋入閩,閩中授尚寶司卿。
閩亡,奉父母居海濱。
劉中藻招之朝魯監國,授兵部侍郎,監中藻軍扼沙埕。
時兵戰屢勝而多不戢,海上居民謠曰:『長髯總兵、黔面禦史;銳頭中軍:有如封豕。
我父我兒,交臂且死』!向中曰:『是非所以成大事也』!中藻曰:『是為監軍之任,公何嫌焉』!向中乃持節召其中軍将,欲斬之;中軍訴于中藻,中藻曰:『汝今乃遇段太尉也』!自是軍士始戢。
向中在行間,衣短後衣、縛褲褶,遍曆諸舶,加慰勞;勉以故國之誼,使量力輸助,而無所掠。
福甯一帶,依之如父。
向中與勷武伯章義守沙埕,王師攻福安,兵少不能援;城破,振威伯塗覺以所部突圍走沙埕。
向中乃合二将之師護監國入浙,次于三盤;從張名振取健跳所,晉尚書兼都察院事。
時風帆浪楫,從亡諸臣多憔悴無顔色;向中豐采如故。
既晉尚書,見悍帥疊起,事不可為;歎曰:『此所謂是何天子、是何節度使也』!問左右:『絕粒幾日可死』?曰:『七日』。
曰:『何緩也』! 舟山陷,歎曰:『先帝以治行拔向中,曩不死,希得當以報耳;今不如一決之愈也!我死,幸投我海中以志恨』!我大帥捕之,衰绖入見;問曰:『召君不來、捕始來,何也』?曰:『召則恐谕降,捕則僅就戮耳』!翔武而出,乃就戮;行刑者為舊部人,投之海中以成其志雲。
長子善毓從死。
我朝賜通谥,曰「忠節」。
朱永佑字爰啟,上海人。
崇祯甲戌(一六三四)進士,授刑部主事,調文選司;罷歸。
乙酉(一六四五),預于松江夏、陳之師;事敗,航海。
隆武帝進郎中,改戶、兵二科都給事中,遷太常寺卿。
張肯堂薦為北征監軍,诏監平海将軍周鶴芝營,屯于鹭門。
鄭芝龍之降也,棄福州、入東石;東石與鹭門近,永佑偕鶴芝流涕谏不聽,乃謀遣客刺之。
常熟趙牧者,勇士也;嘗谒幕下。
密召之,曰:『足下往見芝龍,詭稱欲降北自效;彼必相親。
乘隙擊殺之,以成千古名』!牧欣然去,累谒不得通,而芝龍已匆匆行。
于是永佑以鶴芝軍移劄海壇。
明年,複海口、鎮東二城,以牧與林鑰舞守之。
四月,王師攻海口,牧出戰累勝;旋以衆寡不敵,城破,牧與鑰舞皆死之。
監國再出師,加刑部侍郎,監軍如故。
尋與肯堂及都禦史徐孚遠航海至舟山依黃斌卿,轉吏部侍郎。
斌卿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