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七

關燈
,适足敗國。

    陛下駐跸龍江,痛心先帝,與諸臣抱頭痛哭;百姓莫不灑血搥胸,願思一報。

    近聞燕、齊之間士紳皆白衣冠籲帝呼天,驅殺僞官,各守關隘;此誠先帝德澤在人,有以激發其忠義耳。

    今梓宮夜雨,一壞未幹;太子諸王,六尺安在!國雠未報,悲痛常在聖心。

    而忽召見大铖還以冠帶,使屢年欽案遽同糞士;豈不上傷在天之靈、下短忠義之氣哉!陛下試取書觀之,應亦悔左右之誤國矣』!疏入,命取「逆案」進覽;兆恒即呈進,而馬士英亦于是日進「三朝要典」。

    大铖卒起用;「蝗蝻錄」之作也,兆恒與焉。

    九月,以大理寺少卿奉命祭告。

    事竣,遂引疾歸裡。

     隆武帝立于福州,兆恒表賀;拜兵部左侍郎,進尚書。

    佐督師黃道周出關,與兵科給事中胡夢泰協守廣信。

    丙戌(一六四六)八月,廣信破,夢泰等皆死;兆恒奔懷玉山,聚衆數千人。

    明年三月,進攻衢州之開化縣;降将李榮逆戰于馬嶺,兆恒兵敗,死之。

    我朝賜通谥,曰「忠烈」。

     揭重熙字祝萬,臨川人。

    崇祯丁醜(一六三七),以「五經」成進士;時稱異才。

    授福甯知州;建菱湖書院,與諸生講學不倦。

    居官,以廉敏稱。

    北都陷,與副總兵洪日升起兵勤王;南都授吏部考功主事。

    以憂歸。

     南都陷,集鄉勇徐組绶、萬民望、王宏等起兵湖東。

    會益藩兵起,重熙走谒,請急臨省會;事不果。

    王師圍建昌,隆武帝命重熙援之,戰于浒灣而敗;吏部主事王兆熊劾之。

    既而大學士曾櫻掌吏部,疏薦重熙及前翰林傅鼎铨。

    上以鼎铨嘗降賊,獨召重熙入見;授考功員外郎兼兵科給事中,從大學士傅冠辦湖東兵事。

    永甯王慈炎自泸溪告警,冠不能救,重熙劾其逗留;冠去,兵事遂專屬重熙。

    永甯既敗,重熙複趨福州,統諸将進克金溪,複撫州;有衆十萬。

    捷聞,授右佥都禦史,代劉廣胤巡撫湖東。

    以諸将進止不協,退保泸溪;與王師戰于銅蒲隘、師姑嶺及高田、孔坊,俱捷。

    丙戌(一六四六)八月,聞王師入仙霞關,提兵赴援。

    在道聞上将赴贛州,倍道趨之;為我兵掩擊,大潰,急收散卒攻撫州。

    中軍洪深殁于陣,兵士僅存千人。

    乃退次王洞間,令安東、金貴諸砦聯絡以待;而身為日者裝,入南昌以觇虛實。

    閩亡,與鼎铨俱解兵入武夷山。

     戊子(一六四八),金聲桓、王得仁據南昌叛歸于明,首迎二人出;重熙請任閩事。

    王師攻南昌,重熙以□付鼎铨兼督之,而身赴肇慶求援。

    永曆帝将留之内用,重熙不可;加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總督江西軍務,與鼎铨同援南昌。

    至則聲桓、得仁已滅,戰于程鄉大敗,身中三矢,僅免;監軍桂洪戰沒。

    時諸軍盡散,惟平西伯張自盛、威武侯曹大鎬及洪國玉、李安民四人者,收金、王餘衆入山自保;頑民不歸命者,多從之:所謂「四大營」也。

    聞重熙奉新命出湖東,争來歸,兵大集。

    駐甯都、石城間,與鼎铨徐博一軍相犄角。

     庚寅(一六五○),重熙入閩赴自盛軍,約大鎬自廣信并進。

    甫入閩界,王師圍之數重。

    重熙部分諸将,戰數合佯北;引王師入伏中,前後夾擊,大捷,幾獲我帥。

    遂循諸邑,皆下之。

    是年冬,自盛掠邵武;兵敗,死泸溪山中。

    辛卯(一六五一)四月,鼎铨亦被執。

    重熙軍益孤,乃走依大鎬;至百丈鎬,适大鎬還軍鉛山,惟空營在,衆就營炊食。

    遊騎偵得,猝招大兵圍之,射重熙中項;大呼曰:『我揭閣部也』!擁去。

    至崇安,邑令勸之降;叱曰:『小子亦讀書,不識綱常名教邪』!抵建甯,兵備道某者與有舊,重熙瞪目詈之;遂下獄。

    門人陳士道、朱國龍随之入。

    賦詩慷慨,拜呼高皇帝祈死。

    十一月丙子(初二日),斬于市;仆人鄧貴、戴鳳,亦殉之。

    未幾,大鎬兵敗,被執于岑陽關。

    自重熙、鼎铨死,四大營亦先後就俘;骈首誅者多文秀俨毅之士,而姓名不可考焉。

    我朝賜重熙通谥,曰「忠烈」(鼎铨另有傳)。

     張自盛、曹大鎬、洪國玉、李安民四人者,金聲桓、王得仁之裨将也。

    自盛封平西伯;大鎬,貴池人,封威武侯。

    金、王死,四人收殘卒入山,出沒邵武、廣信間,頑民不歸命者多歸之,與揭重熙、傅鼎铨相犄角;所謂四大營也。

    自盛死泸溪山中。

    未幾,大鎬被執于岑陽關,械至南昌被殺;諸營遂皆潰。

    時别營降者就邵武聽撫,行之朱口,一魁獨不肯前,伸頸就其黨索殺;曰:『不能俯仰于官,甯死汝手』!其黨難之,即奮袂裂背,抽刃相拟曰:『不殺我者,今當殺汝』!其黨乃揮涕刃之,瘗骨而去。

    我朝賜大鎬通谥,曰「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