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五

關燈
周善。

    皇太子将出閣,簡充講官兼直經筵;乃具疏力讓道周,不許。

     明年春,帝禦經筵,問保舉、考選之法,何者能得人?對曰:『保舉當嚴舉主,如唐世濟、王維章為溫體仁、王應熊所薦,今二臣敗而舉主無恙;是連坐之令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舉效得乎』?帝為動容。

    是年冬,畿輔告警,因疏劾兵部尚書楊嗣昌;言『陛下有撻伐之志,大臣無禦侮之才。

    謀之不臧,以國為戲。

    嗣昌及薊遼總督吳阿衡内外扶同,朋謀誤國;倡和款議,武備頓忘,以至于此。

    今可憂之在外者三、在内者五。

    督臣盧象升以禍國責樞臣,言之痛心!夫南仲在内、李綱無功;潛善秉成,宗澤殒命。

    乞陛下赫然一怒,明正向者主和之罪;俾将士畏法,無有二心。

    召見大小諸臣,咨以方略;谕象升集諸路援師乘機赴敵,不從中制:此今日之急務也。

    嗣昌大恚;詭薦其知兵,改兵部職方主事,贊畫象升軍。

    象升得之甚喜,即令往真定轉饷濟師。

    及象升戰死賈莊,嗣昌亟問楊贊畫死未?偵卒以奉使在外對;為不怿者久之。

    取所在軍中報曲折事,拟旨責其欺罔,欲中以危法;帝察其無罪,僅貶秩。

     黃道周獄起,詞連;将逮治。

    旋獄釋。

    言者交薦,仍故官。

    未赴,都城陷,廷麟與翰林修撰劉同升集兵勤王。

    弘光帝立,禦史祁彪佳薦之,授左庶子;辭不就。

    宗室朱統■〈金類〉誣劾大學士姜曰廣并誣廷麟招健兒有不軌謀,曰廣内應,語絕狂誕,上置不問。

    然所募兵,竟以散去。

     乙酉(一六四五)南都破,我大清兵下南昌,袁州、臨江、吉安俱投誠,已取建昌。

    惟贛州孤懸上遊,岌岌獨存;而兵力單寡,人懷洶懼。

    廷麟乃與同升謀邀南贛巡撫李永茂享士大夫于明倫堂,勸輸兵饷,刻期大舉;隆武帝手诏嘉獎、擢吏部右侍郎。

    比有粵東入衛兵過境,即疏留之;立忠誠社,得二萬餘人。

    九月,廷麟領兵偕同升取萬安、抵泰和,複吉安全郡;又收臨江。

    具表以偏安海甸為非計,請上移駐贛州;進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賜尚方劍便宜行事。

    未幾,上召永茂為兵部右侍郎,以張朝綖來代;俄朝綖召還,即以同升代。

    十月,吉安告警;副将徐必達戰敗,赴水死。

    援師至,大兵退屯峽江。

    十二月,同升卒;總制萬元吉自閩至贛,遂兼巡撫事,與廷麟協力規畫。

     明年正月,廷麟赴贛招降峒蠻張安等四營,複得四萬人;安骁勇善戰,賜名「龍武新軍」。

    三月,聞上将莅贛,趨往朝之。

    甫行,吉安告警,留屯郊外;馳疏陳援吉防贛事宜。

    時元吉代守吉安;城複失,元吉退保贛州。

    四月,大兵逼城下。

    廷麟使調廣西狼兵,己往湖西邀新軍還。

    五月望日,巡撫劉廣胤與我兵再戰默林,再敗;廷麟乃散遣其軍,而身入贛城與元吉誓守。

    六月,李永茂遣副将吳之蕃率廣東兵數千至,戰于李家山,圍暫解。

    已複合,廷麟等分門堅拒如初。

    上獎勞之,賜名「忠誠府」。

    七月,尚書郭維經、禦史姚奇胤、雲南援将趙印選、胡一青及大學士蘇觀生、兩廣總督丁魁楚部将各以兵五千至,廷麟收合散亡複得數千人,先後抵贛營城外;軍聲頗振。

    八月,水師羅明受戰江上,大敗。

    雲、廣軍氣奪,不戰自潰;他營亦稍潰去。

    會聞汀州破,人情益震懼,守者疲甚。

     十月四日,天霧且雪;大兵用向導乘夜登城,廷麟督鄉勇巷戰。

    黎明,炮炸城裂,遂走城西清水塘自沈死。

    我将有賈熊者,歎為忠臣;以門四扇軿之,瘗東關外。

    我朝賜通谥,曰「忠節」。

     彭期生字觀民,海鹽人。

    萬曆戊辰(?)進士;以教授曆遷濟南知府。

    坐失囚,被谪;轉南京兵部主事,進郎中。

    獻賊亂江西,遷湖西兵備佥事,駐吉安;拒守不支,走贛州,楊廷麟偕與招降峒蠻。

    隆武帝加太常卿,仍視兵備事。

    城破,冠帶自經死。

    守備楊大器瘗其屍于萬安之百家村。

    後鄉人胡樞官其地,夢期生屬歸遺骸;乃資遣之。

    子女以血漬骨,皆沁入;哭而葬焉。

    說者比之溫序之思歸雲。

    我朝賜通谥,曰「節愍」。

     吳世安字求甯,歸化諸生;以孝聞。

    隆武帝之召楊廷麟于吉安也,世安谒之途次;廷麟奇之,曰:『變故以來,功名之士樹頤颏、插齒牙,顧盼淩厲,以示可用。

    君獨不然;叩乃後鳴,言必中窾。

    吾所求于天下士者,惟神志堅定,萬馬疾馳中能駐足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