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遺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五子近思錄」、「四子近思翼」、「明儒崇正錄」、「明儒通考」、「明儒性理彙編」諸書。
而尤邃者,「明儒通考」一書擇精而語詳;高世泰千裡借鈔,以謂『得見此書,雖瞑目而無憾』雲。
劉原渌字昆石,安邱人。
生五歲,問身所從來;父奇之。
十四歲而孤,事母至孝;遇難,負母逃,卒免禍。
崇祯末,盜賊蜂起,原渌與仲兄率鄉人壘而守;閉婦女一室中,約戰敗,則火之。
及賊薄壘,鄉人多死。
仲兄身中九矢,鬥益力,原渌從之,發數十矢,矢盡,仲兄麾之去;原渌大呼曰:『離兄一步,非死所也』!卒斬首二,賊遁,一鄉得全。
亂定,盡力耕作,推膏腴與仲兄,分其餘為長兄立後,贍其亡姊家;大購經史,閉關讀書。
初閱養生家言,喜之;既讀宋儒語錄,乃笃信朱子之學,反複研究者四十餘年。
嘗曰:『學者「居敬、窮理」二者,皆法文王而已矣。
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居敬」之功也。
不識不知,順天之則;「窮理」之功也』。
又曰:『讀書乃身上之用,而人以為紙上之用;居官乃辛苦之時,而人以為快樂之時;衰年正勤學之日,而人以為養安之日;科第本消退之根,而人以為長進之根:皆可歎也』!每五更起,谒祠堂;退居一室,與諸弟子講論,常至夜分。
建朱子祠于東郊,春秋祀焉。
以喪祭禮廢,俗日偷;乃酌古今之宜,定為品式,祭必嚴,齋戒莅事極虔。
仲兄疾,籲天祈以身代;兄卒,七日中止三食。
久之,一邑皆化于禮。
又為鄉人置義倉,煮粥以食饑人。
嘗言:『人與我,一天而已;何畛域之有焉』! 康熙庚辰(一七○○)卒,年八十二。
撰「讀書日記」六卷、「近思續錄」四卷、「冷語」三卷。
其「冷語」中,诋劉安世為佥壬,等于章惇、邢恕;則以其與伊川不協也。
儒者以為未讀「宋史盡言集」雲。
胡承諾字君信,天門人;崇祯末舉人。
國變後,隐居天門、巾柘間,窮年誦讀,書無所不窺;而深自韬晦,足不出庭戶。
生平無講學名,而析理至精,論事尤極平實。
着「繹志」六十一篇。
「繹志」者,繹己所志也。
凡聖賢、帝王、名臣、賢士與凡民之志業,莫不兼綜條貫,原本道德、切近人情,酌古宜今,為有體、有用之學,凡二十餘萬言;自拟其書于徐幹「中論」、顔之推「家訓」。
然其精粹奧衍,非二書所及。
李念慈序稱:『尚有「續書說」若幹卷,與是書相表裡』。
又稱:『有「菊佳軒詩」,宏深博奧,不屑為新穎秀發以趨時尚』。
今皆不傳。
張岱字宗子,山陰人;長于史學。
丙戌(一六四六)後,屏居卧龍山之仙室;短檐頹壁,終日兀坐,輯有明一代紀傳為「石匮藏書」。
我學使谷應泰聞其名,禮聘之;不往。
以五百金購其書;岱慨然曰:『是固當公之;谷君知文獻者,得其人矣』!是時明季稗史多體裁未備,惟岱書暨海甯談遷所著「國榷」具有本末;應泰并采之以成「紀事」。
岱于君臣、朋友之間,天性笃至。
其著書也,征實詳核,不以作者自居;衣冠揖讓,猶見前輩風範。
年八十八,卒。
毛幹幹字心易,南康人。
于學無所不窺,尤精推數,通中西之學。
崇祯時,為諸生。
鼎革後,縣令捕人應科試,幹幹被逼入試;文體奇古,學使不能句讀,題其卷末曰:『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幹幹見而笑曰:『羽陵書生,但知錢在紙裹中耳』!歸隐匡廬山,不複出。
着古衣冠,講學山中,村農負販聽者圜立;皆稱為「毛先生」也。
中州謝廷逸往訪之,以所著「推步全儀」為贽;幹幹見而驚曰:『辨析幾微,窮極杪忽;古人無此儀器也』!與之論方圓分體、方圓合義、方圓衍數,俱不謀合;歎曰:『野人肥遯山中,日講經術,以世人罕知曆數,不談久矣;今見子,豈可謂世無人邪』!以女妻之,偕居陽羨。
宣城梅文鼎造門求見,與文鼎論周徑之理、方圓相容相變諸率、先後天八卦位次不合者;文鼎以師事之。
幹幹嘗曰:『文鼎、廷逸,老人之畏友也』。
幹幹審五音之輕重、六律之短長,着「律學」若幹卷。
又「雜着」二卷。
子盤,于算數甚有精思,能傳其學。
而尤邃者,「明儒通考」一書擇精而語詳;高世泰千裡借鈔,以謂『得見此書,雖瞑目而無憾』雲。
劉原渌字昆石,安邱人。
生五歲,問身所從來;父奇之。
十四歲而孤,事母至孝;遇難,負母逃,卒免禍。
崇祯末,盜賊蜂起,原渌與仲兄率鄉人壘而守;閉婦女一室中,約戰敗,則火之。
及賊薄壘,鄉人多死。
仲兄身中九矢,鬥益力,原渌從之,發數十矢,矢盡,仲兄麾之去;原渌大呼曰:『離兄一步,非死所也』!卒斬首二,賊遁,一鄉得全。
亂定,盡力耕作,推膏腴與仲兄,分其餘為長兄立後,贍其亡姊家;大購經史,閉關讀書。
初閱養生家言,喜之;既讀宋儒語錄,乃笃信朱子之學,反複研究者四十餘年。
嘗曰:『學者「居敬、窮理」二者,皆法文王而已矣。
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居敬」之功也。
不識不知,順天之則;「窮理」之功也』。
又曰:『讀書乃身上之用,而人以為紙上之用;居官乃辛苦之時,而人以為快樂之時;衰年正勤學之日,而人以為養安之日;科第本消退之根,而人以為長進之根:皆可歎也』!每五更起,谒祠堂;退居一室,與諸弟子講論,常至夜分。
建朱子祠于東郊,春秋祀焉。
以喪祭禮廢,俗日偷;乃酌古今之宜,定為品式,祭必嚴,齋戒莅事極虔。
仲兄疾,籲天祈以身代;兄卒,七日中止三食。
久之,一邑皆化于禮。
又為鄉人置義倉,煮粥以食饑人。
嘗言:『人與我,一天而已;何畛域之有焉』! 康熙庚辰(一七○○)卒,年八十二。
撰「讀書日記」六卷、「近思續錄」四卷、「冷語」三卷。
其「冷語」中,诋劉安世為佥壬,等于章惇、邢恕;則以其與伊川不協也。
儒者以為未讀「宋史盡言集」雲。
胡承諾字君信,天門人;崇祯末舉人。
國變後,隐居天門、巾柘間,窮年誦讀,書無所不窺;而深自韬晦,足不出庭戶。
生平無講學名,而析理至精,論事尤極平實。
着「繹志」六十一篇。
「繹志」者,繹己所志也。
凡聖賢、帝王、名臣、賢士與凡民之志業,莫不兼綜條貫,原本道德、切近人情,酌古宜今,為有體、有用之學,凡二十餘萬言;自拟其書于徐幹「中論」、顔之推「家訓」。
然其精粹奧衍,非二書所及。
李念慈序稱:『尚有「續書說」若幹卷,與是書相表裡』。
又稱:『有「菊佳軒詩」,宏深博奧,不屑為新穎秀發以趨時尚』。
今皆不傳。
張岱字宗子,山陰人;長于史學。
丙戌(一六四六)後,屏居卧龍山之仙室;短檐頹壁,終日兀坐,輯有明一代紀傳為「石匮藏書」。
我學使谷應泰聞其名,禮聘之;不往。
以五百金購其書;岱慨然曰:『是固當公之;谷君知文獻者,得其人矣』!是時明季稗史多體裁未備,惟岱書暨海甯談遷所著「國榷」具有本末;應泰并采之以成「紀事」。
岱于君臣、朋友之間,天性笃至。
其著書也,征實詳核,不以作者自居;衣冠揖讓,猶見前輩風範。
年八十八,卒。
毛幹幹字心易,南康人。
于學無所不窺,尤精推數,通中西之學。
崇祯時,為諸生。
鼎革後,縣令捕人應科試,幹幹被逼入試;文體奇古,學使不能句讀,題其卷末曰:『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幹幹見而笑曰:『羽陵書生,但知錢在紙裹中耳』!歸隐匡廬山,不複出。
着古衣冠,講學山中,村農負販聽者圜立;皆稱為「毛先生」也。
中州謝廷逸往訪之,以所著「推步全儀」為贽;幹幹見而驚曰:『辨析幾微,窮極杪忽;古人無此儀器也』!與之論方圓分體、方圓合義、方圓衍數,俱不謀合;歎曰:『野人肥遯山中,日講經術,以世人罕知曆數,不談久矣;今見子,豈可謂世無人邪』!以女妻之,偕居陽羨。
宣城梅文鼎造門求見,與文鼎論周徑之理、方圓相容相變諸率、先後天八卦位次不合者;文鼎以師事之。
幹幹嘗曰:『文鼎、廷逸,老人之畏友也』。
幹幹審五音之輕重、六律之短長,着「律學」若幹卷。
又「雜着」二卷。
子盤,于算數甚有精思,能傳其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