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七

關燈
亦倜傥士也;以慮囚入,聞琴聲而異之。

    及見其壁上所題詩,曰:『先生休矣』!挽宇泰飲風波亭上,固辭;令曰:『無傷也』!劇飲賦詩而别。

    是後,隔一日必至。

    事解,竟不往谒。

    嘗自序曰:『在昔裡中諸名士大會于湖南,華、王其執牛耳者;而予以卧子先生所許,濫竽其間。

    國難以來,華、王得追随範、倪諸老遊于虞淵,而予腼顔視息;雖鍵戶屏絕人事,然以視亡友,則可恥也!志趣不齊,菀枯随之;向之同社,半已出山,攘攘如也。

    鹹淳面目守之亦希,不可悼哉』!所著有「雪交亭集」,取張肯堂舟山寓亭以名也。

    諸父鬥權字辰四、鬥魁字旦中,皆遺民之苦節者;并鬥樞父子,時人稱為「四高公」雲。

     周元懋字柱礎,一字德林,鄞縣人;尚書應賓之從子也。

    以應賓蔭,累官南京右軍都事、屯部郎中。

    出知貴州,調思南;丁内艱,未赴而國難作。

    浙東建國,服未阕;錢肅樂屢招之,辭不出而破家輸饷弗少吝。

     丙戌(一六四六)六月,家人自江上告失守,乃恸哭自沈于水;救之蘇,即削發入灌頂山中。

    性故善飲,至是益飲無度。

    又不喜獨酌;初呼山僧強斟之,夜以達旦。

    山僧為所苦,遂避匿;則呼樵者強斟之。

    樵者以日暮長跪乞去,則斟其侍者;侍者醉而仆,乃呼月;月落,乃呼雲。

    灌頂去所居百裡,酒不時至;又以深山覓酒伴不易,始返其城西枝隐軒。

    每晨起,即呼子弟飲;子弟去,則更覓他人。

    已而,積飲成病。

    或以無子勸少飲;有長者規之曰:『郎君不思養身待時邪』!乃瞿然不飲。

    出三日,則縱飲如初。

    然雖以酒困,凡江湖俠客之有事投止者,雖甚醉,蹶然起接,無失詞;傾所有以輸之。

    因是,家盡喪。

    旋得嘔血疾不止,卒;年四十。

    妻俞氏亦自毀,繼之死。

     元初字自一,嗣叔父應賓為後。

    讓任子于同祖兄弟元登、元懋,時人賢之;與同裡華夏、王家勤、陸宇■〈火鼎〉以忠孝相期。

    乙酉(一六四五),從錢肅樂起兵,授部郎,不受;以白衣參軍事。

    江上潰,走山中;惟歲時以省墓歸。

    家本素封,輸饷蕩其十五;戊子(一六四八),力救華、王五君子之難,又蕩其十三。

    既又與島上通消息,遂盡散其赀;脫粟、草履,晏然也。

    嘗寫「扪虱圖」見志;歎曰:『今之江左,并桓元子亦不可得』!年八十餘,卒于家。

    元登官刑部郎,亦以苦節死。

     沈中柱字石臣,平湖人。

    崇祯庚辰(一六四○)進士,官吉水知縣。

    國變後為僧,名行然,号無淨;往來靈隐、金粟間。

    有「懷木庵詩草」。

     鄭龍釆字聖昭,歸安人。

    天啟辛酉(一六二一)舉于鄉,出宰婺源。

    過湖南,谒巡撫何騰蛟;欲留為監紀。

    辭曰:『朝廷命某宰婺川,不命參公軍事也』!及解組歸,騰蛟已殉難;乃祝發入山以終。

     林時對字殿揚,學者稱為繭庵先生;鄞人。

    崇祯己卯、庚辰(一六三九~四○)連薦,成進士。

    時年十八,授行人司行人。

    少執經倪元璐門下;常熟錢謙益聞其名招緻之,不往。

    于同官,最與劉中藻、陸培、沈宸荃相昵。

    或曰:『冷官索莫,何以自遣』?曰:『苟不愛錢,原無熱地』!丁憂,歸裡;錢肅樂一見契之。

     弘光時,召為吏科都給事中;疏言:『史可法之軍江北,所以藩衛江南者也;不當使之掣肘。

    進戰退守,當假便宜。

    左都禦史劉宗周四朝老臣、天下山鬥,當置左右。

    翰林檢讨方以智忠孝世家;間關南來,不當誣以傅會之說』。

    并留中不下。

    是時台省混沓,邪黨過半;獨掌科熊汝霖、掌道章正宸清望谔谔,顧皆引之為助。

    阮大钺深惡之,乃嗾方國安以東林遺孽糾之;遂與同裡沈履祥偕去。

     江上之役,熊、錢諸督師交章薦;乃起佐其房師孫嘉績幕。

    上封事,每遭阻格;中樞餘煌辄歎息,以不能力持為愧。

    時對力主渡江議;汝霖之下海甯,實力贊之。

    進太常卿,累遷右副都禦史。

     江幹師潰,監國遯去;恸哭棄冠服,轉徙山海間久之,而年未四十也。

    博訪國難事,上自巨公元老、下至老兵退卒,随所聞見,折衷而論定之,曰「繭庵逸史」、曰「詩史」。

    當事薦之,以病辭。

    有同年生來訪以出處;答曰:『此事甯容商諸人邪!吾志自定。

    為君謀,甯有殊』!同年愧其言而止。

    未幾,遺老凋落殆盡,時對獨踰大耋;幅巾深衣,踯躅行吟,至莫可與語。

    于是悒悒彌甚;乃令小胥舁籃轝,遍行坊市。

    一日,湖上演劇,遠望場間有冕旒而前者;或曰:『此流賊破京師也』。

    因狂号,自籃轝撞身下,踣地暈絕,流血滿面;伶人亦共流涕,為之罷劇。

    嗣是不複出,揜關咄咄而已。

    及卒,遺命柳棺、布衣,不許以狀聞。

     陸寶字敬身,鄞人。

    以大學生高等,授中書舍人。

    崇祯時,請以邊事自效;诏書褒答。

    侍郎劉之綸出師,寶戒以莫浪戰;之綸不能用而敗。

    尋以終養歸裡。

    乙酉(一六四五)鄞義兵起,傾家輸饷。

    事敗,遁去。

    久之,歸;當事欲延為鄉飲大賓,辭不應。

    所著「悟香集」,惓惓于國事君仇,頌言不諱;故世莫得而見焉。

     馮元揚字爾赓、元飙字爾■〈山上〈弓攵〉下〉,慈溪人。

    天啟辛酉(一六二一),兄弟同舉于鄉。

    明年,元飙成進士;崇祯戊辰(一六二八),元揚成進士:時稱二馮。

     中官張彜憲之總理戶、工二部也,元揚官都水主事;抗疏謂:『内臣當别立公署,不當踞二部堂』。

    時元飙亦由知縣,入為戶科給事中;疏論中官出鎮之非。

    先後忤旨,乞假歸。

    元揚尋起主事,曆官蘇松兵備參議。

    捕太湖盜,置都禦史唐世濟族子于法。

    太倉人陸文聲之讦鄉官張溥、張釆倡複社也,元揚力救之。

    而元飙亦疏诋周延儒、王應熊、溫體仁,薦黃道周宜直講東宮:故兄弟直聲大着。

     元揚以右佥都禦史巡撫天津。

    十七年(一六四四)春,流賊日逼,元揚留漕艘三百于直沽口,密疏請帝南遷;事不果行。

    既開京師失陷,聚将士泣血誓勿二。

    而兵備道原毓宗已内叛,劫元飙迎賊;元揚不屈,由海道脫身南歸。

    元飙官兵部尚書。

    孫傳庭之治兵關中也,廷臣多主速戰,元飙謂宜緻賊而不宜緻于賊;于帝前争之曰:『請下臣獄;俟戰而勝,斬臣謝之』!贻書傳庭:戒毋輕鬥,白、高兩将不可任。

    已而,傳庭果敗。

    元飙知事不可為,以病乞休,薦李邦華、史可法自代;帝不用而用張缙彥,都城遂不守。

     帝刑威禦下,内而樞部、外而疆臣多被罪;惟二馮以恩遇終。

    元揚疾,賜宮參;元飙解樞部,賜瓜果食物,遣醫診視。

    元飙智而谲,初疏诋周延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