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前翰林院檢讨加詹事府贊善銜六合徐鼒譔
列傳第三十六
吳锺巒(子福之)李向中朱永佑董志甯(朱養時、劉世勳、鄭遵儉等)(補)沈履祥
吳锺巒(子福之)李向中朱永佑
董志甯(朱養時、劉世勳、鄭遵儉等)(補)沈履祥
吳锺巒字峻伯,号稚山,學者稱為霞舟先生;武進人。
崇祯甲戌(一六三四)進士。
為諸生時,海内稱為名宿。
比通藉,年已五十有八矣;授長興知縣。
丙子(一六三六)校士,錢肅樂出其門下。
奄人崔璘以巡視鹽糧至,守令見之皆蒲伏;锺巒獨長揖。
璘怒,中以蜚語,削籍歸。
周延儒再相,重锺巒名,遣所知道意,将登啟事;锺巒笑答之曰:『公為山巨源,請容我為嵇叔夜;公為富彥國,請容我為邵堯夫』! 久之,補紹興照磨,遷桂林推官。
南都授吏部主事,抵南雄而金陵亡。
子福之,以起兵太湖死。
锺巒轉赴閩中,由原官轉員外郎。
痛陳國事,時宰不悅;锺巒曰:『天下分崩,資群策猶恐不支;尚欲拒人言邪』!隆武帝以鄭氏專恣,欲往贛州;锺巒曰:『閩海雖非立國之區,然今日所急者,選鋒銳以複南昌,聯絡吳、楚以得長江,猶可自固。
舍此他圖,關門一有騷動,則全閩震驚矣』!上不悅。
出為廣東副使;未行而閩又亡,遯迹海濱。
憤士大夫多失節,因作「十願齋說」寄意:一曰吾願子孫世為儒,不願其登科第;再曰吾願其讀聖賢書,不願其乞靈于西竺之三車;終曰吾願其見危授命,不願其偷生事仇。
又集累朝革命諸忠,上自夷齊、下乞遜國,名曰「歲寒松柏集」;序之曰:『客有問雲:「諸君子死節誠忠矣!然無救于國之亡也;子何述焉」?應之曰:「子不雲乎?歲寒知松柏;歎知之晚也。
夫諸君子皆公忠直亮之臣,較然不欺其志者也;臨難而能勵其操,必受命而能盡其職!使人主早知而用之,用為宰執,則如中國相司馬而遼邊息警;用為谏議,則如漢廷有汲黯而淮南寝謀;用為鎮帥,則如軍中有範、韓而西賊破膽:又安得有亡國事乎!惟不知而不用,即用之而不柄用;且憚其方正而疏之、惑于讒佞而斥之,甚且锢其黨而并其同道之朋一空之。
于是高爵厚祿,徒以豢養庸碌貪鄙之輩,相與招權納賄、阻塞賢路,天下之事日就敗壞而不為補救。
及其亡也,奉身鼠竄,反顔事仇。
嗟嗟!烈女不更二夫,況薦枕席于手刃其夫之人乎!若輩之肉尚足食邪」!又問曰:「諸君子抗節者誠清矣,曷不死之」?應之曰:「「記」雲:謀人之國,國亡則死之;謀人之軍,軍敗則死之。
諸君子皆不柄用,未嘗與謀軍國事。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儉德避難。
夫安得死之!守吾義焉耳」!曰:「然則恢複可乎」?曰:「事去矣,是非其力所能及也;存吾志耳!志在恢複,環堵之中不污異命,居一室是一室之恢複也;此身不死、此志不移,生一日是一日之恢複也。
尺地莫非其有,吾方寸之地終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吾先朝之臣終非其臣也。
是故商之亡,不亡于牧野之倒戈,而亡于微子之抱器;宋之亡,不亡于臯亭之出玺,而亡于柴市之臨刑。
國以一人存,此之謂也。
子謂空言無補,将謂「春秋」之作曾不足以存周乎」?客乃慨然而退』。
時流離海上。
有勸之歸者;複作「止歸說」以謝之。
丁亥(一六四七),鄭彩奉監國魯王至中左所;用錢肅樂薦,召為通政使,不起。
肅樂贻以書曰:『時平則高洗耳,世亂則美褰裳;司徒女子猶知君父,東海婦人尚切報仇。
嗟乎!公等忍負斯言』!锺巒亦翻然曰:『出固無益,然不出則人心遂渙;濟不濟,以死繼之』!乃就職。
疏言:『今遠近章奏,武臣則自稱将軍、都督,文臣則自稱都禦史、侍郎,三品以下不屑署也。
至所在遊食江河者,則又假造符玺,販鬻官爵。
偃卧邱園,而雲聯師齊、楚;保守仆禦,而雲聚兵十萬。
以此聲聞,徒緻亂階。
請自今嚴加核實:集兵則稽其軍籍,職官則考其敕符』!監國是之。
晉禮部尚書,原官如故,兼督學政。
從監國幸浙,所至錄其士之秀者見諸監國,人笑其迂;锺巒曰:『濟濟多士,維周之桢;可以亂世而失教士邪』。
锺巒初見朝政盡歸武臣,歎曰:『當此之時,惟見危授命,是天下第一等事;避世深山,亦天下第一等事』。
都禦史黃宗羲嘗招之居四明山;答以書曰:『故人有母,固應言歸。
老生從王,所在待盡而已』。
遂退居普陀。
辛卯(一六五一)舟山師潰,慷慨謂人曰:『昔吾師高忠憲公、吾弟子李仲達死珰禍,吾友馬君常死國難,吾皆為詩哭之;吾門生錢希聲從亡死、吾子福之倡義死,吾亦為詩哭之。
今老矣,不及此時尋一塊幹淨土,即旦夕
崇祯甲戌(一六三四)進士。
為諸生時,海内稱為名宿。
比通藉,年已五十有八矣;授長興知縣。
丙子(一六三六)校士,錢肅樂出其門下。
奄人崔璘以巡視鹽糧至,守令見之皆蒲伏;锺巒獨長揖。
璘怒,中以蜚語,削籍歸。
周延儒再相,重锺巒名,遣所知道意,将登啟事;锺巒笑答之曰:『公為山巨源,請容我為嵇叔夜;公為富彥國,請容我為邵堯夫』! 久之,補紹興照磨,遷桂林推官。
南都授吏部主事,抵南雄而金陵亡。
子福之,以起兵太湖死。
锺巒轉赴閩中,由原官轉員外郎。
痛陳國事,時宰不悅;锺巒曰:『天下分崩,資群策猶恐不支;尚欲拒人言邪』!隆武帝以鄭氏專恣,欲往贛州;锺巒曰:『閩海雖非立國之區,然今日所急者,選鋒銳以複南昌,聯絡吳、楚以得長江,猶可自固。
舍此他圖,關門一有騷動,則全閩震驚矣』!上不悅。
出為廣東副使;未行而閩又亡,遯迹海濱。
憤士大夫多失節,因作「十願齋說」寄意:一曰吾願子孫世為儒,不願其登科第;再曰吾願其讀聖賢書,不願其乞靈于西竺之三車;終曰吾願其見危授命,不願其偷生事仇。
又集累朝革命諸忠,上自夷齊、下乞遜國,名曰「歲寒松柏集」;序之曰:『客有問雲:「諸君子死節誠忠矣!然無救于國之亡也;子何述焉」?應之曰:「子不雲乎?歲寒知松柏;歎知之晚也。
夫諸君子皆公忠直亮之臣,較然不欺其志者也;臨難而能勵其操,必受命而能盡其職!使人主早知而用之,用為宰執,則如中國相司馬而遼邊息警;用為谏議,則如漢廷有汲黯而淮南寝謀;用為鎮帥,則如軍中有範、韓而西賊破膽:又安得有亡國事乎!惟不知而不用,即用之而不柄用;且憚其方正而疏之、惑于讒佞而斥之,甚且锢其黨而并其同道之朋一空之。
于是高爵厚祿,徒以豢養庸碌貪鄙之輩,相與招權納賄、阻塞賢路,天下之事日就敗壞而不為補救。
及其亡也,奉身鼠竄,反顔事仇。
嗟嗟!烈女不更二夫,況薦枕席于手刃其夫之人乎!若輩之肉尚足食邪」!又問曰:「諸君子抗節者誠清矣,曷不死之」?應之曰:「「記」雲:謀人之國,國亡則死之;謀人之軍,軍敗則死之。
諸君子皆不柄用,未嘗與謀軍國事。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儉德避難。
夫安得死之!守吾義焉耳」!曰:「然則恢複可乎」?曰:「事去矣,是非其力所能及也;存吾志耳!志在恢複,環堵之中不污異命,居一室是一室之恢複也;此身不死、此志不移,生一日是一日之恢複也。
尺地莫非其有,吾方寸之地終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吾先朝之臣終非其臣也。
是故商之亡,不亡于牧野之倒戈,而亡于微子之抱器;宋之亡,不亡于臯亭之出玺,而亡于柴市之臨刑。
國以一人存,此之謂也。
子謂空言無補,将謂「春秋」之作曾不足以存周乎」?客乃慨然而退』。
時流離海上。
有勸之歸者;複作「止歸說」以謝之。
丁亥(一六四七),鄭彩奉監國魯王至中左所;用錢肅樂薦,召為通政使,不起。
肅樂贻以書曰:『時平則高洗耳,世亂則美褰裳;司徒女子猶知君父,東海婦人尚切報仇。
嗟乎!公等忍負斯言』!锺巒亦翻然曰:『出固無益,然不出則人心遂渙;濟不濟,以死繼之』!乃就職。
疏言:『今遠近章奏,武臣則自稱将軍、都督,文臣則自稱都禦史、侍郎,三品以下不屑署也。
至所在遊食江河者,則又假造符玺,販鬻官爵。
偃卧邱園,而雲聯師齊、楚;保守仆禦,而雲聚兵十萬。
以此聲聞,徒緻亂階。
請自今嚴加核實:集兵則稽其軍籍,職官則考其敕符』!監國是之。
晉禮部尚書,原官如故,兼督學政。
從監國幸浙,所至錄其士之秀者見諸監國,人笑其迂;锺巒曰:『濟濟多士,維周之桢;可以亂世而失教士邪』。
锺巒初見朝政盡歸武臣,歎曰:『當此之時,惟見危授命,是天下第一等事;避世深山,亦天下第一等事』。
都禦史黃宗羲嘗招之居四明山;答以書曰:『故人有母,固應言歸。
老生從王,所在待盡而已』。
遂退居普陀。
辛卯(一六五一)舟山師潰,慷慨謂人曰:『昔吾師高忠憲公、吾弟子李仲達死珰禍,吾友馬君常死國難,吾皆為詩哭之;吾門生錢希聲從亡死、吾子福之倡義死,吾亦為詩哭之。
今老矣,不及此時尋一塊幹淨土,即旦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