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士英惡之。
禦史黃耳鼎、陸朗有物議,石麒以年例出之;朗賄奄人内傳留用,石麒發朗内通之罪。
朗、耳鼎亦疏讦石麒枉殺陳新甲以敗和局,士英助之;石麒益憤,乃曆陳自有東事以來主款之誤。
且言:『先帝之誅陳新甲也,日陷我七親藩。
七藩之中,恭皇帝居一焉;皇上忘之乎』!因引疾乞休。
士英拟嚴旨,上不許;命馳驿去。
尋以登極恩,加太子太保。
南都亡,石麒移居城外,扁舟水宿。
既聞城不可守,呼于城下曰:『吾大臣不可野死,當與城俱』!缒之入,朝服自經死。
先是,石麒緻仕歸,築堂榜曰「可經」;人莫解。
及其死是堂也,始知其素志雲。
隆武時,賜谥「忠襄」。
我朝賜專谥,曰「忠懿」。
妻孫氏,赴水死。
子爾榖,字似之;與于丁亥吳勝兆之事,被執無撓詞,遂遇害。
又徐成、徐錦、祖敏、李升四人者,皆石麒仆也;成老矣,錦年少。
石麒之缒城殉難也,成欲先登,錦止之曰:『君老矣』!成怒曰:『童子何知,謂我老邪』!俱缒入。
石麒自經死,成與錦從死城外。
二仆祖敏、李升聞之,亦自經死。
張有譽字難譽,江陰人;天啟壬戌(一六二二)進士。
以戶部主事榷稅蕪湖,力持清操。
崇祯中,出為饒州知府,累遷江西督糧副使、四川按察使:俱有惠政。
吏部尚書鄭三俊舉天下廉能方面官五人,以有譽為首;帝書其名于屏,擢南京戶部右侍郎兼右佥都禦史,總督糧儲。
抵任,則弘光帝立矣。
内官張執中收白糧,勒鋪墊費逾舊例,杖斃解戶。
有譽收其胥役送獄,疏論之;執中稍斂。
嘗因召對,言『統計一年經費須千餘萬,今所入僅八百萬;惟有裁冗兵、節冗食、汰冗費。
願聖明躬行節儉,為天下先』! 既,馬士英銳意起阮大铖而廷臣持之急,思以中旨用之,難以發端。
以有譽人望也,傳旨為戶部尚書。
高宏圖謂『有譽才望堪用,而内傳不可開』!封還诏旨,群臣亦交章論奏;不聽。
自是,傳升紛然矣。
尋加太子太保。
時四鎮各需饷二十萬;有譽計無所出,至嘔血。
連疏乞歸,不允。
明年五月南京失守,有譽奔武康。
久之,旋裡;年八十一而終(或曰:為僧于蘇州之靈岩)。
解學龍字石帆,興化人。
萬曆己醜(一五八九)進士;曆金華、東昌二府推官,擢刑科給事中。
魏忠賢亂政,以東林削籍。
崇祯中,累遷太仆卿。
疏言:『遼左額兵舊九萬四千有奇,歲饷四十餘萬耳;今關上兵隻十餘萬人,而月饷乃至二十二萬。
遼兵盡潰,關門不得不募新兵;薊鎮則舊有額兵,乃亦行召募。
舊兵以其饷厚,竄入新營;而舊額依然如故。
其為漏卮,可勝言哉!國初,定文職五千四百有奇、武職二萬八千有奇;神祖時,文增至一萬六千餘員、武增至八萬二千餘員矣。
今日不知又增幾倍!主爵者誠肯悉心計度,冗者汰之,歲可得饷數十萬;裁冗吏、核曠卒,俾衛所應襲子弟襲爵而不給俸,又可得數十萬。
從來國強莫若民富,民富莫若多粟;亦嘗取京邊之米較其出入而推其損益乎?夫京邊之米一石其輸自民間則非一石也;以民之費與國之收衷之,不啻三倍:是國之一、民之三也。
今關饷一斛抵銀四錢;迨以易錢,則好米不過百文,惡者才三、四十文,又其下者則腐臭而不可食。
以國之費與兵之食衷之,不啻二倍:是兵之一、國之三矣。
民費其六而兵食其一,民病矣,而兵亦未嘗利也。
況漕卒官司展轉相欺,而米已化為糠秕、沙土;兼溫熱所蒸,色味俱變,食不下咽:是又化有用之六為無用之一矣。
然則如之何?臣以為莫如修屯政。
屯政修則地辟而民有樂土,粟積而民有固志。
昔吳璘守天水經營屯事,縱橫鑿渠,綿亘不絕,名曰地網;敵騎不能逞。
今略仿其制,溝塗之界,樹土所宜;小可獲薪果之饒,大可得控扼之利。
敵雖強,何所施乎』!帝善其言,下所司議之;然竟中格。
尋以佥都禦史巡撫江西,擢南京兵部右侍郎。
未赴,适黃道周得罪,學龍于薦舉屬吏推引及之;帝怒,逮诏獄,杖八十,遣戍。
十七年(一六四四)五月南都立,起故官,擢刑部尚書。
六等治從賊諸臣罪,學龍定拟上。
馬士英拟旨诘責,令再議;學龍仍執前議。
時馬、阮必欲殺周锺,而學龍欲緩其死,乃謀之次輔王铎,乘士英注籍上之,且請停刑;铎即拟俞旨。
士英怒之,大铖暨其黨張捷、楊維垣聲言欲劾學龍;學龍遂引疾。
大铖複嗾保國公朱國弼、禦史張孫振诋學龍曲庇行私;削籍歸。
久之,卒于家。
練國事字君豫,永城人;萬曆丙辰(一六一六)進士。
由知縣征授禦史,有直聲;奄黨趙興邦劾之,削籍。
崇祯元年(一六二八),擢太仆少卿,進右佥都禦史,巡撫陝西。
破點燈子于中部,又破别部于宜君、雒川,降其魁李應鳌。
尋以所部失事,戴罪自贖。
已總督陳奇瑜誤信賊降,檄諸軍勿擊;賊出險大掠,乃委罪國事以自解。
國事疏辯,而事已不可救,乃逮下獄。
九年(一六三六)正月,遣戍廣西。
久之,叙前功,赦還、複冠帶。
南都立,召為戶部左侍郎,改兵部;尋加尚書,仍莅侍郎事。
在位無所匡救。
明年二月,緻仕。
未幾,卒。
禦史黃耳鼎、陸朗有物議,石麒以年例出之;朗賄奄人内傳留用,石麒發朗内通之罪。
朗、耳鼎亦疏讦石麒枉殺陳新甲以敗和局,士英助之;石麒益憤,乃曆陳自有東事以來主款之誤。
且言:『先帝之誅陳新甲也,日陷我七親藩。
七藩之中,恭皇帝居一焉;皇上忘之乎』!因引疾乞休。
士英拟嚴旨,上不許;命馳驿去。
尋以登極恩,加太子太保。
南都亡,石麒移居城外,扁舟水宿。
既聞城不可守,呼于城下曰:『吾大臣不可野死,當與城俱』!缒之入,朝服自經死。
先是,石麒緻仕歸,築堂榜曰「可經」;人莫解。
及其死是堂也,始知其素志雲。
隆武時,賜谥「忠襄」。
我朝賜專谥,曰「忠懿」。
妻孫氏,赴水死。
子爾榖,字似之;與于丁亥吳勝兆之事,被執無撓詞,遂遇害。
又徐成、徐錦、祖敏、李升四人者,皆石麒仆也;成老矣,錦年少。
石麒之缒城殉難也,成欲先登,錦止之曰:『君老矣』!成怒曰:『童子何知,謂我老邪』!俱缒入。
石麒自經死,成與錦從死城外。
二仆祖敏、李升聞之,亦自經死。
張有譽字難譽,江陰人;天啟壬戌(一六二二)進士。
以戶部主事榷稅蕪湖,力持清操。
崇祯中,出為饒州知府,累遷江西督糧副使、四川按察使:俱有惠政。
吏部尚書鄭三俊舉天下廉能方面官五人,以有譽為首;帝書其名于屏,擢南京戶部右侍郎兼右佥都禦史,總督糧儲。
抵任,則弘光帝立矣。
内官張執中收白糧,勒鋪墊費逾舊例,杖斃解戶。
有譽收其胥役送獄,疏論之;執中稍斂。
嘗因召對,言『統計一年經費須千餘萬,今所入僅八百萬;惟有裁冗兵、節冗食、汰冗費。
願聖明躬行節儉,為天下先』! 既,馬士英銳意起阮大铖而廷臣持之急,思以中旨用之,難以發端。
以有譽人望也,傳旨為戶部尚書。
高宏圖謂『有譽才望堪用,而内傳不可開』!封還诏旨,群臣亦交章論奏;不聽。
自是,傳升紛然矣。
尋加太子太保。
時四鎮各需饷二十萬;有譽計無所出,至嘔血。
連疏乞歸,不允。
明年五月南京失守,有譽奔武康。
久之,旋裡;年八十一而終(或曰:為僧于蘇州之靈岩)。
解學龍字石帆,興化人。
萬曆己醜(一五八九)進士;曆金華、東昌二府推官,擢刑科給事中。
魏忠賢亂政,以東林削籍。
崇祯中,累遷太仆卿。
疏言:『遼左額兵舊九萬四千有奇,歲饷四十餘萬耳;今關上兵隻十餘萬人,而月饷乃至二十二萬。
遼兵盡潰,關門不得不募新兵;薊鎮則舊有額兵,乃亦行召募。
舊兵以其饷厚,竄入新營;而舊額依然如故。
其為漏卮,可勝言哉!國初,定文職五千四百有奇、武職二萬八千有奇;神祖時,文增至一萬六千餘員、武增至八萬二千餘員矣。
今日不知又增幾倍!主爵者誠肯悉心計度,冗者汰之,歲可得饷數十萬;裁冗吏、核曠卒,俾衛所應襲子弟襲爵而不給俸,又可得數十萬。
從來國強莫若民富,民富莫若多粟;亦嘗取京邊之米較其出入而推其損益乎?夫京邊之米一石其輸自民間則非一石也;以民之費與國之收衷之,不啻三倍:是國之一、民之三也。
今關饷一斛抵銀四錢;迨以易錢,則好米不過百文,惡者才三、四十文,又其下者則腐臭而不可食。
以國之費與兵之食衷之,不啻二倍:是兵之一、國之三矣。
民費其六而兵食其一,民病矣,而兵亦未嘗利也。
況漕卒官司展轉相欺,而米已化為糠秕、沙土;兼溫熱所蒸,色味俱變,食不下咽:是又化有用之六為無用之一矣。
然則如之何?臣以為莫如修屯政。
屯政修則地辟而民有樂土,粟積而民有固志。
昔吳璘守天水經營屯事,縱橫鑿渠,綿亘不絕,名曰地網;敵騎不能逞。
今略仿其制,溝塗之界,樹土所宜;小可獲薪果之饒,大可得控扼之利。
敵雖強,何所施乎』!帝善其言,下所司議之;然竟中格。
尋以佥都禦史巡撫江西,擢南京兵部右侍郎。
未赴,适黃道周得罪,學龍于薦舉屬吏推引及之;帝怒,逮诏獄,杖八十,遣戍。
十七年(一六四四)五月南都立,起故官,擢刑部尚書。
六等治從賊諸臣罪,學龍定拟上。
馬士英拟旨诘責,令再議;學龍仍執前議。
時馬、阮必欲殺周锺,而學龍欲緩其死,乃謀之次輔王铎,乘士英注籍上之,且請停刑;铎即拟俞旨。
士英怒之,大铖暨其黨張捷、楊維垣聲言欲劾學龍;學龍遂引疾。
大铖複嗾保國公朱國弼、禦史張孫振诋學龍曲庇行私;削籍歸。
久之,卒于家。
練國事字君豫,永城人;萬曆丙辰(一六一六)進士。
由知縣征授禦史,有直聲;奄黨趙興邦劾之,削籍。
崇祯元年(一六二八),擢太仆少卿,進右佥都禦史,巡撫陝西。
破點燈子于中部,又破别部于宜君、雒川,降其魁李應鳌。
尋以所部失事,戴罪自贖。
已總督陳奇瑜誤信賊降,檄諸軍勿擊;賊出險大掠,乃委罪國事以自解。
國事疏辯,而事已不可救,乃逮下獄。
九年(一六三六)正月,遣戍廣西。
久之,叙前功,赦還、複冠帶。
南都立,召為戶部左侍郎,改兵部;尋加尚書,仍莅侍郎事。
在位無所匡救。
明年二月,緻仕。
未幾,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