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壬戌(初十日),封常澄為襄王,居汀州。

    黃斌卿敗左兵于銅陵。

     乙醜(十三日),左夢庚兵陷安慶。

     是日,我大清兵取泗州。

    丙寅(十四日),渡淮。

    史可法退保揚州,連章告急;言『上遊不過欲除君側之奸,未敢與君父為難;北兵一至,則宗社可虞』!大理寺卿姚思孝、工科吳希哲請備淮、揚;上谕士英曰:『良玉雖不應興兵,然看他本上,原不曾反。

    淮、揚急,則赴淮、揚』。

    士英厲聲指諸臣曰:『此皆良玉死黨為遊說;我君臣甯死于清,不可死良玉手』!上無如何也。

    時高營潰兵掠舟渡江,命楊文骢、鄭鴻逵炮擊之;潰兵進退無所,遂降于我大清。

     丁卯(十五日),選淑女于元晖殿;京師女七十人中阮姓一人、浙女五十人中王姓一人。

     戊辰(十六日),命潞王常淓移駐湖州,周王恭枵、魯王以海移駐江西、廣東。

     己巳(十七日),以劉洪起為提督汝甯、開封等處總兵官;時河南盡失,洪起獨支持光、黃間。

     庚午(十八日),命王永吉總督防河、錢繼登兼撫揚州。

    左夢庚兵至池州。

     壬申(二十日),诏暴左良玉罪狀。

    總兵鄭鴻逵奏:破高傑營亂兵于江中。

    我大清兵圍揚州;劉澤清假入援,大掠而東。

     丙子(二十四日),以霍達為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蘇、淞。

     丁醜(二十五日),我大清兵克揚州,督師兵部尚書大學士史可法、揚州知府任民育等死之。

    甘肅團練總兵官劉肇基及原任兵部右侍郎張伯鲸等俱遇害,總督兵部侍郎衛胤文、監紀主事何剛先後赴水死(詳「忠義」傳)。

     戊寅(二十六日),召對群臣,王铎猶請經筵講期。

     五月壬午朔,以李彬為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河南。

     癸未(初二日),移惠王常潤于嘉興。

    黃得功擊左夢庚于坂子矶,敗之。

     丙戌(初五日),進封黃得功靖國公,世襲。

     丁亥(初六日),封鄭鴻逵為靖鹵伯。

    以楊文骢為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常、鎮。

    時士英與韓贊周、盧九德議各門下閘,辰開午閉。

     戊子(初七日),集清議堂議事,預坐者十六人:馬士英、王鋒、蔡奕琛、陳于鼎、張捷、陳盟、張有譽、錢謙益、李喬、李沾、唐世濟、楊維垣、秦镳、張孫振、錢增、趙之龍;各竊竊偶語,百官皆不得與。

    是日晝晦,大風雨;人心洶洶。

    我大清兵取瓜州;門欄桌椅結大筏,燃燈燭、施号炮,亂流而下。

    南岸以為北騎渡江也,炮石擊之,日奏捷,轅門鼓角震天;京口民牛酒犒勞,歡舞騰發。

     己醜(初八日),夜大霧,我大清兵從坎壇橋狹流輕舟飛渡。

    庚寅(初九日)黎明,升高阜,設亭幛,擊鼓吹螺,我大清兵開閘放舟蔽江而南。

    諸軍始覺,倉皇列陣甘露寺。

    鐵騎沖之,悉潰;文骢走蘇州、鴻逵與鄭彩等入海。

    我大清兵遂取鎮江。

     辛卯(初十日),都中各城閉門。

    上集内官問計,韓贊周曰:『兵力單弱,守和無一可者;不若親征,濟則可以保社稷,不濟亦可以全身』!上不聽;集梨園子弟雜坐酣飲。

    漏二鼓,内官數十人跨馬出通濟門,贊周從之,文武百官無知者;宮娥、女優雜沓西華門外。

    昧爽,劉孔昭斬關走太平。

     壬辰(十一日),馬士英挾太後出奔杭州;兵民擁立北來太子于武英殿,毆王铎幾死。

     癸巳(十二日),上至太平,劉孔昭不納;走蕪湖,總兵黃斌卿已遁。

    上匿黃得功麾下總兵翁之琪舟中,往就得功營。

    倉卒無玺,以幅紙書官銜、姓名,命阮大铖、朱大典兼東閣大學士督師;以揚州府同知李繼晟為右佥都禦史,巡撫安慶。

    是日,總督京營忻城伯趙之龍具表迎降。

     丙申(十五日),我大清兵營于城北,大學士蔡奕琛、王铎、禮部尚書錢兼益暨勳戚文武皆降。

    大臣殉難者:刑部尚書高倬自缢死。

    工部尚書何應瑞自缢不死,複自刎,為其子所持,終事不可考。

    吏部尚書張捷微行至雞鳴寺,以佛幡自缢死(或曰捷聞百姓毆王铎,懼禍及自裁也)。

    左副都禦史楊維垣偕其妾朱氏、孔氏自缢死(或曰維垣蹙二妾死,置三棺,中題「楊某之柩」而竅其下。

    夜遁至秣陵關,為怨家所殺)。

    禮部主事黃端伯、戶部郎中劉成治、主事吳嘉胤、中書舍人龔廷祥、欽天監博士陳于階、監生吳可箕等皆死之。

     上将幸杭州,命朱大典、方國安以部兵先發,得功斷後。

    未發,而叛将劉良佐引追兵至,得功自刎死。

    良佐麾軍劫其營,将士倉卒謀渡而浮橋鎖忽斷,中軍翁之琪投江死。

    左協總兵田雄入上舟負上,與右協總兵馬得功出降。

     丙午(二十五日),良佐挾上至南京。

    以無幔小轎入城,首蒙帕,衣藍布衣,油扇掩面;百姓夾路唾罵,投瓦礫。

    乘馬至内守備府見我豫王,叩頭。

    豫王宴之靈璧侯府,坐北來太子下;趙之龍暨禮部八人與宴。

    豫王問北來太子事,上不答。

    豫王又曰:『我兵尚在揚州,汝何便走?自主之邪,抑人教之邪』?汗流浃背,俯首無言。

    終席,拘于江甯縣。

    九月甲寅(初六日),北去。

    隆武帝立,遙上尊号曰「聖安皇帝」。

    明年五月,殂于北京;永曆帝上谥曰「安宗簡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