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乞退。
上兩解之。
設勇衛營,以太監李國輔監督。
命史可法遣官訪大行皇帝梓宮并太子、二王。
壬子(二十五日),晉徐宏基、湯國祚、柳祚昌、劉孔昭、方一元、焦夢熊等宮銜,予蔭。
予司禮監太監韓贊周、盧九德各弟侄一人錦衣衛指揮佥事。
徐宏基疏薦原任兵部尚書熊明遇等,報聞。
诏恤北都殉難諸臣。
是日,揚州進士鄭元勳以款高傑軍,為州人所殺。
癸醜(二十六日),複蔭劉澤清子錦衣衛千戶。
甲寅(二十七日),命史可法祭泗鳳陵、左良玉祭顯陵。
乙卯(二十八日),封吳三桂為薊國公。
起陳子壯為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
命江淮赈恤南歸難民。
太常少卿李沾劾吏部左侍郎呂大器定策時懷二心,命不必深求。
丙辰(二十九日),命議河督黃希憲、齊撫邱祖德、晉撫郭景昌私逃罪。
是月,我大清兵取河北、山東。
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命禮部鑄國玺。
刑部主事錢敬忠疏陳時事,報聞。
大學士高宏圖自請江幹督漕,許之。
命補記注侍班官。
戊午(初二日),上大行皇帝尊谥曰「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号「思宗」;大行皇後曰「孝節貞肅、淵恭莊毅、奉天靖聖烈皇後」。
追尊皇祖妣貴妃鄭氏曰「孝甯溫穆、莊惠慈懿、憲天裕聖太皇太後」。
追尊皇考福恭王曰「貞純肅哲、聖敬仁懿恭皇帝」,皇妣姚氏曰「孝誠端惠、慈順貞穆皇太後」。
遙上皇生母鄒氏尊号曰「恪貞仁壽皇太後」。
追谥元妃黃氏曰「孝哲懿莊、溫貞仁靖皇後」,繼妃李氏曰「孝義端仁、肅明貞潔皇後」。
庚申(初四日),頒河北、山東诏。
壬戌(初六日),召「逆案」阮大铖冠帶陛見。
戶科給事中羅萬象、禦史王孫蕃、陳良弼、大理寺丞詹兆恒、應天府丞郭維經、懷遠侯常延齡等交章谏,宏圖請九卿議,與士英忤;曰廣以中旨用人争之,不得。
各疏求去,不許。
呂大器劾士英賣官鬻爵罪,不聽。
劉良佐率兵攻臨淮不克,移駐壽州。
兵科給事中陳子龍疏請兵部主事何剛練水師,從之。
命議殉難從逆諸臣功罪。
甲子(初八日),獻賊陷涪州。
乙醜(初九日),命惠王常潤移居肇慶。
吉王□□薨。
丙寅(初十日),起錢謙益為禮部尚書協理詹事府事。
吏部尚書張慎言罷。
禮部請立中宮;诏以列聖先帝之雠未報,不許。
命萬元吉再往揚州、六合調輯軍民。
己巳(十三日),以吳志葵鎮守吳淞。
劉澤清來朝,疏糾呂大器、雷演祚薦張捷、鄒之麟、張孫振、劉光鬥等;未幾,大器罷。
癸酉(十七日),詹兆恒進欽定「逆案」,馬士英亦于是日進「三朝要典」。
乙亥(十九日),追複懿文皇太子廟号「興宗孝康皇帝」,妃常氏谥「孝康皇後」。
追崇建文帝谥曰「嗣天章道、誠懿淵恭、觐文揚武、克純笃孝讓皇帝」,廟号「惠宗」;後馬氏曰「孝愍溫貞、哲睿肅烈、襄天弼聖讓皇後」。
追崇恭仁康定景皇帝谥曰「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廟号「代宗」;貞惠安和景皇後汪氏曰「孝淵肅懿、貞惠安和、輔天恭聖景皇後」。
丁醜(二十一日),左懋第疏請北行。
獻賊陷重慶,瑞王常浩并原任巡撫陳士奇等皆遇害。
贈死難沭陽知縣劉士燝山東佥事。
巡按湖廣禦史黃澍入賀,面糾馬士英罪;士英免,尋複令視事。
戊寅(二十二日),封福府千戶常應俊為襄衛伯,世襲。
己卯(二十三日),趙之龍糾高宏圖議思宗廟号之失,請改正;诏仍舊。
庚辰(二十四日),以徐石麒為吏部尚書,何應瑞為工部尚書。
京口兵哄,诏督師核治;嗣後兵将調集,聽本處撫臣節制。
辛巳(二十五日),命王燮為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山東。
壬午(二十六日),顧錫疇請追谥文震孟等而奪溫體仁谥,并從之。
癸未(二十七日),我大清兵取德州,前大學士謝升、禦史趙繼鼎、盧世■〈氵隺〉迎降。
甲申(二十八日),以邱磊為山東總兵官。
贈死事原任吏部員外郎程良籌光祿寺少卿、舉人劉申錫知州、生員楊之金教授,祠名「義烈」。
以黃斌卿防禦京口。
調鄭芝龍兵六千入衛。
乙酉(二十九日),命魯王以海暫駐處州、崇王□□斬駐台州。
秋七月丙戌朔,祀高皇帝以下于奉先殿,以大行皇帝、皇後祔祭。
加張慎言、程注太子太保,予蔭。
丁亥(初二日
上兩解之。
設勇衛營,以太監李國輔監督。
命史可法遣官訪大行皇帝梓宮并太子、二王。
壬子(二十五日),晉徐宏基、湯國祚、柳祚昌、劉孔昭、方一元、焦夢熊等宮銜,予蔭。
予司禮監太監韓贊周、盧九德各弟侄一人錦衣衛指揮佥事。
徐宏基疏薦原任兵部尚書熊明遇等,報聞。
诏恤北都殉難諸臣。
是日,揚州進士鄭元勳以款高傑軍,為州人所殺。
癸醜(二十六日),複蔭劉澤清子錦衣衛千戶。
甲寅(二十七日),命史可法祭泗鳳陵、左良玉祭顯陵。
乙卯(二十八日),封吳三桂為薊國公。
起陳子壯為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
命江淮赈恤南歸難民。
太常少卿李沾劾吏部左侍郎呂大器定策時懷二心,命不必深求。
丙辰(二十九日),命議河督黃希憲、齊撫邱祖德、晉撫郭景昌私逃罪。
是月,我大清兵取河北、山東。
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命禮部鑄國玺。
刑部主事錢敬忠疏陳時事,報聞。
大學士高宏圖自請江幹督漕,許之。
命補記注侍班官。
戊午(初二日),上大行皇帝尊谥曰「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号「思宗」;大行皇後曰「孝節貞肅、淵恭莊毅、奉天靖聖烈皇後」。
追尊皇祖妣貴妃鄭氏曰「孝甯溫穆、莊惠慈懿、憲天裕聖太皇太後」。
追尊皇考福恭王曰「貞純肅哲、聖敬仁懿恭皇帝」,皇妣姚氏曰「孝誠端惠、慈順貞穆皇太後」。
遙上皇生母鄒氏尊号曰「恪貞仁壽皇太後」。
追谥元妃黃氏曰「孝哲懿莊、溫貞仁靖皇後」,繼妃李氏曰「孝義端仁、肅明貞潔皇後」。
庚申(初四日),頒河北、山東诏。
壬戌(初六日),召「逆案」阮大铖冠帶陛見。
戶科給事中羅萬象、禦史王孫蕃、陳良弼、大理寺丞詹兆恒、應天府丞郭維經、懷遠侯常延齡等交章谏,宏圖請九卿議,與士英忤;曰廣以中旨用人争之,不得。
各疏求去,不許。
呂大器劾士英賣官鬻爵罪,不聽。
劉良佐率兵攻臨淮不克,移駐壽州。
兵科給事中陳子龍疏請兵部主事何剛練水師,從之。
命議殉難從逆諸臣功罪。
甲子(初八日),獻賊陷涪州。
乙醜(初九日),命惠王常潤移居肇慶。
吉王□□薨。
丙寅(初十日),起錢謙益為禮部尚書協理詹事府事。
吏部尚書張慎言罷。
禮部請立中宮;诏以列聖先帝之雠未報,不許。
命萬元吉再往揚州、六合調輯軍民。
己巳(十三日),以吳志葵鎮守吳淞。
劉澤清來朝,疏糾呂大器、雷演祚薦張捷、鄒之麟、張孫振、劉光鬥等;未幾,大器罷。
癸酉(十七日),詹兆恒進欽定「逆案」,馬士英亦于是日進「三朝要典」。
乙亥(十九日),追複懿文皇太子廟号「興宗孝康皇帝」,妃常氏谥「孝康皇後」。
追崇建文帝谥曰「嗣天章道、誠懿淵恭、觐文揚武、克純笃孝讓皇帝」,廟号「惠宗」;後馬氏曰「孝愍溫貞、哲睿肅烈、襄天弼聖讓皇後」。
追崇恭仁康定景皇帝谥曰「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廟号「代宗」;貞惠安和景皇後汪氏曰「孝淵肅懿、貞惠安和、輔天恭聖景皇後」。
丁醜(二十一日),左懋第疏請北行。
獻賊陷重慶,瑞王常浩并原任巡撫陳士奇等皆遇害。
贈死難沭陽知縣劉士燝山東佥事。
巡按湖廣禦史黃澍入賀,面糾馬士英罪;士英免,尋複令視事。
戊寅(二十二日),封福府千戶常應俊為襄衛伯,世襲。
己卯(二十三日),趙之龍糾高宏圖議思宗廟号之失,請改正;诏仍舊。
庚辰(二十四日),以徐石麒為吏部尚書,何應瑞為工部尚書。
京口兵哄,诏督師核治;嗣後兵将調集,聽本處撫臣節制。
辛巳(二十五日),命王燮為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山東。
壬午(二十六日),顧錫疇請追谥文震孟等而奪溫體仁谥,并從之。
癸未(二十七日),我大清兵取德州,前大學士謝升、禦史趙繼鼎、盧世■〈氵隺〉迎降。
甲申(二十八日),以邱磊為山東總兵官。
贈死事原任吏部員外郎程良籌光祿寺少卿、舉人劉申錫知州、生員楊之金教授,祠名「義烈」。
以黃斌卿防禦京口。
調鄭芝龍兵六千入衛。
乙酉(二十九日),命魯王以海暫駐處州、崇王□□斬駐台州。
秋七月丙戌朔,祀高皇帝以下于奉先殿,以大行皇帝、皇後祔祭。
加張慎言、程注太子太保,予蔭。
丁亥(初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