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前翰林院檢讨加詹事府贊善銜六合徐鼒譔
列傳第九
高倬(何應瑞)劉成治黃端伯吳嘉胤龔廷祥陳龍正陳于階(葛征奇等、吳可箕等)
高倬(何應瑞)劉成治黃端伯吳嘉胤龔廷祥陳龍正
陳于階(葛征奇等、吳可箕等)
高倬字枝樓,忠州人;天啟乙醜(一六二五)進士。
崇祯初,以知縣入為禦史。
薊督曹文衡與總監鄧希诏相奏讦;倬言:『宜撤希诏,安文衡心。
若文衡不足任,宜更置;勿使中官參之』。
疏入,貶一秩。
尋以草場火,坐巡視不謹,下吏。
逾年釋歸;起上林署丞,遷大理右寺副。
十一年(一六三八)五月,火星逆行,倬請疏刑部積案。
累遷南京太仆寺卿。
十六年(一六四三)二月,擢右佥都禦史,提督操江。
其秋,操江改任武臣劉孔昭,召倬别用;未赴而北都陷。
弘光帝立,改工部右侍郎。
禦用監内官請置龍鳳幾榻諸器及宮殿陳設寶玩、金玉計費數十萬,光祿寺請辦禦用器至萬五千七百有奇;倬上言:『國家草創,民愁财匮,宜力行節儉為天下先。
昔衛之亡也,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通商務農,故能立國。
今百萬之師嗷嗷待哺,司農無以應之,緻觖望掠食。
即君臣缟素示以匮乏,彼未必信也;而乃雕镂華彩,欲飾美觀乎』!不納。
既解學龍被劾削職,擢為刑部尚書。
南都不守,投缳死。
我朝賜通谥,曰「忠節」。
何應瑞,出身、籍貫不可詳。
崇祯時,官南太常寺卿。
南都以與擁戴功,擢工部右侍郎,晉尚書。
其年八月,太後至自河南,谕部臣修行宮、備賞賜;應瑞與侍郎高倬合疏言:『點金無術,懇祈崇儉』!不納。
南都陷,自缢不死,複自刎,為其子所持。
不知所終。
劉成治字廣如,漢陽人。
崇祯甲戌(一六三四)進士,以知縣補國子監助教。
弘光時,曆升戶部郎中。
趙之龍将出降,入戶部封庫;成治拳毆之,之龍走免。
聞豫王命百官谒見,寅往午歸;慨然曰:『國家養士三百年,無一忠義以報朝廷邪』!題璧曰:『鐘山之氣,赫赫洋洋;歸于帝側,保此冠裳』。
自缢死,我朝賜通谥,曰「節愍」。
黃端伯字符公,新城人。
崇祯戊辰(一六二八)進士。
雜治儒、墨、百家之學。
性沖淡夷曠,虛懷下士。
官甯波、杭州推官。
每出,則諸生以經史、文藝及語錄、禅旨、金丹符箓裒然競進者,恒數百人;端伯應接從容,莫不厭服而去。
治行報最,征入京;以憂歸。
乃屏棄一切,潛心儒學。
少時,自署印文曰『海岸道人』;至是,改其篆曰「忠孝廉節之章」。
益王居建昌,與鄭芝龍結姻,勢橫甚;端伯疏論之。
益王亦劾端伯離間親藩及出妻、酗酒事,有诏候勘;端伯乃避迹廬山。
弘光時,大學士姜曰廣薦起之,授禮部儀制主事。
南京覆,或曰:『公如老衲,盍浮沈山野』?端伯曰:『臨難苟免,先聖訓也;我豈借口釋氏以苟活乎』!百官迎降,端伯獨不赴。
從者固請,乃書一帖與之曰「大明忠臣黃端伯」。
豫王命趣召之。
兵往,先捶其妾;端伯毅然不顧曰:『殺即殺耳,我不投谒也』。
系之去,
崇祯初,以知縣入為禦史。
薊督曹文衡與總監鄧希诏相奏讦;倬言:『宜撤希诏,安文衡心。
若文衡不足任,宜更置;勿使中官參之』。
疏入,貶一秩。
尋以草場火,坐巡視不謹,下吏。
逾年釋歸;起上林署丞,遷大理右寺副。
十一年(一六三八)五月,火星逆行,倬請疏刑部積案。
累遷南京太仆寺卿。
十六年(一六四三)二月,擢右佥都禦史,提督操江。
其秋,操江改任武臣劉孔昭,召倬别用;未赴而北都陷。
弘光帝立,改工部右侍郎。
禦用監内官請置龍鳳幾榻諸器及宮殿陳設寶玩、金玉計費數十萬,光祿寺請辦禦用器至萬五千七百有奇;倬上言:『國家草創,民愁财匮,宜力行節儉為天下先。
昔衛之亡也,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通商務農,故能立國。
今百萬之師嗷嗷待哺,司農無以應之,緻觖望掠食。
即君臣缟素示以匮乏,彼未必信也;而乃雕镂華彩,欲飾美觀乎』!不納。
既解學龍被劾削職,擢為刑部尚書。
南都不守,投缳死。
我朝賜通谥,曰「忠節」。
何應瑞,出身、籍貫不可詳。
崇祯時,官南太常寺卿。
南都以與擁戴功,擢工部右侍郎,晉尚書。
其年八月,太後至自河南,谕部臣修行宮、備賞賜;應瑞與侍郎高倬合疏言:『點金無術,懇祈崇儉』!不納。
南都陷,自缢不死,複自刎,為其子所持。
不知所終。
劉成治字廣如,漢陽人。
崇祯甲戌(一六三四)進士,以知縣補國子監助教。
弘光時,曆升戶部郎中。
趙之龍将出降,入戶部封庫;成治拳毆之,之龍走免。
聞豫王命百官谒見,寅往午歸;慨然曰:『國家養士三百年,無一忠義以報朝廷邪』!題璧曰:『鐘山之氣,赫赫洋洋;歸于帝側,保此冠裳』。
自缢死,我朝賜通谥,曰「節愍」。
黃端伯字符公,新城人。
崇祯戊辰(一六二八)進士。
雜治儒、墨、百家之學。
性沖淡夷曠,虛懷下士。
官甯波、杭州推官。
每出,則諸生以經史、文藝及語錄、禅旨、金丹符箓裒然競進者,恒數百人;端伯應接從容,莫不厭服而去。
治行報最,征入京;以憂歸。
乃屏棄一切,潛心儒學。
少時,自署印文曰『海岸道人』;至是,改其篆曰「忠孝廉節之章」。
益王居建昌,與鄭芝龍結姻,勢橫甚;端伯疏論之。
益王亦劾端伯離間親藩及出妻、酗酒事,有诏候勘;端伯乃避迹廬山。
弘光時,大學士姜曰廣薦起之,授禮部儀制主事。
南京覆,或曰:『公如老衲,盍浮沈山野』?端伯曰:『臨難苟免,先聖訓也;我豈借口釋氏以苟活乎』!百官迎降,端伯獨不赴。
從者固請,乃書一帖與之曰「大明忠臣黃端伯」。
豫王命趣召之。
兵往,先捶其妾;端伯毅然不顧曰:『殺即殺耳,我不投谒也』。
系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