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遺卷第五

關燈
:『吾夢豈至是征邪』?詢之,父果在,已為僧;乃抱持恸哭。

    相将還裡,夫妻、子母複聚焉。

     沈萬育字和卿,常熟人。

    南都亡,負母避亂于野。

    遇盜奪其■〈米冓〉,母固不與;盜怒,将殺之。

    萬育泣而求代,并得免。

    鄰人失火,延母寝,母疾方劇不可以遷;萬育号痛呼天,天反風,火以熄。

    母年八十餘,疾危笃;割股以進,弗瘳。

    夢绯衣神告曰:『疾非五藥所能治也。

    醫淩某在雙林,速緻之』!淩至,以針達之,霍然愈。

    萬育性好義,建橋梁、施棺槥;隐居以終。

     廬必升字釆臣,山陰人。

    生有異禀。

    年九歲,父芳患病,思得蟛蜞炙。

    必升潛攜筐采諸沙口,為潮所沒;得漁者救以竹筏,筐終不釋手,而蟛蜞滿其中。

     仲父茂無子,以必升為嗣。

    南都既亡,茂負俠氣,嘗仗劍獨行,不知所往。

    必升奔覓諸暨山中,晝循林箐、夜則崎岖山谷;伏屍枕籍,驚跣疾奔,兩足為沙石所齧,血縷縷漬地,行迹皆赤。

    遇一僧憐之,挾與俱;遇虎,匿高樹,大呼『山神救我』!虎竟去。

    閱數月,得奉父以歸。

     既而土寇竊發,茂陷賊營。

    必升往贖以金,不應;繞岸哭三日夜,不絕聲。

    賊感動,為引至父前。

    賊欲其父降,脅以刃;必升冒刃,叩頭流血。

    忽狂風疾雨,舟幾覆;賊震駭,乃得釋。

    茂既被創,病日臻;必升日夜侍側,以兩手摹患處。

    茂歎曰:『人摹我痛,痛在我身;汝摹我痛,痛在汝身』! 先是,茂妻徐氏有女,忌必升為嗣,分其赀;嘗遣盜要于路,擊之垂死,遇救得免。

    必升處之泰然,徐氏卒感悟。

    年七十四而終。

     嚴書開字三求,歸安人。

    父爾珪,官廣東參政。

    書開幼警敏,八歲能屬文;舉崇祯癸酉(一六三三)鄉試。

    簡讨汪偉,其座師也;北都陷,以抗節死。

    書開聞之恸哭,将往經紀其家。

    會丁母憂,居喪;愈哀毀。

    服除,乃走抵昌平,谒思陵,刲甡列祭,哭盡哀;守陵校尉王鴻羽歎曰:『咫尺京都,明之貴人達官無一停骖者;子何人斯,而哀若是』! 既歸,杜門不複出。

    與裡中遺老為問道社,研濂、洛之旨,旁及兵刑、錢榖、屯田、水利諸經濟學可裨世用者。

    其同年生溧陽陳名夏、合肥龔鼎孳,皆入仕;我朝方貴顯遺書勸之出,書開堅拒之。

     性孝友;父嘗卧病,百藥弗效,沈思曰:『其殆中粵蠱乎』?即裹糧踰五嶺求靈草;傍徨山澤無所得,号泣于道,恍惚似人有告以九華山者。

    返至九華,遇異人授以方,父疾果愈。

    撫庶弟如子。

    歲兇,出家财三千金,為縣輸逋賦;仿範莊義田,贈族人之貧者。

     戌、亥(一六五八~五九)間,海上師起;邑中大姓為群不逞所持,辄誣以通海,甚者誅夷、竄塞外。

    書開家故饒,坐是大困。

    邑令強之就試,宗人或怖之曰:『子不出,禍且及宗』!乃赴甲辰(一六六四)禮部試;未畢事,即移疾歸。

    學士葉方藹得其五策,奇之曰:『此真通知古今老宿也』!時甫變取士制,廢經義、用策論,主司欲以冠多士;及次場,文不至,歎息累日。

    書開晚愈韬晦,結廬臯亭山,山人衲子相攜,徘徊澗壑,往往經歲不歸;自号逸山。

    卒年六十。

    有「逸山文集」十二卷。

     孫博雅字君僑,容城處士奇逢子也。

    幼端重,不苟嬉笑。

    甲申(一六四四)後棄舉子業,絕意仕進。

    奇逢遷蘇門,博雅獨留;貧無以炊,賒柿餅以供母,徒步奉至蘇門。

    母病,不交睫、不解衣帶者三旬餘;及卒,為孺子泣三年,不見齒。

    奇逢年漸高,偕兄弟朝夕上食,夜則更卧床前候其欠伸,未嘗頃刻離。

    時從奇逢遊者日衆,有數百裡或數千裡至者;博雅設榻供食,各得其宜。

    國朝康熙八年(一六六九〕,诏舉山林隐逸,郡守程啟朱以博雅名上之大府;以父老力辭。

    無何父卒,偕兄望雅、弟韻雅廬墓三年,哀毀骨立。

     博雅德器純粹;與人交,和易可親。

    見人一善,贊揚不去口;人有過,不顯言,問引一、二古語相感發,聽者聳然,多見省改。

    韻雅坐事被逮,系刑部獄凡五年,将遠徙;博雅具橐饘以從,病緻藥餌,更周恤其同系者。

    家故貧,竭産供弟;故交所贈遺,皆拒不受。

    同難有械系者,博雅以蹇驢讓之;徒步烈日,兩足皆腫。

    嘗遇暴風雨失道,幾溺死;饑渴困頓,遂病。

    每假寐,口中喃喃,皆其弟事也。

    頃之,竟不起;彌留,猶張目曰:『吾弟免矣』!遂卒;年五十五。

    不數日,弟事漸解,竟免流徙。

    士大夫高其義,私谥「文孝先生」。

    所著曰「約齋集」。

     李明性,直隸蠡縣諸生;性笃孝。

    其父春秋高,日必五、六食;明性率其婦馬雞鳴起,盥漱問安,每食必手捧持之。

    自奉,糠籺不繼。

    嘗侍疾數月,衣不解帶。

    居喪,屏酒肉,不入中門;晨興必上冢号泣,六年如一日。

    時容城孫奇逢講學蘇門、祁州刁包聚生徒裡闬,明性獨笃行卻講,期為有用之學。

    隐居以終,學者私谥「孝悫先生」。

     楊嘉祯,江西宜春諸生;有學行。

    丙戌(一六四六)春,父文盛避兵山塘;兵将至,嘉祯從間道渡水報父。

    水湍急,被溺;流至深處,滅頂矣,猶躍出水面曰:『速走!速走』!遂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