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生時,園中鹿亦産子;故「可大」名之。
以府學生承蔭,曆錦衣衛正千戶。
甲申(一六四四)陷賊,受掠;逃歸,隐居攝山,自号白雲道者。
著述甚富,有「古鏡詩内、外集」、「玉光劍氣集」、「謏聞正續筆」;殁後多不傳。
孫宗岱,六合諸生;中書舍人國敉子也。
國敉以文翰名重京師,宗岱與弟汧如世其學;時号為「小三蘇」。
崇祯中,宗岱投筆應薦為遊擊,擢參将。
明亡,隐居賣藥以終。
許譽卿字公實,華亭人。
萬曆丙辰(一六一六)進士;由推官,征拜吏科給事中。
疏論魏忠賢大逆不道,镌秩歸。
崇祯中,起兵科給事中,而閹黨王永光、薛國觀讦譽卿為東林主盟,結黨亂政;譽卿疏白,即引去。
七年(一六三四),起故官;曆工科都給事中。
明年,流賊毀鳳陵,譽卿憤诋本兵張鳳翼、閣臣溫體仁、王應熊玩寇速禍;且曰:『皇上法無假貸,獨于誤國輔臣不一問乎』?卒不聽。
尋以資深當擢京卿;吏科謝升希體仁意,出之南京。
大學士文震孟不平之,語侵升。
升亦怒,疏攻譽卿營求北缺、不欲南遷,為把持朝政地;遂削籍。
言官交薦,不用。
弘光時,起光祿卿。
平湖監生陸浚源為兄兵部員外澄源訟「逆案」冤,阿馬、阮旨,牽涉三案并诋譽卿;譽卿疏辨曰:『諸臣以翊戴皇上為正,均從倫序起見耳。
光廟母子無間、先帝身殉社稷,何嫌何疑!而小人無端播弄,假手浚源!皇上追削溫體仁谥,萬口稱快;浚源乃頌其平章之功。
甚矣!若輩之黨奸欺上也』。
大铖益怒;将興大悲獄,指為五十三參之首。
國變後,祝發為僧;久之,卒。
陳啟新,山陽人。
崇祯九年(一六三六),以武舉詣阙上書,言科目之病、資格之病、行取考選之病,大旨以破格用人動上;稱旨,立擢吏科給事中。
然啟新條奏率無關大計,禦史王聚奎劾其溺職;帝怒,谪聚奎。
久之,禦史倫之楷劾其請托受赇,還鄉驕橫;诏行勘。
未上而啟新遭母憂,給事中姜采複極诋之;削籍追贓。
啟新逃去,迹之不獲。
國變後,為僧以卒。
倪嘉慶字笃之,應天人。
天啟壬戌(一六二二)進士,除戶部主事。
疏言:『國計入不敷出,歲額缺至二百三十餘萬,何以支持』!既兵科給事中劉徽請裁驿遞,有旨:『裁十之三』;省郵傳銀六十萬。
嘉慶獨曰:『驿遞之設,貧民不能自食者賴之。
裁之,将铤而走險;此盜生之源也』。
俄而李自成以裁驿卒走高迎祥隊中,遂緻大亂。
弘光時,調吏部文選司,擢戶科給事中。
晚為僧,名函潛、又名大然。
着有「靈潭集」。
孫自修号無修,江甯人;崇祯甲子(?)舉人。
知陽江縣,有聲;遷大同同知。
亂後,遣二愛姬,削發為蔚麟和尚弟子。
遊浙中,誅茅于人迹罕至之處,顔曰「懸溪」;浙人稱為懸溪和尚。
吳有涯字茂中,吳江人。
天啟丁卯(一六二七),舉于鄉。
崇祯中,署金壇教谕,遷平陽知縣。
國變後,為僧隐鄧尉山。
薛釆字諧孟,武進人;崇祯辛未(一六三一)進士。
由教授升助教,轉南京刑部主事,曆郎中;出知開封府。
鼎革後,為僧。
以己名寀也,去冠故去宀、去發故去,因姓米氏;号米堆山和尚。
錢龍錫字稚文,華亭人;萬曆丁未(一六○七)進士。
由庶吉士,曆官南京吏部右侍郎。
忤魏忠賢,削籍。
崇祯帝即位,廷推閣臣,金瓯枚蔔之,首得龍錫;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遇事正言,多所匡救。
「逆案」之定,半為龍錫主持;奸黨銜之次骨。
高捷、史■〈範上土下〉因袁崇煥得罪,連疏诋之;逮下獄,令長系四年。
五月大旱,釋戍定海衛。
弘光時,複官歸裡;未幾,卒。
陳濟生字皇士,華亭人;祭酒仁錫之子。
以蔭,曆官太仆寺丞。
北都陷,南還,着「再生記」;顧倉卒傳聞,不盡實也。
歸田後,緝「啟祯兩朝遺詩」;又命工傳寫有明三百年忠臣義士像,裝潢成冊。
萊州黃培逆詩之獄,牽涉濟生「啟祯集」;會濟生已殁,得不與禍。
李世祺字春生,青浦人;天啟壬戌(一六二二)進士。
崇祯三年(一六三○),由行人擢刑科給事中。
時中官出鎮,世祺言:『魏忠賢盜弄神器,賴聖天子翦除之;奈何躬蹈之』!不聽。
尋以淫雨損山陵,昌平地動;極陳時弊,帝切責之。
七年(一六三四)正月,劾溫體仁絕世之奸、大貪之尤;谪福建按察司檢校。
久之,起行人;累遷太仆寺卿。
以遣祭魯王,旋裡。
國變,杜門不出;久之,卒。
史惇,金壇舉人。
崇祯庚辰(一六四○)會試後,思宗思破格求才,設特用榜;自惇以下舉人百三十六人,許同進士出身。
惇請援例谒文廟行釋菜禮,并立石太學題名;閣臣張四知持不可,诏允惇所請。
是榜死事者,戶部郎中金壇徐有聲、安平道副使臨川曾益、大學士寶雞楊畏知、開封知府武進蔡鳳、黃州府同知宗室朱統鎙、郏縣知縣安邑李貞佐、汾陽知縣西安山陽劉汝達、大同山陰知縣慶陽衛李倬、鞏昌安定知縣臨海應昌士、四川嘉定州知州泾縣朱儀、興文知縣漢陽艾吾鼎、呈貢知縣锺祥黃卷十餘人;其苦節不仕者,則太倉陳瑚、昆山歸莊、嘉定徐時勉三人。
惇官九江知府;嘗撰「恸餘雜記」,他無所聞。
李延是,初名彥貞,後改今名,字辰山;上海人。
年二十,走桂林,為永曆帝某官。
晚為道士,隐于醫。
着有「崇祯甲申錄」、「南吳舊話」。
疾革,以玩好分贈友朋;而儲書二千五百卷,則贈秀水朱彜尊。
彜尊嘗稱『辰山生長士族,人不知其門閥;策名仕版,人不知其官資。
誦其詩,知為徐孝廉闇公之弟子。
然出處本末,終莫得而詳也』。
方震儒字孩未,桐城人;移家壽州。
萬曆癸醜(一六一三)進士,以知縣擢禦史。
天啟初,疏論客、魏事,陳「拔本塞源」論以言梃擊、移宮之案,直聲震朝廷。
大清兵破遼陽,一日十三疏請增巡撫、通海運、調邊兵、易司馬,且自□□師出關吊死扶傷,軍民大悅;因言三岔河六不可恃。
疏入,命巡按遼東,監紀軍事。
時議者欲退守廣甯,震孺請駐振武,又請令甯前監軍專斬逃軍、逃将;并見從。
而經、撫不和,疆事益壞。
明年正月,大清兵渡三岔河,列城奔潰。
參将祖大壽擁殘兵駐覺華島,震孺慮為我師所購得也,航海見大壽,相攜以歸;全軍民、辎重無算。
明年,魏忠賢将興大獄,嗾給事中郭興治誣以贓私;下獄,拟大辟。
獄卒憐其忠,飲啖之;得不死。
崇祯帝嗣位,釋還。
賊犯壽州,長吏适遷秩去;震儒倡士民固守,城獲全。
巡撫史可法上其功,起為廣西參議;尋擢巡撫。
南都初立,舉朝叙翊戴
以府學生承蔭,曆錦衣衛正千戶。
甲申(一六四四)陷賊,受掠;逃歸,隐居攝山,自号白雲道者。
著述甚富,有「古鏡詩内、外集」、「玉光劍氣集」、「謏聞正續筆」;殁後多不傳。
孫宗岱,六合諸生;中書舍人國敉子也。
國敉以文翰名重京師,宗岱與弟汧如世其學;時号為「小三蘇」。
崇祯中,宗岱投筆應薦為遊擊,擢參将。
明亡,隐居賣藥以終。
許譽卿字公實,華亭人。
萬曆丙辰(一六一六)進士;由推官,征拜吏科給事中。
疏論魏忠賢大逆不道,镌秩歸。
崇祯中,起兵科給事中,而閹黨王永光、薛國觀讦譽卿為東林主盟,結黨亂政;譽卿疏白,即引去。
七年(一六三四),起故官;曆工科都給事中。
明年,流賊毀鳳陵,譽卿憤诋本兵張鳳翼、閣臣溫體仁、王應熊玩寇速禍;且曰:『皇上法無假貸,獨于誤國輔臣不一問乎』?卒不聽。
尋以資深當擢京卿;吏科謝升希體仁意,出之南京。
大學士文震孟不平之,語侵升。
升亦怒,疏攻譽卿營求北缺、不欲南遷,為把持朝政地;遂削籍。
言官交薦,不用。
弘光時,起光祿卿。
平湖監生陸浚源為兄兵部員外澄源訟「逆案」冤,阿馬、阮旨,牽涉三案并诋譽卿;譽卿疏辨曰:『諸臣以翊戴皇上為正,均從倫序起見耳。
光廟母子無間、先帝身殉社稷,何嫌何疑!而小人無端播弄,假手浚源!皇上追削溫體仁谥,萬口稱快;浚源乃頌其平章之功。
甚矣!若輩之黨奸欺上也』。
大铖益怒;将興大悲獄,指為五十三參之首。
國變後,祝發為僧;久之,卒。
陳啟新,山陽人。
崇祯九年(一六三六),以武舉詣阙上書,言科目之病、資格之病、行取考選之病,大旨以破格用人動上;稱旨,立擢吏科給事中。
然啟新條奏率無關大計,禦史王聚奎劾其溺職;帝怒,谪聚奎。
久之,禦史倫之楷劾其請托受赇,還鄉驕橫;诏行勘。
未上而啟新遭母憂,給事中姜采複極诋之;削籍追贓。
啟新逃去,迹之不獲。
國變後,為僧以卒。
倪嘉慶字笃之,應天人。
天啟壬戌(一六二二)進士,除戶部主事。
疏言:『國計入不敷出,歲額缺至二百三十餘萬,何以支持』!既兵科給事中劉徽請裁驿遞,有旨:『裁十之三』;省郵傳銀六十萬。
嘉慶獨曰:『驿遞之設,貧民不能自食者賴之。
裁之,将铤而走險;此盜生之源也』。
俄而李自成以裁驿卒走高迎祥隊中,遂緻大亂。
弘光時,調吏部文選司,擢戶科給事中。
晚為僧,名函潛、又名大然。
着有「靈潭集」。
孫自修号無修,江甯人;崇祯甲子(?)舉人。
知陽江縣,有聲;遷大同同知。
亂後,遣二愛姬,削發為蔚麟和尚弟子。
遊浙中,誅茅于人迹罕至之處,顔曰「懸溪」;浙人稱為懸溪和尚。
吳有涯字茂中,吳江人。
天啟丁卯(一六二七),舉于鄉。
崇祯中,署金壇教谕,遷平陽知縣。
國變後,為僧隐鄧尉山。
薛釆字諧孟,武進人;崇祯辛未(一六三一)進士。
由教授升助教,轉南京刑部主事,曆郎中;出知開封府。
鼎革後,為僧。
以己名寀也,去冠故去宀、去發故去,因姓米氏;号米堆山和尚。
錢龍錫字稚文,華亭人;萬曆丁未(一六○七)進士。
由庶吉士,曆官南京吏部右侍郎。
忤魏忠賢,削籍。
崇祯帝即位,廷推閣臣,金瓯枚蔔之,首得龍錫;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遇事正言,多所匡救。
「逆案」之定,半為龍錫主持;奸黨銜之次骨。
高捷、史■〈範上土下〉因袁崇煥得罪,連疏诋之;逮下獄,令長系四年。
五月大旱,釋戍定海衛。
弘光時,複官歸裡;未幾,卒。
陳濟生字皇士,華亭人;祭酒仁錫之子。
以蔭,曆官太仆寺丞。
北都陷,南還,着「再生記」;顧倉卒傳聞,不盡實也。
歸田後,緝「啟祯兩朝遺詩」;又命工傳寫有明三百年忠臣義士像,裝潢成冊。
萊州黃培逆詩之獄,牽涉濟生「啟祯集」;會濟生已殁,得不與禍。
李世祺字春生,青浦人;天啟壬戌(一六二二)進士。
崇祯三年(一六三○),由行人擢刑科給事中。
時中官出鎮,世祺言:『魏忠賢盜弄神器,賴聖天子翦除之;奈何躬蹈之』!不聽。
尋以淫雨損山陵,昌平地動;極陳時弊,帝切責之。
七年(一六三四)正月,劾溫體仁絕世之奸、大貪之尤;谪福建按察司檢校。
久之,起行人;累遷太仆寺卿。
以遣祭魯王,旋裡。
國變,杜門不出;久之,卒。
史惇,金壇舉人。
崇祯庚辰(一六四○)會試後,思宗思破格求才,設特用榜;自惇以下舉人百三十六人,許同進士出身。
惇請援例谒文廟行釋菜禮,并立石太學題名;閣臣張四知持不可,诏允惇所請。
是榜死事者,戶部郎中金壇徐有聲、安平道副使臨川曾益、大學士寶雞楊畏知、開封知府武進蔡鳳、黃州府同知宗室朱統鎙、郏縣知縣安邑李貞佐、汾陽知縣西安山陽劉汝達、大同山陰知縣慶陽衛李倬、鞏昌安定知縣臨海應昌士、四川嘉定州知州泾縣朱儀、興文知縣漢陽艾吾鼎、呈貢知縣锺祥黃卷十餘人;其苦節不仕者,則太倉陳瑚、昆山歸莊、嘉定徐時勉三人。
惇官九江知府;嘗撰「恸餘雜記」,他無所聞。
李延是,初名彥貞,後改今名,字辰山;上海人。
年二十,走桂林,為永曆帝某官。
晚為道士,隐于醫。
着有「崇祯甲申錄」、「南吳舊話」。
疾革,以玩好分贈友朋;而儲書二千五百卷,則贈秀水朱彜尊。
彜尊嘗稱『辰山生長士族,人不知其門閥;策名仕版,人不知其官資。
誦其詩,知為徐孝廉闇公之弟子。
然出處本末,終莫得而詳也』。
方震儒字孩未,桐城人;移家壽州。
萬曆癸醜(一六一三)進士,以知縣擢禦史。
天啟初,疏論客、魏事,陳「拔本塞源」論以言梃擊、移宮之案,直聲震朝廷。
大清兵破遼陽,一日十三疏請增巡撫、通海運、調邊兵、易司馬,且自□□師出關吊死扶傷,軍民大悅;因言三岔河六不可恃。
疏入,命巡按遼東,監紀軍事。
時議者欲退守廣甯,震孺請駐振武,又請令甯前監軍專斬逃軍、逃将;并見從。
而經、撫不和,疆事益壞。
明年正月,大清兵渡三岔河,列城奔潰。
參将祖大壽擁殘兵駐覺華島,震孺慮為我師所購得也,航海見大壽,相攜以歸;全軍民、辎重無算。
明年,魏忠賢将興大獄,嗾給事中郭興治誣以贓私;下獄,拟大辟。
獄卒憐其忠,飲啖之;得不死。
崇祯帝嗣位,釋還。
賊犯壽州,長吏适遷秩去;震儒倡士民固守,城獲全。
巡撫史可法上其功,起為廣西參議;尋擢巡撫。
南都初立,舉朝叙翊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