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五

關燈
疇長子。

    年十六,為諸生。

    從父聽講邺山;弟子二百餘人,許國最少。

    黃道周許以掉臂獨行;贈之詩曰:『蒼茫千古留石青,不與世界争零星』。

    着有「丁史焦書」數卷。

    崇祯壬午(一六四二),舉于鄉;為臨川揭重熙所得士。

    與同榜林說、林尊賓,有三異人目。

    着有「同岑草」一帙;北都變,有「望燕吟」一卷。

    後從父避居廈門,沈宸荃薦于魯監國;授禮科給事中,不就。

    路振飛薦之永曆帝,以道阻不果行。

     朱成功欲緻之幕府,亦不屈。

    與流寓諸公脫粟烹薯芋,相對欷歔;為詩文以傳之。

    所遺「吾浩堂詩文集」,同裡林霍為之序。

     保國字安卿,文疇季子。

    幼随父兄避居廈門;及長,取父兄所著書,閉戶編輯。

    既乃僧裝遊五嶽,不知所終。

     錢秉镫字幼光,後改名澄之、字飲光;桐城人。

    嘗學「易」于黃道周。

    弘光時,馬、阮興大獄,秉镫名在捕中;變姓名,逸去。

    南都亡,走閩中,道周薦授推官。

    秉镫以薦舉得官為恥,請候鄉試;不許。

     閩亡,自江南入粵。

    永曆三年(一六四九),臨軒親試,授庶吉士。

    南雄陷,倉卒移跸;凡大诏令,悉秉镫視草。

    金堡下獄,營救之。

    大學士王化澄因側目,将改為職方主事;嚴起恒持不可,且言『秉镫有制诰才』。

    乃改編修,管制诰。

    鄖國公高必正、興平侯黨守素之朝于梧州也,吳貞毓、郭之奇郊迎四十裡,欲藉以殺五虎、逐起恒。

    适秉镫過戎政侍郎劉遠生舟,必正等先在,曰:『舉朝人皆說嚴公不好,想不是好人』!秉镫曰:『公見過幾人』?必正曰:『過半矣』。

    秉镫笑曰:『為要說嚴公不好,故見公耳;若某,便不來矣。

    且說嚴公不好者,為救五虎也;五虎攻嚴公而嚴公反救五虎,公以為何如乎』!必正大感悟,曰:『君言是也!然如孔子也,就沒人參他』。

    秉镫曰:『孔子到齊國,被晏子參;到楚國,被子西參』。

    必正大喜曰:『原來孔子也有人參』!及入對,力言起恒公忠無私、金堡處分過當;事得解。

    秉镫又疏言之,乃改戍堡清浪衛。

     尋因病,乞假至桂林。

    桂林陷,祝發為僧,名西頑;久之,返裡。

    所著有「易學」、「詩學」、「藏山閣稿」、「田間集」、「所知錄」。

     嚴炜字伯玉,常熟人;大學士讷之孫也。

    初為祁陽王某客;繼入何騰蛟、瞿式耜幕,授光祿寺卿。

    見時事日非,隐平樂之回仙洞。

    庚寅(一六五○)冬,王師克桂林、下平樂,迹前大學士方以智、庶吉士錢秉镫于其家不可得,則縛炜掠之。

    我大帥馬蛟麟谕之降,不可;脅以刃、誘以冠服,并不答。

    乃改容禮之,聽其以僧終。

    嘗省母,一還裡門;晚仍入回仙洞以終。

    着有「滄浪集」。

    其妾鄒淑芳,字蕙祺,吳江人;亦能詩。

    從炜轉徙楚、粵,年二十四而夭。

    有詩百五十首,題曰「三生石草」;病革,自焚之。

     王宏撰字無異,号山史,華陰諸生;兵部侍郎□□之子。

    嗜學,收藏古書畫、金石最富。

    着「易象圖述」及「山志」、「砥齋集」;關中人士之領袖也。

     國朝康熙戊午(一六七八),以鴻博征;不赴。

    初與李因笃同學甚密;及因笃就征,遂與之絕。

    顧炎武嘗曰:『好學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山史』。

    卒年七十五。

     徐夜,初名元善;慕嵇叔夜之為人,更名夜,字東癡,山東新城人。

    束發能詩。

    年二十九,遭國難;母死,棄諸生遠遊。

    歸,隐居東臯鄭潢河上;堀門土室,絕迹城市,有朱桃稚、杜子春之風。

    遺老如顧炎武、張光啟諸人,皆訂交焉。

     我朝舉博學鴻詞,不赴。

    王士祯嘗索其稿,遜謝而已。

    後渡浔陽,稿盡殁于水;士祯為摭拾遺詩,得二百首。

    年七十二,殁于柴桑(補)。

     屈大均字介子,一字翁山;番禺諸生。

    初名紹隆。

    遇亂為僧,後加冠巾;遊秦隴,與秦中名士李因笃輩為友,作「華嶽百韻」。

    固原守将見而慕其才,以甥女妻之。

    自固原攜妻至代州,與顧炎武、朱彜尊遇于太原,再遊京師;下吳會,自金陵歸粵。

    嶺南詩人三大家,則大均與陳恭尹、梁佩蘭也。

     恭尹字符孝,順德人;兵部主事邦彥子。

    邦彥殉難,恭尹才十餘歲。

    比長,遂隐居不仕,自号羅浮布衣;為嶺南三大家之首。

    秀水朱彜尊嘗雲:『恭尹稍降志辱身,然終在逸民之列』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