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李用楫、台臣程源,诃其棄逃無固志;諸臣皆伏地引罪。
上尋還肇慶。
即位,上太妃尊号曰「慈甯皇太後」。
自是,流離奔播,錦衣衛馬吉翔嘗扈從。
五虎之攻吉翔也,太後以吉翔扞掫之勞為緩頰。
金堡駁禦史呂爾嶼疏,遽有「昌宗之寵方新,仁傑之袍何在」雲雲;太後因是大惡五虎。
袁彭年丁母憂,戀位不守制;太後宣敕問:『不守制,是何朝祖訓』?彭年窘甚,乃避位。
金堡亦于庚寅(一六五○)二月獲重譴。
堡有直聲;五月,高必正、黨守素、李元胤朝梧州行在,合辭為請。
太後垂簾,上東向;召三帥入對,太後曰:『卿莫認金堡為好人!隻「滇封」一事,豈非誤國』?諸臣不敢對,而堡亦量移戍地。
辛卯(一六五一)夏四月,殂于田州。
五月,葬南甯;上尊谥曰「孝正、莊翼、康聖皇太後」。
馬太後,永曆帝生母也;家世不可詳。
上即位,尊為皇太妃。
兄之子九功,封鎮遠伯。
辛卯(一六五一)四月,王太後殂;是冬十月辛亥(初七日),冊尊為太後,上徽号曰「昭聖、仁壽皇太後」。
生平極流離奔播之厄。
後為緬人執送吳三桂,軍吏押發赴燕。
行次黃茆驿,與王後推軨相望,彼此禁不得語,而各以手示;乃同時扼吭以死。
王後,吳人;父略,嘗為粵中郡守,遂家焉。
後索閑靜。
為永明王妃,侍兩宮能盡敬禮;總持内政。
丙戌(一六四六)冬十一月,冊立為後,略封長洲伯。
丁亥(一六四七),上駐武岡;秋七月,我大清兵破寶慶,直趨奉天城下。
錦衣衛指揮文安伯馬吉翔奉太後及後斬關夜遯,由水道馳入蠻境;會天淫雨,宮女、内豎皆踉跄泥淖中,饑餓無人色,而後則夷然也。
戊子(一六四八)春,駐南甯;閏三月,子慈烜生,後出;大赦。
初,我大清兵攻桂林,後嘗發内儲銀饷軍;不足,則資以簪珥之屬。
留守大學士瞿式耜妻邵氏,亦出金珠為助;時謂中宮之賢有以召之也。
及入安隆,土锉蘆簾,幾不蔽風雨;浣衣、麤食,倍曆有生之厄。
密敕之獄,内臣張福祿、全為國愬于馬太後求救;龐天壽等直入宮門,擒二人于坤甯宮外。
太後與後稍問之,天壽怒目诃之。
獄既具,吉翔、天壽益思所以媚孫可望,以為事涉内官,後必知情,宜廢之以截後禍;令其黨主事蕭尹具疏密陳古來後妃不道諸廢立事。
後乃泣愬上前曰:『不虞漢家末世之風,見于今日也』!上留中,寝之。
洎入緬,辄以病自哀。
咒水禍作,每聞諸家眷屬之自盡者,泣謂嫔侍曰:『吾非不能為此;顧以太後在,恐重傷上心也』!尋為緬人所獻,中塗與馬太後同扼吭死。
又有吉王妃某氏、松滋王妃某氏,于咒水禍作時,自經死(從臣妻女,詳「列女」傳)。
某嫔者,永曆帝之宮嫔也。
由安隆入緬,與上相失,入白文選營中;端謹持禮,文選甚緻敬焉。
比文選降,将挾以北走。
嫔聞之,急自散髻,以發結喉死。
魯監國前妃張氏,會稽人;早歲入宮。
王監國後,冊為妃;生世子。
父國俊,攬權納賄;嘗受鄞降人謝三賓金萬兩,脅監國必緻三賓于樞要而後已。
妃聞之,脫簪待罪;監國慰之以免。
及江上師潰,命保定伯毛有倫扈宮眷及世子出海;妃再拜,辭曰:『勿以妾故為王累』!遂手碎磁盤自刭死(或曰被劫北去,中途自刭死)。
宮嫔周氏,亦自刎。
張元妃,鄞人;魯監國入舟山後冊立。
初以丙戌(一六四六)春入宮;次于會稽,張妃主内政。
毛有倫之奉命扈宮眷、世子自蛟關出海也,期會于舟山;道逢定海總兵張國柱亂兵殺掠,劫宮嫔諸内人去,有倫全軍歸命。
時妃在副舟中,急令舟人鼓棹突前,追兵不及;伏荒島數日,飄泊至舟山,而監國已入閩,旁皇無所歸。
吏部尚書張肯堂遣官護之,得過長垣。
監國見之流涕,始進冊為元妃。
在海上者三年,風帆浪楫,莫副山河之容。
己醜(一六四九),黃斌卿伏誅,始複入舟山。
先是,會稽張妃父國俊豫事;妃歎曰:『是何國家、是何勳戚,而尚欲爾爾乎』!至是,親族有至者,悉遣之。
嘗遣使中土,寄書訊其女兄,曆叙蛟關之掠、長垣之困、琅琦之潰、健跳之圍,操尺組而待命者不知凡幾;鬼火以當庭燎,黃蘖以充葛藟,猿鳴龍嘯以拟晨雞,苟延餘息,終拟一死以完皎然之軀。
辛卯(一六五一)秋,大清兵以三道入海;監國謂蛟關未能猝渡,親帥師出搗吳淞。
蕩湖伯阮進敗死;兵臣城下,安洋将軍劉世勳議分兵送宮眷出,然後背城一戰。
妃傳谕辭曰:『将軍意良厚!然蛎灘鲸背之間,懼為奸人所賣,則張妃之續也。
願得死此淨土』!諸臣乃止。
城陷,妃整簪服北向拜謝,投井死。
義陽王妃杜氏、宮娥張氏,并從之。
錦衣指揮王相、内臣劉潮共掌宮事;歎曰:『真國母也,豈可使其遺骸為亂兵所窺』!相與舁巨石填之,即共刎其旁。
既而監國谥為「貞妃」;封其井,立碑以祀。
朱氏,魯王女也;适南安儒士鄭哲飛。
哲飛殁,扶姑,挈子女依父家;後乃渡台灣依甯靖王術桂。
五妃之死也,氏欲從之;甯靖王曰:『姑存子幼,汝何可死』!氏涕泣,奉姑移居,忍饑盡養。
年八十餘,卒。
上尋還肇慶。
即位,上太妃尊号曰「慈甯皇太後」。
自是,流離奔播,錦衣衛馬吉翔嘗扈從。
五虎之攻吉翔也,太後以吉翔扞掫之勞為緩頰。
金堡駁禦史呂爾嶼疏,遽有「昌宗之寵方新,仁傑之袍何在」雲雲;太後因是大惡五虎。
袁彭年丁母憂,戀位不守制;太後宣敕問:『不守制,是何朝祖訓』?彭年窘甚,乃避位。
金堡亦于庚寅(一六五○)二月獲重譴。
堡有直聲;五月,高必正、黨守素、李元胤朝梧州行在,合辭為請。
太後垂簾,上東向;召三帥入對,太後曰:『卿莫認金堡為好人!隻「滇封」一事,豈非誤國』?諸臣不敢對,而堡亦量移戍地。
辛卯(一六五一)夏四月,殂于田州。
五月,葬南甯;上尊谥曰「孝正、莊翼、康聖皇太後」。
馬太後,永曆帝生母也;家世不可詳。
上即位,尊為皇太妃。
兄之子九功,封鎮遠伯。
辛卯(一六五一)四月,王太後殂;是冬十月辛亥(初七日),冊尊為太後,上徽号曰「昭聖、仁壽皇太後」。
生平極流離奔播之厄。
後為緬人執送吳三桂,軍吏押發赴燕。
行次黃茆驿,與王後推軨相望,彼此禁不得語,而各以手示;乃同時扼吭以死。
王後,吳人;父略,嘗為粵中郡守,遂家焉。
後索閑靜。
為永明王妃,侍兩宮能盡敬禮;總持内政。
丙戌(一六四六)冬十一月,冊立為後,略封長洲伯。
丁亥(一六四七),上駐武岡;秋七月,我大清兵破寶慶,直趨奉天城下。
錦衣衛指揮文安伯馬吉翔奉太後及後斬關夜遯,由水道馳入蠻境;會天淫雨,宮女、内豎皆踉跄泥淖中,饑餓無人色,而後則夷然也。
戊子(一六四八)春,駐南甯;閏三月,子慈烜生,後出;大赦。
初,我大清兵攻桂林,後嘗發内儲銀饷軍;不足,則資以簪珥之屬。
留守大學士瞿式耜妻邵氏,亦出金珠為助;時謂中宮之賢有以召之也。
及入安隆,土锉蘆簾,幾不蔽風雨;浣衣、麤食,倍曆有生之厄。
密敕之獄,内臣張福祿、全為國愬于馬太後求救;龐天壽等直入宮門,擒二人于坤甯宮外。
太後與後稍問之,天壽怒目诃之。
獄既具,吉翔、天壽益思所以媚孫可望,以為事涉内官,後必知情,宜廢之以截後禍;令其黨主事蕭尹具疏密陳古來後妃不道諸廢立事。
後乃泣愬上前曰:『不虞漢家末世之風,見于今日也』!上留中,寝之。
洎入緬,辄以病自哀。
咒水禍作,每聞諸家眷屬之自盡者,泣謂嫔侍曰:『吾非不能為此;顧以太後在,恐重傷上心也』!尋為緬人所獻,中塗與馬太後同扼吭死。
又有吉王妃某氏、松滋王妃某氏,于咒水禍作時,自經死(從臣妻女,詳「列女」傳)。
某嫔者,永曆帝之宮嫔也。
由安隆入緬,與上相失,入白文選營中;端謹持禮,文選甚緻敬焉。
比文選降,将挾以北走。
嫔聞之,急自散髻,以發結喉死。
魯監國前妃張氏,會稽人;早歲入宮。
王監國後,冊為妃;生世子。
父國俊,攬權納賄;嘗受鄞降人謝三賓金萬兩,脅監國必緻三賓于樞要而後已。
妃聞之,脫簪待罪;監國慰之以免。
及江上師潰,命保定伯毛有倫扈宮眷及世子出海;妃再拜,辭曰:『勿以妾故為王累』!遂手碎磁盤自刭死(或曰被劫北去,中途自刭死)。
宮嫔周氏,亦自刎。
張元妃,鄞人;魯監國入舟山後冊立。
初以丙戌(一六四六)春入宮;次于會稽,張妃主内政。
毛有倫之奉命扈宮眷、世子自蛟關出海也,期會于舟山;道逢定海總兵張國柱亂兵殺掠,劫宮嫔諸内人去,有倫全軍歸命。
時妃在副舟中,急令舟人鼓棹突前,追兵不及;伏荒島數日,飄泊至舟山,而監國已入閩,旁皇無所歸。
吏部尚書張肯堂遣官護之,得過長垣。
監國見之流涕,始進冊為元妃。
在海上者三年,風帆浪楫,莫副山河之容。
己醜(一六四九),黃斌卿伏誅,始複入舟山。
先是,會稽張妃父國俊豫事;妃歎曰:『是何國家、是何勳戚,而尚欲爾爾乎』!至是,親族有至者,悉遣之。
嘗遣使中土,寄書訊其女兄,曆叙蛟關之掠、長垣之困、琅琦之潰、健跳之圍,操尺組而待命者不知凡幾;鬼火以當庭燎,黃蘖以充葛藟,猿鳴龍嘯以拟晨雞,苟延餘息,終拟一死以完皎然之軀。
辛卯(一六五一)秋,大清兵以三道入海;監國謂蛟關未能猝渡,親帥師出搗吳淞。
蕩湖伯阮進敗死;兵臣城下,安洋将軍劉世勳議分兵送宮眷出,然後背城一戰。
妃傳谕辭曰:『将軍意良厚!然蛎灘鲸背之間,懼為奸人所賣,則張妃之續也。
願得死此淨土』!諸臣乃止。
城陷,妃整簪服北向拜謝,投井死。
義陽王妃杜氏、宮娥張氏,并從之。
錦衣指揮王相、内臣劉潮共掌宮事;歎曰:『真國母也,豈可使其遺骸為亂兵所窺』!相與舁巨石填之,即共刎其旁。
既而監國谥為「貞妃」;封其井,立碑以祀。
朱氏,魯王女也;适南安儒士鄭哲飛。
哲飛殁,扶姑,挈子女依父家;後乃渡台灣依甯靖王術桂。
五妃之死也,氏欲從之;甯靖王曰:『姑存子幼,汝何可死』!氏涕泣,奉姑移居,忍饑盡養。
年八十餘,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