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馬、阮相呼應;遂表裡作奸。

    王之仁上疏,言『義師初起,人人有直下黃龍之志。

    乃一敗後,遂欲以錢塘為鴻溝,天下事尚何忍言!臣願率所部,沈船決一死戰。

    今日欲死,猶及于戰;他日即死,恐不能戰也』!不報。

    錢肅樂疏陳利害,言「國有十亡無一存、民有十死無一生」。

    王深然之,而無若強帥何。

    尋加肅樂兵部右侍郎;再疏辭,不許。

    命以王正中所進黃宗羲「監國魯元年丙戌大統曆」頒行民間。

    鑄大明通寶錢。

    太常寺卿莊元辰乞罷,許之。

     我大清順治三年(丙戌、一六四六)春正月己酉朔,王在紹興,稱監國元年。

    以柯夏卿、曹維才為使,奉書閩中。

     二月,錄黃宗羲造曆、從軍功,授兵部職方司主事。

    張國柱掠餘姚,其黨張邦甯掠慈溪。

    國柱,劉澤清部将也;初航海,依王之仁子鎮倭将軍鳴謙于定海。

    有弓箭手五百人,劫鳴謙入内地;行朝震恐,署以将軍,始退。

    總兵陳梧敗于嘉興,掠餘姚;攝令王正中遣卒擊殺之。

     三月丙寅(十九日),思宗大祥;王于朝堂哭臨,三軍缟素一日。

    諜言大清兵由海道來,移錢肅樂守海口。

    久之無所得饷,乃與孫嘉績連名請以兵歸開遠伯吳凱,而身并從軍自效;王溫旨慰留。

    諸帥嫉甚,誣其貳于閩,遣客刺之;肅樂乃棄軍拜表以行。

    表言:『臣披發入山,永與世辭。

    請賜偵迹,必不入閩,自取殄滅』。

    王駥歎;自降旨,令往海上偕黃斌卿、張名振等作窺吳計。

    我大清兵入錢塘江,張國維、王之仁率師拒戰;東南風作,之仁揚帆奮鬥,我大清兵觸之,舟多碎,鄭遵謙獲鐵甲八百餘副。

    張國維乘勝渡江圍杭州,不克而還。

    閩中犒師佥都禦史陸清源為方國安部兵所殺。

    命張國維分兵備閩、餘煌督師江上。

     夏四月,我大清兵以巨炮擊方國安營,廚竈盡破;國安歎曰:『此天奪我食也』!遂有投閩意。

    王正中率衆渡海鹽,複澉浦城。

     五月,加孫嘉績、熊汝霖東閣大學士,督師如故;而衆心已渙,兩人又不谙于軍,乃以衆付黃宗羲、王正中領之,合師三千。

    尚寶卿朱大定、大理卿陳潛夫、兵部主事吳乃武、查繼佐各募數百人來附,出海劄壇山,将襲海甯;聞江上兵潰,皆散去。

     壬申(二十七日),國安拔營走紹興,劫王南行。

    鄭遵謙入于海,張國維振旅追扈。

     時夏旱水涸,有浴于江者;我軍驅馬試之,不及腹。

    潮數日不至,詫為神助。

    六月丙子朔,以數十騎過江,列戍驚潰,我大清兵遂畢渡。

    馬士英銜弗納之怨,說方國安獻王以降,乃遣人守王;守者病,王得脫,亟趨海門航海去。

    令保定伯毛有倫扈王妃張氏、世子出定海,張國維退守東陽。

     我大清兵取紹興,禮部尚書王思任絕粒死,兵部尚書餘煌衣冠赴水死,禮部侍郎陳函輝、大理寺卿陳潛夫、通政使吳從魯、主事葉汝■〈艹恒〉、高岱、故山西佥事鄭之尹皆死之。

    故太常博士李山于吳中絕粒死,禦史何宏仁追至關山嶺投崖死(或曰為僧去),主事謝震龍被執抗言死。

    又潭頭守将劉穆、都督同知張國紀不屈死(士民詳「列傳」)。

    義烏破,大學士張國維死之。

    武甯侯王之仁入海,沈其妻孥;乃由松江轉至南京,抗言死。

    大學士朱大典守金華不下;馬、阮導兵破之,屠其城。

    大典發火藥自焚死,全家俱殉。

    衢州陷,知府伍經正、推官鄧岩忠、守将張鵬翼、江山知縣方召俱死之。

    自金、衢陷,全閩無一夫之拒矣。

     王之出海也,石浦富平将軍張名振棄其地,以舟師來扈;至舟山,黃斌卿不納。

    毛有倫扈王妃張氏及世子出海,叛将張國柱劫之北去;妃死之。

     時隆武帝已殂,永勝伯鄭彩以其軍入海,奉王入閩。

    冬十月丁酉(二十五日),王發舟山;十一月丙寅(二十四日),次中左所(即廈門也)。

    鄭芝龍已投誠,密令彩執王歸命。

    彩不可,乃匿王;以南夷貌類者服王冠服居舟中,謂守者曰:『苟事急,則缢以示之』。

    既成功起兵海上,亦駐廈門;意不欲奉王,稱明年為隆武三年。

    于是,鄭彩奉王改次長垣。

     我大清順治四年(丁亥、一六四七)春正月癸卯朔,王在長垣,稱監國二年。

    以熊汝霖為東閣大學士,加張煌言右佥都禦史。

     辛未(二十九日),王禡牙誓師,提督楊耿、總兵鄭聯皆以兵來會。

    進鄭彩建國公、張名振定西侯、楊耿同安伯、